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州丞相旧能名,传到云孙尚典型。月在澄潭心共白,山围宴坐眼同青。
颍州丞相旧能名,传到云孙尚典型。月在澄潭心共白,山围宴坐眼同青。
暂离方丈群仙侣,独抱黄庭一卷经。十顷玻璃能几许,看公击水渡南溟。
暂离方丈群仙侣,独抱黄庭一卷经。十顷玻璃能几许,看公击水渡南溟。

guānzhèngtángchéngshànghuángshǎoèrshǒuèr--wángzhì

yǐngzhōuchéngxiāngjiùnéngmíngchuándàoyúnsūnshàngdiǎnxíngyuèzàichéngtánxīngòngbáishānwéiyànzuòyǎntóngqīng

zànfāngzhàngqúnxiānbàohuángtíngjuǎnjīngshíqǐngnéngkàngōngshuǐnánmíng

王质

王质

王质(1135年—1189年),字景文,号雪山,郓州(今山东东平)人,寓居兴国军(今湖北阳新县)。南宋高宗、孝宗时期著名经学家、诗人、文学家。 ▶ 45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梦魂快趁天风,琅然飞上三山顶。何人唤起,鱼龙叫破,一泓杯影?玉府清虚,琼楼寂历,高寒谁省?倩浮槎万里,寻侬归路,波声壮,侵山枕。
梦魂快趁天风¹,琅(láng)²飞上三山³顶。何人唤起,鱼龙叫破,一泓(hóng)杯影?玉府清虚,琼楼寂历,高寒谁省?倩¹⁰浮槎(chá)¹¹万里,寻侬(nóng)¹²归路,波声壮,侵山枕¹³
译文:梦中,魂魄趁着迅疾的风在清朗的风声中飞到三神山的山顶上。这时,是谁把鱼龙从梦中叫起,以致打破了一汪杯水的平静?天上仙府清冷空虚,仙宫寂静冷清,谁知高在九天的寒冷?只好借助天槎代步万里来寻找回去的路,归来后只闻浩大的涛声萦绕在枕边。
注释:水龙吟:词牌名,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双调,一百零二字,上下片各四仄韵。¹天风:即风。蔡邕《饮马长城窟行》:“桔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²琅然:声音清朗的样子。³三山: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方丈、蓬莱、瀛洲三神山,传说在海上。⁴鱼龙:鱼和龙,泛指鳞介水族。⁵一泓杯影:大海不过如同倾泻在杯中的一汪水。李贺《梦天》:“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泓,水深的样子。⁶玉府:这里指神仙府。⁷琼楼:天上仙宫。⁸寂历:寂静、冷清。⁹高寒谁省:语本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¹⁰倩:借助。¹¹浮槎:即天槎,古代神话中指可在天地间往来的木筏。张华《博物志·卷十》:“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¹²侬:我。¹³山枕:即枕头。古人枕头多用木、瓷制做,中凹,两端突起,其形如山,故称。
便有成连佳趣,理瑶丝、写他清冷。夜长无奈,愁深梦浅,不堪重听。料得明朝,山头应见,雪昏云醒。待扶桑净洗,冲融立马,看风帆稳!
便有成连¹佳趣,理瑶丝、写²他清冷。夜长无奈,愁深梦浅,不堪重听。料得明朝,山头应见,雪昏云醒。待扶桑³净洗,冲融立马,看风帆稳!
译文:恰好有成连那样高雅的情趣,于是整理琴弦,弹奏涛声的清越。无奈的是夜太长、愁太浓而梦太浅,承受不了再次听到涛声。估计明天应该能在山头看到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而将要下雪的景象。等太阳把乌云驱散后,便从容地立马,看乘风而行的船稳定向前。
注释:¹成连:春秋时代的著名琴师。传说伯牙从成连学琴,成连带伯牙至东海蓬莱山,使伯牙闻海水激荡、林鸟悲鸣,最终令伯牙琴艺大进,成为天下妙手。²写:弹奏。³扶桑:传说中的日出之处,这里代指太阳。⁴冲融:冲和,恬适。⁵立马:驻马。

  此词上片从大处落墨,浮想联翩,幻想飞入仙府后难耐高在九天的寒冷而借浮槎寻找归路;下片继续写涛声,寓夜长愁深而梦浅的无奈其中,同时通过想象表达对光明的热切期待。全词回旋跌宕,气势雄浑,工稳严整,幻笔幽怀,情思缥缈,余意难穷。

  此词上片从大处落墨,浮想联翩,由梦中写到梦醒,其间虚实相间,情景相生。奔腾澎湃的海涛声,首先引发的是梦魂飞越的海天之旅。驰骋“九万里风鹏正举”(李清照《渔家傲》)式的笔墨,神游宇宙,让梦想驾着天风,自由飞翔,扶摇直上,飞往可望而不可即的缥缈仙山。“快趁天风”不止说明风的疾速,而且突出人的快意,有如苏轼《百步洪》“险中得乐虽一快”之“快”。涛声随即又幻化成鱼龙吟啸之音。“何人唤起”三句,按此词谱式的节奏,一般分成三个短句,而从语意讽诵,则可读为“何人唤起鱼龙,叫破一泓杯影”。其中,“一泓杯影”用李贺《梦天》“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句意,写梦魂飞翔天外,俯眺大海,只似杯水一汪而已。接下去,词人笔触略略点染氛围,清虚寂寞中呈现一片高寒之境。这里,词人翻用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词意,而出以问句“高寒谁省”,实含有内心深藏的孤寂。“省”是体验、领会,此境不是常人所能体会,也非词人所能久驻。因此,词人笔触一转,用“浮槎”熟典,再叙写寻觅归程,回到人间。“倩浮槎万里”以下,求浮槎,寻归路,意味着壮游奇境的结束。幻梦醒了,美好的空中楼阁消逝了,伴随自己的只有盈耳的涛声。“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有如李白梦游天姥时留下的失落感。

  下片继续写涛声,以呼应开篇。海涛声又幻作琴曲遐思,涉想成连故事。千载涛声依旧,而时移物换,人间何世,即便有成连那样的高手,对沧海云涛,抚瑶琴弦柱,寻绎清冷的佳趣,今夜却不堪重听了。其中,“愁深梦浅”点出词人无端的心事、难抒的积郁,而其具体意蕴究属怀知音还是伤逝者、悲时局还是感身世,抑或兼而有之,已无从实指。接着再由漫漫长夜孤枕听涛拟想明朝“雪昏云醒”光景。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有“昏昏雪意云垂野”之句,这里说“雪昏云醒”,着一“醒”字,厚积的云层似也通宵不倦地在酿着雪意,选字可谓新警,与史达祖《双双燕·咏燕》‘‘看足柳昏花暝”的名句正堪并传。云情雪意,通力营造沉寂、凝重的氛围,折射出人的心态。但是读下去却又不是一味清愁不断,词的最后出现了对未来的壮美憧憬,对光明的热切期待。路转峰回,词人业已自行解开了连环情结。词人笔下的“待净洗扶桑,冲融立马,看风帆稳”,造语新奇,涵盖时空,扫尽阴霾,更新物象,隐寓的是“天容海色本澄清”(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的超旷胸襟,高咏的是从容立马看风帆的非凡气概。此种胸襟气概,此等朗吟健笔,本身即具美感,即饶具魅力。

