潦倒粗疏老更痴,手摩枵腹逐儿嬉。
处阴息迹真休矣,遇坎乘流一听之。
腊后春生须雁到,花前思发幸梅知。
瀛洲学士沧洲兴,妙唱一年渔父词。
潦倒粗疏老更痴,手摩枵腹逐儿嬉。
处阴息迹真休矣,遇坎乘流一听之。
腊后春生须雁到,花前思发幸梅知。
瀛洲学士沧洲兴,妙唱一年渔父词。
朱翌

朱翌

朱翌(1097—1167)字新仲,号潜山居士、省事老人。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卜居四明鄞县(今属浙江)。绍兴八年(1138),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祠部员外郎、秘书少监、起居舍人。十一年,为中书舍人。秦桧恶他不附己,谪居韶州十九年。桧死,充秘阁修撰,出知宣州、平江府。乾道三年卒,年七十一。名山胜景,游览殆。 ▶ 3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伤感,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bǐng)原少孤¹,数岁时,过²书舍³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¹⁰学,中心¹¹¹²¹³,故泣耳。”师恻(cè)¹⁴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¹⁵有志,吾徒¹⁶相教,不求资¹⁷也。”于是遂¹⁸就书¹⁹。一冬之间,诵²⁰《孝经》《论语》。
译文:邴原小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几岁时,经过书塾时就开始哭,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孩子,你为什么哭?”邴原回答说:“失去了父母的人容易悲伤,穷人容易感伤。凡是能够读书的人,都是一些有父母的孩子。我第一羡慕他们有父母亲,第二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到十分悲伤,所以就哭了。”塾师听了邴原的话,同情他说:“(你)想要读书,就去读吧!”邴原说:“(我)没有钱交学费。”,塾师于是对他说:“如果你真有这个志向,我就把你当成我的徒弟,不收你学费。”邴原从此就入了学读书。一个冬天过去了,邴原就会背《孝经》《论语》了。
注释:¹少孤:年少失去父亲。孤:幼年丧失父母。²过:经过。³书舍:书塾。⁴泣:小声哭。⁵书:学习。⁶凡:凡是。⁷亲:父母。⁸羡:羡慕。⁹其:他们,指代书舍里的学生。¹⁰得:能够。¹¹中心:内心里。¹²伤:悲哀。¹³感:伤感。¹⁴恻然:怜悯,同情。恻:心中悲伤。¹⁵苟:如果,要是。¹⁶徒:白白的,此处指不收费。¹⁷资:费用。¹⁸遂:就。¹⁹就书:上书塾(读书)。就:靠近,此处指就书,即上学。²⁰诵:背诵。
我们要好学,并且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
也应向文中老师学习,无私给予别人求学的帮助,尊重爱学习、有志向的人。

bǐngyuánxué--zàn

bǐngyuánshǎoshùsuìshíguòshūshěérshīyuētóngziyuányuēzhěshāngpínzhěgǎnshūzhěfánxuézhěyǒuqīnyuànèrxiànxuézhōngxīnshānggǎněrshīrányuēshūěr!!yuányuēqiánshīyuētóngzigǒuyǒuzhì,,xiāngjiào,,qiúshìsuìjiùshūdōngzhījiānsòngxiàojīnglùn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越王勾践破吴¹归,义士还乡²尽锦衣。
译文: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凯旋,六千义士都衣锦封官。
注释:越中:指会稽,春秋时代越国曾建都于此。故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¹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²还乡:一作“还家”。锦衣:华丽的衣服。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宫女如花满春殿¹,只今惟有鹧(zhè)(gū)²飞。
译文:当初满殿的宫女如花似玉,而今只有鹧鸪飞落在断壁残垣。
注释:¹春殿:宫殿。²鹧鸪:鸟名。形似母鸡,头如鹑,胸有白圆点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纹。叫声凄厉,音如“行不得也哥哥”。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在吴越兴亡史中,以越王“十年生聚”卧薪尝胆的事件最为著名。诗中却没有去追述这个为人热衷的题材,而是换了一个角度,以“归”统领全诗,来写灭吴后班师回朝的越王及其将士。接下一句是对回师那个欢悦气氛的描绘。诗中只抓住一点,写了战士的锦衣还故乡,可留给人们想象的却是一个浩大的,热闹非凡的场面:旌旗如林,锣鼓喧天,勾践置酒文台之上,大宴群臣,满脸得意而又显赫的光辉。举城到处可见受了赏赐,脱去铠甲,穿着锦衣的战士,二十年的耻辱,一朝终于洗净,胜利的欢欣与胜利的沉醉同时流露出来。一个“尽”字,便暗示了越王以后的生活图景。果然,王宫里开始回荡起歌功颂德的乐曲伴以柔曼的舞姿,越王左右美女如云,缤纷落绎,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二、三两句是诗人在越国历史画卷中有意摄取的两个镜头,浓缩了越国称霸一方后的繁盛、威风,其中更有深味可嚼。昔日,吴败越后,越王采纳大夫文种的建议,把苎萝山女子西施献于吴王,于是迷恋声色的吴王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终日轻歌曼舞,纵情享乐,对世仇越国不再防范,使得越军趁势攻入,最后亡国自尽。吴国灭亡的道理越王哪里不知,可他如今走的又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当年忍辱负重,卧薪尝胆,食不加肉,衣不纹饰,精励图治的英雄本色,随着良辰美景,江山在握都丢得干干净净了。那么这样的繁盛又会存在多久呢?至于越国的命运,诗人不去写了,一切道理已尽在不言之中,而是急转一笔,写了眼前的景色:几只鹧鸪在荒草蔓生的故都废墟上,旁若无人的飞来飞去,好不寂寞凄凉。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李白另有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两首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参考资料:
1、 郁贤皓.李白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3-24
2、 程千帆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40-342

