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朱箔。朝雨轻阴乍阁。阑干外,烟柳弄晴,芳草侵阶映红药。
卷朱箔。朝雨轻阴乍阁。阑干外,烟柳弄晴,芳草侵阶映红药。
东风妒花恶。吹落。梢头嫩萼。屏山掩,沈水倦熏,中酒心情怕杯勺。
东风妒花恶。吹落。梢头嫩萼。屏山掩,沈水倦熏,中酒心情怕杯勺。
寻思旧京洛。正年少疏狂,歌笑迷著。障泥油壁催梳掠。
寻思旧京洛。正年少疏狂,歌笑迷著。障泥油壁催梳掠。
曾驰道同载,上林携手,灯夜初过早共约。又争信漂泊。
曾驰道同载,上林携手,灯夜初过早共约。又争信漂泊。
寂寞。念行乐。甚粉淡衣襟,音断弦索。琼枝璧月春如昨。
寂寞。念行乐。甚粉淡衣襟,音断弦索。琼枝璧月春如昨。
怅别后华表,那回双鹤。相思除是,向醉里、暂忘却。
怅别后华表,那回双鹤。相思除是,向醉里、暂忘却。

lánlíngwángchūnhèn--zhāngyuángàn

juǎnzhūcháoqīngyīnzhàlángànwàiyānliǔnòngqíngfāngcǎoqīnjiēyìnghóngyào

dōngfēnghuāèchuīluòshāotóunènèpíngshānyǎnshěnshuǐjuànxūnzhōngjiǔxīnqíngbēisháo

xúnjiùjīngluòzhèngniánshǎoshūkuángxiàozhezhàngyóucuīshūlüè

céngchídàotóngzàishànglínxiéshǒudēngchūguòzǎogòngyuēyòuzhēngxìnpiào

niànxíngshénfěndànjīnyīnduànxiánsuǒqióngzhīyuèchūnzuó

chàngbiéhòuhuábiǎohuíshuāngxiāngchúshìxiàngzuìzànwàngquè

张元干

张元干

张元干(1091年—约1161年),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晚年自称芦川老隐。芦川永福人(今福建永泰嵩口镇月洲村人)。历任太学上舍生、陈留县丞。金兵围汴,秦桧当国时,入李纲麾下,坚决抗金,力谏死守。曾赋《贺新郎》词赠李纲,后秦桧闻此事,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元干尔后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乡,卒年约七十,归葬闽之螺山。张元干与张孝祥一起号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 ▶ 482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
中庭¹杂树多,偏为梅咨(zī)(jiē)²
译文:庭院中有许许多多交杂的树木,却偏偏对梅花赞许感叹。
注释:¹中庭:庭院中。²咨嗟:叹息声。
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问君¹何独然?念其²霜中能作花³,君中能作实
译文:你为什么单单赞赏梅花?是因为它能在寒霜中开花,在寒露中结果实。
注释:¹君:指上句"偏为梅咨嗟"的诗人。²其:指梅花。³作花:开花。⁴作实:结实。
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寒风 一作:风飚)
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¹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²无霜质³。(寒风 一作:风飚)
译文:而杂树只能在春风中摇曳,在春日下盛开,有的虽然也能在霜中开花,却又随寒风零落而没有耐寒的品质。
注释:¹尔:指杂树。²华:通“花”。³霜质:本指梅花的抗寒能力,借喻抵抗艰难恶劣环境的本质。

  《梅花落》厉汉乐府“横吹曲。鲍照沿用乐府旧题,创作了这首前所未见的杂言诗。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这两句是说,庭中的杂树众多,我却偏偏赞叹梅花。这里的“杂树”和“梅”含有象征意义。“杂树”,即指一班无节操的士大夫;“梅”,指节操高尚的旷达之士。诗的内容是赞梅,但是作者先不言梅,而是以杂树作衬垫,衬垫的效果,使得高者愈高,低者愈低。于是便触发了杂树的“不公”之感,因而也就按耐不住的提出疑问。

