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原悲风吹苜蓿,胡儿饮马桑乾曲。
谁家女子在氇城,呜呜夜看星河哭。
黄金为闺主为宇,平生不出人稀睹。
父怜母惜呼小名,择对华门未轻许。
干戈漂荡身如寄,绿鬓朱颜反为累。
朝从猎骑草边游,暮逐戎王沙上醉。
西邻小姑亦被虏,贫贱思家心更苦。
随身只有嫁时衣,生死同为泉下土。
出门有路归无期,不归长愁归亦悲。
女身如弱难自主,壮士从姑不如女。
空原悲风吹苜蓿,胡儿饮马桑乾曲。
谁家女子在氇城,呜呜夜看星河哭。
黄金为闺主为宇,平生不出人稀睹。
父怜母惜呼小名,择对华门未轻许。
干戈漂荡身如寄,绿鬓朱颜反为累。
朝从猎骑草边游,暮逐戎王沙上醉。
西邻小姑亦被虏,贫贱思家心更苦。
随身只有嫁时衣,生死同为泉下土。
出门有路归无期,不归长愁归亦悲。
女身如弱难自主,壮士从姑不如女。
刘子翚

刘子翚

刘子翚(huī)(1101~1147)宋代理学家。字彦冲,一作彦仲,号屏山,又号病翁,学者称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刘韐子,刘子羽弟。以荫补承务郎,通判兴化军,因疾辞归武夷山,专事讲学,邃于《周易》,朱熹尝从其学。著有《屏山集》。 ▶ 57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卫人有钓于河,得鳏鱼,其大盈车。子思问之:“鳏难得,子如何得之?”对曰:“吾下钓,垂鲂之饵,过而不视之,更以豚之半体则吞之。”子思喟然曰:“虽难得,贪以死饵;士虽怀道,贪以死禄。”
卫人有钓于河,得鳏(guān)¹,其大盈²车。子思问之:“鳏难得,子如何得之?”对曰:“吾下钓,垂鲂(fáng)之饵,过而不视之,更以豚³之半体则吞之。”子思喟(kuì)曰:“虽难得,贪以死饵;士虽怀道,贪以死禄。”
译文:有个卫国人在河里钓鱼,钓得了一条鳏鱼,那鱼大得可以装满一辆车。子思问钓鱼的人,说:“鳏鱼,是鱼中难以得到的鱼啊。您是怎么钓到的呢?”钓鱼的人回答说:“我开始下钓时,垂下一条鲂鱼做诱饵,它经过时看都不看;再换上半只小猪的身体,它就吞下去了啊。”子思听了,长叹了一声,说道:“鳏鱼虽然很难钓得,却因为贪吃钓饵而死亡;有些读书人虽然胸怀大志,却因为贪图俸禄而身败名裂。”
注释:¹鳏鱼:一般指鱤鱼。²盈:充满。³豚:小猪。⁴喟然:形容叹气的样子。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明月别枝惊鹊¹,清风半夜鸣蝉(chán)²。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wā)蝉一片。
译文: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田里稻花飘香,蛙声阵阵,似乎在告诉人们今年是一个丰收年。
注释: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¹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²鸣蝉:蝉叫蝉。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溪桥 一作:溪头)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¹(máo)²社林³边,路转溪桥忽见。(溪桥 一作:溪头)
译文:天边几颗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注释:¹旧时:往日。²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³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⁴见:同“现”,显现,出现。

  从《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前四句就是单纯的抒写当时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参考资料:
1、 吴调公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548-1550

西jiāngyuè ·xínghuángshādàozhōng

xīn sòngdài 

míngyuèbiézhījīngquè qīngfēngbànmíngchán dàohuāxiāngshuōfēngnián tīngshēngpiàn 
xīngtiānwài liǎngsāndiǎnshānqián jiùshímáodiànshèlínbiān zhuǎnqiáoxiàn  (qiáozuò tóu )
落日松陵道,堤长欲抱城。
落日松陵¹道,堤(dī)²长欲抱城。
译文:日落时在松陵道上前行,长长的江堤围绕着这座古城。
注释:吴江:在今江苏省南部,西临太湖。¹松陵:指吴江。²堤:指吴江县长堤。
塔盘湖势动,桥引月痕生。
¹盘湖势动,桥²³月痕生。
译文:塔影在湖水中随波浮动,长桥牵引出一弯新月出生。
注释:¹塔:吴江东门外方塔。²桥:指吴江城外利往桥,又叫长桥,共有八十五孔。³引:长。
市静人逃赋,江宽客避兵。
市静人逃赋,江宽客避兵。
译文:街市寂静无人皆因逃税,江宽见不到客船都在逃避官兵。
廿年交旧散,把酒叹浮名。
廿年交旧¹散,把酒²叹浮名。
译文:二十年间故友旧交多离散,端起酒杯感叹这身外浮名。

  这首诗扣住吴江的地理形势和有关的历史事件,巧妙地融写景、叙事、抒情为一体,寓意深刻,感慨良多。

  此诗上半部分描写吴江自然景色,首联所说“松陵”,为吴江旧称。吴江县城东南旧有一条长堤,界于松江与太湖之间,蜿蜒八十余里。诗人走在黄昏的吴江道路上,远远望去,这堤好像要抱住整座县城一样。一个“抱”字,把长堤拟人化了,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写出了它对吴江县城护拥偎倚的情态。首联是对吴江的远眺,颔联两句,则由远而近,进一步作具体刻画。第三句所说的“塔”,原在吴江东门外的宁境华严讲寺内,共七层,高十三丈,形方,故名方塔。方塔在湖中各处均可看见,而其自身位置又是固定不变的,这就仿佛湖势在围绕着方塔移动。第四句所说的“桥”,一名垂虹桥,俗呼长桥,东西百余丈,多至七十二孔,中间有垂虹亭;前临太湖,横绝松陵,湖光海气,荡漾一色,旧称“三吴绝景”。由于桥身很长,所以有一种似乎淡淡的月痕是由它牵引而生的感觉。两句抓住当时吴江最具特色的景物,做了典型的概括描写。诗中有塔有湖,有桥有月,动静相宜,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幅空明清旷的图画。同时,颔联这两句除了写景之外,实际上另有某种深刻的寓意蕴藏在内,与颈联相呼应。