  全词回旋跌宕,气势雄浑,工稳严整,幻笔幽怀,情思缥缈,幽幽折折又若断若续,将闻海涛声的所思所感细腻传出,余意难穷。

参考资料:
1、 孙文光,彭国忠,刘荣平 注评.明清词三百首.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05月第1版:172-173
2、 梁晓云 主编.中国古代文学纲要.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年:624-625
3、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元明清词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419-421
臣前蒙陛下问及本朝所以享国百年,天下无事之故。臣以浅陋,误承圣问,迫于日晷,不敢久留,语不及悉,遂辞而退。窃惟念圣问及此,天下之福,而臣遂无一言之献,非近臣所以事君之义,故敢昧冒而粗有所陈。
臣前蒙陛下问及本朝所以享国¹百年,天下无事之故。臣以浅陋²,误承³问,迫于日晷(guǐ),不敢久留,语不及悉,遂辞而退。窃惟念圣问及此,天下之福,而臣遂无一言之献,非近臣所以事君之义,故敢昧冒⁹而粗有所陈。
译文:我前些天承蒙陛下问到我朝之所以统治了上百年,天下太平无事的原因。我因为浅薄无知,错蒙皇上询问,由于时间紧迫,不敢长时间留在宫中,话还来不及说完,就告辞退朝。私下想到皇上问到这个问题,是天下的福气,而我却没有一句中肯的话奉献,不是身边官员效忠君主的态度,所以敢于不揣冒昧粗略地说说我的看法。
注释:百年:指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至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凡一百余年。札子:当时大臣用以向皇帝进言议事的一种文体;也有用于发指示的,如中书省或尚书省所发指令,凡不用正式诏命的,也称为札子,或称“堂帖”。¹享国:享有国家。指帝王在位掌握政权。²浅陋:见识浅薄。这里为自谦之词。³误承:误受的意思。这里为自谦之词。⁴圣:指皇帝。⁵日晷:按照日影移动来测定时刻的仪器。这里指时间。⁶语不及悉:回禀的话来不及细说。悉:详尽。⁷窃惟念:我私下在想。这和下文“伏惟”一样,都是旧时下对上表示敬意的用语。⁸近臣:皇帝亲近的大臣。当时王安石任翰林学士,是侍从官。⁹昧冒:即“冒昧”,鲁莽,轻率。这里为自谦之词。
伏惟太祖躬上智独见之明,而周知人物之情伪,指挥付托必尽其材,变置施设必当其务。故能驾驭将帅,训齐士卒,外以捍夷狄,内以平中国。于是除苛赋,止虐刑,废强横之藩镇,诛贪残之官吏,躬以简俭为天下先。其于出政发令之间,一以安利元元为事。太宗承之以聪武,真宗守之以谦仁,以至仁宗、英宗,无有逸德。此所以享国百年而天下无事也。
伏惟太祖躬¹上智²独见³之明,而周知人物之情伪,指挥付托必尽其材,变置施设必当其务。故能驾驭(yù)将帅,训齐士卒(zú),外以捍¹⁰(yí)¹¹,内以平中国¹²。于是除苛赋,止虐刑,废强横之藩(fān)¹³,诛贪残之官吏,躬¹⁴以简俭为天下先¹⁵。其于出政发令之间,一以安利元元¹⁶为事。太宗¹⁷承之以聪武¹⁸,真宗¹⁹守之以谦仁,以至仁宗²⁰、英宗²¹,无有逸德²²。此所以享国百年而天下无事也。
译文:我想太祖具有极高的智慧独到的见解,详尽地了解各种人物的真伪,指挥任命,一定做到人尽其才,设置变革措施,一定能够符合现实情况。所以能够驾驭将帅,练好兵卒,对外抵抗外族入侵,对内靠他们平定动乱。于是废除苛捐杂税,禁止酷刑,废除强横的藩镇势力,诛杀贪婪残暴的官吏,自身俭朴,为天下做出了榜样。太祖在制定政策发布命令的时候,一切以百姓能平安、得利为准则。太宗继承了太祖的聪慧勇武,真宗保持了太祖的谦恭仁爱,到了仁宗、英宗,没有丧失道德的地方。这就是所以能够统治上百年,而天下太平的缘故。仁宗做皇上,时间最久。我当时担任侍从官员,所作所为,从头到尾,都是我所亲眼看到的。
注释:¹躬:本身具有。²上智:极高的智慧。³独见:独到的见解。⁴周知:全面了解。⁵付托:托付、交待。指委任臣下做事。⁶变置施设:设官分职。变置,指改变前朝的制度而重新设立新制。⁷当其务:合于当前形势的需要。⁸驾驭:统率,指挥。⁹训齐:使人齐心合力。¹⁰捍:抵抗。¹¹夷狄:旧时指我国东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这里指北宋时期建立在我国北方和西北方的契丹、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下文“蛮夷”也是同样的意思。¹²内以平中国:指宋太祖对内平定统一了中原地区。中国,指中原地带。¹³废强横之藩镇:指宋太祖收回节度使的兵权。唐代在边境和内地设置节度使,镇守一方,总揽军政,称为藩镇。唐玄宗以后至五代时,藩镇强大,经常发生叛乱割据之事。宋太祖有鉴于此,使节度使仅为授予勋戚功臣的荣衔。¹⁴躬:亲自。这里与上文“躬”字意思稍有区别。¹⁵为天下先:做天下人的表率。¹⁶安利元元:使老百姓得到平安和利益。元元,老百姓。¹⁷太宗: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在位22年。¹⁸聪武:聪睿圣武。¹⁹真宗:太宗之子赵恒,继太宗后为帝,在位25年。²⁰仁宗:真宗之子赵祯,在位42年。²¹英宗:太宗曾孙、濮王允让之子,继仁宗后为帝,在位不足四年。²²逸德:失德。
仁宗在位,历年最久。臣于时实备从官,施为本末,臣所亲见。尝试为陛下陈其一二,而陛下详择其可,亦足以申鉴于方今。伏惟仁宗之为君也,仰畏天,俯畏人;宽仁恭俭,出于自然,而忠恕诚悫,终始如一。未尝妄兴一役,未尝妄杀一人;断狱务在生之,而特恶吏之残扰。宁屈己弃财于夷狄,而终不忍加兵。刑平而公,赏重而信。纳用谏官御史,公听并观,而不蔽于偏至之谗。因任众人耳目,拔举疏远,而随之以相坐之法。盖监司之吏以至州县,无敢暴虐残酷,擅有调发以伤百姓。自夏人顺服,蛮夷遂无大变,边人父子夫妇得免于兵死,之而中国人安逸蕃息,以至今日者,未尝妄兴一役,未尝妄杀一人,断狱务在生之,而特恶吏之残扰,宁屈己弃财于夷狄,而不忍加兵之效也。大臣贵戚、左右近习,莫敢强横犯法,其自重慎,或甚于闾巷之人,此刑平而公之效也。募天下骁雄横猾以为兵,几至百万,非有良将以御之,而谋变者辄败;聚天下财物,虽有文籍,委之府史,非有能吏以钩考,而断盗者辄发;凶年饥岁,流者填道,死者相枕,而寇攘者辄得。此赏重而信之效也。大臣贵戚、左右近习,莫能大擅威福,广私货赂,一有奸慝,随辄上闻;贪邪横猾,虽间或见用,未尝得久。此纳用谏官、御史,公听并观,而不蔽于偏至之谗之效也。自县令京官以至监司台阁,升擢之任,虽不皆得人,然一时之所谓才士,亦罕蔽塞而不见收举者,此因任众人之耳目,拔举疏远,而随之以相坐之法之效也。升遐之日,天下号恸,如丧考妣,此宽仁恭俭,出于自然,忠恕诚悫,终始如一之效也。
