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螭宛转谩承楣,东序西厢只废基。终与建章同圯坏,浪言神力有支持。
蟠螭宛转谩承楣,东序西厢只废基。终与建章同圯坏,浪言神力有支持。

língguāng--shèngzhòng

pánchīwǎnzhuǎnmánchéngméidōng西xiāngzhǐfèizhōngjiànzhāngtónghuàilàngyánshényǒuzhīchí

葛胜仲

葛胜仲

葛胜仲 (1072~1144) 宋代词人,字鲁卿,丹阳(今属江苏)人。绍圣四年(1097)进士。元符三年(1100),中宏词科。累迁国子司业,官至文华阁待制。卒谥文康。宣和间曾抵制征索花鸟玩物的弊政,气节甚伟,著名于时。与叶梦得友密,词风亦相近。有《丹阳词》。 ▶ 612篇诗文

猜您喜欢
绵蛮黄鸟,止于丘阿。道之云远,我劳如何。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绵蛮(mán)¹黄鸟,止于丘阿²。道之云远,我劳如何。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³,谓之载之。
译文:毛茸茸的小黄鸟,栖息在那山坳中。道路漫长又遥远,我行道路多劳苦。让他吃饱又喝足,教他通情又达理。叫那随从的副车,让他坐上拉他走。
注释:¹绵蛮:小鸟的模样。²丘阿:山坳。³后车:副车,跟在后面的从车。
绵蛮黄鸟,止于丘隅。岂敢惮行,畏不能趋。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绵蛮黄鸟,止于丘隅(yú)。岂敢惮(dàn)¹行,畏不能趋(qū)²。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译文:毛茸茸的小黄鸟,栖息在那山角落。哪里是怕徒步走,只怕太慢难走到。让他吃饱又喝足,教他通情又达理。叫那随从的副车,让他坐上拉他走。
注释:¹惮:畏惧,惧怕。²趋:快走。
绵蛮黄鸟,止于丘侧。岂敢惮行,畏不能极。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绵蛮黄鸟,止于丘侧。岂敢惮行,畏不能极¹。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译文:毛茸茸的小黄鸟,栖息在那山丘旁。哪里是怕徒步走,只怕不能走到底。让他吃饱又喝足,教他通情又达理。叫那随从的副车,让他坐上拉他走。
注释:¹极:到达终点。

  微贱的劳苦者在行役途中感叹自己命运的漂浮不定,怀疑自己有无能力坚持下去,盼望有一只援助之手来拉他一把,从而继续走着漫长而艰辛的行旅之路。

  其实正可把这位劳苦者的境遇看作是我们的人生之旅的一个缩影,是我们人生之旅的真实写照。从生到死,是一个完整而漫长的过程。谁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谁不可能漂浮不定?谁不渴望上天之手拉自己一把?谁没有感到疲惫得即将倒下得时候?谁没有感到前途迷茫、找不倒出路得时候?谁没有痛不欲生、彻底绝望得时候?

  几乎每个人都有过,几乎满世界都会听到各种各样得感叹。如果有谁说自己从未有过痛苦、悲哀、疲惫、绝望、彷徨、厌恶、烦闷 、畏惧、孤独、恐惧、战栗等等,那倒真是匪夷所思得怪事。只要我们还未走到死亡的尽头,就不可能摆脱人生之旅上这一切真切的体验和内心的感悟。

