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自多事,本是一蘧庐。
忽忽梦柯外,累累炊剑余。
清吟投病枕,细读当医书。
此去更何日,相过话索居。
人生自多事,本是一蘧庐。
忽忽梦柯外,累累炊剑余。
清吟投病枕,细读当医书。
此去更何日,相过话索居。
陈著

陈著

(一二一四~一二九七),字谦之,一字子微,号本堂,晚年号嵩溪遗耄,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寄籍奉化。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调监饶州商税。景定元年(一二六○),为白鹭书院山长,知安福县。 ▶ 13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一从弃鱼钓,十载干明王。
一从¹弃鱼钓²,十载³干明王
译文:自从放弃鱼钓生活,十余年来求见明王。
注释:¹一从:自从。²鱼钓:指隐居生涯。³十载:自开元二十二年(734)作者“献书阙下”(《感旧赋》序)至天宝元年(742)作此诗时,历时九载,“十载”乃举其成数。⁴干明王:向君王求取功名。干,干退,求取。明王,即明主,指皇帝。
无由谒天阶,却欲归沧浪。
无由谒(yè)天阶¹,却欲归沧浪(làng)²
译文:可叹无路踏上天阶,又想回那隐居之乡。
注释:¹谒天阶:谒见天子。天阶:登天的阶梯,这里指通向皇宫的台阶。²沧浪:水名,具体地址说法不一,这里指隐居之地。
仲秋至东郡,遂见天雨霜。
仲秋至东郡(jùn)¹,遂见天雨霜²
译文:仲秋季节来到东郡,已见天上降下寒霜。
注释:¹东郡:隋郡名,唐曰滑州,治所在今河南滑县东。岑此行大抵沿黄河先至滑州,再至匡城,复由匡城至铁丘,再到汴州。²雨霜:下霜,“雨”作动词。
昨夜梦故山,蕙草色已黄。
昨夜¹梦故山²,蕙(huì)³色已黄。
译文:昨夜梦中回到故山,故山芳草色已枯黄。
注释:¹夜:一作“日”。²故山:指作者的少室旧居。³蕙草:香草。
平明辞铁丘,薄暮游大梁。
平明¹辞铁丘²,薄暮游大梁。
译文:平明时分离开铁丘,太阳落山来到大梁。
注释:¹平明:天亮的时候。²铁丘:在今河南濮阳县北。
仲秋萧条景,拔剌飞鹅鶬。
仲秋萧条景,拔(bá)(là)¹飞鹅鶬(cāng)²
译文:仲秋分象多么萧条,雁飞声声南归故乡。
注释:¹拔剌:象声词。²鹅鶬:雁的别称。
四郊阴气闭,万里无晶光。
四郊阴气¹闭,万里无晶光²
译文:四面郊野阴云笼罩,一望无边昏暗无光。
注释:¹阴气:阴冷的云雾。²晶光,光亮。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长风吹白茅¹,野火²烧枯桑³
译文:长风阵阵吹动茅草,野火点点燃烧枯桑。
注释:¹白茅:即茅草,至秋季而变白。²野火:一指原野上焚烧枯草所纵的火,一指磷火,即鬼火。³枯桑:枯干的桑叶。
故人南燕吏,籍籍名更香。
故人南燕¹吏,籍籍²名更香。
译文:故友您在匡城为官,政绩卓著名声正香。
注释:¹南燕:唐滑州胙城县(今河南延津东),汉代曰南燕县。胙城与匡城紧邻,故此处以南燕代指匡城。²籍籍:形容名声甚盛。
聊以玉壶赠,置之君子堂。
聊以玉壶¹赠,置之君子²堂。
译文:姑且以我玉壶相赠,将它安投放友厅堂。
注释:¹玉壶:取高洁之意。²君子:指周少府。

  诗歌一开头就回顾了自己十余年来坎坷的仕途经历及内心的苦闷彷徨。诗人“十五隐于高阳,二十献书厥下”(《感旧赋》),自开元二十三年出山,由此时已九年。“弃鱼钓”,说自己决心出仕,“十载”举其成数说于谓时间之长。“无由谒天阶,却欲归沧浪”两句概括了“十载干明王”的坎坷不退的经历,包含着屡遭挫折,不甘归去而又不得不归去的感叹。以上四句语意回环,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波澜,以颇为沉重的情调引起全诗。