仁宗在位,历年最久。臣于时实备从官¹,施为本末²,臣所亲见。尝试为陛下陈其一二,而陛下详择其可,亦足以申鉴³于方今。伏惟仁宗之为君也,仰畏天,俯畏人;宽仁恭俭,出于自然,而忠恕诚悫(què),终始如一。未尝妄兴一役,未尝妄杀一人;断狱务在生之,而特恶(wù)¹⁰吏之残扰¹¹。宁屈己弃财于夷狄¹²,而终不忍加兵。刑平而公,赏重而信。纳用谏官¹³御史¹⁴,公听并观¹⁵,而不蔽于偏至之谗(chán)¹⁶。因任众人耳目¹⁷,拔举疏远¹⁸,而随之以相坐之法¹⁹。盖监司之吏²⁰以至州县²¹,无敢暴虐残酷,擅有调发²²以伤百姓。自夏人顺服²³,蛮夷遂无大变,边人父子夫妇得免于兵死,之而中国人安逸蕃息²⁴,以至今日者,未尝妄兴一役,未尝妄杀一人,断狱务在生之,而特恶吏之残扰,宁屈己弃财于夷狄,而不忍加兵之效²⁵也。大臣贵戚²⁶、左右近习²⁷,莫敢强横犯法,其自重慎,或甚于闾(lǘ)巷之人²⁸,此刑平而公之效也。募(mù)天下骁雄横猾²⁹以为兵,几至百万,非有良将以御³⁰之,而谋变者辄(zhé)³¹;聚天下财物,虽有文籍³²,委之府史³³,非有能吏以钩考³⁴,而断盗者³⁵(zhé)³⁶;凶年饥岁,流者填道³⁷,死者相枕³⁸,而寇攘(rǎng)³⁹辄得⁴⁰。此赏重而信之效也。大臣贵戚、左右近习,莫能大擅威福,广私货赂(lù),一有奸慝(tè)⁴¹,随辄上闻;贪邪横猾,虽间或见用⁴²,未尝得久。此纳用谏官、御史,公听并观,而不蔽于偏至之谗之效也。自县令京官以至监司⁴³台阁⁴⁴,升擢(zhuó)⁴⁵之任,虽不皆得人⁴⁶,然一时之所谓才士,亦罕⁴⁷(bì)⁴⁸而不见收举⁴⁹者,此因任众人之耳目,拔举疏远,而随之以相坐之法之效也。升遐⁵⁰之日,天下号恸(tòng)⁵¹,如丧考妣(bǐ)⁵²,此宽仁恭俭,出于自然,忠恕诚悫(què),终始如一之效也。
译文:我试为陛下陈说其中的几条,陛下详加考虑,选择可取之处,也足以用作今天的借鉴。 我想仁宗作为一位君主,对上敬畏天命,对下敬畏人民;宽厚仁爱,谦恭俭朴,出于天性;忠恕诚恳,始终如一。没有随意兴办一项工程,没有随意杀过一个人。审断案件尽量使犯人能够活下来,特别憎恨官吏对百姓的残暴骚扰。宁肯委屈自己输送钱财给辽、夏,却始终不忍心对他们开战。刑罚轻缓而公正,赏赐很重而守信用。采纳谏官、御史的建议,多方面地听取和观察,而不会受到偏见的谗言的蒙蔽;依靠众人的耳闻目睹,选拔举荐关系疏远的人才,且伴随着连坐的法律。从监察官吏到州、县的官员,没有人敢暴虐残酷,擅自增加赋税徭役,来损害老百姓。自从西夏人顺服以后,蛮横的外族就没有大的变化,边境人民的父子夫妇,能够不在战争中死亡,而内地的人民,安定和平繁荣兴旺,一直到今天,这是因为没有随意兴办一项工程,没有错杀一个人,审断案件尽量使犯人能够活下来,而特别憎恨官吏对百姓的残暴、骚扰,宁肯委屈自己输送财物给辽、夏外族,而不忍心对他们开战的结果。王公大臣,皇亲国戚,身边的近臣,没有人敢强横犯法,他们自重谨慎,有的甚至超过平民百姓,这是刑罚轻缓而公正的结果。招募天下骁雄强横奸诈之徒作为士兵,几乎达到百万,没有良将来统帅他们,而阴谋叛乱的人很快就败露;聚集天下的财物,虽然有账册,把这些交给府吏管理,没有贤能的官吏来检查考核,而贪污偷盗的人马上就被揭发出来;水旱灾年,逃荒的人堵塞了道路,尸横遍野,而抢夺财物的强盗立刻就被捕获,这是重赏赐而守信用的结果。王公大臣、皇亲国戚、身边的侍从官吏,没有能大肆作威作福,到处钻营受贿,一有奸邪不法的事,随即就报告到上面;贪婪奸邪强横狡猾之徒,即使偶尔被任用,不能够长久的。这是采纳谏官、御史的建议,广泛地听取观看,而不会受到偏见的谗言所蒙蔽的结果。从县令、京官,到监司、台阁,提拔任用,虽然不能全部称职,然而,闻名一时的所谓有才能的人,也很少有埋没不被任用的。这是依靠众人的耳闻目睹,选拔推荐关系疏远的人才而伴随着连坐之法的结果。驾崩的那一天,天下的人民放声痛哭,如同死去父母,这是宽厚仁爱谦恭俭朴,出于本性,忠恕诚恳,始终如一的结果。
注释:¹实备从官:王安石在宋仁宗时曾任知制诰,替皇帝起草诏令,是皇帝的侍从官。²施为本末:一切措施的经过和原委。³申鉴:引出借鉴。⁴伏惟:古人奏札、书信中常用的套语,意为“我暗自考虑”。⁵仰畏天,俯畏人:上畏天命,下畏人事。意谓说话行事都须十分谨慎。⁶自然:本性。⁷诚悫:诚恳。⁸断狱:审理和判决罪案。⁹生:指给犯人留有活路。¹⁰恶:厌恨。¹¹吏之残扰:指官吏对百姓的残害、扰攘。¹²弃财于夷狄:指北宋政府每年向契丹和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献币纳绢以求和之事。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北宋政府与契丹讲和,每年需向契丹献币纳绢。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宋又向契丹增加银绢以求和。庆历四年(1044),宋又以献币纳绢的方式向西夏妥协。王安石这里是替宋仁宗的屈服妥协曲为辩解的话。¹³谏官:执掌劝谏皇帝的官员。¹⁴御史:执掌纠察百官的官员。¹⁵公听并观:多听多看。意即听取了解各方面的意见情况。¹⁶偏至之谗:片面的谗言。¹⁷因任众人耳目:相信众人的见闻。¹⁸拔举疏远:提拔、起用疏远的人。疏远,这里指与皇帝及高官显贵关系不密切但有真实才干的人。¹⁹相坐之法:指被推荐的人如果后来失职,推荐人便要受罚的一种法律。²⁰监司之吏:监察州郡的官员。宋朝设置诸路转运使、安抚使、提点刑狱、提举常平四司,兼有监察的责,称为监司。²¹州县:指地方官员。²²调发:指征调劳役赋税。²³夏人顺服:西夏政权在宋初与宋王朝有磨擦,至仁宗庆历三年,西夏主元昊遣使请和,从此宋、夏间的战事宣告结束。²⁴安逸蕃息:休养生息。蕃:繁殖。²⁵效:结果。²⁶贵戚:皇亲国戚。²⁷左右近习:指皇帝周围亲近的人。²⁸甚于闾巷之人:比平民百姓更加谨慎畏法。²⁹骁雄横猾:指勇猛强暴而奸诈的人。³⁰御:统率,管理。³¹谋变者辄败:凡有阴谋哗变者,很快就被平定。³²文籍:账册。³³府史:衙门中的书吏。³⁴钩考:查核。³⁵断盗者:一作欺盗,贪污中饱的人。³⁶发:被揭发。³⁷流者填道:流亡的人塞满了道路。³⁸死者相枕:尸体枕着尸体。³⁹寇攘者:强盗。⁴⁰得:被抓获。⁴¹奸慝:奸邪的事情。⁴²间或见用:有时也会被提拔任用。⁴³监司:各地监察机关。⁴⁴台阁:指执政大臣。⁴⁵升擢:提升。⁴⁶得人:得到贤才,任人唯贤。⁴⁷罕:少有。⁴⁸蔽塞:埋没。⁴⁹收举:任用。⁵⁰升遐:对皇帝(这里指宋仁宗)死亡的讳称。⁵¹号恸:大声痛哭。⁵²考妣:称已死的父母。父为考,母为妣。
然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而无亲友群臣之议。人君朝夕与处,不过宦官女子;出而视事,又不过有司之细故。未尝如古大有为之君,与学士大夫讨论先王之法,以措之天下也。一切因任自然之理势,而精神之运有所不加,名实之间有所不察。君子非不见贵,然小人亦得厕其间;正论非不见容,然邪说亦有时而用。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监司无检察之人,守将非选择之吏。转徙之亟既难于考绩,而游谈之众因得以乱真。交私养望者多得显官,独立营职者或见排沮。故上下偷惰取容而已,虽有能者在职,亦无以异于庸人。农民坏于繇役,而未尝特见救恤,又不为之设官,以修其水土之利。兵士杂于疲老,而未尝申敕训练,又不为之择将,而久其疆埸之权。宿卫则聚卒伍无赖之人,而未有以变五代姑息羁縻之俗;宗室则无教训选举之实,而未有以合先王亲疏隆杀之宜。其于理财,大抵无法,故虽俭约而民不富,虽忧勤而国不强。赖非夷狄昌炽之时,又无尧、汤水旱之变,故天下无事,过于百年。虽曰人事,亦天助也。盖累圣相继,仰畏天,俯畏人,宽仁恭俭,忠恕诚悫,此其所以获天助也。
