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贼陷临洮府,杀死官军何可数。征夫塞外骨成山,少妇闺中泪如雨。
今年贼陷临洮府,杀死官军何可数。征夫塞外骨成山,少妇闺中泪如雨。
死生消息总难知,欲往招魂又自疑。机中几度闻嘶马,又恐夫归投杼下。
死生消息总难知,欲往招魂又自疑。机中几度闻嘶马,又恐夫归投杼下。

zhēngyuàn--tēng

jīnniánzéixiànlíntáoshāguānjūnshùzhēngsāiwàichéngshānshǎoguīzhōnglèi

shēngxiāozǒngnánzhīwǎngzhāohúnyòuzhōngwényòukǒngguītóuzhùxià

徐熥

徐熥

福建闽县人,字惟和。徐𤊹兄。万历四十六年举人。负才淹蹇,肆力诗歌。与弟徐𤊹并有才名,然𤊹以博学称,熥则以词采著。有《幔亭集》。 ▶ 1232篇诗文

猜您喜欢
舜,姚姓也,目重瞳,故名重华。《帝王世纪集校》
舜,姚姓也,目重瞳(tóng)¹,故名重华。《帝王世纪集校》
译文:舜,姓姚,一个眼睛中有两个瞳孔,所以又叫重华。
注释:¹重瞳:指的是一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的特殊现象。
舜耕历山,思慕父母,见鸠与母俱飞鸣相哺食,益以感思,乃作歌。《琴操》
舜耕¹历山,思慕²父母,见鸠(jiū)与母俱飞鸣相哺食,益以感思,乃作歌。《琴操》
译文:舜在历山耕种,想念父母,看见斑鸠和它的母亲一起飞翔捕食,有所感发,就创作了歌曲。
注释:¹耕:从事农业劳动。²思慕:怀念;追慕。
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史记》
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¹;渔²雷泽³,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yǔ)。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yì),三年成都。《史          
译文:舜在历山耕作,历山人都能互相推让地界;在雷泽捕鱼,雷泽的人都能推让便于捕鱼的位置;在黄河岸边制做陶器,那里就完全没有次品了。一年后他所居住的地方就聚集起来,两年后就成为了一个小城镇,三年后就成了一个大都市。
注释:¹畔:田地的界线,边。²渔:捕鱼。³雷泽:亦作靁泽、雷夏泽。《山海经》雷泽有雷神。据说故址在今河南濮阳范县濮城和山东菏泽鄄城境内。⁴邑:人民聚居之处;城市。
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无言,时靡有争。’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chuán)¹,子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子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子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xī)(hǎi)²盐梅,以烹鱼肉,燀(chǎn)³之以(xīn),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zōng)(gǔ)无言,时靡有争。’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译文: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梁丘据也驾著车赶来了。景公说:“只有梁丘据与我和谐啊!”晏子回答说:“梁丘据也不过是相同而已,哪里能说是和谐呢?”景公说:“和谐与相同有差别吗?”晏子回答说:“有差别。和谐就像做肉羹,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用柴火烧煮。厨工调配味道,使各种味道恰到好处;味道不够就增加调料,味道太重就减少调料。君子吃了这种肉羹,用来平和心性。国君和臣下的关系也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臣下进言指出不可以的,使可以的更加完备;国君认为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臣下进言指出其中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因此。政事平和而不违背礼制,百姓没有争斗之心。所以《诗·商颂·烈祖》中说:‘还有调和的好羹汤,五味备又适中。敬献神明来享用,上下和睦不争斗。’先王使五味相互调和,使五声和谐动听,用来平和心性,成就政事。音乐的道理也像味道一样,由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各方面相配合而成,由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各方面相调节而成。君子听了这样的音乐,可以平和心性。心性平和,德行就协调。所以,《诗·豳风·狼跋》说:‘品德声望没有瑕疵。’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他也说可以;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如果用水来调和水,谁能吃一下去?如果用琴瑟老弹一个音调,谁听得下去?不应当相同的道理,就像这样。”
