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传名教,公深有世风。斯文今乃丧,吾道亦何穷。
翰墨传名教,公深有世风。斯文今乃丧,吾道亦何穷。
埋玉嗟何及,挥金乐未终。子孙知心盛,断狱有阴功。
埋玉嗟何及,挥金乐未终。子孙知心盛,断狱有阴功。

wǎnshíliùshūcháosànèr--cháochōngzhī

hànchuánmíngjiàogōngshēnyǒushìfēngwénjīnnǎisàngdàoqióng

máijiēhuījīnwèizhōngzisūnzhīxīnshèngduànyǒuyīngōng

晁冲之

晁冲之

晁冲之,宋代江西派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叔用,早年字用道。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晁氏是北宋名门、文学世家。晁冲之的堂兄晁补之、晁说之、晁祯之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早年师从陈师道。绍圣(1094~1097)初,党争剧烈,兄弟辈多人遭谪贬放逐,他便在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隐居,自号具茨。十多年后回到汴京,当权者欲加任用,拒不接受。终生不恋功名,授承务郎。他同吕本中为知交,来往密切。其子晁公武是《郡斋读书志》的作者。 ▶ 7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蜃阙半模糊,踏浪惊呼。任将蠡测笑江湖。沐日光华还浴月,我欲乘桴。
(shèn)(què)¹半模糊,踏浪惊呼。任将蠡(lí)²笑江湖。沐日光华还浴月,我欲乘桴³
译文:站立在海边,远望那茫茫大海,那迷迷蒙蒙梦幻一般的境界,直令人不由得惊呼了。面对大海,我想起了古人所说的道理,故任那浅薄无知者去嘲笑吧。大海沐浴了光芒四射的太阳,又好像给月亮洗了澡。我要乘着木筏到海上去看个分明。
注释:¹蜃阙:即海市蜃楼。²蠡测:以蠡测海。³乘桴:乘着木筏。
钓得六鳖无。竿拂珊瑚。桑田清浅问麻姑。水气浮天天接水,那是蓬壶。
钓得六鳖(biē)¹无。竿拂珊瑚。桑田清浅问麻姑²。水气浮天天接水,那是蓬壶³
译文:乘桴于海上垂钓,可曾钓得大鳌吗?其实那钓竿也只是轻拂珊瑚罢了。沧海桑田的巨变,只有麻姑知晓,要想知道这巨变,只有问麻姑了。白浪滔天,一片迷蒙中,哪得见蓬壶?
注释:¹六鳖:以喻气概非凡。²麻姑:女仙名。³蓬壶:海上仙山。

