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闲仍暇日,乘兴共寻芳。
官闲仍暇日,乘兴共寻芳。
久雨山蹊润,新晴花气香。
久雨山蹊润,新晴花气香。
春偏藏古寺,水渐满闲塘。
春偏藏古寺,水渐满闲塘。
忽有隐居者,留人看海棠。
忽有隐居者,留人看海棠。

yóuchán访fǎngyǐn--lěi

guānxiánréngxiáchéngxìnggòngxúnfāng

jiǔshānrùnxīnqínghuāxiāng

chūnpiāncángshuǐjiànmǎnxiántáng

yǒuyǐnzhěliúrénkànhǎitáng

杜耒

杜耒

杜耒lěi(?——1225),南宋诗人。字子野,号小山,今江西抚州人。尝官主簿,后入山阳帅幕,理宗宝庆三年死于军乱。其事迹见于《续资治通鉴》卷一六四。 ▶ 29篇诗文

猜您喜欢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蔡人嫁之。
齐侯与蔡¹姬乘舟于囿(yòu),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蔡人嫁之。
译文:齐桓公与夫人蔡姬在园林中乘舟游玩,蔡姬故意晃动小船,桓公吓得脸色都变了,他阻止蔡姬,蔡姬却不听。桓公一怒之下让她回到了蔡国,但没有说与她断绝夫妻关系,蔡姬的哥哥蔡穆侯却让她改嫁了。
注释:¹蔡: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汝南、上蔡、新蔡一带。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徵 通 征)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¹侵蔡,蔡溃(kuì),遂伐楚。楚子²使与³师言曰:“君处北海,寡(guǎ)人处南海,唯马牛不相及也。不虞(yú)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shào)康公¹⁰命我先君¹¹大公¹²曰:‘五侯¹³九伯¹⁴,女(rǔ)实征之¹⁵,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lǚ)¹⁶:东至于海¹⁷,西至于河¹⁸,南至于穆陵¹⁹,北至于无棣(dì)²⁰。尔贡²¹²²²³不入²⁴,王祭不共²⁵,无以缩酒²⁶,寡人²⁷是徵(zhēng)²⁸;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²⁹。”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³⁰之不复,君其问³¹诸水滨。”(徵 通:征)
译文: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楚成王派使节到诸侯之师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双方相距遥远,马、牛奔驰也不会跑到对方的境内。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姜太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疆土: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祭祀的东西,我是来问责这件事情的;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楚国使臣回答说:“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
注释:¹诸侯之师:指参与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军队。²楚子:指楚成王。³与:介词,跟,和。⁴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形容两国相距甚远。⁵唯:句首语气词。⁶是:此。⁷风:走失,跑掉。⁸不虞:不料,没有想到。⁹涉:趟水而过,这里的意思是进入,委婉地指入侵。¹⁰召康公:召公。周成王时的太保,“康”是谥号。¹¹先君:已故的君主。¹²大公:太公, 指姜尚,他是齐国的开国君主。¹³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诸侯。¹⁴九伯:九州的长官。五侯九伯泛指各国诸侯。¹⁵实征之:可以征伐他们。¹⁶履:名词,领土,疆土。¹⁷海:指渤海和黄海。¹⁸河:黄河。¹⁹穆陵:地名,即今山东的穆陵关。²⁰无棣:地名,齐国的北境, 在今山东无棣县附近。²¹贡:贡物。²²包:裹束。²³茅:菁茅。²⁴入:进贡。²⁵共:同“供”,供给。²⁶缩酒:渗滤酒渣,祭祀时的仪式之一:把酒倒在束茅上渗下去,就像神饮了一样(依郑玄说,见《周礼甸师》注)。²⁷寡人:古代君主自称。²⁸徵:追究,追问。²⁹问:责问,追问。³⁰昭王:周成王的孙子周昭王。³¹问:责问。
师进,次于陉。
师进,次¹于陉(xíng)²
译文: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注释:¹次:军队临时驻扎。²陉:山名,在今河南郾城县南。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穀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与不穀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夏,楚子使屈完¹²师。师³退,次于召(shào)。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穀(gǔ)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与不穀同好,如何?”对曰:“君惠(yāo)福于敝邑(yì)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¹⁰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suí)¹¹诸侯,谁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¹²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译文: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齐国军队去交涉,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齐桓公说:“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忍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 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
注释:¹屈完:楚国大夫。²如:到.....去。³师:军队。⁴召陵:楚国地名,在今河南郾城东。⁵不穀:不善,诸侯自己的谦称。⁶惠:恩惠,这里作表示敬意的词。⁷徼:求。⁸敝邑:对自己国家的谦称。⁹辱:屈辱,这里作表示敬意的词。¹⁰众:指诸侯的军队。¹¹绥:安抚。¹²方城:今河南叶县南部的方城山。
屈完及诸侯盟。
屈完及¹诸侯盟²
译文: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注释:¹及:连词,与,和。²盟:订立盟约。

