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阴撑入傍湖州,水作清深树作幽。是画不知还是寺,晚峰斜日更登楼。
绿阴撑入傍湖州,水作清深树作幽。是画不知还是寺,晚峰斜日更登楼。
庄昶

庄昶

庄昶(1437~1499)明代官员、学者。字孔暘,一作孔阳、孔抃,号木斋,晚号活水翁,学者称定山先生,汉族,江浦孝义(今江苏南京浦口区东门镇)人。成化二年进士,历翰林检讨。因反对朝庭灯彩焰火铺张浪费,不愿进诗献赋粉饰太平,与章懋、黄仲昭同谪,人称翰林四谏。被贬桂阳州判官,寻改南京行人司副。以忧归,卜居定山二十余年。弘治间,起为南京吏部郎中。罢归卒,追谥文节。昶诗仿击壤集之体。撰有《庄定山集》十卷。 ▶ 76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
公子¹敬爱²客,终宴不知疲。
译文:子桓公子敬爱众宾客,宴饮终日都不觉得疲累。
注释:公宴:群臣受公家之邀而侍宴。¹公子:这里是指曹丕。²敬爱:一作“爱敬”。
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
清夜游西园¹,飞盖²相追随。
译文:寂静的良夜又去西园游玩,车盖亭亭如飞地前后追随。
注释:¹西园:在邺城(今河北临漳)西。一说指玄武苑。²飞盖:轻便行进飞快的车。
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
明月澄清景¹,列宿(xiù)²正参(cēn)(cī)³
译文:明月洒下如练的清光,天上的繁星稀疏辉映。
注释:¹景:指月光。²列宿:众星。³参差:不齐的样子。
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
秋兰被¹长坂²,朱华³绿池。
译文:秋兰丛生于斜斜的长坂,芙蓉遮满了一池渌水。
注释:¹被:覆盖。²长坂:斜坡。³朱华:指芙蓉,即荷花。⁴冒:覆盖。
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
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
译文:清波上跃出水底的游鱼,树枝间传来鸟儿的啼声。
神飚接丹毂,轻辇随风移。
神飚(biāo)¹接丹毂(gǔ)²,轻辇(niǎn)³随风移。
译文:大风吹动红色的车轮,马车在风中奔驰如飞。
注释:¹飚:回风。²丹毂:用红色涂饰的毂。毂,车轮中心的圆木。³辇:古代人拉的车,后多指皇室和贵族所用的车。
飘飖放志意,千秋长若斯。
飘飖(yáo)¹放志意,千秋²长若斯³
译文:我们纵情遨游,逍遥自在,好希望能这样过一千年。
注释:¹飘飖:随风飘动。这里用来形容逍遥、游乐。²千秋:千年,意思是一辈子。³若斯:如此。

  《昭明文选》中特别标立“公宴”一类,专录建安诗人那些歌咏风月、叙述酣宴的诗章。而曹植的这首《公宴》即可视为其中之冠,此外如建安七子中的王粲、刘桢、阮瑀、应瑒等人也都有以“公宴”为题的诗,可见当时此种风气之盛。

  曹丕与曹植可以说是当时邺下文人集团的中心人物,钟嵘《诗品序》中就说过:“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所以此诗的一开头就说曹丕敬爱宾客,设宴款待,客人们也都兴致勃勃,直到宴会终了还不知疲倦。这领起的两句可以说是总写,以下便是详述了:清幽的夜晚去游览西园,轻捷如飞的车辆络绎不绝,一辆随着一辆。曹丕的《芙蓉池作》中说“逍遥步西园”,王粲《杂诗》中也曾说“日暮游西园”,可见“西园”是邺下文人常去聚会的去处。此夜明月皎洁,在清澈如水的月光下一切景物都显得朗然无滓,天上繁星密布,似乎由于诗人们的聚会而更添光彩。秋日的兰花覆盖着长而隆起的坡地,红色的荷花星星点点地在碧绿的池水上探出头来,池中的游鱼时而跃出清波,高高的树枝上也不时传来悦耳的鸟声,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似乎进入了一种美妙完善的境界。迅捷的风与诗人们乘坐的华美车辆一同前进,轻快的车轮就像随风而动,令人有飘飘欲仙,凌空而起的感觉。因而结句说:让我们逍遥自在地纵情游玩,畅开胸怀,但愿千秋万岁,永远如此。

