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堵翛然一亩宽,更无尘雾苦相干。森森佳树木奴实,湛湛清池地镜寒。
环堵翛然一亩宽,更无尘雾苦相干。森森佳树木奴实,湛湛清池地镜寒。
三益时瞻玉界尺,一杯何用肉台盘。官閒坐享无功禄,更恐风人刺伐檀。
三益时瞻玉界尺,一杯何用肉台盘。官閒坐享无功禄,更恐风人刺伐檀。

yōushū怀huáiliùshǒuèr--shèngzhòng

huánxiāoránkuāngèngchénxiānggànsēnsēnjiāshùshízhànzhànqīngchíjìnghán

sānshízhānjièchǐbēiyòngròutáipánguānxiánzuòxiǎnggōnggèngkǒngfēngréntán

葛胜仲

葛胜仲

葛胜仲 (1072~1144) 宋代词人,字鲁卿,丹阳(今属江苏)人。绍圣四年(1097)进士。元符三年(1100),中宏词科。累迁国子司业,官至文华阁待制。卒谥文康。宣和间曾抵制征索花鸟玩物的弊政,气节甚伟,著名于时。与叶梦得友密,词风亦相近。有《丹阳词》。 ▶ 61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城上层楼天边路,残照里、平芜绿树。伤远更惜春暮,有人还在高高处。
城上层楼天边路,残照里、平芜(wú)¹绿树。伤远更惜春暮,有人²还在高高处。
译文:登上高楼,遥望天边的小路。夕阳残照里,无边的芳草,无尽的绿树。怀念远方的亲人,更加惋惜青春将尽。直至斜日西沉,还有人站在高楼望远。
注释:惜双双:即《惜分飞》,又名《惜芳菲》 等。双调五十四字,仄韵格。¹平芜:长满绿草之平野。²有人:指在高楼上伤春怀远的人。
断梦归云经日去,无计使、哀弦寄语。相望恨不相遇,倚桥临水谁家住。
断梦归云经日¹去,无计使、哀弦寄语。相望恨不相遇,倚(yǐ)桥临水谁家住。
译文:美梦消逝了,往日的欢爱,早已日复一日地远逝了,旧日的情人,如天空的彩云,随风飘荡,不知东西。无法用琴弦,传达我的心曲。能看得见你,却不能和你相遇。在溪桥水边,不知你在谁家住?
注释:¹经日:日复一日。

  该词上片极写高瞻远瞩,境界调大,却容不下满怀愁绪;下片转出所怀之人近在溪桥,却可望而不可即。全词将词人内心对友人的怀念之情表达地淋漓尽致。从结构上说,这种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迷离扑朔的构思,不但确切地体现了恍惚的相思心理,实在又是艺术上的别出心裁。

  此词通过描写登高望远的境界,抒写了词人执著追求的情怀和绵绵无尽的愁思。全词韵致高远,别具一格。

  起笔写登高望远。“城上层楼”。极写登临之高;“天边路”。极写眺望之远。将纵目所及的高天阔地全部纳入词境。“残照”二句,承“天边”而来。地平线上,夕阳西下。芳草绿树的平原业已沉入落照的余晖里。残照将词境染上了一层哀感的色调。

  “春暮”,更是宝贵时光逝去而一切美好愿望落空的象征。所以这平芜残照的境象,已强烈地暗示了词人的哀伤。写景蓄势既足,抒情便深厚有力。“伤远更惜春暮”,点出作意。“远”,既可指空间距离之遥,也可指时间隔别之久。久别不得团聚,而大好春光更已迟暮。伤心人悲苦萦怀,不可解脱,直至斜日西沉,还伫立在高高的城楼之上。“暝色人高楼,有人楼上愁”。此情将随夜色渐浓而愈深重,自在不言之中。

  过片紧紧衔接,进一层点明所伤之事。梦与云,常用以象征男女爱情,这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传统。往日的欢爱,如幻、如电,如前尘、昨梦,早已日复一日地远逝了;旧日的情人,如天空的彩云,随风飘荡,不知东西。这一句,透露出有个爱情断绝的不幸故事,也暗示了它当初的美好。回顾上片所言“伤远”,就可以知道所悲伤的并非寻常的离别,而是爱情的断绝。