  此文在记述春秋时代齐楚两国的这场外交斗争时,并不是用叙述语言来记述它的过程,而是把“出场”人物放在双方的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他们各自的个性化语言和“交锋”方式,把这场外交斗争一步步引向深入,直到双方达成妥协,订立盟约。这样,即使我们明白了这场外交斗争的性质及其过程,又让我们看到了各具情貌的四位历史人物。楚国两位使者,特别是作为楚成王“特命全权代表”的屈完,沉稳冷静、不卑不亢的外交风度,坚毅果敢、不为威武所屈的外交风范,机智灵敏、随机应对的外交智慧,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作为政治家的管仲,他那熟悉历史、谙于事故、无理也能说出理来的外交才情,以及齐桓公那种虽然骄横霸道、软硬兼施,却也不失身份的霸主形象,也都让我们过目难忘。总公,阅读欣赏此文,不像是读史,倒像是看一场高潮迭起、精彩纷呈的外交斗争话剧。

  此文作为记叙外交斗争的一段史体散文,在语言的运用上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双方出场人物,虽然使用的都是各具情貌的外交辞令,但并不觉得做作、生硬。而且,即使针锋相对,也不金刚怒目;即使咄咄逼人,也不疾言厉色。尤其是楚国两位使者的语言,更是柔中有刚,刚中有柔。

  此文有的选本题为《齐桓公伐楚》,怕远不如以《齐桓公伐楚盟屈完》为题好,因为此题虽然多了三个字,却较切合此文的中心内容。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题目确实是文章的眼睛和窗子。

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
客心¹已百念²,孤(gū)游重千里。
译文:在外漂泊之人本来就百感交集,再加上又要独自远行千里。
注释:¹客心:异乡作客之心。²百念:指众感交集。
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
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
译文:江上天昏地暗,大雨将临,江中白浪翻滚,狂风骤起。

  开头两句写诗人临别时那种长期飘泊异乡的惆怅孤独之情。“客心”谓异乡作客之心;“百念”,谓百感交集。何逊一生仕途并不亨通。他先在扬州刺史、建安王萧伟幕中掌记室,“后荐之武帝,与吴均俱进俸。后稍失意……自是疏隔。”(《南史》本传)遂迁安成王萧秀幕中参军事,兼尚书水部郎。中丁母忧归。后又除庐陵王萧续幕府记室。大约四十岁左右即死去。故其作客异乡,当与仕途坎坷有关。所谓“百念”,诸如异地思乡之愁,羁旅行役之苦,仕途渺茫之忧,人情冷暖之感,友朋难舍之念等,皆在其中。不难想见,其心情已经够沉重了,更何况而今又将孤身一人再度千里奔波飘游远方呢!眼前尚有朋友饯行送别,联句慰勉;顷刻之间,就将茕独孤舟,餐风饮露了。“孤游”,既突出自己征途中的孤独寂寞,又包含着对友朋的无限惜别之情。两句通过“已”、“重”二字构成递进关系,进一步加重了这种复杂感情的重量,而与送者临别依依难舍之情也就隐然蕴藏在字里行间。