  这首《浪淘沙·望海》,借用美丽的神话传说和成语典故,赋予“水气浮天天接水”的苍茫大海以浪漫色调,写得雄浑壮阔,豪迈奔放。

  “蜃阙半模糊”,这是词人伫立岸边,游目骋怀临远望海所见海市蜃楼的壮观美景。因蜃楼是大气层折光形成的幻景,它飘浮在海面上空,云气迷蒙,无论是楼,还是山,似隐若现,虚无缥渺,远看并不真切清晰,所以,谓之“半模糊”。第二句。写自己望海的感受。大海一片蔚蓝,涛生浪卷,横无际涯,气象万千,再兼之海面上空迷离的蜃楼幻景,构成一帧绝妙的巨幅画作。怎能不令立于海边,任凭舔岸的海浪冲刷、打湿靴子和裤角的观海人惊呼赞叹不已呢!“踏浪惊呼”之余,不由得浮想联翩,感慨不尽:“任将蠡测笑江湖”,不论是那位想用贝壳来测量海深的人,还是那位望洋兴叹的河伯,以及世界上所有的人,在宽广无垠的大海面前,竟显得不仅见识浅薄,孤陋寡闻,可笑得很,而且又是多么渺小卑微,微不足道啊!接下来,描绘大海吞吐日月的壮丽景象。“沐日光华还浴月’’,清晨,朝霞散彩,喷薄的红日,跃出海面,刚刚洗完海水浴,就带着湿漉漉的水雾缓缓爬上天空,把金灿灿的光辉洒向大海;月亮君I临的晚上,一贯以昼夜不歇卷浪示人的大海,幻化出另一幅别样的静谧图案,素月东升,银辉四泻,海水拓印下暗蓝色的天幕上闪烁的繁星和月亮的倒影,仿佛在给月儿冲个凉水澡,海浪轻轻地摇荡着水上的月亮,天上的月亮好像镶嵌在大海上的一枚珍珠,颇富诗情画意。具有秀心慧思的词人,按捺不住澎湃的心潮,不想只做一个立在岸边的观海者,他愿投入大海的怀抱里:“我欲乘桴”,我真想乘上木筏,出海去做个弄潮儿,探寻大海的秘密。“我欲乘桴”,化用《论语》中孔子的话“乘桴浮于海”。到海上去探寻什么呢?换头处“钓得六鳌么?”词人豪情激荡,也欲效法龙伯国身长三十丈、能活一万八千岁的巨人,一下钩就把负载支撑加固海上五座仙山的十五只大鳌中的六只钓上来了。可是,词人虽被大海的美景深深地陶醉了,但头脑毕竟还是十分清醒的。古代神话中的龙伯国那位巨人不是明明已钓走了六只,难道我这个俗世凡子还能一钩下去再钓得六只大鳌吗?问句问得谐趣横生,答句答得幽默风趣:“竿拂珊瑚”,恐怕只能是钓竿拂着珊瑚吧。倒有自我解嘲的韵味。“竿拂珊瑚’’,语出杜甫的《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呈李白》诗:“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和刘克庄的《木兰花慢·渔父词》:“只怕先生渴睡,钓竿拂着珊瑚。”二人虽同用“竿拂珊瑚”一词,但寓意迥异。杜诗意在赞美孔巢父具有神仙风姿;而刘克庄则是戏用《列子·汤问》,寓庄于谐,言出邪气,剑瘫偏锋,挪借杜诗成句用作调笑之资。语带调侃,冷嘲热讽那位痴心妄  想争做姜太公第二的海边钓叟,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钓翁之意不在鱼,想钓的分明是封建帝王这只巨鳌而已。钓叟象征着一心一意企盼奢望能被封建帝王提携见用的天下寒士。只怕这位先生坐在青苔覆盖的石矶上,一个劲儿死心眼地傻等,一旦瞌睡上来,甭说压根就钓不着巨鳌或大鱼,恐怕连手中的渔竿也拿不稳了,不小心拂扫着海里的珊瑚礁吧。钓鳌客通常用来比喻那些具有狂放胸襟,远大志向,伟岸举止的高士奇杰豪客。李白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谒见当朝宰相时,亦自称是“以天下无义丈夫为饵”的“钓鳌词客”。纳兰性德的“钓得六鳌么?竿拂珊瑚”,用意颇近杜诗,满腹诗情,锦心绣口,擅长骑射、文武兼备,具有雄心壮图、豪健英杰之气的词人,也像李白、孔巢文那样“诗卷长留天地间”,具有神仙般风神散朗、倜傥不羁、飘逸不群、清韵雅致的风采英姿。换头二句,写得陶然醉然,狂放疏宕。

  眼望波涛汹涌的大海,词人豪兴横生,逸兴遄飞,向仙女麻姑发问:“桑田清浅问麻姑”。前一段时间曾到蓬莱山,今又重来,发现海水又清浅了许多,于是疑窦顿生,禁不住请问三见大海变桑田的麻姑女神,难道大海又要变成桑田了吗?举目遥望,只见“水气浮天天接水,哪是蓬壶?’’大海一碧万顷,水汽蒸腾,渺渺茫茫,浪拍苍穹,远接天宇,哪里有海上仙山蓬莱、方壶的踪影呢?“水气浮天天接水”一句,首尾均是“水”字,中间镶嵌“天天”叠用,音韵回环往复,悠长谐美,恰到好处地绘出大海天连水、水连天,水天一色雄阔旷远的壮丽画卷如在眼前。

