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松在,当年手植翁。
七十五松在,当年手植翁。
龙髯云满壑,鹤泪月当空。
龙髯云满壑,鹤泪月当空。
三品非秦爵,诸郎有晋风。
三品非秦爵,诸郎有晋风。
夜深清籁发,归佩玉丁东。
夜深清籁发,归佩玉丁东。

lǎosōngjiùyǐnwèicáoshān--línjǐng

shísōngzàidāngniánshǒuzhíwēng

lóngrányúnmǎnlèiyuèdāngkōng

sānpǐnfēiqínjuézhūlángyǒujìnfēng

shēnqīnglàiguīpèidīngdōng

林景熙

林景熙

林景熙(1242~1310),字德暘,一作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际诗坛、创作成绩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温州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卒葬家乡青芝山。著作编为《霁山集》。 ▶ 313篇诗文

猜您喜欢
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
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
译文:我青少年的时候,对事理的认识不是特别通达,呼朋唤友,都是些热血豪迈人士。
却秦不受赏,击晋宁为功。
却秦¹不受赏,击晋宁为功。
译文:不为报酬而助人,并不把解人之难看作是多么了不起的功劳。
注释:¹却秦:使秦退兵。
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
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
译文:为朋友曾经不惜两肋插刀,红尘滚滚处也曾经手刃歹徒。
当朝揖高义,举世称英雄。
当朝揖(yī)高义,举世称英雄。
译文:哥们肝胆意气天下闻名,官民同赏。
小节岂足言,退耕舂陵东。
小节岂足言,退耕舂(chōng)¹东。
译文:当然,这些都是小节,不足言道,现在回到偏僻之处隐居。
注释:¹舂陵:在今湖北枣阳县。
归来无产业,生事如转蓬。
归来无产业,生事¹如转蓬。
译文:回家后是四壁空空,没有任何产业,为衣腹之累而忙个不休。
注释:¹生事:生计。
一朝乌裘敝,百镒黄金空。
一朝乌裘(qiú)敝,百镒黄金空¹
译文:身穿的狐裘破烂,腰里曾经的万贯黄金也用个精光(主要还是接济落魄文人)。
注释:¹“一朝”二句:用苏秦事。
弹剑徒激昂,出门悲路穷。
弹剑徒激昂,出门悲路穷。
译文:也曾经去王公门前干谒,推荐自己,但是没有什么效果,悲日暮途穷。
吾兄青云士,然诺闻诸公。
吾兄青云士¹,然诺²闻诸公³
译文:老兄你可是官运通达,青云直上,一诺千金,名噪公卿。
注释:¹青云士:品格高尚的人。²然诺:应许,许诺。³闻诸公:因重然诺而为诸公所知。
所以陈片言,片言贵情通。
所以陈片言¹,片言贵情通。
译文:所以来与你告个急,你懂其中的意思就行了,贵在灵犀一点通。
注释:¹陈片言:陈述简短的话。
棣华倘不接,甘与秋草同。
(dì)¹倘不接,甘与秋草同。
译文:如果你也不顾兄弟情谊,不愿意帮助我,我也不说更多的话了,我准备像秋草蓬稞一样随风飘散吧。
注释:¹棣华:喻兄弟。

  全诗前半部分诉说了:李白青少年的时候,对事理的认识不是特别通达,呼朋唤友,都是些热血豪迈人士。为朋友曾经不惜两肋插刀,红尘滚滚处也曾经手刃歹徒。哥们肝胆意气天下闻名,官民同赏。不为报酬而助人,并不把解人之难看作是多么了不起的功劳。说明了李白喜欢交朋友,豪气,喜欢帮助别人不求回报。一直在帮助别人,但是自己却什么都没有,家徒四壁,还是个需要接济的落魄文人。

  全诗后半部分诉说了:李白仕途非常不顺,在诗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早年寓居安陆时,曾多次给地方官员写信自荐,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开元二十三年,不甘心失败的李白去了一趟襄阳,拜访时任襄州刺史兼山南东道采访使的韩朝宗。韩朝宗素以爱惜人才闻名,因曾任荆州长史,故人称韩荆州。但李白在呈给他的求职信中,又犯了一个严重错误——豪放不羁。信中写道:“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长揖即拱手礼,通常用于平辈之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衷心地希望你能够敞开心怀,不会因为别人只作长揖而拒绝。作为求职信,这句显然写得不太得体。李白带着这种傲慢心态去求职,韩朝宗自然不会对他感兴趣。虽是诗仙,但李白的这几封求职信写得实在让人不敢恭维。也体现出了李白求职时傲慢的心态,这种故意贬低自己的比喻,或许能博取同情,却无法给人好感。

