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圭塘唱和诗,流风馀韵想当时。东山丝竹閒方得,北海樽罍老更宜。
细读圭塘唱和诗,流风馀韵想当时。东山丝竹閒方得,北海樽罍老更宜。
乱后池台浑索寞,梦中松竹亦参差。棕舆不晚归枌社,愿校园丁筑旧基。
乱后池台浑索寞,梦中松竹亦参差。棕舆不晚归枌社,愿校园丁筑旧基。

guītángāinǎi--zhàohéng

guītángchàngshīliúfēngyùnxiǎngdāngshídōngshānzhúxiánfāngběihǎizūnléilǎogèng

luànhòuchítáihúnsuǒmèngzhōngsōngzhúcānchàzōngwǎnguīfénshèyuànxiàoyuándīngzhùjiù

赵恒

赵恒

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母为元德皇后李氏。至道元年(995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恒。至道三年(997年),赵恒即位。乾兴元年(1022年),赵恒驾崩,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谥号为文明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葬永定陵。后累加谥至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赵恒好文学,善书法。著名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即出自他,其目的在于鼓励读书人读书科举,参政治国,使得宋朝能够广招贤士治理好天下。 ▶ 1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yǎo)¹寒山²道,落落³冷涧(jiàn)滨。
译文:寒山道上一片寂静幽暗,冷寂的涧边一片幽僻寥落。
注释:¹杳杳:幽暗状。²寒山:始丰县(今浙江天台县西)天台山有寒暗二岩,寒山即寒岩,乃诗人所居。³落落:寂静冷落的样子。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jiū)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译文:这里常常有鸟儿啾啾地啼鸣,却空虚冷清罕见人烟。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xī)¹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译文:啾淅淅沥沥刮向我面门,雪纷纷扬扬洒落在我身上。
注释:¹淅淅:象声词,形容风声。一作“碛碛”。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译文:我身处其中天天见不到阳光,年年也不知道有春天。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八〇六。寒山诗语言明浅如话,有鲜明的乐府民歌风,内容除用形象演说佛理之外,多描述世态人情,山水景物。诗风幽冷,别具境界。这首“杳杳寒山道”,很能代表他的风格。

  诗的内容,写寒岩左近高山深壑中的景色,最后见出心情,通篇浸透了寒意。首联写山水。“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顿觉寒气逼人。次联写山中幽静,用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冷寂。三联写山中气候,用风雪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尾联结到感受山幽林茂,不易见到阳光;心如古井,不关心春来秋去。前七句渲染环境的幽冷,后一句见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

  这首诗除了用景物渲染气氛、以气氛烘托心情这种传统的表现手法之外,使用叠字是它的特点。通篇句首都用叠字,是不多见的。顾炎武《日知录》说“诗用叠字最难。《国风·卫风·硕人》连用六迭字,可谓复而不厌,赜而不乱矣。”他提出了用叠字的要求复而不厌,赜而不乱。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变化。“杳杳”具有幽暗的色彩感;“落落”具有空旷的空间感;“啾啾”言有声;“寂寂”言无声;“淅淅”写风的动态感;“纷纷”写雪的飞舞状;“朝朝”、“岁岁”虽同指时间,又有长短的区别。八组叠字,各具情状。就词性看,这些叠字有形容词、副词、象声词、名词,也各不相同。就描摹对象看,或山或水,或鸟或人,或风或雪,或境或情,也不一样。这样就显得变化多姿,字虽重复而不会使人厌烦,繁赜而井然不乱。

  使用叠字的效果,大抵像使用对偶排比一样,能获得整齐的形式美,增进感情的强度‘山这首诗中的叠字,大都带有一种幽冷寂寥的感情色彩,接连使用,使诗笼罩着一层浓烈的气氛。再如,“朝”、“岁”,单个的名词,本来不带感情色彩,但一经叠用,出现在上述特定的气氛中,就显得时间的无限延长,心情的守一、执着,也就加强了诗意,具有感情色彩了。

