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因送客,云峤更登临。
精舍经行地,征人去住心。
猿啼清梦断,花落晓窗阴。
胜践成三宿,俱来此意深。
春江因送客,云峤更登临。
精舍经行地,征人去住心。
猿啼清梦断,花落晓窗阴。
胜践成三宿,俱来此意深。
张元干

张元干

张元干(1091年—约1161年),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晚年自称芦川老隐。芦川永福人(今福建永泰嵩口镇月洲村人)。历任太学上舍生、陈留县丞。金兵围汴,秦桧当国时,入李纲麾下,坚决抗金,力谏死守。曾赋《贺新郎》词赠李纲,后秦桧闻此事,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元干尔后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乡,卒年约七十,归葬闽之螺山。张元干与张孝祥一起号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 ▶ 48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有客有客,爰来宦止。
有客有客,爰(yuán)来宦止¹
译文:有一位来客,有一位来客,来到此地做官。
注释:酬:本义为客人给主人祝酒后,主人再次给客人敬酒作答。丁柴桑:姓丁的柴桑县令,名字不详。¹“有客”二句:意谓作者所敬重的柴桑丁县令,自外地来,居于此。止,语助词。
秉直司聪,惠于百里。
秉直¹²³,惠于百里
译文:公正办事,体察民情,恩惠覆盖了百里山川。
注释:¹秉直:即持守正义。秉,持。直,正直。²司:掌管。³聪:听闻。⁴惠:仁爱,恩惠。⁵百里:百里之地,代指一县所管辖的区域。
飱胜如归,聆善若始。
(sūn)¹²如归³,聆善聪始。
译文:接受至理如同回家一样欣喜,听到善言总像第一次听到那样新鲜。
注释:¹飱:服食,此指吸取,听从。一作“餐”。²胜:胜理,至言,指正确的道理、中肯的言论。³如归:喻欣然纳之,谓汲取胜理如同归家般和乐容易。⁴聆善:一作“矜善”。聪始:喻善言闻数次亦如初闻者虚心接纳。
匪惟谐也,屡有良游。
匪惟¹²也,屡有良游³
译文:我们不只是思想和谐一致,还多次愉快地共同游览。
注释:¹匪惟:不只是,不仅仅。匪:同“非”。²谐:和谐,融洽。³良游:指愉快的游赏。
载言载眺,以写我忧。
¹言载眺,以写(xiè)²我忧。
译文:一边谈笑,一边眺望,我心中的忧愁已经烟消云散。
注释:¹载:且,又。²写:同“泻”,卸置,去除,宣泄,倾吐。
放欢一遇,既醉还休。
放欢一遇,既醉还休¹
译文:遇到如此开怀的欢乐,不喝个痛快且不回返。
注释:¹“放欢”二句:一见就尽情欢畅痛饮,一醉方休。放欢,放开胸怀,尽情欢畅。既醉,尽醉。
实欣心期,方从我游。
实欣¹心期²,方从我游。
译文:真高兴有位知心好友,能同我一起游玩。
注释:¹实欣:实为欢欣之事。²心期:以心相许,两心契合。

  这首诗分为两章。首章颂扬丁柴桑的贤良美德。诗的开头“有客有客,爰来宦止”,写迎客的惊喜。从诗中看,丁柴桑应该比较年轻,诗人视之为后俊。“秉直司聪”以下四句是诗人对这位贤良地方官的赞美。丁柴桑作为一县之长,能“飱胜如归,聆善若始”,是为政“惠于百里”的明证。这四句寄寓了诗人的殷切期望,也反映了陶渊明政治理想中对基层长官的要求。

  接着经“匪惟谐也,屡有良游”一转,至于次章,写作者与丁柴桑在一起开怀畅游的情形和情酣意畅的心态。“载言载眺,以写我忧”就是这种场景的具体表现。“以写我忧”语出《诗经》的《邶风·泉水》和《卫风·竹竿》。“放欢一遇,既醉还休”这样无拘无束的生活是陶渊明对待挚友的常态。其诗《与殷晋安别》中有“一遇尽殷勤”句可为佐证。”实欣心期,方从我游”二句是倒装,意谓二人开始交游即定交知己,实为快心之事。诗的结尾归结到知心才是朋友结交的基础。

  陶渊明与丁柴桑彼此一见如故。不是因为对丁柴桑这个父母官另有所求,而是丁柴桑“秉直司聪,于惠百里”的善德,以及“餐胜如归,矜善若始”的开明,赢得了陶渊明的敬重。另一方面,说明陶渊明也同样有丁柴桑的善德和开明,才能“方从我游”便以“心期”。向往开明,崇尚善德,正是陶渊明的秉性所在。