  “无计”一句,写自己尽管一往情深,无法忘怀,却不可能向旧日情人传诉相思了。词境至此,似乎山穷水尽,然而结笔二句却平地卷起一场波澜。

  “相望恨不相遇”,原来归云未去天边,情人就在不远。再反观上片所言“伤远”,也就可以明白:远,并不是指分手后空间距离上的遥远,而是指时间距离上的久远。而且“咫尺天涯”之感也可加深“一日三秋”之恨。

  结句“倚桥临水谁家住。”原来她家就近在那溪桥边的岸上。可以相望,却不可以相会。无法重寻旧好的隐痛深哀与始终不能忘情的悠悠希冀,皆见于言外。词题“溪桥寄意”,意即在此。

  这首词的结构艺术可以说是别开生面。全词的意脉相通,一般多着意安排歇拍和过变;此词却施于两片的结句,让“有人”和“谁家”遥遥联系起来。意境创造也不同凡响。开头写登高望远,给读者造成一一种人已远离的错觉,结尾才点出其人尚近在眼前。这样写并不只是由于艺术上的追求,更重要的还是为了表现的需要。登高望远的境界,最能表现人物执著追求的心灵和绵绵无尽的愁恨。意境的高远,又往往产生韵致高远的效果。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唐圭璋,缪钺,叶嘉莹,周汝昌,俞平伯,施蛰存等撰写.唐宋词鉴赏辞典 唐、五代、北宋 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01:第427-428页
北望神州路。试平章、这场公事,怎生分付。记得太行山百万,曾入宗爷驾驭。今把作、握蛇骑虎。君去京东豪杰喜,想投戈、下拜真吾父。谈笑里,定齐鲁。
北望神州路。试平章¹、这场公事²,怎生分付³。记得太行山百事,曾入宗爷驾驭(yù)。今把作、握蛇骑虎。君去京东豪杰喜,想投戈(gē)、下拜真吾父。谈笑里,定齐鲁。
译文:向北眺望通往中原的路,试着议论议论,这一场恢复中原的大事,该怎么嘱咐?记得太行山王善、杨进聚众百万,曾经接受东京留守宗泽驾驭。现在朝廷对义兵左右为难就象握着毒蛇骑着老虎。你到京东路去义军领袖会高兴,料想他们一定会放下武器拜你为父。谈笑间,平定齐鲁。
注释:¹平章:议论,筹划。²公事:指对金作战的国家大事。³分付:安排,处理。⁴“记得”二句;指靖康之变后在河北、山西等地结集的抗金义军,其中有不少归附东京留守宗泽。⁵把作:当作。⁶握蛇骑虎:比喻危险。⁷真吾父:用郭子仪事。郭子仪曾仅率数十骑入回纥大营,回纥首领马而拜,说:“真吾父也。”
两河萧瑟惟狐兔。问当年、祖生去后,有人来否。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算事业、须由人做。应笑书生心胆怯,向车中、闭置如新妇。空目送,塞鸿去。
两河¹萧瑟(sè)惟狐兔²。问当年、祖生³去后,有人来否。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算事业、须由人做。应笑书生心胆怯(qiè),向车中、闭置如新妇。空目送,塞鸿去。
译文:黄河两岸一派萧条只见乱跑的狐兔,试问当年、祖逖离开这里后,还有人来过否?多少在建业新亭洒泪的士大夫,谁真正想到过中原那一大块国土?算起来恢复大业必须由适当的人来做。应该笑象我等书生心里胆怯,向车中、关闭起来象新媳妇。空空地目送,边塞的鸿雁飞去。
注释:¹两河:指河北东路、西路,当时为金统治区。²狐兔:指敌人。³祖生:祖逖。这里指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宗泽、岳飞等。⁴“多少”二句:谓士大夫只会痛哭流涕沽名钓誉而不去行动。新亭,用新亭对泣事。块土:犹言国土。

