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策到丹峰,开轩对绿丛。
禅心清似水,客鬓乱如蓬。
鼓有谯门日,莺花上巳风。
逢人相借问,何地隐庞翁。
杖策到丹峰,开轩对绿丛。
禅心清似水,客鬓乱如蓬。
鼓有谯门日,莺花上巳风。
逢人相借问,何地隐庞翁。
刘子翚

刘子翚

刘子翚(huī)(1101~1147)宋代理学家。字彦冲,一作彦仲,号屏山,又号病翁,学者称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刘韐子,刘子羽弟。以荫补承务郎,通判兴化军,因疾辞归武夷山,专事讲学,邃于《周易》,朱熹尝从其学。著有《屏山集》。 ▶ 579篇诗文

猜您喜欢
西风一夜剪芭蕉,倦眼经秋耐寂寥?强把心情付浊醪。读离骚。愁似湘江日夜潮。(版本一)
西风一夜剪¹芭蕉,满眼芳菲²总寂寥?强把心情³付浊醪(láo)。读离骚(sāo)。洗尽秋江日夜潮。(版本二)
译文:昨天晚上刮了一夜西风,今天起来一看,芭蕉都凋败了。在这萧瑟的清秋,满眼的芳菲消歇,怎能不备感寂寞寥落?一壶浊酒固然可以勉强浇愁、暂时解忧。然而这愁情似江潮般滚滚而来且绵绵不绝,酒又岂能解怀,唯有用读《离骚》来抒发愁思了。
注释:忆王孙:词牌名。又名“独脚令”“忆君王”“怨王孙”“画娥眉”“阑干万里心”“豆叶黄”等。单调,共五句,三十一字,通压平声韵。¹剪:削除,使凋败之意。²芳菲:代指花朵。³心情:心事。⁴浊醪:即浊酒。⁵离骚:《楚辞》作品,屈原所作。
西风一夜剪芭蕉,满眼芳菲总寂寥。强把心情付浊醪。读离骚。洗尽秋江日夜潮。(版本二)
西风一夜剪芭蕉,满眼芳菲总寂寥。强把心情付浊醪。读离骚。洗尽秋江日夜潮。(版本二)

  “西风一夜剪芭蕉。倦眼经秋总寂寥?”开头“倦眼”两字点明已是深夜。在一个秋风萧瑟的夜晚,精神极度苦闷的容若愁眉不展,一夜未眠,只听得窗外秋风吹打芭蕉的萧萧声。西风凌厉而无情,不但剪落了芭蕉叶,还令夏日里残留的花草尽数凋零。芭蕉在词人笔下,向来表达的是孤独忧愁,尤其是离情别绪。面对黄昏雨夜,李易安在一阕《添字采桑子》里写:“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李易安在词中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她对着芭蕉愁绪悱恻低徊。同样的芭蕉,吴文英在《唐多令》里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容若也写芭蕉,他的《临江仙》里有“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细雨淅沥,滴答在芭蕉上,声声使人愁。

  “强把心情付浊醪。”容若有一颗善感的心,面对此情此景,他是心生愁绪,然而这份愁绪无处排遣,他只有强压住内心的痛苦,借酒消愁。“强”字道破此中真意。借酒浇愁,是常人之举,更是文人之道。豪放不过李太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黄庭坚的“浮生只合樽前老,雪满长安道”,豪放中又多了几分苍凉。容若取来一壶浊酒,对窗独饮,将无限的寂寥倒进杯中,化作无奈一饮而尽,他想借酒一浇心头块垒。借酒消愁愁更愁,只是这愁绪,却并非全是闲愁。

  “读《离骚》。愁似湘江日夜潮。”酒后,容若随手拿起一本《离骚》,漫目读去,字字尽愁语,篇篇有千结。容若胸怀天下,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有志报国却立功无门。三藩之乱未得平叛,容若心中的愁闷,如日夜奔腾不息的湘江水般澎湃。《世说新语·任诞二十三》里有“王孝伯曰:‘名士不必须奇才,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魏晋名士多狂傲不羁,容若也有说自己是“德也狂生耳”,可见他对魏晋名士风度是心生向往。闻一多在西南联大开楚辞课时的开场白就是,“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楚辞·离骚》中有“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愁,更是痛苦,印证了前句“强把心情付浊醪”。以酒浇胸中之块垒,以诗抒心中之抱负。写至此,此首抒发悲愤之意已出。

