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秋苦旱走疲农,惟合投忱地府龙。
里社相师凭梵呗,山川无语笑盲聋。
忍教地宝罹枯渴,安得天机捷应舂。
联日定劳君眼力,雨晴只隔望春峰。
交秋苦旱走疲农,惟合投忱地府龙。
里社相师凭梵呗,山川无语笑盲聋。
忍教地宝罹枯渴,安得天机捷应舂。
联日定劳君眼力,雨晴只隔望春峰。
陈著

陈著

(一二一四~一二九七),字谦之,一字子微,号本堂,晚年号嵩溪遗耄,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寄籍奉化。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调监饶州商税。景定元年(一二六○),为白鹭书院山长,知安福县。 ▶ 13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
梦泽(zé)¹悲风²动白茅³,楚王(zàng)尽满城娇
译文:悲风萧瑟吹拂着梦泽地区衰枯的白茅草,楚灵王荒淫无道葬送了如花似玉的娇娆。
注释:¹梦泽:楚地有云、梦二泽,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现今为洞庭湖一带。²悲风:一说为秋季。一说为春夏之交,白茅花开之季。³白茅:生于湖畔的白色茅草。另有一说是白茅象征着女性。⁴楚王:楚灵王,是春秋时代著名的荒淫无道之君。⁵娇:对美女的称谓,这里指楚国宫女。
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
未知歌舞能多少,虚¹减宫厨²为细腰。
译文:谁也不知道能为楚王献舞的宫女有多少?她们费尽心机忍饥挨饿就为了拥有纤腰!
注释:¹虚:白白地。²宫厨:宫中的膳食。

  李商隐此诗是一首咏史诗。

  首先,开头的一句“梦泽悲风动白茅”写出了梦泽的荒凉景象。放眼望去,梦泽此地为一片茫茫的湖泽荒野。旷野上的秋风,吹动梦泽上连天的白茅,发出萧萧悲声。这旷远迷茫、充满悲凉萧杀气氛的景象,本来就很容易引发怀古伤今的情感。加上这一带原是楚国旧地,眼前的茫茫白茅又和历史上楚国向周天子贡包茅的故事有某种意念上的关联,于是为下一句诗做了铺垫。

  第二句“楚王葬尽满城娇”则道出了诗人所想,诗人由此荒凉的景色回忆起一连串楚国旧事,最熟悉的莫过于楚宫细腰的故事。楚灵王好细腰,先秦两汉典籍中多有记载。但李商隐此诗却把范围却由“宫中”扩展到“满城”,为害的程度也由“多饿死”变成“葬尽”,突出了“好细腰”的楚王这一癖好为祸之惨酷。触景生情,“葬尽满城娇”的想象就和眼前“悲风动白茅”的萧瑟荒凉景象难以分辨了,这悲风阵阵、白茅萧萧的地下,也许正埋葬着当日为细腰而断送青春与生命的女子的累累白骨呢,相互对比下,更引发了诗人强烈的悲凄之感。楚王罪孽深重,成为这场千古悲剧的制造者。作者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楚王的罪孽是深重的,是这场千古悲剧的制造者。但诗歌如果只从这一点上立意,诗意便不免显得平常而缺乏新意和深意。作者的可贵之处,在于对这场悲剧有自己独特的深刻感受与理解。三、四两句,就是这种独特感受的集中表现。

  “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由于楚灵王好细腰,这条审美标准风靡一时,成了满城年轻女子的共同追求目标。她们心甘情愿地竞相节食减膳,以便在楚王面前轻歌曼舞,呈现自己绰约纤柔的风姿,博得楚王的垂青和宠爱。她们似乎丝毫没有想到,这样的细腰曼舞又能持续多久呢。此时细腰竞妍,将来也难保不成为地下的累累白骨。这自愿而又盲目地走向坟墓的悲剧,比起那种纯粹是被迫而清醒地走向死亡的悲剧,即使不一定更深刻,却无疑更能发人深省。因为前一种悲剧如果没有人出来揭示它的本质,它就将长期地以各种方式不受阻碍地持续下去。所以这两句中,“未知”、“虚减”,前呼后应,正是对追逐细腰悲剧的点睛之笔。讽刺入骨,又悲凉彻骨。讽刺之中又寄寓着同情,这种同情包含着一种悲天悯人式的冷峻。

