姑溪不是留君地,雪窦天台更一游。玉浪溅云泉尾活,金盘擎海月华秋。
姑溪不是留君地,雪窦天台更一游。玉浪溅云泉尾活,金盘擎海月华秋。
将心与客无痕迹,问疾何人敢对酬。我把钓竿相忆处,蓼花红影上丝头。
将心与客无痕迹,问疾何人敢对酬。我把钓竿相忆处,蓼花红影上丝头。
郭祥正

郭祥正

郭祥正(1035~1113)北宋诗人。字功父,一作功甫,自号谢公山人、醉引居士、净空居士、漳南浪士等。当涂(今属安徽)人。皇祐五年进士,历官秘书阁校理、太子中舍、汀州通判、朝请大夫等,虽仕于朝,不营一金,所到之处,多有政声。一生写诗1400余首,著有《青山集》30卷。他的诗风纵横奔放,酷似李白。 ▶ 1153篇诗文

猜您喜欢
芰裳荇带处仙乡,风定犹闻碧玉香。
(jì)¹²(xìng)³处仙乡,风定犹闻碧玉香。
译文:以菱叶作衣荇茎为带的莲蓬人,她如同纯洁的少女居住在仙乡。即使秋风停止了,仍然散发着清香。
注释:莲蓬:又名莲房,是荷花谢后所结的果。因其挺生水际,飘逸高雅,风姿绰约,清香四溢,亭亭玉立如少女,故誉之为“莲蓬人”。¹芰:即菱,水生植物。²裳:作衣裳,名词动用。芰裳,以菱叶为衣裙。³荇:即荇菜,也是水生植物。⁴带:作带子,亦为名词动用,意即以荇茎为带子。⁵风定:即风停。⁶碧玉:青颜色的玉石,指莲蓬润绿而有光泽,如同美玉。
鹭影不来秋瑟瑟,苇花伴宿露瀼瀼。
(lù)¹影不来秋瑟瑟²,苇³花伴宿露瀼(ráng)
译文:在秋风轻吹的时候,鹭鸶鸟早已飞逃远方。在寒露浓聚的深夜里,只有洁白的芦花伴她入梦乡。
注释:¹鹭:鹭鸶,水鸟名,常栖水边。²瑟瑟:秋风声,喻秋意萧瑟。³苇:芦苇。⁴瀼瀼:露水很浓的样子。
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装。
扫除腻粉¹²风骨³,褪却红衣学淡装。
译文:她洗净了滑腻的脂粉,更显露出品格的高尚。她脱掉了过去浓艳的矫饰,却换上了如今纯朴的淡妆。
注释:¹腻粉:旧时女子化妆的用品。²呈:显示。³风骨:指正直者的不同于世俗的高尚品格和风采骨气。⁴褪却:即脱去。⁵“红衣”与“淡妆”都是妇女的装束,前者喻浓艳华丽的装饰,后者喻淡雅纯朴的风姿。
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
好向濂(lián)¹²净植³,莫随残叶堕寒塘
译文:这正好告慰在天的濂溪先生,她仍然洁净地挺立生长。永远保持淡雅绝尘的风采,不随残叶坠入冰冷污秽的荷塘。
注释:¹濂溪: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别号:周一生酷爱莲花,并著有《爱莲说》名篇。²称:称道,告慰。³净植,即洁净地挺立着。⁴残叶:深秋时残败的荷叶。⁵寒塘:指秋时残叶沉没,冰冷污秽的荷塘。

  这是一首借物寓情、托物言志的诗作。作者通过对莲蓬人“芰衣荇带”的外貌装束,“风定犹香’的内在神韵,却红衣、学淡妆的绰约风姿,亭亭净植的正直风骨的叙写,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莲蓬人的画像,赞美了莲蓬人“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节操和迎着秋风净植荷塘的抗争品格。作者正是假借莲蓬淡雅绝尘的特征,寄托和体现自己对奴颜媚骨的鄙视,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更体现了作者敢于与世俗抗争的精神。因此,全诗以咏莲蓬为形,以抒情怀为本,正是作者立世为人的自况自勉,标举风骨的真实写照,也是作者对他人的忠言警谏。

