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清明一改容,悔将名利役疏慵。一身千里家何在,持酒无因洒墓松。
一见清明一改容,悔将名利役疏慵。一身千里家何在,持酒无因洒墓松。
江源

江源

明广东番禺人,字一原。成化五年进士。任上饶知县,清讼狱,百姓感服。迁户部主事,历郎中,清慎自持,且有文誉。以忤权贵出为江西按察佥事。综理屯田水利,烛奸刷弊,不动声色。擢四川副使,乞休归,优游泉石,以诗自娱。卒年七十二。有《桂轩集》。 ▶ 644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¹万丈²生白毫³
译文:明月还没有从高高的群山升起,就已经发出了万丈星云之光。
注释:和(hè):依照别人所作诗词的题材和体裁而写作。子由:指苏轼的弟弟苏辙。¹瑞光:指月未出时星云之光。²万丈:一作“千丈”。³白毫:白色的光芒,指月亮将升起时闪出的光。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一杯未尽银阙(què)¹涌,乱云脱坏²如崩涛³
译文:杯中的酒还未饮尽,天上宫阙就开始翻涌。纷乱的云四处飘散,好像浪涛下落。
注释:¹银阙:指天上宫阙,传说为仙人或天帝所居。《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这里代指明月。²脱坏:指天上积云散开零乱。³崩涛:浪涛下落。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谁为天公洗眸子¹,应费明河²千斛(hú)³水。
译文:如果谁要为天公清洗眼睛,应该会耗费银河里的数千斛水。
注释:¹“谁为”句:化用唐韩愈《月蚀诗效玉川子作》:“念此日月者,为天之眼睛。”眸子,眼睛,此指月。诗人谓月为天之眼。²明河:即银河。³斛: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zhàn)¹心不起²
译文:明亮的月光使我更冷静地洞察世态人情,我心湛然,磊落光明。
注释:¹湛然:明亮之状。²心不起:指心里没有世俗的杂念。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西南火星¹如弹丸²,角尾³(yì)苍龙(pán)
译文:西南方向的心宿和弹丸一般大,角尾二宿亮光闪烁,环绕着苍龙七宿。
注释:¹火星:星名。又名大火,即心宿。一作“大星”。²弹丸:形容极小。³角尾: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两宿。⁴奕奕:光明貌,亮光闪动貌。⁵苍龙:苍龙七宿。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合称苍龙。⁶蟠:屈曲,环绕,盘伏。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今宵注眼¹看不见²,更许³萤火争清寒
译文:今晚月光很强,星光显得更加微弱,我集中目光也看不见它们。又怎么容许灯笼火在秋日寒气之中与月争光呢?
注释:¹注眼:谓集中目光看。²看不见:极言星暗以反衬月明。³更许:犹言岂许、宁许。⁴萤火:本指萤火虫发出的光,这里比喻人们游玩的灯笼火。⁵争清寒:在秋日寒气之中与月争光。
何人舣舟临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何人舣(yǐ)舟¹临古汴(biàn),千灯夜作鱼龙变。
译文:什么人在古汴河边停船靠岸?人们做了许多鱼龙形状的灯,游戏赏月。
注释:¹舣舟:停船靠岸。古汴:古汴河由郑州、开封,流经徐州,合泗水入淮河。此特指徐州汴、泗合流之处。鱼龙:指鱼灯、龙灯。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曲折¹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²
译文:水灯曲折排列,随着歌声节拍和船的浮沉上下盘旋舞动。
注释:¹曲折:状水灯排列之形。²“低昂”句:作者自注:“是夜,贾客舟中放水灯。”低昂,状水灯上下波动。赴节,按音乐节拍。歌板,即拍板,一种乐器。歌唱时用以打拍子,故名。
青荧灭没转前山,浪飐风回岂复坚。
青荧¹灭没²转山前³,浪飐(zhǎn)风回岂复坚
译文:灯笼中的烛光熄灭,月亮也转到山前。浪打风吹使灯笼颤动,哪里还能坚固?
注释:¹青荧:青光闪映貌。此指水灯之光。²灭没:烛光熄灭。³山前:一作“前山”。浪飐风回:浪打风吹使灯笼颤动。飐,《说文解字》:“飐,风吹浪动也。”⁴岂复坚:哪里还能坚固。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译文:明月容易下沉,人也终究会散去。我回家后呼唤取酒再度赏月。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¹寒螀(jiāng)²³露草。
译文:堂前的月色更加皎洁美好,寒蝉在含露水的草丛中咽咽而鸣。
注释:¹咽咽:呜咽哀切之声。²寒螀:古书上说的一种蝉。《尔雅·释虫》:“蜺,寒蜩。”郭璞注:“寒螀也。似蝉而小,青赤。”³鸣:一作“啼”。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惟楚老。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惟楚老¹
译文:掀起帘子,推开门户,寂静得好像没有人。窗下只有我的孙儿楚老在低哭。
注释:¹“窗下”句:作者自注:“近有一孙,名楚老。”楚老即苏箪,苏迈之子。咿哑,象声词,小儿学语或低哭声。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南都从事¹莫羞贫²,对月题诗有几人?
译文:子由啊,你不要因为清贫而感到羞愧,古来对月题诗的人能有几个?
注释:¹南都从事:指苏辙。从事,古官名。汉代州刺史之佐吏如别驾、治中、主簿、功曹等,均称从事史。又有郡国从事史,每郡一人,主管文书等。时苏辙为南京签判,与古从事相当。²莫羞贫:不要因贫而羞。苏辙原诗有“南都从事老更贫,羞见青天月照人”之句,故作者以此宽慰他。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明朝人事随日出¹,怳(huǎng)²一梦瑶台客³
译文:太阳一出,好像世事皆变,中秋夜恍若置身瑶台的赏月赋诗之境,仿若梦一场。
注释:¹“明朝”句:化用唐武元衡《夏夜作》:“无因驻清景,日出事还生。”²怳然:同“恍然”,好像,仿佛。³瑶台客:神仙。瑶台,神话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东晋王嘉《拾遗记·昆仑山》:“傍有瑶台十二,各广千步,皆五色玉为台基。”

