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高处欲穷游,兀坐书窗七月秋。
风雨已成贫甫叹,山云却为老韩收。
从来人事有圆缺,可是天公分去留。
正尔无聊负暄立,赤书忽落剡溪头。
初心高处欲穷游,兀坐书窗七月秋。
风雨已成贫甫叹,山云却为老韩收。
从来人事有圆缺,可是天公分去留。
正尔无聊负暄立,赤书忽落剡溪头。
陈著

陈著

(一二一四~一二九七),字谦之,一字子微,号本堂,晚年号嵩溪遗耄,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寄籍奉化。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调监饶州商税。景定元年(一二六○),为白鹭书院山长,知安福县。 ▶ 13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客路那¹知岁序²移,忽惊春到小桃³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译文:身在异地,哪里知道时光节序转换得如此之快,忽然惊喜地发现春色早已催生了小桃枝上的花蕊。如今我虽被贬到这偏远凄凉之地,但还记得当年繁华盛世时的汴京风光。
注释:建康:即今南京市。上元:指元宵节。¹那:也写作“哪”。²岁序:岁时的顺序,岁月。³小桃:初春开花的一种桃树。⁴悲凉地:指建康(今南京市)。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¹五云²飞。分明一觉华胥(xū)³,回首东风泪满衣。
译文:月夜下繁花舞弄着清影,月光流泻出琼玉般的银辉,月色下的宫殿如水晶般晶莹,飞云绚丽美好。分明是做了一场繁华美梦,回首东风泪满衣衫。
注释:¹水晶宫殿:用水晶装饰的宫殿,形容极其豪华辉煌,泛指宋汴京宫殿。²五云:王色瑞云,多指吉祥征兆,代指皇帝所在地。³华胥梦:指梦境。

  这首词的上片写作者被贬海南凄凉之地感叹时光的易遗,下片写作者回忆普日京都的繁华往事之悲。全词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和亡国的悲哀,情感沉郁、感人至深。

  上片“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词人起首即发出感叹,如今身在异地,竟不知时光节序转换得如此之快,等到惊觉时,春色早已催生了小桃枝上的花蕊。“小桃”是桃树的一个品种,在上元节前后开花,由此呼应词题中所言时令。不知不觉又是一年,而在过去的一年中,故土沦亡,自己四处漂泊,此时回望,真有“往事不堪回首”之恨。

  词人此时身处都城建康,却怀着深深的羁旅悲凉情怀,这不仅是因为他离开了故乡,更因为他从此再难回到故乡。半壁江山已沦入他手,这个不容否认的事实逼得词人发出“天涯海角悲凉地”的忧凄之语。北宋汴京与南宋建康在地理位置上远远称不上“天涯海角”,但江山易主的剧变,以及战火延绵。有家不得归的事实,使词人感觉两者的距离有如天涯海角。

  “记得当年全盛时”一句,是作者面对建康上元节时的凄凉景况而生出对过去的怀恋。“记得当年”,回忆北宋过往繁华。词人遥想当年,汴京的上元节是多么盛大热闹,“全盛时”三字,言辞精炼,感情激越,仿佛记忆中的繁华盛景正汹涌而来,喷薄而出。

  下片则具体讲述“全盛时”的景象,但词人却并不堆金砌玉,而是以“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这样清空虚渺的意象,暗示当时汴京城的旖旎风情。花影婀娜,月芒如水,宫殿晶莹剔透,飞云绚丽美好,如此美的景致,最终仍是被铁蹄踏碎,一梦成空,令人“回首泪满衣”。

  末句“东风”呼应起首“小桃枝”,使词意密合。“分明一觉华胥梦”中“分明”二字,表现出词人梦醒后的清醒,以及意识到这种清醒之后的悲哀。词作开端“那知”、“忽惊”,即流露出如梦初醒的意味。及至一句“记得当年”,又使词人沉浸入过往的“梦境”之中。最后,又因意识到家国残破而从梦中惊醒,不由得泪湿衣襟,难以自已。可见,“梦”在这首词中包含有多层蕴意,既表示词人个人的感情归宿,也用以比喻国破家亡、繁华如梦的苍凉情怀。