  全诗可分为四层。起联侧重述写莲蓬人的外表风姿:她以菱叶为衣,以荇茎为带,居住仙乡,清香不散,真是高洁雅致,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境界的神往。颔联侧重述写莲蓬人的典型环境:秋风萧瑟,鹭鸶远飞,夜深露浓,芦花伴玉,勾勒出一幅秋景的画面。这是作者另寻新路,独立自持的写照。颈联侧重述写莲蓬人的风骨神采。洗净脂粉,脱去矫饰,换上淡妆,更显高雅别致。是描其形,摄其神。这既是对莲蓬人改红妆为淡妆的实写,又是作者与世抗争的虚写。尾联侧重抒发作者的劝谏之情:莲蓬亭亭净植,迎秋风,斗秋雨,沐秋露,不随残叶坠荷塘,永“呈风骨”。作者劝谏他人勿与鄙俗之辈同流合污,永葆独立挺拔的本色。全诗至此,情感愈真,格调愈高,意境愈深。

  这首诗通过对寒秋凄凉的荷塘上仍直立水际的莲蓬美好形象的描绘,借物寓情,抒发诗人淡雅绝尘、高标净植的人格理想。拟人的手法,脱俗的妙思,寄托着纯洁的精神境界,显示出崇高的品格追求。

参考资料:
1、 谢邦华 张纯武 于瑞华.鲁迅旧诗导读: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7-10页
2、 张从信 姚成元 李浪安.名著与人生下册: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167页
遮莫临行念我频,竹枝留涴泪痕新。
遮莫¹临行念我频,竹枝²留涴(wò)³泪痕新。
译文:临行时恋人叨念颇多、新洒的泪痕斑斑。
注释:¹遮莫:莫要;也许。²竹枝:刘禹锡《长相思》词:“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³涴:本指泥著于物,此指竹枝上附着的斑点。
多缘刺史无坚约,岂视萧郎作路人。
多缘¹刺史²无坚约,岂视萧郎³作路人。
译文:怨自己与所爱女郎无坚约,不然她岂能视自己为路人?
注释:¹多缘:只因。²刺史:指杜牧。《太平广记》卷273“杜牧”条记载杜牧在沈传师幕中时,曾游湖州,见一十余岁的民间美女,遂与女母约定:待我十年、不采然后嫁;并给彩礼。后杜授湖州刺史,与定约之时相隔十四年,女已出嫁三年,杜牧惆怅不已,为《叹花》诗云:“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怒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³萧郎:旧时女子称呼所爱男子。崔郊《赠婢》诗:“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望里彩云疑冉冉,愁边春水故粼粼。
望里彩云疑冉冉¹,愁边春水故粼(lín)²
译文:在盼望中看到天空的彩云,疑心是你冉冉而来;忧愁无边像春水那样长久地清澈可见。
注释:¹冉冉:柔美渐进的样子。²粼粼:清澈的样子。
珊瑚百尺珠千斛,难换罗敷未嫁身。
珊瑚百尺珠千斛(hú)¹,难换罗敷²未嫁身。
译文:无论用多少财宝,也无法换得女郎昔日的未嫁之身。
注释:¹斛:古代以十斗为一斛。²罗敷:古代美女常用的名字。《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河桥送人处,凉夜何其。斜月远堕余辉。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相将散离会,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华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
河桥送人处,凉夜何其¹。斜月远堕(duò)余辉。铜盘烛泪已流尽,霏(fēi)霏凉露沾衣。相将散离会²,探风前津鼓,树杪(miǎo)(cēn)³。华骢(cōng)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
译文:在河桥旁的亭中送别情人,久久惜别,深夜里弥漫着凉意,竟不知到了什么时分。残月曳着余辉远远地向西斜坠,铜盘中的蜡烛也即将燃尽,清凉的露水打湿了衣襟。临别前短暂的相聚即将散离了,探头听听随风传来的渡口鼓声,看看树梢上空参旗星的光影,已是到了黎明时分。那花骢马仿佛会解人意,纵使我扬鞭催赶,它也只是自顾慢慢缓行。
注释:¹凉夜何其:意指夜深尚未天明。凉也作“良”。²离会:离别前的饯行聚会。³树杪参旗:树杪,树梢。参旗,星辰名,初秋时于黎明前出现。树杪参旗,指树梢上的夜空中散布着点点繁星。
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何意重经满地,遗钿不见,斜迳都迷。兔葵燕麦,向残阳、欲与人齐。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极望天西。(斜迳 一作:斜径)
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何意重经满地,遗钿(diàn)不见,斜迳都迷。兔葵燕麦¹,向残阳、欲与人齐。但徘徊班草²,欷(xī)(xū)³(lèi),极望天西。(斜迳 一作:斜径) 
译文:送别情人,我满怀离愁孤零零地踏上了归途,渐渐听不到渡口上那嘈杂的人声。原野上空旷清寂,归途竟是那么遥远寂静。我没想到再次来到当初与她分别的地方时,不仅未见她的一点遗迹,连偏斜的小路也都难辨迷离。低照的斜阳映照着兔葵、燕麦长长的影子仿佛与人相齐,我在那曾与她相偎过的草丛边徘徊往复,以酒浇地,欷不止,放眼西方,空自断魂。
注释:¹兔葵燕麦:野葵和野麦。²班草:布草而坐。³欷歔:叹息声。⁴酹酒:以酒洒地面祭。