  这首长歌二十八句,可谓中秋诗中的长篇之一。开端写明月未出和初出之景,瑞光生白毫,银阙涌苍穹,云散如崩涛,并想象用银河水洗天公眸子。接下去写星宿、水灯、寒螀、露草等,营造出一片澄明之境,渗透着对景怀人之情。诗人极写中秋明月之美和他人的欢乐,更衬托出自己悲凉的心情和寂寞的处境。最后又安慰鼓励对方,突出手足之深情。全篇单行直贯而下,想象奇丽,比喻新警,诗句流丽婉转,唱叹有致,令人吟诵不已。

  诗一开篇即描写明月出来的雄伟气势,月亮还未出群山之时,已经是光芒万丈。“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白如崩涛”,写出了月亮升起的景象,描述得灵动诡谲,有声有势,气象壮阔,明月不可阻挡之势和它的光彩让人诧异。接着,诗人收笔,写月亮的明亮与光洁,“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就有几分小巧。将月亮比作明亮的眼睛,该花费银河千斛水,才使眼睛如此明亮,奇思妙想,令人惊叹。可见苏轼的诗歌在重情感而不拘于情感、重气势而不拘于气势的表现中,粗犷间有细腻,厚重间有轻盈。

  继而诗人又将月亮与苍龙七宿相比较,反衬月亮的明净。心宿“如弹丸”,在西南方向闪着光芒;整个苍龙七宿盘在西天,熠熠发光。到中秋的夜晚,角、亢、氐等星宿已落入西方地平线,并不是整个苍龙都可见,所以诗人又补充道“注眼看不见”。月亮升起之后,星光更暗淡了,仿佛在与飞舞的萤火虫争夺着光亮。“千灯夜作鱼龙变”“低昂赴节随歌板”,描写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引人遐想。诗的后半部分,从描写家庭赏月的欢乐和温馨,写到对远方弟弟的思念和劝慰。“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这是安慰鼓励苏辙的话,意思是说,虽然贫困,却能对月赋诗,这儒雅的生活也足以快意。

  全诗景情交错,从天宇山川写到社会民俗,再到家庭亲情,诗情顿挫,低回中转酣畅,激越中出哀婉,实为中秋咏月长诗中的上乘之作。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主编;陶文鹏编著. 中华经典好诗词 苏轼集 唐宋卷[M]. 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 2018:126-127.
2、 陆坚主编. 千里共婵娟 中华中秋月亮诗词品读[M]. 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 2011:72-73.
3、 胡光舟,周满江主编. 中国历代名诗分类大典 1[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0:530.
4、 王玉民著. 诗意星河[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9:51.
5、 王玉民著. 占测授时[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9:286.
6、 阮忠著. 唐宋诗风流别史[M]. 武汉:武汉出版社, 1997:479.