然本朝累世¹因循末俗²之弊,而无亲友群臣之议。人君朝夕与处,不过宦(huàn)官女子³;出而视事,又不过有司之细故。未尝如古大有为之君,与学士大夫讨论先王之法,以措之天下也。一切因任自然之理势,而精神之运有所不加,名实之间有所不察。君子非不见贵,然小人亦得厕¹⁰其间;正论非不见容,然邪说亦有时而用。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¹¹,而无学校养成之法¹²;以科名¹³资历¹⁴¹⁵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¹⁶之方。监司无检察之人,守将非选择之吏。转徙¹⁷之亟(qì)¹⁸既难于考绩,而游谈之众¹⁹因得以乱真²⁰。交私养望者²¹多得显官,独立营职者²²或见排沮(jǔ)²³。故上下偷惰²⁴取容²⁵而已,虽有能者在职,亦无以异于庸人。农民坏于繇(yáo)²⁶,而未尝特见救恤(xù),又不为之设官,以修其水土之利。兵士杂于疲老²⁷,而未尝申敕(chì)²⁸训练,又不为之择将,而久其疆埸(yì)之权²⁹。宿卫³⁰则聚卒伍³¹无赖之人,而未有以变五代³²姑息羁(jī)(mí)³³之俗;宗室则无教训选举之实,而未有以合先王亲疏隆杀(shài)之宜³⁴。其于理财,大抵无法,故虽俭约而民不富,虽忧勤而国不强。赖非夷狄昌炽(chì)之时³⁵,又无尧、汤水旱之变³⁶,故天下无事,过于百年。虽曰人事,亦天助也。盖累(lěi)³⁷相继,仰畏天,俯畏人,宽仁恭俭,忠恕诚悫,此其所以获天助也。
译文:但是,本朝几代墨守衰风颓俗的弊病,却没有皇亲国戚和诸位臣子议论它。和皇上朝夕相处的,不过是宦官宫女,出来处理政事,又不过是有关部门的琐事,没有像古代大有作为的君主那样,和学士、大夫们讨论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把它实施到天下。一切听任自然趋势,而主观努力却有所不够,名义和实际效果之间的关系,没有加以考察。君子并不是不被容纳,但小人也能够混进来。正确的论断并不是不被采纳,然而不正确的怪论也有时候被采用。凭着写诗作赋博闻强记选拔天下的士人,而没有学校培养造就人才的方法;以科名贵贱资历深浅排列在朝中的官位,而没有官吏考核实绩的制度。监司部门没有设置检查的人,守将不是选拔上来的贤臣,频繁地调动迁官,既难于考核实绩,而夸夸其谈的人,因而能够乱真。结党营私,猎取名望的人,大多数得到了显要的职务,靠自己才能奉公守职的人中,有的人却受到排挤压抑。所以官场上下因循守旧、偷懒怠惰,只要讨得别人的欢心罢了,即使有能干的人在职位上,也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农民受到了徭役的牵累,没有看到特别的救济抚恤,又不为他们设置官员,兴修农田水利;士兵中混杂着老弱病员,没有加以告诫整顿,又不替他们选拔将领,让他们长久地掌握守边任务。保卫都城收罗的是些兵痞无赖,没有改变五代的纵容、笼络的坏习惯;皇室中没有教导训练、选拔推荐之实,因而不能符合先王亲近疏远、升官、降职的原则。至于管理财政,基本上没有法度,所以虽然皇上俭朴节约而人民却不富足,虽然操心勤勉而国家却不强大。幸赖不是夷狄昌盛的时候,又没有尧、汤时代水涝旱灾的特殊情况,所以天下无事,超过百年。虽然是人努力的结果,也靠了天的帮助。原因是几代圣君相传,对上敬畏天命,对下敬畏人民,宽厚仁爱谦恭俭朴,忠恕诚恳,这是他们之所以获得上天帮助的缘故。
注释:¹累世:世世。²因循末俗:沿袭着旧习俗。³女子:指皇宫中的后妃宫女。⁴出而视事:指临朝料理国政。⁵有司之细故:官府中琐屑细小的事情。⁶措之天下:把它实施于天下。⁷自然之理势:客观形势。⁸精神之运:主观努力。⁹名实:名目和实效。¹⁰厕:参与。¹¹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宋代科举考试以写作诗赋,背诵经义为主要内容。王安石变法,一度取消诗赋考试。¹²学校养成之法:指建立州县学,用儒家经典来教育士子。¹³科名:科举名目,如进士、明经之类。¹⁴资历:任职年限。¹⁵叙:排名次序。¹⁶课试:考察测试官吏政绩。¹⁷转徙:调动官职。¹⁸亟:频繁。¹⁹游谈之众:夸夸其谈的人。²⁰乱真:混作真有才干的人。²¹交私养望者:私下勾结、猎取声望的人。²²独立营职者:不靠别人、勤于职守的人。²³排沮:排挤、压抑。²⁴偷惰:偷闲懒惰。²⁵取容:指讨好、取悦上司。²⁶繇役:即徭役,封建社会中为官府无偿劳动的制度。²⁷杂于疲老:混杂着年迈力疲之人。²⁸申敕:发布政府的命令。这里引申为告诫、约束的意思。²⁹久其疆埸之权:让他们(指武将)长期掌握军事指挥权。³⁰宿卫:禁卫军。³¹卒伍:这里指兵痞。³²五代:指北宋之前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907—960)。³³姑息羁縻:纵容笼络、胡乱收编的意思。³⁴亲疏隆杀之宜:亲近或疏远、恩宠或冷落的区别原则。³⁵赖非夷狄猖炽之时:幸好赶上不是外敌猖狂进犯的时日。³⁶尧、汤水旱之变:相传尧时有九年的水患,商汤时有五年的旱灾。³⁷累圣:累代圣君。这里指上文提到的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诸帝。
伏惟陛下躬上圣之质,承无穷之绪,知天助之不可常恃,知人事之不可怠终,则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臣不敢辄废将明之义,而苟逃讳忌之诛。伏惟陛下幸赦而留神,则天下之福也。取进止。
伏惟陛下躬上圣之质¹,承无穷之绪²,知天助之不可常恃³,知人事之不可怠(dài),则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臣不敢辄废将明之义,而苟逃讳忌之诛。伏惟陛下幸赦而留神¹⁰,则天下之福也。取进止¹¹
译文:我想陛下身具最为圣明的资质,继承无穷无尽的帝业,知道不能长久地依靠上天的帮助,知道人事不能始终懈怠下去,那么大有作为的时候,正在今天。我不敢随便放弃臣子应尽的职责,而只顾躲避独犯忌讳所遭到的惩罚。恳请陛下宽恕我并留神我的话,那就是天下人的福气了。恰当与否,请陛下裁决。
注释:¹躬上圣之质:具备最圣明的资质。²承无穷之绪:继承永久无穷的帝业。绪,传统。³恃:依赖,倚仗。⁴怠终:轻忽马虎一直拖到最后。意思是最后要酿成大祸。⁵辄废:轻易地废止。⁶将明之义:语出《诗经·大雅·烝(zhēng)民》,意谓大臣辅佐赞理的职责。将,实行。明,辨明。义,职责。⁷苟逃:侥幸逃避。⁸讳忌之诛:因触怒天予而受到责罚。⁹赦:宽恕免罪。¹⁰留神:留意,重视。¹¹取进止:这是写给皇帝奏章的套语,意思是我的意见是否妥当、正确,请予裁决。