  词中还运用了回忆对比的手法:以今日之悲凉,对比昔日之全盛;以梦中之欢乐,对比现实之悲哀。这种艺术手法冲破时间、空间的束缚,一任感情发泄,姿意挥写,哀而不伤,刚健深挚,与一般婉约词、豪放词均有不同。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宋词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382
2、 林力,肖剑.宋词鉴赏大典(上、中、下卷):长征出版社,1999.11:783

zhètiān··jiànkāngshàngyuánzuò--zhàodǐng

zhīsuìjīngchūndàoxiǎotáozhītiānhǎijiǎobēiliángdāngniánquánshèngshí

huānòngyǐngyuèliúhuīshuǐjīnggōng殿diànyúnfēifēnmíngjuéhuámènghuíshǒudōngfēnglèimǎn

许国虽坚鬓已斑,山南经岁望南山。
许国¹虽坚鬓(bìn)²已斑,山南经岁望南山。
译文:报国之志虽坚定,但岁月不留情,如今头发已斑白,在山的这一边想象着长安的终南山。
注释:¹许国:谓将一身奉献给国家,报效国家。²鬓:鬓角。
横戈上马嗟心在,穿堑环城笑虏孱。
(gē)¹上马嗟(jiē)心在,穿堑(qiàn)²环城笑虏(lǔ)(chán)³
译文:拿起干戈翻身上马的雄心壮志仍在,敌人并不可怕,他们穿凿护城河围在城外以为防守,可见敌人实孱弱胆小。
注释:¹横戈:把戈横拿着。多指作战。²穿堑:穿越护城河和壕沟。³孱:软弱。
日暮风烟传陇上,秋高刁斗落云间。
日暮¹风烟传陇上²,秋高刁斗³落云间。
译文:日暮黄昏之际,站在城楼上看见一片秋风,一片云烟,一直笼罩到陇山之上,直到陇内的长安。身在瞿塘,心在长安的曲江,两地相隔万里,秋风吹起的云烟把两地接成一片。
注释:¹日暮: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傍晚。²陇上:指今陕北、甘肃及其以西一带地方。³刁斗:古代军队中用的一种器具,又名“金柝”、“焦斗”。铜质,有柄,能容一斗。体呈盆形,下有三足细柄向上曲,柄首常作成兽头型,口部带流。军中白天可供一人烧饭,夜间敲击以巡更。
三秦父老应惆怅,不见王师出散关。
三秦父老应惆怅,不见王师出散关。
译文:关中父老遗民一定很悲哀,因为祖国的军队就在这里,可是几十年过去了,王师为什么从未出关收复失地呢?
报国之志报国之志虽坚定,但岁月不留情。如今头发已斑白,在山的这一边想象着长安的终南山。拿起干戈翻身上马的雄心壮志仍在,敌人并不可怕,他们穿凿护南河围在南外以为防守,可见敌人实孱弱胆小。日暮黄昏之际,站在南楼上看见一片秋风,一片云烟,一直笼罩到陇山之上,直到陇内的长安。杜甫曾有诗说:“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身在瞿塘,心在长安的曲江,两地相隔万里,秋风吹起的云烟把两地接成一片。放翁诗也受有杜甫影响,用风烟表示两地的相连,国家土地是完整的。下一句的“刁斗”是铁器,白天用以为炊,夜间击以巡逻。秋夜天高气爽,刁斗之声直传天上,表示有军队在这里驻军。下一句“三秦父老应惆怅”,“三秦”指关中陕西,秦亡之时,项羽分封诸侯,咸阳附近共封了三个王,所以关中咸阳、长安附近即被称为三素。这句是说关中父老遗民一定很悲哀,因为祖国的军队就在这里,可是几十年过去了,王师为什么从未出关收复失地呢?他是设身处地替沦陷区的人设想,他想要统一中原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跃然纸上。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南宋名家词选讲》