zhōngqiūjiànyuèyóu

shì sòngdài 

míngyuèwèichūqúnshāngāo ruìguāngqiānzhàngshēngbáiháo 
bēiwèijìnyínquēyǒng luànyúntuōhuàibēngtāo 
shuíwèitiāngōngmóu yīngfèimíngqiānshuǐ 
suìlìnglěngkànshìjiānrén zhàozhànránxīn 
西nánhuǒxīngdànwán jiǎowěicānglóngpán 
jīnxiāozhùyǎnkànjiàn gèngyínghuǒzhēngqīnghán 
rénzhōulínbiàn qiāndēngzuòlóngbiàn 
zhéxīnzhúlànghuā ángjiésuíbǎn 
qīngyíngmièzhuǎnqiánshān làngzhǎnfēnghuíjiān 
míngyuèrénsàn guīláijiǔgèngchóngkàn 
tángqiányuèqīnghǎo hánjiāngmíngcǎo 
juǎnliántuīrén chuāngxiàwéichǔlǎo 
náncóngshìxiūpín duìyuèshīyǒurén 
míngzhāorénshìsuíchū huǎngránmèngyáotái 
布衣中,问英雄。王图霸业成何用!禾黍高低六代宫,楸梧远近千官冢。一场恶梦。
布衣¹中,问英雄。王图霸业²成何用!禾黍(shǔ)高低六代³宫,楸(qiū)远近千官冢。一场恶梦
译文:在平民百姓之中,试问那几个英雄人物,称王称霸建立功业究竟有什么用处?你看那六朝宫殿,如今长满了高高低低的禾黍;千万名达官的坟墓上,如今远远近近长满了楸树和梧树。只不过像是一场恶梦。
注释:双调:宫调名。元曲常用宫调之一。拨不断:曲牌名。又名“续断弦”,属双调宫曲调。¹布衣:指平民百姓。²王图霸业:成王的宏图,称霸的大业。³六代:即六朝,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均在今南京建都。⁴楸梧:两种树木名,既是制棺的用材,又是墓地常植之树。楸,梓树的一种。⁵冢:坟墓。⁶恶梦:一作“噩梦”。

  此曲起首两句“布衣中,问英雄”,显示了两个方面的历史事实:一是历史上“王图霸业”的缔造者,尽管都被戴上了“天命所归”、“真龙天子”的桂冠(这情形就同他们失败了就被换上“贼”“寇”的帽子一样),但实际上多来自“布衣”;二是布衣们视这些幸运儿为“英雄”,并将此视为终生奋斗的最高目标。这后一方面看来尤使作者不满,故要向“英雄”们“问”上一问。第三句初看也有点似问非问。“成何用”本身便有不成用的意味。不过作者在这里实有问意,因为随后他便自问自答,并通过揭晓的答案来阐明了全曲的主旨。

  “禾黍高低六代宫,楸梧远近千官冢”是工整而精警的对仗。“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诗经·王风·黍离》)远在西周就产生过对于废宫禾黍的嗟叹。“高低”既切“禾黍”又切“宫”,“远近”既切“楸梧”又切“冢”,足见造语的警策。

  这首小令,是化用唐代诗人许浑名作《金陵怀古》入曲的。许浑的原诗是这样的:“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台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从内容上看,许浑原诗首尾两联主要是抒情,中间两联侧重于写景。马致远基本上一字不动地保留了颔联两句,这两句是诗人登临时眼中所见之景,没有这两句,览古凭吊之情就失去了依据。而诗中其他各句,由于律诗与小令毕竟差异很多,保留的余地不多。在这种情况下,马致远舍其次要成分,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首尾两联兴亡之感的抒发上。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开国之君,都是出身微贱登上皇帝宝座的,都所谓的布衣中的“英雄”。和许浑一样,马致远蔑视他们,认为他们的王霸事业,到头来不过是一场恶梦而已。在马致远看来,古今英雄争王称霸,做得高官显赫,但最终化为尘土,这如同做了一场恶梦一样,没有什么意义。曲子中流露出的历史虚无感和厌世感,是元代文人作品中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从艺术上看,马致远此曲对许浑原诗的化用,是有新意,有创造性的。此曲由于具有自己的精神和风格,遂能与原诗并峙,为人们所传诵。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252-253