  纵观全诗,诗人将用笔的重点放到这些被害而又自戕的女子身上,并在她们的悲剧中发掘出同一性质的悲剧的内在的本质。因而这首以历史上的宫廷生活为题材的小诗,在客观上就获得了远远超出这一题材范围的典型性和普遍意义。人们可以从诗人所揭示的现象中可以联想起许多类似的生活现象,并进而从中得到启迪,去思考它们的本质。由此可见,此诗在这类题材的诗之中是非常难得的,也是非常可贵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146-1147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十里青山远,潮平¹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²。又是凄凉时候³,在天涯。
译文:青山连绵不断,潮水褪去路上还带着泥沙。偶尔听到几声鸟鸣,好像是在哀怨时光易逝。又是天各一方的凄凉日子,我远在海角天涯。
注释:¹潮平:指潮落。²怨年华:此指鸟儿哀叹年光易逝。³凄凉时候:指天各一方的凄凉的日子。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残月 一作:残暑)
白露¹²残月³,清风散晓霞(xiá)。绿杨堤(dī)(pàn)问荷花:记得年时沽(gū),那人家
译文:秋凉的夜露消除残暑的余热,拂晓的徐徐清风吹散朝霞。站在绿杨堤畔询问那池中荷花:你可还记得,去年在此买酒的我?
注释:¹白露:露水。²收:消除。³残月:一作“残暑”,指余热。⁴散:一作“衬”,送。⁵年时沽酒:去年买酒。⁶那人家:那个人么?指作者自己。家在此处是语尾助词。

  这首词通篇写景,又抒发了词人对尘世生活的眷恋之情。十里青山,数声鸟啼,残月白露,清风晓霞,有声有色地表现了江南的夏季景色。词中上、下片的结句,委婉含蓄地提到人,而且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全词清新雅洁,优美柔和,饶有意味。

  仲殊,名挥,姓张。安州人,曾举进士。据说他年轻时风流倜傥,放荡不羁,因此妻子对他甚为不满,曾在食物里下了毒,他得救不死。从此,他心灰意冷,弃家为僧,居苏州承天寺、杭州吴山宝月寺。然仲殊虽出家为僧,却不甚遵守佛门清规,虽不吃肉,却嗜蜜、酒如命,每食必饮酒食蜜。这首词便是他出家为僧后所作,从这首词作中读者仍能看出一个早年放荡不羁而半路出家的和尚的自我写照。

  上片着重从空间方面着笔,首二句便直接铺叙景物,展示出一幅“青山隐隐水迢迢”的画境。

  “十里青山远”是远望所得之景。“十里青山”本已含“远”,而这里更著一个“远”字,不仅点出“行人更在春山外”的意境,而且透露出词人不知归期的惆怅寂冷心态。“潮平路带沙”是近看所得之景。词人的视线由“十里青山”的远景观赏收回到眼前之景,由赋山转向摹水,点出行人的具体环境。第三句由写所见过渡到所闻。远处一带青山,偶尔可以听见“数声啼鸟”,这对欢乐人来说,便是青山绿水、美景如画;莺歌燕舞,良辰美景的赏心乐事,但对感触特多,凡心未尽的词人来说,却似乎觉得啼鸟在怨年光的易逝,青春易老了。这便是词人的心理情感移入到鸟啼声所引起的移情联想。由鸟的啼怨,词人不期而然地涌起又是“凄凉时候”,又是“远在天涯”的感叹了。这是词人长期的漂泊以及对这种生活的厌倦情绪的反映。

  下片主要从时间方面落笔。

  “白露”既指秋凉的夜露,又表明了节候。“清风”句紧承前句强调白昼的结束。这两句紧承“啼鸟怨年华”的命意,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时间推移的进程。“绿杨”句承前写景。杨柳堤岸,浓荫密处,微风过后,荷香飘拂,那荷花又大又丽,正撩人情思。

