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世徵文献,逢时仕学优。
爱遗边郡在,官止外郎休。
月黑新茔夜,溪横旧隐秋。
从游老宾客,欲替二孤愁。
奕世徵文献,逢时仕学优。
爱遗边郡在,官止外郎休。
月黑新茔夜,溪横旧隐秋。
从游老宾客,欲替二孤愁。
刘过

刘过

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长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去世于江苏昆山,今其墓尚在。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亦与陈亮、岳珂友善。词风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有《龙洲集》、《龙洲词》。 ▶ 476篇诗文

猜您喜欢
金凤邻铜雀,漳河望邺城。
金凤¹邻铜雀,漳(zhāng)²望邺城。
译文:金凤台紧挨着铜雀台,邺城面对着浊漳河。
注释:¹金凤:台榭名,疑为“金虎台”之误。²漳河:浊漳河,在当时河北道相州邺城北面。
君王无处所,台榭若平生。
君王¹无处所,台榭(xiè)²若平生³
译文:君王已死,现在没有地方可寻了,而这里的亭台楼榭却依旧是那个样子。
注释:¹君王:指曹操,曹操曾受封魏王,死后追为武帝。²台榭:土高者为台,有木者为榭。³平生:往常。
舞席纷何就,歌梁俨未倾。
舞席纷何就¹,歌梁²(yǎn)³倾。
译文:当年的歌舞席和那未倾倒的歌梁还有什么用呢?
注释:¹何就:能成什么事?也就是有什么用处的意思。²歌梁:这里实指舞庭。³俨:庄严的样子。
西陵松槚冷,谁见绮罗情。
西陵¹松槚(jiǎ)²冷,谁见绮(qǐ)³情。
译文:西陵里的松树槚树那样苍冷,谁明了铜雀妓的愁情?
注释:¹西陵:指曹操的墓地。²松槚:松树与槚树,这两种树常栽植于墓前。³绮罗:指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代指铜雀妓。
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
¹本深宫²妓,层城³闭九重。
译文:我本是铜雀合上的乐妓,幽闭在一层又一层的深宫中。
注释:¹妾:铜雀妓自称的谦词。²深宫:指铜雀台。³层城:指深宫。九重:九层,形容宫殿之深邃。
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
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
译文:君王死了欢爱已尽,现在为谁打扮为谁歌舞呢?
锦衾不复襞,罗衣谁再缝。
锦衾(qīn)¹不复襞(bì)²,罗衣³谁再缝。
译文:锦缎的被子懒得再叠,绫罗的衣服也不再缝制了。
注释:¹锦衾:锦缎的被子。²襞:折叠。³罗衣:指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
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
高台¹西北望,流涕向青松²
译文:由这高高的铜雀台上望西陵,不由得使人对着墓前的青松流下了泪水。
注释:¹高台:指铜雀台。²青松:苍翠的松树,此处指坟地。

  《铜雀妓》是乐府诗题名,也叫《铜雀台》。铜雀原名榭台,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公元210年(建安十五年)曹操建造,台上有铜铸大雀。《铜雀妓》诗,多是凭吊怀古或咏史之作。据《邺都故事》记载,曹操命其子将其葬在邺之西岗;妾妓都住在铜雀台上,早晚设酒食祭奠,每月初一、十五在灵帐前奏乐祭礼;诸子也经常登台瞻望西陵墓田。

  王勃的《铜雀妓二首》是“裁乐府以入律”的。这两首五言律诗都描写歌妓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在其中,诗人对终身被幽禁于深宫的歌妓的不幸生活流露出深深的同情和不平。

  第二首开头“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是以歌妓的口吻感叹自己的不幸身世,使沉郁悲凉的气氛一开始就笼罩了全篇。据史书记载,铜雀台很高,上有宫房一百二十间,歌妓们被关闭在重重宫门之中。这里的“闭”字表现出了深宫里歌妓没有自由的痛苦。颔联“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进一步描写歌妓内心的孤寂。

