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园记我分名卉,大似梁园重锦红。自愧江淹才已尽,却须还与主人翁。
窥园记我分名卉,大似梁园重锦红。自愧江淹才已尽,却须还与主人翁。

yǒurénhuìsháoyàobìngqīngméizhīǒuchéngsānjué--shèngzhòng

kuīyuánfēnmínghuìshìliángyuánzhòngjǐnhóngkuìjiāngyāncáijǐnquèháizhǔrénwēng

葛胜仲

葛胜仲

葛胜仲 (1072~1144) 宋代词人,字鲁卿,丹阳(今属江苏)人。绍圣四年(1097)进士。元符三年(1100),中宏词科。累迁国子司业,官至文华阁待制。卒谥文康。宣和间曾抵制征索花鸟玩物的弊政,气节甚伟,著名于时。与叶梦得友密,词风亦相近。有《丹阳词》。 ▶ 612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丹阳渡口遇同乡,欲语匆匆怨夕阳。
丹阳渡口遇同乡,欲¹语匆匆怨夕阳。
译文:在丹阳的渡口偶遇同乡,想要多聊几句,无奈天色向晚,必须趁早渡江,所以只能打声招呼就匆匆踏上旅途。
注释:¹欲:想要。
君返江南我江北,云山千叠断人肠。
君返江南我江北,云山千叠¹断人肠。
译文:你回到江南,而我留在江北,重重云山阻断了我的归乡路,不由得肝肠欲断。
注释:¹千叠:千重。

  诗歌首句点题,以平平的语调,交代了这一次邂逅相遇。但其中的意味,却很是深长。“丹阳渡口”,好像只是说明相遇的地点,其实还包含着彼此均在客途、都怀有思乡之情的意思;双方的关系是“同乡”,也就表明他们所思念的故乡乃是同一块土地,彼此的感情当然更加接近了。中国人向来重视乡谊,这一对同乡友人在异地不期而遇,所谓“老乡看老乡,两眼泪汪汪”,彼此格外亲切,而平日深藏在心、难以对他人言说的乡愁,突然被激发出来了。这时刻,二人不知有多少话要说,夕阳却正在渐渐西沉,作者必须赶快渡过江去,容不得细述衷肠。第二句“欲语匆匆怨夕阳”,写得生动而传神,好像可以看到二人执手相望,边匆匆寒暄边打量着天边落日,难分难舍却不能不马上分手的一种情态。

  前二句同时从双方落笔,后二句偏向作者一方,把自己的怀乡之情更推进一层。这是因为:双方虽同在客途,却一是南返,离故乡日近;一是北上,离故乡日远。好像本来是二人同病相怜,此刻却是一方痊愈一方恶化,情绪又不一样了。恶化的一方由于另一方的对照,显得更加可哀。顺着友人将要归去的道路遥遥眺望,只见山峰连绵,与暮云相接,更显得层层叠叠。这“云山千叠”,本来并不能阻挡游子归乡,陈十八就正要越过它而去。然而,对于作者来说,它又是一种象征,好像是迫使他不能不离乡远去的一切力量,使他与故乡阻隔。所以,望着这重重云山,不由得肝肠欲断,悲不自胜。

  思乡的诗作,前人写得太多,不易见好。这一首却不乏新鲜感,读来颇能动人。这不但因为作者抓住了一个特殊的背景,所表现的情绪不同一般,而且在短短四句中,写得层层递进,将人们熟见的思乡题材,表现得格外鲜明强烈。

清淮浊汴。更在江西岸。红旆到时黄叶乱。霜入梁王故苑。
清淮(huái)浊汴(biàn)¹。更在江西²岸。红旆(pèi)³到时黄叶乱。霜入梁王故苑(yuàn)
译文:清澈的淮河与混浊的汴水,远在钱塘江西岸。您的红旗抵达时,黄叶遍地,狼藉散乱。白霜也会袭入梁王的故园。
注释:清淮浊汴:清淮,清澈的淮河水。古汴:汴河故道有两条,这里是指隋以后汴河故道,由河南的旧郑州、开封至商邱县治南,改东南流经安徽的宿县、灵璧、泗县入淮河。现在已荒废,只有泗县尚有汴水断渠。²江西:古时泛称长江以南为江东或江左,长江以北为江西或江右。³红旆:红旗。此指太守的仪仗。⁴梁王故苑:汉代梁孝王刘武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南)修治的宫室园林。
秋原何处携壶。停骖访古踟蹰。双庙遗风尚在,漆园傲吏应无。
秋原何处携壶¹。停骖(cān)²访古踟(chí)(chú)³。双庙遗风尚在,漆园傲吏应无。
译文:您将在秋原的什么地方手执酒壶?驻马访古,徘徊踟蹰。双庙的遗风至今还在,漆园的傲吏大概已无。
注释:¹携壶:带着酒壶。这里有游赏的意思。²停骖:停住车马。骖,一车驾三马或驾车时位于两旁的马。³踟蹰:心中犹疑,要走不走的样子。⁴双庙:唐代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坚守雎阳(今河南商丘),最后都壮烈牺牲,后人立二祠,称为双庙。⁵漆园傲吏:指庄周。庄周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曾经做过漆园吏,抱有傲视王侯,不为名利所动的人生态度。