  这首诗采用《诗经》的四言句式,写法上也有借鉴《诗经》叠章的形式,如有客有客之句,形成一种一唱三叹的效果。全诗于浓郁的情意之中,透露出和谐喜悦的交游气氛。篇幅虽短,然情酣意畅。

参考资料:
1、 陈庆元等编选.陶渊明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3-15
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7-19
春水月峡来,浮舟望安极?
春水月峡¹来,浮舟望安极²
译文:早春三月,江水汹涌,经过三峡中的月峡,滚滚而来,我在荆州的江面上放舟游荡,极目远望。
注释:¹月峡:即四川巴县的明月峡。峡上石壁有孔,形如满月,故称。²望安极:怎么能望到尽头呢?即一望无际的意思。
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
正是桃花流¹,依然锦江²色。
译文:江面上桃花漂浮,就像故乡锦江一样,春意盎然。
注释:¹桃花流:即桃花汛,指桃花盛开时候上涨的江水。²锦江:岷江流经成都的一段河流,也称“府内河”。
江色绿且明,茫茫与天平。
江色绿且明,茫茫与天平。
译文:江水明亮碧绿,浩浩荡荡,沸沸洋洋,与天平齐。
逶迤巴山尽,摇曳楚云行。
(wēi)(yí)¹巴山²尽,摇曳(yè)³楚云行。
译文:两岸的巴山逶迤护水而来,在荆州地界已经与地平齐,倒是楚地的水汽蒸腾,结出巍峨摇曳的云山。
注释:¹逶迤:曲折连绵的样子。²巴山,即大巴山,绵延于川、甘、陕、鄂四省边境。³摇曳,缓慢地飘荡。⁴楚云,荆门古时属楚国,故称荆门一带的云为楚云。两句意为:曲折绵延的巴山至此完全消失,荆门上空云彩在缓慢地飘动。
雪照聚沙雁,花飞出谷莺。
雪照聚沙雁,花飞出谷莺(yīng)¹
译文:沙滩上正在用沙沐浴的大雁只只雪白,出山谷觅食的黄莺漂亮得像花儿一样飞舞。
注释:¹“雪照”两句意为:白沙如雪,映照着集聚的雁群;杨花飘舞,出谷之莺自在地飞翔。
芳洲却已转,碧树森森迎。
芳洲却已转¹,碧树²森森³
译文:翠绿的沙洲仿佛围绕游船转动,洲上的绿树热情地向我张开了臂膀。
注释:¹却已转,指小船继续前进,芳洲已退向另一方面。却:退。²碧树:绿树。³森森:树木繁盛的样子。⁴迎,迎面来到。
流目浦烟夕,扬帆海月生。
流目¹(pǔ)²烟夕³,扬帆海月生。
译文:放眼望去,江浦上水汽氤氲云集,海上的明月与白帆一起冉冉上升。
注释:¹流目:游目,放眼四面眺望。²浦,水滨。³烟夕:云烟弥漫的傍晚。⁴海月:这里指江月。
江陵识遥火,应到渚宫城。
江陵识遥火¹,应到渚(zhǔ)²城。
译文:看到江陵城墙上的灯火,就知道快到渚宫城了。
注释:¹遥火:远处的灯火。²渚宫:春秋时楚成王所建别宫,故址在今湖北江陵县。“江陵”两句意为:江陵灯火遥遥在望,该是到渚宫城了。

  李白曾以如椽采笔,驱山走海,状物图貌,描绘了一幅幅色彩鲜明、雄伟峻峭、明丽清新的画卷,再现了祖国壮丽河山的自然美。这些诗篇,流传千古,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一首《荆门浮舟望蜀江》,就是由多幅优美生动的画面组成的长江行舟图。

  诗的前六句写诗人在舟中望长江的所见所感,着重描绘长江。诗人放眼四看,从三峡奔腾而来的江水,虽值桃花盛开的春汛时期,但依然清澈如成都的锦江。这是实写,却含蕴着诗人深挚的乡土之情,有《渡荆门送别》中“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那样一种对故乡的眷恋情意。前六句中一二两句点题,三四两句对长江的描写较为概括,五六两句则作进一步的勾画。第五句以浓丽的色彩加以点染。江水深绿,碧波荡漾,日光照耀,晴空映江,水色天光相辉映,显得异常明净,真是春水碧于天。难怪南宋的大诗人陆放翁赞之为“夺化工之巧”,是“真善状物”的妙笔。第六句描摹江流的动态。滚滚东流的江水,茫茫无际,好像与天相接。这是诗人远望时的深切感受,形诸于诗,不仅使人感到真实,而且觉得生动传神。这两句既从色彩上加以点染,使其明丽如画,又写出了长江一泻千里,烟波浩淼的雄姿。这一画面,色彩鲜明,景中有声,飞动壮阔。