  她们本来是用自己的姿色、技艺娱乐君王,博取君王的欢心的。而此时就连这样的机会也已经结束了。曹操死了,还为谁歌舞,为谁修饰容貌呢!然而她们仍然得按照曹操的遗命,“每月十五,辄向帐前作妓乐”,为曹操的“魂灵”歌舞。这更可悲。君王就连死后都操纵着她们的命运,她们唯有终老宫中,永不得见天日,其中悲苦可想而知。颈联“锦衾不复襞,罗衣谁再缝”,是写歌妓没有任何希冀,在死寂绝望的心情中,心灰意懒,华贵的铺盖没人再折叠,绫罗的衣裙也不想再缝制,“谁再缝”的“谁”字用得好,以疑问代词代替否定词与上句的“不”字相对,含意双关而有力。“谁”实为“人人”,说明有这样命运的人很多失去自由,没有欢乐没有理想,虽生犹死。尾联“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承上联之意而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此恨绵绵,歌妓在那高入云霄的铜雀台上放眼远眺,只看到西陵苍松翠柏,不觉凄然泪下。

  诗人写《铜雀妓》诗,是为了以古喻今,针对当时幽深的宫廷生活有感而发的,通过生动的形象抒发对历史事实的评价,借曹事以讽唐,“用意隐然,最为得体。”此诗不同于一般的凭吊怀古诗,对于史事不着力显微阐幽,而能别寓兴意;不采取直抒胸臆或议论,而以歌妓的口吻自叹自哀,真情实感,分外动人。