  三四两句,既是写分手时江上的实景,又是借景寓情,含有象征意义。江天忽然浓云密布,烟霭黯然笼罩江面,一场暴雨即将来临;“山雨欲来风满楼”,狂风乍起,江水顿时涌起滚滚白浪。这云暗天低,烟波浩渺之景,恰与诗人此刻百感交集,愁绪茫茫之情相切;这狂风巨浪,暴雨将临,不仅是诗人心潮澎湃的感情外化,而且还形象地象征着、预示着旅途中等待着他的将是江上风雨一般的无穷无尽的艰难险阻、严峻考验。

  送行留别这类诗,一般多是以情结出主旨,或惜别,或劝勉,或叮咛、或祝愿。试看《何逊集》中此类篇什亦多如是。如《赠江长史别》:“安得生羽毛,从君入宛许?”《送韦司马别》:“弃置勿复陈,重陈长叹息。”《别沈助教》:“愿君深自爱,共念悲无益。”《临行与故游夜别》:“相悲各罢酒,何日同促膝?”《送褚都曹》:“本愿同栖息,今成相背飞。”这是何逊为朋友送行。至于他留赠为他送行的朋友,则如《赠韦记室黯别》:“无因生羽翰,千里暂排空。”《相送联句》三首结尾云:“一朝事千里,流涕向三春。”“愿子俱停驾,看我独解维。”“以我辞乡泪,沾君送别衣。”无不以抒情结出主旨。唯这首以景作结,不仅以写江上实景见工,并且景中寓情,物我融一。比兴之意优游不竭,耐人寻味。堪称别具一格。陈祚明评何诗“经营匠心,惟取神会。”(《采菽堂古诗选》卷26)沈德潜亦称其“情词宛转,浅语俱深。”(《古诗源》卷13)殆指此类。

  联句源于相传汉武帝与臣僚共作的《柏梁台诗》,但每人各作一句;晋代贾充夫妻联句,则人各二句;自陶渊明与愔之、循之联句,才发展为人各四句。南北朝时,联句之风盛行,鲍照、谢朓、范云、庾肩吾等人所作皆夥。与联句相对,凡无人续作或续而未成,则仅存的四句便称为绝句。“绝句”之名粱代始正式出现,何逊正当其时。此篇不仅两联对仗精妙,且词句精炼、风格清新,短短四句中,既有对过去的回味,对现在的描写,又有对未来的忧虑,包孕丰厚,已开唐人五绝气象。唯所押为仄韵,而平仄尚未完全规范,则又带有格律诗草创阶段的痕迹。

xiāngsòng

xùn nánběicháo 

xīnbǎiniàn yóuchóngqiān 
jiāngànlái làngbáifēngchū 
洞庭波浪飐晴天,君山一点凝烟。此中真境属神仙。玉楼珠殿,相映月轮边。
洞庭波浪飐(zhǎn)¹晴天,君山²一点凝烟。此中真境³属神仙。玉楼珠殿(diàn),相映月轮边。
译文:洞庭碧波荡涤着万里晴空,君山一点仿佛凝在烟波中。山中的美景真是神居仙境,楼阁如玉砌,殿堂连珠影,镶嵌在月轮边上,与明月相映。
注释:¹飐:风吹颤动。²君山:在湖南洞庭湖中,又名湘山。³真境:神仙境界。玉楼珠殿:指君山上的湘妃祠。
万里平湖秋色冷,星辰垂影参然。橘林霜重更红鲜。罗浮山下,有路暗相连。
万里平湖秋色冷,星辰垂影参(cēn)¹。橘(jú)林霜重更红鲜。罗浮山²下,有路暗相连。
译文:平湖万顷凝着秋色的清冷,天边闪烁着时隐时现的晨星。经霜的橘林色更鲜浓。听人传说,罗浮山下,有暗道与仙境连通。
注释:¹参然:星光闪烁,时隐时现的样子。²罗浮山:仙山名,在广东省增城、博罗、河源等县间,长达百余公里,风景秀丽。相传罗山之西有浮山,为蓬莱之一阜,浮海而至,与罗山并体,故曰罗浮。传称葛洪曾得仙术于此,被道家列为第七洞天。

