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因水得名,方沼当其后。漪澜荡榱桷,窗户挹花柳。
堂因水得名,方沼当其后。漪澜荡榱桷,窗户挹花柳。
虫鱼不避人,鸥鹭若相友。午枕夏簟凉,此乐亦奚有。
虫鱼不避人,鸥鹭若相友。午枕夏簟凉,此乐亦奚有。

yùnyuántíngshíyǒngèrtáng--zhāngjié

tángyīnshuǐmíngfāngzhǎodānghòulándàngcuījuéchuānghuāliǔ

chóngrénōuruòxiāngyǒuzhěnxiàdiànliángyǒu

章楶

章楶

章楶(楶音:杰)(1027-1102)字质夫,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治平二年(1065)进士,知陈留县。历任提点湖北刑狱、成都路转运使。元佑初,以直龙图阁知庆州。哲宗时改知渭州,有边功。建中靖国元年(1102),除同知枢密院事。崇宁元年卒,年七十六,谥庄简,改谥庄敏。《宋史》有传。《全宋词》录其词二首。 ▶ 13篇诗文

猜您喜欢
臣闻物有同类而殊能者,故力称乌获,捷言庆忌,勇期贲、育。臣之愚,窃以为人诚有之,兽亦宜然。今陛下好陵阻险,射猛兽,卒然遇逸材之兽,骇不存之地,犯属车之清尘,舆不及还辕,人不暇施巧,虽有乌获、逢蒙之技不能用,枯木朽枝尽为难矣。是胡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接轸也,岂不殆哉!虽万全而无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
臣闻物有同类而殊能者,故力称乌获¹,捷言庆忌²,勇期贲(bēn)、育³。臣之愚,窃以为人诚有之,兽亦宜然。今陛下好陵阻险,射猛兽,卒(cù)遇逸材之兽,骇(hài)不存之地,犯属车之清尘,舆(yú)不及还(xuán)(yuán),人不暇(xiá)施巧,虽有乌获、逢(páng)¹⁰之技不能用,枯木朽枝尽为难矣。是胡越起于毂(gǔ)¹¹下,而羌夷接轸(zhěn)¹²也,岂不殆哉!虽万全而无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
译文:臣子听说物有族类相同而能力不一样的,所以力气要称誉乌获,速度要说起庆忌,勇敢要数到孟贲、夏育。臣子愚蠢,私下认为人确实有这种力士勇士,兽类也应该是这样。现在陛下喜欢登险峻难行之处,射猎猛兽,要是突然遇到特别凶猛的野兽,它们因无藏身之地而惊起,冒犯了您圣驾车骑的正常前进,车子来不及掉头,人来不及随机应变,即使有乌获、逢蒙的技术也施展不开,枯树朽枝全都成了障碍。这就像胡人越人从车轮下窜出,羌人夷人紧跟在车子后面,岂不危险啊!即使一切安全不会有危险,但这类事本来不是皇上应该接近的啊。
注释:¹乌获:战国时秦国力士。²庆忌:吴王僚之子。³贲、育:孟贲、夏育,皆战国时卫国人,著名勇士。⁴卒然:卒同“猝”。突然。⁵逸材:过人之材。逸,通“轶”,有超越意。这里喻指凶猛超常的野兽。⁶属车:随从之车。颜师古释作连续不断的车队。两义可并存。这里是不便直指圣上的婉转说法。⁷清尘:即尘土。“清”是一种美化的说法。⁸还:通“旋”。⁹辕:车舆前端伸出的直木或曲木。这里借指舆车。¹⁰逢蒙:夏代善于射箭的人,相传学射于羿。¹¹毂:车轮中心用以镶轴的圆木,也可代称车轮。¹²轸:车箱底部四围横木。也用为车的代称。
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驰,犹时有衔橛之变。况乎涉丰草,骋丘虚,前有利兽之乐,而内无存变之意,其为害也不难矣。夫轻万乘之重不以为安,乐出万有一危之途以为娱,臣窃为陛下不取。
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驰,犹时有衔(xián)(jué)之变¹。况乎涉丰草,骋(chěng)丘虚,前有利兽之乐,而内无存变之意,其为害也不难矣。夫轻万乘²之重不以为安,乐出万有一危之途以为娱,臣窃为陛下不取。
译文:况且清扫了道路而后行车,驰骋在大路中间,尚且不时会出现拉断了马嚼子、滑出了车钩心之类的事故。何况在密层层的草丛里穿过,在小丘土堆里奔驰,前面有猎获野兽的快乐在引诱,心里却没有应付事故的准备,这样造成祸害也就不难了。看轻皇帝的贵重不以为安逸,乐于外出到可能发生万一的危险道路上去以为有趣,臣子以为陛下这样不可取。
注释:¹衔橛之变:泛指行车中的事故。衔:马嚼。²橛:车的钩心。²万乘:指皇帝。
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故鄙谚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此言虽小,可以喻大。臣愿陛下留意幸察。
