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游遍入焦山,舟轻帆急须臾间。
涉江已远风浪阔,游人到此皆争还。
山头冉冉万竿竹,楼阁不见门长关。
金山共此一江水,只有胜绝无此闲。
野僧终日饱一饭,与世相视如髦蛮。
门无舟楫断还往,说法教化鼋鼍顽。
偶然客至话乡国,西望落日低铜镮。
岷峨正在日入处,想象积雪堆青鬟。
稻田一顷良自给,仕宦不返知谁扳。
久安禄廪农事发,强弓一弛无由弯。
行逢佳处辄叹息,想见茅屋藏榛菅。
我知此地便堪隐,稻苗旆旆鱼斑斑。
金山游遍入焦山,舟轻帆急须臾间。
涉江已远风浪阔,游人到此皆争还。
山头冉冉万竿竹,楼阁不见门长关。
金山共此一江水,只有胜绝无此闲。
野僧终日饱一饭,与世相视如髦蛮。
门无舟楫断还往,说法教化鼋鼍顽。
偶然客至话乡国,西望落日低铜镮。
岷峨正在日入处,想象积雪堆青鬟。
稻田一顷良自给,仕宦不返知谁扳。
久安禄廪农事发,强弓一弛无由弯。
行逢佳处辄叹息,想见茅屋藏榛菅。
我知此地便堪隐,稻苗旆旆鱼斑斑。
苏辙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166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
摧折¹不自守²,秋风吹若何³
译文:蒹葭面对摧残不能够保全自我,又被瑟瑟秋风吹着该怎么办。
注释:¹摧折:摧残折断。²自守:保卫自己,坚守自我。³若何:怎么办。《新唐书》有“诏不许,若何?”
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
暂时花戴雪¹,几处叶沉波。
译文:只是在极短的时间里盛开花朵,很快叶子就会沉入水中。
注释:¹花戴雪:暗指花开。芦苇花为灰白之色,花开如同顶着白雪。
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
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
译文:在形体柔弱的时候春风拂过都嫌来得早,在生长成密丛时夜里的寒露又多了。
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跎。
江湖后摇落¹,亦恐岁蹉(cuō)(tuó)²
译文:即使衰败后花叶摇落,还担心岁月虚度。
注释:¹江湖后摇落:此处江湖引申为退隐。²蹉跎:失意,虚度光阴。

jiānjiā

 tángdài 

cuīshéshǒu qiūfēngchuīruò 
zànshíhuādàixuě chùchén 
ruòchūnfēngzǎo cóngzhǎngduō 
jiānghòuyáoluò kǒngsuìcuōtuó 
经乱衰翁居破村,村中何事不伤魂。
经乱¹衰翁居破村,村中何事不伤魂²
译文:经历了多次战乱的老翁住在一个破败的村庄里,这村子中事事都叫人伤心。
注释:乱后:指唐末黄巢起义后。¹经乱:经过战乱。此句一作“八十老翁住坡村”。²伤魂:伤心。此句一作“村中牢落不堪论”。
因供寨木无桑柘,为著乡兵绝子孙。
因供寨(zhài)¹无桑柘,为著²乡兵³绝子孙。
译文:因为修建军队营寨,村中的桑树和柘树都被砍光了。因为组建乡兵,村中的青壮年都战死沙场,老头儿都断绝了子孙。
注释:¹寨木:修建军队营寨用的木头。²著:一作“点”,点派,征集。³乡兵:地方武装。
还似平宁征赋税,未尝州县略安存。
还似平宁¹征赋(fù)税,未尝²州县略³安存
译文:在这种时候,官府的赋税却一点儿不能少,还像太平无事的年成一样征收。不但本乡如此,其他州县也未曾有过安抚体恤。
注释:¹平宁:太平安宁的年头。²未尝:不曾。³略:稍微。⁴安存:安抚体恤。
至今鸡犬皆星散,日落前山独倚门。
至今鸡犬皆星散¹,日落前山独²倚门。
译文:现在连鸡犬都星散而不知去向,只剩下老人在日落时孤零零地倚着柴门叹息。
注释:¹星散:像空中的星星般分散消失,不知去向。²独:一作“哭”。