  次四句承上文“归沧浪”写归程中的苦闷心情。诗人在秋日辞京远行,一路唯见寒霜遍地,这景物衬托了诗人失意时的心灰意冷。在归程中,诗人特别突出“昨夜”之“梦”来加以描写,借以表现对“故山”的留恋,而故山却是“惠草色已黄”。如同“鹅鶬昨夜鸡,蕙草色已陈”(《暮秋山行》),“颍阳秋草今黄尽,醉卧君家犹未还”(《醉题匡城周少府厅壁》)等等诗句一样,表现出岁月已晚,宿愿难酬的叹息,也反映出进退两难的心境。

  诗的以下八句承上继续写归程,而扣应题目“由大梁”,写到大梁后所见。诗人选定“薄暮”这一时间,有可能是写实,但也有以薄暮景色衬托沉重心情的用意。“仲秋萧条景”一句对大梁所见作了总的概括。以下便选择一些典型景物来写这样一个秋日薄暮的“萧条景”:南飞的鸿雁,阴暗的郊野,秋风和茅草,野火和枯桑,把大梁秋日的薄暮渲染得分外冷落凄凉。“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两句用极自然的语言极平常的形象,勾划出深秋郊野的典型环境诗人焦虑郁闷,百感交集的情怀通过这幅图景含蓄地烘托出来。

  诗的最后四句,称赞故友声名,赠玉壶以慰勉朋友要像玉壶之冰为官清正廉洁,呼应题目“奇”字。

  诗人西去长安干谒,失意东归,情绪十分低沉。此间的诗作中不止一次地对此有所抒发,如“云送关西雨,风传渭北秋,孤灯燃客梦,寒杆捣乡愁”(《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如“妇姑城南风雨秋,妇姑城中人独愁”(《醉题匡城周少府厅壁》)等等。《由大梁却寄匡城主人》一诗所表达的也是这种仕途失意后的低沉郁闷。从表现上说,这篇作品与上引诗句一样,多以景习情,显得十分含蓄而又深沉。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15-16
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54-158

zhìliángquèkuāngchéngzhǔrén

cénshēn tángdài 

cóngdiào shízǎigānmíngwáng 
yóutiānjiē quèguīcānglàng 
zhòngqiūzhìdōngjùn suìjiàntiānshuāng 
zuómèngshān huìcǎohuáng 
píngmíngtiěqiū báoyóuliáng 
zhòngqiūxiāotiáojǐng fēiécāng 
jiāoyīn wànjīngguāng 
chángfēngchuībáimáo huǒshāosāng 
rénnányàn mínggèngxiāng 
liáozèng zhìzhījūntáng 
虫响灯光薄,宵寒药气浓。
虫响灯光薄¹,宵(xiāo)²寒药气浓。
译文:虫噪灯暗,我的家境是那样贫寒;夜寒药浓,我的身体是那样孱弱。
注释:¹薄:微弱。²宵:宵夜。
君怜垂翅客,辛苦尚相从。
¹怜垂翅(chì)²,辛苦尚³相从。
译文:茕茕孓立、形影相吊,我是那样孤单;只有你,怜悯我这垂翅败落的苦鸟,不畏艰辛,与我作伴。
注释:¹君:指巴童。²垂翅客:诗人以斗败垂翅而逃的禽鸟自比。³尚:还。
虫噪灯暗,夜寒药浓。政治上的失意与贫病交加,令诗人感到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诗人把他的感激之情奉送给了日夜相随的巴童。不难发现闪烁其中的,还有诗人横遭委弃的悲情。此诗可与诗人代巴童作答的诗—《巴童答》对读。“巨鼻宜山褐,庞眉入苦吟。非君唱乐府,谁识怨秋深。”诗人百般无奈,又借巴童对答来做自我宽慰。
参考资料:
1、 李贺,《李贺诗歌渊源及影响研究》,李德辉,凤凰出版社,2010年10月,ISBN:9787550600157。

