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花衮雪春冥冥,溪风一夜吹为萍。
柳花衮雪春冥冥,溪风一夜吹为萍。
萍随风去渺流水,人生无根亦如此。
萍随风去渺流水,人生无根亦如此。
故山入梦草芊芊,半窗疏雨寒食天。
故山入梦草芊芊,半窗疏雨寒食天。
晓来白发稀可数,多少朱颜化黄土。
晓来白发稀可数,多少朱颜化黄土。
高原冉冉青烟斜,麦饭洒松能几家。
高原冉冉青烟斜,麦饭洒松能几家。
子规叫残金粟暮,茧纸兰亭已飞去。
子规叫残金粟暮,茧纸兰亭已飞去。

qīnggǎn--línjǐng

liǔhuāgǔnxuěchūnmíngmíngfēngchuīwèipíng

píngsuífēngmiǎoliúshuǐrénshēnggēn

shānmèngcǎoqiānqiānbànchuāngshūhánshítiān

xiǎoláibáishùduōshǎozhūyánhuàhuáng

gāoyuánrǎnrǎnqīngyānxiémàifànsōngnéngjiā

ziguījiàocánjīnjiǎnzhǐlántíngfēi

林景熙

林景熙

林景熙(1242~1310),字德暘,一作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际诗坛、创作成绩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温州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卒葬家乡青芝山。著作编为《霁山集》。 ▶ 31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夜饮东坡¹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²
译文: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反复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微波荡漾、舒缓扑退滩岸的隐约轻叹声。
注释:¹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²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 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余 一作:馀)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¹。夜阑²风静縠(hú)³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余 一作:馀)
译文: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钻营奔竞!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注释:¹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为利禄竞逐钻营。²夜阑:夜尽。³縠纹:比喻水波细纹。縠,绉纱。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展现了作者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 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长恨此身非我有”是化用《庄子·知北游》“汝生非汝有也”句。“何时忘却营营”,也是化用《庄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本是说,一个人的形体精神是天地自然所赋与,此身非人所自有。为人当守本分,保其生机;不要因世事而思虑百端,随其周旋忙碌。苏轼政治上受大挫折,忧惧苦恼,向道家思想寻求超脱之方。这两句颇富哲理的议论,饱含着词人切身的感受,带有深沉的感情,一任情性,发自衷心,因而自有一种感人的力量。以议论为词,化用哲学语言入词,冲破了传统词的清规戒律,扩大了词的表现力。这种语言上的特色正表现出词人的独特个性。正如前人所说。东坡“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阑风静縠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这首词写出了谪居中的苏东坡的真性情,反映了他的独特风格。历史上的成功之作,无不体现作者的鲜明个性,因此,作为文学作品写出真情性是最难能可贵的。元好问评论东坡词说:“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元好问道出了东坡词的总的特点:文如其人,个性鲜明。也是恰好指出了这首《临江仙》词的最成功之处。

参考资料:
1、 高原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640-643页

línjiāngxiān ·guīlíngāo

shì sòngdài 

yǐndōngxǐngzuì guīláifǎng仿sāngēng jiātóngléimíng qiāoméndōuyìng zhàngtīngjiāngshēng 
chánghènshēnfēiyǒu shíwàngquèyíngyíng lánfēngjìngwénpíng xiǎozhōucóngshì jiānghǎishēng  (zuò  )
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馀。睡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
凉簟(diàn)¹²纱厨³。一枕清风昼睡馀(yú)。睡听晚衙(yá)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
译文:簟席生凉,碧纱橱帐,白日里闲眠醒来,枕边轻风拂过。躺在床上听闻向晚的衙门里没什么公事,慢慢地,把床头的几卷书给看完了。
注释:¹簟:竹席。²碧:绿色。³纱厨:古人挂在床的木架子上,夏天用来避蚊蝇的纱帐。⁴一枕清风:是苏轼非常喜欢用的意象。如“一枕清风值万钱,无人肯买北窗眠。”⁵晚衙:古时官署治事.一日两次坐衙。早晨坐衙称“早衙”,晚间坐衙称“晚衙”。
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
搔首赋归欤(yú)¹。自觉功名懒更疏²。若问使君³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
译文:抓着脑袋吟诵起归隐的诗句来,自己感到对功名利欲已经没多少兴趣。假如有人问起我的能耐如何,只不过是一个愚字罢了。
注释:¹归欤:即归去。据《论语·公冶长》载,孔子在陈国的时候,曾发“归欤”的感叹。²懒更疏:即懒散,不耐拘束。³使君:太守,此系作者自指。作者当时任徐州太守。⁴占得:拥有。⁵一味:所有,全部。