  首联虽是转述村叟的情况,但可以烈感受到无比的凄恻、沉痛之情。颔联写战乱给村叟带来的灾难。桑柘,表达对官府朝廷无声而无比愤怒的控诉和抨击。颈联则通过村叟欲求生存的愿望的破灭,使全诗具有了一种普遍性指向和代表意义。尾联衰翁有气无力倚门对着前山的落日,传神地呈现出一个衰惫乏倦、孤苦无依的老翁形象。

  不像多数“伤田家”一类揭示民生疾苦的诗作,常用贫富极端对立的方式来造成强烈的反差效果,以此对现实进行抨击((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等),在这里,诗人只是真实地记叙、描摹乱后村叟的悲惨生活,而且这种记录是以一种客观、平静的方式进行的。诗中不写与“逢”字有关的内容,也没有与作者自己主观情绪有关的字眼,相形之下,首联在全诗中便显得十分突出。虽也只是转述村叟的情况,读者强烈感受到的却是诗人无比的凄恻、沉痛之情。一“逢”村叟,便是“乱”、“衰”、“破”“伤魂”,这样触目惊心的情形,村叟事事伤魂,诗人又何尝又伤魂。这里将村叟的情形、感受过程暗迁为诗人的心绪感受,是一种自然、含而不露和深层次的情绪转换。诗一开始即以这种与传统诗学的“含蓄”无关的“定味语”式的字眼,将惨痛现实及感受全盘托出,直接拉到读者眼前、心中,可谓字字惊心。“伤魂”二字,则实为诗眼,下面几联是在这一基调上具体情形的自然生发,不断加深着这种同属于“衰翁”、诗人和读者的“伤魂”之感。因此全诗看似冷静,实则情绪饱满,看似直白,实则含蓄蕴藉。七律首联素为人重视,此诗首联份量尤重。

  颔联写战乱给村叟带来的灾难。桑柘,即男耕女织生活赖以维持的重要生产资料——桑树柘树都被砍伐殆尽,作兵营的寨栅了,村叟已无以为生,徭役又使他子孙断绝,永远失去了生存的保障和依靠,相比之下痛失亲人的悲苦也许倒还要好受一些。可以说,“三吏”、“三别”之中,痛苦更深地表现为亲情的折磨,《杜陵叟》、《卖炭翁》等诗中主人公也许还能“重整旗鼓”活下去,这里村叟却被逼入了绝境。诗人这种真实到令人心颤的实录,是要表达对官府朝廷无声而无比愤怒的控诉和抨击。不幸时代中,“诗史”性作品其实都同是这样一种指向。

  颈联出句承续上联之意,直接点明“赋税”二字,是概括性交代,对句则通过村叟欲求生存(逃离到别的州县)的愿望的破灭,一下使全诗具有了一种普遍性指向和代表意义,而超越了对一个村叟的单纯记叙,诗也由此获得新的深广度。老人的遭遇正是当时千家万户生活的一个缩影,典型地概括了连年战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尾联稍异上两联,上句仍承续着上两联的苦况交待,下句却转入一个孤单、冷漠场景的刻划。子孙断绝、鸡犬星散的“家”门口,衰翁有气无力倚门对着前山的落日。全诗直到最后,才单用一个“独”字,将对村叟情形的记叙转入对村叟形象的简洁刻划,传神地呈现出一个衰惫乏倦、孤苦无依的老翁形象。也仅用这个“独”字,诗由对黑暗现实的无声抨击转入到对穷苦农民的深切同情。

  《乱后逢村叟》之所以感人,其艺术力量正来源于这种对现实黑暗的抨击和对人民的同情,这一点又是通过极其通俗朴实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这是一种自觉的艺术追求。杜荀鹤出身寒微,境遇不顺,长期在社会底层的生活使他对人民的痛苦体察很深,故《唐风集》中不少反映民生疾苦、乱后心绪的诗作许多都像这首《乱后逢村叟》一样,是可以称为历史实录的作品。而正是这种由题材特点、创作者个性及艺术上的自觉追求所确立的语言风格,被世人称之为“杜荀鹤体”或“晚唐格”,体现出杜荀鹤诗的独特风貌。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31-432