  这阕《浪淘沙》,在纳兰性德词集中,当属于雄浑豪放之作。词人模海范水,紧扣一个“望”字。不仅绘出海市蜃楼若隐若现、迷离不定的朦胧美景,和红日跳海,金光四射,热烈奔放的海上日出图,以及皎月映波,银辉倾泻,清丽素雅的月海静谧画。“沐日光华还浴月”仅七个字,便把两幅色彩殊异,风格迥别的画卷并排呈挂在读者面前。既有霞飞云走般地放纵,又有禅意深藏般的宁静;于华美瑰丽的色泽里,淡出空灵与隽秀。体现出纳兰性德词豪气干云的狂放和如歌行板的娴雅。而且文笔洗炼简淡,言约意丰,文采灿然,真是一字挪易不得。而“水气浮天天接水",更是泼墨酣畅淋漓,大写意般纵笔挥洒出一帧海天相连。浪涛拂云拍天,水天难分界限,浩浩荡荡,容纳乾坤浑成一切之大气的巨幅立体画面。有撼人魂魄、荡涤胸襟、净化心灵、催人向上的力量。

  站在虚怀博袤、如一部大自然奇书般的大海边,词人思绪的狂飚从海涛浪峰上挟势飞腾,巧妙地融入“以蠡测海”、“望洋兴叹”,、“龙伯钓鳌”、“竿拂珊瑚”、“沧海桑田”;等神话传说和成语典故,撷来《汉书》、《庄子》、《列子》、《论语》、《神仙传》以及前贤诗句,融汇贯通,古为今用,不见斧凿之痕,没有掉书袋之嫌。借此引领读者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隔断,透过历史的尘沙,去求索亘古存在的神话故事、成语典故以及“沧海桑田”这一自然现象等所包孕的弦外之音,进一步颔首领悟大海所袒示的美。

参考资料:
1、 张冰,全凤荣编著.历代四季咏物词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12:第342页-第345页

làngtáoshā··wànghǎi--lánxìng

shènquēbànlàngjīngrènjiāngxiàojiāngguānghuáháiyuèchéng

diàoliùbiē竿gānshānsāngtiánqīngqiǎnwènshuǐtiāntiānjiēshuǐshìpéng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¹
译文:对子女没有感情的人不一定是真的豪杰,怜爱孩子怎见得就不是大丈夫呢?
注释:诮(qiào):讥讽。¹丈夫:指有作为的男人。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知否兴风狂啸者¹,回眸(móu)²时看小於(wū)(tú)³
译文:知不知道在山林里兴风狂啸的老虎,还时时回过头来看顾小老虎呢。
注释:¹兴风狂啸者:指老虎。虎啸风生,形容猛虎之威。²眸:指眼睛。³於菟:老虎的别名。

  这首诗的前两句“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坚实有力,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是流传较广的名句。作者没有多用笔墨去铺叙事情的原委,一开始就用哲理性的诗句,雄辩地提出那种“无情”之辈未必是真正的豪杰,而“怜子”者倒完全可以是大丈夫。诗句有力地回击了那些抽象地玩弄“有情”、“无情”的论客,严正指出,以“无情”自嘘的人并不就是英雄,用攻击别人的“怜子”,以显示自己的“无情”更是卑鄙可笑。在鲁迅看来,是否英雄,不在于它是否怜子,而在于他对敌人是否无情。诗句,先用一个“未必”,否定了“无情”论者,又用一个“如何”,诘问攻击“怜子”者,使之无言以对。这两句诗,是对仗的写法,但不是情对,也不是景对,而是理对。它的哲理性很强。气势也很壮。鲁迅在当时的众矢飞射之下,理直气壮地热爱其子,并把这种感情泛而至于广大人民,并不失为丈夫本色,而那些标榜“无情”的人却跟豪杰一点也不沾边。诗人痛斥“无情”论者,没有回避“怜子”,相反地正以“怜子”来证明攻击者的卑鄙,这就完全取得了主动的地位。这两句诗语意深刻,对仗天成,有否定,有肯定,有判断,有诘问,毫不费力,轻而易举,使得讥讽者自讨没趣,本相毕露。

