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郎汤沐留南峤,带砺丹书泽未沾。天以陆溪长赐姓,不教钟室起猜嫌。
陆郎汤沐留南峤,带砺丹书泽未沾。天以陆溪长赐姓,不教钟室起猜嫌。

zāngjiāngshàngǒuránzuò--quánwàng

lángtāngliúnánjiàodàidānshūwèizhāntiānzhǎngxìngjiàozhōngshìcāixián

全祖望

全祖望

全祖望(1705-1755),清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浙东学派重要代表,字绍衣,号谢山,学者称谢山先生,浙江鄞县(今鄞州区洞桥镇沙港村)人。曾主讲于浙江蕺山书院,广东端溪书院。上承清初黄宗羲经世致用之学,博通经史,在学术上推崇黄宗羲、万斯同,于南明史实广为搜罗纂述,贡献甚大,其著作极为丰富,达35部,400多卷,且大多数学术著作用力极深。其主要著作有:《鲒埼亭集》、《困学纪闻三笺》、《七校水经注》、《续甬上耆旧诗》、《经史问答》、《读易别录》、《汉书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等。 ▶ 707篇诗文

猜您喜欢
罗襟湿未干,又是凄凉雪。欲睡难成寐、音书绝。窗前竹叶,凛凛狂风折。寒衣弱不胜,有甚遥肠,望到春来时节。孤灯独照,字字吟成血。仅梅花知苦、香来接。离愁万种,提起心头切。比霜风更烈。瘦似枯枝,待何人与分说。
罗襟湿未干,又是凄凉雪。欲睡难成寐、音书绝。窗前竹叶,凛凛狂风折。寒衣弱不胜,有甚遥肠,望到春来时节。孤灯独照,字字吟成血。仅梅花知苦、香来接。离愁万种,提起心头切。比霜风更烈。瘦似枯枝,待何人与分说。

  衣襟上的泪痕还未来得及干去,凄凉的雨雪又霏霏而至。眼睛虽犯困,而脑子里是一团糟。处于失眠状态中的她,根本无法入睡。朋友,那种杳无音讯,与外界失去联系的感受,你可曾有过?

  凛冽的寒风,肆意呼啸,似乎快要把窗前的竹叶全部折断。物犹如此,人何以堪?青灯摇曳着微弱的光,映照着她那苍白美丽的脸庞。填完这阙词的时候,想必她那双纤纤细手早已冰凉。

  离愁别绪,从来都是剪不断理还乱。她那颗归家的心,似乎比西风更要猛烈和迫切。在这漫漫的寒冷冬夜,瘦如枯枝的她,找不到倾诉愁苦的对象。唯有那一缕缕袭来的暗香,在她最需要的时候,又给予了她精神上无比的慰藉。此时,也只有梅花最为懂她了,总是与之相依为命。

  是不是,只有这样的夜晚,一个人才明白思念有多苦?是不是,只有这样的境地,一个人才知道寂寞该有多么地可怕呢?

  作者不仅善于寄情于景来表达她的情思,更有将物人性化的一绝。如“梅花知苦、香来接。“语言精妙,形象生动。富于灵性,情思深远。

  “又是凄凉雪”。人生沦落至此,凄凉的又岂止是雪?北宋诗僧仲殊也说:“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这些看似平淡的寻常之语,实乃作者当时心境使然。

  煞拍的”瘦似枯枝,待何人与分说?”与柳永的“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意境如出一辙,很容易与人的心灵发生碰撞,起到共鸣的效果。

  遥想那千年前的孤独之人哀婉凄苦的神情,宛若历历在目。作者避世此地,虽无人打扰她的清静,可要命的是,身边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在反复读完她这阙《满路花》的时候,那种人世间寂寞飘零之感,真真是直抵人的内心深处了。想起韩愈所说的“其言有感触,使我复凄酸”的情形,也大概不过如此。

参考资料:
1、 青若 《冰肌玉骨未肯枯——那些写词的宋朝女子》

mǎnhuā··dōng--zhāngshūfāng

luójīn湿shīwèigànyòushìliángxuěshuìnánchéngmèiyīnshūjuéchuāngqiánzhúlǐnlǐnkuángfēngzhéhánruòshèngyǒushényáochángwàngdàochūnláishíjiédēngzhàoyínchéngxuèjǐnméihuāzhīxiāngláijiēchóuwànzhǒngxīntóuqièshuāngfēnggènglièshòushìzhīdàirénfēnshuō