  中间六句又是另一幅图画。随着行舟的前进,诗人纵目四观,景物宜人,春光骀荡。连绵的巴山,逐渐消失;万里晴空,白云漂浮,舒卷变化,摇曳多姿;江边,日照白沙,明亮如雪,群雁聚息;岸上,百花盛开,飞出山谷的黄莺,在花丛中穿飞;江中沙洲,芳草萋萋,繁花似锦,和煦的春风,送来扑鼻芳香,但转瞬即过,迎面而来的是郁郁葱葱,苍翠繁茂的林木。这里,诗人的彩笔,不仅绘出了绚丽明媚的画卷,而且传达出融于画境的欢快喜悦之情。尤其出色的是,诗人所描画的不是一幅停滞静止的写生画,而是有如一组连续不断的活动的电影镜头,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最后四句是日暮月升的景象,另是一幅画面。诗人舟行一日,日落西山,夜幕已降,远望江边,暮霭沉沉;东方江面,月亮冉冉升起;再遥望江陵,灯火点点,闪烁不定,著名的渚宫城,应该就在这灯火之中。这也是由几个“镜头”组成的画面,动态感也十分强烈。另外,这一结尾,极有余味,给人以广阔的艺术想象天地。

  这首五言古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从艺术构思看,诗人抓住江中行舟这一特点,顺序写来,“如展图画”。从结构上看,诗人从白昼直写到日落月升,层次分明,脉络清晰。从艺术表现手法上看,诗人巧妙地运用表现自然美的各种原始材料,诸如色彩、声音、形状、香气、光线、运动等,并把它们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五光十色的动人画面,并且具有鲜明的动态性,使语言艺术的诗,有着形象艺术的效果。从诗篇的意境上看,诗人融情于景,把遇赦东归的喜悦心情倾注在大好春光的景物描绘中,情景交融,塑造了迥远奔放、明丽雄浑的艺术意境,有着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参考资料:
1、 裴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巴蜀书社 ,1988-02 .

jīngménzhōuwàngshǔjiāng--bái

chūnshuǐyuèxiáláizhōuwàngān

zhèngshìtáohuāliúránjǐnjiāng

jiāng绿qiěmíngmángmángtiānpíng

wēishānjǐnyáochǔyúnxíng

xuězhàoshāyànhuāfēichūyīng

fāngzhōuquèzhuǎnshùsēnsēnyíng

liúyānyángfānhǎiyuèshēng

jiānglíngshíyáohuǒyīngdàozhǔgōngchéng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踌躇 一作:踟蹰)
峰峦如聚¹,波涛如怒²,山河表里³潼关路。望西都,意踌(chóu)(chú)。(踌躇 一作:踟蹰)
译文: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古道内接华山,外连黄河。遥望古都长安,我徘徊不定,思潮起伏。
注释:¹峰峦如聚:形容群峰攒集,层峦叠嶂。聚:聚拢;包围。²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波涛的汹涌澎湃。怒:指波涛汹涌。³表里:即内外。⁴潼关:古关口名,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扼秦、晋、豫三省要冲,非常险要,为古代入陕门户,是历代的军事重地。⁵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秦、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因此称洛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⁶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感慨万端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一作“踟蹰(chí chú)”。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伤心¹秦汉经行处²,宫阙(què)³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译文:令人伤心的是秦宫汉阙里那些走过的地方,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注释:¹伤心:令人伤心的事, 形容词作动词。²经行处:经过的地方。指秦汉故都遗址。³宫阙:宫,宫殿;阙,皇宫门前面两边的楼观。⁴兴:指政权的统治稳固。兴、亡:指朝代的盛衰更替。

  此曲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写下的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此曲抚今追昔,由历代王朝的兴衰引到人民百姓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张养浩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这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潼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层(四一七句)。“望西都”两句,描写了作者西望长安的无限感慨。长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唐大帝国的国都,历代有多少励精图治的帝皇,曾在此施展过宏图,建树过功业;也曾有过多少无道的昏君,在此滥施淫威,虐杀人民,成为历史的罪人。长安,在这个特定的历史舞台上,演出过多少威武雄壮,悲欢离合的戏剧;又有多少诗人,作家,写过多少有关长安的诗文。特别是人民群众,曾在长安这块土地上流过多少血汗!这就是作者“意踟蹰”的原因和内容吧!