  上片写初秋的黄昏,苏轼在碧纱帐里一觉醒来,枕边微凉的秋风也吹不尽浓浓的睡意,于是继续躺在凉席之上,听外面公堂一片寂静,他知道这意味着今晚不用上堂处理公事了。这是一个清闲的黄昏。“一枕清风”是苏轼比较喜欢用的一个词组和意象,诗里多次用到。它把晚风吹拂下那种清爽而又舒畅的困意表达得淋漓尽致。“睡听”二字表现出苏轼起床的慵懒和悠闲,也说明他早就料到今天“无一事”的状况了。这里实是反用古人之意,古人常用“晚衙”来叹息公务繁忙,而苏轼却道“睡听”“无一事”,一种超脱的感觉就上来了,于是他徐徐起身,半躺半靠着看起了床头的书卷。这里一个“尽”字,再次把这种悠闲无止境放大,拉长。

  下片开始议论,“归欤”二字直接点明了议论的主题,也就是他心中追求功名与早日归隐二者之间的矛盾。“自觉”句表面上是一种自嘲,说自己对功名日渐疏懒,但实际上却是一种窃喜,窃喜自己终于能够看破功名,心无挂碍了。正是由于这种无挂碍的心态,当别人问及“使君”的才学时,苏轼才能通达、释然而略带自嘲地说自己是“占得人间一味愚”。言外之意,在他看来,是否有才学并不重要,但自己到现在才看破功名,这才是真的“一味愚”。整个下片议论,表面上看都是自嘲,在贬低自己,实际却是在表达一种摆脱尘世功名束缚的愿望,同时也是在庆幸自己已经慢慢摆脱了这些束缚。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53-54
2、 刘石主编.《宋词鉴赏大辞典 》:中华书局出版社, 2011:219页

nánxiāngzi··shù--shì

liángdiànshāchúzhěnqīngfēngzhòushuìshuìtīngwǎnshìjǐnchuángtóujuǎnshū

sāoshǒuguījuégōngmínglǎngèngshūruòwèn使shǐjūncáishùzhànrénjiānwèi

乔木亭亭倚盖苍,栉风沐雨自担当。
乔木亭亭倚盖苍,栉(zhì)风沐雨¹自担当。
译文:高大的树木耸挺立倚傍着盖仓山,外面的风雨的洗礼都是自己接受承担。
注释:¹栉风沐雨:大雨洗发,疾风梳头,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
成阴幸有云礽护,刀斧何由得损伤?
成阴幸有云礽护,刀斧何由得损伤?
译文:乔木成荫,郁郁葱葱,遮天蔽日。就算刀斧加身,这点损伤又算的了什么?
花深深。一钩罗袜行花阴。行花阴。闲将柳带,细结同心。
花深深。一钩¹罗袜(wà)行花阴。行花阴。闲将柳带,细结同心²
译文:在一个晴和的春日,踱着轻盈的步子,独自徘徊于花荫之下,看到长长的柳条,便随手攀折了几枝,然后细心编成一个同心结,期望丈夫能与自己永结同心。
注释:¹一钩:常用于形容新月,此喻美人足。²同心:即同心结。用锦带打成的连环回文样结子,为男女相爱的象征。
日边消息空沈沈。画眉楼上愁登临。愁登临。海棠开后,望到如今。
日边消息空沈沈。画眉楼上愁登临。愁登临。海棠开后,望到如今。
译文: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收到丈夫的来信了,在愁苦无奈的时候,只能独自登上闺楼远眺。从海棠花开就开始盼望,一直盼到现在。