tóngquèèrshǒu--wáng

jīnfènglíntóngquèzhāngwàngchéng

jūnwángchùsuǒtáixièruòpíngshēng

fēnjiùliángyǎnwèiqīng

西língsōngjiǎlěngshuíjiànluóqíng

qièběnshēngōngcéngchéngjiǔzhòng

jūnwánghuānàijǐnwèishuíróng

jǐnqīnluóshuízàifèng

gāotái西běiwàngliúxiàngqīngsōng

常爱南山游,因而尽原隰。
常爱南山游,因而尽原隰(xí)¹
译文:我经常来终南山游玩,因此我知道广阔平坦和低洼潮湿的地方。
注释:终南山:简称南山,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位于陕西省境内秦岭山脉中段。¹原隰:形容广大平坦和低洼潮湿的地方。
数朝至林岭,百仞登嵬岌。
数朝至林岭,百仞登嵬(wéi)(jí)¹
译文:我曾经去过树林里和山岭里,那里有着上百仞的高耸的山峰。
注释:¹嵬岌:高耸,也指高耸的山。
石壮马径穷,苔色步缘入。
石壮马径穷,苔色步缘入。
译文:在路边有很多石头,道路却很狭窄,苔藓随着脚步延伸。
物奇春状改,气远天香集。
物奇春状改,气远天香集。
译文:周边的事物形状是那么奇特,在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清新的香味。
虚洞策杖鸣,低云拂衣湿。
虚洞策杖¹鸣,低云²拂衣³湿。
译文:我拄着拐杖登上终南山,在低低的云下拂动着衣衫,很快,我的衣襟就已经被打湿了。
注释:¹策杖:拄杖,也称杖策。²低云:指离地面较近的云。³拂衣:挥动衣服。
倚岩见庐舍,入户欣拜揖。
倚岩见庐舍¹,入户欣拜揖(yī)²
译文:我依靠在岩石的旁边,偶然看见了农家的庐舍,当我走进门户的时候,立即上前拜访这些人。
注释:¹庐舍:房屋,住宅,也指田野间的屋舍。²拜揖:打躬作揖,多用来形容恭顺恳求。
问性矜勤劳,示心教澄习。
问性矜(jīn)¹勤劳,示心教澄习。
译文:一问他们才知道,他们的性格是矜持的、勤劳的,他们毫无保留的表达自己的心意,常常自我修行本心。
注释:¹矜:同情、怜悯。
玉英时共饭,芝草为余拾。
玉英时共饭,芝草为余拾。
译文:我有时候和他们一起吃饭,而且他们一起为我寻找一种叫做灵芝的草。
境绝人不行,潭深鸟空立。
境绝人不行,潭深鸟空立。
译文:终南山的山境险绝、境界空绝;潭水极深、池潭深深;游人不至;鸟儿在半空中飞舞,就像是腾空而立。
一乘从此授,九转兼是给。
一乘从此授,九转¹兼是给。
译文:我趁着现在,从这里开始出行,准备传授自己所获得的知识;我反复地在山地里行走,但是绕来绕去都是石阶,我觉得山路崎岖,十分难走。
注释:¹九转:反复翻转。
辞处若轻飞,憩来唯吐吸。
辞处若轻飞,憩(qì)¹来唯吐吸。
译文:我从这里辞别而去,就好像是飞起来一样,我在闲暇休息的时候只剩下呼吸了。
注释:¹憩:休息。
闲襟超已胜,回路倏而及。
闲襟超已胜,回路倏(shū)¹而及。
译文:闲暇之人的胸襟很开阔,看着景色闲下来的时候,定下的游览的目标已然超过了,今天收获不小,大获全胜;不知不觉,回家的时候就已经很快地到来了。
注释:¹倏:极快地,忽然。
烟色松上深,水流山下急。
烟色松上深,水流山下急。
译文:松树深深的棕褐色慢慢地加深,下山时的水流显得非常的湍急。
渐平逢车骑,向晚睨城邑。
渐平逢车骑,向晚¹(nì)²城邑(yì)³
译文:渐渐地,路越来越平坦了,我遇见了车辆和朝匹,晚上看见了城市的灯光。
注释:¹向晚:傍晚,天色将晚。²睨:斜着眼看。³城邑:泛指城市、城镇。
峰在野趣繁,尘飘宦情涩。
峰在野趣繁,尘飘宦(huàn)¹情涩。
译文:在山峰里的野趣就很多了,我做官时的感情已经开始渐渐地变淡了。
注释:¹宦:指做官、宦官。
辛苦久为吏,劳生何妄执。
辛苦久为吏(lì)¹,劳生²何妄执³
译文:我辛辛苦苦做了那么久的官吏,辛苦劳累的生活又何必去虚妄,何必去执着呢?
注释:¹吏:泛指官吏。²劳生:指辛苦劳累的生活。³妄执:虚妄的执念,虚妄,指没有事实根据、不着边际、不可捉摸的事物,执念,指执着的念头。
日暮怀此山,悠然赋斯什。
日暮¹怀此山,悠然赋斯什。
译文:在黄昏的时候,我回忆起这座山,心中不禁悠然自得起来。
注释:¹日暮:指傍晚、日落或黄昏时分。

  这首诗歌开篇表明诗人常来终南山游玩,“数朝至林岭……气远天香集”描写终南山的景色,罕有人至却事物盎然,别有闲情雅致。“虚洞策杖鸣...…回路倏而及”写诗人在山上的活动,诗人拄杖登山,衣襟被打湿。偶遇农家,上前拜访,农人很热情地招待诗人,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山的时候了。“烟色松上深……悠然赋斯什”中,诗人先描写下山之景,之后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烦,对自然田园风光的喜爱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这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情以景生,景与情合,情景交融地阐释出作者在面对此情此景时的心态,也揭露出了作者对仕途中的苦涩、艰辛的强烈不满,以及自己对山野自然自由的无限向往。 文人们到京都应试,求功名,栖息游赏之中,接触终南山最多,对终南山也别有情感。这些人大都有诗家手笔,吟咏之间,染翰之时,自然把诗文化与帝京文化、隐士文化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终南山文化的别致。

  在王湾的《奉使登终南山》中,诗人叙登山过程,绘山中“ 潭深鸟空立” 、“ 烟色松上深” 登清幽之景。登山及所见触动作者的心弦,“ 峰在野趣繁,尘飘宦情涩。辛苦久为吏,劳生何妄执。” 作者认为自己的本性是向往山野自然,仕途对于他只是一种苦涩、一种艰辛。这首诗是终南山秀美景致与诗人内心细腻情感的完美融合,历代文人雅士都对其交口称赞。

