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次吴陵邑,行趋宝婺邦。葱茏连越岫,澄澈泳桐江。
待次吴陵邑,行趋宝婺邦。葱茏连越岫,澄澈泳桐江。
八咏风生座,双林月映窗。胜游知不晚,官履欲飞双。
八咏风生座,双林月映窗。胜游知不晚,官履欲飞双。

yùnréndàilíngshǒusān--shèngzhòng

dàilíngxíngbǎobāngcōnglóngliányuèxiùchéngchèyǒngtóngjiāng

yǒngfēngshēngzuòshuānglínyuèyìngchuāngshèngyóuzhīwǎnguānfēishuāng

葛胜仲

葛胜仲

葛胜仲 (1072~1144) 宋代词人,字鲁卿,丹阳(今属江苏)人。绍圣四年(1097)进士。元符三年(1100),中宏词科。累迁国子司业,官至文华阁待制。卒谥文康。宣和间曾抵制征索花鸟玩物的弊政,气节甚伟,著名于时。与叶梦得友密,词风亦相近。有《丹阳词》。 ▶ 612篇诗文

猜您喜欢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书卷多情似故人¹,晨昏²³乐每相亲
译文:书卷就好像是我的多年老友,无论清晨傍晚还是忧愁快乐总有它的陪伴。
注释:¹故人:老朋友。此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拟作“故人”。²晨昏:即早晚,一天到晚。晨:早上。昏:黄昏。³忧:愁。⁴每:时常。⁵亲:近。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眼前直下三千字¹,胸次²全相一点尘³
译文:眼前浏览过无数的文字后,心中再无半点尘世间的世俗杂念。
注释:¹三千字。此为泛指,并非确数。此句说明作者读书多且快,同时也写出他那种如饥似渴的情态。²胸次:胸中,心里。³尘:杂念。这句说作者专心读书,胸相杂念。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活水源流随处满¹,东风花柳逐²时新。
译文:坚持经常读书,新鲜的想法源源不断的涌来用之不竭。勤奋攻读,像东风里花柳争换得形色簇新。
注释:¹“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其一)诗中:“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²逐:挨着次序。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金鞍(ān)¹玉勒(lè)²寻芳客,未信我庐³别有春。
译文:漫跨着金鞍,权贵们犹叹芳踪难寻,不相信我这书斋里别有春景。
注释:¹金鞍:饰金的马鞍。²玉勒:饰玉的马笼头。此泛指马鞍、笼头的贵美。³庐:本指乡村一户人家所占的房地,引申为村房或小屋的通称。这里指书房。

  本首诗盛赞书之好处,讲开卷有益之理,极写读书之趣,作者于谦,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诗人。他生性刚直,博学多闻。他的勤学苦练精神与他的高风亮节一样名传后世。这首诗写诗人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

  首联说书本好似感情真挚的老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本诗开篇,即以个人读书的独特体会,谈出自己和书本的亲密关系。中间两联,集中写己读书之乐。

  颔联是说眼前的书,一读即是无数字,读书之多之快,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中顿觉爽快,全无一点杂念。“直下三千字”,写为书所吸引;“全无一点尘”,写书本知识荡涤心胸,心无杂念。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

  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东风”句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像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 。

  结尾一联,以“金鞍玉勒寻芳客”为陪衬,写出书斋之乐。“勒”为马笼头。“金鞍玉勒”者是富贵公子,再缀以“寻芳客”三字,直是富家浪子。这些人日以寻花问柳为能事,他们和作者是两个不同世界之人,故而他们自然不会相信书斋之中别有一个烂漫的春天。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境,不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者流所能领略的。