duàn··zhōng--zhìyuǎn

zhōngwènyīngxióngwángchéngyòngshǔgāoliùdàigōngqiūyuǎnjìnqiānguānzhǒngchǎngèmèng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
江左¹占形胜,最数古徐州²。连山如画,佳处缥(piāo)(miǎo)³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yào)戈甲¹⁰,万灶¹¹宿貔(pí)(xiū)¹²
译文:江东一带据有险要形势的地方,第一要数像屏障般雄伟的镇江。山挽山,山连山,就像画图般莽莽苍苍,云渺渺,水隐隐,景色美处耸立着高高的楼房。战事又起,战鼓号角声面对着风显得格外悲壮。烽火连天,明明灭灭隔江相望,如烟往事,遥想起孙权、刘备在此地共商破曹大事。当年孙刘联军的军容啊,银戈金甲千里都闪着光芒。军士野宿,万灶烟腾,正如同今日宋军一样。
注释:¹江左:长江最下游的地方,即今江苏省等地。²徐州:指镇江。东晋南渡,置侨州侨郡,曾以徐州治镇江,故镇江又称徐州或南徐州。³缥缈:似有若无。⁴危楼:高楼。⁵鼓角:战鼓号角。⁶烽火:边防报警的烟火。⁷明灭:忽明忽暗。⁸孙刘:三国时孙权和刘备,曾联合破曹操。⁹曜:照耀。¹⁰戈甲:兵器和盔甲。¹¹灶:军中炊灶,指代营垒。¹²貔貅:猛兽,喻指勇猛战士。
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¹宏放²,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xiāng)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àn)³难收。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译文:露珠结在草上,风吹黄叶飘荡,正当金秋时光。方滋啊,你的气魄真宏大豪放。感今愁,怀古忧,全被你谈笑间一扫而光。君不见羊祜曾登临岘山,观赏襄阳?那无数登山贤士早涅末无能。他们的遗恨难收,空令人黯然神伤。独有羊祜千年传扬,他的英名如同浩浩汉江千古流长。
注释:¹使君:古代州郡长官所称,此处指方滋。方滋(1102—1172),字务德,严州桐庐(今属浙江)人。以荫入仕,时知镇江府事。²宏放:通达豪放。³黯:昏黑。⁴叔子:西晋大将羊祜(hù),字叔子,镇守襄阳,曾登临兴悲。晋泰始五年(269)以尚书左仆射都督荆州诸军事,出镇襄阳,在镇十年。⁵汉江:汉水,流经襄阳。

  公元1163年(孝宗隆兴元年)陆游三十九岁,以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出任镇江府通判,次年二月到任所。时金兵方踞淮北,镇江为江防前线。多影楼在镇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内。北固下滨大江,三面环水,登楼遥望,淮南草木,历历可数。这年十月初,陆游陪同知镇江府事方滋登楼游宴时,内心感叹而写下此词赋。

  词的上片追忆历史人物,下片写今日登临所怀,全词发出了对古今的感慨之情,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

  开始从多景楼的形势写起。自“江左”而“古徐州”,再“连山”,再“危楼”,镜头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由鸟瞰到局部,最后大特写点题。这本来是描写景物常见的手法,陆游写来却更加具有特色。他选择滚滚长江、莽莽群山入画,衬出烟云缥缈、似有若无之产矗立着的一座高楼,摄山川之魄,为斯楼之骨,就使这“危楼”有了气象,有了精神。姜夔《扬州慢》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开篇,同样步步推近,但情韵气象两者完全不同。陆词起则苍莽横空,气象森严;姜则指点名胜,用笔从容平缓。当然,这是由于两位词人各自不同的思想感情决定的。姜词一味低徊,纯乎黍离之悲,故发端纾缓;陆则寄意恢复,于悲壮中蓄雄健之气。他勾勒眼前江山,意在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故起则昂扬,承则慷慨,带起“鼓角”一层五句,追忆三国时代孙、刘合兵共破强曹的往事。烽火明灭,戈甲耀眼,军幕星罗,而以“连空”、“万灶”皴染,骤视之如在耳目之前,画面雄浑辽阔。加上鼓角随风,悲凉肃杀,更为这辽阔画面配音刷色,与上一层的滚滚长江、莽莽群山互相呼应衬托,江山人物,相得益彰。这样,给人的感受就绝不是低徊于历史的风雨中,而是激起图强自振的勇气,黄戈跃马豪情。上片情景浑然一体,过拍处更是一派豪壮。