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故鄙谚(yàn)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¹。”此言虽小,可以喻大。臣愿陛下留意幸察。
译文:聪明的人在事端尚未萌生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危险还未露头时就能避开它,灾祸本来就多藏在隐蔽细微之处,而暴发在人忽视它的时候。所以俗语说:“家里积聚了千金,就不坐在近屋檐的地方。”这说的虽是小事,却可以引申到大的问题上。臣子希望陛下留意明察。
注释:¹垂堂:靠近屋檐下,坐不垂堂是防万一屋瓦坠落伤身。
这篇文章题名采自《史记》、《汉书》版本传成句。汉武帝虽有雄才大略的一面,但在迷信神仙、奢靡侈费、贪恋女色、沉湎于游猎等方面,并不输于昏君。司马相如为郎时,曾作为武帝的随从行猎长杨宫,武帝不仅迷恋驰逐野兽的游戏,还喜欢亲自搏击熊和野猪。司马相如写了这篇谏猎书呈上,由于行文委婉,劝谏与奉承结合得相当得体,武帝看了也称“善”。
甚矣,造物之才也!同一自高而下之水,而浙西三瀑三异,卒无复笔。
甚矣,造物¹之才也!同一自高而下之水,而浙西三瀑三异,卒无复笔。
译文:太神奇了,大自然的手笔!同样一幅从高处倾泻而下的水,而浙西三幅瀑布却有三种不同的情态,最终没有重下的笔法。
注释:¹造物:古时以万物为天所生成,故称天为造物。
壬寅岁 ,余游天台石梁,四面崒者厜嶬,重者甗隒,皆环粱遮迣。梁长二丈,宽三尺许,若鳌脊跨山腰,其下嵌空。水来自华顶 ,平叠四层,至此会合,如万马结队,穿梁狂奔。凡水被石挠必怒,怒必叫号。以崩落千尺之势,为群磥砢所挡扌必,自然拗怒郁勃,喧声雷震,人相对不闻言语。余坐石梁,恍若身骑瀑布上。走山脚仰观,则飞沫溅顶,目光炫乱,坐立俱不能牢,疑此身将与水俱去矣。瀑上寺曰上方广,下寺曰下方广。以爱瀑故,遂两宿焉。
(rén)(yín)¹,余游天台²石梁³,四面崒(zú)者厜(zuī)(wēi),重者甗(yán)(yǎn),皆环粱遮迣(liè)。梁长二丈,宽三尺许,若鳌(áo)脊跨山腰,其下嵌空。水来自华顶,平叠四层,至此会合,如万马结队,穿梁狂奔。凡水被石挠必怒,怒必叫号。以崩落千尺之势,为群磥(lěi)(luǒ)所挡<扌必>,自然拗(yù)怒郁勃¹⁰,喧声雷震,人相对不闻言语。余坐石梁,恍若身骑瀑布上。走山脚仰观,则飞沫溅顶,目光炫乱,坐立俱不能牢,疑此身将与水俱去矣。瀑上寺曰上方广,下寺曰下方广。以爱瀑故,遂两宿焉。
译文:壬寅(古人用天干地支表示日期)年,我游览了天台山石梁。四面山峰耸立峻峭,重叠的山峰就像累着两个甑(古代的一种炊具),都围绕着石梁遮拦围合。石梁长两丈,宽三尺左右,好像一只巨大的龟背横跨在山腰上,石梁下边是空的。水从华顶峰流下来,平行着有四道水流,到这个地方会合,如同万马结集成队,穿过石梁而狂奔。凡是被岩石阻挡的水必定愤怒,愤怒了必然号叫。凭借从千尺之高一跃而下之势,被众多的乱石所阻挡推击,自然怒势难抑,响声震天,人相对着说话而听不见声音。我坐在石梁上,恍恍惚惚就像骑在瀑布上。走到山脚下抬头仰望,就感觉到飞沫溅湿头顶,目光被飞沫晃得眼花缭乱,坐和站都不能稳,仿佛自己的身体都要被水一起冲走。瀑布上面的寺庙叫做上方广,下面的寺叫做下方广。我因为喜爱瀑布的缘故,就在那里住了两个晚上。
注释:¹壬寅岁: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年)。²天台: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³石梁:位于石桥山,一石梁飞架两山坳间,下临万丈深涧,瀑布飞洒。⁴崒者厜嶬:语出《尔雅·释山》。崒者,高而挺拔者。厜嶬( “wēi”字由“厂”与繁体“义”构成,以“嶬”代),山峰高峻。⁵重者甗隒:语出《尔雅·释山》。重,重叠。甗隒,甗为瓦器,上大下小;隒为山崖。甗隒指山崖上大下小如甗。⁶遮迣:四周遮拦。⁷华顶:即华顶峰,浙江天台山诸峰之一。⁸磥砢:通“磊坷”,石众多而乱。⁹挡扌必:阻挡推击。¹⁰拗怒郁勃:形容水势受抑转急,奔腾激泻。拗怒,抑制愤怒。班固《两都赋》:“蹂蹸其十二三,乃拗怒而少息。”郁勃,盛貌。