  该词中词人思念好友,揣测一路上友人可能的遭遇所写下的以想象为主的怀人词,但是这种想象并不是凭空乱想,而是基于词人对朋友的了解,通过这些了解所作的一系列推断,显示了词人对陈述古真挚的友情和对述古其人的真切了解。

  上片以友人的行程为线索,纵贯着空间地点、节序风物,写来别有情致。起笔“清淮浊汴。更在江西岸”二句,决不是简单地说明淮河和汴河的地理位置,而是似乎在掐指计算友人的行程:你从江南的杭州出发,途中要经过淮河、汴河,那是远在江北的多么漫长的一段水程。因为友人“赴南都”,淮河和汴河都是必经的水道,所以二句乃是对友人大段行程的悬想,而友人的去向,路途的遥远,以及词人对他的关切之情,全在不言之中了。三、四句进一层揣想友人到达南都时的节序风物:“红旆到时黄叶乱,霜入梁王故苑。”意思是说,当你的仪仗到达南都时,该是黄叶飘零的深秋时节了,附近梁孝王昔日的宫室园林怕是已着寒霜了。陈襄是秋八月中旬从杭州启程的(见《苏轼年谱》卷十三),苏轼估计他到九月中、下旬才能到达。“黄叶乱”三字准确地写出了深秋季节的特征,“霜入”则应当是秋天最后一个节令“霜降”到来的标志。二句估计友人到达的时间,与对行程的计算联系在一起,同样是替对方设想,表达了词人的深情眷注。老友相别,居者忆念行者时,随着忆念的深入,常会计算对方某时是否到达目的地或正在中途某地,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更是如此。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稹)》诗云:“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便是词人忆念所及、深情所注的一个例子,可与该词上片合看。

  下片假想友人到南都后游赏及凭吊活动。换头两句写游赏,说你在秋天何处的原野上游赏,停住车马,探访古迹,还在那儿徘徊不去。最后两句写凭吊古代贤人,说你到双庙去凭吊正气凛然的英雄张巡、许远,或许会发现他们遗留的风范还在人间,而那位傲视王侯的漆园吏想必无影无踪了。词人这样着笔,大概有三层意思:一是显示了中原大地上的南都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二是间接地表现了友人的“文采风流”;三是体现了词人对友人的相知,也可以说,是在更高的层次上达成了友谊的默契。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苏轼词新释辑评 上册:中国书店,2007:224-226
2、 马玮.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苏轼: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3:28

qīngpíng··qiū--shì

qīnghuáizhuóbiàngèngzàijiāng西ànhóngpèidàoshíhuángluànshuāngliángwángyuàn

qiūyuánchùxiétíngcān访fǎngchíchúshuāngmiàofēngshàngzàiyuánàoyīng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
译文:我的脸蜡黄,没有一点光泽,哪知道人世间的什么荣华富贵。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
年年道我蚕(cán)辛苦,底事¹浑身着苎(zhù)²
译文:年年都说我养蚕辛苦,为什么身上穿的是苎麻做的衣服?
注释:¹底事:为什么。²苎麻:一种草本植物、茎部韧皮可供纺织。
这首诗是以养蚕妇的口吻,向不合理的社会发出控告。

