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元轩气,受命惟尔独。
四方散子孙,万时异闽蜀。
戴谱六十一,岩谷无遗录。
段记三十九,冥搜出隐伏。
世若不尽见,谁为合其族。
儒林老丈人,与世谈无欲。
开轩延十君,跪坐进三沐。
高低列云来,新旧间伯叔。
团栾十家春,门户各清肃。
客至为卷帘,赞名问寒燠。
一见伯玉辈,遂使季子服。
我欲和竹史,就君求品目。
北极元轩气,受命惟尔独。
四方散子孙,万时异闽蜀。
戴谱六十一,岩谷无遗录。
段记三十九,冥搜出隐伏。
世若不尽见,谁为合其族。
儒林老丈人,与世谈无欲。
开轩延十君,跪坐进三沐。
高低列云来,新旧间伯叔。
团栾十家春,门户各清肃。
客至为卷帘,赞名问寒燠。
一见伯玉辈,遂使季子服。
我欲和竹史,就君求品目。
朱翌

朱翌

朱翌(1097—1167)字新仲,号潜山居士、省事老人。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卜居四明鄞县(今属浙江)。绍兴八年(1138),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祠部员外郎、秘书少监、起居舍人。十一年,为中书舍人。秦桧恶他不附己,谪居韶州十九年。桧死,充秘阁修撰,出知宣州、平江府。乾道三年卒,年七十一。名山胜景,游览殆。 ▶ 3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水光潋(liàn)(yàn)¹晴方好²,山色空蒙³雨亦
译文:在晴日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光彩熠熠,美极了;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
注释:¹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²方好:正显得美。³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⁴亦:也。⁵奇:奇妙。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¹把西湖比西子²,淡妆浓抹总相宜³
译文: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浓抹都显得十分自然。
注释:¹欲:可以;如果。²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³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作者畅游西湖,从早到晚,一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一边饮酒构思,意笃八极,神游万仞。于是乎写就了这首传诵一时的佳作。

  诗的前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雨时的不同景色。“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诗的后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苏轼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西湖之美与西施之美相比,当然无可非议。但,我们知道,历史上还有不少女子,其美与西施相比,恐怕也差不了多少。可苏轼为什么偏偏要选西施来比西湖呢?我想是不是有两个原因:一是西施的家乡在浙江,而且离西湖不远;二是西施和西湖,都有个“西”字,这真是个天作之合。至于称西施为西子,恐怕不仅是为了尊重,还与平仄有关系(第三句最后一个字要求仄声字,而“施”是平声字)。现在,西湖也叫西子湖,就是源于苏轼这首诗。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参考资料:
1、 陈邦炎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48-349

yǐnshàngchūqínghòuèrshǒu ·èr

shì sòngdài 

shuǐguāngliànyànqíngfānghǎo shānkōngméng 
西西 dànzhuāngnóngzǒngxiāng 
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
未与骚(sāo)¹当糗粮²,况随流俗作重阳。
译文: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
注释:¹骚人:屈原作《离骚》,因称屈原为骚人。后将骚人墨客称那些风雅文人。²糗粮:干粮。指被文人赏识。糗,炒熟的米、麦等谷物。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政缘¹在野有幽色,肯为²无人减妙香。
译文:正因作在野外更有清幽淡色。哪肯因作无人,减掉自己的幽香。
注释:¹政缘:正因为。政,即“正”。²肯为:怎肯因为,难道因为。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¹
译文:已是傍晚时分,在绿色的半山腰中与野菊相逢。即使匆忙也要折一枝淡黄的野菊。
注释:¹黄:指黄菊。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花应冷笑东篱(lí)¹,犹向陶翁觅(mì)宠光。
译文:野菊花也许会冷笑那些家养的菊花,因作家菊们竟然向陶渊明寻求恩宠。
注释:¹东篱族:篱边人种的菊花。