  颈联“市静人逃赋,江宽客避兵”,这两句为全诗关键,它描写了吴江在赋税重压、战乱摧残之下的萧条景象。市集沉寂,是由于百姓忍受不了重敛苛征,被迫逃亡;江面空阔,是由于行客为了躲避兵火战事,隐身遁迹。这“市”和“江”的萧条景象,一方面和前面“湖”和“月”同样开阔,另一方面却又使得原来的秀丽景色整个地为之黯然,蒙上了一层凄清惨淡的色调,从而产生了对照鲜明的艺术效果。再结合颔联“塔盘”、“桥引”两句。所谓“湖势动”,即可以视为写自然之景,也可以看作是对颈联的“逃赋”和“避兵”的人间风波的一种形象的暗示。所谓“月痕生”,则在写景之中隐寓清兵南下之意。月属阴象,因而在古代诗词中往往用来比喻外族。如清初著名女词人徐灿的《踏莎行》即云:“碧云犹叠旧山河,月痕休到深深处!”这里的“碧云”典据梁朝江淹《休上人怨别》诗:“日暮碧云合。”意思说当时的南明小朝廷虽然已经日薄西山,但毕竟还在坚持;“月痕”则指清兵,希望它不要消灭南明。吴伟业和徐灿是同时代人,并且还是儿女亲家。他作《过吴江有感》时,明朝政权已经彻底覆亡,所以一开头写的就是“落日”而不是“日暮”;因此颔联中的“月痕生”,也同样应是暗指清兵到来,而颈联的“避兵”,由此也不显得突兀而出了。如此,全诗的结构脉络便可一目了然。首联总起,概括吴江形势,点明时代背景;接着一分为二,颔联、颈联由暗而明,既是写景,又分别暗示了清兵南下、人民离散。最后,诗又合二而一,归结为故国沦丧,交游零落,身世凄凉,唯有感叹而已的悲凉情怀。

  尾联“廿年交旧散,把酒叹浮名”,这里的“廿年”不一定是确指,它可以包括清兵南下至写作此诗这二十余年的时间。“散”字承上文“逃”、“避”二字而来,“人逃”“客避”,故友自然也都离散了。这句虽然说得较虚,不过,此中仍有故事可稽。明朝既亡,许多爱国文士相率结为诗社,遁迹林泉,砥砺气节,暗图匡复。顺治七年(1650)开始出现的吴江“惊隐诗社”,在当时尤为著名。吴江的吴炎、潘柽章,昆山的顾炎武、归庄等人,都是它的主要成员。康熙二年(1663),庄廷鑨“明史案”兴,清王朝借机大搞株连,屠戮遗民志士,“惊隐诗社”亦被迫停止,吴炎、潘柽章也惨遭杀害,顾炎武曾做诗文吊之。而吴伟业同他们都有交往,因此,“廿年交旧散”云云,大概正是“有感”于这一事件。至于“把酒叹浮名”,则是吴伟业本人的身世之感。他在明朝少年高第,前程似锦,而明亡以后,由于“浮名”太盛,被迫出仕清廷,晚年才得以回乡家居。“浮名”之累人如此,反不及故友们或死或遁;名节不堕,令诗人深为叹息,借酒浇愁。

  纵观全诗,前半首写“过吴江”,是叙事;后半首写“有感”,是抒情。然而,抒情之中,兼有叙事。首联“落日”,诗人离吴江还较远;颔联“月痕生”,渐渐接近吴江;颈联“市静”,表明已经上岸;尾联“把酒”,则是住下之后发现“交旧散”,才对“酒”兴“叹”的。全诗按照时间先后依次描述,层次分明。因此,后半首既是写“有感”,又是续写“过吴江”。同样,前半首的“落日”,“月痕生”,暗示了明朝的覆亡、清兵的入侵,所以,它既是写“过吴江”,又是预写“有感”。可见,在本诗中,叙事与抒情,“过吴江”与“有感”,已经达到了相互渗透、不可截然分割的地步。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 章培恒.名家品诗坊 元明清诗.上海市: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124-127页

guòjiāngyǒugǎn

wěi qīngdài 

luòsōnglíngdào chángbàochéng 
pánshìdòng qiáoyǐnyuèhénshēng 
shìjìngréntáo jiāngkuānbīng 
niàn廿niánjiāojiùsàn jiǔtànmíng 

