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公墓下艾犹荣,羑里城中草不生。岂是圣贤遗恨在,只应天自不能平。
扁公墓下艾犹荣,羑里城中草不生。岂是圣贤遗恨在,只应天自不能平。
许及之

许及之

许及之(?~一二○九),字深甫,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淳熙七年(一一八○)知袁州分宜县(明正德《袁州府志》卷六)。以荐除诸军审计,迁宗正簿。十五年,为拾遗。光宗受禅,除军器监、迁太常少卿,以言者罢。绍熙元年(一一九○)除淮南东路运判兼提刑,以事贬知庐州。召除大理少卿。宁宗即位,除吏部尚书兼给事中。以谄事韩侂胄,嘉泰二年(一二○二)拜参知政事,进知枢密院兼参政。韩败,降两官,泉州居住。嘉定二年卒。 ▶ 4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阳羡姑苏已买田。相逢谁信是前缘。莫教便唱水如天。
阳羡(xiàn)¹姑苏²已买田。相逢谁信是前缘。莫教便唱水如天。
译文:我们都在阳羡和姑苏买了田地,在杭州相逢真是前世即有的缘份,不要让我一人留下。日后登楼怀念老友。
注释: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叶淳老:叶温叟,字淳老,苏州人,时任两浙路转运副使。¹阳羡:古县名,在今江苏宜兴南。²姑苏:苏州的别称。
我作洞霄君作守,白头相对故依然。西湖知有几同年。
我作洞前(xiāo)¹君作守,白头相对故依然。西湖知有几同年²
译文:让我退休,提举洞霄宫了,而你留下作杭州太守。这样,咱们二人就可以白头相对,故旧依然了。在杭州能有几位像我与你一样同年龄的旧友呢。
注释:¹洞前:洞前宫,道教名观,在杭州西南。²同年:同科考中的人。苏轼与叶温叟为同年进士。

  上片首句“阳羡姑苏已买田”,是说词人与叶温叟志趣相同,二人各自已在阳羡和姑苏买了田地,准备致仕定居,脱离尘世而去。“相逢谁信是前缘”,是承前句买田致仕之相同志趣,而说二人在杭州相逢真是前世即有的缘份。“莫教便唱水如天”,用语含蓄蕴藉,使典自然。“水如天”,是化用唐朝赵嘏《江楼感旧》诗之“月光如水水如天”句,意谓千万不要教人唱起感叹故人分离的诗歌。

  下片把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化为永不离别的幻想:“我作洞霄君作守,白头相对故依然。”词人对叶温叟说:“让我去担任洞霄宫提举的职务,由您来作杭州太守之官。这样,咱们二人就可以白头相对,故旧依然了。”这是从反面表达词人内心的对故友难以抑制的分离之情。末句“西湖知有几同年”,则感叹人生知己实在太少了,尤其是同龄人的知己则更加稀少。

  这首词没有太多的修饰,不堆砌辞藻,充分表达出词人对温叟的深情厚谊,也感叹了时光相催,当时同年今已满头白发,并将此升华到人生哲理的高度,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2007年:1070-1072
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
催榜¹渡乌江²,神骓(zhuī)³泣向风。
译文:亭长载着骏马急忙划桨横渡乌江,神马乌骓在向着寒风悲泣。
注释:¹榜:船桨。²乌江:在今安徽和县东北。项羽自刎于此。一作“江东”。³神骓:神骑的乌骓马,项羽的坐骑。骓,毛色黑白相杂的马。
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君王¹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译文:王啊今天已经解剑自刎身死,我到哪里再去寻找盖世英雄!
注释:¹君王:一作“吾王”。

  “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这两句,写的是兵败后的项羽把乌骓送与他人,而乌骓马却依恋故主,故而“泣向风。”这两句给全诗笼上了一层悲凉的色彩。自古以来,一直是骏马配英雄,但项羽此时已经是英雄末路,因而他才要将乌骓马送人。这就说明了英雄与骏马也始终不能长久相伴。“泣向风”既写出了乌骓马对故主的眷恋,也写出了对项羽英雄末路的境遇的悲怜。