  然而,孙刘已杳,天地悠悠,登台浩歌,难免怆然泣下,故换头处以九字为三顿,节奏峻急,露草风枝,绘出秋容惨淡,情绪稍转低沉。接下去“使君”两句又重新振起,展开当前俊彦登楼、宾主谈笑斥的场面,敷色再变明丽。“古今愁”启下结上。“古愁”启“襄阳登览”下意,“今愁”慨言当前。当前可愁之事实在是太多了。前一年张浚北伐,兵溃符离,宋廷从此不敢言兵,是事之可愁者一。孝宗侈谈恢复,实则输币乞和,靦颜事金。“日者虽尝诏以缟素出师,而玉帛之使未尝不蹑其后”,是事之可愁者二。眼下自己又被逐出临安,到镇江去做通判,去君愈远,一片谋国这忠,永无以自达于庙堂之上,是事之可愁者三。君国身世之愁,纷至沓来,故重言之曰“古今愁”。但志士的心,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事实上,山东、淮北来归者道路相望;金兵犯淮。淮之民渡江归宋若有数十万,可见民心是可以挽回的国事,也是可以解决的。因此,虽烽烟未息,知府方滋就携群僚登楼谈笑风生。他的这种乐观情绪,洗尽了词兴心中的万千忧愁。这一层包孕的感情非常复杂,色彩声情,错综而富有层次,于苍凉中见明快,在飞扬外寄深沉。最后一层,用西晋大将羊祜(字点子)镇守襄阳,登临兴悲故事,以古况今,前三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抑压不平的心情。所云“襄阳遗恨”即是指羊祜志在灭吴而在生时未能亲手克敌完成此大业的遗恨词。意在这里略作一顿,然后以高唱转入歇拍,借羊祜劝勉方滋,希望他能象羊祜那样,为渡江北伐作好部署,建万世之奇勋,垂令名于千载,寄予一片希望。羊祜是晋人,与“古徐州”之为晋代地望回环相接,收足全篇。

  这首词记一时兴会,寓千古兴亡,容量特大,寄慨遥深,后来,张孝祥书而刻之于崖石,题记中有“慨然太息”之语;毛开次韵和歌,下片有“登临无尽,须信诗眼不供愁”之句。“诗眼不供愁”之句。“诗眼不供愁”五字可以领会放翁有所期待、并未绝望的深心。二十五年之后,另一位豪放词人陈亮也曾以《念奴娇》赋多景楼,有“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的感慨万千之语。陈亮此阕,较之陆词更为横肆痛快。词人着眼,凝注大江,意者此江不应视为南北天限,当长驱北伐,收复中原。与放翁之感慨抑郁者,意境大不相同。陈亮平生之怀,一寄于词,惯以词写政治见解。他这一阕《多景楼》,纯然议论战守,纵谈攻防,自六朝王谢到今之庙堂,特别是对那些倡言“南此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中原”的失败论者,明指直斥,豪无顾忌,其精神可流传千古。但作为文学作品讽诵玩味,终觉一泻无余,略输蕴藉风致,不如陆作之情景相生,万感横集,意境沉绵,三复不厌。借用近人陈匪石《声执》中两句话说,陈之词“气舒”,故“劲气直达,大开大阖”;陆之词“气敛”,故“潜气内转,百折千回”。陈如满弓劲放,陆则引而不发。陆较陈多积蓄,多意蕴,因此更显得沉著凝重,悲慨苍凉。

shuǐdiàotóu ·duōjǐnglóu

yóu sòngdài 

jiāngzuǒzhànxíngshèng zuìshǔzhōu liánshānhuà jiāchùpiāomiǎozhuówēilóu jiǎolínfēngbēizhuàng fēnghuǒliánkōngmíngmiè wǎngshìsūnliú qiānyàojiǎ wànzào宿xiū 
zhāncǎo fēngluò suìfāngqiū shǐ使jūnhóngfàng tánxiàojìnjīnchóu jiànxiāngyángdēnglǎn mièyóurénshǔ hènànnánshōu shūqiānzǎi mínghànjiāngliú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¹
译文:月亮将落,晨星稀疏,天快要明了,闺房内孤灯闪烁,女主人还在辗转反侧。
注释:¹梦难成:指辗转反侧,不能成眠。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fèn)¹朝来鹊喜声²
译文:披起衣服走到门前急切探看,恼恨那报喜的鹊声把人欺骗。
注释:¹不忿:不满、恼恨。一作“不问”。²鹊喜声:古人认为鹊声能预报喜事。