  后两句“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把“怜于如何不丈夫”的句意,扩展开来,在生动的比喻中给攻击者以嘲笑和挖苦;把老虎虽猛也要怜子之意充分表现出来。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曾记述说:“海婴性格活泼,鲁迅曾对我说:这小孩非常淘气,有时弄得我头昏。他竟问我:爸爸可不可以吃的?我答:要吃也可以,自然是不吃的好。我听了一笑,说他正在幻想大盛的时期,而本性又是带神经质的。鲁迅颇首肯。后来他《答客诮》一诗,完全写出了这种爱怜的情绪。”

  这首诗,作者鲁迅分别通过否定句、反问句、疑问句,完成了诗的“起”、“承”、“转”;诗的首句“无情未必真豪杰”采用了否定句,这在诗歌创作中并不常见,但直白易懂,起到了开宗明义的作用;第二句“怜子如何不丈夫”承接第一句,通过反问句式,在意思上更进一层,把“丈夫”与“怜子”联系起来。全诗的题旨更加具体显豁,范围由一般意义的“豪杰”缩小到有孩子的“丈夫”们;第三句干脆不再讲究委婉与周严,直接用“知否”打头,发出无可辩驳的质问——“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推出了最有说服力的证据,语气也更加坚定。“未必”、“如何不”、“知否”都有否定语,却使立论步步深入,也使感情越来越强烈,为最后一句的“合”做了充分的铺垫。

参考资料:
1、 张紫晨.鲁迅诗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175-177页
2、 王志刚 熊畅.新编大学语文: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年:62页
见说岷峨凄怆,旋闻江汉澄清。但觉秋来归梦好,西南自有长城。东府三人最少,西山八国初平。
见说¹(mín)(é)凄怆(chuàng)²,旋³闻江汉澄清。但觉秋来归梦好,西南自有长城。东府三人最少,西山八国初平。
译文:听人说平乱前的岷峨两山,山色惨淡,风物凄凉;而今传闻平乱后的长江,江水澄碧,风清月朗。我就觉得秋风送爽,正好圆梦好还乡。幸亏你在西南布防,筑起长城坚如铁壁铜墙。虽说当年的政事堂,参知政事的三人中你最年轻,而今西南蛮荒地区,平叛后已是一片和平景象。
注释:¹见说:听说。²岷峨凄怆: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三月,官府因筑茂州(治今四川茂汉羌族自治县)城引起与羌人的大规模武装冲突,宋军将士死伤甚众,随后羌人也大量惨遭杀戮。凄怆,凄惨悲伤。³旋:随即。⁴长城:古代北方为防备匈奴所筑的城墙,引申指国家所倚赖的能臣良将。⁵东府:宋代宰相及中书所居称东府,与枢密院(西府)分掌文武大权。⁶三人最少:与冯当世同时担任参知政事的韩绛、王珪等人中,冯氏最为年轻。
莫负花溪纵赏,何妨药市微行。试问当垆人在否,空教是处闻名。唱著子渊新曲,应须分外含情。
莫负花溪¹纵赏²,何妨药市³微行。试问当垆(lú)在否,空教是处闻名。唱著子渊新曲,应须分外含情。
译文:切莫辜负花溪好风景,你尽可以游赏寄兴;成都的药市买卖好兴隆,何妨逛逛药市,微服出行。探问一下昔日当垆的卓文君,而今还在吗?有了你的游赏,那里的名胜才不至于虚有其名。我想,唱着王褒所作的赞美新曲,你心中该别有一番喜庆与豪情。
注释:¹花溪:即洗花溪。在成都市西郊,溪畔有杜甫草堂故居,是宋代游赏盛集的地方。²纵赏:尽情游赏。³药市:宋时成都每年七月至九月有药市,药物丰富,远近药商、游人很多。⁴微行:指官员便装出行。⁵当垆人:指卓文君。当垆,坐在垆边卖酒。

