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汝如荆溪,不异我州里。奔流相豗蹙,敢谓衣带水。
清汝如荆溪,不异我州里。奔流相豗蹙,敢谓衣带水。
携宾泛漫汗,画鹢延缘苇。出城散腰脚,朱墨逃纷委。
携宾泛漫汗,画鹢延缘苇。出城散腰脚,朱墨逃纷委。
却望城中塔,烟林隐孤峙。何人貌清景,墨笔可就泚。
却望城中塔,烟林隐孤峙。何人貌清景,墨笔可就泚。
幽寻要关楗,善饱未遗矢。尘缨政堪濯,凡髓亦可洗。
幽寻要关楗,善饱未遗矢。尘缨政堪濯,凡髓亦可洗。
不须学东山,韶颜载桃李。顾当似白傅,玉粒炊船尾。
不须学东山,韶颜载桃李。顾当似白傅,玉粒炊船尾。
脍缕斫鲜鳞,遣客动食指。风流得意事,一官不愿徙。
脍缕斫鲜鳞,遣客动食指。风流得意事,一官不愿徙。
脱有戚戚时,晤言消之耳。
脱有戚戚时,晤言消之耳。
葛胜仲

葛胜仲

葛胜仲 (1072~1144) 宋代词人,字鲁卿,丹阳(今属江苏)人。绍圣四年(1097)进士。元符三年(1100),中宏词科。累迁国子司业,官至文华阁待制。卒谥文康。宣和间曾抵制征索花鸟玩物的弊政,气节甚伟,著名于时。与叶梦得友密,词风亦相近。有《丹阳词》。 ▶ 612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
万古仇池¹穴,潜(qián)通小有天²
译文:万古留传的仇池穴,暗中通连着小有天。
注释:¹仇池:山名,在唐成州同谷县(今甘肃成县)西,因山上有仇池而得名。²小有天:道家所传洞府之名。在河南省济源县西王府山。
神鱼人不见,福地语真传。
神鱼¹人不见,福地语真传。
译文:池中的神鱼虽然已经不见,但其为一方福地则是真实的传言。
注释:¹神鱼:世传仇池穴出神鱼,食可成仙。
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
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
译文:仇池在秦州西南,两地相近,我总是怀念那里的十九孔名泉。
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
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
译文:何时才能建座茅屋,在那白云之上度过余年?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雾失楼台¹,月迷津渡²。桃源望断无寻处³。可堪孤馆闭春寒,断鹃声里斜阳暮。
译文: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望断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也无处可寻。怎能忍受得了在这春寒料峭时节,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
注释:郴州:今属湖南。¹雾失楼台: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²月迷津渡:月色朦胧,渡口迷失不见。³桃源望断无寻处:拼命寻找也看不见理想的桃花源。桃源: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指生活安乐、合乎理想的地方。无寻处:找不到。⁴可堪:怎堪,哪堪,受不住。⁵断鹃:鸟名,相传其鸣叫声像人言“不如归去”,容易勾起人的思乡之情。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驿(yì)寄梅花¹,鱼传尺素²。砌(qì)³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chēn)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译文: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郴江啊,你本来是环绕着郴山奔流,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
注释:¹驿寄梅花:这里作者是将自己比作范晔,表示收到了来自远方的问候。²鱼传尺素:这里表示接到朋友问候的意思。³砌:堆积。⁴无重数:数不尽。⁵幸自:本自,本来是。⁶为谁流下潇湘去:为什么要流到潇湘去呢?意思是连郴江都耐不住寂寞何况人呢?为谁:为什么。潇湘,潇水和湘水,是湖南境内的两条河流,合流后称湘江,又称潇湘。