参考资料:
1、 王夫之《唐诗评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2、 陆时雍《唐诗镜》:上海古籍出版社: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
3、 施蛰存《唐诗百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 彭定求《全唐诗》:中华书局,1999年版
佳期期未归,望望下鸣机。
佳期¹期未归²,望望³下鸣机
译文:丈夫到了归期还未回来;心里难过,无法再织布,便走下了织机。
注释:¹佳期:这里指行人的归期。²期未归:期望而没有归来。³望望:心中怨望。⁴鸣机:织机。
徘徊东陌上,月出行人稀。
(pái)(huái)东陌上,月出行人稀。
译文:出门等待,在田间徘徊;一直等到月亮出来、行人稀少的时候。

  王主簿就是诗人王融,与谢朓同为萧子良“竟陵八友”。他们常有诗歌往还,《同王主簿有所思》是写给王融的歌往诗,这首诗清新含蓄,画面凄切动人,且意味深长,情境中蕴含着沉闷的幽怨,虽不言怨而深沉之怨自在其中。

  诗写一思妇夜织,怀念夫君,盼望他早日归来。她曾与夫君约好了“佳期”,定好了时辰。可是,佳期已过,思妇内心焦急,翘首盼望,急切地期待着夫君归来,却总是不见他的踪影。她的心头,不免袭上无形的惆怅。那可不同于“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夜雨寄北》)那种濒于绝望的期待,那种心态毕竟是相对平静的——尽管是低沉的平静;这可是有“佳期”可盼的呀——惟其有了“佳期”,所以希望愈大,思念之情愈加浓郁,急不可耐;惟其有了“佳期”却又“期”而“未归”,热切的希望落了空,所以失望愈大,心情愈加沉痛。女主人公想:他,是旅途遭受了什么不幸,还是忘却了“佳期”,忘却了山盟海誓?她实在不忍想下去了。她把全副身心都埋没到剧烈的织布劳动之中,试图以此来排遣苦闷。但这不仅没能稍稍平息心中的烦恼,“唧唧复唧唧”的织布声音,反而更搅得她思绪纷杂,心情缭乱。于是,她干脆走下鸣机,迈出了乱哄哄的屋子。“望望”二字,一般解释为中心怨望,实际上,这里与其说是在直接刻画思妇的心理,不如说是在描绘思妇翘首盼望夫君的姿态、神态,而她怨望的心态,只是通过这种姿态神态,婉转地表现出来的。只有这样解释,才能体会到句中丰富的形象性,咀嚼到深厚的韵味。

  而且,循此亦可摸索到“徘徊东陌上”的意脉——否则,如果是从心态刻画忽然跳到动作描写,就显得突兀。而循此意脉,读者又仿佛可以看到,思妇在织机上频频遥望,终于失望以后,走下织机,迈出门户,仍然是一步一望,一望一步,来到郊外月色田野之中。荒漠的平原,沉寂的旷野,一下子统摄了她的身心,她的心情仿佛也变得平静了。宛如波涛汹涌的巨流,经过峡谷的激腾、击撞和喧嚣以后,汇入了一望无际的平湖,顿时显得汪洋恣肆、纡徐平缓了。在这宁静的世界,她兀自徘徊陌上,徜徉田间,直到月儿悄悄升起,行人渐渐隐去。这里,诗人已将灵动之笔从主人公心态的描绘中抽将出来,大笔绘画出一幅月下思妇沉吟图,烘托出一种清幽深远的境界,让人们从这幅寂静的图画和宁谧的气氛之中,从思妇的踯躅、徘徊之中,去体会她的心境,揣摩她的心情。无尽的思念,无穷的遐想,都融化在这清寂、空旷的境界之中了。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含蓄隽永。沈德潜评此诗“即景含情,怨在情外”(《古诗源》),可谓切中肯綮。另外,此诗已具有鲜明的格律化倾向。从声律结构形式分析,它属于“对式”绝句,即第一联与第二联各自成“对”,但相互不“粘”。这是“永明体”诗的一种特殊形式,反映了五言诗从古体向律体过渡的痕迹。谢朓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从这一首小诗中,也可看到他在声律方面所作的努力。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827-828页