注释:¹遄台:遄台又叫歇马台、戏马台。关于这个名称的来历,一种说法是,先秦齐国时这里是进入都城的最后一个驿站。信使来到这里,要进行适当的休息,故有歇马台之称;另一种说法是,当年齐王经常和那些贵族、大臣们在这里赛马,故称戏马台。传说台下平地是齐国的赛马场,孙膑指导田忌赛马的故事就发生在这。²醯醢:指鱼肉做成的酱。³燀:炊。⁴以:用。⁵薪:柴火。⁶不干:指行为不违礼制。干:违背。
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以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榼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
有大人¹先生²,以天地为一朝(zhāo)³,以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jiōng)(yǒu),八荒为庭衢(qú)。行无辙(zhé)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卮(zhī)执觚(gū)¹⁰,动则挈(qiè)¹¹(kē)¹²提壶,唯酒是务¹³,焉知其余?
译文:有一个大人先生,他把天地开辟以来的漫长时间看做是一朝,他把一万年当做一眨眼工夫,他把天上的日月当做是自己屋子的门窗,他把辽阔的远方当做是自己的庭院。他放旷不羁,以天为帐幕,以大地为卧席,他自由自在。停歇时,他便捧着卮子,端着酒杯;走动时,他也提着酒壶,他只以喝酒为要事,又怎肯理会酒以外的事!
注释:酒德:饮酒的德性。颂:文体的一种。¹大人:古时用以指称圣人或有道德的人。²先生:对有德业者的尊称。大人先生,此处作者用以自代。³朝:平旦至食时为朝。⁴万期:万年。期:年。⁵扃牖:门窗。扃:门;牖:窗。⁶八荒:四方与八隅合称八方,八方极远的地方为八荒。⁷幕、席:都是意动用法,以……为幕,以……为席。⁸如:往。⁹卮:古时一种圆形盛酒器。¹⁰觚:古时一种饮酒器,长身,细腰,阔底,大口。¹¹挈:提。¹²榼:古时一种盛酒器。¹³务:勉力从事。
有贵介公子,搢绅处士,闻吾风声,议其所以。乃奋袂攘襟,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锋起。先生于是方捧甖承槽、衔杯漱醪;奋髯踑踞,枕麴藉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二豪侍侧焉,如蜾蠃之与螟蛉。
有贵介¹公子,搢(jìn)²处士³,闻吾风声,议其所以。乃奋袂(mèi)(rǎng),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锋起。先生于是方捧甖(yīng)承槽(cáo)、衔杯漱(shù)(láo);奋髯(rán)(jī)(jù)¹⁰,枕麴(qū)(jiè)¹¹;无思无虑,其乐陶陶¹²。兀(wù)¹³而醉,豁尔¹⁴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¹⁵肌,利欲之感情¹⁶。俯观万物,扰扰焉¹⁷,如江汉之载浮萍;二豪¹⁸侍侧焉,如蜾(guǒ)(luǒ)¹⁹之与螟(míng)(líng)²⁰
译文:有尊贵的王孙公子和大带的隐士,他俩听到我这样之后,便议论起我来。两个人揎起袖子,撩起衣襟要动手,瞪大两眼,咬牙切齿,陈说着世俗礼法,陈说是非,讲个没完。当他们讲得正起劲时,大人先生却捧起了酒器,把杯中美酒倾入口中,悠闲地摆动胡子,大为不敬地伸着两脚坐地上,他枕着酒母,垫着酒糟,不思不想,陶陶然进入快乐乡。他无知无觉地大醉,很久才醒酒,静心听时,他听不到雷霆的巨声;用心看时,他连泰山那么大也不看清;寒暑冷热的变化,他感觉不到;利害欲望这些俗情,也不能让他动心。他俯下身子看世间万事万物,见它们像江汉上的浮萍一般乱七八糟,不值得一顾;公子处士在他身边,便如那蜾蠃和螟蛉一般渺小。
注释:¹贵介:尊贵。²搢绅:插芴于带间。搢:插。绅,大带。古时仕宦者垂绅插芴,故称士大夫为搢绅。搢一作为缙。³处士: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⁴风声:名声。⁵所以:所为之得失。⁶奋袂攘襟:挥动衣袖,捋起衣襟,形容激动的神态。奋:猛然用力。袂:衣袖。攘:揎,捋。襟:衣的交领,后指衣的前幅。⁷切齿:咬牙。锋起:齐起,谓来势凶猛。锋一作为蜂。于是:在这时。甖:大肚小口的陶制容器。甖一作为罂。槽:酿酒或注酒器。漱醪:口中含着浊酒。漱:含着。⁸醪:浊酒。⁹奋髯:撩起胡子。髯:颊毛。¹⁰箕踞:伸两足,手据膝,若箕状。箕踞为对人不敬的坐姿。¹¹枕麴藉糟:枕着酒麴,垫着酒糟。麴:酒母。藉:草垫。¹²陶陶:和乐貌。¹³兀然:无知觉的样子。¹⁴豁尔:此处指酒醒时深邃、空虚的样子。¹⁵切:接触。¹⁶感情:感于情,因所感而情动。¹⁷扰扰焉:纷乱的样子。¹⁸二豪:指公子与处士。¹⁹蜾蠃:青黑色细腰蜂。²⁰螟蛉:蛾的幼虫。此处以二虫比处士与公子。