  词的上阕在写景物,“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一出语便已入哀景之中,从后句“桃园望断无寻处”可以想到,楼台、津渡都是因情所设之景,可能现实中并不存在。是由词人内心的不被人理解的情怀,无处宣泄所生出无人问津之感。桃花一语又让人联想到了桃花源记一文,诗人也正是想表达出一种离世厌俗的情感。常常文人在政治上不得志后的第一反应大多数也是出世,出离。浸淫于佛道的太虚,更是如此。在其稍晚些的作品《宁浦书事》中就提到了“我岂更求荣达”之语。在《反初》中也流露出了对田园隐居生活的向往。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又将情景拉入到了悲凉之谷底,可堪孤馆和一个寒字,写尽了词人心中的孤苦凄凉,杜鹃啼血,本就凄凉又怎堪残阳日暮。自古日暮是归途,词人或许是在感叹自己生命将暮,或许在感叹仕途将暮。独在异乡,偏听子规,子规子规,何时子归。诗人或许又在感叹自己离别亲人,远离家乡的哀愁吧。在《题郴阳道中一古寺壁》中,少游哀叹“行人到此无肠断,问尔黄花知不知”,“北客念家浑不睡,荒山一夜雨吹风”从景物之凄凉,过渡到了内心之凄凉。在《宁浦书事》“骨肉未知消息,人生到此何堪”一语中,他更加直白地流露出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感。有理由相信,词人此时听到子规啼夜的心情是无比惆怅的,再加上孤身一人,念及家乡也是情理之中。

  下片由叙实开始,写远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连用两则有关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分见于《荆州记》和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寄梅传素,远方的亲友送来安慰的信息,按理应该欣喜为是,但身为贬谪之词人,北归无望,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每一封裹寄着亲友慰安的书信,触动的总是词人那根敏感的心弦,奏响的是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痛省今时困苦处境的一曲曲凄伤哀婉的歌。每一封信来,词人就历经一次这个心灵挣扎的历程,添其此恨绵绵。

  故于第三句急转,“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切安慰均无济于事。离恨犹如“恨”墙高砌,使人不胜负担。一个“砌”字,将那无形的伤感形象化,好像还可以重重累积,终如砖石垒墙般筑起一道高无重数、沉重坚实的“恨”墙。恨谁?恨什么?身处逆境的词人没有明说。联系他在《自挽词》中所说:“一朝奇祸作,漂零至于是。”可知他的恨,与飘零有关,他的飘零与党祸相联。在词史上,作为婉约派代表词人,秦观正是以这堵心中的“恨”墙表明他对现实的抗争。他何尝不欲将心中的悲愤一吐为快?但他忧谗畏讥,不能说透。于是化实为虚,作宕开之笔,借眼前山水作痴痴一问:“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无理有情,无理而妙。好像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么却要老远地北流向潇湘而去呢?关于这两句的蕴意,或以为:“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自己还得呆在这里,得不到自由。”(胡云翼《宋词选》)或以为词人“反躬自问”,慨叹身世:“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一切政治斗争漩涡中去呢?”(《唐宋词鉴赏辞典》)见仁见智。

  依笔者拙意,对这两句蕴意的把握,或可空灵一些。词人在幻想、希望与失望、展望的感情挣扎中,面对眼前无言而各得其所的山水,也许他悄然地获得了一种人生感悟:生活本身充满了各种解释,有不同的发展趋势,生活并不是从一开始便固定了的故事,就像这绕着郴山的郴江,它自己也是不由自己地向北奔流向潇湘而去。生活的洪流,依着惯性,滚滚向前,它总是把人带到深不可测的远方,它还将把自己带到什么样苦涩、荒凉的远方啊!正如叶嘉莹先生评此词说:“头三句的象征与结尾的发问有类似《天问》的深悲沉恨的问语,写得这样沉痛,是他过人的成就,是词里的一个进展。”(《唐宋词十七讲》)与秦观悲剧性一生“同升而并黜”的苏轼,同病相怜更具一份知己的灵感犀心,亦绝爱其尾两句,及闻其死,叹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自书于扇面以志不忘。是以王士祯云:“高山流水之悲,千古而下,令人腹痛!”(《花草蒙拾》)