  贝多芬曾经大呼:“我要扼住命运得咽喉!”这无疑体现了他不向命运低头和屈服得英雄气概,足以让我们叹为听止,高山仰止。可是真实生活中得我们,有几人能扼住命运得咽喉从而驾驭它。

miánmán

míng xiānqín 

miánmánhuángniǎo zhǐqiūē dàozhīyúnyuǎn láo yǐnzhīzhī jiàozhīhuìzhī mìnghòuchē wèizhīzàizhī 

miánmánhuángniǎo zhǐqiū gǎndànxíng wèinéng yǐnzhīzhī jiàozhīhuìzhī mìnghòuchē wèizhīzàizhī 

miánmánhuángniǎo zhǐqiū gǎndànxíng wèinéng yǐnzhīzhī jiàozhīhuìzhī mìnghòuchē wèizhīzàizhī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yǎo)¹寒山²道,落落³冷涧(jiàn)滨。
译文:寒山道上一片寂静幽暗,冷寂的涧边一片幽僻寥落。
注释:¹杳杳:幽暗状。²寒山:始丰县(今浙江天台县西)天台山有寒暗二岩,寒山即寒岩,乃诗人所居。³落落:寂静冷落的样子。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jiū)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译文:这里常常有鸟儿啾啾地啼鸣,却空虚冷清罕见人烟。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xī)¹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译文:啾淅淅沥沥刮向我面门,雪纷纷扬扬洒落在我身上。
注释:¹淅淅:象声词,形容风声。一作“碛碛”。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译文:我身处其中天天见不到阳光,年年也不知道有春天。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八〇六。寒山诗语言明浅如话,有鲜明的乐府民歌风,内容除用形象演说佛理之外,多描述世态人情,山水景物。诗风幽冷,别具境界。这首“杳杳寒山道”,很能代表他的风格。

  诗的内容,写寒岩左近高山深壑中的景色,最后见出心情,通篇浸透了寒意。首联写山水。“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顿觉寒气逼人。次联写山中幽静,用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冷寂。三联写山中气候,用风雪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尾联结到感受山幽林茂,不易见到阳光;心如古井,不关心春来秋去。前七句渲染环境的幽冷,后一句见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

  这首诗除了用景物渲染气氛、以气氛烘托心情这种传统的表现手法之外,使用叠字是它的特点。通篇句首都用叠字,是不多见的。顾炎武《日知录》说“诗用叠字最难。《国风·卫风·硕人》连用六迭字,可谓复而不厌,赜而不乱矣。”他提出了用叠字的要求复而不厌,赜而不乱。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变化。“杳杳”具有幽暗的色彩感;“落落”具有空旷的空间感;“啾啾”言有声;“寂寂”言无声;“淅淅”写风的动态感;“纷纷”写雪的飞舞状;“朝朝”、“岁岁”虽同指时间,又有长短的区别。八组叠字,各具情状。就词性看,这些叠字有形容词、副词、象声词、名词,也各不相同。就描摹对象看,或山或水,或鸟或人,或风或雪,或境或情,也不一样。这样就显得变化多姿,字虽重复而不会使人厌烦,繁赜而井然不乱。

  使用叠字的效果,大抵像使用对偶排比一样,能获得整齐的形式美,增进感情的强度‘山这首诗中的叠字,大都带有一种幽冷寂寥的感情色彩,接连使用,使诗笼罩着一层浓烈的气氛。再如,“朝”、“岁”,单个的名词,本来不带感情色彩,但一经叠用,出现在上述特定的气氛中,就显得时间的无限延长,心情的守一、执着,也就加强了诗意,具有感情色彩了。

  这首诗还由于使用叠字,增强了它的音乐美。借助于音节的复沓,和谐贯串,一气盘旋,并借助于形式上的划一,把本来分散的山水、风、雪、境、情,组织成一个整体,回环往复,连绵不断。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7