后十日,至雁宕之大龙湫。未到三里外,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及前谛视,则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尽化为烟,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为杨白花。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昳丽。或远立而濡其首,或逼视而衣无沾。其故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藉,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较石梁绝不相似。大抵石梁武,龙湫文;石梁喧,龙漱静;石梁急,龙揪缓;石梁冲荡无前,龙湫如往而复:此其所以异也。初观石梁时,以为瀑状不过尔尔,龙湫可以不到。及至此,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
后十日,至雁宕之大龙湫(qiū)¹。未到三里外,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及前谛视,则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尽化为烟,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为杨白花²。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昳(yì)丽。或远立而濡其首,或逼视而衣无沾。其故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藉,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较石梁绝不相似。大抵石梁武,龙湫文;石梁喧,龙漱静;石梁急,龙揪(jiū)缓;石梁冲荡无前,龙湫如往而复:此其所以异也。初观石梁时,以为瀑状不过尔尔,龙湫可以不到。及至此,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yì)测也。
译文:十日之后,我到了雁荡山的大龙湫。在距离瀑布不到三里的地方,就看见一匹白绢(一般的瀑布)从天上挂下来,正好连一点声音都没有。等到走到瀑布跟前仔细去看,就看见二十丈以上是瀑布,二十丈以下却不是瀑布,全都化为烟,化为雾,化为轻轻的丝绢,化为白玉的粉尘,化为珍珠的细屑,化为琉璃丝,化为白色的杨花。既像下坠,又像上升;既像疏散,又像密织。风来摇动它,它就飘散无处着落;日光照射他,就五彩斑斓。有时远远站着却被弄湿了头,有时靠近观看却衣服一点都不沾上水气。原因是它的落点太高,山崖的腹部向里洼,水流没有依靠,不得不随风变幻;又很少遇到阻隔,不能够增大声威,和石梁瀑布相比很不同。大致是石梁威武,龙湫温和;石梁喧嚣,龙湫安静;石梁湍急,龙湫迟缓;石梁冲荡一往无前,龙湫来回流动:这是他们的不同之处。当初观石梁瀑布时,以为瀑布的壮观之状不过如此,大龙湫瀑布可以不去观赏。等到看了龙湫瀑布之后,才知道耳目没有触及的东西,是不可以凭想象推测的。
注释:¹大龙湫:浙江著名瀑布,位于雁荡山中。²杨白花:即杨花,花色白如絮。
后半月,过青田之石门洞,疑造物虽巧,不能再作狡狯矣。乃其瀑在石洞中,如巨蚌张口,可吞数百人。受瀑处池宽亩余,深百丈,疑蚊龙欲起,激荡之声,如考钟鼓于瓮内。此又石梁、龙湫所无也。
后半月,过青田¹之石门洞²,疑造物虽巧,不能再作狡狯(kuài)³矣。乃其瀑在石洞中,如巨蚌(bàng)张口,可吞数百人。受瀑处池宽亩余,深百丈,疑蚊龙欲起,激荡之声,如考钟鼓于瓮(wèng)内。此又石梁、龙湫所无也。
译文:半个多月之后,观赏青田的石门洞瀑布,真有点怀疑大自然虽然巧妙,也不能再翻出什么新花样了。那个瀑布竟然在石洞中,如同一只巨大的河蚌张开大口,可以吞没几百人。承受瀑布的地方,水池宽幅有一亩多,潭深达百丈,仿佛蛟龙将要飞起,瀑布冲激潭水的声音,如同在瓮内敲击钟鼓一般嗡嗡作响。这又是石梁瀑布和大龙湫瀑布所没有的。
注释:¹青田:今浙江省青田县。²石门洞:在青田县西石门山。山两峰壁立如门,故得此名。洞幽深棉邈,中飞瀑喷泻。上有轩辕丘。道家以为第三十洞天。³狡狯:诡变,开玩笑。《世说新语·文学》:“袁彦伯作《名士传》成,见谢公。公笑曰:‘我尝与诸人道江北事,特作狡狯耳。’”这里意为别出机杼,另翻新样。⁴考:撞击。
昔人有言曰:“读《易》者如无《诗》,读《诗》者如无《书》,读《诗》《易》《书》者如无《礼记》《春秋》。”余观于浙西之三瀑也信。
昔人有言曰:“读《易》者如无《诗》,读《诗》者如无《书》,读《诗》《易》《书》者如无《礼记》《春秋》。”余观于浙西之三瀑也信。
译文:过去有人说:“读《周易》的时候就好像不存在《诗经》,读《诗经》的时候好像就不存在《四书》,读《诗经》《周易》《四书》的时候好像就不存在《礼记》《春秋》。”我观赏浙西三大瀑布之后,觉得确实如此。