  这首词直接对当时的人事安排发表意见,直接言及国事,并抒发个人情思和历史感慨。

  词的上片主要写冯京守成都时的事功。起首“见说岷峨凄怆,旋闻江汉澄清”,谓动荡不安之岷、峨一带,已出现太平局面,如江汉澄清一般。“见说”、“旋闻”,表明问题解决得很快,又宛然是远道听到家乡新闻的口气,透出一种亲切感。岷峨为四川的岷山和峨眉山,是东坡故乡的名山。“但觉秋来归梦好”,承上“江汉澄清”而来,又映带“岷峨凄怆”之时。久客思乡,故有“归梦”;乱止忧除,故觉“梦好”。东坡之“归梦好”,是因为蜀中有能人镇守,即所谓“西南自有长城”。南朝宋檀道济被文帝收捕,怒曰:“乃坏汝万里长城!”唐李勣守并州,突厥不敢南侵,唐太宗甚至夸他是“贤长城远矣”。词至此,以“长城”为喻,转入写冯京。“东府三人最少”,提到他任参知政事的时候,宰执中年纪最轻,意味着最有锐气。冯京于熙宁三年六月为枢密副使,旋改参知政事,踏进政府最高层以此开端,东坡也不忘他参政任上推荐自己的一段因缘,所以提出这一点。“西山八国初平”,借用韦皋事以指冯京之安抚茂州诸蕃部,写其事功亦以称美其人。韦、冯都是镇守西川,事实又相类,此句用典十分贴切,比之直写冯京茂州事,显得典雅有风致。

  词的下片转而叙述西蜀的风土人情。结合冯京的知府兼安抚使身份,拟写他那里的公余游赏生活,和人民的关系,起到调剂词情的作用。“莫负花溪纵赏,何妨药市微行”。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载:“四月十九日,成都谓之浣花。遨头宴于杜子美草堂沧浪亭。倾城皆出,锦绣夹道。自开岁宴游,至是而止,故是盛于他时。予客蜀数年,屡赴此集,未尝不晴。蜀人云:‘虽戴白之老,未尝见浣花日雨也。’”这确是一个游赏的好去处。以“遨头”称州郡长官,意为嬉游队伍的首领。东坡有“遨头要及浣花前”的诗句。《老学庵笔记》卷六谓“成都药市以玉局化为最盛,用九月九日”;其《汉宫春》词以“重阳药市”与“元夕灯山”为对,其盛况也可以想见。庄绰《鸡肋编》卷上记成都重九药市较详:“于谯门外至玉局化五门,设肆以货百药,犀麝之类皆堆积。府尹、监司,武行以阅。又于五门之下设大尊,容数十斛,置杯勺,凡名道人者,皆恣饮。如是者五日。”这两处游乐,都是群众性的盛集,且都有州郡长官参与。词以“莫负”、“何妨”的敦劝口吻出之,期盼冯京与民同乐,委婉入情。接着“试问当垆人在否,空教是处闻名”,提起有名的“文君当垆”故事。词中只写到文君,当兼有相如内。这是一则文人才女的风流故事,历代被人津津乐道。如李商隐《杜工部蜀中离席》诗云:“美酒成都堪送老流,当垆仍是卓文君。”而他的另一首《寄蜀客》诗则云:“君到临邛问酒垆,近来还有长卿无?”东坡的“试问当垆人在否”,立意与之相同,也是说这样的风流人物不在了,只有佳话留传。这意味着人文鼎盛的成都,应该还有特别突出的人材出现,这就期望着地方长官的教导和识拔了。结尾“唱着子渊新曲,应须分外含情”,便体现了这样的意思。这两句重点“新曲”二字,借王褒作诗教歌称美王襄事,转到歌颂冯京的意思上面。这是指文治,与上片的颂其武功相呼应。“应须分外含情”,表示了东坡拳拳的情意,这内中应该有政治上志同道合的一份。

