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国当时此建旄,正如今日拥三刀。规摹忽起凌千尺,意气相期在一陶。
相国当时此建旄,正如今日拥三刀。规摹忽起凌千尺,意气相期在一陶。
柱础下连坤轴壮,檐牙斜插斗杓高。观公磊落真人杰,莫向江山赋楚骚。
柱础下连坤轴壮,檐牙斜插斗杓高。观公磊落真人杰,莫向江山赋楚骚。

téngyuánchízhōuxiāoxiānglóu--kǒngpíngzhòng

xiāngguódāngshíjiànmáozhèngjīnyōngsāndāoguīlíngqiānchǐxiāngzàitáo

zhùchǔxiàliánkūnzhóuzhuàngyánxiéchādòubiāogāoguāngōnglěiluòzhēnrénjiéxiàngjiāngshānchǔsāo

孔平仲

孔平仲

孔平仲,生于庆历四年(1044),字毅父,今峡江县罗田镇西江村人,政和元年(1111)病卒,终年六十八岁。《清江三孔集》四十卷中,平仲占21卷。 ▶ 57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汀苹白。苕水碧。每逢花驻乐,随处欢席。别时携手看春色。萤火而今,飞破秋夕。
汀蘋¹白,苕(tiáo)²碧。每逢花驻乐,随处欢席。别时³携手看春色。 萤火而今,飞破秋夕。
译文:汀上蘋花盛开,洁白似雪;苕溪青波涟涟,水色如碧。每逢花开即寻芳,随处设席情酣畅。分别前曾携手观赏春光。而今已是秋夕时,夜晚里萤火虫乱飞。
注释:惜琼花:词牌名,双调,六十四字,上片六仄韵,下片五仄韵,均七句。¹汀蘋:一作“汀苹”。²苕水:即苕溪,流经词人故乡浙江吴兴,以风光秀美著称。³别时:分别时,离开时。
旱河流,如带窄。任身轻似叶,何计归得。断云孤鹜青山极。楼上徘徊,无尽相忆。
(biàn)¹流,如带窄。任身轻似叶,何计²归得?断云孤鹜青山极。 楼上徘徊,无尽相忆。
译文:汴河远去,蜿蜒如带。纵然身轻似落叶,又有什么办法回归故里?无奈的是,凭阑眺望却只见断云悠悠飘浮、孤鹜渐渐远去和天尽头的一座青山。楼上久久徘徊,无尽思念萦心间。
注释:¹汴河:古河名,流经开封。汴,一作“旱”。²计:办法。

  此为怀人思归之词。全词大开大合地转换时空,将怀人思归之情节序交替和情事变故中层层演绎出来。词人将昔日故乡春光的艳丽和当日异乡秋色的萧索加以比照,又以昔日的纵情宴游、意气风发与当日的独倚危楼、落寞消沉进行对比,通过今昔对比的总体布局,从纵的方面加强了情感的深度、力度。

  上片追忆昔日游春、欢宴和别离的情景,通过景物色调、环境气氛的映衬比照,展现今昔生活的巨大变化。首二句以当日春景起兴,兼点时令、地点。“苕水”即苕溪,作者家乡浙江吴兴。苕溪一带,向以风光秀美著称。词写故乡春色,独取白苹、碧水等色调鲜明的景物,组成一幅明丽的画面:汀上苹花盛开,洁白似雪;苕溪青波涟涟,水色如碧。“白”、“碧”二字,设色浓淡相宜,点染出江南的无限春意。三、四句因景及人,着意描绘昔日当此良辰美景,徜徉于花前,寄情于山水,陶醉于筵席的种种赏心乐事。两句中“每逢”从时间上说,“随处”从空间上说,强调时时处处,逢花则乐,遇席则欢,以此提挈笔势,推进感情,其纵情游赏的怡然之乐,溢于纸外。接着用“别时携手看春色”,挽住对旧游的追忆。由欢会而别离,词情因之一转。此句承上启下,暗中转折,直跌出上片煞拍处的“萤火”二句。昔日的故乡欢会,忽成当日的异乡独处;记忆中的旖旎春光,忽成眼前秋夕流萤的惨淡景象。转瞬之间,情景陡变。上片前五句虚景实写,层层开宕;后二句由昔而今,落到现况。