挈瓶者谁子,姣服当青春。
(qiè)¹瓶者谁子,姣服²当青春³
译文:那个提起壶打水的人是谁?明媚春光里身着华服。
注释:¹挈:举起;提起。²姣服:华服。姣,一作“妖”。³青春:指春天。
三五明月满,盈盈不自珍。
三五明月满,盈盈不自珍¹
译文:好像十五夜晚圆满的明月,美好而不知珍惜自保。
注释:¹自珍:自爱,珍惜己体。
高堂委金玉,微缕悬千钧。
高堂委金玉,微缕悬(xuán)千钧。
译文:高堂上堆积黄金美玉,像细线吊挂千钧重物。
如何负公鼎,被夺笑时人。
如何负公鼎¹,被夺笑时人。
译文:为什么那治国的宰相,削职时要被世人耻笑羞辱?
注释:¹负公鼎:比喻担任宰相,负责治国。
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
(jì)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¹
译文:下了一夜的雨,东方刚破晓,诗人出门,影影绰绰地看到天边有连绵不断的山峦。
注释:¹可观:壮观。
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¹不动是真山。
译文:忽然他发现有一座山峰向上升,于是在对比之下,知道那不动的山,才是真山。
注释:¹方知:才知道。

  从第一句看“时候”,从第二句看“景象”。重视“霁”的理解。①善于摄取自然景物的特征,把晓行所见静与动的景致写得变幻神奇。②把云误当山峰,写得新颖、活泼,很有情趣。③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却把景物描摹得生动逼真。

  作者以自己由错觉到获得真知的体会告诉人们:生活中,常有以假乱真的现象发生,但假象终究不能掩盖真实。我们想要不被假象所迷惑,就应全面深入地观察事物,以明辨真伪。(第一层指明其中的道理,第二层应表明我们的态度。两个要点递进展开。)

  诚斋体的突出特点就是善于巧妙地摄取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动态。如《晓行望云山》:'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却有一峰突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晓行望云山》,描写的是自己的新鲜感觉,展现的是诗人的心灵世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孟子》
¹吾老,以及²人之老;幼³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及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孟子及
译文:尊敬自己的父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父兄长辈; 爱护自己的子弟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子弟晚辈。 (这样)治理天下就像用手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诗经》里说:“先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再推广到兄弟,(这样)就能治家和安邦了。”
注释:¹老:尊敬。²以及:从而推广到。³幼: 爱护。⁴刑:同“型”做典范、榜样。
驾出北郭门,马樊不肯驰。
驾出北郭门¹,马樊(fán)²不肯驰³
译文:我乘车驶出城的北门,马儿止步不愿前行。
注释:¹驾出北郭门行:《初学记》作乐府诗;在《乐府诗集》里属“杂曲歌辞”,是作者拟乐府自创新题诗,继承了汉乐府民歌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传统。驾:把车套在马身上。郭:外城,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²樊:《初学记》作“行”,本指关鸟兽的笼子,转为止而不前。³驰:车马疾行。
下车步踟蹰,仰折枯杨枝。
下车步踟(chí)(chú)¹,仰²折枯杨³枝。
译文:我走下车来慢慢地行,抬手折下枯杨枝。
注释:¹步踟蹰:《初学记》作“少踟蹰”。步,行走。跨出一步为跬,再跨出一足为步。踟蹰,徘徊不进;犹豫。²仰:抬头,脸向上,与“俯”相对。³枯杨: 《初学记》作“杨柳”。枯,枯槁,草木失去水分或失去生机。
顾闻丘林中,噭噭有悲啼。
¹²³林中,噭(jiào)(jiào)有悲啼
译文:回头听见丘林中,噭噭啼哭有悲声。
注释:¹顾:回首,回视。²闻:听见。³车:因地势而自然形成的土山。⁴噭噭:悲哭声。⁵啼:放声哭。
借问啼者出,何为乃如斯?
借问¹啼者出,何为乃如斯²
译文:向人打听时啼哭的人走出丘林,我问他为何哭的这样伤心。
注释:¹借问:询问。²斯:此,这。
亲母舍我殁,后母憎孤儿。
亲母舍我殁(mò)¹,后母憎²³儿。
译文:他说“亲生母亲离开我死去了,后母又恨我这孤儿。
注释:¹殁:死亡。²憎:恨,厌恶。³孤:无父之称。
饥寒无衣食,举动鞭捶施。
¹²无衣³,举动鞭(biān)(chuí)施。
译文:又饥又寒无衣无食,动不动就鞭打我。
注释:¹饥:饥饿,吃不饱。²寒:冷。³衣:服装的通称,含上衣下裳而言。⁴食:饭食。⁵举:行动。⁶鞭:占代一种竹制刑具。⁷捶:通“棰”,棒击。
骨消肌肉尽,体若枯树皮。
骨消肌肉尽,体若枯树皮。
译文:骨瘦无肌肉,身子像枯树皮。
藏我空室中,父还不能知。
藏我空室¹中,父还不能知。
译文:把我关在空屋里,父亲还不能知道。
注释:¹室:房屋,住宅。
上冢察故处,存亡永别离。
上冢(zhǒng)¹察故处,存亡永别离。
译文:我上坟地来看看母亲的坟墓,活着的和死去的永远分离了。
注释:¹冢:隆起的坟墓。
亲母何可见,泪下声正嘶。
亲母何可见,泪下声正嘶¹
译文:母亲怎么能看见我,我眼泪双流哭声嘶哑。
注释:¹嘶:声音沙哑。
弃我于此间,穷厄岂有赀?
弃我于此间,穷¹(è)²岂有赀(zī)³
译文:如今我被抛弃在这人世间,穷苦哪有止境?”
注释:¹穷:困厄,不得志。²厄:困苦,灾难。³赀:计算物品的价格或数量。
传告后代人,以此为明规。
传告后代人,以此为明规¹
译文:我记下这件事来传给后代人,要从这件事中深深地吸取教训。
注释:¹规:典范。