参考资料:
1、 孙鑫亭主编.《古今中外哲理诗鉴赏辞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第317页
2、 缪钺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117-1119

guānshū

qiān míngdài 

shūjuànduōqíngrén chénhūnyōuměixiāngqīn 
yǎnqiánzhíxiàsānqiān xiōngquándiǎnchén 
huóshuǐyuánliúsuíchùmǎn dōngfēnghuāliǔzhúshíxīn 
jīnānxúnfāng wèixìnbiéyǒuchūn 
半空跻宝塔,时望尽京华。
半空跻(jī)宝塔¹,时望尽京华²
译文:登上宝塔站在半空,一眼望尽了繁华的京都。
注释:总持寺:在长安城中。浮图:塔。跻:登。¹宝塔:杨街之《洛阳伽蓝记序》:“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二”塔,即浮图、地图,梵名率堵坡,又作塔婆、兜婆。²京华:繁华京都。京都,繁华之最,故称京华。
竹绕渭川遍,山连上苑斜。
竹绕渭(wèi)¹遍,山连上苑²斜。
译文:竹林环绕着渭水河,山峰连接着帝王园林。
注释:¹渭川:渭水、渭河。²上苑:帝王玩赏游猎之园林。
四门开帝宅,阡陌逗人家。
四门¹开帝宅²,阡(qiān)³逗人家。
译文:四方耸立着皇室的豪宅,道路两旁坐落着人家。
注释:¹四门:四方之门。²帝宅:犹皇都、帝城,在此指长安。³阡陌:田间道,此泛指道路。
累劫从初地,为童忆聚沙。
累劫¹从初地²,为童忆聚沙。
译文:屡次经劫从初地绕始,回忆儿童聚沙造佛塔。
注释:¹累劫:屡次经劫。佛家以世界生灭一次为一劫。²初地:佛家术语。菩萨至佛果五十二阶段中十地之第一地,亦称欢喜地。
一窥功德见,弥益道心加。
一窥(kuī)功德¹见,弥益²道心³加。
译文:菩萨初窥心性,功德现前,进而更加精进。
注释:¹功德:佛家对一切善事、善举统称为“功德”,即功业德行。²弥益:愈益。³道心:向道之心。
坐觉诸天近,空香逐落花。
坐觉¹诸天²近,空香逐落花。
译文:在高塔上觉得与上天亲近,四处飘香散花尽落。
注释:¹坐觉:自然感到。²诸天:众天神之简称。

  这首诗写诗人登总持寺佛塔所望长安景色以及对佛法的感悟。全诗可分两层。第一层是前三联,描写诗人所望长安之景,一片繁华祥和的气氛;第二层是后三联,写诗人对佛法的感悟。全诗运用大量佛教典故,体现了诗人对佛法的热爱和对佛理的理解。

  诗的前六句,通过诗人登塔所见,描写了长安的景色。渭河两岸,翠竹依绕,山水明快。上苑绵延逶迤,直接远山。京郊到处耸立着帝王公侯的华贵豪宅;阡陌纵横的田园上,农夫田舍也自然的散落。在身处半空的诗人看来,这一切都是大地上的平等点缀,如同杂色香花盛绕。

  由此,引发了诗人进一步的感悟。佛教讲究从初地至喜欢地修至七地远行地,须经一大阿僧祗劫,从八地不动地至成佛,还须经一大阿僧祗劫。故曰:“累劫从初地。”而“为童忆聚沙”则是由《法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化出。此处既说童子聚沙亦远种佛因,也进一步说明成佛须经无量努力。更巧妙的是此二句皆与塔有联系。童子聚沙自不必说了,而“初地”一句则可引申到再高的塔也从初地上累土而成。二句既与塔有关,扣合题目,又具有佛理,构思十分巧妙。

  “一窥公德见,弥益道心加”,诗人这里讲述了初地菩萨初窥心性,功德现前,进而更加精进,以期圆满成佛果。

  诗的最后再次切题,既是因身在高塔而“坐觉诸天近”,同时也因为心系佛法,能感悟诸天欢喜,自觉相近。末句“空香逐落花”暗用散花典故,更加凸显自己心合佛法,并使全诗结束于幻美的气氛。

