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zhuó)¹于堂下,释²(chuí)³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译文: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斫削车轮。他放下锥凿走到堂上,向齐桓公问道:“请问您读的是什么书?”齐桓公说:“是记载圣人之言的。”轮扁又问:“圣人还在吗?”齐桓公说:“已经去世。”轮扁说:“如果这样,您所读的书,都是古人的糟粕啊!”齐桓公说:“我在读书,制作车轮的人怎能随便议论呢!若能说出道理还可以,若说不出道理,就要被处死。”轮扁说:“我就从我所做的工的角度来观察。斫削车轮,慢了就会松缓而不牢固,快了就会涩滞而难以削入。不快不慢,手中做到了却在心中想到,嘴里说不出来,这个快与慢的限度就存在于其间。我无法把这个技巧告诉给我的儿子,而我的儿子也无法从我这里接受这个奥秘。因此,我都快七十岁了,还在砍削车轮。古时候的人和他们那些不可言传的东西都已经消失了,那么您所读到的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注释:¹斫轮:指斫木制造车轮。²释:放下。³椎凿:槌子和凿子。⁴安得:岂可。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斫削车轮。他放下锥凿走到堂上,向齐桓公问道:“请问您读的是什么书?”齐桓公说:“是记载圣人之言的。”轮扁又问:“圣人还在吗?”齐桓公说:“已经去世。”轮扁说:“如果这样,您所读的书,都是古人的糟粕啊!”齐桓公说:“我在读书,制作车轮的人怎能随便议论呢!若能说出道理还可以,若说不出道理,就要被处死。”轮扁说:“我就从我所做的工的角度来观察。斫削车轮,慢了就会松缓而不牢固,快了就会涩滞而难以削入。不快不慢,手中做到了却在心中想到,嘴里说不出来,这个快与慢的限度就存在于其间。我无法把这个技巧告诉给我的儿子,而我的儿子也无法从我这里接受这个奥秘。因此,我都快七十岁了,还在砍削车轮。古时候的人和他们那些不可言传的东西都已经消失了,那么您所读到的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注释

斫轮:指斫木制造车轮。

释:放下。

椎凿:槌子和凿子。

安得:岂可。

庄周

庄周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其作品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其书《庄子》被奉为《南华真经》。 ▶ 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jiù)¹(líng)²金仆姑³,燕尾绣蝥(máo)
译文:身佩雕羽制成的金仆姑好箭,旌旗上扎成燕尾蝥弧多鲜艳。
注释:¹鹫:大鹰。²翎:羽毛。³金仆姑:箭名。⁴燕尾:旗上的飘带。⁵蝥弧:旗名。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译文:大将军威严地屹立发号施令,千军万马一呼百应动地惊天。

  此诗一题《和张仆射塞下曲》。诗共六首,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此作为第一首,歌咏边塞景物,描写将军发号时的壮观场面。

  前两句用严整的对仗,精心刻划出将军威猛而又矫健的形象。“鹫翎金仆姑”,是写将军的佩箭。“金仆姑”,箭名,《左传》:“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箭用金做成,可见其坚锐。并且用一种大型猛禽“鹫”的羽毛(“翎”)来做箭羽,既美观好看,发射起来又迅疾有力,威力无穷。“燕尾绣蝥弧”,是写将军手执的旗帜。“绣蝥弧”,一种军中用作指挥的旗帜,《左传》:“颖考叔取郑之旗蝥弧以先登。”这种象燕子尾巴形状的指挥旗,是绣制而成的,在将军手中显得十分精美。这两句没有直接写将军的形貌,只是从他身上惹人注目的佩箭、旗帜落笔,而将军的矫健身影已经屹立在读者面前。诗中特意指出勇猛的“鹫”和轻捷的“燕”这两种飞禽,借以象征人物的精神状态。通过这两句的描写、衬托,一位威武而又精明干练的军事将领的形象,跃然纸上。

  后两句写发布新令。将军岿然独立,只将指挥令旗轻轻一扬,那肃立在他面前的千营军士,就齐声发出呼喊,雄壮的呐喊之声响彻云天、震动四野,显示出了豪壮的军威。“独立”二字,使前两句中已经出现的将军形象更加挺拔、高大,并且与后面的“千营”形成极为悬殊的数字对比,以表明将军带兵之多,军事地位之显要,进一步刻划了威武形象。那令旗轻轻一扬,就“千营共一呼”,在整齐而雄壮的呐喊声中,“千营”而“一”,充分体现出军队纪律的严明,以及将军平时对军队的严格训练,显示出了无坚不摧、无攻不克的战斗力。这一句看似平平叙述,但却笔力千钧,使这位将军的形象更为丰满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五言绝句中,像这首诗这样描写场面如此壮阔,声势如此浩大的作品,并不多见。前两句对仗工整,在严整中收敛力量;后两句改为散句,将内敛的力量忽然一放,气势不禁奔涌而出。这一敛一放,在极少的文字中,包孕了极为丰富的内容,显示出强大的力量。