  整首诗是对李白年轻时裘马轻狂,豪爽用事的真实写照。看整首诗,可以知道李白的豪爽性格,所以会爱之者众,恨之者也众。

参考资料:
1、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243-244
2、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45

zèngcóngxiōngxiāngyángshǎohào--bái

jiéwèishíshìsuǒjiāojǐnháoxióng

quèqínshòushǎngjìnníngwèigōng

tuōshēnbáirènshārénhóngchénzhōng

dāngcháogāoshìchēngyīngxióng

xiǎojiéyán退tuìgēngchōnglíngdōng

guīláichǎnshēngshìzhuǎnpéng

cháoqiúbǎihuángjīnkōng

dànjiànángchūménbēiqióng

xiōngqīngyúnshìránnuòwénzhūgōng

suǒchénpiànyánpiànyánguìqíngtōng

huátǎngjiēgānqiūcǎotóng

释子谈经处,轩臣刻字留。
释子谈经处,轩臣刻字留。
故台遗老识,残简圣皇求。
故台遗老识,残简圣皇求。
驻跸怀千古,开襟望九州。
驻跸怀千古,开襟望九州。
四山缘塞合,二水夹城流。
四山缘塞合,二水夹城流。
宸翰陪瞻仰,天杯接献酬。
宸翰陪瞻仰,天杯接献酬。
太平词藻盛,长愿纪鸿休。
太平词藻盛,长愿纪鸿休。

  整首诗大气恢弘,特别是在遣词造句上,每一句都有一字定音,让人读来也觉得心中坦荡舒畅。

  开头一句“释子谈经处,轩臣刻字留”,便可以看出,婉儿对“三会寺”的历史了如指掌。“三会寺”原是一个高僧谈论经书的地方,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洗涤,再加上所处的地理位置偏僻,如今已是无人问津了。但是这里还是有隋初时高僧惟胜法师刻下的碑文,在婉儿心目中,能见到云雾之中的白龙,定是贤臣。由此可见,婉儿身为一个朝臣,她还是忠奸分明的。

  由传说引出“故台遗老识,残简圣皇求”,此句是婉儿在代替皇室家族而言,向众人说明,此次的到来,只是为了考察。

  接着一句“驻跸台千古,开襟望九州”便是全诗的经典。缅台前人,敞开胸台,一幅江山社稷图,其风度可谓是气宇轩昂。这也是婉儿跟随武则天经历太多风雨的沉淀。

  “四山缘塞合,二水夹城流”是在描写当时寺庙的景色。

  “宸翰陪瞻仰,天杯接献酬”最后来一个情感上的自我赞颂。

  “太平词藻盛,长愿纪鸿休”,显示皇家的宽容和胸襟,先直白,后抒情,这是宫文的一个标志。

jiàxìngsānhuìyīngzhì--shàngguānzhāoróng

shìzitánjīngchùxuānchénliútáilǎoshícánjiǎnshènghuángqiúzhù怀huáiqiānkāijīnwàngjiǔzhōushānyuánsāièrshuǐjiāchéngliúchénhànpéizhānyǎngtiānbēijiēxiànchóutàipíngzǎoshèngzhǎngyuàn鸿hóngxiū

野花如雪绕江城,坐见年芳忆帝京。
野花如雪绕江城,坐见年芳忆帝京。
译文:野花如同雪花一样纷纷扬扬环绕江城,犹看见一年一度的花草,回忆起来帝京。
阊阖晓开凝碧树,曾陪鸳鹭听流莺。
(chāng)(hé)¹晓开凝碧树,曾陪鸳(yuān)(lù)听流莺。
译文:早上宫门打开仿佛将碧绿的树都凝住了,曾经陪鸳鹭听流莺得到叫声。
注释:¹阊阖:泛指宫门或京都城门,借指京城、宫殿、朝廷等。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xiá)¹花飞欲尽春²,天涯(yá)去住³泪沾巾。
译文:峡口的花随风降落,春天快要过去了,想到彼此将要分手万里,不禁泪水沾湿了巾帕。
注释:¹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²欲尽春:春欲尽。³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译文:来的时候(我们)是同路的旅伴,今天我这个“客人”倒变成了主人来送别自己的朋友了。

  唐时,以相互送别为题的绝句颇多,或写景寄情,或直抒心怀,在写作上手法多样,千姿百态。这首《峡口送友》,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客中送客,自难为情,况又“万里”之远,“同为客”呢?作者身为客人却反客为主,淋漓尽致地表露了自已送客惆怅心情。

  首句写眼前景物,点明时间、地点。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去住”形象的描绘,写到“客”、“主”双方。说明该诗词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三句转写“来时”,为下句铺阵,第四句用“今日翻成送故人”作结,写出彼此间的惆怅心情。选材一般,写法却比较别致。可见,作者匠心独用,想象力较为丰富。表达出作者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

