岘山峰顶五花堂,曾见迷津赖法航。霅水江流同一滴,未妨作戏更随场。
岘山峰顶五花堂,曾见迷津赖法航。霅水江流同一滴,未妨作戏更随场。

sònglínghàojiāngzhōubānruòzhīqǐngsānshǒuèr--shèngzhòng

xiànshānfēngdǐnghuātángcéngjiànjīnlàihángzhàshuǐjiāngliútóngwèifángzuògèngsuíchǎng

葛胜仲

葛胜仲

葛胜仲 (1072~1144) 宋代词人,字鲁卿,丹阳(今属江苏)人。绍圣四年(1097)进士。元符三年(1100),中宏词科。累迁国子司业,官至文华阁待制。卒谥文康。宣和间曾抵制征索花鸟玩物的弊政,气节甚伟,著名于时。与叶梦得友密,词风亦相近。有《丹阳词》。 ▶ 61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只有天在上,更(gèng)无山与齐¹
译文:华山的上面只有青天,世上更是找不到和它齐平的山。
注释:¹与齐:与之齐的省略,即没有山和华山齐平。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举头¹红日近,回首²白云低。
译文:在山顶抬头就能看到红色的太阳有多近,回头看甚至觉得白云都很低。
注释:¹举头:抬起头。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²回首:这里作低头,与“举头”相对应。

  《华山》是寇准七岁时的咏诗。寇准,是北宋时期的一个稀世神童,他聪慧过人,才思敏捷,出口成章。据史书记载,寇准小时候,其父大宴宾客,饮酒正酣,客人请小寇准以附近华山为题,作《咏华山》诗,寇准在客人面前踱步思索,一步、二步,到第三步便随口吟出了这首传为千古佳话的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即景即情之作,每一句都突出了华山的高峻陡峭,气势不凡,显得贴合山势,准确传神,可谓是难能可贵的佳作。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这两句诗意思是说,比华山高的只有蓝天,也没有任何一座山峰能与之平齐,极写华山巍峨高耸之非常。其中“只有”一词说明了华山极高,再比华山高的就只有那蓝天了;“更无”说明华山是唯一最高的山峰,再没有任何一座山峰能与之平起平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这两句意思是说,当你站在高高的山顶的时候,抬起头来仰望苍穹,红日仿佛就在你的头顶上;低头俯瞰脚下,蒸腾的云雾正在半山腰缭绕弥漫。“红日”后之“近”字,“白云”后之“低”字,都极有力地衬托了华山的高耸与陡峭。

  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两点值得我们借鉴,一是对仗工整、严谨,没有一丝一毫的刀斧痕迹。二是炼字精准,不着任何痕迹地衬托了华山的高耸、巍峨与陡峭,如前两句中的“只有”、“更无”和后两句中的“近”、“低”,都用得十分精准,十分巧妙。无论是对仗修辞手法的运用,还是遣词炼字的功力,都说明了绝非等闲之辈所能为之,教人不敢相信它竟然出自于一个七岁孩童之口。