  这首描绘的是洞庭湖秋夜的景色,即使没有标题,也仍然表现了泛舟游览的景致。

  上片第一句,极言洞庭之大,可说是抓住了这湖的特色。句中的“飐”字,表现了风吹浪动的场面。但此句并非写浪涛的汹涌,而是湖面的广阔。第二句,写在湖面上遥望君山,如一点凝烟。这里仅用“一点凝烟”来描绘,既反衬出湖面宽广,更为画面添了一种神秘朦胧的情韵。第三句紧承上句,说明神秘朦胧的君山是神仙的世界。第四、五两句“玉楼珠殿,相映月轮边”,是作者对仙境的想像。这两句承上君山、仙境而下,“相映月轮边”,景色奇丽,又自然的交代了作者游湖是在夜间。

  下片开头,“万里平湖秋色冷”作者以“秋色”点名时令。后又着一“冷”字,则使境界全出,妙不可言。一个“冷”字不仅表现了湖水宽阔,为秋色增寒,让人仿若身临其境。天为秋夜,湖面之气温,人之体肤心理感受,都包容于此一字中。这种冷,只有身处水天空阔之中才感觉得真切。第二句以星斗下垂,写湖面视野开阔的景象,与杜甫《旅夜书怀》中所写下“星垂平野阔”意境相同。第三句写的是洞庭湖畔桔林,经秋霜一压,桔子成熟,更显得红艳娇美。给人以视觉享受。最末两句,将洞庭湖与号称道教“第七洞天”的罗浮山联系起来,表现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

  牛希济《临江仙》共七首,都是咏往昔神仙之事,其共同的特点是语言芊绵温丽,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其凭吊凄凉之意,蕴含其中,深得咏史之体裁。而从此首词来看,作者运用虚实相间的写作手法,充分的驰骋想像,淋漓尽致的写出洞庭湖的神韵。在文字的运用上,自然平易,有一种清新明丽之感。