cán

xún tángdài 

fěnquánjiā zhīrénshìyǒurónghuá 
niánniándàocánxīn shìhúnshēnzhuózhù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¹去月²谢病³,还觅薜(bì)。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xiù)含云,深溪蓄(xù)¹⁰;蝉吟鹤唳¹¹,水响猿啼¹²,英英¹³相杂,绵绵¹⁴成韵¹⁵。既¹⁶¹⁷¹⁸幽居¹⁹,遂²⁰(qì)宇其上²¹。幸富²²菊花,偏²³²⁴竹实²⁵。山谷所资²⁶,于斯²⁷已办²⁸。仁智之乐²⁹,岂徒语³⁰哉!
译文: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那里陡峭的崖壁欲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之倔的山峰能够遮住太阳,幽深的洞穴积囤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那里蝉叫鹤鸣,水声激响,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一向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而此地多菊花,又有很多竹实,隐居山谷所需的生活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仁人智士喜爱山水,真不是随便说说的呀!
注释:¹仆:自己的简称。²去月:上月。³谢病:因病而自请退职。谢:告。⁴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萝:一种山中生长的藤本植物。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 ⁵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⁶森壁争霞:众多峭壁和云霞比高低。森:众多的样子。 壁:险峻的山崖。 霞:早晚的彩云。⁷孤峰限日:孤特耸立的高峰遮断了光。 限:阻,这里指遮断。⁸幽岫:幽深的山穴。⁹蓄:包含。¹⁰翠:绿水。¹¹唳:(鹤)啼叫。¹²啼:(猿)鸣叫。¹³英英:同“嘤嘤”,象声词,形容虫鸟动物的鸣叫,也形容声音和谐动听。¹⁴绵绵:连绵不绝的样子,形容声调悠长。¹⁵韵:和声。¹⁶既:既然。¹⁷素:向来,一向。¹⁸重:重视,这里是向往的意思。¹⁹幽居:隐居。²⁰遂:就。²¹葺宇其上:在上面修建屋舍。 葺,修建。 宇:房子。²² 富:多,充裕。²³偏:特别。²⁴饶:丰富。²⁵ 竹实:竹米,竹子开花后所结的果实,可以食用,传说为凤凰的食物。²⁶所资:所需的东西。资:出产的东西,提供。²⁷ 斯:这。²⁸办:具备。²⁹乐:喜爱。³⁰岂徒语:怎么能随便说。徒:仅仅。语:说。

  作者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石门山壮丽秀美的自然景色,表达了托病辞官后归隐的志趣,全文可分为二层。

  第一层是第一句。作者以叙事开篇,交代了自己上个月归隐一事。为什么要归隐呢?作者没有明说,但“谢病”和“觅”已清楚地表明他是托病辞官,是自寻归隐的。由此可见他对官场的厌恶,对政治的失望,这为下文作者尽态极妍地描写景物蓄势和张本。

  第二层从第二句开始一直到最后。这一层主要描绘石门山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归隐后自得其乐的情趣。作者先交代了石门山的位置,接下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地由静态转化为动态,从而写出石门山山高谷翠的景色特点:阴森森的峭壁直立天空,连接红霞;之零零的山峰高高耸立,遮挡太阳;幽邃的山洞里掩藏着白云;深深的溪谷旁青草丛生,绿树纷披。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赋予石门山以生命活力,启发我们丰富的联想。同时,作者还绘声绘色,把山中描写成一个音乐的世界:溪流的淙淙声,鸣蝉的吟唱声,云鹤的叫唳声,猿猴的哀啼声,交织在一起,“英英相杂,绵绵成韵”,组成了优美的山林交响曲。作者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表面上看似热闹,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高无人的幽静,这个地方,对于“素重幽居”的作者来说,自然是一个好去处,因而他“葺宇其上”。可见,作者选择这里幽居的理由是,高山的幽静契合了他想避开喧嚣浮繁尘世生活的淡泊宁静的心境,而漫山的菊花,遍地的竹实,不仅增添了这份幽静,而且,通过夸张地描绘这些芳洁美好的自然物,来美化诗人自己的品格,构成崇高完美、超然出俗的典型形象。“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用“仁智者”自比,不言而喻。总之,这段写景是为了表达“归隐”的思想。这是意脉,围绕这意脉,作者濡笔山林。而山林是作者隐居的生活环境,作者描写它,赞美它,正是表达了他摆脱了官场的羁绊所获得自由的满足和隐居的乐趣。意境鲜明,情趣盎然。

  从表达方式看,文章先叙述,再写景,在写景中穿插了叙述,最后抒情,自由灵活。从描写景物的方法看,文章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动衬静,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从修辞手法来看,有排比,有对偶,有拟人,手法多样。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精炼,极有表现力。如“争”字给人一种向上的气势,“限”字显示阻挡的威力,“办”字流露出心理上的满足。这些字都可以以一当十,足见作者遣词的功底非常深厚。