臣观自古帝王受图定鼎,皆欲传之万代,贻厥孙谋,故其垂拱岩廊,布政天下,其语道也必先淳朴而抑浮华,其论人也必贵忠良而鄙邪佞,言制度也则绝奢靡而崇俭约,谈物产也则重谷帛而贱珍奇。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而败俗。其故何哉?岂不以居万乘之尊,有四海之富,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语曰:“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所言信矣。
臣观自古帝王受图¹定鼎²,皆欲传之万代,贻³(jué)谋,故其垂拱岩廊,布政天下,其语道也必先淳朴而抑浮华,其论人也必贵忠良而鄙邪佞(nìng),言制度也则绝奢靡(mí)而崇俭约,谈物产也则重谷帛而贱珍奇。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而败俗。其故何哉?岂不以居万乘之尊,有四海之富,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语曰:“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所言信矣。
译文:我看自古以来帝王登位定都,都想万代相传,把帝位留给他们的子孙。所以朝廷向天下布告政事,述及应遵之道必然崇尚淳朴而抑制浮华,论及人物必然尊贵忠良而鄙视奸邪谗佞之人,言及制度风尚则会摒弃奢侈、靡费而倡导节俭、简约,谈及物产则会重视五谷、布帛而轻视珍稀奇异之物。然而受命登极之初,都会谨慎遵守前代君王成功治理之路;逐渐安定之后,大多便反其道而行之,致使风化败坏下来。这是什么缘故呢?岂不是以高居天子的尊位,握有邦域的富饶,出言没有人敢违背自己,所作所为人们必然遵从,于是公理、公道被私情所掩,礼仪、气节被个人嗜好所损而造成的吗?俗语说:“不是知道难,是做起来难;不是做起来难,是做到底难。”所言确实不错呀。
注释:¹受图:接受图书符命。古代帝王自称受命于天,登位时假造天神图书符命,叫受图。²定鼎:夏禹铸九鼎,置于首都,成为权力的象征。后人就把开国定都称为定鼎。³贻:遗留。⁴厥孙:他们的子孙。⁵岩廊:高峻的走廊,喻朝廷。⁶万乘:万辆兵车。古代天子有兵车万辆,故以万乘喻天子。⁷莫已逆:没有人违背自己。⁸信:确实。
伏惟陛下,年甫弱冠,大拯横流,削平区宇,肇开帝业。贞观之初,时方克壮,抑损嗜欲,躬行节俭,内外康宁,遂臻至治。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臣自抉居左右,十有余年,每侍帷幄,屡奉明旨。常许仁义之道,守之而不失;俭约之志,终始而不渝。一言兴邦,斯之谓也。德音在耳,敢忘之乎?而顷年已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谨以所闻,列之如左:
伏惟¹陛下,年甫²弱冠³,大拯横流,削平区宇,肇(zhào)开帝业。贞观之初,时方克壮,抑损嗜(shì)欲,躬行节俭,内外康宁,遂臻(zhēn)至治。论功则汤¹⁰、武¹¹不足方¹²;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臣自抉居左右,十有余年,每侍帷幄¹³,屡奉明旨。常许仁义之道,守之而不失;俭约之志,终始而不渝。一言兴邦¹⁴,斯之谓也¹⁵。德音¹⁶在耳,敢忘之乎?而顷年¹⁷已来,稍乖¹⁸(nǎng)¹⁹志,敦朴之理,渐不克²⁰终。谨以所闻,列之如左:
译文:陛下,您刚入“弱冠”之年,便拯救乱世,平复天下,开创帝业。贞观初年,您刚入壮年,抑制着自已的爱好,诸事节俭身体力行,邦域内外康泰安宁,于是国家进入了繁盛平和的大治时代。论功则商汤、周武也不能与您并列,论德则距尧、舜并不算远。我自从被提拔到您身边,已经十余年,每在殿下侍奉,多次见到圣明的旨意。您常常许诺道,仁义之道,信守而不放弃;俭约之志,将始终不渝地保持。一句话可以兴邦治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昔日圣言在耳,我怎会忘掉?而近年以来,昔日志向稍见乖违,敦朴、俭约之风逐渐不能坚持到底。现谨以见闻所及,列之如下:
注释:¹伏惟:臣下向君主发表意见时所用的敬词。²甫:才。³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因其时人犹未壮,故称弱冠。⁴横流:比喻乱世。⁵区宇:天下。⁶肇:始。⁷躬:亲自。⁸臻:达到。⁹至治:大治。¹⁰汤:商汤,商朝开国君主。¹¹武:周武王,周朝开国君主。¹²方:并列。¹³帷幄:本指军帐,此泛指决策机构。¹⁴邦:国。¹⁵斯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¹⁶德音:帝王的言论。¹⁷顷年:近年。¹⁸乖:违背。¹⁹曩:以前。²⁰克:能。
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风渐堕,听言则远超于上圣,论事则未逾于中主。何以言之?汉文、晋武俱非上哲,汉文辞千里之马,晋武焚雉头之裘。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此其渐不克终,一也。
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¹遐荒²。考之于今,其风渐堕(duò),听言则远超于上圣,论事则未逾于中主³。何以言之?汉文、晋武俱非上哲,汉文辞千里之马,晋武焚雉(zhì)头之裘(qiú)。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此其渐不克终,一也。