zhāngsàixià ·

lún tángdài 

jiùlíngjīn yànwěixiùmáo 
yángxīnlìng qiānyínggòng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午梦扁(piān)¹花底,香满西湖烟水²。急雨打篷声³,梦初惊。
译文:夏日午眠,梦见荡舟西湖荷花间,满湖烟水迷茫、荷花清香扑鼻。突然如筛豆般的阵雨敲击船篷,发出“扑”、“扑”的声音,把我从西湖赏荷的梦境中惊醒。
注释:¹扁舟:小船。²烟水:雾霭迷蒙的水面。³打篷声:雨落船篷之声。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泻清波 一作:泛清波)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¹还聚。聚作水银²窝,泻清波³。 (泻清波 一作:泛清波)
译文:以为是在西湖赏荷,却原来是在家中午休,遇急雨击池中荷叶把我惊醒,梦醒后观庭院荷池,急雨敲打荷叶,雨珠跳上跳下,晶莹的雨点忽聚忽散,散了如断线的珍珠,四处迸射,使人眼花缭乱,最后聚在叶心,像一窝泛波的水银,亮晶晶的。
注释:¹真珠:即珍珠。形圆如豆,乳白色,有光泽,是某些软体动物(如蚌)壳内所产。为珍贵的装饰品,并可入药。²水银:喻水珠。³清波:清澈的水流。

  这首小令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自己梦中泛舟西湖和被雨惊醒后的情景。

  上片写梦中泛舟西湖花底,骤雨打篷,从梦中惊醒。“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扁舟”,小船;花底,花下。词人午睡,梦中驾着小船在西湖荷花之下泛游,烟雾缭绕的水面上荷花的香味四溢。这两句写的虽是梦境,但形象逼真,如同一幅绝妙的水墨画,淡笔素描,勾勒出湖面胜景的一个轮廓,呈现在读者面前。“急雨打篷声,梦初惊。”突然,一阵暴雨击打船篷的声音,把他从梦中惊醒,一瞬间,先前的扁舟、荷花、烟水顿时消失,可以想见,词人此时对梦境还有些留恋,对雨声打断他的美梦不无遗憾。

  下片写醒来所见景物,与先前的梦境相映成趣。“却是水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却是”二字,承上启下,把梦境和现实串在一起。原来,先前梦中听到的“急雨打篷声”,睁眼一看,是雨点落在门前水塘中的荷叶发出的声音。“跳”字说明雨下得很急,与上片的“打”字相呼应。雨珠在荷叶上活蹦乱跳,形同一粒粒的珍珠,“珠珠”被雨点击散,又重新聚合,因此说“散了……还聚”,若不是观察仔细,是很难提炼出这样的佳句来的。“聚作水银窝,泻清波。”“水银”二字作比喻,形象地写出水珠在荷叶上滚动聚合的状貌。这两句是说,雨点聚多了,聚成水银般的一窝,此时叶面无法承受它的重量,叶上的积水便泻入水中。“跳”、“散”、“聚”、“泻”,四个动词连用,把雨打荷叶,荷叶面上水珠滚动,周而复始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

  词构思巧妙,意境新颖,梦境与现实对照写来,曲折而有层次,极富变化,细细品味,似乎看到晶莹璀灿的珍珠在碧绿的“盘”中滚动;似乎嗅到荷花的阵阵幽香,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 第1421页 .