yuèzhōnglǎn--bái

yuèwánggōujiànguīshìháixiāngjǐnjǐn

gōnghuāmǎnchūn殿diànzhǐjīnwéiyǒuzhèfēi

孟郊常贫苦,忽吟不贫句。
孟郊¹常贫苦²,忽吟不贫句。
译文:孟郊曾经十分贫苦,忽然吟诗说不再贫苦;
注释:暴富:指孙何由地方官召入史馆,从此可饱览国家藏书,大开眼界,骤增知识,如穷儿忽然发财。孙何(961—1004年),字汉公,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人。少时以诗文知名,受王禹偁推重。历官至知制诰。¹孟郊:中唐诗人,终生困顿,诗多穷苦之辞。²常贫苦:一作“尝贫苦”。
为喜玉川子,书船归洛浦。
为喜玉川子¹,书船归洛浦(pǔ)²
译文:是因为欣喜诗友卢仝,载满一船书籍返回洛浦。
注释:¹玉川子:中唐诗人卢仝号。²洛浦:洛水之滨,指洛阳。
乃知君子心,所乐在稽古。
乃知君子心,所乐在稽(jī)¹
译文:我于是懂得君子心性,感到快乐的是钻研古书。
注释:¹稽古:研习古事。
汉公得高科,不足唯坟素。
汉公得高科¹,不足唯坟素²
译文:汉公得中了科第高名,只是还欠缺古籍基础。
注释:¹高科:科第高名。²坟素:古籍的素养。坟,坟典,三坟五典,后转为古书的通称。
二年佐棠阴,眼黑怕文簿。
二年佐棠阴¹,眼黑怕文簿²
译文:两年来佐理地方政治,双眼发黑怕再审阅公文书簿。
注释:¹佐棠阴:指孙何佐理地方政治。棠阴,传说周召公奭巡行南国,在棠树下听讼断案,后人思之,不忍伐其树。后因以“棠阴”喻惠政。²文簿:公文、簿书。
跃身入三馆,烂目阅四库。
跃身入三馆¹,烂目²阅四库³
译文:现在腾身进入史馆,将睁亮眼睛饱读四库藏书。
注释:¹三馆:宋承唐制,以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为三馆,掌修史、藏书、校书。此偏指史馆。²烂目:睁亮眼睛。烂,光明。³四库:本指宫廷收藏图书的地方,此处指史馆藏书。
孟贫昔不贫,孙贫今暴富。
孟贫昔不贫,孙贫今暴富。
译文:我如孟郊一样生活困窘,精神却从来不觉贫苦。孙何以前精神不够丰足,而今如穷人暴富。
暴富亦须防,文高被人妬。
暴富亦须防,文高被人妬(dù)¹
译文:学问富赡也还需要提防,文才高超恐被他人忌妒。
注释:¹妬:同“妒”,嫉妒。