  这篇文章以扬为抑,褒中有贬,在探究北宋立国以来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原因的同时,剖析了宋仁宗统治时的种种弊病;透过“百年无事”的表象揭示出危机四伏的实质,犀利地指出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危害;并就吏治、教育、科举、农业、财政、军事等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主张。文章条理清晰,措辞委婉,情感恳切坦诚,是历代奏议中的佳作。

  此文大致可分为五段。第一段是交代写作缘起。宋神宗赵顼是一个有志图强的年轻皇帝,公元1067年即位。即位时只有二十岁,出于谋求富国强兵、改变“本朝”积弊的迫切愿望,他即位第二年便召见王安石进京议对。此时王安石已近“知天命”之年,其经历、见识很不一般。他从少年时起即胸有“轩冕”之志,曾自言“材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忆昨诗》)。出仕前又跟随宦游四方的父亲到过岭南、江苏的不少地方,对于下情已有所体恤。中经丁忧,二十一岁人京应礼部试,首试即中,以第四名的好成绩登杨真榜进士。王安石由于个性拗强,人品高尚,学识渊博,素有“矫世变俗之志”,名播朝野。神宗早在东宫时已闻王安石大名,继位后,对这位写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万言书》),提出“改易更革”主张的王安石十分倚重。这次把他由江宁召回京都,就是向他咨询北宋百年来没出大乱子的问题,要他当面回答这是什么原因。面对皇上,口头回答这么重大的问题,难无惶恐,加之时间紧迫,未敢迁延,来不及详对,即告辞返回。事后,他又觉得不符合近臣侍奉君主的道理,遂写了这篇《札子》,进一步申述改变积贫积弱局面、实行变法的实际需要和理论依据。神宗激赏此文,次年二月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变革遂张。此文可视为王安石变法的先声。

  第二段是对“本朝”自开国皇帝赵匡胤至仁、英二宗的一一称颂,从而作出“此所以享国百年而天下无事”的初步答案。既然是百年的事,自然以前几任皇帝都得提到。宋太祖因是开国之君且较有作为,所以说得较多,其余太宗、真宗、英宗都是一句带过,唯独对宋仁宗所论最详。这倒不是仁宗特别英明,而是因为他在位时间长,而暴露出的问题最多,后遗症亦最‘大,所以必须加以详尽分析。

  第三段,作者以“从官”的身分极言仁宗的所谓政绩美德,称颂他“仰畏天,俯畏人.宽仁恭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王安石认为仁宗当皇帝时,对上尊崇天意,对下兼听众议,宽仁恭俭,做得自然而又始终如一。尤可贵者,“未尝妄兴一役,未尝妄杀一人”,审理案件力求给犯人留一条活路,而对于官吏扰民深恶痛绝。对外不忍兴师动众,对内赏罚合理,不信谗言,处处依法办事。皇帝给监察机关带了个好头,所以各级官吏不敢擅自发号施令。也不敢做伤害百姓的事。自西夏归顺宋朝后,再没有发生较大的边境民族叛变之事。这样边民可免遭战乱之灾,内地民众亦可安居乐业。皇亲国戚不敢触犯法令,他们立身行事有的比百姓还谨慎,这是刑法公道所收到的成效。上百万军队是稳定的,一旦有贪污盗窃的人,很快便被揭露,至于在灾荒之年趁火打劫的人,会立即被破获,而皇帝身边的人也不敢擅作威福,索取贿赂。奸佞贪婪者偶被录用,但不能长久。各级官吏的任命提升虽不尽如人意,但也并无遗珠之憾,这是任人唯贤和依靠法制的结果。由于深得人心,所以在仁宗皇帝去世时,人们就像死了亲生父母一样悲痛万分。