  这篇诗文可分为三层,起首至“惟酒是务,焉知其余”为第一层。作者以如椽之笔,勾勒了一位顶天立地、超时超空的“大人先生”形象。他,“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缩长为短,缩久远为一瞬,比庄子笔下的“以久特闻”的彭祖和“以以千岁为春,以千岁为秋”的大椿,越出几万倍。作者展开想像的翅膀,站在宇宙、天体的高度,俯视地球、人世的变幻,自然感觉渺小微末,那何必斤斤于一旦之交,汲汲于一夕之化。他,以“日月为扃牖,以荒为庭衢”,缩大为小,缩旷远为门庭,其胸怀之广阔,其眼界之高远,超尘拔俗,连庄子笔下的“绝云气,负青天”“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之大鹏,亦不能望其项背。以上四句,既突出“大人先生”之高大无比,横空出世,又为后文展示其“德”铺设一幅特大的背景。接着叙写“大人先生”的衣食住行,茕茕独立,不同凡响:“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既然日月、以方只像扃牖、庭衢那么可以自由出入,普通车马何能载乘,普通室庐何能盖蔽,他——大人先生,豪放、脱羁,天当幕被,地当茵席,纵意所如,随心所欲,这可以说已达到庄子所论说、描叙的“逍遥游”境界了。至此,作者的笔触由虚而实,由前四句的空灵,到此四句的概述,再具体延伸到大人先生的“动止”,从而引出“酒”字,切入正题。他已不是一般的痛饮,而是狂饮。无论是静止时分还是行动时刻,不是“操卮执觚”,就是“挈榼提壶”,始终与酒为徒,“惟酒是务”。史载刘伶出门挂酒榼于车,令人荷锄随之,曰“死便掘地埋我”。这可以作为上面几句话的注脚。可见这个“大人先生”既是刘伶所向往的傲然世俗、卓然迥立之理想人物,也蕴含着刘伶本人的性格和影子。而“惟酒是务,焉知其余”,看似超然物上,不屑与营营碌碌、争名夺利之世人为伍,但是举杯浇愁愁更愁,这里面却也或多或少发泄了不满现实的牢骚,包藏着嫉世愤俗的情愫。

  第二层从“贵介公子”到“是非蜂起”,提出“大人先生”之对立面对其狂饮所作出的反响。围绕“酒”字,展开了饮与反饮的矛盾冲突,使文章波折起伏,激荡回转。“贵介公子”是既得利益者,无疑要维系其富贵利禄的名教礼法;而插笏系绅的官宦,作者称其为隐居的“处士”,这里不无讽刺之意,他们自然也要捍卫其赖以进阶的礼教法规。这些人不能容忍有近似疯狂的酒徒在一旁破坏、藐视礼俗大法。因而,“闻吾风声,议其所以”,一“闻”即“议”,显示了这些人狭隘的心胸和饶舌的伎俩;“议”之不过瘾,乃至于“奋袂攘襟,怒目切齿”,作者连下“奋”、“攘”、“怒”、“切”四个动词,活画出这批入围而攻之、气势汹汹的狰狞面貌。他们“陈说”的核心,自然是“礼法”,一时间,唾沫横飞,“是非”之说,蜂拥而起。根本没有直率之人的立足之地,没有耿介之士的容身之处。以上的描述,绝不是作者的随意想像,而是对当时黑暗腐败政治的一种概括和反映,真切而动人。