  这首诗的诗题很具吸引力——“暴富”。要理解“暴富”二字和这首诗,就必须从另一首诗说起,这就是唐代诗人孟郊的《忽不贫喜卢仝书船归洛》。

  正如孟郊《秋夕贫居述怀》里“卧冷无远梦,听秋酸别情。高枝低枝风,千叶万叶声”描绘的那样,孟郊是中唐时期一位有名的“苦吟”诗人,并且与中唐的另一位诗人卢仝过从甚密。他在其《忽不贫喜卢仝书船归洛》里写到:“贫孟忽不贫,请问孟何如。卢仝归洛船,崔嵬但载书。······书船平安归,喜报乡里阊。我愿拾遗柴,巢经于空虚。”将人生的贫富脱离简单的物质标准,而以拥有万卷诗书作为无限的精神财富,所谓“贫孟忽不贫”指的正是这样一种境界。而王禹偁的《暴富送孙何入史馆》的写作灵感正是直接取材于该诗,正是按照这种以书籍所代表的精神财富为衡量标准,王禹偁将即将进入史馆供职的孙何戏称为“暴富”一族。

  开首的“孟郊尝贫苦,忽吟不贫句。为喜玉川子,书船归洛浦。”正是直接点明了“暴富”所化用的孟郊《忽不贫喜卢仝书船归洛》一诗,玉川子即卢仝。孙何也是个爱书之人,进入史馆供职,虽然只是个闲职,并没有多大的权力,但对于他来说,史馆的职位就意味着可以阅览到皇家珍藏的各类书籍,可以见到许多难得一见的珍本,对于“所乐在稽古”的孙何而言,这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因而称之为“暴富”,除了朋友之间开玩笑之外,也真切地道出了读书人对于精神财富的渴望与珍视。

  孙何“淳化三年举进士,开封府、礼部俱首荐,及第,又得甲科。”(见《宋史》)宋代进士及第之后便授予官职,因而他很快便被召入直史馆,并且赐绯衣以示恩宠。但是对于“嗜古”的读书人来说,而进入史馆之后,便能够在皇家图书馆中一睹这些上古典籍的真颜,这才是非常荣耀的事情。能够一夜之间‘饫身入三馆,烂目阅四库”,这才是“暴富”之人的享受。

  孙何自幼读书勤勉,天资聪颖,王禹偁和孙何关系甚好,因而彼此之间可以用这种玩笑彼此戏谑,但作为身经官场的前辈,对于刚刚步人仕途的晚辈仍然不忘告诫他“暴富亦须防,文高被人妒”,也在玩笑之余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王禹偁的一片爱才之心。

参考资料:
1、 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14-15
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7-18
日日望乡国,空歌白苎词。
日日望乡国,空歌白苎(zhù)¹
译文:每天都在遥望故乡,徒然地唱着故乡的《白苎舞歌》。
注释:蓟:州名,在今天津市蓟县以北地区。¹白苎词:指《白苎舞歌》,它是一首吴声歌曲。
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
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
译文:常常因为聚会送朋友归故乡,追忆起当年离别家乡的情景。
失意还独语,多愁只自知。
失意还独语,多愁只自知。
译文:不如意的时候还喃喃自语,几多乡愁也只有自己知道。
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
客亭¹门外柳,折尽向南枝。
译文:离亭门外杨柳青青,朝南那面的柳枝都已经被我折没了。
注释:¹客亭:即离亭,是行者出发、居者送别之所。

  这是一首思乡诗作,描绘游子思乡之情,感情脉络细腻真切,委婉动人。首联描绘了一个思乡之人的形象;颔联则由自身的现实,移情于身外的过去;颈联写思乡孤寂只能向自己内心倾诉;末联则说人多南归,唯自己未归。通篇用词含蓄隽永。

  首联以“日日”叠字领起,开篇就使人触摸到诗人急切而又失望、惆怅的感情脉搏,渲染出浓厚的感情气氛:因归思似渴,所以“日日”遥望故乡;久欲归而不能,诗人便唱吴声歌曲,以此聊解归思之渴;歌乡声而不能归,诗人反更增惆怅,故有“空歌”之叹。颔联仍是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诗人因睹别人的离愁别绪,不禁忆起自己离家时亲人依依难舍的情景。此联与首联都写归思但着眼点不同:首联落笔于诗人自身,颔联落笔于身外;首联侧重于现在,颔联侧重于过去。欲归不得的失望,客居异乡的寂寞,仕途失意的喟叹,种种感情的重荷,真使诗人无法忍受。“失意还独语,多愁只自知”,诗人只能孤寂地向自己倾诉,无限愁怀,只有己晓。