  “问君何独然?”这句是说,请问你为什么单单偏爱梅花呢?这“问”的主语是“杂树”。“独”字紧扣着“偏”字,将问题直逼到世人面前。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这两句是说,那是因为梅花不畏严寒,能在霜雪之中开花,冷露之中结实。诗人很爽快的回答了赞美梅的理由,但是为了使发问者(杂树)对自己有所了解,所以又接着说明为什么杂树们不及梅的理由。

  “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这几句是说,而你们呢,只能招摇于春风,斗艳于春日,即使有的也能在霜中开花,却又在寒风中零落,终究没有耐寒的品质。

  诗人在耐寒这一点上,把梅和杂树作了比较。这样一来,赞梅的理由便得到全面而有力的阐发。

  这首诗结构单纯,一二句直抒己见,第三句作为过渡,引出下文申述。言辞爽直,绝无雕琢、渲染之态,比如对梅的描写,这里就见不到恬淡的天姿,横斜的身影,也嗅不到暗香的浮动,更没有什么后世常用的高标逸韵,力斡春回的颂词,而只是朴实无华,如实道来——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其句式韵脚,也随情之所至,意之所需,有五言,也有七言,新奇而不造作。诗人以如此单纯朴拙、随意自然的形式,说着并不怎么新鲜的事情,却有几分“稚”趣,然而“念其”、“念尔”,足见褒贬之意,了然于心,所以观点相明,一问即答,快人快语,切中要害,绝非率意而成。

  如果说傲霜独放的梅花,就是那些位卑志高,孤直不屈之士的写照,当然也是诗人自我形象的体现。那么“零落逐寒风”的杂树,便是与时俯仰,没有节操的龌龊小人的艺术象征。诗人将他们加以对比,并给予毫不犹豫的褒贬,反映了诗人爱憎分明,刚正磊落的胸怀,也反映了诗人对世风日下的担忧。

  这首诗虽是咏物,然其身世境遇、性格理想、志趣情怀无不熔铸其间。就以上所言,又显示出它慷慨任气、沉劲老练的特色。

  本诗主要是托讽之辞,采用杂言,音节顿挫激扬,富于变化其一褒一贬,表现了诗人鲜明的态度。这与作者个人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鲍照“家世贫贱。, (鲍照《拜侍郎上疏》)在宦途上饱受压抑。他痛恨门阀土族制度,对刘宋王朝的统治深为不满,因此,他那质朴的诗句申明确表示了对节操低下的士大夫的蔑视和对旷达之士的赞扬。这里还包含着寒士被压抑的义愤和对高门世族垄断政权的控诉。诗歌以充沛的气势,强烈的个性,明陕的语言,给读者以震撼。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6月1日,262页
2、 吕晴飞等主编. 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M]. 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9.10.第615-616页

méihuāluò ·zhōngtíngshùduō

bàozhào nánběicháo 

zhōngtíngshùduō piānwèiméijiē 
wènjūnrán niànshuāngzhōngnéngzuòhuā zhōngnéngzuòshí 
yáodàngchūnfēngmèichūn niàněrlíngluòzhúhánfēng yǒushuānghuáshuāngzhì  (hánfēngzuò fēngbiāo )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yín)¹
译文:秋天的大涤山,美景无限,我难以一一游览;秋天的大涤山,引起我无限遐思,更难一一形诸笔端。
注释:洞霄宫:在今浙江余杭县西南大涤山中,唐建天柱观,宋改名洞霄宫。¹无垠:无边,无尽。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碧涧(jiàn)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译文:你看,那碧绿的山涧,泉水奔流,带来了片片红叶;青葱的树林上空,朵朵白云萦绕飘荡。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chán)分。
译文:一只飞鸟不知从何处飞来,扑腾腾地冲进了树阴;夕阳西下,满山的知了,不停地鸣唱。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译文:我想,这美妙的夜晚,雨打芭蕉,声声点点,是那么的悦耳;有谁,将与我一起,在枕上细细地聆听,联翩浮想?