  这篇游记描写了天台石梁、雁荡大龙湫、青田石门洞三处瀑布的景观,分别从视觉、听觉、感觉等多方面刻画三处瀑布的特点,穷形尽态,意蕴丰富。因是三景合于一篇,所以文章自然重比较,譬如将石梁与大龙湫作比较,则各自特色越发鲜明、越发突出,从而愈见大自然创造力的无穷无尽,愈见自然景物的丰富多采。文章写景重写形,亦重写神。写形处文词优美,刻画精细,写神处文词简约,内涵丰富。袁枚提倡文章简洁而有文采,这篇游记正是其创作观的体现。

  “甚矣,造物之才也!同一自高而下之水,而浙西三瀑之异,卒无复笔。”作者开门见山,托出写作意图。这两句写得突兀而有气势,作者在这里不是一般地赞叹自然力的伟大,而是领略了“三瀑”各有千秋的奇异风光后所发出的赞叹语,统率全文,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二段的前三句是对开头两句的照应和落实,同时点出作者构思的匠心:作者是把握了“三瀑三异,卒无复笔”的特点,并有意识地加以比较描写,借以赞叹“造物之才”。自“壬寅岁,余游天台”至“遂两宿焉”一段文字,是写天台石梁瀑布。这里作者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手法,对瀑布惊心骇胆的场面作了有声有色的渲染描绘。“如万马结队,穿梁狂奔”,展现出天台山瀑布的雄壮豪迈。“以崩落千尺之势,为群磥砢所挡㧙,自然拗怒郁勃”一句形象地表现了石梁瀑布“蓄之既久,其发必速”的壮观气势。又描写水流冲击山石的“喧声雷震”,以刻画石梁瀑布的煊赫声势,而“人相对不闻言语”又从侧面烘托瀑布的巨大声威。接着写作者的主观感受。“余坐石梁,恍若身骑瀑布上”,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作者驾驭瀑布的豪迈之情;走到山脚仰视,“坐立俱不能牢,疑此身将与水俱去矣”,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第三段都是写雁荡山大龙湫瀑布。大龙湫瀑布没有石梁瀑布惊心骇胆的场面,却有着婀娜多姿、变幻万千的媚态。作者对它的描绘,就不像描绘石梁瀑布那样多用夸张和喧染的写法。他先用形象贴切的比喻,如用“一匹练”比喻远看瀑布水的全貌,尽显其柔美、恬静。近观瀑布时,作者重点描写二十丈以下的景观。用“烟”“雾”“轻绡”“杨白花”这些状貌近似的事物比喻二十丈以上飞洒而下的瀑布水,侧面展现了大龙湫瀑布轻柔绚丽的独特风韵。“为烟,为雾”,描绘水气缓缓扩散的情状;“为轻绡”,突出其朦胧柔和的感觉;“为玉尘,为珠屑”,状其飞沫似水珠般滑腻晶莹的色泽;“为琉璃丝”,表现水珠的激射状;“为杨白花”,既状其色,又体现其质地轻柔。这一连串的比喻,不仅形态毕肖,且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接着又说“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用“坠”“升”“疏”“密”四个看似矛盾的词语概括了上下两段瀑布在形态上的区别与相似之处。作者以工笔的语言,如“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跌丽,”,把瀑布从高空下挂时呈现出来的虚无缥缈的景状和在日光照射下的鲜艳色彩,刻绘得惟妙惟肖。接着把石梁瀑布和龙湫瀑布作比较,“大抵石梁武,龙湫文;石梁喧,龙湫静;石梁急,龙湫缓;石梁冲荡无前,龙湫如往而复。此其所以异也。”从两处瀑布的气韵、声响、水流、气势等方面加以比较,突出大龙湫瀑布恬雅、静美的特点,产生回味无穷的效果。此句同时引出了后文作者的感慨,从而上升到哲理思考之境。