yǎoyǎohánshāndào

hánshān tángdài 

yǎoyǎohánshāndào luòluòlěngjiànbīn 
jiūjiūchángyǒuniǎo gèngrén 
fēngchuīmiàn fēnfēnxuěshēn 
zhāozhāojiàn suìsuìzhīchūn 
千峰百嶂宜州路。天黯淡、知人去。晓别吾家黄叔度。弟兄华发,远山修水,异日同归处。
千峰百嶂¹宜州路。天黯(àn)淡、知人去。晓别吾家黄叔度²。弟兄华发³,去山修水,异日同归处。
译文:通往宜州的路途峰峦重迭、道路险阻。天色阴沉黯淡,似乎也知道人将离去。清晨为我的弟弟(黄庭坚)送别。我们弟兄都已头发花白,路途遥远,何时才能重见?只有死后魂归一处。
注释:贺方回:贺铸,字方回,北宋著名词人。和贺方回韵,指和贺方回的名篇《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山谷: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北宋著名诗人,是江西诗派的开创者。宜州:治所在今广西宜山。¹千峰百嶂:指峰峦重迭、道路险阻。嶂:高峻如同屏障的山峰。²黄叔度:即黄宪。据《后汉书·黄宪传》记载,黄宪字叔度,汝南慎阳(在今河南)人。世贫贱,父为牛医,才识卓异,有“颜子”之称,其为人“汪汪若千顷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此处借指黄庭坚。³华发:花白的头发。⁴去山修水:指路途遥去。修,长。
尊罍饮散长亭暮。别语缠绵不成句。已断离肠能几许。水村山馆,夜阑无寐,听尽空阶雨。
尊罍(léi)¹饮散长亭²暮。别语缠绵不成句。已断离肠能几许³。水村山馆,夜阑(lán)寐无(mèi),听尽空阶雨。
译文:酒宴离散,长亭日暮。惜别的话语缠绵悱恻,难以成句。别后的哀愁还有几许?在简陋冷清的驿舍里,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整夜倾听空阶上的落雨。
注释:¹尊罍:古代的酒器。尊,酒杯。罍,形似壶。²长亭:古时设置在路边供行人休息的亭舍,随亭间距离长短而有长亭、短亭之分。这里泛指送别处。³几许:多少。⁴阑:尽。

  据《山谷诗集》注,山谷在黔州与戎州度过了六年漫长的谪居岁月。徽宗继位,朝野都希望消弥党争,徽宗也以此标榜,宣布改元“建中靖国”,因而所谓“元祐党人”遇赦。但劫后余生不能长久,蔡京为相,党祸再起。山谷好不容易在徽宗1102年(崇宁元年)被任命领太平州(今安徽当涂)事,但到官仅九日即罢。次年又被人摘录《承天院塔记》中片言只语,锻炼出“幸灾谤国”的罪名,构成冤狱,远谪瘴疠之地宜州(治所在今广西宜山),等于置之死地。《山谷诗集》中有《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渚,晓泊汉阳,亲旧携酒追送,聊为短句》诗纪其事,因此可知这首小令作于1103年(崇宁二年)岁尾,具体地点是鄂州(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至汉阳途中。

  上片写离别在即。“千峰百嶂宜州路”,点明山谷被贬宜州事,“路”字表明已经登程。生离死别乃既成现实,已无可挽回。“千峰百嶂”实写道路崎岖坎坷,通往宜州道路之多山。语似平易,实即沉痛。山谷贬黔州时,黄大临亲送贬所。山谷《新喻道中寄元明用觞字韵》诗云:“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犹梦绕羊肠。”痛苦经历唤起的回忆,不寒而栗。“天黯淡,知人去。”萧瑟凄清、使人愁绪顿生的环境,衬托了词人愁肠百结、悲愤欲绝的心情,创造了浓郁的别离气氛。“晓别吾家黄叔度”是发自心灵深处的呼喊。骨肉之情,手足之谊,屡遭挫折和磨难,亲弟弟又一次被“投荒万死”(《山谷诗集·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语),怎能不发出揪心之疼,从“天黯淡”至“晓别”,反映词人忍受痛苦的煎熬已经彻夜不眠。纵铁石心肠,读至此不能不为之涕下。“弟兄华发”是实指,时山谷58岁,黄大临当长数岁,均已垂垂老矣。两位老人怎能承受得了如此重大的打击,“远山修水”与“千峰百嶂”相呼应,给人道路险阻、途程遥远之感。疲惫憔悴的词人,背着沉重的负担,拖着滞缓的脚步,在盘曲的荒山僻岭中艰难困苦地行走着……其凄苦情状,历历在目。“异日同归去”长歌当哭,字字血泪,兄弟之间无缘今世相会,重逢只能九泉之下,语极悲怆。山谷经过长途跋涉,到宜州后仅一年,便怀着冤愤与世长辞了。“异日同归去”竟成为兄弟间的诀别之辞。