  此词为《东坡乐府》中唯一的一首言事词,全词既抒发作者个人的情思,又穿插历史感慨,意境颇高,读来有大气磅礴之感。在写作手法上,这首词述事、用典较多,写得较为平实,又多排偶句,但由于作者以诗为词,以诸多虚词斡旋其间,又多用于句首,两两呼应,读来颇觉流利,使全词气机不滞。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716-719
2、 刘默.宋词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73

mǎnzi··zhōuzuòshǒuféngdāngshì--shì

jiànshuōmínéchuàngxuánwénjiānghànchéngqīngdànjuéqiūláiguīmènghǎo西nányǒuzhǎngchéngdōngsānrénzuìshǎo西shānguóchūpíng

huāzòngshǎngfángyàoshìwēixíngshìwèndāngrénzàifǒukōngjiàoshìchùwénmíngchàngzheziyuānxīnyīngfēnwàihánqíng

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准少英迈¹,通《春秋》三传。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²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³(zhé)出符移,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累迁殿中丞、通判郓(yùn)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yú)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译文:寇准年少时才智超群,通晓《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他十九岁的时候,考中了进士。宋太宗选用贤才,多次到殿前看望询问,年纪小的人常常会(被)免职离开。友人让寇准增加年龄,(寇准)回答说:“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怎么可以欺骗皇上呢?”后来考取了(进士),被授官大理评事。管理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次到征收赋税徭役的时候,(寇准)从来没有下发征收的文件,只是将乡里百姓的姓名写出来贴在县衙的门口,百姓没有敢超出规定期限的。多次提升到殿中丞,担任郓州通判。(后来)被征召到学士院考核,被授予右正言,直史馆,担任三司度支推官,转任为盐铁判官。正赶上(皇上)下诏召集百官议事,寇准努力诉说利益与损害,皇帝更加重视他。提拔为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曾经在宫殿里当面向皇帝反映情况,话语不符合(皇帝的意思),皇帝生气(地)站起身来,寇准就拉着皇帝的衣服,让皇帝重新坐下,事情解决才退下。皇上因此嘉奖他,说:“我得到寇准,(就)如同唐太宗得到了魏徵啊。”
注释:¹英迈:才智超群。²或:有的人。³未尝:不曾。⁴辄:就。
问花花不语,为谁落,为谁开。算春色三分,半随流水,半入尘埃。人生能几欢笑,但相逢、尊酒莫相催。千古幕天席地,一春翠绕珠围。
问花花不语,为谁落,为谁开。算春色三分,半随流水,半入尘埃。人生能几欢笑,但相逢、尊酒莫相催。千古幕天席地¹,一春翠绕珠围²
译文:问花花不说话,为谁零落为谁而开。就算有三分春色,一半已随水流去,一半化为尘埃。人生能有多少欢笑,故友相逢举杯畅饮却莫辞推。整个春天翠围绿绕,繁花似锦把天地遮盖。
注释:¹幕天席地:以天地为幕席,比喻高旷的意思。²翠绕珠围:形容豪华,又称珠围翠绕。
彩云回首暗高台。烟树渺吟怀。拚一醉留春,留春不住,醉里春归。西楼半帘斜日,怪衔春、燕子却飞来。一枕青楼好梦,又教风雨惊回。
彩云回首暗高台¹。烟树渺(miǎo)吟怀。拚一醉留春,留春不住,醉里春归。西楼半帘斜日,怪衔(xián)春、燕子却飞来。一枕青楼²好梦,又教风雨惊回。
译文:回首高台烟树隔断昏暗一片。不见美人踪影令人更伤情怀。拚命畅饮挽留春光却挽留不住,乘着酒醉春天又偷偷离开。西楼斜帘半卷夕阳映照,奇怪的是燕子衔着花片仿佛把春带来。刚刚在枕上做着欢乐的美梦,却又让无情的风雨声破坏。
注释:¹高台:即高阳台。²青楼:指妓女所居之处。