yǒnghuáshān--kòuzhǔn

zhǐyǒutiānzàishànggèngshān

tóuhóngjìnhuíshǒubáiyún

西山龙蟠几千里,力尽西风吹不起。
西山¹龙蟠(pán)²几千里,力尽西风吹不起。
译文:龙盘踞在太行上绵延几千里,(所以)尽西风之力也无法将山吹起。
注释:¹西山:太行山。²龙蟠:龙环绕、盘踞状。
夜来赤脚踏苍鳞,一著神鞭上箕尾。
夜来赤脚踏苍鳞¹,一²³神鞭上箕(jī)尾。
译文:(某天)夜晚“我”赤脚走在龙身上,一挥鞭就驱策着神龙上达云霄。
注释:¹苍鳞:龙鳞。²一:垫字,无意义,不译。³著:挥鞭。
天风泠泠清入肌,醉抱明月人间归。
天风泠(líng)¹清入肌,醉抱明月人间归。
译文:天上的风清冷凄寒,侵入肌肤,我乘着醉意抱走天上的月亮并将它带回人间。
注释:¹泠泠:清凉,凄清的样子。
嫦娥洒泪不敢语,银河鼓浪沾人衣。
嫦娥洒泪不敢语,银河鼓浪¹沾人衣。
译文:嫦娥敢怒不敢言,只能默默哭泣,(回程的路上)银河翻起波涛沾湿了我的衣服。
注释:¹鼓浪:翻起波涛。
寄谢君平莫饶舌,袖中此物无人知。
寄谢¹君平²莫饶舌³,袖中此物无人知
译文: “我”会希望严君平不要将这件事情讲出来,(这样)我袖中藏着的月亮就没有人会知晓了。
注释:¹寄谢:答谢;报答。²君平:此处引用严君平的典故,字君平,西汉蜀郡(今四川)人。严遵好老庄思想,隐居不仕,在成都以卜筮为生。³饶舌:多嘴;作者希望(像)严君平(一样高明的术士)不要将自己上天揽月的事情说出去。⁴袖中此物:即指从天上带回人间的月亮。

  在元代前的理学家中,刘因的文学成就最为突出,其诗歌创作各体兼备,尤以七古见长,此诗即是他的七古名作之一。

  此诗气势充沛,奇丽雄峭,有韩愈诗“其力大,其思雄”的特点;然其想象西山(太行山)之大,从而梦游上天,“醉抱明月”以归。其中“赤脚踏苍鳞”“天风冷冷”“银河鼓浪”等,皆是险怪瑰丽的意境,兼有李贺诗的特色;而豪情气势,奇想夸张,又兼有太白遗风。可以说他是兼采众长融变为自己独特风格的。

  另外本诗想象奇特,不落窠臼,展现了刘因自铸伟词的能力;多细腻的细节描写,叙事连贯通畅,尾句巧妙地运用典故点缀,意境交融,体现了其精巧的构思。总体来说语言平和流畅,趣味盎然,不失为一首佳作。

参考资料:
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2、 黄琳《论元初诗人刘因的诗歌创作成就》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shān--liúyīn