  林逋是杭州孤山的隐士,来此游览,写下他的观感。此诗就是其中的一首。一般研究者认为,宋诗讲究议论,起于欧阳修等人学韩愈古文,遂在诗中借鉴古文的写法,形成了以散文为诗的风格,同时也把议论带入到诗中。林逋这首诗,首联也以散文笔法起,作一总论,可以说走在了欧阳修等人的前面。

  诗写的是宿洞霄宫,采取的是历来游览留宿诗的习惯写法,即先不写宿而写游。首联作一大概括。洞霄宫在大涤山中,诗第一句便写山,说秋天的大涤山,美景无限,难以遍历,也难以缕述;第二句接述游山的感触,美景无限,他游览时的快意,也难以缕述。这样,诗作了一番大范围、居高临下的总述,把山景及自己的游兴交代出来,写得很满。

  以下两联便具体写山,铺陈“秋山不可尽”处。诗在写山时,紧紧把握住“秋”字,首先说碧绿的涧水在山石间奔流,水中漂来了片片红叶;茂密的树林上端,白云在悠闲地飘浮。这一联使用了几种亮丽的色彩,碧涧、红叶、青林、白云,把山林装点得绚丽多彩;水在奔流,云在飘荡,又写出山中的幽阒,体现出诗人面对山景的喜悦心情。碧涧中流下红叶,很像晋刘晨、阮肇游天台山遇仙女前,见到一条涧水,漂下片片红色的桃花那种仙境;青林点缀着白云,其意境有似晋陶弘景的“山中何所有?岭上有白云”那样超尘绝俗的诗句。大涤山是道家第七十二福地,诗人勾勒的这派悠闲高雅的景色,似乎也充满了隔绝人寰的仙风道气,这也是诗人所要表白的“秋思亦无垠”的一个方面。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吟”,也是写景,但笔法又换,转入明净轻快。诗仍关合秋天,但又插入当天的时间,表明已是黄昏时候,为下宿洞霄宫作伏。上联写的是自然界纯净的景色,重点是静,尽管水在流、云在飘,都是相对的静止,有声的无声;这联的重点放在动与闹上,说在树林清凉的树阴中,一只鸟儿扑腾腾地飞来栖下,落日照着山林,到处是秋蝉的鸣声。这联写得很有兴味,与前面合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氛围,显得诗人在山中徘徊,充满留恋,以至于把整个身心都沉浸在自然之中,处处呈现出自然界的真趣。

  最后,诗才归结到“宿”字上,但又不直接写,而是宕开一层。洞霄宫中种了许多芭蕉,诗便由芭蕉想到晚上听雨,便通过虚拟听雨来实写住宿。“此夜芭蕉雨”,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山中气候多变,目前是晴天,晚上就会下雨。因雨,他想到了那秋雨打在芭蕉叶上的充满韵味的响声。另一种解释,诗人宿洞霄宫是秋天,秋风萧瑟,摇动着芭蕉,夜深人静,满树沙沙,黄叶飘阶,犹如不绝的雨声。想到晚上美妙的秋声,诗人不禁问道:“有谁和我一起在枕上共听呢?”这样一问,留了想象的余地,也回照了首联的“秋思亦无垠”句。

  林逋这首诗写得工巧细致、闲远冲淡,如其为人。对偶整齐,层次分明,景与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韵味无穷。梅尧臣《林和靖先生诗集序》说林逋诗“咏之令人忘百事”,这首诗正有这样的魅力。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47-48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11-12
3、 张鸣.宋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36

宿dòngxiāogōng

lín sòngdài 

qiūshānjìn qiūyín 
jiànliúhóng qīnglíndiǎnbáiyún 
liángyīnniàoxià luòluànchánfēn 
jiāo rénzhěnshàngwén 
燕人美兮赵女佳,其室则迩兮限层崖。
燕人美兮赵¹女佳,其室则迩(ěr)²兮限³层崖
译文:燕女美貌啊赵女佳好,居所近在咫尺啊,倩影远隔层崖,怎能见到她!
注释:¹燕、赵:为二国名。战国时燕国都在今北京市大兴县,赵国都在今河北省邯郸县。古诗曰“燕赵多佳人”。这里“燕人”、“赵女”也可能是用来比贤才之士,贤才居处山野,过风云际会就出而用世。²迩:近。³限:隔着。⁴层崖:层层山崖。
云为车兮风为马,玉在山兮兰在野。
云为车兮风为马,玉在山兮兰¹在野。
译文:我欲乘云车风马,前往求访,她如兰似玉,僻处山野;
注释:¹玉、兰:用美玉和兰花比喻美人。
云无期兮风有止,思多端兮谁能理?
云无期¹兮风有止,思多端²兮谁能理?
译文:云有时不遇,风有时停止,我思慕多端,无以慰解,谁能为我理清这相思的烦恼?
注释:¹无期:指没有约定日期。²多端:多头绪,多方面。