zhāojūnyuàn ·yǒngshàng

yángwàn sòngdài 

mèngpiānzhōuhuā xiāngmǎn西yānshuǐ péngshēng mèngchūjīng 
quèshìchítiào sànliǎozhēnzhūhuán zuòshuǐyín xièqīng  (xièqīngzuò fànqīng )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五人者,盖当蓼(liǎo)洲周公¹激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²激贤士大夫请于当道³,即除魏阉(yān)废祠(cí)激址以葬激;且立石于其墓激门,以旌(jīng)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译文:(墓中的)五个人,就是当周蓼洲先生被捕的时候,激于义愤而死于这件事的。到了现在,本郡有声望的士大夫们向有关当局请求,就清理已被废除的魏忠贤生祠旧址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门之前竖立碑石,来表彰他们的事迹。啊,也真是盛大隆重的事情呀!
注释:¹蓼洲周公:周顺昌,字景文,号蓼洲,吴县(今苏州)人。万历年间进士,曾官福州推官、吏部主事、文选员外郎等职,因不满朝政,辞职归家。东林党人魏大中被逮,途经吴县时,周顺昌不避株连,曾招待过他。后周顺昌被捕遇害。崇祯年间,谥忠介。²郡:指吴郡,即今苏州市。³当道:执掌政权的人。⁴除逆阉废祠激址:谓清除魏忠贤生祠的旧址。除,修治,修整。逆阉,对魏忠贤的贬称。魏忠贤专权时,其党羽在各地为他建立生祠,事败后,这些祠堂均被废弃。⁵旌:表扬,赞扬。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夫五人激死,去¹今激墓²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激中,凡富贵激子,慷(kāng)(kǎi)得志激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yān)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激无闻者欤(yú)?独五人激皦(jiǎo)³,何也?
译文:这五人的死,距离现在建墓安葬,时间不过十一个月罢了。在这十一个月当中,大凡富贵人家的子弟,意气豪放、志得意满的人,他们因患病而死,死后埋没不值得称道的人,也太多了;何况乡间没有声名的人呢?唯独这五个人声名光荣显耀,为什么呢?
注释:¹去:距离。²墓:用作动词,即修墓。³皦皦:同“皎皎”,光洁,明亮。这里指显赫。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予犹记周公激被逮,在丙寅三月激望¹。吾社²激行为士先者³,为激声义,敛(liǎn)(zī)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tí)(jì)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chì)而仆激。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激私人毛一鹭(lù),公激逮所由使也;吴激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¹⁰,则噪(zào)而相逐¹¹。中丞匿(nì)于溷(hùn)(fān)¹²以免。既而以吴民激乱请于朝,按诛¹³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激傫(lěi)¹⁴在墓者也。
译文:我还记得周公被捕,是在天启六年农历三月十五日。我们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的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程,哭声震天动地。差役们按着剑柄上前,问:“在为谁悲痛?”大家不能再忍受了,把他们打倒在地。当时以大中丞职衔作应天府巡抚的是魏忠贤的党羽,周公被捕就是由他主使的;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这时趁着他厉声呵骂的时候,就一齐喊叫着追赶他。这位大中丞藏在厕所里才得以逃脱。不久,他以苏州人民发动暴乱的罪名向朝廷请示,追究这件事,杀了五个人,他们是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就是现在一起埋葬在墓中的这五个人。
注释:¹丙寅三月激望:天启七年农历三月十五日,此处属于作者笔误,实际应为天启六年丙寅年。²吾社:指应社。³行为士先者:行为能够成为士人表率的人。⁴声义:伸张正义。⁵缇骑:穿桔红色衣服的朝廷护卫马队。明清逮治犯人也用缇骑,故后世用以称呼捕役。⁶堪:忍受。⁷抶而仆激:谓将其打倒在地。抶,击。仆,使仆倒。⁸“是时”句:这时做苏州巡抚的人是魏忠贤的党羽。按,即毛一鹭。大中丞,官职名。抚吴,做吴地的巡抚。魏激私人,魏忠贤的党徒。⁹其:指毛一鹭。¹⁰呵:呵斥、责骂。¹¹噪而相逐:大声吵嚷着追逐。¹²匿于溷藩:藏在厕所。溷,厕所。藩,篱、墙。¹³按诛:追究案情判定死罪。按,审查。¹⁴傫然:聚集的样子。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然五人激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激名而詈(lì)¹激,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激脰(dòu)²而函(hán)³,卒与尸合。故今激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译文:然而,当五个人临刑的时候,神情慷慨自若,呼喊着中丞的名字骂他,谈笑着死去了。砍下的头放在城头上,脸色一点也没改变。有位有名望的人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下五个人的头并用木匣装起来,最终与尸体合到了一起。所以现在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注释:¹詈:骂。²脰:颈项,头颅。³函激:用棺材收殓他们。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嗟乎!大阉(yān)¹激乱,缙(jìn)(shēn)²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激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³激间,素不闻诗书激训,激昂大义,蹈(dǎo)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jiǎo)(zhào)纷出,钩党激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激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zhū);大阉亦逡(qūn)畏义,非常激谋难于猝(cù)发,待圣人激出而投缳(huán)道路,不可谓非五人激力也。
译文:唉!当魏忠贤作乱的时候,做官的人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偌大的国家,能有几个人呢?但这五个人生于民间,从来没受过诗书的教诲,却能被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也不回头,又是什么缘故呢?况且当时假托的皇帝的诏书纷纷传出,追捕同党的人遍于天下,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抗击,使阉党不敢再株连治罪;魏忠贤也迟疑不决,畏惧正义,篡夺帝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直到当今的皇上即位,(魏忠贤畏罪)吊死在路上,不能不说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呀。
注释:¹大阉:指魏忠贤。²缙绅:也作“搢绅”,指古代缙笏(将笏插于腰带)、垂绅(垂着衣带)的人,即士大夫。缙,同“搢”,插。绅,大带。³编伍:指平民。古代编制平民户口,五家为一“伍”。⁴曷:同“何”。⁵矫诏:假托君命颁发的诏令。⁶钩党激捕:这里指搜捕东林党人。钩党,被指为有牵连的同党。⁷株治:株连惩治。⁸逡巡: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⁹“非常”二句:非常激谋,指篡夺帝位的阴谋。猝发,突然发动。圣人:指崇祯皇帝朱由检。投缳道路:天启七年,崇祯即位,将魏忠贤放逐到凤阳去守陵,不久又派人去逮捕他。他得知消息后,畏罪吊死在路上。投缳,自缢。投,掷、扔。缳,绳圈,绞索。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由是观激,则今激高爵(jué)显位,一旦抵罪¹,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yáng)狂不知所激者²,其辱人贱行³,视五人激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pù)于朝廷,赠谥(shì)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dī)激上,凡四方激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激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yǒu)激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激,安能屈¹⁰豪杰激流,扼(è)腕墓道¹¹,发其志士激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激徒有其石也,而为激记,亦以明死生激大¹²,匹夫¹³激有重于社稷(jì)¹⁴也。
译文:由此看来,那么如今这些高官显贵们,一旦犯罪受罚,有的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近各地所容纳;也有剪发为僧,闭门不出,或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何处的,他们那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轻重的差别到底怎么样呢?因此周蓼洲先生的忠义显露在朝廷,赠给他的谥号美好而光荣,在死后享受到荣耀;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一座大坟墓,在大堤之上立碑刻名,所有四方的有志之士经过这里没有不跪拜流泪的,这实在是百代难得的际遇啊。不这样的话,假使让这五个人保全性命在家中一直生活到老,尽享天年,人人都能够像奴仆一样使唤他们,又怎么能让豪杰们屈身下拜,在墓道上扼腕惋惜,抒发他们有志之士的悲叹呢?所以我和我们同社的诸位先生,惋惜这墓前空有一块石碑,就为它作了这篇碑记,也用以说明死生意义的重大,(即使)一个普通老百姓对于国家也有重要的作用啊。
注释:¹抵罪:因犯罪而受相应的惩罚。²“而又有”二句:还有剃发为僧,闭门索居,假装疯颠而不知下落的。³辱人贱行: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⁴暴:显露。⁵赠谥美显:指崇祯追赠周顺昌“忠介”的谥号。美显:美好荣耀。⁶加其土封:增修他们的坟墓。⁷百世激遇:百代的幸遇。⁸户牖:指家里。户,门。牖,窗。⁹隶使激:当作仆隶一样差使他们。隶,名词用作状语,像对待奴仆那样。¹⁰屈:使屈身,倾倒。¹¹扼腕墓道:用手握腕,表示情绪激动、振奋或惋惜。¹²明死生激大:表明死生的重大意义。¹³匹夫:指平民,这里指五义士。¹⁴社稷:国家。
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贤士大夫者,冏(jiǒng)¹因激吴公²,太史³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译文:几位有声望的士大夫是:太仆卿吴因之先生,太史文文起先生,姚孟长先生。
注释:¹冏卿:太仆卿,官职名。²因激吴公:吴默,字因激。³太史:指翰林院修撰。⁴文起文公:文震孟,字文起。⁵孟长姚公:姚希孟,字孟长。