  “愁似湘江日夜潮。”此句是对前文的注解。屈原的《离骚》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而容若此刻心情,有一种如同屈原般的忧国忧民的惆怅,却又无法言说。他写过诗:“平生纵有英雄血,无由一溅荆江水;荆江日落阵云低,横戈跃马今何时?”纳兰是八旗子弟,血管中流的是与生俱来的血性。欲驰骋疆场报国有心,却立功无门,只能被束缚在朝堂之上,銮驾之前,男儿的英雄志得不到伸展,只能将一腔英雄泪融入一壶浊酒,化入一阕清词中。

  全词只短短三十一字,而其中直接间接言及“愁”的,全篇皆是。直接写“愁”的如“倦眼经秋耐寂寥”“强把心情付浊醪”“愁似湘江日夜潮”,而第一句“西风一夜剪芭蕉”虽未直接说出情绪,可也能根据传统,理解到词人正要表达一种愁闷。孔子评论《诗经·周南·关雎》“哀而不伤”,这也似乎成为了后世对于诗歌写情中对抒情进行节制的理论依据。然而纳兰性德这首词明显没有节制抒情。同时,这首词全篇的“愁”体现出细腻的女性化情感的风格。西风引起人伤时,第一愁;西风毁坏芭蕉,第二愁;奋力遣愁,借酒浇愁愁更愁,第三愁;停杯读《离骚》,所读尽愁,第四愁;悲于人生,第五愁。这样的写法,在读者方面感受起来,颇为压抑。

  此阕小令,虽然短小,然愁绪中隐有郁勃之气,与容若其他的一些借酒浇愁的哀婉之词颇为相异,结句尤有豪迈之气破空而来之感。

  这首词在字面上可以说是一篇《离骚》微缩版,所表达的意思是众芳芜秽,美人迟暮,借酒浇愁,心潮翻滚。至于“愁”的内容,翻滚的“心潮”究竟是政治抱负,还是词学抱负,还是天性不得抒展的苦闷,或者仅仅是受了一时一事的委屈,这一切,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全词虽可见得一种同屈原般的忧国忧民的惆怅,却仍可见词人一贯的细腻情感,具有一种黯然萧索的韵味。

参考资料:
1、 聂小晴.纳兰词.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7
2、 小桥流水.纳兰词经典鉴赏.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211-212
3、 苏 樱.纳兰词典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43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
除夕更阑(lán)¹人不睡,厌禳(ráng)²钝滞(zhì)³迎新岁;
注释:¹更阑:午夜时分。²厌禳:谓以巫术祈祷鬼神除灾降福,或致灾祸于人,或降伏某物。³钝滞:迟钝呆滞。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
二物于人谁独无?就中吴侬仍有余;
二物于人谁独无?就中吴侬(nóng)¹仍有余。
注释:¹侬:我。
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
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yé)(yú)¹
注释:¹揶揄:是对人的一种戏弄,嘲笑时用语。
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
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
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
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shē)痴呆千百年。