  第三层,写“大人先生”对公子、处士攻击的回答。如果据理力驳,对这批沉湎礼法之徒,无可理喻,反而有损“大人先生”之旷达本性,倒不如反其道而行之,以率真的行为来冲破他们的名教礼法,大人先生于是索性变本加厉,不是一杯接着一杯、文文雅雅地喝,而是“捧罂承槽,衔杯漱醪”,多么的粗鲁狷狂,简直是满口满脸、满头满身都浸淫于酒了。不仅如此,饮酒的姿态也随之而变,坐则“奋髯箕踞”,越礼犯分;卧则“枕曲藉糟”,无法无天。大人先生心安理得,“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这一系列倨傲不恭的行为,无疑是对那所谓的礼教的最大挑战,也是对“公子”、“处士”的最大棒喝。别看这些正人君子似乎春风得意,日日奔走于利禄,汲汲钻营于宦途,但神伤虑竭,尔虞吾诈,哪有先生那么陶然自乐。笔触至此,已切入“德”字。接下去,作者借醉态进一步扩展、申发“酒德”。醉是醉得那么“兀然”,毫无知觉;醒是醒得那么“恍尔”,心朗胸清。这里虽醉犹有三分醒,已醒还带三分醉。他的感官因此异于常人:听觉是“静听不闻雷霆之声”;视觉是“熟视无睹泰山之形”;触觉是“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写听觉、视觉只是描绘醉态,是一种陪衬,目的是烘托出大人先生不为利欲撼情,甘居淡泊的高尚品德。《评注昭明文选》说:“酒中忘思虑,绝是非,不知寒暑利欲,此便是德。”评得非常确切。作者笔下的“大人先生”于已是“不闻”“不睹”“不觉”,而对人却看得异常透彻:“俯视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世上万物是那么地乱七以糟漂泊无定,有什么可留恋一顾的。尔等公子、处士犹如蜾赢、螟蛉这样渺小的东西,何能长久。既称公子、处士为“二豪”,却又比喻为虫子,是极妙的讽刺,极度的蔑视。这一层的词意似乎多为自我解嘲,不辨是非,而通观全文,却是嘻笑怒骂,痛快淋漓,泾渭分明,是非自辨。那位“大人先生”虽沉湎于酒,却不沉湎其心,酒德由是而兴;而那公子、处士虽不沉湎于酒,却沉湎于札法,满口的说教越显示出他们的无德。所谓的“有德者”最无德,所谓的“无德者”最有德,正是这篇文章的题旨所在。

  这篇骈文全篇以一个虚拟的“大人先生”为主体,借饮酒表明了一种随心所欲,纵意所如的生活态度,并对封建礼法和士大夫们作了辛辣的讽刺。语言形象生动,清逸超拔,音韵铿锵,主客对峙,铺叙有致,文气浩荡,笔酣墨饱,有飘然出尘,凌云傲世之感。作者把那些“贵介公子”,“缙绅处士"们的丑态和“大人先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的悠然自在相对比,达到了鲜明的讽刺效果。作者极力渲染了酒醉后的怡然陶醉之感,视缙绅公子们如虫豕一般,于不动声色之中作了尽情的嘲讽。