  下片写别筵及别后难挨时日。“长亭”指送别之处。“樽罍”指酒,借酒浇愁而已。其实,山谷是不饮酒的,“老夫既戒酒不饮,遇宴集,独醒其旁”(《西江月》词题序)。“散”字下得巧妙,交代了别筵难离难分的场面。通宵达旦,不云迎来晓色,而云“饮散”去“暮”色,正是景为情设,情由景生。山谷为宋诗大家,大临亦善诗词,如今却“别语缠绵不成句”,足见悲愤之极,这是无声的抗议。一贬再贬,身处荒陲,何况又是以衰老之身,备经拂逆,手足睽离,故云“已断离肠”。“能几许”是大声的呵责,是涕泪纵横的长嚎。“水村山馆,夜阑无寐,听尽空阶雨。”是想象兄弟离别后,思绪难排,只得听雨声来挨时日。暗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但大气包举,别无枝蔓。“尽”字语极沉痛。

  这首赠别之作,不假雕饰,直抒胸臆。词中所蕴含和蓄积的感情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却出之以极其朴素、平淡的语言,从而自然地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江干远树浮,天末孤烟起。
江干¹远树浮,天末²孤烟起。
译文:岸边的树木隐隐绰绰地飘浮,天的尽头一缕孤烟袅袅升起。
注释:¹江干:江岸。干:水边。²天末:天边。
江天自如合,烟树还相似。
江天自如合,烟树¹还相似。
译文:江水蓝天浑然一体上下相合,缥缈云烟朦胧远树上下相似。
注释:¹烟树:云烟笼罩的树。
沧流未可源,高帆去何已。
(cāng)¹未可源²,高帆(fān)去何已。
译文:江水浩浩汤汤难以穷尽其源,扬帆的小舟飘到哪里才停止?
注释:¹沧流:青色的水流。²未可源:看不到它的源头。

  “江干远树浮”二句,粗笔勾画江天远望的视觉印象,顺便点题。开篇就是“远树”、“天际”,使诗人那极日远眺、思深虑远的意态跃然纸上。远处的树木随着江岸一起在水面上飘浮,这是一种艺术变形,是由舟中远望时动摇不定的视觉印象与若浮若现的身世之感交融而产生的创造性想象。远烟孤起,是一个经过强化的画面。远烟,本来并不惹人注目,诗人不仅表现了它的存在,而且强调了它那孤独的升起,显然,这是孤身羁旅之情的外射。

  “江天自如合”二句,如果说前两句勾出了一幅初步的素描稿,那么这两句就是深入刻画的景象,表现着印象与感受的更深一个层次。看吧,江天一色,空明浑涵,远树如烟,虚实一体。诗人在物与己的对比关照中,强烈意识到天地的雄浑壮观和大自然的自在与和谐。

  “沧流未可源”二句,是画面绘事的最后一笔。诗句主要抒写去程邈远,难以预期,宦海浮沉,吉凶莫测的忧虑。其中不乏失落感和虚无感。与此同时,诗句也赞叹了大自然的无限壮阔,从中可以窥见诗人灵魂深处积极高扬成分的折光。

  这首诗以写景为主,但景中寓情,写得情景交融,诗意盎然。诗人强调主观印象、独特感受。按照由景入情,由实入虚的脉络展开意境,两句一转,层次井然。诗歌的笔调疏淡,语言清丽。