  综上所述,这首词最佳处在于虚实相间,互为生发。上片以虚带实,下片化实为虚,以上下两结饮誉词坛。激赏“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的王国维(静安),以东坡赏其后二语为“皮相”。持论未免偏颇。深味末二句“郴江”之问,其气格、意蕴,毫不愧色于“可堪”二句。所谓东坡“皮相”之赏,亦可谓“解人正不易得”。全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参考资料:
1、 高原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844-848

suōxíng ·chēnzhōushè

qínguān sòngdài 

shīlóutái yuèjīn táoyuánwàngduànxúnchù kānguǎnchūnhán juānshēngxiéyáng 
驿méihuā chuánchǐ chénghènchóngshù chēnjiāngxìngràochēnshān wèishuíliúxiàxiāoxiāng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百里闻雷震,鸣弦¹暂辍(chuò)²弹。
译文:江潮如雷,声震百里,隆隆滚过,手中的鸣琴呀,暂且停止了弹拨。
注释:颜钱塘:指钱塘县令颜某,名未详。前人习惯以地名称该地行政长官。钱塘:旧县名,唐时县治在今浙江杭州市钱塘门内。障楼:一作“樟亭”,指樟亭驿楼,在钱塘旧治南。¹鸣弦:春秋时孔子弟子宓子贱,曾经为单父长官,他“鸣琴不下堂而单父治”,这里用此典故,称颂颜县令善于为政。²辍:停止。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府中连骑¹出,江上待潮观。
译文:府中的官员一个接一个骑马而出,观看潮水呀,早早地在江边等着。
注释:¹连骑:形容骑从众多,络绎而出的样子。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照日秋云迥(jiǒng)¹,浮天渤澥(xiè)²宽。
译文:阳光照射下,秋云仿佛格外高远,海水在天际浮动,显得特别宽阔。
注释:¹迥:远。²渤澥:指渤海。这里指钱塘江外的东海。
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惊涛来似雪,一座¹(lǐn)²生寒。
译文:浪涛涌来,卷起了千堆万堆白雪,观潮的人啊,谁不感到寒气凛冽。
注释:¹座:座位。²凛:凛然。

  这是一首咏写钱江潮的作品,叙写江潮如雷似雪,有声有色,十分壮观。全诗可以分为观潮前与观潮两部分。

  诗的前四句写观潮前。“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未见江潮,先闻其声。潮声巨大,犹如雷震,并臣震动百里。首句五个字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诗的起句先声夺人,很有力量。“鸣弦暂辍弹”描述县令暂停公务前往观潮,字面上却以“鸣弦辍弹”出之,巧妙地造成以弦声反衬潮声,使读者感到在江潮的巨大声势下,弦声喑哑了。这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公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写县衙门内连骑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

  诗的后四句直写观潮的景况。诗人仍不写涨潮,而是以“照日中云迥,浮天渤澥宽。”两句描绘钱塘江潮到来的壮丽景象。但诗人仍不是直接写潮,而用日光、中云、天空、大海烘托。上句以中云迥衬托江潮远远而来,下句借浮天渤澥反映潮的浩阔,充分地表现出大潮澎湃动荡的伟力。接着诗人向读者描绘出涨潮的壮观画面:“惊涛来似雪”,惊涛骇浪排空而来,如万马奔腾,潮水卷起的浪墙似一道突起的雪岭,铺天盖地而来。画面气势宏大,雄奇无比。结句“一坐凛生寒”是又一次衬托,用满座观潮人吓得胆颤心寒,再次对钱江潮这宇宙的奇观进行热烈的赞颂。由于诗人在描写钱江潮时多次运用了烘托的手法,进行反复的渲染,因而获得了直接描摹所难以获得的艺术效果。