chāngshūshìtóng--

chóngxiǎngdēngguāngbáoxiāohányàonóng

jūnliánchuíchìxīnshàngxiāngcóng

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
茂陵(líng)¹多病²后,尚爱卓文君³
译文:司马相如虽已年老多病,但仍像当初一样爱恋卓文君。
注释:¹茂陵:司马相如病退后,居茂陵,这里代指司马相如。²多病:司马相如有消渴病,即糖尿病。³卓文君:汉才女,与司马相如相爱。
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
酒肆(sì)¹人间世,琴台日暮云。
译文:不顾世俗礼法开着卖酒店铺。在琴台之上徘徊,远望只见碧空白云。
注释:¹酒肆:卖酒店铺。
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
野花留宝靥(yè)¹,蔓(màn)²见罗裙³
译文:琴台旁的野花,文君当年脸颊上的笑容;一丛丛嫩绿的蔓草,仿佛是昔日所着的碧罗裙。
注释:¹宝靥:妇女颊上所涂的妆饰物,又唐时妇女多贴花细于面,谓之靥饰。这里指笑容、笑脸。²蔓草:蔓生野草。³罗裙:丝罗制的裙子,多泛指妇女衣裙。
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
归凤求凰¹意,寥(liáo)寥不复闻。
译文:司马相如追求卓文君的千古奇事,后来几乎闻所未闻了。
注释:¹凤凰: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为凤,雌为凰。

  这首诗通过琴台及其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爱情故事,表现了诗人对真挚爱情的赞美。前两联先从相如与文君的晚年生活着墨,后回溯到他俩的年轻时代,写他俩始终不渝的真挚爱情;颈联由眼前之景联想,再现文君光彩照人的形象;尾联写相如与文君违抗礼法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后来几乎是无人继起了,诗人深深地了解相如与文君,发出了这种千古知音的慨叹。

  “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从相如与文君的晚年生活着墨,写他俩始终不渝的真挚爱情。这两句是说,司马相如虽已年老多病,而对文君仍然怀着热烈的爱,一如当初,丝毫没有衰减。短短二句,不同寻常,用相如、文君晚年的相爱弥深,暗点他们当年琴心相结的爱情的美好。

  “酒肆人间世”一句,笔锋陡转,从相如、文君的晚年生活,回溯到他俩的年轻时代。司马相如因爱慕蜀地富人卓王孙孀居的女儿文君,在琴台上弹《凤求凰》的琴曲以通意,文君为琴音所动,夜奔相如。这事遭到卓王孙的竭力反对,不给他们任何嫁妆和财礼,但两人决不屈服。相如家徒四壁,生活困窘,夫妻俩便开了个酒店,以卖酒营生。“文君当垆,相如身自著犊鼻褌,与庸保杂作,涤器于市中”(《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一个文弱书生,一个富户千金,竟以“酒肆”来蔑视世俗礼法,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是要有很大的勇气的。诗人对此情不自禁地表示了赞赏。

  “琴台日暮云”句,则又回到诗人远眺之所见,景中有情,耐人寻味。我们可以想象,诗人默默徘徊于琴台之上,眺望暮霭碧云,心中自有多少追怀歆羡之情。“日暮云”用江淹诗“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语,感慨今日空见琴台,文君安在,引出下联对“野花”、“蔓草”的联翩浮想。这一联,诗人有针对性地选择了“酒肆”、“琴台”这两个富有代表性的事物,既体现了相如那种倜傥慢世的性格,又表现出他与文君爱情的执着。

  前四句诗,在大开大阖、陡起陡转的叙写中,从晚年回溯到年轻时代,从追怀古迹到心中思慕,纵横驰骋,而又紧相钩连,情景俱出,而又神思邈邈。

  “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两句,再现文君光彩照人的形象。相如的神彩则伴随文君的出现而不写自见。两句是从“琴台日暮云”的抬头仰观而回到眼前之景:看到琴台旁一丛丛美丽的野花,使作者联想到它仿佛是文君当年脸颊上的笑靥;一丛丛嫩绿的蔓草,仿佛是文君昔日所着的碧罗裙。这一联是写由眼前景引起的,出现在诗人眼中的幻象。这种联想,既有真实感,又富有浪漫气息,宛似文君满面花般笑靥,身着碧草色罗裙已经飘然悄临。

  结尾“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两句,明快有力地点出全诗主题。这两句是说,相如、文君反抗世俗礼法,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后来几乎是无人继起了。诗人在凭吊琴台时,其思想感情也是和相如的《琴歌》紧紧相连的。《琴歌》中唱道:“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颉颉颃颃兮共翱翔。”正因为诗人深深地了解相如与文君,才能发出这种千古知音的慨叹。这里,一则是说琴声已不可再得而闻;一则是说后世知音之少。因此,《琴歌》中所含之意,在诗人眼中决不是一般后世轻薄之士慕羡风流,而是“颉颉颃颃兮共翱翔”的那种值得千古传诵的真情至爱。