  第四段则是写青田石门洞瀑布。文章对石门洞瀑布的记叙一开始就进入了对比。“疑造物虽巧,不能再作狡狯矣”,意谓不会有不同于石梁、龙湫的瀑布了,这里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法,从而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如巨蚌张口,可吞数百人”,生动地描写出其形态之奇;“受瀑处池宽亩余”,表现瀑布面积之广;“疑蚊龙欲起”紧承前文,极写池中水势汹涌翻腾之状。在对石门洞瀑布的具体摹写中,虽然只是大笔勾勒,但在同石梁、龙湫的对比下,仍然描绘出了一幅明晰而深刻的图景。作者在欣赏过石门洞瀑布之后,又否定了原先“造物虽巧,不能再作狡狯矣”的想法,体会出它非凡的气势与风韵。

  最后一段文字异中求同,作者引用昔人的话,表现出他对三座瀑布愈发强烈的沉醉和叹服,为“余观于浙西之三瀑也信”的结论作注脚,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文章对三处瀑布的描写手法绝不类同:写天台瀑布,以石梁衬托它的奇兀湍激;“万马结队,穿梁狂奔”和“拗怒郁勃,喧声雷震”,突出其湍急喧腾、气势磅礴。写雁荡瀑布,“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尽化为烟,为雾……为杨白花”,“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映丽”,作者运用一系列形象的比喻与白描,极写其纡徐飘散之逸。写青田瀑布,以“瀑在石洞中,如巨蚌张口,可吞数百人”与“疑蛟龙欲起,激荡之声,如考钟鼓于瓮内”等地理环境的描写,突出其激荡磅礴之声。三段各自切合三处瀑布的特点,设语不多,无一复笔,同时又将三处瀑布关带比较,使人如临其境,移神骇心。

  写水难,写瀑布更难。因为水尚可因地势的索回纡曲而起变化;而瀑布则均自上而降,惟有大小高低的不同。只有把握住各瀑布的不同点,才能把各瀑布的妙处形象地写出来。袁枚之前历代文人游记中已多有对瀑布的描写,而写出新意实属不易。作者独具匠心描写地三瀑布,可谓不同凡响。这篇文章语言简炼,多用比喻和白描,形象生动,各显其妙。“三瀑三异,卒无复笔”,读之如身临其境,历历在目。

参考资料:
1、 臧维熙 等.中国游记鉴赏辞典.青岛:青岛出版社,1991年:578
2、 胡俊华 同中求异 穷形尽态——袁枚《浙西三瀑布记》赏析[J].阅读与写作,2006,(第3期)
3、 何香久 等.中国历代名家散文大系·清卷.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年:366
寒食后雨,余曰:“此雨为西湖洗红,当急与桃花作别,勿滞也。"午霁,偕诸友至第三桥,落花积地寸余,游人少,翻以为快。忽骑者白纨而过,光晃衣,鲜丽倍常,诸友白其内者皆去表。少倦,卧地上饮,以面受花,多者浮,少者歌,以为乐。偶艇子出花间,呼之,乃寺僧载茶来者。各啜一杯,荡舟浩歌而返。
寒食¹后雨,余曰:“此雨为西湖洗红²,当急与桃花作别,勿滞(zhì)³也。”午霁(jì),偕诸友至第三桥,落花积地寸余,游人少,翻以为快。忽骑者白纨而过,光晃衣,鲜丽倍常,诸友白其内者皆去表。少倦,卧地上饮,以面受花¹⁰,多者浮¹¹,少者歌¹²,以为乐。偶艇(tǐng)子出花间,呼之,乃寺僧载茶来者。各啜(chuò)¹³一杯,荡舟浩歌而返。
译文:寒食节过后下了场雨,我说这场雨是为西湖洗去红妆,应当马上去与桃花话别,不能再拖延了。中午时分雨停了,我同几位朋友来到了苏堤第三桥,凋落的花在地上堆积了一寸多厚,游人很少,我们反而因为这个感到很快乐。忽然有穿着白绸衣的骑者奔驰而过,绸衣上的白光晃人眼睛,加倍鲜艳美丽,朋友中穿着白色内衣的都脱去了外衣。稍稍疲倦的时候,我们就躺在地上喝酒,用脸颊来承接落花,脸上落花多的人饮酒,脸上落花少的人罚唱歌,拿这个来取乐。偶见花丛中划出一条小艇,叫近一看,原来是和尚送茶来了。我们每人小饮一杯茶,就随着小船高声唱着歌回去了。