  下片“汴河流,如带窄”两句景情缘生,融情入景,将蜿蜒远去的滔滔河水与长流不尽的绵绵乡思融化一起,营造出流水不息,思乡不已的意境。底下“任身轻似叶,何计归得?”正是即景而生的无限盼想。波上之叶,本与水俱往,叶随水去,可漂流到日思夜想的家乡。但作者说即使河如带窄,身轻似叶,仍难归去,则更深一层地写出欲归不得,的凄苦情怀。接着转换笔锋,由俯视写到仰视。作者望乡心切,凝神远眺,然而望尽寥廓的天宇,唯见断云悠悠飘浮,孤鹜渐渐远去;天之尽头,更有一抹青山,遮住望眼。从全词看,此句造境尤高远阔大。词中所展拓的境界愈阔大,所引逗的情思往往愈绵邈深长。这句中,云是飘浮无依的“断云”,鹜是离群失所的“孤鹜”,以此映衬自己的飘零身世和孤寂处境,可谓妙合无垠。而天之尽头的青山远影,则给人以归路迢迢、归期渺茫之感。词末由凭高临眺之景,自然过渡到凭高临眺之人。煞拍“无尽相忆”一句,感情份量极重。“相忆”二字,与上片遥相呼应,传达出一种相思而不能相见的惆怅。回首昔日,欢宴难再,往事成空;思想眼前,楼上徘徊,归思难收。全词以徘徊楼上的自我形象作结,凄惋动人,有余而不尽之韵。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 等 .《宋词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
道南宅岂识楼桑,何许英雄,惊倒孙郎。汉鼎才分,流延晋宋,弹指萧梁。昭代车书四方,北溟鱼浮海吞江。临眺苍茫,醉倚歌鬟,吟断寒窗。
道南宅¹岂识楼桑²,何许英雄,惊倒孙郎。汉鼎³才分,流延晋宋,弹倒萧梁。昭(zhāo)车书四方,北溟(míng)浮海吞江。临眺(tiào)苍茫,醉倚歌鬟(huán),吟断寒窗。
译文:家住道南大宅的周瑜怎会认识陋居楼桑的刘备?何处而来的英雄,惊倒了孙郎。汉家的九鼎江山刚刚才分崩离析,就流传到了晋代与宋朝,又弹倒间传到了南朝的萧梁两帝。清平的年代四方车书滚滚而来,北溟之鱼化了大鹏,海水也吞没了大江。在苍茫的黄昏眺望着,摇船缓缓驶在江中,诗人喝醉了听歌女唱歌,倚靠在桌上,心中的悲情化成了脚下翻滚的浪花,只可叹那声声的诗歌吟断了寒窗。
注释:¹道南宅:倒周瑜。²楼桑:倒刘备。³汉鼎:汉王室。⁴萧梁:南朝的梁国。⁵昭代:清明时代。⁶北溟鱼:比喻怀有雄才大略的人。⁷歌鬟:倒歌伎。

chángōng ·jīngkǒuhuái怀 ·zhènjiāng

zhì yuándài 

dàonánzháishílóusāng yīngxióng jīngdǎosūnláng hàndǐngcáifēn liúyánjìnsòng tánzhǐxiāoliáng zhāodàichēshūfāng běimínghǎitūnjiāng líntiàocāngmáng zuìhuán yínduànhánchuāng 
草芊芊,波漾漾。湖边草色连波涨。沿蓼岸,泊枫汀,天际玉轮初上。
草芊芊¹,波漾(yàng)²。湖边草色连波涨³。沿蓼(liǎo)岸,泊枫汀,天际玉轮初上。
注释:¹芊芊:芳草茂盛的样子。²漾漾:水波动荡的样子。³连波涨:意思是草色与波浪相映连成一片。⁴泊枫汀:船停泊于有枫树的水汀边。⁵玉轮:明月。
扣舷歌,联极望。桨声伊轧知何向?黄鹄叫,白鸥眠,谁似侬家疏旷?
扣舷歌,联极望¹。桨声伊轧²知何向?黄鹄(hú)³叫,白鸥眠,谁似侬(nóng)疏旷
注释:¹联极望:向四边远望。²伊轧:象声词,摇桨之声,同“咿呀”。³黄鹄:天鹅,游禽类,体长三尺多,形似鹅,颈长,上嘴有黄色之瘤,多为白色,栖于水滨。⁴侬家:我,自称。⁵疏旷:自由自在,旷达放纵。