参考资料:
1、 王春红编著.禅诗精选:企业管理出版社,2013.01:5
北望神州路。试平章、这场公事,怎生分付。记得太行山百万,曾入宗爷驾驭。今把作、握蛇骑虎。君去京东豪杰喜,想投戈、下拜真吾父。谈笑里,定齐鲁。
北望神州路。试平章¹、这场公事²,怎生分付³。记得太行山百事,曾入宗爷驾驭(yù)。今把作、握蛇骑虎。君去京东豪杰喜,想投戈(gē)、下拜真吾父。谈笑里,定齐鲁。
译文:向北眺望通往中原的路,试着议论议论,这一场恢复中原的大事,该怎么嘱咐?记得太行山王善、杨进聚众百万,曾经接受东京留守宗泽驾驭。现在朝廷对义兵左右为难就象握着毒蛇骑着老虎。你到京东路去义军领袖会高兴,料想他们一定会放下武器拜你为父。谈笑间,平定齐鲁。
注释:¹平章:议论,筹划。²公事:指对金作战的国家大事。³分付:安排,处理。⁴“记得”二句;指靖康之变后在河北、山西等地结集的抗金义军,其中有不少归附东京留守宗泽。⁵把作:当作。⁶握蛇骑虎:比喻危险。⁷真吾父:用郭子仪事。郭子仪曾仅率数十骑入回纥大营,回纥首领马而拜,说:“真吾父也。”
两河萧瑟惟狐兔。问当年、祖生去后,有人来否。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算事业、须由人做。应笑书生心胆怯,向车中、闭置如新妇。空目送,塞鸿去。
两河¹萧瑟(sè)惟狐兔²。问当年、祖生³去后,有人来否。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算事业、须由人做。应笑书生心胆怯(qiè),向车中、闭置如新妇。空目送,塞鸿去。
译文:黄河两岸一派萧条只见乱跑的狐兔,试问当年、祖逖离开这里后,还有人来过否?多少在建业新亭洒泪的士大夫,谁真正想到过中原那一大块国土?算起来恢复大业必须由适当的人来做。应该笑象我等书生心里胆怯,向车中、关闭起来象新媳妇。空空地目送,边塞的鸿雁飞去。
注释:¹两河:指河北东路、西路,当时为金统治区。²狐兔:指敌人。³祖生:祖逖。这里指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宗泽、岳飞等。⁴“多少”二句:谓士大夫只会痛哭流涕沽名钓誉而不去行动。新亭,用新亭对泣事。块土:犹言国土。

  这首送陈子华的词,写法特别。“北望神州路,试平章、这场公事,怎生分付?”突如其来地提出一个因北望中原而产生的问题,起势突兀,引人注目。

  “记得太行山百事,曾入宗爷驾驭。今把作握蛇骑虎。”接着才指出问题的具体内容:即是该怎样对待沦陷区的义军。问题从南、北宋之际说起,当时的爱国将领宗泽为抗击金军,招抚了义军首领王善、杨进等人,他敢于招抚被人视为“寇盗”的义军,有能力“驾驭”他们,依靠他们壮大抗金的力量,所以宗泽声威大震,军民都敬重他,喊他为宗爷爷。宗泽在政治上、军事上采取正确的立场和措施,在抗敌方面收到了巨大的效果。