  野菊花是似菊而小的黄色小花,与菊花相比,它并不太引人注目。但诗人却给了它诗情画意,让它在诗坛上占一席之位。

  诗的前半用先抑后扬的笔法写。“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屈原《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所指的秋菊是菊而不是野菊。重阳有赏菊的习俗,两句写野菊在世默默无闻,既未被文人采用以登上文坛,更未受世俗钟爱。“况”字使次句的语气紧连首句,有更进一层的意思。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两句,既写形态又写精神,对野菊的姿色、芳香和品性作了生动的描绘。“在野”与“在庭”相对。因不为人赏识,便任其在野自生自灭。不似一般之菊在庭院中有人着意栽培。这也许是野菊的憾事,但诗人却把这看成是快事,因为它可以避免栽培人的束缚剪裁与观菊者的诸多采摘,即不受人们的干扰,因而显得幽闲自若,别有丰彩。以至于诗人面对着它,“任是无情也动心”,情不自禁地要采来观赏——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半山碧”写出野菊生长、繁衍的旺盛,也表现野菊的生活环境是在野外山上。“已晚”写时间,“便忙”写情状。诗人旅途之中到了傍晚,本该忙于归宿,但山中野菊的丰姿与妙香,逗得诗人即使在匆忙之中也要去折取一枝来加以观赏,诗写至此,已流露出对野菊的浓厚兴趣,而尾联更以写野菊花的自豪感来进一步表达对它的赞美: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陶渊明酷爱菊花,于宅边东篱下种菊颇多,还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这两句是说,野菊花一定冷笑那些篱边的黄菊——它们正向陶渊明一类的诗人邀宠,以取得诗人吟赏的荣光。言下之意,诗人们的眼光只向着庭菊,并不转向野菊;而野菊自有不邀宠争光的品行,对那些邀宠争光的庭菊不屑一顾,惟以冷笑置之。

  在无人看重的情况下,幽闲自得,不减妙香,不慕赏识,有意将它与菊花对比,并倾注了自己的关切赞美之情。这也许另有所指。诗写得脱俗、婉转、流畅,给人很深的印象。在大量的咏菊诗中,这是颇有独创性的。

参考资料:
1、 章楚藩 等.杨万里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94:156-157
2、 于北山.杨万里诗文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11-112

yángwàn sòngdài 

wèisāoréndāngqiǔliáng kuàngsuíliúzuòchóngyáng 
zhèngyuánzàiyǒuyōu kěnwèirénjiǎnmiàoxiāng 
wǎnxiāngféngbànshān biàn便mángzhézhīhuáng 
huāyìnglěngxiàodōng yóuxiàngtáowēngchǒngguāng 
村映寒原日已斜,烟生密竹早归鸦。
村映寒原¹日已斜,烟生密竹早归鸦。
译文:夕阳余光点撒在村外的原野上,村里人家炊烟袅袅,乌鸦也早早的飞入密林深处。
注释:¹寒原:指冬天的原野;冷落寂静的原野。
长溪南路当群岫,半景东邻照数家。
长溪南路当群岫(xiù)¹,半景²东邻³照数家。
译文:溪流南边的小路对面群山峻岭,东边的几家邻居还沐浴在夕阳光下。
注释:¹岫:山。²半景:微光,余光。³东邻:东边的邻居。
门通小径连芳草,马饮春泉踏浅沙。
门通小径连芳草,马饮春泉踏浅沙。
译文:门前的小径两旁花草繁茂,马儿踏于清沙软泥之上自饮甘泉。
欲待主人林上月,还思潘岳县中花。
欲待主人¹林上月,还思潘岳县中花。
译文:真是既想待在季友的住处欣赏月色美早,又想去李太守那里游玩赏花。
注释:¹主人:这里指作者的友人王季友。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举国¹繁华委²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译文:杜鹃放弃了繁华的故园山川,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
注释:¹国:故国。²委:舍弃,丢弃。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他山¹叫处花成血,旧苑(yuàn)²春来草似烟³
译文:在异乡鸣叫,鲜血染红了山上花丛,可春天来到,老花园依然草木茂盛。
注释:¹他山:别处的山,这里指异乡。²苑:古代养禽兽植林木的地方,花园。³草似烟:形容草木依然茂盛。烟: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小颗粒。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雨暗¹不离²浓绿树,月斜长³明天。
译文:雨后凉风,它藏在绿树丛中声声哀啼,夜幕初开,它迎着欲曙的天空肃然鸣叫。
注释:¹雨暗:下雨时天色昏暗。²离:分开。³长:通“常”,持续,经常。⁴吊:悬挂。⁵欲:想要。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湘江¹日暮(mù)²声凄切³,愁杀行人归去船。
译文:天色渐晚,它在湘江边凄凉鸣叫,使归家的船只行人悲愁之至。
注释:¹湘江:长江支流,在今湖南省。²日暮:太阳快落山的时候。³凄切:凄凉悲切。⁴愁杀:亦作“愁煞”,谓使人极为忧愁。杀,表示程度深。