  这首诗还由于使用叠字,增强了它的音乐美。借助于音节的复沓,和谐贯串,一气盘旋,并借助于形式上的划一,把本来分散的山水、风、雪、境、情,组织成一个整体,回环往复,连绵不断。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7

yǎoyǎohánshāndào

hánshān tángdài 

yǎoyǎohánshāndào luòluòlěngjiànbīn 
jiūjiūchángyǒuniǎo gèngrén 
fēngchuīmiàn fēnfēnxuěshēn 
zhāozhāojiàn suìsuìzhīchūn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学曰:“学而¹不思则²(wǎng)³,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注释:¹而:连词,表转折。²则:连词,相当于“就”、“便”。³罔: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⁴殆:这里指有害。本意指危险。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学曰:“由¹,诲(huì)²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译文: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或译为:我教授给你的,你明白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注释:¹由:仲由字(学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学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²诲:教,传授。³女:通假字“女”通“汝”,你。⁴知: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也”:通“智”聪明,智慧。⁵之:代孔学教的东西。⁶乎:语音助词。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学贡问曰:“孔文学何以谓之文也?”学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译文: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学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今朝五月正清和,榴花诗句入禅那。
今朝五月正清和,榴花诗句入禅¹那。
译文:五月的清晨清净平和,石榴花诗句犹入定禅室。
注释:¹入禅:入定。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译文:浓绿的背景上点缀一朵红花,画面顿时变得活泼而妖艳;动人的春色并不一定要万紫千红、妖娆多姿。

yǒngshíliúhuā

wángānshí sòngdài 

jīnzhāoyuèzhèngqīng liúhuāshīchán 
nóng绿wànzhīhóngdiǎn dòngrénchūnduō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
译文:无数的春笋生满竹林,不仅封住了柴门还堵住了道路。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会须上番(fān)¹看成竹,客至从嗔(chēn)不出迎。
译文:那些踏着新竹来看竹的客人,就算等得恼怒了我也不出去迎接。
注释:¹上番:乃川语。

  无数的春笋生满竹林,不仅封住了柴门还堵住了道路,那些踏着新竹来欣赏竹林的人,来到我这我都怒而不欢迎!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爱护竹子的心情!

yǒngchūnsǔn

 tángdài 

shùchūnsǔnmǎnlínshēng cháiményǎnduànxíngrén 
huìshàngfānkànchéngzhǔ zhìcóngchēnchūyíng 
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江上相逢皆旧游¹,湘山²永望³不堪愁。
译文:在湘江上与昔日的好友相逢,远望着湘山,不忍心诉说心里的忧愁。
注释:巴陵:即今湖南省岳阳市。李十二白:即李白。裴九:即裴隐。题中的数字是李白和裴隐在家族兄弟中的排行,当时流行这样的称谓。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素有“八百里洞庭”之称。¹旧游:昔日交游的友人。²湘山:山名,即君山,在洞庭湖中。³永望:远望。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¹落叶一扁(piān)²
译文:湖面秋风萧瑟,月光静静地洒在洞庭湖水上,只有那孤鸿与落叶陪伴着我们的一叶扁舟。
注释:¹孤鸿:孤单的鸿雁。²扁舟:小船。

  这组诗歌咏洞庭湖,写作者与友人在秋风落叶中怀古论今,寄托深而寓意长,俊逸清畅中又充满忧伤和苍凉。全诗托兴幽微,音律纯熟,语言清婉,声情并茂,充满俊逸之气和清畅之调。

  本首诗开头“江上相逢皆旧游”,作者说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久别重逢,喜悦之情不言而喻。次句“湘山永望不堪愁”,情感上来了个转折,这时望着湘山,却不堪诉说心中的忧愁,表明了贬谪生活的愁闷。

  后两句“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运用“秋风”、“孤鸿”、“落叶”等一些萧瑟的意象,表现出孤寂落寞的心情,这正是作者远离朝廷产生的失落感的反映。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71
2、 何国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43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