译文:陛下贞观初年,无谬举私欲,清净之化远播边疆。考察今日,其风逐渐衰落,听您的言论是远远超过前代圣明君王的,论事实就还赶不上一般君玉。为什么这样说呢?汉文帝、晋武帝都不是上等明君,但汉文帝能辞谢千里马,晋武帝能焚毁雉头裘。今天您却从万里之外寻求骏马,从国外搜购珍奇之物,被道路上的人嗔怪,被异族轻视,这是逐渐陷于不能善始善终的表现之一。
注释:¹被:覆盖。²遐荒:边远之地。³中主:平庸的君主。⁴汉文辞千里之马:汉文帝时,有献千里马的人,文帝还给那人千里马,并送他一笔路费。⁵晋武焚雉头之裘:有人献给晋武帝一件雉头毛大衣。武帝认为是奇装异服,当众焚毁。⁶市:买。⁷域外:国外。⁸戎狄:泛指异族。
昔子贡问理人于孔子,孔子曰:“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子贡曰:“何其畏哉?”子曰:“不以道导之,则吾雠也,若何其无畏纂?”故《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为人上者奈何不敬?陛下贞观之始,视人如伤的,恤其勤劳,爱民犹子,每存简约,无所营为。顷年已来,意在奢纵,忽忘卑俭,轻用人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自古以来,未有百姓逸乐而致倾败者也,何有逆畏其骄逸,而故欲劳役者哉?恐非兴邦之至言,岂安人之长算?此其渐不克终,二也。
昔子贡¹问理人²于孔子,孔子曰:“懔(lǐn)³乎若朽索之驭六马。”子贡曰:“何其畏哉?”子曰:“不以道导之,则吾雠(chóu)也,若何其无畏纂(zuǎn)?”故《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为人上者奈何不敬?陛下贞观之始,视人如伤的,恤其勤劳,爱民犹子,每存简约,无所营为。顷年已来,意在奢纵,忽忘卑俭,轻用人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自古以来,未有百姓逸乐而致倾败者也,何有逆畏其骄逸,而故欲劳役者哉?恐非兴邦之至言,岂安人之长算¹⁰?此其渐不克终,二也。
译文:昔日子贡向孔子请教治民的道理和方法,孔子说:“可怕啊,就象用腐朽的绳索驾驭六马。”子贡说:“怕什么呢?”孔子说:“不用道义去引导他们,那就是我的仇敌,怎么不可怕?”所以《书》上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牢固国家就会安宁。”身为君王怎么能不谨慎?陛下在贞观初年,待人如同对待伤口一样小心翼翼,体恤他们的勤劳,爱民就象爱自己的孩子,心中怀着凡事简约的思想,不曾大兴土木滥加建造。近年以来,滋生了奢侈、放纵的思想,忘掉了约简从事的初衷,轻易地动用人力,竟说:“百姓如果没有事情让他们干,他们就会变得骄纵逸乐,而加之以劳役就易于驱使。”自古以来,没有百姓逸乐安然而能使国家走向衰败的,哪有反怕其骄逸而故意奴役驱使他们的呢?这恐怕不是兴邦的至理名言,岂是安定民众的长远打算?这是逐渐陷入不能善始善终的表现之二。
注释:¹子贡:孔子的学生,既端木赐。²理人:治民。³懔:惧怕。⁴朽索:腐朽的绳索。⁵雠:仇敌。⁶为人上者:指君主。⁷视人如伤:待人如对待伤口那样小心翼翼。⁸恤:体恤,怜悯。⁹逆:事先。¹⁰长算:长远的打算。
陛下贞观之初,损己以利物,至于今日,纵欲以劳人,卑俭之迹岁改,,骄侈之情日异。虽忧人之言不绝于口,而乐身之事实切于心。或时欲有所营,虑人致谏,乃云:“若不为此,不便我身。”人臣之情,何可复争?此直意在杜谏者之口,岂日择善而行者乎?此其渐不克终,三也。
陛下贞观之初,损己以利物,至于今日,纵欲以劳人,卑俭之迹岁改¹,骄侈之情日异。虽忧人之言不绝于口,而乐身之事实切²于心。或时欲有所营,虑人致谏,乃云:“若不为此,不便我身。”人臣之情,何可复争?此直³意在杜谏者之口,岂日择善而行者乎?此其渐不克终,三也。
译文:陛下在贞观初年,损己以利人,到今天却放纵私欲而劳顿百姓,简约从事的作法逐年改变,骄矜奢侈之情日益突出。虽然忧怜百姓之言不绝于口,而享乐自身之事却耿耿在心。有时想有所营造,担心臣下进谏阻止,就说:“若不建此,对我(履行君王职责)不方便。”作为臣下,怎么能够再诤言固谏呢?这不过是想杜塞谏者之口,怎么能说是择善而行呢?这是逐渐不能善始终的表现之三。
注释:¹岁改:一年比一年改变。²切:关切。³直:只是。⁴杜:堵塞。
立身成败,在于所染们,兰芷鲍鱼,与之俱化,慎乎所习,不可不思。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唯善是与,亲爱君子,疏斥小人,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而近之巧。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莫知其是,则不间而自疏,不见其非,则有时而自昵。昵近小人,非致理之道;疏远君子,岂兴邦之义?此其渐不克终,四也。
立身成败,在于所染¹们,兰芷²鲍鱼³,与之俱化,慎乎所习,不可不思。陛下贞观之初,砥(dǐ)(lì)名节,不私于物,唯善是与,亲爱君子,疏斥小人,今则不然,轻亵(xiè)小人,礼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而近之巧。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莫知其是,则不间¹⁰而自疏,不见其非,则有时¹¹而自昵。昵¹²近小人,非致理之道;疏远君子,岂兴邦之义?此其渐不克终,四也。