  站在荷塘边,词人突然想起来了,原来有一年,也是这个时候,他到过此地,在附近的酒家买酒喝,并乘着酒意还来观赏过荷花。他禁不住又是感叹又是喜悦,于是向着塘里的荷花问道:“荷花啊,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这一问颇含韵致,荷花在佛教徒的心目中,本是最圣洁的东西,所以释迦佛像都是坐在莲花上的。而如今词人虽为和尚,看到莲花想起的却是它那世俗的美艳,并将荷花与自己醉中赏花的事紧紧联系起来,这就表明了词人虽名为和尚的真实心态。这里词人由眼前景而追忆往昔事,仍是从时间方面来写,照应上片“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全词从时空两方面构思,写景抒情,情寓于景,意象清悠,意境清晰。词作设色明艳,对比和谐,色彩艳丽,美感很强。

参考资料:
1、 (宋)王禹偁等著 .宋词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超值金版 :新世界出版社 ,2011 :214-215 .
2、 程艳杰 靳艳萍编著 .宋词三百首 精读·故事 (上册)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4年 :350-352 .

nánzi··shíqīngshānyuǎn--zhòngshū

shíqīngshānyuǎncháopíngdàishāshùshēngniǎoyuànniánhuáyòushìliángshíhòuzàitiān

báishōucányuèqīngfēngsànxiǎoxiá绿yángpànwènhuāniánshíjiǔrénjiā

态浓意远。眉颦笑浅。薄罗衣窄絮风软。鬓云欺翠卷。
态浓意远。眉颦笑浅。薄罗衣窄絮风软。鬓云欺翠卷。
南园花树春光暖。红香径里榆钱满。欲上秋千又惊懒。且归休怕晚。
南园花树春光暖。红香径里榆钱满。欲上秋千又惊懒。且归休怕晚。

  此词题为《春晚》,实写“闺情”。“春晚”之时,深闺女性自有难以明言的复杂情怀,但作者并非女性,没有高超的水平,对于那种连作者本人都难以明言的情怀是不可能写得生动感人的。

  读完全词,就知道作者并未让那位闺中人吐露情怀,而是通过精细的观察,写她的神态、写她的妆束、写她的行动,并用富贵人家的花园、香径、秋千和晚春景色层层烘托,其人已宛然在目,其心态变化,也历历可见。灵活地运用传统画法,把“以形写心”和“以景传情”结合起来,乃是这首小词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态浓意远”,原是杜甫《丽人行》中的成句,用以表现丽人的姿态凝重、神情高雅,其身份也于此可见。“眉颦笑浅”,写她虽愁也只略皱眉头,虽喜也只略展笑颜,非轻浮放纵之流可比,其教养也于此可见。“薄罗衣窄絮风软”,既写服妆,也写时光。北宋诗人蔡襄《八月九日诗》:“游人初觉秋气凉,衣不禁风薄罗窄。”而当“絮风”轻“软”之时,正好穿那窄窄的“薄罗衣”。“罗”那么“薄”,“衣”那么“窄”,其轮廓之分明,体态之轻盈,已不言而喻。徐步出闺,迎面吹来的是飘荡着朵朵柳絮的软风,不知她又有什么感触。“鬓云欺翠卷”一句,颇难索解。如果把“翠卷”看作“欺”的宾语,那它便是一个名词,可是实际上并没名叫“翠卷”的东西。那个“翠”字,看来也取自杜甫的《丽人行》。《丽人行》写丽人“头上何所有?翠为盍叶垂鬓唇。”是说用翠玉制成的盍叶垂在鬓边。盍叶,是妇女的一种头饰。“鬓云欺翠卷”就语法说,“鬓云”是主语,“卷”是谓语,“欺翠”则是动宾结构的状语,修饰“卷”。“欺”,在这里是“压”或“淹没”的意思,“翠”,即指翠玉制的盍叶。全句写那位女性鬓发如云,“卷”得蓬松而又低垂,以致淹没了盍叶。