  这首送陈子华的词,写法特别。“北望神州路,试平章、这场公事,怎生分付?”突如其来地提出一个因北望中原而产生的问题,起势突兀,引人注目。

  “记得太行山百事,曾入宗爷驾驭。今把作握蛇骑虎。”接着才指出问题的具体内容:即是该怎样对待沦陷区的义军。问题从南、北宋之际说起,当时的爱国将领宗泽为抗击金军,招抚了义军首领王善、杨进等人,他敢于招抚被人视为“寇盗”的义军,有能力“驾驭”他们,依靠他们壮大抗金的力量,所以宗泽声威大震,军民都敬重他,喊他为宗爷爷。宗泽在政治上、军事上采取正确的立场和措施,在抗敌方面收到了巨大的效果。

  作者写这首词时,宗泽逝世已久,但在北方金人统治地区,仍有义军活动。其中红袄军力量最大,首领杨安儿被杀后,余众归附南宋,可惜朝廷不信任他们,把抗金民众武装看成是手上拿的蛇和跨下骑的虎,甩掉又不是,用又不敢用。作者送行的友人陈子华,他曾主张积极招抚中原地区的义军。他出知真州(治今江苏仪征),在公元一二二七年(宋理宗宝庆三年)四月,当时李全还未叛降蒙古。宋朝如果能够正确团结、运用义军的力量,抗金是大有可为的。所以作者送陈子华赴江北前线的真州时,要他认真地考虑这个关系国家安危存亡的重大问题。这里前二句歌颂宗泽正确对待义军,声威极大;后一句用《魏书。彭城王勰传》的典故,批判昏聩无能的投降派。两种不同的形象,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笔力遒壮。“君去京东豪杰喜,想投戈拜真吾父。谈笑里,定齐鲁。”希望陈子华到真州要效法宗泽,使京东路(指今山东一带)的豪杰,欢欣鼓舞,做到谈笑之间,能够收复、安定齐鲁北方失地。既是勉友,更抒发自己延纳俊杰、收复河山的热切愿望,写得酣畅乐观,富于豪情壮志。

  下片情感波澜起伏,一会儿奇峰突兀,一会儿陡转直下,沉郁凝重。“两淮萧瑟惟狐兔。问当年、祖生去后,有人来否?”面对当时现实:国土沦丧,人烟稀少,狐兔出入;父老长久盼望,然而看不到祖逖那样的志士。笔调跌宕,感情变为悲愤。“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说当时不但丧心麻木、公然卖国的投降派不想念中原,连以名流自命的士大夫们也没有意志去收复失地。笔调和前三句相同,用南宋统治区域的现实去补充前三句,进一步浓化前三句的感情。“算事业须由人做。”指出事在人为,不须颓丧,又转为充满信心的乐观,和上片的思想感情相呼应。单句回斡,陡然而来,戛然而止,这是词中表现豪迈之气的顶点。“应笑书生心胆怯,向车中、闭置如新妇。”用《梁书·曹景宗传》的典故,嘲笑书生气短,言外之意,也是希望陈子华要振作豪气勇于作为,似自嘲而实是勉励陈子华。“空目送,塞鸿去。”

  以写送别作结。全词正面写送别,只有这两句话;又不直接写送人,却言写目送塞鸿并去,仍与北国河山联系在一起。既点题,又围绕全词的中心内容,有余味,有力量。

  历史上的反动统治者,都是敌视人民的力量,勇于对内,怯于对外。在这首词中,作者要陈子华正确对待义军,招抚义军,思想是进步的。他的词,发展了辛弃疾词的散文化、议论化的倾向,雄放畅达,继承辛派的爱国主义词风,又有自己的风格。这首词气势磅礴,一气贯之,是名词的显著特色。立意高远,大处落墨,又曲折跌宕,不同于那些一味讲究直率的人。