  本文是为五位普通的平民百姓树碑立传的文字,探讨了生死价值这样重大的问题。全文以"义"为核心,成功地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三结合的表达方式。作者首先肯定五人之死是“激于义”,开篇抓住一个“义”字。五人是为义而生,为义而争,最后为义而献身。这就使读者联想起孟子的名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以说,本文是对孟子名言的生动诠释。

  明代大奸臣、大宦官魏忠贤无恶不作,杀害了许多正直之士。东林党人与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这是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苏州市民旗帜鲜明地站在东林党人一边,用鲜血和生命捍卫正义。五人是苏州市民的优秀代表。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墨,叙述了五人的动人事迹,歌颂了平民英雄的高尚品质。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大义凛然,惊天地,泣鬼神!语言简练生动,铿锵有力。

  作者为了突出五人的英雄行为,运用对比的手法加以表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在阉党横行天下,炙手可热之时,多数人采取了苟且偷安的做法,甚至助纣为虐,为虎作伥。而五人面对阉党的淫威,无所畏惧,视死如归。应该说,一般的老百姓对阉党的倒行逆施可以不管,因为他们不在其位。但五人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大境界投入到对阉党的斗争中去,并且慷慨赴死,义无反顾。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而那些身在政位,吃民膏、喝民血的“缙绅”,却在阉党的淫威下屈服了,变节了。作者问道:“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这一问,多少缙绅无地自容?“十年浩劫”期间,林彪、“四人帮”专横跋扈,“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志新,一个普通女干部,坚持真理,宁死不屈,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也有许多人投靠“四人帮”,出卖良心,出卖人格。历史是如此惊人地相似。

  张溥认为:“大阉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作者认识到了平民百姓的作用,这是非常可贵的。读此段,读者可能会联想到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所写的句子:“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这样的文章都是用心,不,是用生命写成的。张溥若知三百年后有一鲁迅君执匕首般的笔尖写慷慨之情,不知作何感想?

  第五段是本文最精彩的一段。本段夹叙夹议,反复对比,将文章的中心升华到一个理性的高度。作者将“高爵显位”的辱人贱行,与五人的嘉节懿行比照论述,从而提出“轻重固何如哉”的问题让读者思考。接着,作者把五人的英勇就义与假设五人寿终正寝作对比,从而揭示出“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一富有进步性的观点。读者至此,是否联想到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的那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五人之死,重于泰山,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共存。

  第六段也用对比手法,但以“由是观之”领头,表明它与第五段不是机械的并列关系,而是由此及彼、层层深入的关系。“是”是一个指代词,指代第五段所论述的事实。从第五段所论述的事实看来,仗义而死与苟且偷生,其社会意义判若霄壤。作者以饱含讽刺的笔墨,揭露了“今之高爵显位”为了苟全性命而表现出来的种种“辱人贱行”,提出了一个问题:这种种“辱人贱行”,和“五人之死”相比,“轻重固何如哉”?苟且偷生,轻如鸿毛;仗义而死,重于泰山。这自然是作者希望得到的回答。

  在作了如上对比之后,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五人”之死所产生的另一种社会效果。从正面说,由于“五人”“发愤一击”、“蹈死不顾”而挫败了浊乱天下的邪恶势力,因而“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从反面说,“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应该指出:这不仅是就“五人”死后所得的光荣方面说的,而且是就“五人”之死在“四方之士”“豪杰之流”的精神上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方面说的。“四方之士”“过而拜且泣”,“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不正表现了对“五人”同情、仰慕乃至向他们学习的崇高感情吗?而号召人们向“五人”学习,继续跟阉党余孽作斗争,正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这篇文章题为《五人墓碑记》,歌颂“五人”当然是它的主要内容。但社会是复杂的,事物是互相联系的,要孤立地歌颂“五人”,就很难着笔。张溥在这篇文章中,与“五人”相对比,不仅指斥了阉党,还暴露批判了“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和“缙绅”“高爵显位”等等;与“五人”相映衬,不仅赞美了周顺昌,还肯定了“郡之贤士大夫”。正是由于有了这一系列的对比和映衬,才充实了歌颂“五人”的思想内容,加强了歌颂“五人”的艺术力量。