  作者写这首词时,宗泽逝世已久,但在北方金人统治地区,仍有义军活动。其中红袄军力量最大,首领杨安儿被杀后,余众归附南宋,可惜朝廷不信任他们,把抗金民众武装看成是手上拿的蛇和跨下骑的虎,甩掉又不是,用又不敢用。作者送行的友人陈子华,他曾主张积极招抚中原地区的义军。他出知真州(治今江苏仪征),在公元一二二七年(宋理宗宝庆三年)四月,当时李全还未叛降蒙古。宋朝如果能够正确团结、运用义军的力量,抗金是大有可为的。所以作者送陈子华赴江北前线的真州时,要他认真地考虑这个关系国家安危存亡的重大问题。这里前二句歌颂宗泽正确对待义军,声威极大;后一句用《魏书。彭城王勰传》的典故,批判昏聩无能的投降派。两种不同的形象,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笔力遒壮。“君去京东豪杰喜,想投戈拜真吾父。谈笑里,定齐鲁。”希望陈子华到真州要效法宗泽,使京东路(指今山东一带)的豪杰,欢欣鼓舞,做到谈笑之间,能够收复、安定齐鲁北方失地。既是勉友,更抒发自己延纳俊杰、收复河山的热切愿望,写得酣畅乐观,富于豪情壮志。

  下片情感波澜起伏,一会儿奇峰突兀,一会儿陡转直下,沉郁凝重。“两淮萧瑟惟狐兔。问当年、祖生去后,有人来否?”面对当时现实:国土沦丧,人烟稀少,狐兔出入;父老长久盼望,然而看不到祖逖那样的志士。笔调跌宕,感情变为悲愤。“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说当时不但丧心麻木、公然卖国的投降派不想念中原,连以名流自命的士大夫们也没有意志去收复失地。笔调和前三句相同,用南宋统治区域的现实去补充前三句,进一步浓化前三句的感情。“算事业须由人做。”指出事在人为,不须颓丧,又转为充满信心的乐观,和上片的思想感情相呼应。单句回斡,陡然而来,戛然而止,这是词中表现豪迈之气的顶点。“应笑书生心胆怯,向车中、闭置如新妇。”用《梁书·曹景宗传》的典故,嘲笑书生气短,言外之意,也是希望陈子华要振作豪气勇于作为,似自嘲而实是勉励陈子华。“空目送,塞鸿去。”

  以写送别作结。全词正面写送别,只有这两句话;又不直接写送人,却言写目送塞鸿并去,仍与北国河山联系在一起。既点题,又围绕全词的中心内容,有余味,有力量。

  历史上的反动统治者,都是敌视人民的力量,勇于对内,怯于对外。在这首词中,作者要陈子华正确对待义军,招抚义军,思想是进步的。他的词,发展了辛弃疾词的散文化、议论化的倾向,雄放畅达,继承辛派的爱国主义词风,又有自己的风格。这首词气势磅礴,一气贯之,是名词的显著特色。立意高远,大处落墨,又曲折跌宕,不同于那些一味讲究直率的人。

xīnláng ·sòngchénzhēnzhōuhuá

liúzhuāng sòngdài 

běiwàngshénzhōu shìpíngzhāng zhèchánggōngshì zěnshēngfēn tàihángshānbǎiwàn céngzōngjià jīnzuò shé jūnjīngdōngháojié xiǎngtóu xiàbàizhēn tánxiào dìng 
liǎngxiāowéi wèndāngnián shēnghòu yǒurénláifǒu duōshǎoxīntínghuīlèi shuímèngzhōngyuánkuài suànshì yóurénzuò yīngxiàoshūshēngxīndǎnqiè xiàngchēzhōng zhìxīn kōngsòng sàihóng鸿 
江南春尽尚春寒,添尽征衣独掩关。
江南春尽尚春寒,添尽征衣¹独掩关。
译文:江南春天已经过去,但春寒却依然不散,远行的我穿上随身所带的全部衣衫,心事重重地独自早早将门儿掩关。
注释:¹征衣:旅人之衣。
日暮酒醒闻谢豹,所思多在水云间。
日暮酒醒闻谢豹¹,所思多在水云间。
译文:日暮时分酒已醒,只闻杜鹃啼归,叫声凄婉;我所思念的故乡呵,却在那苍茫遥远的云水之间。
注释:¹谢豹:为杜鹃之别名。