màichīdāi

fànchéng sòngdài 

chúgēnglánrénshuì yànrángdùnzhìyíngxīnsuì 
xiǎoérjiàozǒuchángjiē yúnyǒuchīdāizhàorénmǎi 
èrrénshuí jiùzhōngnóngréngyǒu 
xiàngnánxiàngběimài xiāngféngxiàoxiāng 
wēngkuàizuòchóngliánxià yàomǎitiānlìngwènjià 
éryúnwēngmǎiqián fèngshēchīdāiqiānbǎinián 
和风熏,杨柳轻,郁郁青山江水平,笑语满香径;
和风¹(xūn),杨柳轻,郁郁青山江水平,笑语满香径(jìng)²
译文:和煦的春风轻拂着杨柳,柳条轻轻垂下,并随风摇曳飘扬;郁郁葱葱的青山和平平静静的江水,欢声笑语充满了花间小路。
注释:¹和风:温和的风。多指春风。²香径:花间小路。
思往事,望繁星,人倚断桥云西行,月影醉柔情。
思往事,望繁星,人倚断桥云西行,月影醉柔情。
译文:我想到过去的事情,于是开始思念往事,仰望天上的繁星;人们都在断桥旁边倚靠着,云朵渐渐向西飘去,月光的影子使人陶醉在温柔的情感中。
柳带榆钱,又还过、清明寒食。天一笑、浦园罗绮,满城箫笛。花树得晴红欲染,远山过雨青如滴。问江南池馆有谁来?江南客。
柳带榆(yú)¹,又还过、清明寒食²。天一笑、浦园罗绮(qǐ)³,满城箫笛。花树得晴红欲染,远山过雨青如滴。问江南池馆有谁来?江南客
译文:柳条飘拂,榆荚成串。清明、寒食两节已过。天晴了,满园游玩的仕女,满城笙歌。阳光照耀,满树红天红得艳丽;雨后远山,座座青翠欲滴。问江南:都有谁来乌衣园探寻?只有我这个江南过客。
注释: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平韵,后片十句五平韵。金陵乌衣园:南京秦淮河岸乌衣巷东面,原为东晋王、谢等贵族住宅遗址,南宋时已成为人们游乐场所。¹柳带榆钱:指柳条飘拂,榆荚成串。²清明寒食:“清明”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一“气”。“寒食”是令名,在清明节前一两日,以禁火做饭,故名。³罗绮:此以衣代人,指游女。⁴江南客:自指并兼指其兄。
乌衣巷,今犹昔。乌衣事,今难觅。但年年燕子,晚烟斜日。抖擞一春尘土债,悲凉万古英雄迹。且芳尊随分趁芳时,休虚掷。
乌衣巷¹,今犹昔。乌衣事,今难觅(mì)。但年年燕子,晚烟斜日。抖擞(sǒu)一春尘土债²,悲凉万古英雄迹。且芳尊随分³趁芳时,休虚掷(zhì)
译文:乌衣巷的模样还似往昔。可乌衣巷中的往事今日已难寻觅。只有春来秋去的燕子年年来此地,看到的也不过是苍茫暮色中残阳渐坠西。我来这里游赏本想除去为官经历上的烦意,眼前所见,倒为古今沧桑生出无数悲切和忧郁。且端着酒杯让我随意畅饮,莫虚度了这天气晴朗和天红柳绿的光阴。
注释:¹乌衣事:指东晋王导和谢安住在这里,衣冠来往、车马喧闹的历史事迹。²尘土债:指自己仕宦的官务。³随分:犹云随便。

  这首词为感愤时事之作。上片作者写自己游乌衣巷看到春末的景况,表达光阴荏苒之感。下片转入怀古,引出自己身世,抒发自己仕途不顺的苦闷和压抑之情。这首词融情于景,借古讽今,笔调洒脱凝重,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上片侧重写景,景中含情,其中“满园罗绮,满城箫笛”的热闹场景与“花树得晴红欲染,远山过雨青如滴”的美好景致,皆足以动人游兴,让人兴奋,但却与宦途不顺的吴氏兄弟的郁闷心情不相协调,反而引出了他们的客居之愁。前两句写乌衣园及金陵城内游人如织的赏春盛事,后两句对仗工整,将此时节的美丽风景描绘得尤为绘声绘色。

  “问江南、池馆有谁来?江南客。”在这乌衣园内的池阁馆榭间游玩的是些什么人呢?其中就有我这来自江南的游客。上片结句以一问答引出自己客中游园的身份,乐尽悲续,引起下片的身世之慨。

  下片转入怀古抒情,郁闷之情贯穿全篇。“乌衣巷,今犹昔。乌衣事,今难觅。”两句以“乌衣”并提,但巷犹昔,事难觅,对比十分鲜明。王谢的德行已成历史,不复存在,所以难觅。来到此地,只见小巷依然,触景生情。“但年年燕子,晚烟斜日。”只有春来秋去的燕子年年来此凭吊一番, “晚烟斜日”景象何其萧条。燕子当年经历过乌衣园的繁盛,如今又看到它的冷落,作者的今昔之感借燕子作了具体呈现。这里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但用意不同。刘诗旨在奚落、讽刺,这里是景仰、怀念。