  这首诗《玉台新咏》卷九题为《燕人美篇》,又作《燕人美兮歌》。这是一首表现思慕情感的诗。全诗仅六句。首二句着重写所思女子的美和诗人与她之间的阻隔,后四句写诗人的追求以及求之不遇的怅惘心绪。

  诗歌一开头就热情赞美燕姬赵女的佳妙,表达一腔思慕之情。诗人不畏层峦叠嶂的阻隔,幻想以云为车,以风为马,驱风驾云去追求美的偶象。然而她们如兰似玉幽居山野深谷,难以寻觅,更何况风云飘忽无定,难以依靠。诗人的满腔情愫谁能理解呢?此诗篇幅不长,却将诗人的思慕之情写的宛曲有致,一波三折。

  此诗写思慕情感,主要是通过对一种可望而不可即、求之而不可得的境界的描写来实现的。这类境界常见于古诗,如《诗经》中的《国风·秦风·蒹葭》和《国风·周南·汉广》两篇。陈启源《毛诗稽古篇》云:“夫说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悦益至”,此诗的创作,显然曾受到这样的构思的影响。诗人并未正面直接地表白内心感情,描绘也不事藻饰,然而无限情思,尽在其中。诗歌采用的是楚歌体形式,每句嵌用“兮”字,自然形成一种略有参差,而大体整齐、和谐的节奏。同时它又是押韵的,“佳”“崖”为平声韵,“马”“野”“止”“理”为仄声韵。诗人似乎注意到了声韵与整首诗情调和意境的配合,这里,平声韵舒畅昂扬,仄声韵略显短促低沉,形成一种委婉、悠扬而又沉郁的旋律,不仅与赞美、思慕佳人而最终追求不到,无以慰藉情怀的内容相吻合,而且与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律动相合拍。整首诗在谋篇布局、意象组合、用韵转意、节奏旋律上,都达到了和谐统一。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2年9月版 :第347-348页 .

chǔ--xuán

yànrénměizhàojiāshìěrxiàncéng

yúnwèichēfēngwèizàishānlánzài

yúnfēngyǒuzhǐduōduānshuínéng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译文: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乱割!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译文: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想要攀折月中桂枝,无奈天空如此远阔!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译文:归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译文:这时抬头看月宫中的玉兔,(因月光皎洁明亮)几乎可以数得清它细小的毫毛。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译文:圆月慢慢落下巫山深峡,犹自被白帝城衔挂着。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译文:江上雾气沉沉,江浦昏暗,但是车轮一样倾斜的圆月依然把半座楼照得通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译文:兵营里士兵的刁斗敲响了催晓的声音,月宫的蟾蜍也自然倾斜。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译文:圆月如同张满的弓,苍白的魂魄不仅仅照耀汉家营盘。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此组诗主调应该是悲伤苍凉的。第一首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归心折大刀”说的是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杜甫猜想,吴刚也不是情愿砍树,一心想回到人间来。归去之心,竟然折断了砍树的大刀。“蓬”,蓬草,遇风飞转,故叫“飞蓬”。这里诗人用“转蓬”遇风飞转的形象,比喻自己飘泊不定的生活,隐示自己羁旅漂泊的苦味。由景入情,转篷象征漂泊无依的情感,杜甫空有归心只可惜无处还乡的凄凉。“行地远”指诗人自己当时处在偏远的夔州。诗人借此表达了反对战乱的思想。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极力写月亮之亮,进一步反衬自己思念远征的亲人,祈愿平息战争,国泰民安。末两句,“直”通“特”,“简直”的意思。“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意为,这个时候仰望玉兔(指月亮),简直会数得清它的毫毛,形容月亮的明亮。第一首诗采用了反衬手法,在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避乱生涯中的愁闷。