  “伤心秦汉”两句,描写了秦汉两代,都已成为历史的陈迹。秦皇汉武曾苦心营造的无数殿堂楼阁,万千水榭庭台,而今都已灰飞烟灭,化为尘土。曾经盛极一时的秦汉王朝,在人民的怒吼声中,都已灭亡,犹如“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样。这字里行间寄予了作者多少感慨。

  第三层(末四句),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历代王朝的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兴,百姓苦”两句,指出一个朝代的兴也好,亡也好,受苦的都是老百姓。作者从对历史的概括中提炼出的这一主题是极其鲜明而深刻的,提出的问题是十分重要而尖锐的。它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无比愤慨。这一结尾,确实是千锤百炼,一字千钧,语气尖刻而警拔,予以丰富而深沉,是对全曲的一个十分精辟的总结。

  《潼关怀古》中对历史的概括,显指元代现实生活:怀古实乃伤今,沉重实乃责任。这种复杂的感情要结合作家的生平经历才能理解。张养浩特殊的仕途经历,决定了他的怀古散曲中有一种参破功名富贵的思想,《骊山怀古》中写到“赢,都做了土;输,都做了土。” 《洛阳怀古》中写到“功,也不长;名,也不长。” 《北邙山怀古》中写到“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这些曲中张养浩把胜负之数、功名之分、生死之际,看成了毫无差别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说富贵无常、人生如梦。只有《潼关怀古》以难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写法上,作者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让这首小令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

    从作品内容、作家其他怀古作品、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三个层面上看,《山坡羊·潼关怀古》都表现为一份难得的沉重。

参考资料:
1、 李 勇.散曲奇葩:散曲历史与艺术特色.北京:现代出版社,2015:73
2、 时莉莉,杨佃明. 一份难得的沉重——《山坡羊·潼关怀古》导读.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6(1)
3、 黄岳洲.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下卷).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1067-1068

shānyáng ·tóngguānhuái怀

zhāngyǎnghào yuándài 

fēngluán tāo shānbiǎotóngguān wàng西 chóuchú  (chóuchúzuò chíchú )
shāngxīnqínhànjīngxíngchù gōngquèwànjiānzuòliǎo xīng bǎixìng wáng bǎixìng 
堂上谋臣尊俎,边头将士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欤?”曰:“可”。
堂上谋臣尊(zūn)(zǔ)¹,边头将士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戈欤(yú)²?”曰:“可”。
译文:大堂之上谋臣开宴,边疆将士手持武器。作战的自然气候条件具备,地理环境优越,且众志成城。“可以讨伐燕国了吗?”说:“可以。”
注释:¹尊俎:酒器,代指宴席。²燕可戈欤:可以讨戈燕国了吗?
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大家齐唱《大风歌》,不日四方来贺。
今日楼台¹(dǐng)(nài)²,明年带砺山河。大家齐唱《大风歌³》,不日四方来贺。
译文:今日在楼台之上筹谋国政,明年建立不世之功。大家一起高唱《大风歌》,不需多日四方便来庆贺。
注释:¹楼台:指相府。²鼎鼐:炊器;古时把宰相治国比作鼎鼐调味,古以之代相位。³大风歌:汉高祖扫平四海,统一天下之后,以家乡少年一百二十人伴倡,齐声高唱大风歌。

  词的上阕分析宋朝戈金的有利形势,首先刺堂之上有在宴席之中就能战胜列手的智谋之士,而在边疆有骁勇善战的将领与士兵。宋朝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所以说戈金是完全可行的。之所以要这样分析,主要是针对当时朝廷弥漫的自卑、畏敌情绪而言的。虽然已经议定要戈金,但是朝野上下对于抗金的胜利并没有太大的把握,刘过这首词就是鼓励大家要看到希望,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抗金事业中去。词中引用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盖子·公孙丑下》),其实就是强调虽然南宋的军队实力比不过金国的军队,但只要南宋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敌,充分发挥人和的作用,最后的胜利一定是属于南宋的。

  词的下阕瞻望南宋戈金的大好前景:只要执政者治理有方,君臣同心,同休共戚,那么明年一定会取得胜利的,而用不了多久,国家一定会强盛起来,引来四方朝贺的。这从全词的形势说到韩伉胄本人,是对他的强有力的支持,让人充满信心和勇气。