  一般观潮诗往往只极力描写大潮的雄伟壮丽,而这首诗从人和潮两方面来写。写人主要写听潮,写出观,写待潮,写观潮,写观感,写出了观潮的全过程。写潮用了一虚笔一实笔:虚是“百里闻雷震”,从听的角度写潮声;实是“惊涛来似雪”,正面写大潮的雄奇伟丽。诗一张一弛,张弛有度,在雄浑壮美中显出从容潇洒的气韵。用“雷震”起调,先是一张。二句接着是言“辍”,一弛;三句言“出”,又是一张。四句言“待”,又是一弛。五六两句仿佛与潮无关,完全宕开去,是最大限度的弛。七八句将全诗推向最高潮,是最大限度的张。这首诗利用张弛的原理,高低的变化,写得波澜起伏,动人心魄。

参考资料:
1、 林力 肖剑主编.唐诗鉴赏大典 (上、中、下册):长征出版社,1999.11 第1版:第198页

yánqiántángdēngzhànglóuwàngcháozuò--mènghàorán

bǎiwénléizhènmíngxiánzànchuòdàn

zhōngliánchūjiāngshàngdàicháoguān

zhàoqiūyúnjiǒngtiānxièkuān

jīngtāoláishìxuězuòlǐnshēnghán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¹前明月光,疑(yí)²是地上霜(shuāng)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
注释:¹床:今传五种说法。一指井台。二指井栏。三“床“即窗”的通假字。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²疑:好像。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头¹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我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注释:¹举头:抬头。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参考资料:
1、 马茂元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49-250 .
2、 裴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33-334 .