参考资料:
1、 五人墓碑记.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2014-04-16]
2、 《五人墓碑记》赏析.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2014-02-20]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记得当年草上飞¹,红军队里每相违²
译文:记得当年红军在战争中总是行动迅速,你我虽同在军中却常常互相见不着面。
注释:吊罗荣桓同志:吊,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罗荣桓(1902-1963) 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奠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党、国家和军队卓越领导人。1902年11月26日生于湖南省衡山县寒水乡南湾村(今属衡东县荣桓镇)。在衡东县荣桓镇南湾村有罗荣桓故居和罗荣桓元帅纪念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中国十大元帅之一。¹记得当年草上飞:草上飞,指的是红军在战争中行动迅速。这句借用唐·黄巢《自题像》诗句:“记得当年亓上飞”。²红军队里每相违:每相违,常常互相见不着面,违,背离,离别。王维《送綦母潜落第还乡》:“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前人注曰:“同心,犹如己。违,分离。意谓心虽同行踪却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¹
译文:艰难卓绝的长征现在看来已不算什么,真正考验我们的大问题是如何对待取得的胜利。
注释:¹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难堪,难以忍受。“战锦”是指革命的胜利。陈毅《赣南游击词》:“他年战场获锦归。”方为,才是。此句意味长征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困难日,战争胜利后如何保卫祖国的锦绣河山才是大问题,即夺取政权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巩固政权,使中国不出修正主义才是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斥鷃(yàn)每闻欺大鸟¹,昆鸡长笑老鹰非²
译文:那鷃雀欺戏我大鹏屡为世闻,它非难中国完全是昆鸡嘲笑老鹰。
注释:¹斥鷃每闻欺大鸟:斥鷃(yàn宴):蓬间雀,在蓬蒿中飞起来不过几尺高。《庄子·逍遥游》说,斥鷃笑鹏鸟飞得太高,认为自己在蓬蒿中飞翔,也是飞得最好了。大鸟,大鹏鸟。²昆鸡长笑老鹰非:昆鸡,古说即鹍鸡或鶤(kun)鸡,一种大鸡。《尔雅·释畜》:“鸡三尺为鶤。”俄国克雷洛夫寓言《鹰和鸡》中说,鹰因为低飞而受到鸡的耻笑,认为鹰飞得跟鸡一样低;鹰答道:鹰有时比鸡还飞得低,但鸡永远不能飞得像鹰那样高。长笑,总是讥笑。非,不对。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译文:此时此刻你却不幸辞世,今后国家大事的商讨可问计于谁?

  这首诗的首联回忆革命战争年代一起在草莽森林中的战斗生活及战友情谊。起句借用托名唐代黄巢《自题像》原句来会议革命战争的历程。次句则表明因为军务倥偬,二人虽是亲密战友,却也难以常相聚首,畅叙友情,言下不胜追怀惋惜之意。

  颔联联则以艰苦卓绝的长征作衬托,缅怀罗荣桓对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所做的巨大贡献。60年代以来,毛泽东的头脑中已形成一种“反修”的政治忧患意识,这种意识十分强烈,而这首《吊罗荣桓同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由于吊唁的哀痛和“反修”的政治忧患意识糅为一体,该诗也有一种格外哀伤情调。也正是因为毛泽东认为“战锦方为大问题”,所以才会在内忧外患中,当罗荣桓“不幸离人世”时产生那种“国家疑难可问谁”的怅失感。

  颈联则全部用典,并以巧妙的借喻,形象鲜明地把当时的这种政治情势,活化成了意境鲜明的优美诗句,寓爱憎褒贬于其中,令人回味无穷。斥鷃,蓬间小雀。大鸟,昊天鹍鹏。而前者“欺”后者,而且时有所闻,岂非咄咄怪事。典出于《鹰和鸡》中的鸡“笑”鹰飞得低的故事,更使人觉得可笑、可气、可恼。这一联中的上下句,通过同义相叠而增强了表达效果,在相反相映的两组形象的“不和谐”、“不合理”的关系中,使大者更大,小者更小,高者更高,低者更低,在戏谑鄙夷之中,同时也透出了诗人的一份忧虑。

  尾联“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对如此卓越英才不幸离世直抒哀思,尤其是结句以问语写出,更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罗荣桓的深切怀念。于哀悼之中反衬出罗荣桓同志对党和人民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说明他的逝世是党和人民的重大损失,这一强调是对他的高度评价,是对他最高的赞誉。

  这首悼亡诗,“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且以诉诸各种感官的立体形象美和“沁人心脾的言情”以及“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的语言,成为颇具“大家之作”风范的毛泽东诗词中的精品,且将永为世人所传诵。