  该词运用很多口语化、散文化的句子,大有以文为词的倾向,读来朗朗上口,更增加了词的魅力。全词语言流畅、气势磅礴。

参考资料:
1、 刘石主编;清华大学《宋词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08,第1078页

西jiāngyuè··tángshàngmóuchénzūn--liúguò

tángshàngmóuchénzūnbiāntóujiāngshìgàntiānshírényànyuē

jīnlóutáidǐngnàimíngniándàishānjiāchàngfēngfānglái

平时十月幸莲汤。玉甃琼梁。五家车马如水,珠玑满路旁。
平时¹十月幸莲汤²。玉甃(zhòu)³琼梁。五家车马如水,珠玑(jī)满路旁。
译文:每年十月驾临华清池,那里有玉池和华美的屋梁。明皇与贵妃年年来到这里洗沐享受,用珠宝组成的陪行饰物洒满路旁。
注释:¹平时:年年或经常。²莲汤:亦名莲花汤。为明皇沐池;海棠汤为贵妃沐池,均在华清池内,统称为华清池。³玉甃:玉石砌成的井壁,指沐池。⁴琼梁:色泽晶莹的柱梁,指华丽的宫殿。⁵五家:指杨贵妃亲眷。
翠华一去掩方床。独留烟树苍苍。至今清夜月,依前过缭墙。
翠华¹一去掩²方床。独留烟树³苍苍。至今清夜月,依前过缭(liáo)
译文:可叹啊,繁华不再,珠光宝气的双人床早已被灰尘覆盖,只剩烟雾笼罩下树色苍苍。清夜的明月依旧高悬空中,依然照着藤条环绕的围墙。
注释:¹翠华:天子仪仗中以翠鸟羽毛为装饰的旗帜、车盖,代指明皇。²掩:覆盖、关闭。³烟树:云烟缭绕的树木。⁴缭墙:藤条盘绕的围墙。

  该词为是年27岁的子瞻罢凤翔任,过长安,游骊山,系咏玄宗与杨贵妃游骊山事有感而作。

  上阙直写唐玄宗“十月幸兰汤”旧事,揭露了唐朝皇室的糜烂生活,也是对宋朝皇室骄奢淫逸生活的鞭挞。。“平时十月幸兰汤,玉瓮琼梁。”开篇仅用五个字便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并一笔勾勒出以玉石砌成,琼汤温馥,腾腾雾气的华清池以及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富丽堂皇的华清官阙,从建筑的角度写出了华清池的宦丽堂皇。接着由一般交代转入气氛渲染:“五家车马如水,珠玑满路旁。”“车马如水”和“珠玑满路旁”,揭示出杨家兄妹依仗皇权,逍遥于华清官的豪华气势。这里虽未明写唐玄宗,实以反衬的笔法暗斥明皇宠爱贵妃骄纵权贵,荒淫豪奢,令人发指。

  下阙是对今日华清池景物的描写,由近及远,逐层展开,景中有情、有哲理,突出表现了物是人非的荒凉冷落景象。昔日繁华喧嚣的华清池人去池空,只留下一派萧瑟、凄凉、寂寞景象。“翠华一去掩方床,独留烟树苍苍”。此处词人以“翠华”指代唐玄宗。一个“掩”字,点出方床虚设,将安史之乱后华清池人去池空的凄凉寂寞展现无遗;有一个“独”字,揭示往事成烟云。“至今清夜月,依前过缭墙”。虽时过境迁,人去池空,然“土花缭绕,前度莓墙”。明月依旧,人事全非。词人笔锋回收,结句落墨于眼前景物,用“至今”、“依前”,使人于感旧中不胜惆怅,发人深省以往事为鉴。整个下片看似纯然写景,实则不着痕迹地流露了对荒淫生活的否定。

  全词在写景上由近及远,逐层拉开,给人以荒凉冷落之感,在对比中鲜明地表现出词人对唐玄宗这种奢糜生活的否定态度。此外,此词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采用了对比手法。华清池昔日的繁盛与今日的冷落对比,荣华富贵的短暂与自然景物的永恒对比,一反一正,鲜明地表现出词人对这种奢糜生活的否定态度。

参考资料:
1、 于培杰,孙言诚 注译.苏东坡词选.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84年12月第1版:1-4
2、 熊朝东 著.明月几时有:苏轼诗词文精品选析.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1年:71-72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