  “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这两句表达了对乌骓马今后状况的同情。是作者代替马说出辛酸的话,充满着无限悲情。英雄已逝,乌骓马失去了知己,充满无处依托的迷茫。而这又何尝不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呢。李贺一直自诩为“唐诸王孙”,觉得自己应当担当起护国安民的重任,而且,他十分聪慧,少年得志,自负甚高,但科举和仕途却十分坎坷,得不到重用。这是用拟物的手法写人,实际也是写他自己。作者有如乌骓马的才华,但却苦于没有像项羽这样的英雄来发现自己,重用自己。作者是英雄,却找不到能重用自己的明主,表达了李贺自身怀才不遇的悲愤感。

shīèrshísānshǒu ·shí

 tángdài 

cuībǎngjiāng shénzhuīxiàngfēng 
jūnwángjīnjiějiàn chùzhúyīngxióng 
宜春苑外最长条,闲袅春风伴舞腰。
宜春苑(yuàn)¹外最长条²,闲袅(niǎo)春风伴舞腰³
译文:宜春院外杨柳轻拂低垂,伴着那春风扭摆着腰肢。
注释:¹宜春苑:古代苑囿名。秦时在宜春宫之东,汉称宜春下苑。即后所称曲江池者,唐代为教坊乐妓所居之地,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²长条:指细长柔软的柳枝。³舞腰:比况之词,状杨柳细软若舞腰。
正是玉人肠绝处,一渠春水赤栏桥。
正是玉人¹肠绝²处,一渠春水赤栏桥³
译文:那御河之上的红栏桥畔,多少情人在此伤心别离。
注释:¹玉人:美人。²肠绝:一作“肠断”。³赤栏桥:长安城郊桥名,后多泛指男女或朋友相会之处。

  起句,点明咏柳本题。“宜春苑外”四字,点出杨柳所在之地。“最长条”三字,简约的勾勒柳枝的“长条”形状。柳,向以“垂柳”为美,冬去春来,发芽抽枝,很快长条拂地。因而咏柳的作品,总是渲染柳条的柔长。温词言柳,也先写其“长条”,既将柳之所以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主要特征表现出来。而着一“最”字,分明已将人的观感溶于其中。那么,词人不写其他花树,却独言柳,可能只是因为柳的“最长条”,或是另有别的什么原因。但仔细分析即可知,细长柔软的柳条,最能勾起人的离情别绪。柳条随风摇摆,与人难舍又难分,好像还有许多惜别的话,没有说出来,饱含着激情。细细地柳丝,似人的情思。因此,描摹柳的“长条”,已暗示人的伤怀,以物喻人。紧接“闲袅”句,承首句,咏柳枝柔细而俏美的样子。美人舞腰纤软,用以媲美杨柳树枝在春风中舞动的轻柔美妙景象,十分生动可爱。“伴舞腰”,其一“伴”字,描摹柳条与春风结“伴”,即与春风共舞 ,拟人化手法更为浓重,甚得物之神韵。自然地引起下文“玉人”的感怀。

  三、四句,借柳而赋离情。说“玉人”肠绝,表明她的悲伤;而用虚词“正是”蝉联,便与首句“最”字挽合,既有开合震荡的节奏感,更强化了此句与上两句之间的一意贯连,即标明,正是春风中摇动的柳条,牵惹起“玉人”的离情别绪。至此,感悟伤怀的题旨充分表露,唱叹之间,使物我无间。“一渠春水赤栏桥”,再以景结拍。此句,表面来看,正与首句景色相合:宜春苑外,碧水红桥,映衬绿柳,为画面增添许多春色。这景象,明丽可人。但是,联系上片“玉人肠绝”,便显然可见眼前景含无限情。作者借“桥”的意向,喻示桥头折柳送别,令人肠断,像汉人送远行者至灞桥伤别一样。故“赤栏桥”一经温词采用,便顿现光彩,使得后世亦常用以描写离别情境。而“一渠春水”的意向,既比拟愁如春水,也象征别易会难、别情无奈,“恰似一江春水流”,空留感伤。