参考资料:
1、 天下韶山网.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diàoluórónghuántóngzhì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dāngniáncǎoshàngfēi hóngjūnduìměixiāngwéi 
chángzhēngshìnánkān zhànjǐnfāngwéiwèn 
chìyànměiwénniǎo kūnchángxiàolǎoyīngfēi 
jūnjīnxìngrénshì guóyǒunánwènshuí 
试望平原,蔓草萦骨,拱木敛魂。人生到此,天道宁论?于是仆本恨人,心惊不已。直念古者,伏恨而死。
试望平原,蔓草萦(yíng)¹骨,拱木敛魂。人生到此,天道宁论?于是仆本恨人,心惊不已。直念古者,伏恨而死。
译文:秋色连天,平原万里。这里是古战场的残迹。放眼望去,只有那缠绕着尸骨的蔓草和那阴森的枯木。它如同一座收敛魂魄的地狱,凄凉,萧索。如果人生已经走到这一步,又怎能知晓天道安在?满目孤愁,心怀万般伤痛,脑海中仿佛又忆起随时间远去的亡灵。想那孤垒荒凉,危亭旷望,有多少人终因饮恨余生而心死神伤?
注释:¹萦:缠绕。
至如秦帝按剑,诸侯西驰。削平天下,同文共规,华山为城,紫渊为池。雄图既溢,武力未毕。方架鼋鼍以为梁,巡海右以送日。一旦魂断,宫车晚出。
至如秦帝按剑,诸侯西驰。削平天下,同文共规,华山为城,紫渊为池。雄图既溢,武力未毕。方架鼋(yuán)¹(tuó)²以为梁,巡海右以送日。一旦魂断,宫车晚出。
译文:秦始皇举起手中的剑指向东方,而九国联军的百万雄师也已经举兵西进。诸侯征战数百年,天地旋转,日月无光。最终秦皇削平了天下,而所有异国的文明也都随着刀光剑影化为碎片,流向虚空。依仗华山之险为城,紫渊之深为池,平定天下的雄图大业已经完成,而残暴的本性终究没有改变。架起鼋作为梁木,又流放了百万人民作为开边的士兵。江山飘摇,风雨无情,三十年的红颜转瞬逝,只落的个茫然使心惊!戍客断魂之日,却已魂归西天......
注释:¹鼋:鳖 。²鼍:一种鳄。
若乃赵王既虏,迁于房陵。薄暮心动,昧旦神兴。别艳姬与美女,丧金舆及玉乘。置酒欲饮,悲来填膺。千秋万岁,为怨难胜。
若乃赵王既虏,迁于房陵。薄暮心动,昧旦神兴。别艳姬与美女,丧金舆及玉乘。置酒欲饮,悲来填膺。千秋万岁,为怨难胜。
译文:赵王被俘虏后,终于离开了祖辈守卫百年的千里疆土,驾着哀鸣的马,身后跟着洒下热泪的臣子,向房陵进发。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想起那一桩桩历历在目的往事,雕梁玉砌,皇宫宝殿随水波无情的东流。回忆了它不知道多少次,每一次都久久的不能释然……别了故地的艳姬美女,丢弃了华贵的金车玉乘。想举杯痛饮的时候,悲伤便如那连天雪浪般倾泻出来……可恨可叹啊,蹉跎英雄志,苍老少年情!千古功名仍在,但生前却是寂寞不幸,功名啊功名,你终比不上一腔悲愤的积怨!
至如李君降北,名辱身冤。拔剑击柱,吊影惭魂。情往上郡,心留雁门。裂帛系书,誓还汉恩。朝露溘至,握手何言?
至如李君降北,名辱身冤。拔剑击柱,吊影惭魂。情往上郡,心留雁门。裂帛系书,誓还汉恩。朝露溘(kè至,握手何言?
译文:李陵打过大漠,北进数千里,所过之处,白刃一指,血海汪洋。只叹是三年征战,终抵不过胡人的八万铁骑。他低头受降的时候,征战的光辉只变成千古的骂名,留的个叛国背主的记忆……拔出长剑,狠狠的击在虚幻的玉柱上,时空里的虚影和冤魂不禁打了个冷战。情系着汉家宫室,身却只能留在这雁门!断裂的玉帛怎能容的下千言万语,此时只消一句,“我赴黄泉去,来世再报恩!”不知多少年后的早上,窗上的水珠悄悄的划开了天幕的迷茫,生死离别,此时若能相见,又该说些什么呢?
注释:¹溘:忽然。
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摇风忽起,白日西匿。陇雁少飞,代云寡色。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
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摇风忽起,白日西匿。陇雁少飞,代云寡色。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
译文:明妃即将离去的时候,仰天长叹,叹身世不争,更叹这世间无情。远了,远了,紫台的宫禁马车已消失不见,远望关山苍茫,万里之遥,又岂可一朝飞渡?长空里萧萧的风响中,白昼的太阳渐渐的西沉。陇地的大雁开始成群的南飞,而带状的浮云也惟留下一行单调和孤楚。此刻君王又在那宫室里思量着什么呢?走过大漠,穿过异域,却是“千载琵琶做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诗)!
至乃敬通见抵,罢归田里。闭关却扫,塞门不仕。左对孺人,顾弄稚子。脱略公卿,跌宕文史。 赍志没地,长怀无已。
至乃敬通见抵,罢归田里。闭关却扫,塞门不仕。左对孺人,顾弄稚子。脱略公卿,跌宕(dàng)¹文史。 赍(jī)²志没地,长怀无已。
译文:冯衍罢业归田,闭门谢客,终日伤神叹息。家里的孺人稚子依旧,可那终不过是一场虚无啊。没有了公卿的地位,便连一个小小的文吏也终视其不见。远大的志向破灭之日,惟有那不休的叹惋啊。也惟有因此,才有了“暮年诗赋动江关”的千古悲情!
注释:¹跌宕:沉湎。²赍:怀抱,带。
及夫中散下狱,神气激扬。浊醪夕引,素琴晨张。秋日萧索,浮云无光。郁青霞之奇意,入修夜之不旸。
及夫中散下狱,神气激扬。浊醪(láo)¹夕引,素琴晨张。秋日萧索,浮云无光。郁青霞之奇意,入修夜之不旸(yáng)²
译文:嵇康行将下狱的时候,神气还是那样的激扬。一杯浊酒,在每个黄昏时独自慢饮,一架素琴,在每个黎明的时候独自弹奏,眼前所见,惟有那秋之萧瑟,云罗万里,阴晦无光……恍惚中那浩荡青冥腾空掠起,把长夜映的光芒万丈……
注释:¹醪:酒。²旸:光明。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迁客海上,流戍陇阴,此人但闻悲风汩起,血下沾衿。亦复含酸茹叹,销落湮沉。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迁客海上,流戍陇阴,此人但闻悲风汩(yù)¹起,血下沾衿(jīn)²。亦复含酸茹叹,销落湮沉。
译文:孤苦的老臣曾经留下悔恨的泪水,不孝的子孙也终会因为自己的无知而心碎。万顷滔天的浪花里,也许可以回忆起从前流放到陇水的经历。那天听到这个噩耗的时候,心伤随着冬日的风,久久盘旋,无法散去。泪水迷离,更是难以停止。当沾上衣襟的不再是泪水,而是鲜血的时候,我们又能品味到其中多少的酸楚呢?念此去往来寻觅,终见不到折戟沉沙的悲壮,也终觅不到黄尘古道边的无奈……
注释:¹汩:迅疾。²衿:同“襟”,衣襟。
若乃骑叠迹,车屯轨,黄尘匝地,歌吹四起。无不烟断火绝,闭骨泉里。
若乃骑叠迹,车屯轨,黄尘匝地,歌吹四起。无不烟断火绝,闭骨泉里。
译文:千百年过去了,马蹄已经重重叠叠的埋葬了数十个王朝,车轮的轨迹也终映成天河般的绚丽……黄烟滚滚翻腾着,哀歌从每个心灵深处的角落逐渐响起。血泪泣尽,流逝于时间,断送于黄沙。惟有大漠的孤烟消散了,惟有最后一匹骏马的白骨缓缓没入那幽咽的寒泉……
已矣哉!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已矣哉!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译文:这一切的一切,都将近结束了。数千载春秋变幻,数百载风雨飘摇,春草还生,秋风乍起……绮罗黯淡了它的流光,池馆剥落了它的红瓦,琴瑟的弦断尽了,丘垄也终渐化为平川……江山不变,而国已变幻,人生自古谁无死?想到这里,还有谁不为这万古之恨默默的抽泣。

