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边结屋饱幽清,疏落樽前文字盟。
子到午山侬亦到,月边云峤得论情。
竹边结屋饱幽清,疏落樽前文字盟。
子到午山侬亦到,月边云峤得论情。
陈著

陈著

(一二一四~一二九七),字谦之,一字子微,号本堂,晚年号嵩溪遗耄,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寄籍奉化。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调监饶州商税。景定元年(一二六○),为白鹭书院山长,知安福县。 ▶ 13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蜗牛角上争何事¹,石火光中寄此身。
译文:人活在世界上,就好像局促在那小小的蜗牛角上,空间是那样的狭窄,还有什么好争的呢?人生短暂,就像石头相撞时迸发出的一点火光,转瞬即逝。
注释:¹何事:什么事情。
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随富随贫且¹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译文:人生不论贫穷富有,应放开眼界,随遇而安,笑口常开,极乐自在。
注释:¹且:暂且,姑且。

duìjiǔshǒuèr--bái

niújiǎoshàngzhēngshìshíhuǒguāngzhōngshēnsuísuípínqiěhuānkāikǒuxiàoshìchīrén

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
黄沙¹(qì)²里客行迷,四望云天³直下低
译文:异乡客子在黄沙碛里把路迷,四下张望只觉得云天向下低。
注释:¹黄沙:指沙漠地区。²碛:沙石地,沙漠。这里指银山碛,又名银山,在今新疆库米什附近。³云天:高空。⁴直下低:往下低落。
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
为言¹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
译文:只说是地到此尽天也到此尽,我已走到安西却还要再向西。
注释:¹言:说。

  这首诗显示的是作者在大漠上行旅时所望见的景色和所产生的感觉。首句“黄沙碛里客行迷”,是写置身于荒漠中,不仅前路迷茫,不知何往,如韦应物《调啸词》所写的“东望西望路迷”;而且感到心情迷惘,无所归依,如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词所写的“此时心转迷”。句中的这个“迷”字,与作者的另一首《宿铁关西馆》诗“乡遥梦亦迷”句中的“迷”字一起来看,可能还含有回首万里、归路亦迷的意思在内。

  第二句“四望云天直下低”,回应第一句,描写在广阔无限的沙漠中,四面远望,天地相接,云天低迷,而这一印象正引出和加重了行客的迷失心情。这个“低”,虽属视官的错觉,却是望中的实感。陆游《游修觉寺》诗中的“天向平芜尽处低”句,写的也是这样一个错觉和实感;而岑参所写的,是在西北高原上、浩翰沙漠中的特别鲜明、强烈的感受。

  第三句“为言地尽天还尽”,又直承这第二句。正因远望中云天四垂,低与地连,所以进而觉得地到了尽头,天也到了尽头。诗人到达安西后,在《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诗中还写有“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两句。“寻河”是虚写,用汉使通西域典故(见《汉书·张骞传》;“过碛”是实写,记自身的历程。“地尽”、“天低”则重述了这一过碛时由直觉产生的印象。

  末句“行到安西更向西”,宕开诗笔,另拓诗境,表现天地本自无边无涯,地外仍有地,天外仍有天,过了大漠还在向西方延伸,以见天地之末“尽”。这一收尾也许另有一层意思,如李益的《征人歌》所说:“塞外征行无尽日”,虽然已经抵达安西,征行还不会结束。

  诗写诗人在一望无际的大沙漠上日夜西行时,眼前看到的景色、直觉中构成的印象、内心处触发的感受。岑参的边塞诗,常采用夸张的表现手法。这首绝句中所写的“云天直下低”、“地尽天还尽”,也带有夸张色彩。但这种夸张,不是对真实的歪曲,而是对真实的强化,更形象、更逼真可感地表现了诗人在那样一个独特环境中所看到的独特景色、所产生的独特感受。

  有些边塞诗,往往经过高度概括,甚或出于凭空想象,所写的景物情事常常共性多,个性少,纵有典型意义,不免陈陈相因。岑参所写,则大都是实地见闻、亲身感受,以不同于一般边塞诗的面目出现,奇葩独放,异境别开,使人眼目为之一新。从这首绝句,也可尝鼎一脔,窥豹一斑。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330-331

guò--céncān

huángshāxíngwàngyúntiānzhíxià

wèiyánjǐntiānháijǐnxíngdàoān西gèngxiàng西

殿上衮衣明日月,砚中旗影动龙蛇。
殿上衮(gǔn)¹明日月,砚中旗影动龙蛇²
译文:殿堂赏进行殿试的皇帝,如同日月一般耀眼;砚台中旌旗的影子似龙蛇在游动。
注释:¹衮衣:帝王和三公所穿的绘有龙的图案的礼服。这里借指皇帝。²动龙蛇:似龙蛇在舞动。
纵横礼乐三千字,独对丹墀日未斜。
纵横礼乐¹三千字,独对²丹墀(chí)³日未斜。
译文:应试者对答如流,洋洋洒洒几千言,一挥而就。所有的考对都完了,殿前台阶上的太阳还没有西斜。
注释:¹礼乐:即《礼记》和《乐记》。这里泛指关于《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经典的考试内容。²独对:宋朝设有特荐的科举,若对策者得到皇帝赏识,就赐进士及第,所以称为独对。³丹墀:红色的台阶。