  第四段篇幅比上段略短,却是全文的重点段落,也是作者的醉翁之意之所在。头一句开门见山,指出“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可谓深中腠理。这些弊病分别表现在以下诸方面:一是皇帝朝夕共处的不过是宦官和妇女,临朝理事,又不外是一些琐碎之务,远不如那些有作为的国君,能同士大夫一起研讨先王的治国之法,从而在全国加以推行。二是对于事物不分名与实,一切听凭自然而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虽任用了贤人,但小人也占据一定职位;正确的言论皇帝不是不听。但错误的主张也时时被采纳。三是没能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人才,以诗赋和背诵古书的办法取士,论资排辈、按科名资历任用官吏,而没能采取必要的考核措施。四是监察机关(监司)没有称职的官员,边将不是由军队中有指挥经验的人担任,而是任命一些并无军事知识和指挥能力的人充当。五是官吏调动频繁难以考核其政绩,而“游谈之众”便以假乱真,贤人反被埋没;靠私交、“走后门”扩充自己声望的人,大都成了高官;不靠后台、对公事尽职尽责的人,有时反被打击排挤,故而上下偷懒,一味取悦于人;贤人有职无权,才能得不到发挥,实等同于庸人。六是沉重的徭役造成农民破产,而政府没有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兴办整修农田水利等等。七是边防部队没有进行训练整顿,其中多有疲惫衰老者;内地驻军全是兵痞无赖,没能改变五代以来在养兵问题上笼络迁就的坏风气。八是对于皇族成员不曾经过严格教育和选拔,竟然委以重任,这不符合先王奖优罚劣的用人原则。九是朝廷对于理财,大都没有恰当的办法,所以尽管皇帝本人很节俭而百姓并不富裕,皇帝对国事百般操劳而国家却不强盛;幸而没有外患,也没遇到特大天灾,所以一百多年来没有出乱子。十是虽说事在人为,但“本朝”的创建和存在却是上天保佑的结果。

  显然,以上十条,没有一条不是对北宋朝廷的严厉批评。遗憾的是后世读者曾对王安石的这一苦心孤诣产生了误解,认为“虽日人事……此其所以获天助”之说,是对北宋的歌功颂德,把功劳归于皇帝和上天,表现了他作为地主阶级政治家的局限性。实则相反,这是王安石改革主张彻底性的实际表现。因为这十条的寓意在于北宋王朝已失去了存在的必然性,仅仅靠上天帮助的偶然性得以维持,如不改革,绝无出路。《宋史》本传载:神宗诏问“为治所先”,王安石对日“择术为先”。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北宋以来因循守旧的现行治术,而主张必须择取和制订足以对付内忧外患、天灾人祸的新的治国方案。

  第五段指出“知天助之不可常恃,知人事之不可怠终,则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这也不能理解为作者对宋神宗的吹捧。鉴于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一个有作为的大臣的满腹牢骚,也只能是委婉地、甚至是违心地加以表述。这一段话虽不多,但分量很重,它无异于警告赵顼说:天助是靠不住的,人事也不可有始无终,即使你对这些话很忌讳,因此而怪罪我,我也要把心里的话说出来,从而忠告你必须重新选择(择术为先)有助于变法图强的“人事”。成败在此一举,你如听取劝告,留心国事,实施变法,这便是天下人的一大福份!王安石的这些话中之话何等尖锐,哪里有什么美化和吹捧的意味!

  特点一:本文组织严密,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论述明白充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特点二:措辞委婉,情感直白坦诚。语言表达上谦恭委婉。如一、五段,极尽臣子之礼。表述思路上以颂扬为铺垫,寓贬于褒、以扬为抑。如二、三、四段。由此,王安石剖析了四十多年中的种种弊病透过百年无事的表面现象揭示出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指出因循守旧的危害,并就吏治、教育、科举、农业、财政、军事等诸多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

  特点三:在语言方面,本文很好地运用了对偶、排比等手法,使字句音节铿锵,为文章生色不少。

参考资料:
1、 堵军主编.空山鸟语·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散文集:延边人民出版社,2004.9:第222页
2、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古文鉴赏辞典珍藏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01:第1579页
3、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古文鉴赏辞典珍藏本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01:第1582页
4、 高克勤.王安石诗词文选注:上海远东出版社,2013.08:第155页
残寒销尽,疏雨过,清明后。花径敛余红,风沼萦新皱。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正佳时,仍晚昼。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
残寒销尽,疏雨过,清明¹后。花径²(liǎn)余红,风沼³(yíng)新皱。乳燕穿庭户,飞絮(xù)沾襟(jīn)袖。正佳时,仍⁵晚昼。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
译文:冬日的残寒散尽,小雨过去,已到了清明之后。花间的小径聚敛着残余的落红,微风吹过池沼萦绕起新的波绉,小燕子在庭院门窗间穿飞,飘飞的柳絮沾上了衣襟两袖。正是一年中最美妙的时候,夜晚连着白昼。令人感到滋味深厚,真个是浓似醇酒。
注释:¹清明:清明节,旧历二十四节气之一。²花径:花丛间的小径。³风沼:风中的池沼。⁴新皱:指池沼水面皱起的新的波纹。⁵仍:连续。⁶著人:让人感觉。
频移带眼,空只恁、厌厌瘦。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天不老,人未偶。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
频移带眼¹,空只恁²、厌厌³瘦。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天不老,人未偶。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
译文:频繁地移动腰带的空眼,只是那么白白眼看着病恹恹地消瘦,不见她却又相思,见了她却还是分离,相思依旧。为此要问与其频频相见,何如永远亲密厮守?天公无情天不老,人有情却落得孤独无偶,这份相思别恨谁理解,姑且将它交托庭前的杨柳。
注释:¹频移带眼:皮带老是移孔,形容日渐消瘦。²恁:这样,如此。³厌厌:同“恹恹”,精神不振的样子 。⁴分付:交托。

  这首《谢池春》用通俗浅近的语言,写离别相思之苦,其中可以看出柳永“市民词”的影响。

  开头三句,点出节令,中间隔过四句之后,又说“正佳时,仍晚昼”,继续点出黄昏时分。这样,所谓“正佳时”的“佳”字,才算有着落,有根据。可见章法针脚之绵密。上片写景,以“花径敛余红”等四个五言句子为主体的。这四句,笔锋触及了构成春天景物的众多方面,又各用一个非常恰当的动词把它们紧密相联,点得活生,有声有色,有动有静。“飞絮沾襟袖”一句里,已经暗示了“人”的存,为过片处的“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作一铺叙。著人,是“让人感觉到”的意思:“滋味”究竟是什么,却不能说得具体,只好用酒来比喻,而且又用“浓”来形容,用“真个”来强调,以诱读者尽量用自己的感受和经验去理解那种“滋味”,从而把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变得可以体会、可以感悟。

  过片后的四个五言句,是这首词抒情部分的核心内容了。这四句写得深,写得细,它把“不见”和“相见”、“相见”和“相守”逐对比较。冠以“为问”二字,表明这还只是一种认识,一种追求,只能祈之于天、谋之于人,可是“天不老,人未偶”,仍然不得解决。“天不老”,本于李贺的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反过来说,天不老也就是天无情,不肯帮忙,于是“人未偶”,目前还处于离别相思的境地,实没有办法,只好“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分付,有交托之义。将相思别恨交付庭前垂柳,则留下了各式各样的思索的余地,正所谓含蓄而隽永。