tóngwángzhǔ簿yǒusuǒ

xiètiǎo nánběicháo 

jiāwèiguī wàngwàngxiàmíng 
páihuáidōngshàng yuèchūxíngrén 
秋声无不搅离心,梦泽蒹葭楚雨深。
秋声无不搅离心,梦泽¹(jiān)(jiā)²楚雨深。
译文:秋天的声音都会扰乱客子离人的心绪,云梦泽上芦苇苍苍,凄冷的秋雨下得很浓密。
注释:¹梦泽:即云梦泽。²蒹葭:指芦荻,芦苇。
自滴阶前大梧叶,干君何事动哀吟。
自滴阶前大梧叶,干¹君何事动哀吟。
译文:雨滴自己滴到台阶前的大梧桐叶,关您什么事呢而作哀伤的吟唱?
注释:¹干:触犯,冒犯;关连,涉及。
这首诗也是描写秋天的齐安(黄州)景物,寄托了诗人背井离乡的怅恨心情。全诗写秋日雨景,通过秋声楚雨,阶前梧叶,构成秋雨图画。诗中字字皆秋色,句句皆秋色,吟之身寒,且融入“哀吟”等主观情绪,愁恨袅淡,一咏三叹。
参考资料:
1、 陈邦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77-1078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厨 通:橱;销金兽 一作:消金兽)
薄雾浓云愁永昼¹,瑞脑²³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chú),半兽凉初透。(厨 通:橱;销金兽 一作:消金兽)
译文: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郁闷愁烦,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注释:¹永昼:漫长的白天。²瑞脑:一种薰香名。又称龙脑,即冰片。³销:一本作“消”,《花草粹编》等作“喷”。⁴金兽:兽形的铜香炉。⁵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⁶纱厨:即防蚊蝇的纱帐。厨:《彤管遗篇》等作“窗”。⁷凉:《全芳备祖》等作“秋”。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人比 一作:人似)
东篱(lí)¹把酒黄昏后,有暗香²盈袖。莫道不销魂³,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人比 一作:人似)
译文: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此时此地怎么能不令人伤感呢?风乍起,卷帘而入,帘内的人儿因过度思念身形竟比那黄花还要瘦弱。
注释:¹东篱:泛指采菊之地。²暗香:这里指菊花的幽香。³销魂:形容极度忧愁、悲伤。销:一作“消”。⁴西风:秋风。⁵比:《花草粹编》等作“似”。⁶黄花:指菊花。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通过描述作者重阳节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

  “薄雾浓云愁永昼”,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都是布满着“薄雾浓云”,这种阴沉沉的天气最使人感到愁闷难捱。外面天气不佳,只好待在屋里。永昼,一般用来形容夏天的白昼,这首词写的是重阳,即农历九月九日,已到秋季时令,白昼越来越短,还说“永昼”,这只是词人的一种心理感觉。时间对于欢乐与愁苦的心境分别具有相对的意义,在欢乐中时间流逝得快,在愁苦中则感到时间的步履是那样缓慢。一个人若对“薄雾浓云”特别敏感,担心白天总也过不完,那么,她的心境定然不舒畅。李清照结婚不久,就与相爱至深的丈夫赵明诚分离两地,这时她正独守空房,怪不得感到日长难捱了。这里虽然没有直抒离愁,但仍可透过这层灰蒙蒙的“薄雾浓云”,窥见女词人的内心苦闷。“瑞脑消金兽”一句,便是转写室内情景:她独自个儿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真是百无聊赖。又是重阳佳节了,天气骤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对比夫妇团聚时闺房的温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她走出室外,天气不好;待在室内又闷得慌;白天不好过,黑夜更难挨;坐不住,睡不宁,真是难以将息。“佳节又重阳”一句有深意。古人对重阳节十分重视。这天亲友团聚,相携登高,佩茱萸,饮菊酒。李清照写出“瑞脑消金兽”的孤独感后,马上接以一句“佳节又重阳”,显然有弦外之音,暗示当此佳节良辰,丈夫不在身边,“遍插茱萸少一人”,不禁叫她“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又重阳”一个“又”字,是有很浓的感情色彩的,突出地表达了她的伤感情绪。紧接着两句:“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丈夫不在家,玉枕孤眠,纱帐内独寝,难免有孤寂之感。“半夜凉初透”,不只是时令转凉,而是别有一番凄凉滋味。