jìng

bái tángdài 

chuángqiánmíngyuèguāng shìshàngshuāng 
tóuwàngmíngyuè tóuxiāng 

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十月之交¹,朔(shuò)²辛卯(mǎo)。日有食之,亦孔³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译文:正是十月的时候,初一这天是辛卯。天上日食忽发生,这是凶险的征兆。往日月蚀夜光微,亦天日食天地黑。如亦天下众黎民,大难将临令人悲。
注释:¹交:日月交会,指晦朔之间。²朔月:月朔,初一。³孔:很。⁴丑:凶恶。
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
日月告凶,不用其行(háng)¹。四国²无政,不用其良。彼月而食,则³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zāng)
译文:日食月食示凶兆,运行常规不遵照。全因天下没善政,空有贤才用不了。平时月食也曾有,习以为常心不扰。现在日食又出现,叹息此事为凶耗。
注释:¹行:轨道,规律,法则。²四国:泛指天下。³则:犹。⁴于何:多么。于:读作“吁”,感叹词。⁵臧:善。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
(yè)¹²电,不宁不令³。百川沸腾,山冢(zhǒng)(suì)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cǎn)莫惩
译文:雷电轰鸣又闪亮,天不安来地不宁。江河条条如沸腾,山峰座座尽坍崩。高岸竟然成深谷,深谷却又变高峰。可叹当世执政者,面对凶险不自警。
注释:¹烨烨:雷电闪耀。²震:雷。³宁、令:皆指安宁。⁴川:江河。⁵冢:山顶。⁶崒:通“碎”,崩坏。⁷胡憯:怎么。⁸莫惩:不制止。
皇父卿士,番维司徒。家伯维宰,仲允膳夫。棸子内史,蹶维趣马。楀维师氏,醘妻煽方处。
皇父¹卿士²,番³维司徒。家伯维宰,仲允(shàn)。棸(zōu)内史¹⁰,蹶(guì)¹¹维趣马¹²。楀(yǔ)¹³维师氏¹⁴,醘(kē)¹⁵(shān)¹⁶方处。
译文:皇父显要为卿士,番氏官职是司徒。冢宰之职家伯掌,仲允御前做膳夫。内史棸子管人事,蹶氏身居趣马职。楀氏掌教官师氏,美妻惑王势正炽。
注释:¹皇父:周幽王时的卿士。²卿士:官名,总管王朝政事,为百官之长。³番:姓。⁴司徒:六卿之一,掌管土地人口。⁵家伯:人名,周幽王的宠臣。⁶宰:冢宰。六卿之一,"掌建六邦之典"。⁷仲允:人名。⁸膳夫:掌管周王饮食的官。⁹棸子:姓棸的人。¹⁰内史:掌管周王的法令和对诸侯封赏策命的官。¹¹蹶:姓。¹²趣马:养马的官。¹³楀:姓。¹⁴师氏:掌管贵族子弟教育的官。¹⁵醘妻:指周幽王的宠妃褒姒。¹⁶煽:炽热。
抑此皇父,岂曰不时?胡为我作,不即我谋?彻我墙屋,田卒污莱。曰予不戕,礼则然矣。
¹此皇父,岂曰不时²?胡为我作³,不即我谋?彻我墙屋,田卒。曰予不戕(qiāng),礼则然矣。
译文:叹息一声这皇父,难道真不识时务?为何调我去服役,事先一点不告诉?拆我墙来毁我屋,田被水淹终荒芜。还说“不是我残暴,礼法如此不合糊”。
注释:¹抑:通“噫”,感叹词。²不时:不按时,不合时,此处“时”主要指农时。³我作:作我,役使我。⁴彻:拆毁。⁵卒:尽,都。⁶污:积水。⁷莱:荒芜。⁸戕:残害。
皇父孔圣,作都于向。择三有事,亶侯多藏。不慭遗一老,俾守我王。择有车马,以居徂向。
皇父孔圣,作都于向¹。择三有事²,亶(dǎn)³多藏。不慭(yìn)遗一老,俾(bǐ)守我王。择有车马,以居徂(cú)向。
译文:皇父实在很圣明,远建向都避灾殃。选择亲信作三卿,真是富豪多珍藏。不愿留下一老臣,让他守卫我君王。有车马人被挑走,迁往新居地在向。
注释:¹向:王先谦认为是今河南济源县南向城。²三有事:三有司,即三卿。³亶:信,确实。⁴侯:助词,维。⁵慭:愿意,肯。⁶徂:到,去。“以居徂向”即“徂向以居”。
黾勉从事,不敢告劳。无罪无辜,谗口嚣嚣。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背憎,职竞由人。
(mǐn)¹从事,不敢告劳。无罪无辜,谗口嚣(áo)²。下民之孽³,匪降自天。噂(zǔn)(tà)背憎,职竞由人。
译文:尽心竭力做公事,辛苦劳烦不敢言。本来无错更无罪,众口喧嚣将我谗。黎民百姓受灾难,灾难并非降自天。当面聚欢背后恨,罪责应由小人担。
注释:¹黾勉:努力。²嚣嚣:众多的样子。³孽:灾害。⁴噂沓,聚在一起说话。噂:聚汇。沓:语多貌。⁵背憎:背后互相憎恨。⁶职:主要。
悠悠我里,亦孔之痗。四方有羡,我独居忧。民莫不逸,我独不敢休。天命不彻,我不敢效我友自逸。
悠悠我里¹,亦孔之痗(mèi)²。四方有羡,我独居忧。民莫不逸,我独不敢休。天命不彻³,我不敢效我友自逸。
译文:绵绵愁思长又长,劳心伤神病恹恹。天下之人多欢欣,独我处在忧伤间。众人全都享安逸,唯我劳苦不敢闲。只要周朝天命在,不敢效友苟偷安。
注释:¹里:“悝”之假借,忧愁。²痗:病。³彻:毁灭。