  梁曾《木兰花慢·西湖送春》词,并没有严格按照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路数来写,反倒即景生情,情景交融,写出了对春景极力挽留又无力挽留的情绪变化。

  “问花花不语,为谁落,为谁开?”以问句开头,语义显豁。开篇是发问的动作,后两句是问的内容。其实作者心中是有数的。

  “花开花落”,“总赖东君主”。眼下的情形是,十分春色,仅余三分。就是这三分春色,也将一半随波而逝,一半化作尘埃。良辰美景,如此难留。人世难逢开口笑。一旦好友相遇,干脆浮一大白,尽情享受这美好时光好了。白天不妨以天地为幕席,喝个痛快,更有妓女劝酒,沉醉春风。作者问花不语,逢酒必饮,看起来十分放浪佻达,但细细品味,好像仍有抱负不得施展的抑郁隐含其中。毕竟残春、流水、尘埃的意象,是无法让人变得斗志昂扬的。“幕天席地”、“翠绕珠围”的场面,热闹倒是热闹,但未必能排遣愁怀。

  词的过片以时间为轴,继续描写诗人的感受。开头通过“彩云”暗高台,“烟树渺吟怀”,来提示时间已悄然流逝。分明是触景生情,伤感春暮,频频举杯,开怀痛饮。但找了正当的理由:作者拼一醉不为别的,只为了将春留住。结果入喝得烂醉,春天居然偷偷溜走了。“醉里春归”,极言佳期易逝,不过一场宴饮功夫,就送走了春天。此时夕阳欲坠,燕子已纷纷归巢。白日有妓女陪酒,夜里有妓女伴眠,是当时文人的习惯作法。可惜“青楼好梦,又教风雨惊回”。好端端的梦境被风雨打破。暗喻出作者表面放荡不羁、自甘沉沦,实际上还是渴望有所作为,有所进取的。不然完全可以沉醉在温柔乡里,一直睡到东方既白。这里“风雨惊回”,不妨认为是纪实,但也流露出作者的某种企盼。

  全词的情绪变化有耐人寻味之处:上片主张“但相逢、尊酒莫相推”,是基于“人生能几欢笑”的前提,堪称豪放。待到“拼一醉留春,留存不住,醉里春归”。已见无奈,已觉伤感,直到“一枕青楼好梦,又教风雨惊回”,则不仅是伤感,而且是悲哀了。留春不住,可叹天意,青楼梦醒,叫人不堪。字面上没有失望,伤感的意思,而风雨惊梦的细节,还是泄露了作者好梦难圆的惆帐。这其间,不光包括对春光易逝的叹惋,也应包含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无奈。

参考资料:
1、 黄浩.《一杆烟雨:历代词赏析》.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109-111

lánhuāmàn··西sòngchūn--liángcéng

wènhuāhuāwèishuíluòwèishuíkāisuànchūnsānfēnbànsuíliúshuǐbànchénāirénshēngnénghuānxiàodànxiāngféngzūnjiǔxiāngcuīqiāntiānchūncuìràozhūwéi

cǎiyúnhuíshǒuàngāotáiyānshùmiǎoyín怀huáipànzuìliúchūnliúchūnzhùzuìchūnguī西lóubànliánxiéguàixiánchūnyànziquèfēiláizhěnqīnglóuhǎomèngyòujiàofēngjīnghuí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