  下片写重阳节这天黄昏赏菊东篱、借酒浇愁的情景。把酒赏菊本是重阳佳节的一个主要节目,大概为了应景,李清照在屋里闷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强打精神“东篱把酒”来了。可是,这并未能宽解一下愁怀,反而在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澜。重阳是菊花节,菊花开得极盛极美,她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满身花香。然而,她又不禁触景伤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在异地的亲人。“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了《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句意。“暗香”,通常指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北宋诗人林逋咏梅花的名句。这里则以“暗香”指代菊花。菊花经霜不落,傲霜而开,风标与梅花相似,暗示词人高洁的胸襟和脱俗的情趣。同时也流露出“馨香满怀袖,路远莫致之”的深深遗憾。这是暗写她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她实在情不自禁,再无饮酒赏菊的意绪,于是匆匆回到闺房。“莫道不消魂”句写的是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以“人比黄花瘦”作结,取譬多端,含蕴丰富。

  此词在艺术上的一个特点是“物皆著我之色彩”,从天气到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词人用她愁苦的心情来看这一切,无不涂上一层愁苦的感情色彩。在结构上自起句至“有暗香盈袖”,都是铺叙笔法;而把节日离索的刻挚深情留在结拍,使它如高峰突起。“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成为全篇最精彩之笔。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诗词中不乏类似的句子,这是因为正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才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莫道不消魂”,直承“东篱把酒”以“人拟黄花”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相结合。“帘卷西风”一句,更直接为“人比黄花瘦”句作环境气氛的渲染,使人想象出一幅画面:重阳佳节佳人独对西风中的瘦菊。有了时令与环境气氛的烘托,“人比黄花瘦”才有了更深厚的寄托,此句也才能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此词的另一个特点是含蓄。唐司空图认为含蓄的主要特征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及,若不堪忧。”(《诗品·含蓄》)从字面上看,这首《醉花阴》没有写离别之苦,相思之情,但仔细寻味,它的每个字都浸透了这一点。从她不时去看香炉里的瑞脑燃烧了多少(也即时间过去了多少)的细节中,读者可以感到她简直是度日如年。白天好不容易挨过去了,晚上更加难捱。李清照不直接写“每逢佳节倍思亲”,而是写失眠,写一直到半夜都没有睡着。看来她不只是身体感到凉,主要的还是内心感到凉。于是她对赵明诚那苦苦思念之情便从字里行间洋溢而出。读罢全词,一位不堪忍受离别之苦的少妇形象生动地立在读者眼前。

  全词明白如话,没有冷涩难懂之处,表达的感情却十分深沉细腻。畅达与深沉相结合,这正是李清照词风的一个重要特点。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4月版 :第1200-1202页 .
2、 陈祖美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年9月版 :第41-44页 .

zuìhuāyīn ·nóngyúnchóuyǒngzhòu

qīngzhào sòngdài 

nóngyúnchóuyǒngzhòu ruìnǎoxiāojīnshòu jiājiéyòuchóngyáng zhěnshāchú bànliángchūtòu  (chútōng chú xiāojīnshòuzuò xiāojīnshòu )
dōngjiǔhuánghūnhòu yǒuànxiāngyíngxiù dàoxiāohún liánjuǎn西fēng rénhuánghuāshòu  (rénzuò rén )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