chūn怀huái--gāozhù

jiāngnánchūnjǐnshàngchūnhántiānjǐnzhēngyǎnguān

jiǔxǐngwénxièbàosuǒduōzàishuǐyúnjiān

唯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
唯天有设险¹,剑门²天下壮。
译文:天帝在人间设下一些险阻,剑门之险雄居天下。
注释:¹设险:天造地设的险要。²剑门:即大剑山,在今四川剑阁县。大小剑山间,有栈道七十里,叫做剑阁。
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
连山抱西南,石角¹皆北向。
译文:连绵的群山抱护着西南,山壁的石角指向北方。
注释:¹石角:山峰的巨石。
两崖崇墉倚,刻画城郭状。
两崖山墉(yōng)¹倚,刻画城²³状。
译文:两崖如同相并的两堵高墙,岩石的纹理刻画出城郭的形状。
注释:¹山墉:高峻的城墙,用以形容两崖。²城:指都色四周用作防御的墙垣。³郭:指外城。
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
一夫怒临关¹,百万未可傍²
译文:这里确乎是一人奋勇当关,百万人马无法靠前。
注释:¹关:指剑门山,山壁中断如关口。²傍,靠近。
珠玉走中原,岷峨气凄怆。
珠玉¹走中原²,岷(mín)(é)气凄怆。
译文:蜀地的珠玉财宝流向中原,连岷山、峨眉也为之气色惨淡。
注释:¹珠玉:一作“珠帛”,指征效的财物。²中原:黄河中游地带,这里指代京都——朝廷所在地。岷峨:岷山和峨眉山,岷山在四川北部,峨眉山在四川中南部。凄怆:悲伤。
三皇五帝前,鸡犬各相放。
三皇五帝¹前,鸡犬各相放。
译文:想那三皇五帝的时代,蜀地百姓安居乐业亲密无间。
注释:¹三皇五帝:传说中最古的一些帝王。三皇,说法不一,一般指燧人、伏羲、神农。见班固《白虎通》。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后王尚柔远,职贡道已丧。
后王¹尚柔远²,职贡³已丧。
译文:后代君王务以柔远,设宫纳贡致使淳朴的风俗中断。
注释:¹后王:致夏商周三朝的君主。²柔远:指对边远地区实行安抚怀柔政策。³职贡:意思就是规定各地方担负一定的劳役,按时交纳一定的贡物。也就是劳役和斌税。⁴道:指上文所说先王时“鸡犬各相放”的政治。
至今英雄人,高视见霸王。
至今英雄人,高视见霸王¹
译文:直到今天一些英雄豪杰,仍想据蜀称霸分裂江山。
注释:¹霸王:称主称霸。割据叫霸,统一天下叫王。
并吞与割据,极力不相让。
并吞¹与割据²,极力不相让。
译文:王者要并吞,霸者要割据,你争我夺拼力相残。
注释:¹并吞:指王者,如秦始皇等。²割据:指霸者,如公孙述、刘备等。
吾将罪真宰,意欲铲叠嶂!
吾将罪真宰¹,意欲铲叠嶂(zhàng)²
译文:我要向天帝问罪,我要铲除这致乱的重山!
注释:¹真宰:指天,古人以为天主宰万物,故称。²铲叠嶂:削平重叠的山峦。
恐此复偶然,临风默惆怅。
恐此复偶然,临风默惆怅。
译文:想到这种据险作乱的事情还会间或发生,我不禁临风惆怅、惶恐无言。