  第二首诗全诗写景,景中见情。“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描写的月光给人的感觉是苍茫的,悲凉的。“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刁斗声起,让诗人想起离乡戍边的“汉家营”里的士卒,更想到了普天下在战乱中背景离乡的劳苦大众。忧己更忧民,这正表现了杜甫的伟大之处。

yuèshíyuèèrshǒu

 tángdài 

mǎnyuèfēimíngjìng guīxīnzhédāo 
zhuǎnpéngxíngyuǎn pānguìyǎngtiāngāo 
shuǐshuāngxuě línjiànmáo 
shízhānbái zhíshǔqiūháo 

shāoxiàshānxiá yóuxiánbáichéng 
chénquánàn lúnbànlóumíng 
diāodǒujiēcuīxiǎo chánchúqiěqīng 
zhānggōngcán hànjiāyíng 

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
画史¹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²
译文:古往今来,画家多得数也数不清,惠崇虽然晚出,可最让我倾心。
注释:纯甫:王安石的小弟弟,名安上。惠崇:宋初僧人,能诗善画。画工鹅雁鹭鸶,尤工小景,状寒江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¹画史:画家。²许:推崇。
旱云六月涨林莽,移我翛然堕洲渚。
旱云六月涨¹林莽,移我翛(xiāo)²(duò)洲渚(zhǔ)
译文:六月天气炎热,猛见到他的画,仿佛把我带到了水边小洲,顿生凉意。
注释:¹涨:升起,弥漫。²翛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黄芦低摧雪翳土,凫雁静立将俦侣。
黄芦低摧雪翳土,凫(fú)雁静立将俦侣。
译文:黄芦低垂,白色的芦花洒满了滩地,野鸭和大雁携带着伴侣,安闲可亲。
往时所历今在眼,沙平水澹西江浦。
往时所历今在眼,沙平水澹(dàn)西江浦¹
译文:往年所历忽然呈现在眼前,这平沙,这清水,不正是我家乡江西的水滨?
注释:¹西江浦:指诗人自己的家乡江西。
暮气沈舟暗鱼罟,欹眠呕轧如闻橹。
暮气沈舟暗鱼罟(gǔ)¹,欹(yī)眠呕(ǒu)(zhá)²如闻橹。
译文:沉沉夜气笼罩着渔舟,隐约见到张挂的渔网,渔民们斜躺着发出鼾声,宛如柔橹轻鸣。
注释:¹鱼罟:渔网。²呕轧:橹声。此指渔民的鼾声。
颇疑道人三昧力,异域山川能断取。
颇疑道人¹三昧(mèi)²,异域山川能断取。
译文:我真怀疑惠崇施展了无边法力,能把别处的山水轻易地截取进画屏。
注释:¹道人:有道之人。此指僧人,即惠崇。²三昧力:指神奇的法力。
方诸承水调幻药,洒落生绡变寒暑。
方诸¹承水调幻药,洒落生绡(xiāo)²变寒暑。
译文:他用方诸承来露水调和了幻药,洒向生绡,作出这绝妙的画图,能改变炎热寒冷。
注释:¹方诸:在月下盛露水的容器。²生绡:未经漂煮的绢,古人用以绘画。
金坡巨然山数堵,粉墨空多真漫与。
金坡¹巨然²山数堵,粉墨空多真漫与³
译文:翰林画师巨然所画的数座远山,空有粉墨藻绘,太过随便,怎比得惠崇精妙堪夸?
注释:¹金坡:指翰林院。²巨然:五代时南唐画家,尤工秋岚远景,适宜远观,景物粲然。³漫与:随意。巨然作画下笔多草草,故云。
大梁崔白亦善画,曾见桃花净初吐。
大梁崔白¹亦善画,曾见桃花净初吐。
译文:濠梁人崔白也善绘画,我曾见过他所绘的满幅初开的桃花。
注释:¹崔白:字子西,濠梁(今安徽凤阳)人。善画花竹翎毛,体制清赡,熙宁时曾受命画垂拱殿御扆。
酒酣弄笔起春风,便恐漂零作红雨。
酒酣(hān)弄笔起春风,便恐漂零作红雨¹
译文:他喝够了酒随笔挥去,笔下生机盎然,我真担心忽然间花被微风吹落,如红雨飘洒。
注释:¹红雨:落花。
流莺探枝婉欲语,蜜蜂掇蕊随翅股。
流莺探枝婉欲语,蜜蜂掇(duō)蕊随翅股。
译文:黄莺儿在树林间穿行,似乎婉转欲语;蜜蜂在花间采蜜,振动着翅膀和小脚,飞上飞下。
一时二子皆绝艺,裘马穿羸久羁旅。
一时二子¹皆绝艺,裘(qiú)马穿羸(léi)²久羁(jī)旅。
译文:惠崇和崔白当时都驰名艺坛,可都衣服破旧,马匹瘦弱,只能流浪天涯。
注释:¹二子:指惠崇与崔白。²裘马穿羸:衣服破旧,马匹瘦弱。
华堂岂惜万黄金,苦道今人不如古。
华堂岂惜万黄金,苦道¹今人不如古。
译文:富贵人家难道吝惜万两黄金?硬说今人不如古人,谁也不肯青眼相加。
注释:¹苦道:硬说。