guānzhǎngānchéng--yóu

guósuījiānbìnbānshānnánjīngsuìwàngnánshān

héngshàngjiēxīnzài穿chuānqiànhuánchéngxiàocàn

fēngyānchuánlǒngshàngqiūgāodiāodòuluòyúnjiān

sānqínlǎoyīngchóuchàngjiànwángshīchūsànguān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皆如之。故圣人不查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列子学射¹,中²矣。请³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¹⁰。”关尹子曰:“可矣,守¹¹而勿¹²失也。非独¹³射也,为国与身¹⁴皆如之。故圣人不查存亡¹⁵,而察其所以然¹⁶。”
译文:列子跟关尹子学习射箭,有一次,列子射中了靶心。去请教关尹子,说:“我学的差不多了吧”。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回答说:“不知道” 。关尹子说:“不知道不能算是学会了”。列子回去再练习。过了三年,列子又来向关尹子求教。关尹子又问:“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说:“知道了”。关尹子说:“现在可以了。掌握住之所以能射中的规律,严格要求自己,就能每发必中。不但是射箭,治理国家以及自我修养,都要像这个样子。所以圣人不关心结果,而注重清楚的了解整个过程。”
注释:¹射:射箭。²中:射中靶心。³请:请教。⁴子:你。⁵曰:说。⁶者:原因。⁷弗:不。⁸未可:不可以(算学会)。⁹报:汇报。¹⁰知之矣:知道了。¹¹守:掌握。¹²勿:不。¹³独:只是。¹⁴为国与身:治理国家以及自我修养。¹⁵存亡:结果。¹⁶所以然:过程。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译文:去年首经路过胡城县城,城里的百姓人人喊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今来县宰¹加朱绂(fú)²,便是生灵³血染成。
译文:到如今县官升官穿红袍,这红袍原是百姓血染成。
注释:¹县宰:县令。²朱绂:系官印的红色丝带,然唐诗中多用以指绯衣。唐制五品服浅绯,四品服深绯。³生灵:生民。

  题目是“再经胡城县”,诗人自然会由“再经”而想到“初经”。写“初经”的见闻,只从县民方面落墨,未提县宰;写“再经”的见闻,只从县宰方面着笔,未提县民,这就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如果听信封建统治阶级所谓“爱民如子”之类的自我标榜,那么读到“县民无口不冤声”,只能设想那“冤”来自别的方面,而不会与县宰联系起来;至于县宰呢,作为县民的“父母官”,必然在为县民伸冤而奔走号呼。读到“今来县宰加朱绂”,也准以为“县宰”由于为县民伸冤而得到了上司的嘉奖,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诗人在写了“初经”与“再经”的见闻之后,却对县宰的“朱绂”作出了“便是生灵血染成”的判断,这真是石破天惊,匪夷所思。

  结句引满而发,对统治者的揭露与鞭挞不留余地,这与常见的含蓄风格迥乎不同。但就艺术表现而言,诗中却仍然有含而不露的东西在,因而也有余味可寻。“县民无口不冤声”既然是“去岁”的见闻,那么县民喊的是什么冤以及喊冤的结果如何,诗人当然记忆犹新,但没有明写。县宰加朱绂“既然是“今来”的见闻,那么这和县民喊冤的结果有什么联系,诗人当然很清楚,但也没有明写。而这没有明写的一切,这就造成了悬念。最后,诗人才把县宰的朱绂和县民的鲜血这两种颜色相同而性质相反的事物出人意外地结合在一起,写出了惊心动魄的结句。诗人没有明写的一切,就都见于言外,获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县宰未加朱绂之时,权势还不够大,腰杆还不够硬,却已经逼得“县民无口不冤声”;如今因屠杀冤民而赢得了上级的嘉奖,加了朱绂,尝到了甜头,权势更大,腰杆更硬,他又将干些什么,诗人也没有明写,然而弦外有音,有很强的震撼力。

  全诗构思巧妙,诗人描写了他两次路过胡城县的见闻,把这两次见闻写进诗中,构成对比,使主题更加鲜明醒目,这一对比,使人们清楚地看到朝廷的忠奸不分,官吏残暴无耻。害民的官吏反而高升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就在这对比中表现出来了。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清末的刘鹗在长篇小说《老残游记》中,写山东巡抚玉贤因害民升官的诗句“血染顶珠红”便是从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脱化而出的。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二)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46-148 .
2、 尚作恩 等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67-268 .

zàijīngchéngxiàn

xún tángdài 

suìcéngjīngxiànchéng xiànmínkǒuyuānshēng 
jīnláixiànzǎijiāzhū biàn便shìshēnglíngxuèrǎnchéng 
古凿岩居人,一廛称有产。
古凿岩居人,一廛称有产。
虽沾巾覆形,不及贵门犬。
虽沾巾覆形,不及贵门犬。
驱牛耕白石,课女经黄茧。
驱牛耕白石,课女经黄茧。
岁暮霜霰浓,画楼人饱暖。
岁暮霜霰浓,画楼人饱暖。

shāncūnsǒu--fén

záoyánrénchánchēngyǒuchǎnsuīzhānjīnxíngguìménquǎn

niúgēngbáishíjīnghuángjiǎnsuìshuāngsǎnnónghuàlóurénbǎonuǎ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