xīnláng ·sòngchénzhēnzhōuhuá

liúzhuāng sòngdài 

běiwàngshénzhōu shìpíngzhāng zhèchánggōngshì zěnshēngfēn tàihángshānbǎiwàn céngzōngjià jīnzuò shé jūnjīngdōngháojié xiǎngtóu xiàbàizhēn tánxiào dìng 
liǎngxiāowéi wèndāngnián shēnghòu yǒurénláifǒu duōshǎoxīntínghuīlèi shuímèngzhōngyuánkuài suànshì yóurénzuò yīngxiàoshūshēngxīndǎnqiè xiàngchēzhōng zhìxīn kōngsòng sàihóng鸿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碧溪留我武关¹东,一笑怀王²迹自穷。
译文:清澈的溪水汩汩地流过要留我在武关之东,可笑当年的楚怀王入关投秦却是到了尽穷。
注释:¹武关:战国时秦国设置的关隘,故址在令陕西商洛县东。²怀王:楚怀王熊槐(?一前295)战国时期楚国的国君,前328至前299年在位。据《史记·楚世家》和《屈原列传》,秦昭王致书楚怀王,约会于武关。怀王入武关,秦伏兵断绝其归路以求割地,怀王怒而不从逃往赵国,赵国惧秦不敢接纳。怀王只得又回秦国,结果死于秦国。
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郑袖¹娇娆(ráo)²(hān)³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péng)
译文:郑袖得宠的娇艳妩媚之态就好像喝醉似的,屈原遭放逐到处流落他的形容就犹如乱蓬。
注释:¹郑袖:楚怀王宠妃。²妖娆:娇艳美好,妩媚多姿。³酣:畅快喝酒。⁴屈原:楚国大夫,早年曾得楚怀王信任,主张联齐抗秦,后来楚怀王听信谗言把他放逐外地,流放期间,始终心忧国李。⁵憔悴:面容黄瘦。⁶蓬:蓬草。蓬草随风飘转,常用来比喻人的身世飘零或行踪不定。
山樯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山樯(qiáng)¹谷堑(qiàn)²依然在,弱吐强吞³尽已空。
译文:如桅杆耸立的峰峦似壕沟深长的山谷还在,而弱肉强食七国争雄却像过眼烟云已成空。
注释:¹山樯:如桅杆般耸立的山峦。²谷堑:深长的峡谷。³弱吐强吞:形容战国时强国侵吞弱国的形势。
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
今日圣神¹家四海²,戍(shù)³长卷夕阳中。
译文:当今天子如此神圣四海为一家天下为统一,而如今武关上长风浩荡戍旗翻卷于夕阳中。
注释:¹圣神:对皇帝的敬称。²家四海:四海一家,天下统一。³戍旗:守卫边防的战旗。

  作为千古形胜之地的武关,诗人跋涉至此,不能不驻足凭吊一番。所以首联开门见山,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自己在武关的盘桓说成是“碧溪”的相留,这就将诗情十分自然地转到对这一历史陈迹的临风联想上来。

  “一笑怀王迹自穷”,是诗人对楚怀王的悲剧结局的嘲弄,其中更有对怀王其人其事的感叹、痛恨和反思。因此,颔联紧承这一脉络,以历史家的严峻和哲学家的深邃具体地分析了“怀王迹自穷”的根源。楚怀王原任命屈原为左徒,内政外交均很信任他。后来由于上官大夫的诬陷,怀王渐渐疏离了屈原。秦国见有隙可乘,就派张仪至楚,以重金收买了上官大夫靳尚之流,并贿赂了怀王稚子子兰和宠姬郑袖,谗害屈原。怀王在郑袖、靳尚等一群佞臣小人的包围下,终于走上绝齐亲秦的道路,放逐了屈原。最后怀王为秦伏兵所执而客死秦国。此后楚国国运日益衰败,一蹶不振。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到,怀王的悲剧结局完全是由于他亲小人、疏贤臣的糊涂昏庸所致,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因此,诗人在颔联中以形象化的语言,极为深刻地揭示了这一内在的根源。这两句诗对比强烈,内涵丰富。郑袖“娇娆”,可见其娇妒、得宠之态,而“酣似醉”,足见怀王对他的宠幸和放纵;屈原“憔悴”,可见其形容枯槁、失意之色,而“去如蓬”,足见屈原遭放逐后到处流落,无所依归的漂泊生涯。诗人正是通过小人得势、贤臣见弃这一形象的对比,婉转而深刻地指责了怀王的昏聩,鞭挞了郑袖的惑主,以及痛惜屈原的被逐。由此思之,诗人在瞻眺武关时,面对“怀王迹自穷”的现实,不能不付之一笑。

  颈联在构思上是个转折,从对历史的沉思、叙述过渡到抒发眼前的感喟。诗人通过对江山依旧、人事全非的慨叹,说明“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的历史教训。楚怀王正是因为在人事上的昏庸才导致了丧师失地、身死异国的悲剧。从这一意义来说,这一联的感慨实际上是对上联所叙述史事的寓意的进一步延伸。