luànhòuféngcūnsǒu--xún

jīngluànshuāiwēngcūncūnzhōngshìshānghún

yīngōngzhàisāngzhèwèizhexiāngbīngjuézisūn

háishìpíngníngzhēngshuìwèichángzhōuxiànlüèāncún

zhìjīnquǎnjiēxīngsànluòqiánshānmén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错喜欢 一作:空喜欢)
莫言¹下岭便无难,赚(zuàn)²行人错喜欢³
译文: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
注释:松源、漆公店:地名,当今在今皖南山区(在今江西弋阳与余江之间)。晨炊:早餐,做早饭,也指清晨起来做早餐。¹莫言:不要说,不要觉得。²赚(zuàn)得:骗得。³错喜欢:白白地喜欢,空欢喜。一作“空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政入 一作:正入;围子 一作:圈子;放出 一作:放过)
政入¹万山围子²里,一山放出³一山拦。(课本版本)
译文:好比行走在群山的包围之中,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出现阻拦去路。
注释:¹政入:恰好进入。政,同“正”,正好,恰好。一作“正”。²围子:圈子,圆圈。一作“圈子”。³放出:这里是把行人放过去的意思。一作“放过”。⁴拦:阻拦,阻挡。

  诗的内容很平常,读来却有一种新鲜感。它的佳处,就在于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里人们习见的现象中,敏感地发现和领悟某种新鲜的经验,并用通俗生动而又富于理趣的语言表现出来,能给人以某种联想与启示。

  第一句当头喝起。“莫言下岭便无难”,这是一个富于包孕的诗句。它包含了下岭前艰难攀登的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历艰难的种种感受。正因为上山艰难,人们便往往把下岭看得容易和轻松。开头一句,正像是针对这种普遍心理所发的棒喝。“莫言”二字,像是自诫,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

  第二句申说、补足首句。“赚得行人错喜欢。”“赚”字富于幽默的风趣。行人心自中下岭的坦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正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诗人在这里只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悬念,使下两句的出现更引人注目。

  三四两句承接“空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本来,上山过程中要攀登多少道山岭,下山过程中也会相应遇到多少道山岭。山本无知,“一山放过一山拦”的形容却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它仿佛给行人布置了一个迷魂阵,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而行人的种种心情——意外、惊诧、厌烦,直至恍然大悟,也都在这一“拦”一“放”的重复中体现出来了。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1105页

guòsōngyuánchénchuīgōngdiàn

yángwàn sòngdài 

yánxiàlǐngbiàn便nán zuànxíngréncuòhuān  (cuòhuānzuò kōnghuān )
zhèngwànshānwéi shānfàngchūshānlán  (zhèngzuò zhèng wéizuò quān fàngchūzuò fàngguò )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
秋风萧(xiāo)¹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
译文:呼啸的秋风让人无限忧愁,进也忧愁,退也忧愁。
注释:¹萧萧:寒风之声。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愁。
译文:异域戍边的人,哪个不陷入悲愁中?真是愁白了头啊。
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
胡地¹多飚(biāo)²,树木何修修³
译文:胡人之处多狂风,树木萧瑟干枯。
注释:¹胡地:古代胡人居北方,故后即用以代指北方。²飙风:暴风。³修修:与“翛翛”通,鸟尾敝坏无润泽貌,这里借喻树木干枯如鸟尾。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译文:离家日子越来越远,衣带渐宽人消瘦。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心思¹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译文:思乡的悲苦无法言说,就像车轮在心中旋转。
注释:¹思:悲。末二句是说难言的悲感回环在心里,好像车轮滚来滚去。

  读这首诗,容不得人情感上有所酝酿,劈头便为一派浓重的忧愁所笼盖——一个苍莽悲凉的秋日,一场郁郁无欢的怅饮,本已令人愁闷难耐。何况还有那吹不尽的秋风,老是在帐外“萧萧”地响,更教人愁杀。“秋风萧萧愁杀人”,这一句突发的啸叹,正将主人公心头的万缕愁绪,化作烈烈秋风,“苍茫而来”,立时令人生出一种“不可遏抑”的困扰之感。“出亦愁,入亦愁”,则以细节刻画,抒写愁苦中人的坐立不安。不禁使人感到,那困扰着主人公的忧愁,竟怎样难以趋避、无可摆脱。受这困扰的,不止主人公一人:“座中何人谁不怀忧?”既称“何人”,又加“谁不”,这双重反问告诉人们:那忧愁正如病魔一样,已侵袭到所有在座者的心腑。使主人公所对无非忧者、所闻无非愁叹——这样的日子,真能耗蚀人的青春,加速衰老之期的到来。难怪主人公要发出“令我白头”的幽幽哀叹了。