  此诗的情调高昂而欢畅,分明是曹植少年得志,生活欢乐的真实写照,这在曹植的诗集中,尤其在他后期的创作中是十分罕见的。其中充满着积极向上、高亢振奋的精神,刘勰所说的“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文心雕龙·明诗》)大概就是指的此类作品。在这首诗中,人与自然的结合,情感与景物的交融,都组合成一种爽朗欢快的基调,“明月”“列宿”“秋兰”“朱华”“潜鱼”“好鸟”都呈现出欣欣向荣、明快活泼的气象,丝毫没有半点秋气萧索的意绪。显然,自然景观也都染上了诗人内心欢欣的感染。刘勰说文人创作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可见诗人能使外物都染上自己主观情感的色彩,这就是古人所谓的“移情”。曹植在此诗中的叙事写景也无不带有主观的欢畅情绪,正是“移情”作用的体现。

  此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秋兰”等四句出现了严密而工整的对仗,不仅词性的虚实两两相偶,而且语意也自然工俪,这种形式对后代格律诗的出现自然起了先导作用,在诗歌史上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同时,这四句由于其写景状物的明快而具有典型意义,故成为后人广为传诵的名句。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270-271
登高怅望八公山,琪树丹崖未可攀。
登高怅望八公山¹,琪树丹崖未可攀²
译文:来到高处怅然地想起那八公山,那里尽是琪树丹崖我却未能登攀。
注释:¹八公山:在安徽寿县北郊,淮南王刘安的宾客中有苏飞、李尚等八人,号称“八公”,八公山因此得名。这八公被后人附会为神仙,所以八公山也染上了神秘色彩。²琪树丹崖未可攀:琪本是美玉,琪树、丹崖,这里都是指仙山上的树木山崖,因为八公山有神秘色彩,因而吴伟业可以这么写。说“未可攀”,是讲自己无缘像八公那样成为神仙。
莫想阴符遇黄石,好将鸿宝驻朱颜。
莫想阴符遇黄石,好将鸿宝驻朱颜¹
译文:不再希冀遇上黄石这样的人物,获得平定天下的本事,仅是希望留住青春永不老。
注释:¹好将鸿宝驻朱颜:《汉书·刘向传》说淮南王刘安有所谓《枕中鸿宝苑秘书》,讲驱使鬼神和炼制黄金的法术。驻,停留,留住,“驻朱颜”就是保持青春而不老死。
浮生所欠只一死,尘世无繇拾九还。
浮生所欠只一死,尘世无繇(yóu)¹拾九还²
译文:我这一生所亏欠的只是一死而已,人世间哪里去找可以起死回生的九转还丹啊。
注释:¹繇:通“由”。²九还:九还丹,道教徒所说经过九次锻炼的仙丹。
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
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
译文:我本是淮南王的旧日鸡犬,叹当年不随着升仙却落在人间。

  “登高怅望八公山,琪树丹崖未可攀”中,首句交待出地点和事件,地点为八公山。 “ 琪树丹崖未可攀”作者登高帐望,想起刘安的白日飞升,但仙境渺茫,想而不可及,心中无限渺茫。

  “莫想阴符遇黄石,好将鸿宝驻朱颜”,作者借用黄石公赠张良的《太公兵法》的典故和淮南王珍藏记载神仙方术的《枕中鸿宝苑秘书》的故事,表示自己既不像张良那样建立功勋,也不像传说中的刘安一样日月飞升,长生不老。

  “浮生所欠只一死,尘世无由拾九还。”直接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诉出自己心中的苦楚,“浮生所欠止一死”说明了自己在明朝灭亡之后,苟且偷生,而今天蒙受身仕两朝的耻辱,这种苦不堪言的言语,可见他痛不欲生,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中不能自拔。

  “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作者悲痛、哭骂之中夹杂着深沉的忏悔,不由得引起人们心灵上的震动。

  此诗感情真挚沉重,作者自己毫不保留的把自己内心的哀怨、无可奈何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把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国家紧密的相联在一起,无疑使他背上沉重的精神包袱,直到生命临终一刻,他对欠“债”一事仍然念念不忘,耿耿于怀。要求死后殓以僧装,墓前立一圆石,只写“诗人吴梅村之墓”。他不屑在墓碑上写明官衔,只愿以诗人自称,在这背后,隐藏着难言之隐。

参考资料:
1、 陈长喜主编. 中国历代名诗赏读 (下册)[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 ,773-774.