译文:立身成败,在于受到什么熏陶濡染,兰芷与鲍鱼在一起,就与鲍鱼一起腐化,对自己的习尚、爱好要慎重,不能不好好考虑。陛下在贞观初年,磨炼修养,讲究名声气节,不把私情用于外人外物,爱好的是善良,亲近爱戴君子,疏远排斥小人。今天却不是这样了,亲近狎亵小人,却从礼节角度心怀警戒地过于看重与君子的交往。过于慎重地对待君子,于是敬而远之;过于随便地看轻与小人的交往,于是狎亵而亲近起来。亲近起来就看不到他的错处了,敬而远之就看不到他的对处了。不知他的对处,则不用外人挑拨而自会疏远起来;不知他的错处,则自会有时间与之亲昵。亲近小人,不是致理之道;疏远君子,岂是兴邦之义?这是逐渐不能善始善终的表现之四。
注释:¹染:影响。²兰芷:香花香草。³鲍鱼:指腐臭的鱼。⁴砥砺:磨刀石。此作磨炼讲。⁵名节:名声气节。⁶亲爱:亲近爱戴。⁷疏斥:疏远排斥。⁸轻亵:亲近而不庄重。⁹狎:义与“轻亵”同。¹⁰间:挑拨。¹¹有时:有时间。¹²昵:亲近。
《书》曰:“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贵异物贱用物,人乃足。犬马非其土性不畜,珍禽奇兽弗育于国。”陛下贞观之初,动遵尧、舜,捐金抵璧,反朴还淳。顷年以来,好尚奇异,难得之货,无运不臻;珍玩之作,无时能止。上好奢靡而望下敦朴,未之有也。末作滋兴,而求丰实,其不可得亦已明矣。此其渐不克终,五也。
《书》曰:“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贵异物¹贱用物²,人乃足。犬马非其土性³不畜,珍禽奇兽弗育于国。”陛下贞观之初,动遵尧、舜,捐金抵璧,反朴还淳。顷年以来,好尚奇异,难得之货,无运不臻;珍玩之作,无时能止。上好奢靡而望下敦朴,未之有也。末作滋兴,而求丰实,其不可得亦已明矣。此其渐不克终,五也。
译文:《书》上说:“不作无益之举以害有益之事,功即告成;不尊崇奇异之物而鄙贱日常用物,人就会知足。犬、马之类不是本土生长的不饲养,珍禽奇兽国内概不养育。”陛下贞观初年,行动每每遵循尧、舜之举,抛弃金银宝玉,返朴还淳。近年以来,您却爱好奇异之物、难得之货,远处的也莫不搜集到手;珍贵玩物的制作,没有停止的时候。上面喜好奢靡却希望下面有淳朴之风,这不可能。工商等昌盛却希望农业丰收、国家殷实,这做不到也是很明显的。这是逐渐不能善始善终的表现之五。
注释:这段话出于《周书·旅獒》。¹异物:奇异之物。²用物:日用之物。³土性:本地生长。⁴畜:饲养。⁵捐金抵璧:抛弃金银宝玉。⁶淳:朴实。⁷末作:古以农业为本,故工商等皆被视为末作。
贞观之初,求贤如渴,善人所举,信而任之,取其所长,恒恐不及。近岁已来,由心好恶弘,或从善举而用之,要或一人毁而弃之,或积年任而用之,或一朝疑而远之。夫行有素履,事有成迹,所毁之人,未必可信于所举;积年之行,不应顿失于一朝。君子之怀,蹈仁义而弘大德,小人之性,好谗佞以为身谋,陛下不审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是使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所以人思苟免,莫能尽力。此其渐不克终,六也。
贞观之初,求贤如渴,善人所举¹,信而任之,取其所长,恒恐不及。近岁已来,由心好恶²弘,或从善举而用之,要或一人毁而弃之,或积年任而用之,或一朝疑而远之。夫行有素履(lǚ)³,事有成迹,所毁之人,未必可信于所举;积年之行,不应顿失于一朝。君子之怀,蹈仁义而弘大德,小人之性,好谗佞(nìng)以为身谋,陛下不审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是使守道者日疏¹⁰,干求者¹¹日进,所以人思苟免,莫能尽力。此其渐不克终,六也。
译文:贞观初年,您求贤如渴,能够很好对待别人所举荐的人,信任他、使用他,尽量采用并发挥他的特长,还恐怕没有完全做到这样。近年以来,全凭自己的好恶,或者大家推举便任用他,或者一人指摘便弃掉他,或者长年任用他,或者偶有怀疑便疏远他。说来(被任用者)默然自安地尽做事,自有他的成绩和贡献,被弃掉者,有人对他的指摘未必可信;多年尽职从事,不应一朝怀疑就被弃掉。君子的胸怀,在于实践仁义而弘扬崇高的美德;小人的品性,则是进谗言、耍奸巧以谋取个人私利。陛下不审察此中原委,轻率地褒贬人物,这就使卫护仁义之道的君子逐日减少,耍弄手段而追求私利的小人一天天升官、被重用,所以人们只想幸免于获罪受惩,不能尽力于工作和贡献。这是逐渐不能善始善终的表现之六。
注释:¹善人所举:善待别人所推举的人。²由心好恶:喜欢和嫌恶全凭自己。³素履:喻平凡自安,语出《易经》。⁴蹈:实践。⁵弘:发扬。⁶谗佞:奸邪。⁷为身谋:为自己打算。⁸臧否:评论人的好坏。⁹守道者:此指君子。¹⁰日疏:一天比一天疏远。¹¹干求者:有所希求的人,指小人。
陛下初登大位,高居深视,事惟清静,心无嗜欲,内除毕弋之物,外绝畋猎之源。数载之后,不能固志,虽无十旬之逸,或过三驱之礼,遂使盘游之娱,见讥于百姓,鹰犬之贡,远及于四夷。或时教习之处,道路遥远,侵晨而出,入夜方还,以驰骋为欢,莫虑不虞之变,事之不测,其可救乎?此其渐不克终,七也。
陛下初登大位,高居深视¹,事惟清静,心无嗜欲,内除毕弋²之物,外绝畋(tián)猎之源。数载之后,不能固志³,虽无十旬之逸,或过三驱之礼,遂使盘游之娱,见讥于百姓,鹰犬之贡,远及于四夷。或时教习之处,道路遥远,侵晨而出,入夜方还,以驰骋为欢,莫虑不虞之变,事之不测,其可救乎?此其渐不克终,七也。
译文:陛下初登皇位,高瞻远瞩,诸事简约惟求清净,心中并无嗜好和私欲,内除打猎用具,外废打猎之地。数年之后,却不能固守此志,虽然尚未出现太康耽于游猎十旬不返这类事,但有时却超过一年三猎的旧礼,于是使这盘桓游猎的逸乐被百姓讥讽,献鹰献犬之类的事竟至扩及到边远的异族。有时打猎的教练场所遥远,清展出去入夜才返,以驰骋郊野为欢乐,不考虑不虞之变,事有不测之险,还有不办法挽救吗?这是逐渐不能善始善终的表现之七。