  这首诗主要借作者与孤儿的问答,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下后母折磨孤儿的家庭矛盾,表现了作者对这一社会问题的关心,和对于受害者的无限同情。

  全诗富有乐府民歌风味,语言质朴,运用对话和白描手法,所写故事情节贴切逼真,行文质朴,生动感人。

  该诗是一首叙事诗。共可分为四个部分。

  开头四句为第一部分,诗人用第一人称作为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这也是乐府诗的常用手法,以示事件的真实性。诗人驾车出了城郭北门,马突然沉滞而不肯快跑。马的反常,已暗示出环境的异样。但诗人还未察觉,他下车犹豫了一阵,等候了一阵,见马总是不动就仰头折下一根枯杨的树枝,想鞭马前进。这四句是个引子,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同时也提起了一个悬念。

  “顾闻”四句为第二部分,引出事件。四句意谓只听得小丘林子里,传来一阵阵悲哭之声,诗人问啼者:为什么哭得如此伤心。这是事件的开端,写得很有层次,先闻哭声,再见其人,未知原因,故发疑问。完全按照客观现实情景写出。正是由于诗人的关切问讯,才引出下面孤儿诉说原委。

  从“亲母舍我殁”到“穷厄岂有赀”十四句为第三部分,这一部分都是孤儿所说的话,也是全诗的主要内容,写得如泣如诉,真情毕露,舒缓而有致,质直而可信。这一部分共分为二层意思。前八句为第一层,是孤儿诉说后母虐待的情景。这几句话,是字字血、声声泪。后六句是第二层,写孤儿哭坟情状。孤儿上坟去探看生母的冢墓,目的是为了倾诉心中的悲愤和痛苦,孤儿在活的人中无处哀告,只能求告于死去的母亲,这本身就是无限伤心的事。而活着的孤儿毕竟和死去的母亲永远分离了,生身的母亲,既然见不到满腹委屈也就无法申诉所以孤儿热泪纷纷,只能大声哭喊嘶哑了嗓子。生母将孤儿丢弃在人世间忍受穷困煎熬,没有留下财产可供孤儿度日,孤儿不能独立生活,又摆脱不了后母的欺凌和虐待。这六句诗,一层深一层地展示了孤儿的悲惨遭遇和凄苦欲绝的心态——孤儿已在生与死的十字路口徘徊,如果不能继续忍受虐待,就只有追随生身母亲于地下。

  最后两句是第四部分,是全诗的尾声。诗人又以第一人称出来说话,规劝后代人以此为教训,不要虐待孤儿。这在今天看来似乎近于画蛇添足,但在汉魏乐府中却是一种习惯写法,以此点明诗人写作宗旨。这种形式,对后来的乐府诗特别是中唐时代的新乐府有明显的影响。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古诗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12:第172-173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