  这首诗在人物描写、典故运用方面很是成功,诗写得语言朴素自然而意境深远,感情真挚。在艺术上,首先,人物描写生动形象,十分传神。其次,典故的运用,借他人之情表自己之意。再次,时空跨越,意境深远。

参考资料:
1、 张金华.李白杜甫白居易名诗经典大全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67
2、 俞平伯.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574-575

qíntái--

màolíngduōbìnghòushàngàizhuōwénjūn

jiǔrénjiānshìqíntáiyún

huāliúbǎomàncǎojiànluóqún

guīfèngqiúhuángliáoliáowén

虫声泣露惊秋枕,罗帏泪湿鸳鸯锦。独卧玉肌凉,残更与恨长。
虫声泣露惊秋枕,罗帏¹泪湿鸳(yuān)(yāng)²。独卧玉肌³凉,残更与鸳长。
译文:深秋的虫声好似哭泣声,惊醒睡梦中的女子,帷帐里的她不由得哭了起来。每夜独自一人冷冷落落,残更与梦一样长。
注释:菩萨蛮:词牌名,又名《子夜歌》《重叠金》《花溪碧》,双调四十四字,用韵两句一换,凡四易韵,平仄递转。¹罗帏:帷帐。²鸳鸯锦:绣有鸳鸯图案的锦被。³玉肌:指女性莹洁温润如玉的肌肤。
阴风翻翠幔,雨涩灯花暗。毕竟不成眠,鸦啼金井寒。
阴风¹翻翠幔(màn)²,雨涩³灯花暗。毕竟不成眠,鸦啼金井寒。
译文:寒风呼啸,用力吹着绿帘子,雨却是绵绵地下着。毕竟已经睡不下去,只听叫寒冷的井外,传来了一声鸦啼。
注释:¹阴风:冬风,此指寒风、冷风。²翠幔:翠绿色的纱帐。³雨涩:细雨缠绵不爽,有滞涩之感。⁴灯花:灯心余烬结成的花形。⁵金井:施有雕栏的井。

  这首词描写的是闺中孤寂情怀。词一开始即浓墨重彩渲染一种秋夜孤寂的氛围:寒蛩低吟似诉,寒露晶莹如泪珠,已是清冷凄凉之境,紧接着即下一“惊”字,将闺中人那种敏感而脆弱的情丝拨动,继而写她受秋夜清景之惊后的动作神态。罗帏、鸳鸯锦等闺中陈设,为我们展示出这位闺中人物质生活方面的富裕,着以“泪湿”二字,则又与这种富丽的陈设形成对照,衬出其内心的孤独、空虚、失落。接下来两句,将泪湿的原因作了交待:心上人儿离她远去,她只能独守闺房,那罗帏、那绣着象征爱情双栖双宿的鸳鸯锦被里,只有她一个彻夜难眠的苦心人儿。夜冷兼心凉的她,置身于锦被之中,却没有一丝的暖意,反而只觉玉肌生凉。这里,词人不动声色地从环境过渡到了心境,刻画出这位闺中思妇因夜寒生凉到因“独”处而心凉的心理状态。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情,让她心“惊”,引起她一腔幽怨。“残更与恨长”一句,语短情长,既写出此女长夜难眠,将那个“惊”字写满写足,同时也把难以名状的“恨”写得十分直观可感,动人心旌。

  下片写闺房外之夜景。阴风时时袭来,翻动她闺房的翠帏,使她本已冰凉的心情更显凄凉不堪,也因那摇动的翠幔,绘出她心旌摇荡的内心世界,孤灯残照之时,室外雨声又时时袭来。本来,银灯结花,是吉祥喜庆的征兆,但对这位秋夜孤枕中的女子而言,她这种美好的梦幻显然早已破灭,所以她只是觉得那重重的灯花,使灯光更显昏暗而已。词人用“涩”字形容夜雨带来湿润的空气侵染灯花,使之灰暗不明,颇具匠心。从整首词看,无论是闺房里还是闺房外,一切景物皆着有闺中人的感情色彩,是为闺中人所设,随其心境的波动而动。所以,这里的涩,不是指雨,而是女主人公那幽咽难通的思维情结的外化,雨涩灯暗,全是她彼时心境暗淡愁苦的象征。“毕竟”二字,透出怨恨之意,紧扣上片结尾的“恨”字而发,使词情显得丝丝人扣,针脚细密。收煞一句,又回到“虫声泣露”的环境之中,用室外金井寒来回应开头的“虫声泣露”。李白有《长相思》诗,其中两句云:“络纬秋啼金井栏,微霜凄凄簟色寒。”虽说不能说为此句所本,但李诗秦词所描写的环境,所渲染的气氛,却是十分一致的。彼此相参,当更能体会秦观此词所描绘之景象。