参考资料:
1、 王双启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753-754

xièchíchūn ·cánhánxiāojìn

zhī sòngdài 

cánhánxiāojìn shūguò qīngmínghòu huājìngliǎnhóng fēngzhǎoyíngxīnzhòu yànchuān穿tíng fēizhānjīnxiù zhèngjiāshí réngwǎnzhòu zhuórénwèi zhēnnóngjiǔ 
píndàiyǎn kōngzhǐnèn yànyànshòu jiànyòuliáng jiànliǎohuánjiù wèiwènpínxiāngjiàn chángxiāngshǒu tiānlǎo rénwèiǒu qiějiānghèn fēntíngqiánliǔ 

君王不幸妾当灾,弃女抛男逐马来。
君王不幸妾当灾,弃女抛男逐马来。
译文:帝王昏庸使我们这些妇女在这清风岭上受难,元朝军队杀来就放弃百姓自己逃跑。
夫面不知何日见,妾身还是几时回。
夫面不知何日见,妾身还是几时回。
译文:我与夫君不知何处才能再次相见,也不知道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去。
两行怨泪频偷滴,一对愁眉怎得开。
两行怨泪频偷滴,一对愁眉怎得开。
译文:两行怨恨之泪止不住的流,愁绪满怀以致眉头深锁,丝毫没有消散。
遥望家乡何处是,存忘两字苦哀哉。
遥望¹家乡何处是,存忘两字苦哀哉²
译文:回头遥望,哪里才是我的家乡,国破家忘,实在是悲哀痛苦至极。
注释:¹遥望:向远处看。²苦哀:悲哀痛苦。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wán)(kù)¹不饿死²,儒冠多误身³。丈人试静听,贱子具陈
译文:富家的子弟不会饿死,清寒的读书人大多贻误自身。韦大人你可以静静地细听,我把自己的往事向你直陈。
注释:¹纨绔:指富贵子弟。²不饿死:不学无术却无饥饿之忧。³儒冠多误身:满腹经纶的儒生却穷困潦倒。⁴丈人:对长辈的尊称。这里指韦济。⁵贱子:年人位卑者自谓。这里是杜甫自称。⁶请:意谓请允许我。⁷具陈:细说。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人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¹,下笔如有神²
译文:我在人年时候,早就充当参观王都的来宾。先后读熟万卷书籍,写起文章,下笔敏捷好像有神。
注释:¹破万卷:形容书读得多。²如有神:形容才思敏捷,写作如有神助。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赋料¹扬雄²³,诗看子建。李邕(yōng)求识面,王翰(hàn)愿卜邻。
译文:我的辞赋能与扬雄匹敌,我的诗篇可跟曹植相近。李邕寻求机会要和我见面,王翰愿意与我结为近邻。
注释:¹料:差不多。²扬雄:字子云,西汉辞赋家。³敌:匹敌。⁴看:比拟。⁵子建:曹植的字,曹操之子,建安时期著名文学家。⁶亲:接近。⁷李邕:唐代文豪、书法家,曾任北海郡太守。杜甫人年在洛阳时,李邕奇其才,曾主动去结识他。⁸王翰:当时著名诗人,《凉州词》的作者。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 一作:读破万卷书)
自谓颇挺出¹,立登要路津²。致君尧(yáo)(shùn)³上,再使风俗淳。
译文:自以为是一个超异突出的人,一定很快地身居要津。辅助君王使他在尧舜之上,要使社会风尚变得敦厚朴淳。
注释:¹挺出:杰出。²立登要路津:很快就要得到重要的职位。³尧舜:传说中上古的圣君。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¹十三载²,旅食³京华春。
译文:平生的抱负全部落空,忧愁歌吟,决不是想优游退隐。骑驴行走了十三年,寄食长安度过不人的新春。
注释:¹骑驴:与乘马的达官贵人对比。²十三载:从公元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杜甫参加进士考试,到公元747年(天宝六载),恰好十三载。³旅食:寄食。⁴京华:京师,指长安。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zhì),到处潜悲辛。
译文:早上敲过豪富的门,晚上追随肥马沾满灰尘。吃过别人的残汤剩饭,处处使人暗中感到艰辛。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主上¹²见征³,欻(xū)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cèng)(dēng)无纵鳞(lín)
译文:不久被皇帝征召,忽然感到大志可得到展伸。但自己像飞鸟折翅天空坠落,又像鲤鱼不能跃过龙门。
注释:¹主上:指唐玄宗。²顷:不久前。³见征:被征召。⁴歘然:忽然。⁵欲求伸:希望表现自己的才能,实现致君尧舜的志愿。⁶青冥却垂翅:飞鸟折翅从天空坠落。⁷蹭蹬:行进困难的样子。⁸无纵鳞:本指鱼不能纵身远游。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liáo)上,猥(wěi)诵佳句新¹
译文:我很惭愧,你对我情意宽厚,我深知你待我一片情真。把我的诗篇举荐给百官们,朗诵着佳句,夸奖格调清新。
注释:¹“每于”两句是说,承蒙您经常在百官面前吟诵我新诗中的佳句,极力加以奖掖推荐。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窃效贡公¹喜,难甘原宪(xiàn)²贫。焉能心怏(yàng)³,只是走踆(cūn)
译文:想效法贡禹让别人提拔自己,却又难忍受像原宪一样的清贫。我怎能这样使内心烦闷忧愤,老是且进且退地厮混。
注释:¹贡公:西汉人贡禹。²原宪:孔子的学生,以贫穷出名。³怏怏:气愤不平。⁴踆踆:且进且退的样子。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今欲东入海¹,即将西去秦²。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译文:我要向东奔入大海,即将离开古老的西秦。我留恋巍峨的终南山,还要回首仰望清澈的渭水之滨。
注释:¹东入海:指避世隐居。²去秦:离开长安。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常拟报一饭¹,况怀辞大臣。白鸥²没浩荡³,万里谁能驯
译文:想报答你的“一饭之恩”,想辞别关心我的许多大臣。让我像白鸥出现在浩荡的烟波间,飘浮万里有谁能把我纵擒?
注释:¹报一饭:报答一饭之恩。²白鸥:诗人自比。³没浩荡:投身于浩荡的烟波之间。⁴谁能驯:谁还能拘束我呢?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在杜甫困守长安十年时期所写下的求人援引的诗篇中,要数这一首是最好的了。这类社交性的诗,带有明显的急功求利的企图。常人写来,不是曲意讨好对方,就是有意贬低自己,容易露出阿谀奉承、俯首乞怜的寒酸相。杜甫在这首诗中却能做到不卑不亢,直抒胸臆,吐出长期郁积下来的对封建统治者压制人材的悲愤不平。这是他超出常人之处。

  诗人主要运用了对比和顿挫曲折的表现手法,将胸中郁结的情思,抒写得如泣如诉,真切动人。这首诗应该说是体现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最早的一篇。