注释:六桥:在杭州西湖中的苏堤上。北宋元祐年间,苏轼知杭州时疏浚西湖,堆泥筑堤。堤由南至北横贯西湖,分西湖为内外两湖。堤上建桥六座,夹道杂植花柳,成为西湖一景。后人称此堤为苏堤。袁宏道:(1578-1615),字中郎,号石公,明朝湖北公安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历任吴县令,国子监助教,考功员外郎等职。袁宏道是明末公安文派的首领,论文反对复古主义,主张&quot;独抒性灵&quot;,创作上以小品文著称,风格流丽清新,不拘格套,与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称 &quot;三袁&quot;。¹寒食:节名,在清明的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内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做寒食。²洗红:洗去红妆,这里比喻雨摧落花。意谓春雨打落春花。³滞:延留,耽搁。⁴霁:雨后转晴。⁵翻:同“反”,反而。⁶忽骑者白纨而过:忽见穿白绸衫的人骑马驰过。⁷光晃衣:绸衣上的白光晃人眼睛。⁸白其内者:穿着白色内衣的人。⁹去表:脱去外套。意谓本来穿着白内衣的人。¹⁰以面受花:用脸颊来承接树上掉下的落花。¹¹多者浮:脸上落花多的人饮酒。浮,饮酒,喝一大碗酒。¹²少者歌:脸上落花少的人罚唱歌。¹³啜:喝,小饮一口。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¹之方中,作于²³宫。揆(kuí)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zhēn)(lì),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译文:定星十月照空中,楚丘动土筑新宫。度量日影测方向,楚丘造房正开工。栽种榛树和栗树,还有梓漆与椅桐。成材伐作琴瑟用。
注释:¹定:定星,又叫营室星。十月之交,定星昏中而正,宜定方位,造宫室。²于:古声与为通,作为之意。³楚:楚丘,地名,在今河南滑县东、濮阳西。⁴揆:测度。⁵日:日影。⁶榛、栗、椅、桐、梓、漆:皆木名。椅,山桐子。
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焉允臧。
升彼虚¹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²,景山³与京。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焉允臧
译文:登临漕邑废墟上,把那楚丘来眺望。望了楚丘望堂邑,测量山陵与高冈。走下田地看农桑。求神占卜显吉兆,结果必然很安康。
注释:¹虚:一说故城,一说大丘,同“墟”。²堂:楚丘旁邑。³景山:大山。⁴京:高丘。⁵臧:好,善。
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说于桑田。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騋牝三千。
¹雨既零²,命彼倌(guān)³人。星言(sù)驾,说(shuì)于桑田。匪也人,秉心塞渊¹⁰。騋(lái)¹¹(pìn)¹²三千¹³
译文:好雨夜间下已停,吩咐驾车小倌人。天晴早早把车赶,歇在桑田劝农耕。他是正直有为人,内心充实又深沉。良马三千多如云。
注释:¹灵:善。²零:落雨。³倌:驾车小臣。⁴星言:晴焉。⁵夙:早上。⁶说,通“税”,歇息。⁷匪:犹“彼”。⁸直:特也。⁹秉心:用心、操心。¹⁰塞渊:踏实深远。¹¹騋:七尺以上的马。¹²牝:母马。¹³三千:约数,表示众多。

