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居四畔只空林,啼鸟落花春意深。独宿尘龛无梦寐,五更山月照寒衾。
幽居四畔只空林,啼鸟落花春意深。独宿尘龛无梦寐,五更山月照寒衾。

shì西línshīèrshǒuèr--zhū

yōupànzhǐkōnglínniǎoluòhuāchūnshēn宿chénkānmèngmèigèngshānyuèzhàohánqīn

朱熹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 12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竹底松根惯寂寥,肯随桃李媚儿曹。
竹底松根惯寂寥,肯随桃李媚儿曹¹
译文:兰花总是孤独地生长在竹子和松树的根旁,不肯像桃李一样逢迎众人。
注释:¹儿曹:指晚辈的孩子们。
高名压尽离骚卷,不入离骚更自高。
高名压尽离骚卷,不入离骚更自高。
译文:兰花美好的名声,在《离骚》中压倒群芳,如果屈原没有将它写入《离骚》之中,它将更加高洁。

lánhuā--fěi

zhúsōnggēnguànliáokěnsuítáomèiércáogāomíngjǐnsāojuǎnsāogènggāo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之道¹,在明明德²,在亲民³,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注释:¹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第二种含义同样也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²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³亲民:《管子·形势解》:“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王阳明曾与弟子徐爱辨亲民和新民,认为“宜从旧本作‘亲民’”,列在《传习录》首章,“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亲民”的目的主要是在于“齐家”,齐家即亲民也。“亲民”二字与上面“明明德”结合,即弘扬光明的品德要学习和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大人的学问即从生活中而来。⁴知止:知道目标所在。⁵得:处事合宜。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¹。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²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³。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应该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为根本。
注释:¹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兴旺发达。²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³致其知: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⁴格物:认识、研究事物。⁵庶人:指平民百姓。⁶壹是:一概,一律。⁷本:根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部分版本无此段)
其本乱而末¹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²,而其所薄者厚³,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部分版本无此段)
译文: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注释:¹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²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³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⁴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

  通过伏灭革除内心不好的私欲、物欲,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xuézhīdào

xué liǎnghàn 

    xuézhīdào zàimíngmíng zàiqīnmín zàizhǐzhìshàn zhīzhǐérhòuyǒudìng dìngérhòunéngjìng jìngérhòunéngān ānérhòunéng érhòunéng yǒuběn shìyǒuzhōngshǐ zhīsuǒxiānhòu jìndào 

    zhīmíngmíngtiānxiàzhě xiānzhìguó zhìguózhě xiānjiā jiāzhě xiānxiūshēn xiūshēnzhě xiānzhèngxīn zhèngxīnzhě xiānchéng chéngzhě xiānzhìzhī zhìzhīzài érhòuzhīzhì zhīzhìérhòuchéng chéngérhòuxīnzhèng xīnzhèngérhòushēnxiū shēnxiūérhòujiā jiāérhòuguózhì guózhìérhòutiānxiàpíng tiānzhìshùrén shìjiēxiūshēnwéiběn 

    běnluànérzhìzhě fǒu suǒhòuzhě érsuǒzhěhòu wèizhīyǒu wèizhīběn wèizhīzhīzhì  (fènbǎnběnduàn )

怕歌愁舞懒逢迎。妆晚托春酲。总是向人深处,当时枉道无情。
怕歌愁舞懒逢迎。妆晚托春酲(chéng)¹。总是向人²深处,当时枉道酲情。
译文:谭氏心爱之人懒于送往迎来,所以她怕唱歌,愁跳舞,所以故意病春酒而迟迟不去梳洗打扮。她性格内向,总是把爱人放在内心深处深藏不露,所以不能说她是一个缺乏情感的人。
注释:朝中措:词牌名,宋以前旧曲,名为《照江梅》《芙蓉曲》。双调四十八字,前片四句三平韵,后片四句两平韵。谭德称:名季壬,字德称,西蜀名士。为崇庆府学教授,徙成都。与陆游交往甚密。¹春酲:春日病酒。酲,喝醉了神志不清。²向人:爱人。向,爱。
关心近日,啼红密诉,剪绿深盟。杏馆花阴恨浅,画堂银烛嫌明。
关心近日,啼红¹密诉,剪绿²深盟³。杏馆花阴恨浅,画堂银烛(zhú)嫌明。
译文:谭氏关心恋人近况,因而想象她双泪啼红,秘密写信,倾诉衷肠。恋人向谭氏说了很多柔情蜜意的话语,山盟海誓,以表达坚贞的爱情。想起那时在杏花馆内,俩人在深深的花阴之中,没人能看得见,但是她却还嫌那花阴浅不避人;两人同宿画堂,本来是普通的银烛,而她却羞于见光,嫌烛光太明。
注释:¹啼红:用魏文帝美人薛灵芸的典故。灵芸被选人宫时,以玉吐壶盛泪,壶呈红色,泪凝如血。²剪绿:剪烛。绿,绿烛。³深盟:即盟誓态度坚决。⁴杏馆:种有杏树的院落。⁵画堂:装饰豪华的卧房。