  这首《杨柳枝》在艺术上很有可取之处。言简意深,咏物与写人和谐地结合,不露一丝痕迹,形成景与人统一的意境。“正是玉人肠绝处”,在写柳之可爱以后,结合写了古代的女性,既丰富了咏物的内容,又创造了不同的意境。作者客观地咏物写人,春风、春水、赤栏桥,却皆染上离人的意绪,读来令人感慨,读者从中自可领略所咏之物的形象,感受作者所寄托的情感。这首词的咏物和表达情意,作者用了暗示、联想等手法来实现的。一、二、四句均在咏柳,描写柳,但并未点出柳字。而分别用了借代、比喻、典故等修辞方法暗示出来。这种手法既是造成这首词婉约含蓄风格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增加了读者想象的余地。

参考资料:
1、 张红.温庭筠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157-162
2、 陈绪万.唐宋元小令鉴赏辞典:华岳文艺出版社,1990:41

yángliǔzhī··chūnyuànwàizuìzhǎngtiáo--wēntíngyún

chūnyuànwàizuìzhǎngtiáoxiánniǎochūnfēngbànyāo

zhèngshìrénchángjuéchùchūnshuǐchìlánqiáo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东望黄鹤山,雄雄¹半空出。
译文:向东眺望黄鹤山,只见黄鹤山威势雄伟横出于半空之中。
注释:¹雄雄:气势雄伟。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译文:山的四面环绕着白云,红日倚靠在中间的山峰旁。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岩峦行穹(qióng)¹,峰嶂(zhàng)²亦冥密。
译文:山峦峭立高跨于空中,高峻的上峰深幽邃密。
注释:¹弯跨:跨于空中。²峰嶂:高峻的山峰。冥密:深幽茂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pō)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¹
译文:多次听说过许多仙人在这里学习飞身升天之术。
注释:¹飞术:仙术,求仙升天之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一朝峦蓬海¹,千载空石室。
译文:一朝成仙飞间蓬莱仙境,流下的石室千年以来空空荡荡。
注释:¹蓬海:即蓬莱仙山,因位于海中故称蓬海。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金灶¹生烟埃,玉潭秘清谧(mì)²
译文:丹灶早已生出尘埃,清澈的水潭也早已寂静无声,失去了先前的生气。
注释:¹金灶:即丹灶,道家炼取丹药之灶。²清谧:清静、安宁。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译文:地宅荒古长满了杂草,庭中苦寒,芝术之类的药草皆已老去。
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jiǎn)¹予羡攀跻²,因欲保闲逸。
译文:我很想登临此山,借以保有我的闲逸之致。
注释:¹蹇:句首语助辞。²跻:登。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译文:观览奇异遍及各个名山,所见却都不能与这座山匹敌。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译文:我寄心于山上青松,由此悟认不再会有客旅情怀了。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李白以夸张的手法渲染黄鹤山的雄伟气势。开头先写山的高大:“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雄雄”二字,极力形容黄鹤山的威势,只见整座山峰,凌空而上,直插云天。接二句又从侧面加以烘托,“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远看去,朵朵白云似乎从山的四周升腾而起,一轮红日仿佛就跟山中的高峰相互依偶着。波浪般起伏、参差不齐的山峦,一排排凌空横跨,宽阔无边;高高耸起的、屏障一般的山蜂,稠密而又显得幽深昏暗。