  这首诗的首句点明背景时间,次句写室内景色氛围,烘托了闺中思妇彻夜难眠的深层心态。三、四句刻画了妇人出门张望后失望的神态,表达了妇人急切盼夫归来的情怀。全诗语句轻简,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描述环境并叙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营造出了这首诗的整体氛围。月落星稀,月亮已经快要不见了,天马上就亮了,星星也非常稀少,这样的夜色并非心旷神怡,却有着一种挥之不尽的忧愁和伤感。然后诗人将视角由窗外逐渐移向窗内,一盏孤灯和不能入眠的女主人公兀自相对。诗人并未直接诉说女主人公的不眠是因思念的缠绵,而是从侧面描写“月落星稀”的天色,以及女子深夜不眠的场景,所以就多了一些委婉曲折之致。“孤灯”,说明了众人皆睡而女子独醒,暗示女子必是心有所思。“孤”字更是对女子孤寂的心境起到了深刻的暗示作用。

  上面的两句可谓静之极矣。万篇俱寂,众人都沉醉在梦乡之中,只有一个满怀心事的女子独自醒着。到了第三句,写了一个动静之间的转折:女子起身张望动作。“不忿朝来鹊喜声”,原来,是黎明时分勤快的喜鹊飞到门前树枝上,那声音让女子误以为是郎君归来。一刹那的惊喜随即转为恼恨,因此对喜鹊“不忿”起来。不忿,是一个十分口语化的词,女子那一刻的恼恨是没来得及掩饰、自然而然产生的,因此用口语来表现,就比雕琢过的书面语更传神、更贴切。在这一瞬间仿佛能看到女子皱起的眉头,或者嘟起的小嘴。其实,这罪过不是喜鹊的,女子的不忿,表面是怨恨喜鹊让自己空欢喜一场,实际上是对迟迟不归的郎君的痴怨,对自己独守空房、在相思之苦中煎熬的气恼。儒家传统的诗教讲究“怨而不怒”,方不失“温柔敦厚”之旨。此诗这种表里两面的写法,恰是这种旨趣。

  这首诗借助景物和氛围来暗示情绪,使得情绪的幽深缓缓展开。前两句用有着一致意味的意象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后两句用人物动作和心理的描画,使得诗意活动了起来,由“静”而“动”,再转入“静”,在结构和意蕴上都起了波折,有了变化,整首诗就此生动完整起来,添了许多“生气”。

  诗人用清新朴实的语言,把一个闺中少妇急切盼望丈夫归来的情景,描写得含蓄细腻,楚楚动人,令读者读了之后,自然对她产生深厚的同情。这首诗尾句不仅带着口语色彩,充满生活气息,而且在简洁明快中包容着丰富的情韵。诗人作了十分精炼的概括,把少妇起床和后来恼恨的原因都略去不提,给读者留下思索的余地。这样诗意就变得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谢真元.一生必读唐诗三百首鉴赏 汉英对照.北京市: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6年:344-345页

guīqíng

duān tángdài 

yuèluòxīngtiānmíng dēngwèimièmèngnánchéng 
gèngxiàngménqiánwàng fèn忿zhāoláiquèshēng 
危楼百尺跨长城,雉堞秋高气肃清。
危楼¹百尺跨长城,雉(zhì)(dié)²秋高气肃清。
注释:¹危楼:高楼。危:高。²雉堞:古代城墙的内侧叫宇墻或是女墙,而外侧则叫垛墙或雉堞,是古代城墙的重要组成部分。
绝塞平川开堑垒,排空斥堠扬旗旌。
绝塞平川开堑垒,排空¹斥肃(hòu)²扬旗旌(jīng)
注释:¹排空:凌空;耸向高空。²斥肃:亦作“斥候”。古代的侦察兵,有侦察、候望的意思。
已闻胡出河南境,不用兵屯细柳营。
已闻胡出河南境¹,不用兵屯(tún)细柳营²
注释:¹河南境:黄河以南的地方,指宁夏黄河平原。²细柳营:是指周亚夫当年驻扎在细柳的部队。
极喜御戎全上策,倚栏长啸晚烟横。
极喜御戎全上策,倚栏长啸晚烟横。

  这是一首由修筑长城的将领写的长城诗。长城关气势雄伟,登高远眺,朔方形势尽显眼底。此诗描写作者重阳节登上长城关楼时所见的雄阔景色,并以听到敌军已撤出黄河以南地区,军中不用再戒备森严的消息,来衬托修筑长城的作用和意义。全诗洋溢着豪迈兴奋的感情,这在众多的长城诗中并不多见。

  王琼在灵州、花马池等地留下了足迹和诗文,他的诗反映出明代边防的严酷现实和他忠于国事、勤劳为政的可贵精神。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