  这首词调,创自清真。写离别情景,故能随意驰骋,而又与音调协合,具声乐美。

  词上片写送别,下片写别后之思。词中运用陪衬、反衬、熔情入景、化用前人诗文之语等多种手法,细腻曲折地写出了送别怀人的悲凄与深情。全词所表现的惜别、怀旧之情,显得极为蕴藉,只于写景、叙事、托物上见之,而不直接流露。

  起两句“河桥送人处,良夜何其?”写送别的地点、时间。时间是夜里,夜是美丽的,又是温馨可念的,故曰“良”;联系后文,地点是靠近河桥的一个旅店或驿站;用《诗。小雅。庭燎》的“夜如何其”问夜到什么时分了,带出后文。“斜月远堕余辉;铜盘烛泪已流尽,远远凉露沾衣。”夜是露凉有月的秋夜。但送别情人;依依不舍,故要问“夜何其”,希望这个临别温存的夜晚还未央、未艾。可是这时候,室内铜盘上已是蜡尽烛残,室外斜月余光已渐收坠,远远的凉露浓到会沾人衣,居然是“夜向晨”了,即是良夜苦短、天将向晓的时候。这三句以写景回答上文;又从景物描写上衬托临别时人心的凄恻和留恋。“斜、堕、余、凉”,都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字:“烛泪”更是不堪。周邦彦词喜运化唐诗。“烛泪”句即运化杜牧《赠别》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李商隐《无题》诗“蜡炬成灰泪始干”。 

  “相将散离会,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收束前面描写,再伸展一层,说临别前的聚会,也到了要“散离”的时候,那就得探看树梢上星旗的光影,谛听渡口风中传来的鼓声,才不致误了行人出发的时刻。 

  “参旗”,星名,它初秋黎明前出现于天东,更透露了夜的季节性。鼓,可能指渡头的更鼓,也可能指开船鼓声,古代开船有击鼓为号的。观察外面动静,是为了多留些时,延迟“散离”,到了非走不可的时候才走,从行动中更细腻的写出临别时的又留恋、又提心吊胆的心情。“花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写到出发。大约从旅舍到开船的渡口,还有一段路,故送行者,又骑马送了一段。从骑马,见出送行者是男性;从下文“遗钿”,见出行者是女性。这段短途送行,作者还是不忍即时与情人分别,希望马走得慢点,时间挨得久点。词不直说自己心情,却说马儿也理解人意,纵使人要挥鞭赶它,它也不忍快走,这里用拟人手法,将离情别绪层曲婉转的道出。  

  过片“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三句接写送别后归途。情人一去,作者孤独地带着离愁而归,故顿觉野外寂寞清旷,归途遥行,对同一空间的前后不同感觉,也是细腻地反映送别的复杂心情。“何意重经前地,遗钿不见,斜径都迷。”这三句是一个大的转折,转得无痕,使人几乎难以辨认。读了这几句,才了解上面所写的,全是对过去的回忆,从这里起才是当前之事,这样,才使人感到周词结构上的细微用心,时空转换上的大胆处理,感到这里真能使上片“尽化云烟”。《海绡说词》说“河桥”句是“逆入”,“前地”句是“平出”,“逆”即逆叙以往,“平”即平叙当前。这里的第一句领起后文。直贯到全词结尾;第二句情人去后,不见遗物,更无余香余泽可求;第三句写旧时路径,已迷离难认,“兔葵燕麦,向斜阳、影与人齐。”送别是晚上和天晓时候;重游则傍晚,黄昏中的斜阳,照着高与人齐的兔葵、燕麦的影子。这两句描绘“斜径都迷”之景,有意点出不同期间;又用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序“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有”的典故,表示事物变迁之大。感慨人去物非的细腻心情,完全寄寓于景,不直接流露,故《艺蘅馆词选》载梁启超评这两句词说:“与柳屯田之‘晓风残月’,可称送别词中双绝,皆熔情入景也。”下面三句:“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极望天西。”说过去列坐的草地上,徘徊酹酒,向着情人远去的西边方向,望极天边,而欷歔叹息,不能自已。“欷歔”二字,直接摹态抒情。