试望平原

  第一部分,这部分就是赋作第一段:试望平原,蔓草萦骨,拱木敛魂。人生到此,天道宁论?于是魂本恨人,心惊不已。直念古者,伏恨而死。这一段意思是:眺望原野,杂草缠绕尸骨,大树聚敛魂魄。人生到了这种境地,难道还有什么吉凶祸福可言吗?我本来就是个含恨之人,看到这种情景,便抑制不住心中的惊惧,因此更想到古时那些饮恨而死的人。这段是开篇序言,作者直接点出主题,一开篇就给人一种十分苍凉悲愤之感。接下来从第二段到第九段,是赋作的第二部分,也是整篇《恨赋》的重点,这一部分分别列举了秦始皇、赵王迁、李陵、王昭君、冯衍、嵇康这六个人,以及类举了其他几种不同的人,他们各自的不同的恨:

秦始皇

  第一个是秦始皇:“至如秦帝按剑,诸侯西驰。削平天下,同文共规,华山为城,紫渊为池。雄图既溢,武力未毕。方架鼋鼍(yuán,tuó)以为梁,巡海右以送日。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这段意思是秦始皇用武力统一天下,诸侯都到西方来朝见,平定天下,统一文法,秦王朝占有有利地形,易守难攻。而他又雄心勃勃,武力并未用尽,宏伟的战略并未完全实现,因此他更勾画远图,希望征服海外,然而蓝图并未实现,他便魂断西方,此为始皇壮志未酬之恨。

赵王迁

  第二个是赵王迁:“若乃赵王既虏,迁于房陵。薄暮心动,昧旦神兴。别艳姬与美女,丧金舆及玉乘。置酒欲饮,悲来填膺。千秋万岁,为怨难胜。”

  这段意思是,赵王做了俘虏,被迁徙到了房陵。整天心神不宁,失去了美丽的姬妾及富丽堂皇的车马。置酒欲饮之时,悲愤首先填满心胸。最终死去,怨恨依然无尽无穷。此为赵迁亡国辱身之恨。赵王迁,战国时期赵国国君,是为赵幽缪王,名叫迁。秦国俘虏赵迁之后,赵国逃亡的大夫们共同扶立赵嘉(赵嘉是赵迁同父异母兄,其父赵悼襄王的嫡子,悼襄王因为宠爱赵迁的母亲,所以废了嫡子赵嘉而立庶子赵迁为太子),在代地(今河北蔚县城东一带)称王。六年后,就是秦王政25年,公元前222年,秦灭赵。

李陵

  第三个是李陵:“至如李君降北,名辱身冤。拔剑击柱,吊影惭魂。情往上郡,心留雁门。裂帛系书,誓还汉恩。朝露溘(kè)至,握手何言!”这段意思是,李陵投降匈奴,汉武帝杀其全家,他名辱身冤。李陵在投降后,郁闷如狂,孤独心惭,无从发泄和排解。但是他虽身在匈奴,但却心怀故国,欲报汉恩。然而生命短促,无话可说,遗憾终身!这是李陵名辱身死却又含冤莫白之恨!李陵,飞将军李广的孙子。他投降匈奴,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事件。另外这段中还有一句“裂帛系书”,这四个字的意思,其实就是作者化用苏武的故事来说明李陵欲报汉恩。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被扣,迫降不从,被徙至北海无人处放羊,苏武执汉节、饮冰雪、吃草籽,坚持19年。昭帝年间,常惠教汉使者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射下一只鸿雁,足系帛书,书上说苏武在某泽中,单于才放了苏武,使其得以归汉。