  前三联,诗人全用赋笔,铺张叙写,曲尽其妙,但若全篇皆此,则显单调寡味。故诗人在尾联运用“兴”之别一法门,使全诗通体生色,情味隽永。旅居蓟北的游子归乡,都兴奋接受送行者的折柳:送行者善解人意,都折向南生长的柳条相赠。此联意谓南归行人之多,与诗人独不得归形成对照,至此,诗人那寂寞悲愁、失意憔悴的形象如在读者目前。

参考资料:
1、 潘百齐.全唐诗精华分类鉴赏集成: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7

běi--zhāng

wàngxiāngguókōngbáizhùzhǎngyīnsòngrénchùbiéjiāshí

shīháiduōchóuzhǐzhītíngménwàiliǔzhéjǐnxiàngnánzhī

松子栖金华,安期入蓬海。
松子¹(qī)金华²,安期入蓬海。
译文:赤松子栖息在金华山上,安期生居住在东海的蓬莱仙山。
注释:¹松子:即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²金华:金华山,在浙江金华县北,即赤松子得道处。传说赤松子游金华山,自焚而化,故今山上有赤松坛。
此人古之仙,羽化竟何在。
此人古之仙,羽化¹竟何在。
译文:他们都是古代修炼成仙的仙人,不知今日他们是否还在?
注释:¹羽化:道家以仙去为羽化。
浮生速流电,倏忽变光彩。
浮生¹速流古²,倏(shū)忽变光彩。
译文:人生浮幻如梦,如奔流的闪古般转眼即逝,忽然一下子就到了暮年。
注释:¹浮生:人生。²流古:形容人生短促,似流古。
天地无凋换,容颜有迁改。
天地无凋(diāo)¹,容颜有迁改。
译文:几十年,天地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改变的只有人的容颜。
注释:¹凋换:凋落变化。
对酒不肯饮,含情欲谁待。
对酒不肯饮,含情¹欲谁待。
译文:这样人生的即逝,谁能不感慨万千呢?眼前虽然有盛宴美酒,但欢饮不畅,没有举杯的心情。
注释:¹含情:形容心情不欢畅。

  这首诗看似平淡无奇,实刚融游仙、忧生、饮酒、纵情为一体,意蕴丰富,耐人寻味。

  诗的前四句,追思仙人,提出疑问。诗人开篇便从古时仙人、仙境起笔,首先创造出迷离缥缈的意境,也凝聚着诗人一生求仙的曲折历程和复杂心态。首二句仙人、仙境相应,山海对举,“栖”、“入”二动词镶嵌句中,造成神妙飘逸的意境,字里行间蕴含着诗人景仰、追思的情感。后两句则转入疑问,这是经过一系列的艰苦探索之后的反思绪果,疑问中透露出诗人迷惘、惆怅的复杂心态。

  中间四句,感叹时光倏忽,人生易老。这里,诗人为强调人生变化之迅速,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浮生”两句中,“流电”的意象与“浮”、“速、‘倏忽”等词语的交互作用,就凸现出其人生短促的意识。”天地”两句又以永存的天地为反衬,来强化其人命不常的意识,揭示出时间的无限、宇宙的永恒与人生有限、容颜易改的矛盾,倾泻出诗人欲有为而不得,欲超脱而不能的内心矛盾与苦闷,流露出迷惘、倜怅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态。

  结尾两句,紧扣诗题,揭出主旨。诗人在仙境、人生皆令人幻灭、绝望的情境中,忽辟奇境,面对酒杯而产生种种联想,在欲饮未饮的心灵搏斗中,以尾句中反诘的语气透漏出他欲超脱而不能的复杂心态,也表达出更高远的精神追求。

  总体来说,这首诗以诗人内心情感流向变化来结构全诗。起笔是对古仙人思慕的情感基调,继而转入对仙人不复现的失望,对求仙追求的疑虑与怅惘。然后由上而下转入对人世时光易逝的忧虑,对容颜日改的无可奈何,表达出一种失落、灰心和幻灭的情绪。至此,诗人的感情潮水已退入最低谷,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这时,诗人又以超然挥洒的笔触,突然推开去,独辟蹊径,以面对酒杯的联想、发问,表达了“含情”有待的高远精神追求,从而创造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这就形成了全诗看似漫不经心、跳荡不羁,实则整然有序,浑然天成的艺术结构,显示出这首诗“飘逸”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市:吉林文史出版史,1992年:208-210页

duìjiǔxíng--bái

sōngzijīnhuáānpénghǎi

rénzhīxiānhuàjìngzài

shēngliúdiànshūbiànguāngcǎi

tiāndiāohuànróngyányǒuqiāngǎi

duìjiǔkěnyǐnhánqíngshuídà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