  这首词写情细腻、沉着,语句起伏顿挫,结构上层层伸展,时空变幻灵动飞扬,过渡自然,风格上哀怨而浑雅,堪称送别怀人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fēiquè ·qiáosòngrénchù

zhōubāngyàn sòngdài 

qiáosòngrénchù liáng xiéyuèyuǎnduòhuī tóngpánzhúlèiliújìn fēifēiliángzhān xiāngjiāngsànhuì tànfēngqiánjīn shùmiǎoshēn huācōnghuì zòngyángbiān xíngchí 
tiáohuíqīng rénjiànwén kōngdàichóuguī chóngjīngmǎn diànjiàn xiéjìngdōu kuíyànmài xiàngcányáng rén dànpáihuáibāncǎo lèijiǔ wàngtiān西  (xiéjìngzuò xiéjìng )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四郊¹未宁静,垂老²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³身独完
译文:四野的战争还没得到安平,我已经老了却得不到安宁。子孙们在战场上尽都殉难,兵荒马乱又何需老命苟全。
注释:¹四郊:指京城四周之地。²垂老:将老。³焉用:犹哪用。⁴身独完:独自活下去。完,全,即活。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¹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suǐ)²
译文:扔掉拐杖出门去拼搏一番,同行的人也为我流泪辛酸。庆幸牙齿完好胃口还不减,悲伤身骨瘦如柴枯槁不堪。
注释:¹投杖:扔掉拐杖。²骨髓干:形容筋骨衰老。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男儿既介胄¹,长揖²别上官³。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译文:男儿既披戴盔甲从戎征战,也只好长揖不拜辞别长官。听到老伴睡路上声声哀唤,严冬腊月仍然是裤薄衣单。
注释:¹介胄:犹甲胄,铠甲和头盔。²长揖: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³上官:指地方官吏。⁴岁暮:年底。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孰知¹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²
译文:明知道死别最后一次见面,贫贱夫妻怎么不怜她饥寒。今朝离去永不能回返家园,犹听她再三劝我努力加餐。
注释:¹孰知:即熟知,深知。²加餐:多进饮食。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土门¹²甚坚,杏园³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译文:土门关深沟高垒防守坚严,杏园镇天险足恃偷渡实难。形势变不比当年邺城之战,纵然是死去时间也有宽限。
注释:¹土门:即土门口,在今河阳孟县附近,是当时唐军防守的重要据点。²壁:壁垒。³杏园:在今河南汲县东南,为当时唐军防守的重要据点。⁴势异:形势不同。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人生有离合,岂择¹衰老端²。忆昔少壮日,迟回³长叹。
译文:人生世上都有个离合悲欢,哪管你饥寒交迫衰老病残!想以前少壮年华国泰民安,竟不免徘徊踟蹰长吁短叹。
注释:¹岂择:岂能选择。²端:端绪、思绪。³迟回:徘徊。⁴竟:终。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万国尽征戍(shù),烽火被冈峦(luán)¹。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²
译文:普天下应征入伍戒备森严,战争的烽火已弥漫了岗峦。尸骸积山一草一木变腥膻,流血漂杵河流平原都红遍。
注释:¹被冈峦:布满山冈。²丹:红。流血多,故川原染红。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¹。弃绝蓬室²居,塌(tā)³摧肺肝
译文:战火遍地何处觅人间乐园,勤王杀敌又岂敢犹豫盘桓。毅然地抛弃茅棚奔赴前线,天崩地裂真叫人摧断肺肝!
注释:¹盘桓:留恋不忍离去。²蓬室:茅屋。³塌然:形容肝肠寸断的样子。⁴摧肺肝:形容极度悲痛。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衰老 一作:衰盛)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衰老 一作:衰盛)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唐军于邺城兵败之后,朝廷为防止叛军重新向西进扰,在洛阳一带到处征丁,连老翁老妇也不能幸免。《垂老别》就是抒写一老翁暮年从军与老妻惜别的苦情。