  从写作手法上分析,词人先从室外写到室内,在突出刻画独处闺房的女主人的神态心绪之后,又回笔写到室外。以虫声起,以鸦啼结,中间点出“残更”、“不成眠”等语,将一位情丝不断,彻夜难眠的思妇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同时也使得整首词在布局上轻重得宜,且有首尾衔接,词情婉曲连绵不尽之妙。另外,虽然词中有“惊”、“恨”等带有感情色彩的词汇,但是作者却并没有正面描绘这种惊态、恨意,而是侧锋用笔,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尽情地渲染以达到以景传情的目的。难怪后人看后不得不叹赏其“语少情多”了。

  另外,这首词的上下两片还可以从另一角度欣赏,即将词的上片理解成闺中人念远,而把下片理解成行人忆内的感情。这样理解,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从词的上下两片所描绘的景象来看,似乎并不完全是一地之景,“虫声泣露”是清夜之景,而下片所写“阴风”、“雨涩”则又是雨夜之景了。而且如此诠释词情,两相对照,两地相思,显得更加刻骨铭心和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秦观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118-120

mán··chóngshēngjīngqiūzhěn--qínguān

chóngshēngjīngqiūzhěnluówéilèi湿shīyuānyāngjǐnliángcángènghènzhǎng

yīnfēngfāncuìmàndēnghuāànjìngchéngmiánjīnjǐnghán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¹叶春葳(wēi)(ruí)²,桂华³秋皎洁。
译文:兰草逢春,枝叶茂盛,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注释:¹兰:此指兰草。²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³桂华:指桂花。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欣欣此生意¹,自尔²为佳节³
译文:世间的草木生机勃勃,自然地顺应美好的季节。
注释:¹生意:生机勃勃。²自尔:自然地。³佳节:美好的季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谁知欣栖(qī)¹,闻风²³相悦。
译文: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因为闻到芬芳而满怀喜悦。
注释:¹欣栖者:山中隐士。²闻风:闻到芳香。³坐:因为。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草木有本心¹,何求美人²折!
译文: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注释:¹本心:天性。²美人:观赏者,代指官府、官僚的上层人士。

  开元(713-741)后期,唐玄宗沉溺声色,奸佞专权,朝政日趋黑暗。为了规劝玄宗励精图治,张九龄曾撰《千秋金镜录》一部,专门论述前代治乱兴亡的历史教训,并将它作为对皇帝生日的寿礼进献给玄宗。唐玄宗心中不悦,加李林甫的谗谤、排挤,张九龄终于被贬为荆州长史。遭贬后,他曾作《感遇十二首》,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其坚贞清高的品德,抒发自己遭受排挤的忧思。此篇为其第一首。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诗的前四句说兰、桂这些“草木君子”只要逢时就会欣欣向荣,生机盎然。兰叶在春风吹拂下“葳蕤”繁茂,桂花在仲秋明月的辉映下更显“皎洁”秀丽。春兰秋桂生意勃发,也给季节带来了荣耀,春、秋因兰、桂而成为美好的季节。这里既包含了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说明了时势造英雄,英雄壮时势的客观辩证法;也表达了真正的贤人志士只有在政治开明的时代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的思想,流露了自己对重新“遇时”的渴望。

  诗的后四句从春兰秋桂芳香袭人的社会效果来委婉地说明自己行芳志洁并非为了求人赏识,以博取高名;象春兰秋桂的香气一样,它博得山林隐士的喜爱,只是客观效果而已;实际上,兰、桂散发芳香并非有意希求人们来折取它,欣赏它,而是纯粹出于它们的本性。“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何求”二字用得斩截有力,它淋漓尽致地将诗人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给表现出来了。

  这首诗以兰、桂自况,借兰桂之芳香比喻自己的高志美德,使人感到贴切自然,蕴含深厚,耐人寻味。

gǎnshíèrshǒu ·

zhāngjiǔlíng tángdài 

lánchūnwēiruí guìhuāqiūjiǎojié 
xīnxīnshēng ěrwéijiājié 
shuízhīlínzhě wénfēngzuòxiāngyuè 
cǎoyǒuběnxīn qiúměirénzhé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