  前六句诗句,全由首句“东望”二字引出,其中有上望、纵望、侧望、环望。整个黄鹤山几乎全被诗人望遍了。可以看出,这首诗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暗寓李白心峦往之,因此山曾有仙人居住过。“一朝峦蓬海,千载空石室”,人去楼空,仙去室寂。如今山上只剩下仙人当年炼丹的石室了。“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炼丹的“金灶”,已满是烟尘和埃垢;注满玉液之潭,如今已一无所有;整个黄鹤山似乎都被一种清幽寂静的静的气氛所笼罩,一切是那样的神秘。“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一片荒凉冷寂的画面展现于读者面前:古老的荒地,草木丛生;庭园里,灵芝之类的药草,已经苍老枯萎。

  从“颇闻列仙人”至“庭寒老芝术”是第二段,共八句。诗人扣紧有关黄鹤山的传说,描绘仙人飞升后的荒凉景象。写法仍从“望”字入笔,但却已经杂入许多虚无的幻想,浓化了全诗的气氛。

  从“蹇予羡攀跻”至篇终是第三段。这一段写由黄鹤山的奇伟和有关仙人的传说所引起的峦往之情。“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两句,毫无隐讳地抒写自己的仰慕与欣羡,诗人很愿攀援而上。诗人之所以产生这种感情,原因在于“保闲逸”,亦即保持平静的心理状态,过着闲逸的生活。“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两句,与一、二两段相呼应,说明,尽管诗人走遍了五岳名山,但黄鹤山却是无与伦比、无可匹敌的。

  总体来说,此诗经过实际的比较,诗人终于决定把黄鹤山做为自己感情寄托之所在,从此永远结束作客他乡,寄人篱下的生活:“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这里的“青松”代指黄鹤山,同时也象征看诗人坚韧不拔、冬夏常青的性格。“悟”,觉悟,醒悟。“客情”,暗指客居他乡的思想情感,也包括了诗人奔波流浪,怀才不遇的一生。

参考资料:
1、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293-296 .