西shānlóngpánqiānjǐn西fēngchuīláichìjiǎocānglínzheshénbiānshàngwěi

tiānfēnglínglíngqīngzuìbàomíngyuèrénjiānguīchángélèigǎnyínlàngzhānrén

xièjūnpíngráoshéxiùzhōngrénzhī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严关¹百尺界²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译文:威严高耸的嘉峪雄关,连接着辽阔的西北河山;从东南沿海前线,不远万里,我来到嘉峪关前,停下马来。
注释:¹严关:险要的关门;险要的关隘。²界:连接。
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飞阁遥连秦树直,缭(liáo)(yuán)¹斜压陇(lǒng)²低。
译文:远看,嘉峪关上的高阁与远处秦地的树木遥相连接;盘绕在嘉峪关上的长城,蜿蜒倾斜压迫,使陇地上空的云都显得低了。
注释:¹缭垣:指围墙。²陇云:陇山上面的云彩。
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天山巉(chán)¹(mó)²立,瀚(hàn)海苍茫入望迷。
译文:嘉峪关不远处,天上山脉山势险峻,如凿削状,山上的高峰一座接一座矗立着;周围的大沙漠旷远迷茫,人眼望去,迷失了方向。
注释:¹巉削:形容山势险峻陡峭。²摩肩:肩挨着肩,此形容山上高峰一座接一座。
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谁道崤(xiáo)¹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译文:谁说千百年来险固的关隘要数崤塞和函谷关?我穿关而过,在远处回头看,不禁感叹:这地势险要的嘉峪关,用一丸泥封塞,就可阻敌了。
注释:¹崤函:古代地名,崤山与函谷关的合称。相当今河南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¹
译文:四明山中曾出现过一个狂客,他就是久负风流盛名的贺季真。
注释:¹贺季真:即贺知章,季真是贺知章的字。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zhé)仙人¹
译文:在长安头一次相见,他就称呼我为天上下凡的仙人。
注释:¹谪仙人:被贬谪到人间来的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昔好杯中物¹,翻为松下尘²
译文:当初是喜爱杯中美酒的酒中仙,今日却已变成了松下尘。
注释:¹杯中物:即酒。语出陶潜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²松下尘:已亡故的意思,古时坟墓上多植松柏,故云。语出释昙迁诗:“我住刊江侧,终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金龟换酒¹处,却忆泪沾巾。
译文:每想想起用盎龟换酒的情景,不禁就悲伤地泪滴沾巾。
注释:¹金龟换酒:《本事诗》: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声益光赫。“金龟”盖是所佩杂玩之类,非武后朝内外官所佩之金龟也。
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
狂客归四明¹,山阴²道士迎。
译文:狂客贺先生回到四明,首先受到山阴道士的欢迎。
注释:¹四明:浙江旧宁波府的别称,以境内有四明山得名。四明山,在今浙江宁波市西南。《名山洞天福地记》:四明山,周围一百八十里,名丹山赤水之天,在明州。²山阴:今浙江绍兴,贺知章的故乡。
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
(chì)赐镜湖¹水,为君台沼(zhǎo)²荣。
译文:御赐一池镜湖水,为您游赏在山光水色之中。
注释:¹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北麓。²沼:池塘,这里指镜湖。
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
人亡余故宅¹,空有荷花生。
译文:人已逝去仅余故居在,镜湖里空有朵朵荷花生。
注释:¹故宅:据王琦《李太白全集》注引《会稽志》。唐贺秘监故宅在会稽县东北三里,遗址今已不存。
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念此杳(yǎo)如梦,凄然伤我情。
译文:看到这些就使人感到人生渺茫如一场大梦,使我凄然伤情。

  第一首以“金龟换酒”事为中心,追忆与贺知章的情谊。“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宁波府志》:“四明山发自天台,屹峙于郡治之坤隅,上有二百八十峰,绵亘明、越、台三州之境,为三十六洞天之一。”《会稽记》亦载:“县南有四明山,高峰迭云,连岫蔽日。”贺知章家于此,故自号“四明狂客”。“风流”二字,本陆象先语,《旧唐书》卷一九〇引陆氏语云:“贺兄言论倜傥,真可谓风流之士。吾与子弟离阔,都不思之,一日不见贺兄,则鄙吝生矣。”可见李白用“风流”二字,并非仅仅用以形容贺知章的言谈风姿,而且还带有无限的思念之情。始二句点明所忆之人,接下来回忆:“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此二句所言之事已见诗序。“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一言昔,一言今。“昔好杯中物”概括了贺知章一生的嗜好——酒。李白在写这两首诗之后,还有《重忆一首》诗云:“欲向江东去,定将谁举杯?稽山无贺老,却棹酒船回。”似乎李白与贺知章情谊的凝聚点就在于“酒”。而贺知章也的确是离不开酒的,前引杜甫《饮中八仙歌》也说明了这一点。“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金龟换酒”,可以说是李白与贺知章交往中最难以忘怀的一幕。这里的“换酒处”与下句的“却忆”是倒装句,本应为:“却忆金龟换酒处”,但诗人为了强调“金龟换酒”事,以突出贺知章那豪爽的性格和对友情的倾心,方作如此安排。今日对酒,诗人难免会想起昔日“长安一相见”的情形,也更不会忘记“金龟换酒”那令人惬意的一幕;尤其是当诗人在今与昔的反复对比与追忆中,其中也不排斥诗人自身的遭际,不能不倍加思念这位曾有知遇之恩的亡友,不能不泪盈满巾。