  一开头,诗人就把老翁放在“四郊未宁静”的时代的动乱气氛中,让他吐露出“垂老不得安”的遭遇和心情,语势低落,给人以沉郁压抑之感。他慨叹着说:“子孙都已在战争中牺牲了,剩下我这个老头,又何必一定要苟活下来!”话中饱蕴着老翁深重的悲思。战火逼近,官府要他上前线,于是老翁把拐杖一扔,颤巍巍地跨出了家门。“投杖出门去”,笔锋一振,暗示出主人公是一个深明大义的老人,他知道在这个多难的时代应该怎样做。但是他毕竟年老力衰了,同行的战士看到这番情景,不能不为之感叹唏嘘。“同行为辛酸”,就势跌落,从侧面烘托出这个已处于风烛残年的老翁的悲苦命运。“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牙齿完好无缺,说明还可以应付前线的艰苦生活,表现出老翁的倔强;骨髓行将榨干,又使他不由得悲愤难已。这里,语气又是一扬一跌,曲折地展示了老翁内心复杂的矛盾和变化。“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作为男子汉,老翁既已披上戎装,那就义无反顾,告别长官慷慨出发了。语气显得昂扬起来。

  接下去,就出现了全诗最扣人心弦的描写:临离家门的时候,老翁原想瞒过老妻,来个不辞而别,好省去无限的伤心。谁知走了没有几步,迎面却传来了老妻的悲啼声。他唯一的亲人已哭倒在大路旁,褴褛的单衫正在寒风中瑟瑟抖动。这突然的发现,使老翁的心不由一下子紧缩起来。接着就展开了老夫妻间强抑悲痛、互相爱怜的催人泪下的心理描写:老翁明知生离就是死别,还得上前去搀扶老妻,为她的孤寒无靠吞声饮泣;老妻这时已哭得泪流满面,她也明知老伴这一去,十成是回不来了,但还在那里哑声叮咛:“到了前方,你总要自己保重,努力加餐呀!”这一小节细腻的心理描写,在结构上是一大跌落,把人物善良凄恻、愁肠寸断、难舍难分的情状,刻画得入木三分。正如吴齐贤《杜诗论文》所说:“此行已成死别,复何顾哉?然一息尚存,不能恝然,故不暇悲己之死,而又伤彼之寒也;乃老妻亦知我不返,而犹以加餐相慰,又不暇念己之寒,而悲我之死也。”究其所以感人,是因为诗人把“伤其寒”、“劝加餐”这类生活中极其寻常的同情劝慰语,分别放在“是死别”、“必不归”的极不寻常的特定背景下来表现。再加上无可奈何的“且复”,迥出人意的“还闻”,层层跌出,曲折状写,便收到了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土门”以下六句,用宽解语重又振起。老翁毕竟是坚强的,他很快就意识到必须从眼前凄惨的氛围中挣脱出来。他不能不从大处着想,进一步劝慰老妻,也似乎在安慰自己:“这次守卫河阳,土门的防线还是很坚固的,敌军要越过黄河上杏园这个渡口,也不是那么容易。情况和上次邺城的溃败已有所不同,此去纵然一死,也还早得很哩!人生在世,总不免有个聚散离合,哪管你是年轻还是年老!”这些故作通达的宽慰话语,虽然带有强自振作的意味,不能完全掩饰老翁内心的矛盾,但也道出了乱世的真情,多少能减轻老妻的悲痛。“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眼看就要分手了,老翁不禁又回想起年轻时候度过的那些太平日子,不免徘徊感叹了一阵。情思在这里稍作顿挫,为下文再掀波澜,预为铺垫。