  范云诗向有“轻便宛转,如流风回雪”(钟嵘《诗品》)之誉,此诗当之无愧。口语化的诗句,和谐的声韵,巧妙的对仗,读来有如流风回雪,轻便宛转。诗有凄婉之意,但因眼界高远,用笔遒劲,基本情调还是悲壮的。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古诗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467-468
2、 颜邦逸.文学作品赏析 中国古典诗歌.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年:85-87

zhīlínglíngjùnxīntíng--fànyún

jiānggànyuǎnshùtiānyān

jiāngtiānyānshùháixiāngshì

cāngliúwèiyuángāofān

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僧房四面向湖开。轻棹去还来。
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dài)(cù)¹。僧房四面向湖开。轻棹去还来。
注释:¹黛簇:形容山峰如同眉峰簇聚。黛,本指山色,这里指山。
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别来尘土污人衣。空役梦魂飞。
(jì)¹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duó)²。别来尘土污人衣。空役³梦魂飞。
注释:¹芰荷:出水的荷花。²铎:大铃的一种。³役:动词。差使。这两句说离开孤山后风尘仆仆于旅途之中,徒然使梦魂飞越关山(指只是在梦中重游孤山)

  潘阆作《洒泉子》十首,分咏杭州诸景。这首词是回忆杭州西湖孤山胜景。孤山处于湖心。山上有一座僧房,僧房四面的门窗面湖而开,僧人和游人可以乘坐小舟在湖上往返。山顶还有一座连云阁,阁的四面临湖,湖面上布满绿芰青荷,清香四溢;阁檐四角悬挂着铃铎,风吹铃动,清音远扬。根据孤山这里的地势环境和景物特点,作者确立了一个颇为别致的构思,即以孤山为圆心,以西湖为圆周,将有关景物都纳入一个辐射圈中,构成一幅由圆心向四周流动、扩散的图画,展示出这一带环境的清净、幽美、超尘脱俗。作者的追忆和感叹,也正着眼于孤山的幽静、佛地的圣洁,用来与扰攘纷浊的人世对照,最后,以“空役梦魂飞”一句表现他对钱塘、对西湖、对孤山、对这块乐土的深切怀念。从词人的构思出发,词中写景,无论是取景的角度,摄取景物,画面的转动、及静景和动景的配合,还是有关词语、音响、色泽、亮度的选择,都别具一格。

  “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一开头先确定画幅的中心点——孤山。山的位置在湖心,山的形状如黛簇。黛者,古代女子画眉用的黛墨,青而带黑,此喻山色;簇者,丛聚之意。青黛集聚,是形容矗立湖心的孤山。山呈黛色,给人的感受是苍翠幽深,人迹罕到;山峰聚簇,正好使画面的圆心凝聚于一点。接下去写山上的僧房:“僧房四面向湖开”,屋舍显得清静,敞亮,而空间则向四面开拓。“轻棹去还来”,一句为上片作结。轻舟如箭,往返于湖上,使整幅画面由静变动,往复流动,山和湖由它沟通,僧人也借它和游客交往。这样,孤山和僧房便不再与人世隔绝,它既是修行的“仙境”,又是人踪可到的地方,也是作者往昔经常游息的处所。

  下片转而描写连云阁。“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二句,一取荷香,一取铃音,这香,这音,都不断地在空中飘扬、传播,同样也造成一种四散流动的感觉。如果将它和上片末句小舟轻棹在湖上往返的流动感比较,一则显得迅疾、轻灵,一则显得优雅、淡泊。所以“芰荷香喷”二句,与其说是为了写动,不如说是为了写静,但无论是动是静,都有一种流动感。纵观全词及其呈现的画面,无论由点及面,或由面及点,亦无不有此种流动感。这就是本词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唐宋词鉴赏辞典》 .江苏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6年12月第一版 :186-187页 .

jiǔquánzi··zhǎngshān--pānláng

zhǎngshānshānzàixīndàisēngfángmiànxiàngkāiqīngzhàoháilái

xiāngpēnliányúnshàngqīngshēngyánxiàduóbiéláichénrénkōngmènghúnfē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