参考资料:
1、 章培恒 王国安.大学古诗文辞典.北京市: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年:547-550页
2、 姚翠文 魏国强.中外抒情散文鉴赏辞典.长春市:长春出版社,1990年:23页
畟畟良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或来瞻女,载筐及莒,其饟伊黍。其笠伊纠,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获之挃挃,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妇子宁止。杀时犉牡,有捄其角。以似以续,续古之人。
(cè)¹良耜(sì)²,俶(chù)³南亩。播厥百谷,实活。或来瞻(rǔ)¹⁰,载筐¹¹及莒(jǔ)¹²,其饟(xiǎng)¹³伊黍。其笠伊纠¹⁴,其镈(bó)¹⁵斯赵¹⁶,以薅(hāo)¹⁷(tú)(liǎo)¹⁸。荼蓼朽(xiǔ)¹⁹²⁰,黍稷(jì)茂止。获之挃(zhì)²¹,积之栗栗²²。其崇²³如墉(yōng)²⁴,其比²⁵如栉(zhì)²⁶。以开百室²⁷,百室盈止,妇子²⁸宁止。杀时犉(chún)²⁹牡,有捄(qiú)³⁰其角。以似³¹以续,续古之人³²
译文:犁头入土真锋利,先到南面去耕地。百谷种子播田头,粒粒孕育富生机。有人送饭来看你,挑着方筐和圆篓,里面装的是黍米。头戴手编草斗笠,手持锄头来翻土,除草田畦得清理。野草腐烂作肥料,庄稼生长真茂密。挥镰收割响声齐,打下谷子高堆起。看那高处似城墙,看那两旁似梳齿,粮仓成百开不闭。各个粮仓都装满,妇女儿童心神怡。杀头黑唇大黄牛,弯弯双角真美丽。不断祭祀后续前,继承古人的礼仪。
注释:¹畟畟:形容耒耜的锋刃快速入土的样子。²耜:古代一种像犁的农具。³俶:开始。⁴载:“菑(zī)”的假借。载是“哉声”字,菑是“甾声”字,古音同部,故可相通。菑,初耕一年的土地。⁵南亩:古时将东西向的耕地叫东亩,南北向的叫南亩。⁶实:百谷的种子。⁷函:含,指种子播下之后孕育发芽。⁸斯:乃。⁹瞻: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认为当读同“赡给之赡”。瞻、赡都是“詹声”字,古音同部,故可相通。¹⁰女:同“汝”,指耕地者。¹¹筐:方筐。¹²筥:圆筐。¹³饟:此指所送的饭食。¹⁴纠:指用草绳编织而成。¹⁵镈:古代锄田去草的农具。¹⁶赵:锋利好使。¹⁷薅:去掉田中杂草。¹⁸荼蓼:荼和蓼,两种野草名。¹⁹朽:腐烂。²⁰止:语助词。²¹挃挃:形容收割庄稼的磨擦声。²²栗栗:形容收割的庄稼堆积之多。²³崇:高。²⁴墉:高高的城墙。²⁵比:排列,此言其广度。²⁶栉:梳子。²⁷百室:指众多的粮仓。²⁸妇子:妇女孩子。²⁹犉:黄毛黑唇的牛。³⁰捄:形容牛角很长。³¹似:通“嗣”,继续。³²古之人:指祖先。

  从《周颂·良耜》诗中,已经可以看到当时的农奴所使用的耒耜的犁头及“鎛(锄草农具)”是用金属制作的,这是了不起的进步。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的最大特色是“诗中有画”。

  全诗一章到底,共二十三句,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黍稷茂止”十二句,是追写春耕夏耘的情景;第二层,从“获之挃挃”到“妇子宁止”七句,写眼前秋天大丰收的情景;第三层,最后四句,写秋冬报赛祭祀的情景。

  诗一开头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春耕夏耘的画面:当春日到来的时候,男农奴们手扶耒耜在南亩深翻土地,尖利的犁头发出了快速前进的嚓嚓声。接着又把各种农作物的种子撒入土中,让它孕育、发芽、生长。在他们劳动到饥饿之时,家中的妇女、孩子挑着方筐圆筐,给他们送来了香气腾腾的黄米饭。炎夏耘苗之时,烈日当空,农奴们头戴用草绳编织的斗笠,除草的锄头刺入土中,把荼、蓼等杂草统统锄掉。荼、蓼腐烂变成了肥料,大片大片绿油油的黍、稷长势喜人。这里写了劳动场面,写了劳动与送饭的人们,还刻画了头戴斗笠的人物形象,真是人在画图中。