  “万国”以下六句,老翁把话头进一步引向现实,发出悲愤而又慷慨的呼声:“睁开眼看看吧!如今天下到处都是征战,烽火燃遍了山冈;草木丛中散发着积尸的恶臭,百姓的鲜血染红了广阔的山川,哪儿还有什么乐土?我们怎敢只想到自己,还老在那里踌躇徬徨?”这一小节有两层意思。一是逼真而广阔地展开了时代生活的画面,这是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真实写照。他告诉老妻:人间的灾难并不只是降临在他们两人头上,言外之意是要想开一些。一是面对凶横的敌人,他们不能再徘徊了,与其束手待毙,还不如扑上前去拼一场。通过这些既形象生动又概括集中的话语,诗人塑造了一个正直的、豁达大度而又富有爱国心的老翁形象,这在中国诗史上还不多见。从诗情发展的脉络来看,这是一大振起,难舍难分的局面终将结束了。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到狠下心真要和老妻诀别离去的时候,老翁突然觉得五脏六腑内有如崩裂似的苦痛。这不是寻常的离别,而是要离开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的家乡。长期患难与共、冷暖相关的亲人,转瞬间就要见不到了,此情此景,老翁难以承受。感情的闸门再也控制不住,泪水汇聚成人间的深悲巨痛。这一结尾,情思大跌,却蕴蓄着丰厚深长的意境:独行老翁的前途将会怎样,被扔下的孤苦伶仃的老妻将否陷入绝境,仓皇莫测的战局将怎样发展变化,这一切都将留给读者去体会、想象和思索。

  这首叙事短诗,并不以情节的曲折取胜,而是以人物的心理刻画见长。诗人用老翁自诉自叹、慰人亦即自慰的独白语气来展开描写,着重表现人物时而沉重忧愤、时而旷达自解的复杂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多变的情思基调,又决定了全诗的结构层次,于严谨整饬之中,具有跌宕起伏、缘情宛转之妙。

  杜甫高出于一般诗人之处,主要在于他无论叙事抒情,都能做到立足生活,直入人心,剖精析微,探骊得珠,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准确传神地表现他那个时代的生活真实,概括劳苦人民包括诗人自己的无穷辛酸和灾难。他的诗,博得“诗史”的美称,绝不是偶然的。

参考资料:
1、 徐竹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90-493

chuílǎobié

 tángdài 

jiāowèiníngjìng chuílǎoān 
sūnzhènwángjìn yānyòngshēnwán 
tóuzhàngchūmén tóngxíngwéixīnsuān 
xìngyǒuchǐ齿cún suǒbēisuǐgān 
nánérjièzhòu chángbiéshàngguān 
lǎo suìchángdān 
shúzhīshìbié qiěshānghán 
guī háiwénquànjiācān 
ménshènjiān xìngyuánnán 
shìchéngxià zòngshíyóukuān 
rénshēngyǒu shuāilǎoduān  (shuāilǎozuò shuāishèng )
shàozhuàng chíhuíjìngchángtàn 
wànguójìnzhēngshù fēnghuǒgāngluán 
shīcǎoxīng liúxuèchuānyuándān 
xiāngwéi āngǎnshàngpánhuán 
juépéngshì ráncuīfèigān 
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
沉魄浮魂¹不可招²,遗编³一读想风标
译文:古代圣贤孟子早已去世,他的魂魄也无法招回,只有他的遗作永世长存。每次阅读其经典,就能想见他生前的风度与品格。
注释:孟子:名轲(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四处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传》)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¹沉魄浮魂:指逝去的魂魄。魂魄:古时谓人的精神灵气。人死后,魂升于天,魄入于地。²不可招:指人死不能复生。招:招魂。唐人李商隐《奠相国令狐公文》:“圣有夫子,廉有伯夷。浮魂沉魄,公其尚之。”³遗编:指《孟子》一书。⁴风标:风度,品格。
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何妨举世¹嫌迂(yū)²,故³有斯人慰寂寥
译文:不怕被人视作迂腐,因为有孟子安慰自己,从而让寂寞的灵魂充满活力。
注释:¹举世:世上所有的人。²迂阔:迂腐而不切实际。《史记·孟子传》:“孟子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续资治通鉴长编》载,治平四年(1067)九月戊戌,招安石为翰林学士。神宗谓吴奎曰:“安石真翰林学士也。”奎曰:“安石文行,实高出于人。”神宗曰:“当事如何?”奎曰:“恐迂阔。”神宗弗信,卒招用之。安石《答孙少述书》云:“某天禀疏介,与时不相值,生平所得,数人而已。”³故:固,毕竟。⁴斯人:此人,指孟子。⁵寂寥:寂寞。唐明皇之妃江采蘋《谢赐珍珠》:“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mèngzi--wángānshí

chénhúnzhāobiānxiǎngfēngbiāo

fángshìxiánkuòyǒurénwèiliá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