  这首词是陆游代谭德称而作,所写对象似是谭氏的心爱之人。词中塑造了一位娇羞怕人、爱心深藏而情感却炽烈如火的女性形象。

  上片起首二句写谭氏心爱之人不乐逢迎。因为懒于送往迎来,所以她怕唱歌,愁跳舞,故意病春酒而迟迟不去梳洗打扮。这表明谭氏的恋人是一位文静自洁、不乐往来应酬的女性。“总是向人深处,当时枉道无情。”写谭氏恋人的爱心深藏。“向人”,就是爱人,此指爱谭德称。“向人深处”,写的是内心深处爱人,而表面不动声色。这表明恋人的性格内向,深藏不露,莫说她是一个缺乏情感的人。

  下片起首三句“关心近日,啼红密诉,剪绿深盟”,写谭氏关心恋人近况。谭氏关心恋人近况,因而想象她双泪啼红,秘密写信,倾诉衷肠。“剪绿深盟”,“剪绿”即剪绿裁红,当时用以形容男女之间所说的情话;“啼红密诉,剪绿深盟”,形容恋人向谭氏说了很多柔情蜜意的话语,山盟海誓,以表达坚贞的爱情。至此恋人深藏的爱心终于有了一个充分表露的机会。煞尾二句“杏馆花阴恨浅,画堂银烛嫌明”,联想往昔恋人娇羞畏人的情形。在认识到心爱之人乃一位爱心深藏不露却又炽烈如火的女性之后,谭氏不由得回忆起以前俩人相处时的一幕幕情景。那时在杏花馆内,俩人在深深的花阴之中,无人可见,但是她却还恨那花阴浅不避人;两人同宿画堂,本来是普通的银烛,而她却羞于见光,嫌烛光太明。谭氏联想至此,对于恋人那娇羞畏人的性格,认识得就更加深刻明确了。

  这实际上是一首优美动人的爱情词,词中塑造了一位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笔触婉曲深细,内涵丰赡而语极简炼,是陆游爱情词中的佳作之一。

参考资料:
1、 毕桂发主编.毛泽东评点历代名家词赏析: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05月第1版:第753-754页

cháozhōngcuò··dàitánchēngzuò--yóu

chóulǎnféngyíngzhuāngwǎntuōchūnchéngzǒngshìxiàngrénshēnchùdāngshíwǎngdàoqíng

guānxīnjìnhóngjiǎn绿shēnméngxìngguǎnhuāyīnhènqiǎnhuàtángyínzhúxiánmíng

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
泰山一何¹高,迢迢²³天庭
译文:泰山何其高,高耸伸延直至天宫。
注释:¹一何:何其。多么。²迢迢:遥远貌。高深貌。³造:到,去。⁴天庭:天帝的宫廷;天帝的朝廷。指天空。
峻极周已远,层云郁冥冥。
峻极¹²已远,层云³(míng)
译文:太高的地方周围已经看不见了,积聚着的云气显得特别昏暗。
注释:¹峻极:高峻的极限。极高。²周:周边。周围。³层云:层层云气。积聚着的云气。⁴郁:郁积。浓积。⁵冥冥:昏暗。黑夜。
梁甫亦有馆,蒿里亦有亭。
梁甫¹亦有馆²,蒿(hāo)³亦有亭
译文:梁父山上也有驿馆,蒿里山也有驿亭。
注释:¹梁甫:梁父。泰山下的一座小山,在今山东省新泰市西。古代皇帝常在此山辟基祭奠山川。多有陵墓。²馆:馆舍。驿馆。³蒿里:山名,相传在泰山之南,为死者葬所。⁴亭:驿亭。亭台。亭子。
幽涂延万鬼,神房集百灵。
幽涂¹²万鬼,神房³集百灵
译文:阴间的路途迎接众多鬼神,神圣的房舍集聚众多幽灵。
注释:¹幽涂:幽冥之途。阴间的路途。涂,途。²延:延引。迎接。³神房:神灵的房舍。神圣的房舍。⁴百灵:众多幽灵。
长吟泰山侧,慷慨激楚声。
长吟¹泰山侧,慷慨²³楚声
译文:在泰山旁长久吟唱,情绪激昂地唱起激扬的楚地曲调。
注释:¹长吟:长久吟唱。哀愁怨慕时发出长而缓的声音。吟唱《泰山吟》。²慷慨:情绪激昂。³激:激扬。⁴楚声:楚地的声音,楚地的曲调。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垂緌(ruí)¹饮清露²,流响³出疏桐。
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的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注释:¹垂緌: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²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³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⁴疏:开阔、稀疏。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jiè)¹秋风。
译文: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注释:¹藉:凭借。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正像曹丕在》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本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实际上,咏蝉这首诗包含着诗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参考资料:
1、 《新语文学习.初中》2012年第6期.刘学锴
2、 傅德岷.品唐诗.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2
3、 莉.青少年必读的古诗词.武汉:崇文书局,2011:19-20

chán

shìnán tángdài 

chuíruíyǐnqīng liúxiǎngchūshūtóng 
gāoshēngyuǎn fēishìjièqiūf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