tíngshì

xiàsǒng sòngdài 

diàn殿shànggǔnmíngyuè yànzhōngyǐngdònglóngshé 
zònghéngyuèsānqiān duìdānchíwèixié 
卫人迎新妇,妇上车,问:“骖马,谁马也?”御曰:“借之。”新妇谓仆曰:“拊骖,无笞服。”车至门,扶,教送母:“灭灶,将失火。”入室见臼,曰:“徙之牖下,妨往来者。”主人笑之。此三言者,皆要言也,然而不免为笑者,蚤晚之时失也。
卫人迎新妇,妇上车,问:“骖(cān)¹,谁马也?”御²曰:“借之。”新妇谓仆曰:“拊(fǔ)³骖,无笞(chī)。”车至门,扶,教送母:“灭灶,将失火。”入室见臼(jiù),曰:“徙(xǐ)之牖(yǒu)下,妨往来者。”主人笑之。此三言者,皆要言也,然而不免为笑者,蚤晚之时失也。
译文:卫国有个人迎娶新妇。新娘子上车就问道:“两边拉套的马是谁家的?”车夫说:“借的。”新娘子就对车夫说:“安抚两边的马,不要用鞭打来驾驭它们。”车子到了夫家门口,新娘子刚被扶下车,就嘱咐伴娘说:“快去灭掉灶膛里的火,小心火灾。”她走进屋里,看见地上有块石臼,就说:“快把它搬到窗外去,放在这里妨碍人来回走路。”夫家的人听了,都禁不住笑她。这三句话本来都是很要紧的话,但却被人耻笑,是因为不是说这些话的时候。
注释:¹骖马:古代驾在车前两侧的马。²御:驾驭车马的人。³拊:古同“抚”,安抚,抚慰。⁴笞服:指用鞭打来驾驭牲畜。⁵臼:中部下凹的舂米器具。⁶徙:迁,移。⁷牖:窗。⁸要言:切要精妙之言。犹至理。⁹蚤:古同“早”。
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shǔ)¹到江南,长忆吴山²好。吴蜀风流³自古同,归去应须早。
译文:蜀地的人去过江南后,就会常常想起江南的美好。自古以来蜀地和江南风光景致都同样被人称赞,要游览就要及早去。
注释:¹蜀客:词人自称,蜀,四川的简称。苏轼是四川眉山人,客居江南。²吴山:在杭州。吴,在此泛指今江浙一带。³风流:此指风光景致美妙。⁴同:此指同样被人称道。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
还与去年人,共藉(jiè)¹西湖草。莫惜尊前²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译文:还是与去年的友人一起又来到了西湖边上,一同坐在西湖边的草地上。尽情饮酒行乐,仔细端详,发现只有我们变老了。
注释:¹藉:坐卧其上。²莫惜尊前:指尽情饮酒行乐。尊前:在酒樽之前。指酒筵上。
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这首词的上片写对杭州的怀念,下片想象归后同游共饮的情景。全词表现了作者对时光飞逝,今是昨非的一种感叹。

  词的上片写对杭州的怀念。

  开端从自身宦游的行踪说起,并倾注了对杭州的怀念之情:“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蜀客”,表明了客籍的身份。“江南”、“吴山”,借指杭州,前者从地理位置说,后者则从山水美景说。“长忆”,是就行役在外而言,一个“好”字则概括了对杭州的总体印象。

  事实上,词人从熙宁四年(1071年)十一月到杭州通判任开始,就与杭州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赞美“余杭自是山水窟”(《将之湖州戏赠莘老》),甚至说“故乡无此好湖山”(《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之五),他拿起多彩多姿的诗笔,尽情地歌颂和描绘美丽的西湖风光,留下了《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之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之一、《有美堂暴雨》等精美的诗篇。因此,词人说他“长忆吴山好”,完全是出于真诚,虽然年近不惑,而不失其赤子之心。他又把吴、蜀作了比较,表达了早归的愿望:“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所说的“归去”是指归杭州或是归故乡(蜀地),叙“自京口还钱塘道中”一语说得很清楚,当然是指眼前要去的目的地。既然“吴蜀风流自古同”,那么归吴(杭州)也就形同归蜀,与上文怀念杭州之意相承。

  下片想象归后同游共饮的情景。

  过片承上“归去”句,展开了与陈襄同游西湖的想象:“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两人坐在西湖边碧绿的草地上,共赏大自然美景,这是富有诗意的赏心乐事。妙在词人不作平平叙写,而是将温馨的回忆与对未来的想象“迭印”在一起,这就平添了诗的意蕴。两句既表达了友情,又扣住杭州美景来写,与上文“吴山好”、“吴蜀风流”相照应。篇末两句进而想象共饮的情景,要友人在宴会上仔细看一下,怕是自己容颜变得衰老了。这两句扣合着自身行役在外、数月未归的经历,流露出岁月流逝、羁旅劳苦的感慨。出语坦率而略带诙谐,这是真挚的友情一种自然的表露。

参考资料:
1、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44
2、 王水照 王宜瑷.苏轼诗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25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