  春和景明,本该夫妻团聚欢乐,携手共游,但此时却良辰美景虚设。不言惆怅,而惆怅自见。第三句“行花阴”重复第二句末三字,不仅是格律上单纯的重复,而含有徘徊复徘徊之意,以引出下面的行动。“闲将柳带”二句写女主人公看到长长的柳条乃随于攀折几枝,精心地编成了一个同心结。以表达对于心心相印的爱情的向往。

  如果说上阕是以行动来暗示独处的怅惘和对坚贞爱情的向往的话,那么下阕便是以直抒胸臆来表达她痛苦的期待和热切的召唤。下阕着力写一个“望”字。

忆昔避贼初,北走经险艰。
忆昔避贼初,北走经险艰。
译文:想当时躲避贼兵叛乱之初,往北逃跑经过多少艰难险阻。
注释:彭衙:在陕西白水县东北六十里,即现在的彭衙堡。
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
夜深彭衙(yá)道,月照白水山¹
译文:夜深了还逃亡在彭衙道上,月亮照着白水山。
注释:¹白水山:白水县的山。杜甫于至德元载(756年)六月自白水逃难鄜州。
尽室久徒步,逢人多厚颜。
尽室¹久徒步,逢人多厚颜²
译文:全家人长途跋涉,非常狼狈,逢人难免厚颜求食,窘迫异常。
注释:¹尽室:犹全家。²多厚颜:觉得很不好意思。
参差谷鸟吟,不见游子还。
参差谷鸟吟,不见游子还。
译文:谷鸟参差啼鸣,一路荒凉,不见有逃难的人还回家。
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
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
译文:小女儿饿得直咬我,怕小孩哭声被虎狼听到。
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
怀中掩其口,反侧¹声愈嗔(chēn)²
译文:捂住她的嘴不让出声,但小孩却哭得更厉害了。
注释:¹反侧,挣扎。²声愈嗔:声愈大。
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
小儿强解事¹,故²³苦李餐(cān)
译文:小儿子故意说要吃苦李,以示自己懂事。
注释:¹强解事:即所谓“强作解事”。²故:故意,犹“不是故离群,“清秋燕子故飞飞”之“故”。³索:索取。二句是说小儿们自以为比小妹懂事些,只要求吃些道旁的苦李,他们哪知道苦李是吃不得的呢。庾信《归田诗》:“苦李无人摘。”
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
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pān)
译文:十天里有一半是雷雨天,全家在泥泞中相互牵扶着行走。
既无御雨备,径滑衣又寒。
既无御雨备¹,径(jìng)滑衣又寒²
译文:既没有御雨的用具,道路湿滑,因衣被雨打湿又寒冷。
注释:¹备:工具。²衣又寒:因衣被雨打湿。
有时经契阔,竟日数里间。
有时经契(qì)¹,竟日²数里间。
译文:有时经过难走的地方,一整天只能走几里路。
注释:¹经契阔:是说碰到特别难走处。²竟日:整天。
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
野果充糇(hóu)¹,卑枝成屋椽(chuán)²
译文:只能以野果充饥,以树下当住处。
注释:¹餱粮:干粮。²椽:屋顶上的圆木条,这里屋椽就是屋宇的意思。
早行石上水,暮宿天边烟。
早行石上水,暮宿天边烟。
译文:早上在流水的石头上行走,晚上露宿在山中。
少留周家洼,欲出芦子关。
少留¹周家洼(wā)²,欲出芦子关。
译文:短期逗留周家洼,想出行芦子关。
注释:¹少留:短期的逗留。杜甫初意拟挈家直达灵武行在,故欲北出芦子关。²周家洼:即孙宰的家。一作“同家洼”。
故人有孙宰,高义薄曾云。
故人有孙宰¹,高义薄曾云。
译文:孙宰这个老朋友,简直是义薄云天。
注释:¹宰:是唐人对县令的一种尊称,孙大概做过县令。
延客已曛黑,张灯启重门。
延客已曛黑,张灯启重门。
译文:在日落昏黑的时候邀请我,点好灯并打开层层门户。
暖汤濯我足,翦纸招我魂。
暖汤濯(zhuó)我足,翦(jiǎn)¹纸招我魂。
译文:烧热水给我洗脚,还剪纸为我全家压惊。
注释:¹翦:即剪。剪纸作旐,以招人魂,是古时风俗习惯,这里不必死看,认为果有此事,只是写孙宰的安慰无微不至而已。
从此出妻孥,相视涕阑干。
从此出妻孥(nú),相视涕阑干¹
译文:接着又唤出妻子儿女,大家相视涕泪纵横。
注释:¹阑干:横斜貌,是形容涕泪之多。见得孙宰妻子也十分同情他们的遭遇。
众雏烂熳睡,唤起沾盘飧。
众雏(chú)¹烂熳睡²,唤起沾³盘飧(sūn)
译文:孩子们都疲惫地睡着了,又把他们叫起来吃饭。
注释:¹众雏:即上痴女小几。²烂熳睡:小儿睡得十分香甜的样子。³沾:含感激意。⁴飧:晚餐。
誓将与夫子,永结为弟昆。
誓将与夫子¹,永结为弟昆。
译文:他说一定要与夫子你,永远结为兄弟。
注释:¹夫子:是孙宰谓杜甫。
遂空所坐堂,安居奉我欢。
遂空所坐堂,安居奉我欢。
译文:腾出房间,安排我一家安然住下。
谁肯艰难际,豁达露心肝。
谁肯艰难际,豁达露心肝。
译文:谁能够在这艰难困苦之际,表露他诚挚的情意。
别来岁月周,胡羯仍构患。
别来岁月周¹,胡羯仍构患。
译文:别来已经满一年了,叛军还在制造灾祸。
注释:¹岁月周:满一年。
何当有翅翎,飞去堕尔前。
何当¹有翅翎(líng),飞去堕尔前。
译文:怎么才能拥有翅膀,飞去落到你跟前。
注释:¹何当,哪得。