guòhuáiyīnyǒugǎn ·èr

wěi qīngdài 

dēnggāochàngwànggōngshān shùdānwèipān 
xiǎngyīnhuángshí hǎojiānghóng鸿bǎozhùzhūyán 
shēngsuǒqiànzhǐ chénshìyóushíjiǔhuán 
běnhuáiwángjiùquǎn suíxiānluòrénjiān 
散步山前春草香。朱阑绿水绕吟廊。花枝惊堕绣衣裳。
散步山前春草香。朱阑绿水绕吟廊。花枝惊堕绣衣裳。
或定或摇江上柳,为鸾为凤月中篁。为谁掩抑锁芸窗。
或定或摇江上柳,为鸾为凤月中篁。为谁掩抑锁芸窗。

  她总算是,盼来了春天。此时韶光照野,春晖暖物。忽然惊觉,她呆在屋里已经蛰伏了整整一个冬季。在这多情的季节,人总是不甘寂寞的。

  四周皆山,出了门,眼前依然是山。

  燕双飞,人独立,落花正满衣。多少不堪回首的往事,又缤纷乍现。恰如一场花瓣雨,在风中慢慢坠落。泪眼问花,花也不语。是谁,还在那独自轻唱,枉把流年轻掷了。

  此去经年,依然是从前的自己。心自无花开,不招蜂蝶来。静看江边柳吟春色,独听月下风敲竹声。

  痴问红尘三万场,不知能与谁,痛诉离殇?

  这首词与之上面两首相比较,浑然没有了那种凄恻哀怨的气氛,可作品的风格走的还是伤感路线。词句之间融情于景,借春草、流水、落花、江柳、修竹等意象,向我们传递了她隐约波动的情绪。“花飞惊坠绣衣裳”,拟人生动,想像力丰富,意境极其优美。

  九溪,确实是片美丽的世外桃源,很像《神雕侠侣》里小龙女隐居的绝情谷。

  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在《西湖梦寻》中写道:“九溪在烟霞岭西,龙井山南。其水屈曲洄环,九折而出,故称九溪。其地径路崎岖,草木蔚秀,人烟旷绝,幽阒静悄,别有天地,自非人间。溪下为十八涧,地故深邃,即缁流非遗世绝俗者,不能久居。”

  若作为一名寻幽探奇的旅游者来九溪,没有什么不可。但你要想学僧人或是看破红尘之人独居此地,恐怕我就要怀疑你抵抗寂寞的能力了。想那小龙女在绝情谷里过了一段与世隔绝的生活,那是她迫于无奈。她当初要不是为情所伤,也不会毅然跳下断肠崖的。况且,小龙女是不甘心在此孤独终老的。聪明的她会捉来蜜蜂,在它们的翅膀上刺字求助:我在绝情谷底。

  可惜张淑芳不是小龙女,她非但没有武功,更没有爱情可言。想留不能留,才最寂寞。即便再有满腹的才情和绝世的容颜,她也只能耐守寂寞清寒,独伴青灯古庵。最后默默老去,幽怨而终。

  在历史无情的车轮下,最终谁又不是被碾磨成尘呢?

参考资料:
1、 青若 《冰肌玉骨未肯枯——那些写词的宋朝女子》

huànshā··sànshānqiánchūncǎoxiāng--zhāngshūfāng

sànshānqiánchūncǎoxiāngzhūlán绿shuǐràoyínlánghuāzhījīngduòxiùshang

huòdìnghuòyáojiāngshàngliǔwèiluánwèifèngyuèzhōnghuángwèishuíyǎnsuǒyúnchuāng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jiāng)¹孤村²不自哀³,尚思为国戍(shù)轮台
译文:穷居孤村,躺卧不起,不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哀伤,心中还想着替国家戍守边疆。
注释:¹僵卧:躺卧不起。这里形容自己穷居孤村,无所作为。僵,僵硬。²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³不自哀:不为自己哀伤。⁴思:想着,想到。戍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这里指戍守边疆。戍,守卫。⁵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是古代边防重地。此代指边关。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夜阑(lán)¹卧听风吹雨²,铁马³冰河入梦来。
译文: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注释:¹夜阑:夜残;夜将尽时。²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故诗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³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⁴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

  这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诗的开头两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低卧,直挺挺地躺着,意思是说年老力衰,作者当时已68岁。孤村,荒僻的小村,指作者的故乡山阴。戍,是守卫的意思。轮台,是汉代西域地名,在今新疆轮台县,这里是借指宋朝北方边防据点。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拖着病弱的身体,躺在这荒僻的小村庄里,但是我并不为自己的艰难处境而哀伤,我还想着为国家去守卫北方边疆。“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