  全诗起句点出在历代众多的画家中,最为推许惠崇,为下文蓄势。接着十二句正面写画,用了两种不同的手法。前八句实写画面景色;后四句则虚写惠崇的精湛技艺。下面八句为衬笔,以画家巨然和崔白的画从侧面烘托、陪衬。后四句以感慨三位画家的遭际而收结,结尾两句感叹时人只重金钱不重艺术,因而借口今人的画不如古人,从批评中称扬了三位画家的艺术成就。这首古体诗结构严谨,手法迭变,意脉连贯而运笔自如。诗分共为四段。

  第一段六句,写画面。起首两句,正面点出惠崇的地位,说惠崇的成就在众多的画家中十分突出。在正点中诗又不忘旁引,用“吾最许”三字作衬语,转入“旱云”句,开始描写所题画的画面,具体写时,又欲擒故纵,仍把“旱云”句作引,说六月里天气炎热,但看到这画,使人仿佛站在水边,顿生凉意。

  “黄芦”二句具体写画面上是一片黄芦摇曳,白色的芦花覆盖在沙滩上,一对对凫雁静静地依偎着。诗在写画时,时刻不离观画的人,写得盘桓曲折,色彩层次都很鲜明。“移我翛然堕洲渚”一句,既写画技又带画面,同时指出画中景色能使人深深投入,移人性情,这也就是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的意思。

  “往时所历今在眼”起八句为第二段,写观画的感受。先由上面画中的水边景象,唤起诗人对昔日游历的回忆,过渡得十分自然。诗说,画使他想起这么个场景:水边沙平,在沉沉暮霭中,渔船停泊着,依稀可见船上挂着渔网,渔民们斜靠着进入梦乡,鼾声宛如咿轧的橹声。通过回忆,诗人以自己的理解阐述了画家的笔情墨意。这样一转折,由画面似真,延伸到真实如画,换了个角度来把画面写深写透。此下,诗又倒回,接第一段直接作评论,出人意表。“变寒暑”三字是对画的高度概括,说惠崇的画能使看画人全身心投入画境,在暑天能因见到冷景而生寒意,呼应前“移我翛然堕洲渚”句。

  诗写到这里,既有正面的描写,又有自己的感受及对画的评论,似乎话已说完,但诗人意犹未尽,又接“金坡巨然山数堵”八句,转向旁写。先说巨然描绘的山仅仅是粉墨藻绘,比上不惠崇,这两句是一衬;又描绘崔白所画的花卉虫鸟,栩栩如生,六句作一衬。此部分用了大量传神的笔墨来突出崔白的技艺,尤以“流莺探枝婉欲语,蜜蜂掇蕊随翅股”二句细微生动。先故设难局,然后以“一时二子”四句作双收,力挽千钧,点明赞赏崔白正是写惠崇,感叹崔白、惠崇身世飘零,不为世人所重,对此表示不平。这样收煞,前后兼顾,严密遒劲。

  全诗基本采用叙事性的语言,成功运用散文章法组织,使得全诗结构谨严,层次分明。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209-212页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4-55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