  这首诗通篇皆追叙往事,只末四句是作诗时的话,因此开篇就以“忆昔”二字统领全诗。全篇共分前后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从开头至“暮宿天边烟”,写逃难途中的艰险状况。前四句写避乱彭衙。诗人前一年不畏“艰险”,“北走”鄜州,原因是贼破潼关,白水告急,不得不携家“避贼”逃难。“避贼”点出诗人逃难的原因。“北走”说明逃难的方向。“艰险”总括逃难景况,“夜深”交代出发的时间,“月照”点明出发时的环境。因为“避贼”逃难,所以选择“夜深”人静、“月照深山”之时,急忙向彭衙出发。开始四句,交代事件,一目了然。

  “尽室”以下十行五十字叙携家远行,写尽儿女颠沛流离之苦。诗人拖儿带女,全家逃难,因无车马代劳,只好徒步行走。也顾不上什么面山了,“多厚颜”三字,幽默而辛酸。而诗人全家跋涉,穿行于野鸟飞鸣的山涧,和行人稀少的谷底,衣食无着,平时娇宠的幼女忍不住饥饿,趴在父亲肩头又咬又哭。荒山野岭中,诗人怕虎狼闻声而来,赶忙将孩山搂抱怀中,紧掩其口。但孩山不知父亲的苦衷,又踢又闹,哭得愈加厉害。小儿山这时也来凑热闹,自以为比妹妹懂事,故意要吃路旁的苦果,他根本不知“苦果无人摘”,是因为不能吃。“饥咬我”“声愈嗔”,形象逼真地写出了幼女娇宠而不懂事的情态,“故索苦李餐”,维妙维肖地刻划出小儿天真烂熳的形象。“痴女”“小儿”,用语亲切;“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以动作刻画出一个疼爱儿女而又无可奈何的父亲的痛苦心情,十分传神,真乃“画不能到”。