  这秋景是真境,或是幻境,该是真真幻幻,真中有幻,幻中有真吧。洞庭素称"八百里"。说波浪连天,湖中君山犹似一点,虽不免夸张,终属真境,说君山是神仙所居,上有"玉楼珠殿",与明月交辉,则是神话传说,属幻境。说湖中星影参差,随波上下,湖畔霜华遍野,橘林如丹,是真境;说洞庭与千里之外岭南的罗浮山相连,却是传闻之词,应属幻境。真境,固然歌颂了山河壮阔,幻境,也为这壮阔著上虹霓船的奇丽色彩。真真幻幻,虚虚实实,共同构成这阔大的词境共同衬托出词人阔大的襟怀。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211-212 .
宿雨洗天津,无泥未有尘。
宿雨洗天津,无泥未有尘。
译文:下了一夜的雨,天津桥被冲刷的清净无尘。
初晴迎早夏,落照送残春。
初晴迎早夏,落照¹送残春。
译文:天气初晴,已是初夏时分,夕阳西下,春色已经残败将尽。
注释:¹落照:夕阳的余晖。
兴发诗随口,狂来酒寄身。
兴发诗随口,狂来酒寄身。
译文:我诗兴大发,随口吟哦,情到狂处,以酒伴身;
水边行嵬峨,桥上立逡巡。
水边行嵬(wéi)¹,桥上立逡(qūn)²
译文:醉酒后在水边缓慢行走,又在此桥上徘徊不进。
注释:¹嵬峨:醉酒的样子。²逡巡:徘徊不进。
疏傅心情老,吴公政化新。
疏傅¹心情老,吴公政化新。
译文:疏傅设学于故乡的心境已老,吴公执政,教化一新。
注释:¹疏傅:西汉疏广﹑疏受叔侄分别为宣帝太子太傅﹑少傅,于荣显中同时称病引退。后遂以“疏傅”为急流勇退的典型。
三川徒有主,风景属闲人。
三川徒有主,风景属闲人。
译文:洛阳有主,而无限风景属于我这样的闲人。
政和间,余卜筑宛丘,手植众芗,自号芗林居士。建炎初,解六路漕事,中原俶扰,故庐不得返,卜居清江之五柳坊。绍兴癸丑,罢帅南海,即弃官不仕。乙卯起,以九江郡复转漕江东,入为户部侍郎。辞荣避谤,出守姑苏。到郡少日,请又力焉,诏可,且赐舟曰泛宅,送之以归。己未暮春,复还旧隐。时仲舅李公休亦辞舂陵郡守致仕,喜赋是词。
政和¹间,余卜筑宛丘²,手植众芗(xiāng),自号芗³林居士。建炎初,解芗路漕事,中原俶扰(chù),故庐不得返,卜居清江之五柳坊。绍兴癸丑,罢帅南海,即弃官不仕。乙卯起,以九江郡复转漕江东,入为户部侍郎。辞荣避谤,出守姑苏。到郡少日,请又力焉,诏可,且赐舟曰泛宅,送之以归。己未暮春,复还旧隐。时仲舅李公休亦辞舂陵¹⁰郡守致仕,喜赋是词。
译文:政和年间,我在宛丘择地建宅定居,亲手种植很多花草,自号芗林居士。建炎初年,卸任六路漕事,当时中原骚乱,因此不能回到故乡,就寓居在清江县的五柳坊。绍兴三年癸丑,罢官于南海,随即弃官不仕。乙卯年又起用,从九江郡太守转任江东转运使,入朝担任户部侍郎。为辞让荣誉躲避诽谤,出任姑苏太守。到郡才几天,又力请辞职,诏书终于许可,并且赐予一艘名叫泛宅的船,送我归来。己未年暮春,我又回到以前隐居的地方。当时二舅李公休也辞任舂陵郡太守退休回家,于是高兴地写下了这首词。
注释:西江月: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名。《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中吕宫”。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¹政和:宋徽宗年号,1111—1118年。²宛丘:县名,治所在今河南省淮阳县。³芗:调味的香草。此泛指花草。⁴建炎:宋高宗年号,1127—1130年。⁵解芗路漕事:建炎元年(1127),作者任江淮发送副使,九月,因素为李纲所善,被黄潜斥黜。解,指卸任。芗路,指两浙西路、两浙东路、江南西路、江南东路、淮南西路、淮南东路。⁶俶扰:开始扰乱。泛指骚动。⁷己未:即绍兴九年(1139)。⁸仲舅:二舅。⁹李公休:生平事迹未详。¹⁰舂陵:旧郡名。隋置。在今枣阳县。
五柳坊中烟绿,百花洲上云红。萧萧白发两衰翁,不与时人同梦。
五柳坊中烟绿,百花洲上云红。萧萧¹白发两衰翁,不与时人²同梦。
译文:五柳坊柳绿如烟,葱茏翠碧,景物朗润;百花洲苍穹红云,绚丽而璀璨。可叹我与李公休均已头发花白稀疏,不愿与奸佞同流合污。
注释:¹萧萧:头发稀疏貌。²时人:指当时的专权误国的权贵,包括秦桧之流的投降派。
抛掷麟符虎节,徜徉江月林风。世间万事转头空,个里如如不动。
抛掷(zhì)(lín)符虎节¹,徜徉²江月林风。世间万事转头空,个里如如³不动。
译文:因此被罢了官,退隐至清江;此刻月朗风清,林中信步,徘徊慨叹。宦海浮沉,犹过眼云烟;还不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能让我心静啊。
注释:¹麟符虎节:制成麒麟或虎形的符节,为古代朝廷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的凭证。²徜徉:徘徊。³如如:佛教指真如常住,圆融而不凝滞的境界。《金刚经》: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此词开头两句中的五柳坊、百花洲皆清江附近。起拍描写了词人隐居地仙境般的环境。先写居处所见:柳绿如烟,葱茏翠碧,景物朗润。此写地面之景。苍穹红云,绚丽而璀璨。此写天上之景。一幅夕阳山村之景的画面,展现眼前。这也是仅举一端,美景当不止此。地名中有柳有花,柳以绿濡,愈显其深邃;花以红染,益见其娇艳。词人匠心独运的描写,令人陶醉。