  在秋天大丰收的时候,展示的是另一种欢快的画面:收割庄稼的镰刀声此起彼伏,如同音乐的节奏一般,各种谷物很快就堆积成山,从高处看像高高的城墙,从两边看像密密的梳齿,于是上百个粮仓一字儿排开收粮入库。个个粮仓都装满了粮食,妇人孩子喜气洋洋。“民以食为天”,有了粮食心不慌,才能过上安稳的日子。这可说是“田家乐图”吧!

  另外,这首诗用韵或不用韵,依据内容的需要而作灵活处理,也是它的一大特色。“畟畟良耜,俶载南亩”,开头两句都用韵,“耜”“亩”叶之部韵。接着“播厥百谷,实函斯活”两句,却是无韵句。“或来瞻女,载筐及筥,其饟伊黍”三句描写妇女、孩子到田间送饭,句句用韵,“女”“筥”“黍”叶鱼部韵,节奏明快。“其笠伊纠,其鎛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这五句写夏日耘苗的情景,句句用韵,“纠”“赵”“蓼”、朽”“茂”是幽宵合韵,节奏也明快。“获之挃挃,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妇子宁止。”这七句描写秋天农业大丰收情景,除“其崇如墉”一句不用韵外,其余句句用韵,“桎”“栗”“栉”“室”叶质部韵,“盈”“宁”叶耕部韵,同样节奏明快。最后四句,除中间两句“角”“续”叶屋部韵外,其余两句均无韵。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90-692

liáng

míng xiānqín 

liáng chùzàinán juébǎi shíhánhuó huòláizhān zàikuāng xiǎngshǔ jiū diào hāoliǎo liǎoxiǔzhǐ shǔmàozhǐ huòzhīzhìzhì zhī chóngyōng zhì kāibǎishì bǎishìyíngzhǐ níngzhǐ shāshíchún yǒuqiújiǎo  zhīrén 
西江上,风动麻姑嫁时浪。
西江¹上,风动²麻姑³嫁时浪
译文:西江边上,江风吹起了朵朵浪花,和麻姑当年出嫁时的情形一模一样。
注释:¹西江:应指江西盱江,古称汝水,江西省第二大河。发源于抚州广昌,流经广昌、南丰、南城……在南昌滕王阁附近汇入赣江。广昌至南城段称盱江,以下称抚河。据说女神麻姑出生盱江西岸。这里有麻姑山,是其修炼之处。²风动:江风吹动。《全唐诗》卷26_17‘西江上,风动麻姑嫁时浪’。³麻姑:古时道教女神,自称目睹三次桑海变迁,人们视她为寿星,有“麻姑献寿”之说。⁴嫁时浪:出嫁时的浪涛。
西山为水水为尘,不是人间离别人。
西山¹为水²水为尘³,不是人间离别人
译文:麻姑山的云化成了雨水,水流变为尘土离去。但它们不是世间离别之人,不会伤感。
注释:¹西山:应指盱江西岸的麻姑山。²为水:变为水流。³水为尘:水流变为尘土(离去)。⁴不是:但它们不是。⁵人间离别人:人世间离别之人(不会伤感)。离别,离去辞别。比较长久地跟人或地方分开。
《古离别》是一首乐府诗,前两句是:“西江上,风动麻姑嫁时浪”。西江指长江。麻姑乃传说中的仙女,江西建昌(今江西奉新县西)人,今江西南城县麻姑山,相传是麻姑得道处。神话传说她自言三次见到东海变为桑田。“麻姑嫁时”指遥远的古代。全诗的意思是,西江上的风浪,看来和遥远的古代麻姑出嫁时的状况没有什么异样;从麻姑出嫁以来,世界几经沧桑,麻姑却不曾经历人间的那种离别。世人幻想出有婚嫁而无离别的神仙生活,正因为无法避免现实中的离别之苦,才拿空想来作安慰。对生离死别持豁达态度,语言质朴流畅,意境颇佳。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