  “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蓐;“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让人十分同情。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之处;诗人自己尚且“不自哀”,当然也不需要别人的同情。但他需要理解,理解他终生不渝的统一之志,理解他为这个壮志奋斗的一生,理解他的满腔热血、一颗忠心,就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精神状态。

  这两句诗是诗人灵魂和人格的最好说明,山河破碎,国难当头,自有“肉食者谋之”,诗人不必多此一举。另外,诗人正是因为“喜论恢复”、热心抗敌才屡屡受打击,最后才罢官闲居的。作为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他一生问心无愧,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而今后国运如何他可以毫不负责。其次,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人作为年迈多病的老人也已不能承担报国杀敌的义务了。作为一个既无责任也无义务的七旬老人仍有“为国戍轮台”的壮志,这就让人肃然起敬慷慨扼腕。相比之下,那些屈辱投降的达官贵人和苟且偷生的人,他们承担着责任和义务却无心复国,显得渺小和可鄙。

  “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两句。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而且“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

参考资料:
1、 高安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论两篇·2012年·广西师范学院
2、 缪钺 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984-985 .

shíyuèfēngzuò ·èr

yóu sòngdài 

jiāngcūnāi shàngwèiguóshùlúntái 
lántīngfēngchuī tiěbīngmènglái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
两株桃杏映篱(lí)斜,妆点商州副使¹家。
译文:两株桃树和杏树斜映着篱笆,点缀着商山团练副使的家。
注释:¹副使:作者当时任商州(今属陕西)团练副使。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yīng)吹折数枝花。
译文:为什么春风竟然容不得这些,惊走了莺黄又吹折数枝花。

  991年(太宗淳化二年),王禹偁从开封被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此诗即作于次年春。“一郡官闲唯副使(《清明日独酌》),团练副使在宋代是一个常被用以安置贬调官员的空衔,商州的生活条件在当时也很差。诗人便在那“坏舍床铺月,寒窗砚结澌”(《谪居感事》)的困苦条件下空怀壮志,过着无所事事的生活。在这种状况中,以“拜章期悟主”(《谪居感事》)而无辜被贬的诗人,心情是十分愤懑的。这首七绝就是以触事兴感的形式,通过咏叹风折花枝这样的琐事来曲拆隐微地反映诗人凄苦的生活,并抒发心头的难言之痛。

  诗人住所的竹篱下侧生长着桃杏树各一株,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的诗人简陋的住房就靠它装饰点缀着。可是这一日无情的春风不但吹断了几根花枝,连正在树头啭鸣的黄莺也给惊走了。于是诗人责问春风:你为什么容不得我家这点可怜的装饰呢?

  春风无知,诗人责问得无理,但正是这无理的责问真切地描摹出了诗人心头的恼恨,由此也反衬出了诗人对那倾斜于篱前的桃杏和啭鸣于花间的黄莺的深厚感情,曲折地反映出了诗入生活的孤寂凄凉。同时,这一责问还另有含意。灼灼桃杏和呖呖莺声本是妆点这明媚春光的,而春风又正是召唤花开鸟啭的春天主宰。这有功无过的桃杏与黄莺不为春风所容,正是隐喻诗人的遭遇。以篇幅短小的绝句,不用一典而能包含十分丰富、深远的意蕴,技巧已臻化境。

  《蔡宽夫诗话》记载,诗人作此诗后,其子曾提出诗的后半部分与杜甫诗“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相似,建议改写。诗人听后高兴地说:“我诗的命意竟能与杜子美暗合吗?”不但没改,还又咏一诗道:“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杜甫是前身!”(《苕溪渔隐丛话》引)此处杜甫诗是指《绝句漫兴九首》之二。诗人在遣辞命意上与杜甫诗有点类似,但师其辞而不师其意,包含有新的境界。

  此诗首句写景;第二句落实景之所在,又引出诗人并点明其身分,为下文的发问作铺垫;第三句以发问来抒情;第四句补述所感之由。全诗篇幅虽小而布置得宜,曲折有致。

chūnxìng··liǎngzhūtáoxìngyìngxié--wángchēng

liǎngzhūtáoxìngyìngxiézhuāngdiǎnshāngzhōu使shǐjiā

shìchūnfēngróngyīngchuīzhéshùzhīhuā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