  最后,诗人的眼光再次落到武关上。如今天子神圣,四海一家,天下统一;武关上长风浩荡,戍旗翻卷,残阳如血。这一联是全诗的出发点。杜牧不但才华横溢,而且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他的理想社会就是盛唐时期统一、繁荣的社会。但是晚唐时期,尽管形式上维持着统一的局面,实际上,中央王朝在宦官专权、朋党交争的局面下势力日益衰败,地方藩镇势力日益强大,几乎形成了“无地不藩,无藩不叛”的局面。这不能不使怀有经邦济世之志和忧国忧民之心的诗人忧心忡忡。面对唐王朝渐趋没落的国运,诗人站在武关前,思绪万千。于是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的忧思,一齐涌上心头,形于笔底。他希望唐王朝统治者吸取楚怀王的历史教训,任人唯贤,励精图治,振兴国运。同时也向那些拥兵割据的藩镇提出了警戒,不要凭恃山川地形的险峻,破坏国家统一的局面;否则,不管弱吐强吞,其结局必将皆成空。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609-610

guān--

liúguāndōngxiào怀huáiwángqióng

zhèngxiùjiāoráohānshìzuìyuánqiáocuìpéng

shānqiángqiànránzàiruòqiángtūnjǐnkōng

jīnshèngshénjiāhǎishùzhǎngjuǎnyángzhōng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译文:不用太多华丽的词藻,过多的烘托。只用含蓄简明的语句,就把所包含的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
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译文:文辞虽未说到苦难的情状,读时却使人十分哀伤。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译文:事物存在着实在的情理,作品和它一起沉浮呼吸。
如渌满酒,花时返秋。
如渌满酒,花时返秋。
译文:含蓄,就像漉酒时酒汁渗漏不尽,又如同花开时遇到满天霜气。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
译文:空中的沙尘游荡不定,海里的泡沫飘荡涌流。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译文:万物不断变化聚散,诗歌需要博采精收。

  唐代是中国诗歌文化发展的巅峰,不论是从诗人规模还是作品质量上,再没有哪个时期能望其项背。这一时期,诗歌理论发展也达到了一个巅峰,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便是其中的代表作,这部着重探讨诗歌美学问题的理论著作也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

  《含蓄》一则是《二十四诗品》的第十一品,是全书最具文采的篇章之一,向来为人所称道。既名曰“含蓄”,下笔就不能太露骨,提出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作诗也好,行文也罢,神韵首先是摆在第一位的,就是要让读者品出“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来。紧接着,为具体阐述这种思想,作者首先举了个例子,“语不涉难,已不堪忧”:在措辞上没有苦大仇深的句子,但蕴含在字间的忧患就足以让人唏嘘不已,以文已尽而意有余,回味无穷为上。

  第二段是在第一段基础上的递进,主要是想说明含蓄所要达到的境界,“是有真宰,与之难浮”。所谓的“真宰”语出《庄子•齐物论》,即指万物运行的内在规律,在此则是指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含蓄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作品的“难浮”而“与之”,须得自然。如酒之溢出于器,虽已积满,而仍不休;抑如花之将绽,遇有秋寒之气,则必放慢其速,含而不露。这两个比喻,不仅切合命题,而且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说这则很有文采。

  文到第三段而境界始大,空中之尘、海中之沤,无穷无尽,而诗人只要取其九牛之一毛,也就理解他们的特质了。进而以一驭万,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而末句之“万取一收”与首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一纲领性判断相照应,这也正是一种含蓄的笔法。

shīpǐnèrshí ·hán

kōng tángdài 

zhuó jìnfēngliú 
shènán kānyōu 
shìyǒuzhēnzǎi zhīchén 
mǎnjiǔ huāshífǎnqiū 
yōuyōukōngchén hǎiōu 
qiǎnshēnsàn wànshōu 