  第二首从贺知章归乡后着笔,进一步抒发诗人内心的怀念与悲凄之情。“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贺知章是“请为道士还乡里”,故云“道士迎。二句虽同为遥忆,但前句实写,后句虚拟。“归”、“迎”二字概括了贺知章还乡的整个过程,容量极大。“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贺知章归乡时,皇帝曾下诏,将镜湖剡川一曲赐于他,作为放生池。“为君台沼荣”,即为这一片池塘增添了荣耀和光彩。以上四句平平道来,似无深意,但它却很自然地把读者带回到了当初长安送别的场面,更令人不禁想起李白当时赠行的两首诗:“久辞荣禄遂初衣,曾向长生说息机。真诀自从茅氏得,恩波应阻洞庭归。”(《送贺监归四明应制》)“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送贺宾客归越》)完全是一种乐观的、恭贺的态度。对于贺知章来说,这种“辞荣禄”而“遂初衣”的结局,的确是功成身退、荣归乡里。而这正是李白所羡慕、所追求的。但诗人感情一转:“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可以想象,如果贺知章还在世的话,此时二人的相聚,应该是怎样的情形。“荷花生”不仅点明了此行的季节,而且还带有无限的情韵,尤其是“空有”二字,更准确地传达出了诗人那深深的思念之情。睹物思人,对酒怀人,往事历历在目,然而“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如幻似梦般的往事,空余故宅的现实,不仅有睹物思人、对酒怀人之念,也更有萧条异代、物是人非之感,这一切,不能不令人落泪沾巾、凄然伤情。

  这两首诗在艺术上主要采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随着镜头的一再转换,展现出诗人抚今追昔、感慨万千的心绪。第一首前四句着重对昔日的追忆,但后四句却是在今——昔、今——昔的反复重迭之中,来加强感情的抒发。第二首前四句言昔,后四句言今,同样是在对比之中展示出诗人那极不平静的心绪。这一手法的运用,无疑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明代诗论家陆时雍本着“绝去形容,独标真素”(《诗镜总论》)的论诗宗旨,对唐代五言古诗,包括杜甫在内,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而唯独李白颇得赞许。他在《诗镜总论》中说:“观五言古于唐,此犹求二代之瑚琏于汉世也。古人情深,而唐以意索之,一不得也;古人象远,而唐以景逼之,二不得也;古人法变,而唐以格律之,三不得也;古人色真,而唐以巧绘之,四不得也;古人貌厚,而唐以姣饰之,五不得也;古人气凝,而唐以佻乘之,六不得也;古人言简,而唐以好尽之,七不得也;古人作用盘礴,而唐以径出之,八不得也。虽以子美雄材,亦踣踬于此而不得进矣。庶几者其太白乎?意远寄而不迫,体安雅而不烦,言简要而有归,局卷舒而自得。离合变化,有阮籍之遗踪;寄托深长,有汉魏之委致。”陆氏的见解未免过于偏激,但李白的《对酒忆贺监》这一类诗,的确具有上述特征,从而带有“绝去旧形容,独标真素”的显著特点。首先,当时律诗已相当成熟,但李白却仍采用古诗的形式,这正是为了更贴切地表现他那种朴素、纯真而又自然的情感,诗歌的本身,已说明了这一点。其次,从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不事雕凿,毫无惊人之句,一切平平道来,然而其中蕴含的情韵和诗人内心的凄楚,却十分深沉饱满。这大概就是陆时雍所说的“深情浅趣,深则情,浅则趣”(《诗镜总论》)的道理。从诗歌审美角度来说,这也正是李白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准则。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580-583
妾本崇台女,扬蛾入丹阙。
妾本崇台¹女,扬蛾²入丹阙(què)³
译文:妾本是崇台之女,当初被选为才人,扬眉入宫。
注释:¹崇台:一作“丛台”。指六国时赵国王宫,因连聚非一,故曰丛台。址在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城内东北隅)。²扬蛾:犹扬眉,指美女扬起蛾眉的娇态。蛾:蛾眉。³丹阙:指赵王王宫。
自倚颜如花,宁知有凋歇。
自倚颜如花,宁知有凋(diāo)¹
译文:自恃容颜如花,定被宠幸,岂知红颜渐凋仍未见幸。
注释:¹凋歇:凋谢;衰败。
一辞玉阶下,去若朝云末。
一辞玉阶¹下,去若朝云²末。
译文:自辞别宫阶之后,便像朝云一样地消失了。
注释:¹玉阶:玉石砌成或装饰的台阶,亦为台阶的美称。²朝云:用巫山神女事。
每忆邯郸城,深宫梦秋月。
每忆邯(hán)(dān)城,深宫¹梦秋月。
译文:每忆起在邯郸王宫的生活,就像是做梦一样。
注释:¹深宫:宫禁之中,帝王居住处。
君王不可见,惆怅至明发。
君王不可见,惆怅至明发¹
译文:从此再也见不到君王了。为此往往彻夜不眠,愁坐达旦。
注释:¹明发:天明。