王昭君

  第四个是王昭君:“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摇风忽起,白日西匿。陇雁少飞,代云寡色。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这段意思是,王昭君离汉北去,远嫁匈奴,仰天深深叹息。离王宫逐渐远去,一路将要经过关隘山峦,行程遥远,似乎没有尽头。边塞荒漠,风沙阵阵,白日西沉,孤雁零落,云色惨淡。明妃心中虽然想念盼望君王,但最终死在异域。这是王昭君远居塞外,愁死他乡之恨!关于王昭君的故事,历来就有西施沉鱼、昭君落雁、貂蝉闭月、贵妃羞花之说!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南郡姊归(今属湖北)人。晋朝因避司马昭讳,改称为明君或明妃。

冯衍

  第五个是冯衍:“至乃敬通见抵,罢归田里。闭关却扫,塞门不仕。左对儒人,顾弄稚子。脱略公卿,跌宕文史。赍(jī)志没地,长怀无已。”这段的意思是,冯衍当罪,被罢免归田。他闭门谢客,不与外界往来,关上门庭,不再出去做官,在家陪伴妻儿。他轻慢王侯公卿,在艺术创作上放荡不羁,敢想敢言。他虽然胸怀大志,但已经无从实现,徒然死去,饮恨不止。冯衍,《后汉书》中有传,字敬通。东汉辞赋家,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冯衍之恨,就是心怀壮志,报国无门,郁郁而终之恨!

嵇康

  最后一个是嵇康:“及夫中散下狱,神气激扬。浊醪(láo)夕阳,素琴晨张。秋日萧萦,浮云无光。郁青霞之奇意,入修夜之不旸(yáng)。”这段的意思是,嵇康下狱,气概激昂。每天喝劣质的酒,弹普通的琴,萧条冷落,没有生机,他心中郁结着那种高迈不俗的情怀,夜不能寐,以盼天明。嵇康,字叔夜,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州)人。三国时魏末著名的思想家,诗人与音乐家,有《琴赋》等。“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嵇康之恨,是为世道黑暗,清流难容之恨。

孽子坠心

  接下来两段:“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迁客海上,流戍陇阴,此人但闻悲风汩起,血下沾衿。亦复含酸茹叹,销落湮沉。若乃骑叠迹,车屯轨,黄尘匝地,歌吹四起。无不烟断火绝,闭骨泉里。”这两段的意思是,还有那些孤立无助的远臣,不是嫡出的庶子,掉泪担心,惶惶终日。以及贬谪流迁、流放边远地区的官员。他们这种种人,一旦听见风声迅猛而起,便滴泣为血,沾满衣襟。他们尝尽辛酸,最终还是落得个饮恨吞声,消散湮灭的结果。边关众人,平时虽然车骑繁多以致黄尘漫天,亦或歌乐四起,舞乐喧天,最终还是一死,尸骨埋于九泉之下”。

结论

  写到这里,作者不再一一列举单独的个体,而是类列了其他几种不同类型的人,由个体而及大众,举出他们虽然各自恨所不同,但却人人饮恨的结果。最后再把前面列举的六个历史人物结合起来得出最后一段,也是整篇赋作最后一部分的结论。

hèn

jiāngyān nánběicháo 

    shìwàngpíngyuán màncǎoyíng gǒngliǎnhún rénshēngdào tiāndàonìnglùn shìběnhènrén xīnjīng zhíniànzhě hènér 

    zhìqínànjiàn zhūhóu西chí xiāopíngtiānxià tóngwéngòngguī huàshānwéichéng yuānwéichí xióng wèi fāngjiàyuántuówéiliáng xúnhǎiyòusòng dànhúnduàn gōngchēwǎnchū 

    ruònǎizhàowáng qiānfánglíng xīndòng mèidànshénxīng biéyànměi sàngjīnshèng zhìjiǔyǐn bēiláitiányīng qiānqiūwànsuì wéiyuànnánshèng 

    zhìjūnxiángběi míngshēnyuān jiànzhù diàoyǐngcánhún qíngwǎngshàngjùn xīnliúyànmén lièshū shìhuánhànēn zhāozhì shǒuyán 

    ruòmíngfēishí yǎngtiāntài táishāoyuǎn guānshān yáofēng bái西 lǒngyànshǎofēi dàiyúnguǎ wàngjūnwáng zhōngjué 

    zhìnǎijìngtōngjiàn guītián guānquèsǎo sāiménshì zuǒduìrén nòngzhì tuōlüègōngqīng diēdàngwénshǐ zhì chánghuái怀 

    zhōngsǎnxià shényáng zhuóláoyǐn qínchénzhāng qiūxiāosuǒ yúnguāng qīngxiázhī xiūzhīyáng 

    huòyǒuchénwēi nièzhuìxīn qiānhǎishàng liúshùlǒngyīn réndànwénbēifēng xuèxiàzhānjīn hánsuāntàn xiāoluòyānchén 

    ruònǎidié chētúnguǐ huángchén chuī yānduànhuǒjué quán 

    zāi chūncǎoqiūfēngjīng qiūfēngchūncǎoshēng luóchíguǎnjìn qínmièqiūlǒngpíng jiēyǒu yǐnhènértūnsh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