  该诗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峡口花已飞落,知道春将逝去。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的情调。“天涯”二字让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思念或是生离,“泪沾巾”将更多的可能留给了生离。别情总是最伤感最缠绵的,而客中送客更是悲苦深刻。寄身是客本已凄凉,又遇别客情,则比一般的送别更加的悲凄。哀伤自己异乡为客,无论是物质和精神都没有寄托和依靠,缺乏安全感和安定感,总感觉人在虚里飘。难得结交一挚友,可是如今却要话别,别情可谓凄凉入骨。作者将别情融入自己的身世处境,情感更加的深刻复杂。

xiákǒusòngyǒurén

kōngshǔ tángdài 

xiákǒuhuāfēijìnchūn tiānzhùlèizhānjīn 
láishíwàntóngwéi jīnfānchéngsòngrén 
三山怀谢脁,水澹望长安。
三山¹怀谢脁(tiǎo)²,水澹(dàn)³望长安
译文:登上三山远怀谢眺,波水澹静眺望金陵。
注释:¹三山:在南京附近的长江边上。金陵:今南京。殷淑,道士李含光门人,道号中林子。²谢脁:南朝齐诗人。³澹:水势平静。⁴长安:代指金陵。
芜没河阳县,秋江正北看。
芜没河阳¹县,秋江正北看。
译文:我如同在荒芜的河阳的潘岳远望京城,秋日站在江边向北看去。
注释:¹河阳:今河南孟县。
卢龙霜气冷,鳷鹊月光寒。
卢龙¹霜气河,鳷(zhī)²月光寒。
译文:卢龙关塞霜气河寂,鹩鹊观上月光寒河。
注释:¹卢龙:在金陵西。²鳷鹊:汉代长安观名。
耿耿忆琼树,天涯寄一欢。
(gěng)耿忆琼树¹,天涯寄一欢。
译文:诚心诚意怀念友人,相隔天涯同期一欢。
注释:¹琼树:指友人。

  首联所写登三山、望金陵与谢脁所作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相同,借用谢脁诗句,以长安代指金陵,即地即景即事自然而生的缅怀古人之情十分熨贴而浓郁。“水澹”是描绘江水恬静的样子,变绘形态为绘色彩。

  颔联“芜”是繁草丛生之貌,“河阳县”位今河南省孟县西,谓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次句“河阳望京县”,以河阳代指三山,李白循此。此联承首联“望长安(金陵)”,意为登上繁茂草木掩映下的三山,面对大江秋色而北望金陵。这一联中,不仅有“芜没”的“河阳”,秋日的大江,更有在这寥廓江山中引领北望的诗人形象。无论是葱茏的三山、旷远的秋江还是凝望的诗人,都隐含着深深的情意。此句联系诗题“寄殷淑“可以体味出诗人寄托的是思友之情。在这一联,诗人的登临之意已由首联的缅怀古人而暗暗地向思念友人过渡。

  颈联“卢龙”即卢龙山,与三山同在当时的昇州,临大江,远接金陵,此处用以代指望中之金陵;“鳷鹊”本鸟名,南朝时金陵建有鳷鹊楼,此处亦用以代指望中之金陵。“霜气冷”,“月光寒”均借助于人的感受来写景,它与上联的“秋”字相呼应,透出遥望金陵所见的一片寒凉冷寂之气。以凄凉索寞的哀景引出孤独凄凉的思友意境。这一联表面并未明言思念友人,而思念之情浸溶于景中,显得更为深沉而浓挚。

  尾联,思友之情由暗转明。“琼树”本是树的美称,此处用以比喻殷淑美好的人品。此联意为自己真诚地忆念着友人,将寄诗天涯,使远离的友人得到一点友情的欢慰。在这一联中,诗人的“耿耿”之情,友人的“琼树”之美,相隔“天涯”之远,寄上“一欢”之慰,把友情推向了至深至浓至切的境地。

  这首诗化用了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诗题,也借鉴了谢脁诗首二句的句意,且同为抒写愁怀。谢脁诗写思故乡之恋,李白诗写故友之思;二者所寄情不同。李白这首诗写秋夜哀景,景中有哀情,景又正衬其衰情;又以“琼树”、“一欢”作结,留给人的是飘逸之态。四联中起承转合关系中包蕴感情变化。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395-396页

sānshānwàngjīnlíngyīnshū--bái

sānshān怀huáixiètiǎoshuǐdànwàngzhǎngān

méiyángxiànqiūjiāngzhèngběikàn

lóngshuānglěngzhīquèyuèguānghán

gěnggěngqióngshùtiānhu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