  下片头两句似乎单纯写环境、写景物,实则用以烘托人物。第一句是说她走到“南园”,看见“花树春光”,而且感到“暖”。第二句是说她漫步于“南园”的“径里”,看见片片飞红,嗅到阵阵花香,踏着满径榆钱。上片的“絮风”和下片的“春光暖”、“榆钱满”,都传送春天即将消逝的信息,既点《春晚》之题,又暗示女主人公由此引起的情感波澜。韶华易逝、红颜易老,但她还是孤零零的,偶然走出深闺,来到“南园”,也无人同游共乐。

  结尾两句,层层转折,曲尽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欲上秋千”,表明一见秋千,又唤回少女的情趣,想荡来荡去,嬉笑作乐。“又惊懒”,表明单身独自,没有心情打秋千。“惊”字、“懒”字,用得十分神妙。“欲上秋千”而终于不想上,并非由于“懒”,偏不肯说出真实原因而委之于“懒”,又加上一个“惊”字。是说连秋千都不想上,竟“懒”到这种地步,自己都感到吃惊。不想打秋千,就归去吧。“且归”一顿,而“休怕晚”又是一层转折。实际情况是想玩又懒得玩,且归又不愿归。深闺那么寂寞,归去也没有意味。于是在“且归”的路上,思潮起伏,愈行愈缓。妙在仍不说明真实原因,仿佛她迷恋归途风光,在家庭中也很自由,回家甚“晚”,也不用“怕”。

  这首词把封建社会中一位深闺女性的内心苦闷写得如此真切,不独艺术上很有特色,其思想意义,也是积极的。

zuìtàipíng ·chūnwǎn

xīn sòngdài 

tàinóngyuǎn méipínxiàoqiǎn luózhǎifēngruǎn bìnyúncuìjuǎn 
nányuánhuāshùchūnguāngnuǎn hóngxiāngjìngqiánmǎn shàngqiūqiānyòujīnglǎn qiěguīxiūwǎn 
十年心事苦,惟为复恩仇。
十年¹心事苦,惟为复恩仇²
译文:董黯等了十年,直到母亲去世之后才得以复仇,在这十年里,他的内心烦闷痛苦。这样做只是为了报答母亲抚养教育的恩惠,以及为了报复恶毒的仇人侮辱母亲的仇恨。
注释:¹十年:董黯等了十年,才得以复仇。一说为避免母亲担心,特意等母亲去世才复仇;一说为避免仇人之母伤心,特意等她去世才将仇人杀死。前者孝,后者仁,也即是慈。²恩仇:恩,母亲养育之恩。仇,恶邻辱母之仇。
两意既已尽,碧山吾白头。
两意既已尽¹,碧山吾白头。
译文:报恩和复仇这两种情意,既然已经结束了,复仇和获罪也最终遇到了刑罚,那就在山岭中孤独终老吧。
注释:¹碧山吾白头:指董黯因复仇获罪,遇大赦,终老山岭;一说遇皇帝特赦,召他做官,董黯辞官不就,以寿终。

dǒngxiàoziànchóu--zhīzhāng

shíniánxīnshìwéiwèiēnchóu

liǎngjǐnshānbáitóu

香到酴醾送晚凉,荇风轻约薄罗裳。曲阑凭遍思偏长。
香到酴(tú)(mí)¹送晚凉,荇(xìng)²风轻约薄罗裳。曲阑凭遍思偏长。
注释:¹酴醾:一种初夏开花的观赏植物。²荇:荇菜。
自是幽情慵卷幌,不关春色恼人肠。误他双燕未归梁。
自是幽情慵(yōng)¹卷幌(huǎng)²,不关春色恼人肠。误他双燕未归梁。
注释:¹慵:懒散。²幌:布幔。此指窗帘。
初夏傍晚,酴醾飘香,荇风轻约,词人曲阑凭遍,情思悠长,以至忘了卷帘,耽搁了双燕归梁。全词着墨纤细,抒怀曲婉,表现出女词人体物的精微和咏物的巧思。

huànshā··chūxià--xiǎoluán

xiāngdàosòngwǎnliángxìngfēngqīngyuēbáoluóshanglánpíngbiànpiānzhǎng

shìyōuqíngyōngjuǎnhuǎngguānchūnnǎorénchángshuāngyànwèiguīliá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