  这首词抒写渔家情怀。上片头三句写湖上风光,突出了湖上的草色浓郁。“沿蓼岸”三句,写舟泊枫汀,月华初上,境界开阔静美,水天一色。

  下片写渔家之乐。扣舷而歌,骋目而望,摇着桨儿在湖上自由自在地荡漾。听着黄鹄的叫声,见到白鸥栖息,渔人更感到自己同鸟儿一样的自由,于是就有“谁似依家疏旷”之感。

zi··cǎoqiānqiān--sūnguāngxiàn

cǎoqiānqiānyàngyàngbiāncǎoliánzhǎng沿yánliǎoànfēngtīngtiānlúnchūshàng

kòuxiánliánwàngjiǎngshēngzhīxiànghuángjiàobáiōumiánshuíshìnóngjiāshūkuàng

舜,姚姓也,目重瞳,故名重华。《帝王世纪集校》
舜,姚姓也,目重瞳(tóng)¹,故名重华。《帝王世纪集校》
译文:舜,姓姚,一个眼睛中有两个瞳孔,所以又叫重华。
注释:¹重瞳:指的是一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的特殊现象。
舜耕历山,思慕父母,见鸠与母俱飞鸣相哺食,益以感思,乃作歌。《琴操》
舜耕¹历山,思慕²父母,见鸠(jiū)与母俱飞鸣相哺食,益以感思,乃作歌。《琴操》
译文:舜在历山耕种,想念父母,看见斑鸠和它的母亲一起飞翔捕食,有所感发,就创作了歌曲。
注释:¹耕:从事农业劳动。²思慕:怀念;追慕。
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史记》
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¹;渔²雷泽³,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yǔ)。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yì),三年成都。《史          
译文:舜在历山耕作,历山人都能互相推让地界;在雷泽捕鱼,雷泽的人都能推让便于捕鱼的位置;在黄河岸边制做陶器,那里就完全没有次品了。一年后他所居住的地方就聚集起来,两年后就成为了一个小城镇,三年后就成了一个大都市。
注释:¹畔:田地的界线,边。²渔:捕鱼。³雷泽:亦作靁泽、雷夏泽。《山海经》雷泽有雷神。据说故址在今河南濮阳范县濮城和山东菏泽鄄城境内。⁴邑:人民聚居之处;城市。
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
黄昏鼓(gǔ)角似边州¹,三十年前上此楼。
译文:登上汝州城楼,望着眼前暗淡的黄昏景色,仿似深处边塞,耳边是那熟悉的鼓角声,想到第一次登上此楼已是三十年前。
注释:汝州:今河南临汝,地处唐王朝的腹地。唐德宗建中年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汝州沦陷,成为唐王朝军队与叛军争夺的战场。¹边州:边塞城市。
今日山城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今日山城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译文:想到如今战火不熄灭,国家满目疮痍;满心惆怅不仅仅是因为这凋敝的秋天啊!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之作。境界苍凉,寄意深远。诗的首句中,“黄昏鼓角”写的是目所见、耳所闻,“似边州”写的是心所感。李益曾久佐戎幕,六出兵间,对边塞景物特别是军营中的鼓角声当然是非常熟悉的。这时,他登上汝州(州城在今河南临汝县)城楼,眼前展现的是暗淡的黄昏景色,耳边响起的是悲凉的鼓角声音,物与我会,情随景生,曾经对他如此熟悉的边塞生活重新浮上心头,不禁兴起了此时明明身在唐王朝的腹地而竟然又像身在边州的感慨。这个感慨既有感于个人的身世,更包含有时代的内容,分量是极其沉重的。这里虽然只用“似边州”三字淡描一笔,但这三个字寄慨无穷,贯串全篇。

  首句是从空间回忆那遥远的边塞生活;接下来,第二句“三十年前上此楼”则是从时间回忆那漫长的已逝岁月。这句看来很平常,而且写得又很简单,既没有描绘三十年前登楼的情景,也没有叙说三十年来人事的变化;但字里行间,感慨系之,联系上一句读来,正如孙洙在《唐诗三百首》中评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诗所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俱在其中”。

  据近人考证,这首《上汝州郡楼》诗大约写于公元804年(唐德宗贞元二十年)李益五十七岁时,由此上溯三十年,其第一次登楼大致在他登进士第后做华州郑县簿尉期间。试考察他两次登楼间隔期间所发生的事情:就作者个人经历而言,他在郑县过了几年郁郁不得志的簿尉生活,又远走边塞,先后在朔方、幽州、鄜坊、邠宁等节度使幕下过了长时期的军旅生活;就时局变化而言,唐王朝愈来愈走向没落,藩镇割据的局面愈来愈积重难返,代宗、德宗两朝,不但河北三镇形同异域,淄青、淮西等地也成了动乱的策源地。在公元783年(德宗建中四年),汝州曾一度被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攻陷;当李益第二次过汝州时,淮西之乱也还没有平定。三十年的变化是如此之大。他旧地重来,想到此身,从少壮变为衰老;想到此地,经受干戈洗礼,是腹地却似边陲。城郭依旧,人事全非。这时,抚今思昔,百感丛集,忧时伤世,万虑潮生,不能不既为岁月更迭而慨叹,又为国运升降而悲怆。这就是诗人在这首诗里紧接着写出了“今日山川对垂泪”这样一句的原因。

  这第三句诗,会使人想起东晋过江诸人在新亭对泣的故事以及周顗所说“风景不殊,举目有江山之异”的话,也会使人想起杜甫《春望》诗中那“国破山河在”的名句。而在李益当时说来,这面对山川、怆然泣下的感触是纷至沓来、千头万绪的,既无法在这样一首小诗里表达得一清二楚,也不想把话讲得一干二净,只因他登楼时正是秋天,最后就以“伤心不独为悲秋”这样一句并不说明原因的话结束了他的诗篇。自从宋玉在《九辩》中发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吟后,“悲秋”成了诗歌中常见的内容。其实,单纯的悲秋是不存在的。如果宋玉只是为悲秋而悲秋,杜甫也不必在《咏怀古迹五首》之一中那样意味深长地说“摇落深知宋玉悲”了。这里,李益只告诉读者,他伤心的原因“不独为悲秋”,诗篇到此,戛然而止。而此诗篇外意、弦外音只能留待读者自己去探索。

shàngzhōujùnlóu--

huánghūnjiǎoshìbiānzhōusānshíniánqiánshànglóu

jīnshānchéngduìchuílèishāngxīnwèibēiqi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