  以上一节,一味写“愁”,使人来不及细想,先就浸染上了那摆脱不开的忧愁。读者不免要问:诗中主人公是谁?他究竟为什么如此忧愁?第二节诗,正为读者解开了疑团:“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胡地”,即塞外胡人居处之地。主人公既呼之为“胡”,可见他自己不是胡人。联系下文“离家日趋远”一句,可知主人公应是远离家乡、出塞戍守的汉卒。对于初到塞外的旅人来说,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的异域风光,实在是新鲜而奇妙的。但作为戍卒而久居胡地,看惯了浩瀚的黄沙,见不到几多绿意。秋冬之际,唯有呼啸的飚风,时时摇撼着稀疏的高树。那滋味可就大不好受了。它们所能勾起的,只能是千重忧虑、万里思情。读到这里,读者便可恍然大悟:主人公之所以“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之人之所以“谁不怀忧”,那都是心揣着有家难归的万里离思的缘故。在这样的断肠人眼中,无论是“飚风”,无论是“修树”,触目间全都化成了一片愁雾。故此二句看似写景,实亦写愁,正与上文“秋风萧萧愁杀人”相应,将满腹的忧愁“外化”了。

  如果说,忧愁可以催人衰老,它首先带给人们的,则是憔悴和消瘦。“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诗中的主人公,正因为飘泊异乡、离家日远,被愁思消磨得茕茕骨立了。但诗人却不肯明言,而是巧妙地运用“衣带”之“日缓(松)”,以反衬主人公身躯的日见消瘦,写得含蕴不露而哀情深长。一位形销骨立的戍卒,就这样独伫于塞外荒漠,默默无语地遥望着万里乡关:“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他不是无语可说,而是心中塞满了愁思,纵然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要描述这样一种痛苦之状,笔墨是难以胜任的。但人们在极度痛苦之中,想象力就往往特别活跃,笔底口中便常常跳出奇语。《卫风·河广》的主人公,在眺望黄河彼岸的故国时,思归心切,就唱出了“谁谓河广,一苇杭(渡)之”的奇句。而这首歌的主人公,为抒写胸中难以排遣的痛苦,竟想出了“肠中车轮转”这一奇喻。用滚滚车轮在肠中的转动,写主人公无可言传的曲曲愁思,真是形象得教人吃惊。也正因为如此,戍卒那离家万里的痛苦怀思,才以更强的力度震荡了读者的心弦,使人不能不为之悚然动容。

  有人认为,《古歌》所抒写的,是“游子天涯之感”,恐怕不确。从上文的分析可知,它应该就是“胡地”戍卒的思乡怀归之作。东汉曾多次对羌人用兵,战争均延续十数年之久。朝廷之将贪功而无能,至使离乡征戍之卒“进不得力战,退不得温饱”,大批丧生于“胡地”、边境。这正是《古歌》之类思乡之作产生的背景。这首歌熔抒情、写景于一炉,在“秋风萧萧”中抒写困扰戍卒的愁思;又将它融于异乡的修树、荒漠的飚风之中,变得更加蓬勃、纷扬;最后忽设奇喻,将其化为辘辘车轮,在肠中滚转不已。如此形象的情感抒写,显示出汉乐府民歌在抒情艺术上已有怎样长足的进步。能够与它比美的,在汉代,恐怕只有“长于抒情”的《古诗十九首》了。

míng liǎnghàn 

qiūfēngxiāoxiāochóushārén chūchóu chóu 
zuòzhōngrén shuíhuái怀yōu lìngbáitóu 
duōbiāofēng shùxiūxiū 
jiāyuǎn dàihuǎn 
xīnnéngyán chángzhōngchēlúnzhuàn 
绿波春水没渔家,杨柳青青拂钓槎。
绿波春水没(mò)¹渔家,杨柳青青拂钓槎(chá)²
译文:春日绿色的水面泛起波纹,打渔人家的身影却隐没不见。杨柳的枝条随风轻拂着钓舟,原来渔家正“藏”在这里。
注释:¹没:隐藏。²钓槎:钓舟,渔舟。
三月江南春雨歇,一双鳣鲔上桃花。
三月江南春雨歇,一双鳣(zhān)(wěi)¹上桃花。
译文:三月的江南春雨过后,一对鲟鳇鱼突然从桃花花瓣中跃上而出。
注释:¹鳣鲔:都是古代的鱼名。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