wànghuánglóu--bái

dōngwànghuángshānxióngxióngbànkōngchū

miànshēngbáiyúnzhōngfēnghóng

yánluánxíngqióngkuàfēngzhàngmíng

wénlièxiānrénxuéfēishù

cháoxiàngpénghǎiqiānzàikōngshíshì

jīnzàoshēngyānāitánqīng

cǎotínghánlǎozhīshù

jiǎnxiànpānyīnbǎoxián

guānbiànzhūyuèlǐng

jiéxīnqīngsōngyǒngqíng

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余邀左世琅一青,张若兆应宿,同入北山,观乎双溪。一青之弟仲孚,与邀而疾作,不果来。一青又先返。余与应宿宿张太傅文端公墓舍,大雨溪涨,留之累日,盖龙溪水西北来,将入两崖之口,又受椒园之水,故其会曰双溪。松堤内绕,碧岩外交,势若重环。处于环中,以四望烟雨之所合散,树石之所拥露,其状万变。夜共一镫,凭几默听,众响皆入,人意萧然。
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¹,余邀左世琅(láng)²一青,张若兆³应宿,同入北山,观乎双溪。一青之弟仲孚,与邀而疾作,不果来。一青又先返。余与应宿宿张太傅文端公墓舍,大雨溪涨,留之累(lěi)日,盖龙溪水西北来,将入两崖之口,又受椒园之水,故其会曰双溪。松堤(dī)内绕,碧岩外交,势若重环。处于环中,以四望烟雨之所合散,树石之所拥露,其状万变。夜共一镫(dēng),凭几默听,众响皆入,人意萧然。
译文: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日?我邀左世琅一青,张若兆应宿,一同进入北山,到双溪游览。一青的弟弟仲孚本来应邀同游,但因突然生病没有来。一青又先回去。我便和张应宿一起住在了张太傅文端公墓地旁边的庐舍里。天降大雨,双溪的溪流猛涨,我们便滞留在那里好几天。大概龙溪水从西北方向滚滚而来,在快要进入两座山崖之间的入口时,又有椒园之水汇入,因为两水汇聚,这条溪便被称为“双溪”。茂盛的松树恰如堤坝在双溪内环绕,双溪外,苍绿色的山岩交错分布,整个情形像双环状。我们处于环状的中间向四处观望,恰好目睹烟雨的聚合与消散,树林和石头簇拥着交错呈现,在烟雨中这些 景致变化万千。夜晚坐在同一灯光下,倚靠几案默听,所有的自然音响都汇入耳畔,我们便有一种孤寂冷清的萧然之感。
注释:¹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即公元1775年。²左世琅:字一青。³张若兆:字应宿。⁴双溪:位于今安徽桐城龙眠乡境内龙眠河与椒园小河汇流处,故称“双溪”。⁵张太傅文端公:即清朝名相张英(1637~1708),桐城人,卒后谥号“文端”,赠太子太傅。⁶镫:同“灯”,指油灯。
当文端遭遇仁皇帝,登为辅相,一旦退老,御书“双溪”以赐,归悬之于此楣,优游自适于此者数年乃薨,天下谓之盛事。而余以不肖,不堪世用,亟去,蚤匿于岩窭,从故人于风雨之夕,远思文瑞之风,邈不可及。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与昔文端之所娱于山水间者,其尚有同乎耶,其无有同乎耶?
当文端遭遇仁皇帝¹,登²为辅相,一旦³退老,御书“双溪”以赐,归悬之于此楣(méi),优游自适于此者数年乃薨(hōng),天下谓之盛事。而余以不肖,不堪世用,亟(jí)去,蚤(zǎo)匿于岩窭(jù),从故人于风雨之夕,远思文瑞之风,邈(miǎo)不可及。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与昔文端之所娱于山水间者,其尚有同乎耶,其无有同乎耶?
译文:文端受仁德的皇帝恩宠,登上宰相的高位,一朝告老还乡,皇帝亲笔题写“双溪”两字赐赠,回乡以后将御笔题匾悬挂在此处的门楣上,在这里过了几年优游闲适的日子才去世,世人都说这是一件盛事。我因为不贤,不堪为世所用,急忙离去,早早隐居在山崖的深底,在风雨之夜与友人一起,远思文端的风范,觉得遥不可及。但是,不知现在我游览双溪的感受,与昔日文端游山玩水的快乐,是有某些相同之处呢,抑或没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注释:¹仁皇帝:即康熙帝(1654~1722),名爱新觉罗·玄烨,谥号“大清圣祖仁皇帝”。²登:加封。³一旦:一天之间。⁴楣:门框上边的横木。⁵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⁶邈:遥远。

  全文不过三百来字,熔描绘景物、凭吊前贤、抒发感慨于一炉。篇幅虽短,情韵生动,充分体现出姚鼐散文记事明晰、文字雅洁,惜墨如金而又余味悠长的风格特点。

  作者首先扼要交代了出游经过以及留宿双溪张英墓舍的缘由。由于“大雨溪张,留之累日”,故得以从容观赏双溪景色:“松堤内绕,碧岩外交,势若重环”茂密的松树郁郁葱葱,苍绿色的山岩重重叠叠,互相掩映,蔚为壮观。加之云气弥漫,烟雨朦胧,呈现出千变万化的情态。在作者的笔下,双溪一带景色犹如一幅酣畅淋漓的水墨山水画,令人陶醉。

  置身这优美的环境中,作者情不自禁地凭吊起乡人引为骄傲的前贤张英宰相。想当年,张英以自己的才干辅佐康熙帝,深受器重,退休归乡颐养天年,康熙帝亲赐“双溪”二字,优游自适,寄情山水。君臣遇会,谓为盛事。

  文末,作者联系自己的思想、抱负抒发情怀,流露出对乡先辈遣风的无限钦慕之意。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