黄鸟翩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
黄鸟¹(piān)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
译文:杨柳低垂间,黄莺来回往复,春风中送别有人令人无限伤感。
注释:¹黄鸟:黄莺。
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
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¹却忆十年时。
译文:你即将前往千里之外,我心中不禁涌起离情别恨,我们的使情已经历经十载时光的沉淀。
注释:¹论交:论说交谊。
云开汶水孤帆远,路绕梁山匹马迟。
云开汶(wèn)¹孤帆远,路绕梁山²匹马迟³
译文:汶水云开,孤帆远去,梁山的道路曲折,匹马行进缓慢。
注释:¹汶水:今名大汶水或大汶河,源出山东莱芜县北,古汶水流经东平县南,至梁山县东南入济水。²梁山:在今山东梁山县南,周约十公里。³迟:缓慢。
此地从来可乘兴,留君不住益凄其。
此地从来可乘兴¹,留君不住益²(qī)³
译文:原本此地可乘兴游赏,然而我难以挽留你,使我更加感受到离愁的凄凉。
注释:¹乘兴:乘着兴致。²益:越发,更加。³凄其:寒冷的样子。这里指情绪凄伤。

  此首七言律诗,首联“黄鸟翩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愁”,诗人选取最能表现春天时令的“翩翩黄鸟”、低垂的杨柳、和煦的春风,勾勒一幅明丽的春景图。友人离别,凄楚可知,与知交分离在即,不能共同来享受这良辰美景,内心不能不倍感“悲”愁。而诗人却以明媚的春景来衬托这种内心的“悲愁”,更反衬出内心“愁”怨之深。情寓景,景异情,情景相对,富有艺术魅力。

  三四句“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写友人此别离,将远去“千里”,日后难得相见,由“惊”而“怨”。这是“愁”的原因之一;以友情来说,与李寀并非一年半载短暂之谊,而是有“十年”交往的深厚感情。此次分手,各奔东西,相距千里,不可能不“悲”伤。这是原因之二。高适在《邯郸少年行》里有:“君不见即今交态薄,黄金用尽还疏索”的;而他和李寀的交情,经过“十年”的考验,更显得纯洁无瑕,肝胆相照。在此临别之际,更觉珍贵,更值得回“忆”,同时也愈增添了离别的“悲”伤,将过去现在融于一联,突显出深厚交情和怨别愁怀。前四句中诗人运用反衬,以回顾曲折之妙笔,将临别之际内心的复杂感情描摹得深婉动人。

  前四句侧重于临别前的复杂心理描写,三联则转入分别后的形象刻画:“云开汶水孤帆远,路绕梁山匹马迟。”云开日出,春光格外艳丽,但友人“远”去的一叶“孤帆”却飘然而逝,只剩下诗人匹马单骑,“绕梁山”而回返。一个“远”字,一个“迟”字,这两个字表象述意,十分精妙。所谓远者:表现了诗人目驰神往,极力眺望友人“孤帆”远去的神态,也曲折传达出此时此刻诗人内心的复杂心理活动:正因为山长水远,见面无由而产生的巨大怅惘和迷茫,从而在主观上产生一种遥远之感。而一个“迟”字,正是这种主观感受的形象写照。
  
  尾联“此地从来可乘兴,留君不住益凄其”,再回应前文,直抒内心的凄然之情。第一句,先宕开一笔,春光明媚,正可乘其兴致,畅叙情谊。而友人去意已定,“留君不住”,自是倍感“凄其”。用典而不着痕迹,借其一端发挥出深长的诗意,正是高诗“篇终接混茫”(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三十七长史参三十韵》)的本色。

  此诗起句以景衬情,然后以“千里”、“十年”补足“悲”伤之由。继而写分别后的极度惆怅,最后再正面点出“凄其”之情。格调舒缓,语言流畅自然,使一腔“悲”“怨”之情如潺潺细流,曲折蜿蜒而出,凄楚缠绵,在以豪放著名的高适诗中确为别具一格之作。

参考资料:
1、 周啸狡 光生主编.《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192-194页

dōngpíngbiéqiánwèixiàncàishào

gāoshì tángdài 

huángniǎopiānpiānyángliǔchuí chūnfēngsòngshǐ使rénbēi 
yuànbiéjīngqiānwài lùnjiāoquèshíniánshí 
yúnkāiwènshuǐfānyuǎn ràoliángshānchí 
cóngláichéngxìng liújūnzhù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