  第一段写才人际遇变化。开头两句,取倒笔写入宫;三四两句写入宫后的心气;五六两句用顺笔写出宫,境情变迁,心兴升降,尽舍其中。扬蛾,形容入宫心兴。被选入宫,心情兴奋,自以为可以依仗颜如鲜花,获得君王的宠幸,哪知道还有色衰之日呢!第四句暗示了后来的变化,正如诗人在《妾薄命》一诗中所云,“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果然,“一辞玉阶下,去若朝云没”。诗人没写出宫的原因,但在三四句中已透露了些许信息。粗看两句诗简括,而简括中,内容丰富,是色衰失宠,还是遭谗被弃,抑或自请出宫,有许多潜台词,留给读者想象和补充。

  诗人写到此处,自然不能结束全诗。那么接下来按题意要求似乎应当写才人嫁给厮养卒之后的境况,但诗人没有这样写,而是写她追忆宫中的生活,好像背离了题意,其实这正是诗人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的超凡之处。

  先说写回忆深宫生活的四句诗意。宫中生活可回忆的东西很多,但诗人只用了一个“梦”,而且是“梦秋月”,其中的含意耐人寻味。梦为心声。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特点,描写了才人的苦闷,概括了所有的生活内容。“梦秋月”,才人希望八月十五月下君王驾幸,可见她平常是很少见到君王的。从“君王不可见”的意思看,又感到此番希望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分明是多年深宫生活使她得出的结论。得不到君王宠幸的苦闷,希望和失望交织一起,为实现心愿的思虑等等,所有一切精神痛苦,都包容在结句“惆怅至明发”之中了。

  再说诗人写这段回忆的用意之妙。首先,回忆深宫生活是对厮养卒妇目前生活的反衬。才人为什么回忆深宫的生活呢?想必是目前生活艰难或失意(嫁为厮养卒妇自然比不上当王妃);遇到不顺心而回忆过去,这是很自然的心理活动,诗人顺乎自然,以深宫的精神痛苦反衬目前的生活艰难,一语两面,这是一种“虚里摹神”(马位《秋窗随笔》)的表现手法,意在留下“画外之音”,让读者去想象和体味。

  其次,这段回忆又寄寓了诗人被黜后复杂的心绪。此诗明显地含有寓意,因为它是李白被黜之作。诗人取古乐府直接表述内容的题目,是为了“借此发兴,叙其睽遇之始末耳”(萧士赟语》)。李白的一生,从总的说是积极入世的,他想走“功成身退”之路,即通过自己的声誉,获得君王的青睐,登上高位,实现政治抱负,然后飘然隐退,不慕荣利。天宝初年,好容易获得征召进宫供职,但却遭到了高力士之辈的谗毁,日子不长就被迫离开了长安。在政治上遭受如此挫折之后,他对唐王朝的腐朽有了进一步认识,但在失望的同时,仍然怀念长安,希望重新被征召,再展抱负。此诗就隐寓了他那复杂的心理矛盾。政治上失意,但又不甘于寂寞,陷于出世和入世的矛盾苦恼之中,从而写出了这首诗。才人既不满意于做厮养卒妇,又不满意于宫廷的冷落,但又流露出对君王的眷顾之情,这正是李白被黜后的心理反映。可以说,诗人借才人之口寄寓了心中难言之情。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173-175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