  诗中对比有两种情况,一是以他人和自己对比;一是以自己的今昔对比。先说以他人和自己对比。开端的“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把诗人强烈的不平之鸣,像江河决口那样突然喷发出来,真有劈空而起,锐不可当之势。在诗人所处的时代,那些纨袴子弟,不学无术,一个个过着脑满肠肥、趾高气扬的生活;他们精神空虚,本是世上多余的人,偏又不会饿死。而像杜甫那样正直的读书人,却大多空怀壮志,一直挣扎在饿死的边缘,眼看误尽了事业和前程。这两句诗,开门见山,鲜明揭示了全篇的主旨,有力地概括了封建社会贤愚倒置的黑暗现实。

  从全诗描述的重点来看,写“纨袴”的“不饿死”,主要是为了对比突出“儒冠”的“多误身”,轻写别人是为了重写自己。所以接下去诗人对韦济坦露胸怀时,便撇开“纨袴”,紧紧抓住自己在追求“儒冠”事业中今昔截然不同的苦乐变化,再一次运用对比,以浓彩重墨抒写了自己少年得意蒙荣、眼下误身受辱的无穷感慨。这第二个对比,诗人足足用了二十四句,真是大起大落,淋漓尽致。从“甫昔少年日”到“再使风俗淳”十二句,是写得意蒙荣。诗人用铺叙追忆的手法,介绍了自己早年出众的才学和远大的抱负。少年杜甫很早就在洛阳一带见过大世面。他博学精深,下笔有神。作赋自认可与扬雄匹敌,咏诗眼看就与曹植相亲。头角乍露,就博得当代文坛领袖李邕、诗人王翰的赏识。凭着这样卓越挺秀的才华,他天真地认为求个功名,登上仕途,还不是易如反掌。到那时就可实现梦寐以求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了。诗人信笔写来,高视阔步,意气风发,大有踌躇满志、睥睨一切的气概。写这一些,当然也是为了让韦济了解自己的为人,但更重要的还是要突出自己眼下的误身受辱。从“此意竟萧条”到“蹭蹬无纵鳞”,又用十二句写误身受辱,与前面的十二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现实是残酷的,“要路津”早已被“纨袴”占尽,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的矛盾无情地嘲弄着诗人。诗中写了诗人在繁华京城的旅客生涯:多少年来,诗人经常骑着一条瘦驴,奔波颠踬在闹市的大街小巷。早上敲打豪富人家的大门,受尽纨袴子弟的白眼;晚上尾随着贵人肥马扬起的尘土郁郁归来。成年累月就在权贵们的残杯冷炙中讨生活。不久前诗人又参加了朝廷主持的一次特试,谁料这场考试竟是奸相李林甫策划的一个忌才的大骗局,在“野无遗贤”的遁辞下,诗人和其他应试的士子全都落选了。这对诗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就像刚飞向蓝天的大鹏又垂下了双翅,也像遨游于远洋的鲸鲵一下子又失去了自由。诗人的误身受辱、痛苦不幸也就达到了顶点。

  这一大段的对比描写,迤逦展开,犹如一个人步步登高,开始确是满目春光,心花怒放,那曾想会从顶峰失足,如高山坠石,一落千丈,从而使后半篇完全笼罩在一片悲愤怅惘的氛围中。诗人越是把自己的少年得意写得红火热闹,越能衬托出眼前儒冠误身的悲凉凄惨,这大概是诗人要着力运用对比的苦心所在。

  从“甚愧丈人厚”到诗的终篇,写诗人对韦济的感激、期望落空、决心离去而又恋恋不舍的矛盾复杂心情。这样丰富错杂的思想内容,必然要求诗人另外采用顿挫曲折的笔法来表现,才能收到“其入人也深”的艺术效果。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诗人再也不能忍受像孔子学生原宪那样的贫困了。他为韦济当上了尚书左丞而暗自高兴,就像汉代贡禹听到好友王吉升了官而弹冠相庆。诗人十分希望韦济能对自己有更实际的帮助,但现实已经证明这样的希望是不可能实现了。诗人只能强制自己不要那样愤愤不平,快要离去了却仍不免在那里顾瞻俳徊。辞阙远游,退隐江海之上,这在诗人是不甘心的,也是不得已的。他对自己曾寄以希望的帝京,对曾有“一饭之恩”的韦济,是那样恋恋不舍,难以忘怀。但是,又没有办法。最后只能毅然引退,像白鸥那样飘飘远逝在万里波涛之间。这一段,诗人写自己由盼转愤、欲去不忍、一步三回头的矛盾心理,真是曲折尽情,丝丝入扣,和前面动人的对比相结合,充分体现出杜诗“思深意曲,极鸣悲慨”(方东树《昭昧詹言》)的艺术特色。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从结构安排上看,这个结尾是从百转千回中逼出来的,宛若奇峰突起,末势愈壮。它将诗人高洁的情操、宽广的胸怀、刚强的性格,表现得辞气喷薄,跃然纸上。正如浦起龙指出的“一结高绝”(见《读杜心解》)。董养性也说:“篇中……词气磊落,傲睨宇宙,可见公虽困踬之中,英锋俊彩,未尝少挫也。”(转引自仇兆鳌《杜诗详注》)吟咏这样的曲终高奏,诗人青年时期的英气豪情,会重新在读者心头激荡。诗人经受着尘世的磨炼,没有向封建社会严酷的不合理现实屈服,显示出一种碧海展翅的冲击力,从而把全诗的思想性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此诗通篇直抒胸臆,语句颇多排比,语意纵横转折,感愤悲壮之气溢于字里行间。全诗不仅成功地运用了对比和顿挫曲折的笔法,而且语言质朴中见锤炼,含蕴深广。如“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道尽了世态炎凉和诗人精神上的创伤。一个“潜”字,表现悲辛的无所不在,可谓悲沁骨髓,比用一个寻常的“是”或“有”字,就精细生动得多倍。句式上的特点是骈散结合,以散为主,因此既有整齐对衬之美,又有纵横飞动之妙。所以这一切,都足证诗人功力的深厚,也预示着诗人更趋成熟的长篇巨制,随着时代的剧变和生活的充实,必将辉耀于中古的诗坛。

fèngzèngwéizuǒchéngzhàngèrshíèryùn

 tángdài 

wánè饿 guànduōshēn 
zhàngrénshìjìngtīng jiànqǐngchén 
shàonián zǎochōngguānguóbīn 
shūwànjuàn xiàyǒushén  (shūwànjuànzuò wànjuànshū )
liàoyángxióng shīkànjiànqīn 
yōngqiúshímiàn wánghànyuànlín 
wèitǐngchū dēngyàojīn 
zhìjūnyáoshùnshàng zàishǐ使fēngchún 
jìngxiāotiáo xíngfēiyǐnlún 
shísānzǎi shíjīnghuáchūn 
zhāokòuérmén suíféichén 
cánbēilěngzhì dàochùqiánbēixīn 
zhǔshàngqǐngjiànzhēng ránqiúshēn 
qīngmíngquèchuíchì cèngdēngzònglín 
shènkuìzhàngrénhòu shènzhīzhàngrénzhēn 
měibǎiliáoshàng wěisòngjiāxīn 
qièxiàogònggōng nángānyuánxiànpín 
yānnéngxīnyàngyàng zhǐshìzǒuqūnqūn 
jīndōnghǎi jiāng西qín 
shàngliánzhōngnánshān huíshǒuqīngwèibīn 
chángbàofàn kuànghuái怀chén 
báiōuhàodàng wànshuínéngxù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