  旧时有蜀国国王化身杜鹃悲啼的传说。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此篇咏写子规,就从这个故事落笔,设想杜鹃鸟离去繁华的国土,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这个悲剧性的经历,正为下面抒写悲慨之情作了铺垫。

  由于哀啼声切,加上鸟嘴呈现红色,旧时又有杜鹃泣血的传闻。诗人借取这个传闻发挥想象,把原野上的红花说成杜鹃口中的鲜血染成,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增强了形象的感染力。可是,这样悲鸣也不可能有什么结果。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青葱拂郁,含烟吐雾,丝毫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草似烟”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这里借春草作反衬,把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视为对子规啼叫漠然无情的表现,想象之奇特,更胜过前面的泣花成血。第二联中,“他山”与“旧苑”对举,一热一冷,映照鲜明,更突出了杜鹃鸟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后半篇继续多方面地展开对子规啼声的描绘。不同的地方,持续的鸣叫,它就是这样不停地悲啼,不停地倾诉自己内心的伤痛,从晴日至阴雨,从夜晚到天明。这一声声哀厉而又执著的呼叫,在江边日暮时分传入船上行人耳中,不能不触动人们的旅思乡愁和各种不堪回忆的往事,叫人黯然魂消、伤心欲泣。

  从诗篇末尾的“湘江”看,这首诗写在今湖南一带。作者罢官,流寓荆南,这首诗反映了他仕途失意而又远离故乡的痛苦心情。诗歌借咏物托意,通篇扣住杜鹃鸟啼声凄切这一特点,反复着墨渲染,但又不陷于单调、死板地勾形摹状,而能将所咏对象融入多样化的情景与联想中,正写侧写、虚笔实笔巧妙地结合使用,达到“状物而得其神”的艺术效果。这是对写作咏物诗的有益启示。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38-1339页

ziguī--róng

guófánhuáwěishìchuānmáopiāodàngniánnián

shānjiàochùhuāchéngxuèjiùyuànchūnláicǎoshìyān

ànnóng绿shùyuèxiézhǎngdiàomíngtiān

xiāngjiāngshēngqièchóushāxíngrénguīchuán

长记鸣琴子贱堂。朱颜绿发映垂杨。如今秋鬓数茎霜。
长记鸣琴子贱¹堂。朱颜²绿发³映垂杨。如今秋鬓(bìn)数茎(jīng)霜。
译文:常常记着宓子贱弹琴治理单父的故事。过往红润颜容和乌黑头发映照着垂柳。如今已有数根鬓发白得就像霜雪一般。
注释:¹子贱:即孔子宓不齐(字子贱)。²朱颜:红润美好的颜容,借指青春年少。³绿发:“绿”指乌黑,“绿发”即乌黑的头发。⁴秋鬓:苍白的鬓发。
聚散交游如梦寐,升沉闲事莫思量。仲卿终不避桐乡。
聚散¹交游²如梦寐(mèi)³,升沉闲事莫思量。仲卿(qīng)终不避霜乡。
译文:结交朋友的离离合合就如同身在梦中。仕途得失进退这等闲事就别去想它了。朱仲卿终也没离开人民爱戴他的桐乡。
注释:¹聚散:相聚和分离。²交游:交际、结交朋友。³梦寐:睡梦。⁴升沉:即“升降”,旧时指仕途得失进退。⁵仲卿:即西汉中叶时人朱邑(字仲卿,官至大司农)。⁶避:指离开,“仲卿终不避霜乡”即“朱邑归葬霜乡”的典故(见《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第五十九,另附相关原文节录如下)。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