注释:¹深视:视察。²毕弋:打猎用具。毕:捕捉水边兽的长柄网。弋:以绳系箭而射。³固志:坚守志向。⁴十旬之逸:夏代太康曾在洛水附近打猎,十旬不返。见《尚书·夏书》。⁵三驱之礼:按《礼记·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⁶四夷:四方的少数民族。⁷教习之处:教练场所。⁸侵晨:天蒙蒙亮。⁹不虞:不及预料。
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然则君之待臣,义不可薄。陛下初践大位,敬以接下,君恩下流,臣情上达,咸思竭力,心无所隐。顷年已来,多所忽略,或外官充使,奏事入朝,思睹阙庭,将陈所见,欲言则颜色不接,欲请又恩礼不加,间因所短,诘其细过,虽有聪辩之略,莫能申其忠款,而望上下同心,君臣交泰,不亦难乎?此其渐不克终,八也。
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然则君之待臣,义不可薄。陛下初践大位,敬以接下,君恩下流¹,臣情上达,咸²思竭力,心无所隐。顷年已来,多所忽略,或外官充使,奏事入朝,思睹阙(què)³,将陈所见,欲言则颜色不接,欲请又恩礼不加,间因所短,诘(jié)其细过,虽有聪辩之略,莫能申其忠款,而望上下同心,君臣交泰¹⁰,不亦难乎?此其渐不克终,八也。
译文:孔子说:“君王以礼对待臣下,臣下便以忠心事奉君王。”既然如此,那么君王对待臣下,就不能不重仁义。陛下初登皇位,恭敬地对待臣下,皇恩泽及诸多身居下位者,因此臣情能够上达,都想尽心竭力地为您干事,心中无所隐瞒。近年以来,您对此多有忽略。有时朝外地方官员或其使者有事入朝求见,想要看看宫廷、陈述意见,刚要张口您却摆出不想听的脸色,想要请示您又不以恩礼相待。有时又因为对方有短处而责难他的细小过错,因此他虽然有聪明善辩的才略,也不能从容陈述他的忠诚。这样,还希望上下同心、君臣融洽,不是很难吗?这是逐渐不能善始善终的表现之八。
注释:¹下流:居下位的人。²咸:都。³阙庭:宫庭。⁴间:有时。⁵所短:短处。⁶诘:责。⁷细过:小错。⁸申:陈述。⁹忠款:忠诚。¹⁰交泰:即指上下融合和平。语出《易经》:“天地交,泰。”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四者,前王所以致福,通贤以为深诫。陛下贞观之初,孜孜不怠,屈已从人,恒若不足。顷年已来,微有矜放,恃功业之大,意蔑前王,负圣智之明,心轻当代,此傲之长也。欲有所为,皆取遂意,纵或抑情从谏,终是不能忘怀,此欲之纵也。志在嬉游,情无厌倦,虽未全妨政事,不复专心治道,此乐将极也。率土乂安,四夷款服,仍远劳士马,问罪遐裔,此志将满也。亲狎者阿旨而不肯言,疏远者畏威而莫敢谏,积而不已,将亏圣德。此其渐不克终,九也。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四者,前王所以致福,通贤¹以为深诫。陛下贞观之初,孜孜不怠,屈已从人,恒若不足。顷年已来,微有矜放²,恃功业之大,意蔑前王,负³圣智之明,心轻当代,此傲之长也。欲有所为,皆取遂意,纵或抑情从谏,终是不能忘怀,此欲之纵也。志在嬉游,情无厌倦,虽未全妨政事,不复专心治道,此乐将极也。率土(yì),四夷款服,仍远劳士马,问罪遐裔,此志将满也。亲狎者阿¹⁰¹¹而不肯言,疏远者畏威而莫敢谏,积而不已,将亏圣德。此其渐不克终,九也。
译文:骄傲情绪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享乐不可极端化,志向不可过偏、过高。这四个方面,前代君王由于处理得好而得福,深明事情的贤人也认为应该深加警戒。陛下在贞观初年,孜孜追求,毫不懈怠,委屈自己而顾念别人,总像是还怕自己做得不够。近年以来,已经出现骄傲放纵的苗头,仗恃功业之大,蔑视前代君王,认为比前代圣人智者还要贤明,心里轻视当代人才,这是骄傲情绪在滋长。想于什么,都任情由意,即使抑制着自己的感情而听从劝告,终觉违心背性、耿耿于怀,这是欲望在走向放纵。志在嬉戏游乐,感情总不厌倦,虽然还没有全然妨碍政事,但不再专心治道治国,这就是享乐将要走向极端了。天下安定,四夷敬服,仍然驱使兵马远征致讨,这就是志向过偏、过高了。亲昵款款的小人曲意奉迎您的旨意而不肯谈歧见,被您疏远的人畏惧您的严威而不敢进谏言,这样延续下去不改变,您的圣德将受到损害。这是逐渐不能善始善终的表现之九。
注释:¹通贤:深明事理的贤人。²矜放:骄傲放纵。³负:自负。⁴纵:纵使。⁵抑情从谏:抑制情绪而听从劝告。⁶率土:天下。⁷乂安:平安无事。⁸款服:心悦诚服。⁹遐裔:远地。¹⁰阿:曲意奉承。¹¹旨:旨意。
昔陶唐、成汤之时非无灾患,而称其圣德者,以其有始有终,无为无欲,遇灾则极其忧勤,时安则不骄不逸故也。贞观之初,频年霜旱,畿内户口并就关外,携负老幼,来往数千,曾无一户逃亡,一人怨苦,此诚由识陛下矜育之怀,所以至死无携贰。顷年已来,疾于徭役,关中之人,劳弊尤甚。杂匠之徒,下日悉留和雇,正兵之辈,上番多别驱使,和市之物绝于乡闾,递送之夫相继于道路。既有所弊,易为惊扰,脱因水旱,谷麦不收,恐百姓之心,不能如前日之宁帖。此其渐不克终,十也。
昔陶唐¹、成汤之时非无灾患,而称其圣德者,以其有始有终,无为无欲,遇灾则极其忧勤,时安则不骄不逸故也。贞观之初,频年霜旱,畿(jī)²户口并就关外,携负³老幼,来往数千,曾无一户逃亡,一人怨苦,此诚由识陛下矜育之怀,所以至死无携贰。顷年已来,疾于徭役,关中之人,劳弊尤甚。杂匠之徒,下日悉留和雇,正兵之辈,上番多别驱使,和市之物绝于乡闾¹⁰,递送之夫¹¹相继于道路。既有所弊,易为¹²惊扰,脱¹³因水旱,谷麦不收,恐百姓之心,不能如前日之宁帖¹⁴。此其渐不克终,十也。