  此诗犹如一首悲愤的乐曲。全诗八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前三章),将日食、月食、强烈地震同朝廷用人不善联系起来,抒发自己深沉的悲痛与忧虑。诗人不理解日食、月食、地震发生的原因,认为它们是上天对人类的警告,所以开篇先说十月初一这天发生了日食。“日者,君象也”,夏末老百姓即以日喻君。日而无光,在古人是以为预示着有关君国的大灾殃。诗人将此事放在篇首叙出,使人震惊。第二章将国家政治颓败、所用非人同日食联系起来议论,第三章又连带叙出前不久发生的强烈地震。诗人关于这些极度反常的自然现象的描述,表现了他对于国家前途的无比担忧和恐惧。诗中写的地震有史实记载,《国语·周语》:“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三川竭,岐山崩。”诗中“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具有特征性的大特写使两千多年后的人读起来,仍然感到惊心动魄。诗人的如椽巨笔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历史上少有的巨大的灾变图。

  第二部分(中三章),回顾与揭露当亦执政者的无数罪行。诗的第一部分节奏强烈,写出了诗人所见到的上天震怒的状况,在震惊与恐惧中又缠绕着诗人无限的忧伤。他不明白当亦执政者为何不行善政制止天灾,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诗的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开列了皇父诸党的清单,把他们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这些人从里到外把持朝政,欺上瞒下。皇父卿士,不想怎样把国家治理好,而是强抓丁役,搜括民财,扰民害民,并且还把这种行为说成是合乎礼法的。他把聪明才智全用在维护自己和家族利益上;他看到国家岌岌可危,毫无悔罪之心,也没有一点责任感,自己远远迁于向邑,而且带去了许多贵族富豪,甚至不给周王留下一个有用的老臣。用这样的人当权,国家没有不亡之理。然而,是谁重用了这些人呢?诗人用“艳妻煽方处”一句含蓄地指出了居于幕后的周幽王。

  第三部分(后二章),写诗人在天灾人祸面前的立身态度。他虽然清醒地看到了周朝的严重危机,但他不逃身远害,仍然兢兢业业、尽职尽公。在忠直与邪恶两类臣子中,诗人是属于忠直的一类;在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中,诗人又是属于失败的一类。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诗人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是一致的。在诗中,诗人哀叹个人的不幸,哀叹政治的腐败、黑暗与不公,实际上也就是在哀叹着国家的命运。所以说,这一部分同前两部分是有联系的。诗人从三个角度有力地表现了忧国这个主题。

  此诗的语言基本上是直言抒写,喷涌而出,但有的地方也采用反语和冷峻的讽刺,如“艳妻煽方处”、“皇父孔圣”。有的语言表现力很强,如说皇父等人强霸百姓田产时,用“予不戕,礼则然矣”充分表现了他们的强词夺理、蛮横霸道。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98-402

shíyuèzhījiāo

míng xiānqín 

shíyuèzhījiāo shuòyuèxīnmǎo yǒushízhī kǒngzhīchǒu yuèérwēi érwēi jīnxiàmín kǒngzhīāi 

yuègàoxiōng yòngháng guózhèng yòngliáng yuèérshí wéicháng érshí zāng 

zhèndiàn nínglìng bǎichuānfèiténg shānzhǒngsuìbēng gāoànwéi shēnwéilíng āijīnzhīrén cǎnchéng 

huángqīngshì fānwéi jiāwéizǎi zhòngyǔnshàn zōunèishǐ juéwéicǒu wéishīshì shānfāngchǔ 

huáng yuēshí wéizuò móu chèqiáng tiánlái yuēqiāng rán 

huángkǒngshèng zuòxiàng sānyǒushì dǎnhóuduōzàng yìnlǎo shǒuwáng yǒuchē xiàng 

mǐnmiǎncóngshì gǎngàoláo zuì chánkǒuxiāoxiāo xiàmínzhīniè fěijiàngtiān zūnbèizēng zhíjìngyóurén 

yōuyōu kǒngzhīmèi fāngyǒuxiàn yōu mín gǎnxiū tiānmìngchè gǎnxiàoyǒ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