  此诗分三章,每章共七句。首章写在楚丘营建宫室。古代科学技术还比较原始,建造宅邸需要定向,只能依靠日星。定星每年夏历十月十五至十一月初,黄昏时分出现在正南天空,与北极星相对应,就可准确测定南北方位。至于东西,揆度日影也可确知。又十月后期方届农闲,严寒尚未至,古人于此时修宫筑室,自是相当科学。至于栽种树木,古代在宫殿庙宇建筑旁需植名木,如“九棘”“三槐”之类,也有一定规定。楚丘宫庙等处种植了“榛栗”,这两种树的果实可供祭祀;种植了“椅桐梓漆”,这四种树成材后都是制作琴瑟的好材料。古人大兴土木兼顾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这对今天也是一种启发。“爰伐琴瑟”,很有意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立国之初就考虑到将来能歌舞升平,琴瑟悠飏,可见深谋远虑与充满自信,非苟且偷安者比,由此让人品尝出诗中隐寓的褒美之意。首章写的是群体劳动,那样的科学规划,那样的紧张有序,那样的自豪自信,在颇为整饬而略带进行曲色彩的诗行中,读者仿佛触摸到了卫人重建家园时那种明朗而又热烈的欢快脉搏。可是,人们不可能自发盲目劳作,也不可能群龙无首,这一大规模工程究竟由谁擘画和领导的,由此造成小小悬念,自然折入二章的倒叙缘由,章法安排上具有跌宕之势。