译文:从前尧、商汤时并非没有灾患,而所以称颂他们的圣德,是因为他们能够善始善终、无为无欲,遇到灾害时极其忧虑、殷勤,局势安定时又不骄傲、不耽于逸乐的缘故啊。贞观初年,频年霜旱,畿内人口有些转向关外,扶老携幼,来来往往数千人,不曾有一户逃亡、一人怨苦,这确是由于理解陛下体恤抚育的情怀,所以至死不生二心。近年以来,百姓被徭役搞得疲惫不堪,关中的人劳苦忧患尤其深重。各种匠人服役后仍被官府雇用,年壮的兵员多被用以应付各种任务,官府不断地从乡间、里巷的百姓手中购买东西,远送物品的搬运工一个接一个地走在道路上。如果有灾情忧患,人们就很容易被惊扰,或因水灾或旱灾而谷麦不收,恐怕百姓之心不象以前那样宁贴。这是逐渐不能善始善终的表现之十。
注释:¹陶唐:尧为陶唐氏。²畿内:京城所管辖的地区。³负:背负。、⁴矜育:怜悯抚育。⁵携贰:怀着二心。⁶关中:今陕西,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故称。⁷和雇:官府出钱雇用劳力。⁸上番:轮流值勤。⁹和市:官府向百姓议价购物。¹⁰闾:里巷。¹¹递送之夫:长途转送货物的丁壮。¹²为:被。¹³脱:如果。¹⁴宁帖:安宁服贴。
臣闻“祸福无门,唯人所召。人无衅焉,妖不妄作。伏惟陛下统天御宇十有三年,道洽寰中,威加海外,年谷丰稔,礼教聿兴,比屋喻于可封如,菽粟同于水火。暨乎今岁,天灾流行,炎气致旱,乃远被于郡国;凶丑作孽,忽近起于毂下。夫天何言哉?垂象示诫如,斯诚陛下惊惧之辰,忧勤之日也。若见诫而惧,择善而从,同周文之小心,追殷汤之罪己。前王所以致理者,勤而行之;今时所以败德者,思而改之。与物更新,易人视听,则宝祚无疆,普天幸甚,何祸败之有乎?然则社稷安危。国家治乱,在于一人而已。当今太平之基,既崇极天之峻;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千载休期,时难再得,明主可为而不为,微臣所以郁结而长叹者也。
臣闻“祸福无门,唯人所召¹。人无衅²焉,妖不妄作。伏惟陛下统天御宇十有三年,道洽³(huán),威加海外,年谷丰稔(rěn),礼教聿兴,比屋喻于可封如,菽(shū)(sù)同于水火。暨乎今岁,天灾流行,炎气致旱,乃远被于郡国¹⁰;凶丑作孽(niè)¹¹,忽近起于毂下¹²。夫天何言哉?垂象¹³示诫如,斯诚陛下惊惧之辰,忧勤之日也。若见诫而惧,择善而从,同周文¹⁴之小心¹⁵,追殷汤之罪己¹⁶。前王所以致理者,勤而行之;今时所以败德者,思而改之。与物更新,易¹⁷人视听,则宝祚¹⁸无疆,普天幸甚,何祸败之有乎?然则社稷安危。国家治乱,在于一人而已。当今太平之基,既崇极天之峻;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¹⁹。千载休期²⁰,时难再得,明主可为而不为,微臣²¹所以郁结而长叹者也。
译文:我听说“祸福不认门,是人们自己招来的”。人们没有罪过,妖邪之物并不随便发作。陛下统御天下十三年,圣道广播九州,威势扩及海外,年年五谷丰登,礼治教化振兴,家家有德性,人人可表彰,菽粟象水火一样到处都是。到了今年,天灾流行,炎热大旱,竟至远达诸郡和封国;凶恶之人作孽,近来又忽然发生在都下。上天哪里会说话呢?便垂下天象以示警戒,这的确是陛下应当惊惧、忧勤的时候了。如果看见这警戒的徵象而感到可怕,便择善而从,象周文王那样小心翼翼,效法商汤归罪自己;前王治理国家的有效措施勤于学习、效法,今天败坏德行的种种作为想法改掉,使万物更新,改变人们的所见所闻,那么,统治天下的宝福将绵延不已,普天之下也将深得其益,还有什么祸患呢?可见国家的安危治乱,在于陛下一人而已。当今太平基业已经高积入天,只是功亏一篑。千载难得的良机,圣明的君主本可大有作为却不去做,所以我郁结在心而要喟然长叹啊。
注释:¹唯人所召:是人们自己招来的。²衅:罪过。³洽:普遍。⁴寰中:大地。⁵稔:谷物熟。⁶聿:语气助词。⁷比屋可封:家家都有德行,人人可受表彰。语出汉陆贾《新语》。⁸菽:豆类的总称。⁹暨:及,到。¹⁰郡国:指地方上。郡:古代行政区划。国:诸侯封国。¹¹凶丑作孽:指突厥突利可汗之弟阿史那结社率谋反事。结社率为唐中郎将,贞观十三年,曾夜袭皇宫,兵败被杀。¹²毂下:辇毂之下,谓帝都。¹³垂象:垂下天象。¹⁴周文:即周文王。¹⁵小心:谨慎。《诗经》:“维此文王,小心翼翼。”¹⁶殷汤之罪己:《尚书·汤诰》:“万方有罪,在予一人。”¹⁷易:改变。¹⁸宝祚:帝位。¹⁹一篑之功:即功亏一篑。语出《尚书》。意思是半途而废,前功尽弃。²⁰休期:美好时期。²¹微臣:谦词,低贱之臣。
臣诚愚鄙,不达事机,略举所见十条,辄以上闻圣听。伏愿陛下采臣狂瞽之言,参以刍荛之议,冀千虑一得,衮职有补,则死日生年,甘从斧钺。
臣诚愚鄙,不达事机,略举所见十条,辄以上闻圣听。伏愿陛下采臣狂瞽(gǔ)¹之言,参以刍荛之议²,冀千虑一得,衮(gǔn)职有补³,则死日生年,甘从斧钺
译文:我确实愚笨无知,看不清事理机缘,大略举出所见十条,把它奏明圣上。仅愿陛下采纳我这狂瞽之言,想想我这草野之见,希望“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或可略补“衮职”,(也就大感心安了)。那么,死日就是生年,即使斧钺加身也心甘情愿。
注释:¹瞢:盲人,狂瞽,比喻不见事实而胡言乱语。²刍荛之议:谓草野之人的议论。刍荛:砍柴者。³衮职有补:语出诗经:“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衮职:帝王之职。⁴斧钺:杀戮的兵器,后泛指刑戮。