  “抖擞一春尘土债,悲凉万古英雄迹。”语出辛弃疾《沁园春·和吴子似县尉》词中“直须抖擞尘埃”句。“这里“尘土债”与“英雄迹”对照,显示了自己及其兄多少沉沦下僚、尘驱物役的苦闷和愤慨;“英雄”二字显示出兄弟二人不同于那些“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的世俗之人,他们悲愤的是壮志难酬,追求的是干一番惊天动地的英雄事业。此二句将怀古之情拍合到自身的宦海沉浮之感中。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多少英雄业绩俱已成为过眼烟云,又不禁心生悲凉。这两句把这种思想感情的曲折表现。“且芳尊随分趁芳时,休虚掷。”感情并非消极低沉,而是故作反语,表现自己济时报国的“英雄”事业难以实现的悲愤。这正言若反手法的运用,使得全词的感情更显沉郁凄劲。

  词有沉郁顿挫之致,感情的抒发由隐到显,诼弗展开。含蕴深远。颇耐人寻昧。笔调洒脱凝重,与辛词风格相近。

参考资料:
1、 施蛰存,陈如江.宋词经典: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01:第361页
2、 夏于全.唐诗宋词 第十九卷 宋词: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1:第274页
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
寺里山因花得名,繁(fán)¹不见草纵横²
译文:花山寺是因鲜花繁多、美丽而得名,来到这里才发现,不见鲜花,只见杂草丛生。
注释:¹繁英:繁花。²草纵横:野草丛生。
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栽培(péi)剪伐(fá)¹须勤力²,花易凋(diāo)³草易生。
译文:鲜花栽种的培养和修枝很重要,要勤奋努力,要知道,花是很容易凋零的,而杂草却是很容易就蔓延生长的。
注释:¹剪伐:指斩去枯枝败叶。剪,斩断。²勤力:勤奋努力。³凋零:凋落衰败。

  从标题看,这首诗是记游之作。记游诗可以写景状物,也可以因景生发,别有寄托,内容是不可限止的。如果说唐人的记游诗多强调图形绘影,情寓景中,宋人的记游诗多注重借景生发,述志明理。那么,这首诗则正是符合后一特点的。

  “寺里”一联,两句各写一种景观。前一句虚出,后一句实录,构成形象鲜明的对比。但二者所写的对象又是同一的,这样就把花山寺“名”与“实”相离的现状突出了。生活中名实不符的事常有之,但诗人所见所写的情况也实在太刺眼,这就使人读了这两句诗后不能不激动,激动的同时也必然要想:寺名是因为寺里山中有花才得,而眼前却无花可赏,必然会引起人们思索玩味的兴趣,于是,作为一首诗的“发人深思"的艺术目的,也就自然实现了。作者当然是有着自己的答案的。他显然深信命名之谬,寺里和山中本来是确实有花的,之所以“繁英不见草纵横”,是因为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从客观上说,“花易凋零草易生”,这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古原草》),正是有感于它的旺盛的生命力。俗语说:“有心栽花花不发”,也正是对种花不易的真实感叹。无疑,从主观上说,是“栽培剪伐”不“勤力”,助长了草势的疯狂,而且从诗人对这两句次序的安排上看,显然是特别强调人的主观原因的。草本无罪,剪伐不力则是无可推卸的责任。

  不过,诗人在作出这一结论的时候,情感色彩却并不十分强硬,因为诗没有说“为何剪伐不尽力”,而是既讲到对草要“剪伐”,又讲到对花要“栽培”,中间加一个“须"字,就把他对剪伐不力的愤懑,变为必须要剪伐的规劝,因此,惋惜大于愤慨,警告少于劝诫的这种感情色彩,就表明了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是遵循着传统的“明劝诫,著升沉”(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和“美刺"的美学思想和原则的。

  这是结合诗人具体的经历和思想所作出的思想内容上的理解。但是,由于这首诗毕竟是从自然景观的描写而来,从社会生活的现象而来,所以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又不仅限于社会政治方面。尽管也可以把诗中的“花”理解为贤臣,“草”,理解为奸佞,因而说诗的题旨是对革新除弊的企望。因此,从这方面来看,这首诗就不是一般的政治诗,而是对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经验进行了深刻总结的具有相当的哲理的醒世诗。

参考资料:
1、 王充闾著.向古诗 学哲理: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06:第93页
2、 刘建平编著.子规犹啼 中国古代廉诗点评: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09:第57页
3、 陈友冰 杨福生.宋代绝句赏析: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03月第1版:第33页

huāshān--shùnqīn

shānyīnhuāmíngfányīngjiàncǎozònghéng

zāipéijiǎnqínhuādiāolíngcǎosh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