  二章追叙卫文公卜筑楚丘的全过程。全过程包括二个层次:尽人事,敬天命。前五句为尽人事,先是“望”,后是“观”。望是登高远望,登上漕邑故墟,眺望楚丘。“望楚”的重复,说明端详得极其细致,慎重而又慎重。此外。还考察了附近的堂邑和高高下下的大小山丘。这显示文公有丰富的堪舆风水知识。“观”是降观,下到田地察看蚕桑水土,是否宜耕宜渔。这都是有关国计民生的根本大计,作为贤君自然不会疏忽。这五句从“登”到“降”,从“望”到“观”,全景扫描,场面宏远,在广阔雄伟的背景上刻划了既高瞻远瞩又脚踏实地的文公形象。最后两句写占卜,经“天意”认可,人事才算定局,它有助于今天读者认识古代历史。

  与二章大刀阔斧手笔迥不相侔,三章却于细微处见精神。三章写文公躬劝农桑。“好雨知时节”,有一天夜里春雨绵绵滋润大地,黎明时分天转晴朗,文公侵晨起身,披星戴月,吩咐车夫套车赶往桑田。这幅具体的细节描写图,要传达的信息也不言而喻:文公重视农业生产,亲自前往劝耕督种。由小见大,文公平时夙兴夜寐劳瘁国事的情景,都不难想见。

  三章的最末三句是全篇的结穴,揭出题旨:他可不是平庸的一般的人,他的用心是多么的实在多么的深远啊!全诗叙事,都用赋的手法,从赋中让人品味出赞颂的韵味。“匪直也人,秉心塞渊。”二句虽然也是赋,却有更多的抒情色彩。由于文公“秉心塞渊”,崇尚实际,不繁文缛节做表面文章,才使卫国由弱变强。一、二、三章的所有叙写,无不围绕“秉心塞渊”而展开。

  诗末句“騋牝三千”,好像与全诗内容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是构成一种因果关系。上述卜地、筑宫、兴农种种是因,此句是果。兵强马壮,常体现一国的富强,在文公治理下,卫国确实日臻富强。《诗经原始》也高度评价文公治卫,称其“不数年而戎马寖强,蚕桑尤盛,为河北巨邦。其后孔子适卫犹有庶哉之叹,则再造之功不可泯也”。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96-99

dìngzhīfāngzhōng

shījīng·guófēng·yōngfēng xiānqín 

dìngzhīfāngzhōng zuòchǔgōng kuízhī zuòchǔshì shùzhīzhēn tóng yuánqín 
shēng wàngchǔ wàngchǔtáng yǐngshānjīng jiàngguānsāng yún zhōngyānyǔnzāng 
línglíng mìngguānrén xīngyánjià shuìsāngtián fěizhírén bǐngxīnsāiyuān láipìnsānqiān 
小男供饵妇搓丝,溢榼香醪倒接䍦。
小男供饵(ěr)妇搓(cuō)丝,溢榼(kē)¹香醪(láo)²倒接䍦(lí)³
译文:小男孩准备鱼饵,妻子搓丝准备做钓鱼线,丈夫倒裹头巾,身旁满满一壶浊酒飘出浓浓的香气。
注释:¹榼:古代酒器。²醪:浊酒。³接䍦,古代一种头巾。
日出两竿鱼正食,一家欢笑在南池。
日出两竿鱼正食,一家欢笑在南池。
译文:太阳升起两竿高了,正是鱼儿觅食的时候,咬钩的鱼一条接着一条。一家人欢欢喜喜在南池继续垂钓。
诗人生动有趣地描绘了一家人垂钓时兴致勃勃,其乐融融的生活场面。读来令人感到温馨有趣。

nánchí

yǐng tángdài 

xiǎonángōngěrcuō xiāngláodàojiē  
chūliǎnggān竿zhèngshí jiāhuānxiàozàinánchí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