  这篇文章列举了唐太宗执政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以此警醒统治者要居安思危。

  文章首先写古代帝王建立王业后,为了把政权“传之万代”,必先扬淳朴而抑浮华,贵忠良而鄙邪佞,绝奢靡而崇俭约,重谷帛而贱珍奇。政治清明,国家安定。唐太宗在贞观之初“抑损嗜欲,躬行节俭”,那时“内外康宁,遂臻至治”。但近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具体表现在十个方面,即无为无欲之风渐坠,好奢纵而忘卑俭,骄侈劳人之事日多,近小人而远君子,好尚奇异,求贤之心日衰,畋猎为欢,君臣关系淡薄,傲气日增,不关心人民疾苦。最后希望他“思而改之,与物更新”。文章词正理直,有理有据,分析透彻入微。

  文章第三段为劝说唐太宗不要玩物丧志,便举了汉文却马,晋武焚裘的例子。这两个都是在历史上留有美名的皇帝,和唐太宗放到一块儿身份相同,又有些恭维的意思。“陛下居常议论,远辈尧舜,今所为,更欲在汉文、晋武下乎?”这是一反问,目的是谲谏太宗。即顾全了皇帝的颜面又指出了其过失,并且词旨剀切,这为说理性散文的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也为革新六朝浮华无物的文风产生了积极影响。这说明作者还是以定国安邦为出发点,希望君主能够听从劝告的。因此在行文上尽量避免直白的语气,换做是委婉含蓄的笔法来写。

  文章第三至第十二段列举了十条唐太宗的缺点:

  一、迷恋财物:过去无为无欲,现在“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

  二、轻用民力:过去视人如伤,现在故劳役者;

  三:乐身营欲,追求享受:过去损己以利物,现在纵欲以劳人;

  四、亲小人,远忠臣:过去“砥砺名节”,“亲爱君子,疏斥小人”,现在“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而近之”;

  五、好尚奇珍,贪图玩乐:过去“捐金抵璧,反朴还淳”现在“难得之货,无远不臻,珍奇之作,无时能止”;

  六、人思苟免,莫能尽力,犯了用人不当的错误:过去“求贤若渴,善人所举,信而任之,取其所长,恒恐不及”,现在“不审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

  七、热衷盘游之娱,酷爱打猎:过去“内除毕弋之物,外绝畋猎之源”,现在“以驰骋为欢,莫虑不虞之变”;八、忽略下层民意:过去“君恩下流,臣情上达”,现在“多所忽略”;

  九、志在嬉游,荒于政事:过去“孜孜不怠,屈己从人,恒若不足”,现在“不复专心治道”;

  十、劳弊尤甚,奴役百姓:过去“矜育之怀”,现在“疲于徭役”。

  以上十条,款款是针对唐太宗失德之处拟定的,一言以蔽之就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十条建议或意见并没有完全将唐太宗这些年的励精图治全盘否定。虽然小有微疵,但瑕不掩瑜,要不然太宗皇帝也不会“录付史司,冀千载之下识君臣之义”了,后来还“赐征黄金十斤,厩马二匹”并说这篇文章是“词强理直”(《贞观政要·慎终》),从这些举动上看唐太宗还是听进去了魏征的意见。文中像“自古以来,未有由百姓逸乐而致倾败者也”、“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君子之怀,蹈仁义而弘大德;小人之性,好谗佞以为身谋”等等都是作者精心提炼出来可供帝王资政的治世格言。

  文章开篇正面阐述帝王之道,在于先淳朴而抑浮华,贵忠良而鄙邪佞,绝奢靡而崇俭约,重谷帛而贱珍奇。指出唐太宗开业之初能抑损嗜欲,躬行节俭,许之以仁义之道和俭约之志,近年来德音在耳而行事已乖。接着归纳出他渐不克终的十条:求马市珍、滥用人力、纵欲拒谏、远君子近小人、好尚奢靡、轻为臧否、嗜好田猎、脱离群众、乐极志满、劳扰百姓。在每一条中都将早年的太宗同晚年的太宗对比,委婉恳切地让太宗知道自己逐渐在向可怕的方面转变。文章条分缕析、词旨剀切,气势雄骏,连太宗也“深觉词强理直”(《贞观政要》)。

参考资料:
1、 秦亢宗.《中国散文辞典》:北京出版社,1993
2、 林非.《中国散文大辞典》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芙蓉阙下会千官,紫禁朱樱出上阑。
芙蓉阙(què)¹下会千官,紫禁朱樱²出上阑³
译文:芙蓉阙下聚集了众多的官员,紫禁城内朱红的樱桃从上阑宫中捧出。
注释:文部郎中:即吏部郎中(从五品上)。据《禅鉴》载,天宝十一载((752)三月乙酉(28日)改吏部为文部,至德二载((757)十二月复旧。本诗即作于天宝十一载三月二十八日之后。本诗崔兴宗有同咏,可参阅。¹芙蓉阙:指皇宫门前两旁的胭楼。²朱樱:樱桃,其实熟时深红色者谓之朱樱。³上阑:汉宫观名,在上林苑中,参见《三辅黄图》卷四。
才是寝园春荐后,非关御苑鸟衔残。
才是寝园¹春荐²后,非关御苑鸟衔(xián)残。
译文:这是刚到陵园完成春季祭献的樱桃,不是御花园的鸟儿啄破的残果。
注释:¹寝园:先帝陵园。²春荐:唐李绰《岁时记》曰:“四月一日,内园进樱桃,寝园荐讫,颁赐百官各有差。”荐,祭献。
归鞍竞带青丝笼,中使频倾赤玉盘。
归鞍竞带青丝笼¹,中使频倾赤玉盘²
译文:将樱桃装在缠绕着青丝的篮子里,宫中使者频繁倾倒装着樱桃的玉盘。
注释:¹青丝笼:系有青丝绳的篮子。²赤玉盘:指盛樱桃的盘子。
饱食不须愁内热,大官还有蔗浆寒。
饱食不须愁内热¹,大官还有蔗浆寒。
译文:饱食樱桃无须担心内火,膳食官还提供寒凉的甘蔗汁呢。
注释:¹内热:《政和证类本草》卷二三引孟锐曰:“樱桃热,益气,多食无损。”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