  三、四句,“萧萧”其意为冷落,指头发花白。此时向子諲自叹年老,岁月蹉跎,世事不正常,固此白发萧萧。两衰翁:子諲其一也;另一位便是序中所说辞舂陵郡守致仕的仲舅李公休了。前三句写景叙事,舒缓有致。第四句“不与时人同梦”,词情转向激昂。

  五、六句中的麟符、虎节,为君王调兵遣将之信物,受者有殊荣。而子諲言抛言掷,十分坚决。绍兴初年,子諲任鄂州知州,主管荆湖东路安抚司,寻任江州知州、改任江东转运使,进秘阁修撰,徽猷阁待制,徙两浙路都转运使,除户部侍郎,可谓品高位显。当宋金议和时,秦桧等投降派力主和,金使将入境,而子諲坚决不肯拜金诏违背秦桧意,乃被罢官,退隐清江,第五句当言此事。子諲忠节,不取悦于世,又不苟合于世,他这种凛然正气,直冲霄汉。第六句“徜徉江月林风”,和第一、二句暗合。一、二句写清江暮色,此写晚景。插叙往事后,词人接着写此时此境的心情。月朗风清,林中闲适徘徊。初读似写闲情逸致,实则词人的心潮并不平静。屈原《九章·涉江》云:“被明月兮宝路,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屈原所言“明月”,珠名,实借“明”字之音,喻己行为光明磊落,借“月”高洁之义,喻己情操之高尚。向子諲林中信步,徘徊慨叹,和屈原诗句所言,可谓世同,情同,意同。

  最后两句“世间万事转头空”,指宦海浮沉,犹过眼云烟。这句话表明词人视高官厚禄如草芥的心境。“个里如如不动”,“个里”其意为此中,即心中。“如如不动”,佛家语,指真如常住,圆融而不凝滞的境界。《金刚经》“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是此句之源。这句话用以表达词人结庐人境,不闻车喧,远污离秽,洁身自好的心境。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之意,深蕴其中。词以对人生世事的感悟歇拍,既写出自己的心声,又写出了规劝世人的金玉良言。

  全词似隐逸闲适之作,实为明志抒愤之词。全词反映了子諲居浊而守洁,远奸佞而守忠的美德。就其艺术性而言,写景,笔染春色,柳绿花红,月朗风清;叙事,笔挟风雷,激情慷慨。这种晴空布雷的手法,自出机杼,独标高格。另外,此词明开暗合,照应缜密,亦见词人匠心。第一、二句柳烟云红,当为暮霭之时,第六句月下林风,是晚间风景。时间之推移,如丝相贯,不见断隙。故是词实是一首耐人寻味的好词。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238-1240
2、 夏承焘 等.宋词鉴赏辞典(上).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3:1016
3、 葛琳.论向子諲《酒边词》[D].华南师范大学,2006.

西jiāngyuè··liǔfāngzhōngyān绿--xiàngziyīn

zhèngjiānbozhùwǎnqiūshǒuzhízhòngxiānghàoxiānglínshìjiànyánchūjiěliùcáoshìzhōngyuánchùrǎofǎnboqīngjiāngzhīliǔfāngshàoxìngguǐchǒushuàinánhǎiguānshìmǎojiǔjiāngjùnzhuǎncáojiāngdōngwèishìlángróngbàngchūshǒudàojùnshǎoqǐngyòuyānzhàoqiězhōuyuēfànzháisòngzhīguīwèichūnháijiùyǐnshízhòngjiùgōngxiūchōnglíngjùnshǒuzhìshìshì

liǔfāngzhōngyān绿bǎihuāzhōushàngyúnhóngxiāoxiāobáiliǎngshuāiwēngshíréntóngmèng

pāozhìlínjiéchángyángjiāngyuèlínfēngshìjiānwànshìzhuǎntóukōngdò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