  这首诗的开始八句,突兀而起,描写了作者初见剑门山那种惊愕的神态。如此奇险、雄壮的大山,真是地造天设。山山相连环绕西南,山上的石头犄角都指向北方。两崖高耸,仿佛墙壁,砌垒之状,宛如城郭。只要有一个人怒而据守,即使百万人也莫敢近前。这些生动的描写,一方面是采用赋的手法,直接描绘山势的雄奇、险要和壮伟,展现了壮阔宏大的气势,十分形象,使人如临其境。诗中用“险”字、“壮”字来形容剑门,全篇都从这二字生发开去。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诗中采用了赋中有兴的手法,寄寓了深刻的政治思想。尤其是“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二句,意蕴丰厚,耐人寻味。”诗人从险峻的山势中,已经清醒意识到,这样险要的地理环境,容易被野心家所利用,随时都有脱离中央王朝,地方割据的危险。“石角”,表面是写山,其实是象征那些居心叵测的地方军阀。

  在具体描写的基础上,作者针对时事,抒发议论。诗人先写当前朝廷剥削百姓,珠玉等物日往中原,故蜀民穷困,以至岷山、峨眉山也为之气色凄怆。其中“走”字系由《韩诗外传》中化用而来,卷六云:“夫珠出于江海,玉出于昆山,无足而至者,犹(同‘由’)主君好之也。”这就委婉曲折地指出了唐王朝对四川人民的苛敛和搜刮,从而揭示了天下致敌之由。之后,作者笔锋一转,又从历史的角度抒发议论。回想上古时代,四川未通中原,那时人们不分彼此,连鸡犬也是随便放的。而夏商周之后,虽对远方实行怀柔政策,但其设官受贡,开了后世苛捐猛征之先,并且对跋扈之徒也逐渐失去了控制,致使地方军阀高视阔步,称王称霸,彼此互不相让,厮杀得难解难分。这些议论,句句是说历史,而句句又联系着现实。

  最后四句,诗人直抒胸臆表达对发动战争,割据祖国之人的强烈愤怒,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诗人说:我要谴责天公,真想铲平这重山叠嶂;想到割据一方的事将来会不时发生,我不禁临风惆怅、沉默无言了!这最后四句十分重要,是全诗的关键所在。“罪真宰”、“铲叠嶂”云云,与篇首对险、壮的极力描写,遥相呼应,使上面的描写落到实处;“恐此复偶然”,又是对“并吞”、“割据”等议论的总结,并进一步表达了对今后形势的忧虑。陈贻焮先生说:“诗人所虑者有二:一,剑门天险,利于军阀扼险割据,古已有之,今亦难保无虞;二,天府之国,物产丰富,若诛求太过,难免结怨生乱。这也就是这首诗的主旨。”(《杜甫评传》中卷)这深深的忧虑,使得全诗的结尾显得更为沉郁有力。然而,作者在最后一句,却又有意宕开一笔,“临风默惆怅”,生动地画出了诗人欲言难言的形象,隐隐透露出无可奈何的情绪,给人以悠然意远之感。诗歌突兀而起,经中间的转折变化,到最后的稍稍宕开,全诗像狂澜陡涨,腾挪跌宕百姓流转,把作者心潮变化的过程,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领悟到雄奇阔大、苍茫浩远的诗意。

  杜甫在诗中议论,是开了宋人的以议论为诗先河,但杜甫的诗中议论也不同于一般宋诗。一方面,诗人的议论与景物和人事的描写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议论建立在生动的形象之上,自然生发。另一方面,作者在议论中融注着自己的激情,语语扣人心弦,因此毫不枯燥。再一方面,作者的议论处处针对着现实社会,因此毫不空泛。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71-273

jiànmén--

wéitiānyǒushèxiǎnjiànméntiānxiàzhuàng

liánshānbào西nánshíjiǎojiēběixiàng

liǎngchóngyōnghuàchéngguōzhuàng

línguānbǎiwànwèibàng

zhūzǒuzhōngyuánmínéchuàng

sānhuángqiánquǎnxiāngfàng

hòuwángshàngróuyuǎnzhígòngdàosàng

zhìjīnyīngxióngréngāoshìjiànwáng

bìngtūnxiāngràng

jiāngzuìzhēnzǎichǎndiézhàng

kǒngǒuránlínfēngchóuchà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