zhāngshū

jūn nánběicháo 

    yuèxièbìng huánluó méizhī西 yǒushíménshānzhě sēnzhēngxiá fēngxiàn yōuxiùhányún shēncuì chányín shuǐxiǎngyuán yīngyīngxiāng miánmiánchéngyùn zhòngyōu suìshàng xìnghuā piānráozhúshí shānsuǒ bàn rénzhìzhī zāi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野外¹²人事³,穷巷(guǎ)轮鞅(yāng)
译文:住在郊野很少与人结交往来,偏僻的里巷少有车马来往。
注释:¹野外:郊野。²罕:少。³人事:指和俗人结交往来的事。陶渊明诗里的“人事”、“人境”都有贬义,“人事”即“俗事”,“人境”即“尘世”。⁴穷巷:偏僻的里巷。⁵轮鞅:指车马。鞅:马驾车时套在颈上的皮带。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白日¹掩荆(jīnɡ)(fēi)²,虚室绝尘想³
译文:白天柴门紧闭,在幽静的屋子里屏绝一切尘俗的观念。
注释:¹白日:白天。²荆扉:柴门。³尘想:世俗的观念。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墟曲中 一作:墟曲人)
时复¹(xū)²中,披³草共来往。(墟曲中 一作:墟曲人)
译文:耕作之余不时到田里,把草拨开,和农民随意交往。
注释:¹时复:有时又。²墟曲:乡野。曲:隐僻的地方。³披:拨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相见无杂言¹,但道²桑麻长(zhǎng)
译文:见面之后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注释:¹杂言:尘杂之言,指仕宦求禄等言论。²但道:只说。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译文:田里的桑麻已经渐渐长高,我垦种的土地面积也日渐增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常恐霜霰(xiàn)¹至,零落同草莽(mǎng)²
译文: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注释:¹霰:小雪粒。²莽:草。

  陶渊明“性本爱丘山”,这不仅是因为他长期生活在田园之中,炊烟缭绕的村落,幽深的小巷中传来的鸡鸣狗吠,都会唤起他无限亲切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心目中,恬美宁静的乡村是与趋膻逐臭的官场相对立的一个理想天地,这里没有暴力、虚假,有的只是淳朴天真、和谐自然。因此,他总是借田园之景寄托胸中之“意”,挖掘田园生活内在的本质的美。《归园田居》组诗是诗人在归隐初期的作品,第一首《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着重表现他“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欣喜心情,这一首则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

  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诗人“久在樊笼”之后,终于回归田园,他摆脱了“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的仕官生活,就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官场中人造访的情景,他总算又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宁静。诗句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片自得之意,那正是摆脱了官场的机巧,清除了尘俗的应酬“复得返自然”之后的深切感受。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在“白日”大好的时光,可以自由地掩起柴门,把自己关在虚空安静的居室里,让那些往昔曾萦绕于心间令人烦恼的尘俗杂念,彻底断绝。那道虚掩的柴门,那间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尘世的一切喧嚣,一切俗念都远远地摒弃了。

  诗人的身心俱静。在这四句中,诗人反复用“野外”、“穷巷”、“柴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墟曲中:一作墟里人。墟曲,墟里、乡野。曲:乡僻。披:拨开。这两句是说,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话桑麻长。”这两句是说,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虚掩的柴门也有敞开之时,诗人时常沿着野草丛生的田间小路,和乡邻们来来往往;诗人也并非总是独坐“虚室”之中,他时常和乡邻们共话麻桑,可见他在劳动中同农民也有了共同语言。在诗人看来,与淳朴的农人来往,绝不同于官场应酬,不是他所厌恶的“杂言”。与充满权诈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人与人的关系是清澄明净的。这是以外在的“动”来写出乡居生活内在的“静”。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土:指被开垦的土地。这两句是说,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霰:小冰粒。草莽:野草。莽:密生的草。这两句是说,经常担心霜雪降临,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当然乡村生活也有他的喜惧。庄稼一天一天生长,开垦的荒地越来越多,令人喜悦;同时又生怕自己的辛勤劳动,遭到自然灾害,毁于一旦,心怀恐惧。这里的一喜一惧,反映着经过乡居劳动的洗礼,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纯朴了。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

  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让读者在其中去领略乡村的幽静以及心境的恬静。全诗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元好问曾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诗人在这里描绘的正是一个宁静谐美的理想天地。

参考资料:
1、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43-54
2、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43-54
3、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523-532
4、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951-952

guīyuántián ·èr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wàihǎnrénshì qióngxiàngguǎlúnyāng 
báiyǎnjīngfēi shìjuéchénxiǎng 
shízhōng cǎogòngláiwǎng  (zhōngzuò rén )
xiāngjiànyán dàndàosāngzhǎng 
sāngzhǎng guǎng广 
chángkǒngshuāngxiànzhì língluòtóngcǎomǎ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