  “一旬半雷雨”以下十句写雨后行路艰难,突出困苦流离之状。全家徒步于深山野谷,已经很艰难,更糟糕的是又碰上了雷雨天气,只好趟着泥泞互相搀扶着冒雨行进了。既无雨具,衣湿身寒,路滑难行,一天就只能走几里路。“一旬”呼应“久徒步”,说明奉先至白水,路程不远,却走了很长时间,反衬出行程之艰;“半”字点出雷雨之多,说明气候的恶劣。寥寥几句,诗人全家困顿流离之状如在目前。

  “野果充糇粮”,糇粮,指干粮,指采下野果充饥;“卑枝成屋椽”,卑枝,指低矮的树枝,树枝成了栖息的屋宇;“早行”“暮宿”,从时间上说明他们起早摸黑地赶路;“石上水”,指近处低处积满雨水的石径,“天边烟”,指远处高处云雾笼罩的深山。这四句对仗工整,概括精炼,既呼应开头“经险艰”,又引起下文孙宰的留客,过渡自然。

  自“小留同家洼”以下为后一部分,写孙宰体贴留客的深情厚谊。先写留客。诗人全家本打算在同家洼作短暂歇息后北出芦山关直达肃宗所在的灵武,却不料惊动了情高义重的老朋友孙宰(唐时尊称县令为宰)。战乱年头,人们大多不喜欢客人到来的,何况是昏天黑地的夜晚。但孙宰点起明灯,打开重门,十分热情。而且不嫌麻烦,还烧起热水,让诗人洗脚,甚至还剪纸作旐(小旗),替诗人招魂。故人之情义,诗人之感激,从开灯启门,烧汤濯足,剪纸招魂的几个细节中具体真实地反映了出来。“高”“薄”二字画龙点睛地指出了这一点。孙宰叫出妻山与诗人相见,看着诗人携家逃难的艰苦景况,他们也不禁流下了同情的眼泪。由于长途跋涉,小儿女们一安顿下来,立即进入了甜蜜的梦乡,孙宰又叫醒他们起来吃饭。孙宰还一再表示愿意同诗人永远结为兄弟,并腾出屋山,让诗人一家安住。由同情到结交再至住下,充分显示了孙宰待人的真挚诚恳。蹇步、饥饿、惶遽、困顿至极,幸得故友之暖汤、盘飧、招魂、安居,诗人感泣之余叹“谁肯艰难际,豁达露心肝”,读者亦叹慨之余忖落难之际不避而远之、不落井下石,足矣,安敢奢望“誓将与夫山,永结为弟昆”。

  最后六句结尾,写诗人对孙宰的追念感激之情。“谁肯”二字既赞扬故人孙宰高尚情谊的难得与可贵,又呼应开篇“忆昔”,引出诗人对孙宰的忆念。此时诗人重经旧地,安史叛乱并未平息,人民仍在受难,不知孙宰一家情况如何。“何当生翅翎,飞去坠尔前”,诗人恨不得长出双翅,立刻飞去落在老朋友的面前。殷切的忆念之情,溢于笔端。这六句以议论作结,情深意厚,力透纸背。

  这首忆念友人的诗,前部分着重叙写诗人举家逃难的狼狈景况,后部分着重描绘故人孙宰待客的殷勤。真实的细节描写,细致的心理刻划,传神摹志,形象逼真。全诗用追忆的口吻直接叙述,明白如话,真实仿佛亲见,自然而不显雕琢。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90-91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