輶车骆马往从谁,梦浦兰台日更迟。
輶车骆马往从谁,梦浦兰台日更迟。
欲识桃花最多处,前程问取武陵儿。
欲识桃花最多处,前程问取武陵儿。

sòngbiéjīngnánzhāngpànguān--

yóuchēluòwǎngcóngshuímènglántáigèngchí

shítáohuāzuìduōchùqiánchéngwènlíngér

独孤及

独孤及

独孤及(725~777),唐朝散文家,字至之,河南洛阳人,天宝末,以道举高第,补华阴尉。代宗召为左拾遗,俄改太常博士。迁礼部员外郎,历濠、舒二州刺史,以治课加检校司封郎中,赐金紫。徙常州,卒谥曰宪。集三十卷,内诗三卷,今编诗二卷。 ▶ 89篇诗文

猜您喜欢
薄露初零,长宵共、永昼分停。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
薄露初零,长宵(xiāo)共、永昼分停¹。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yíng)。芝兰²为寿,相辉映、簪(zān)(hù)³盈庭。花柔玉净,捧觞(shāng)别有娉(pīng)
注释:¹分停:平分。²芝兰:香草,喻指佳子侄。³簪笏:官吏所用的冠簪和手板,这里指代众高官。⁴娉婷:此指美女。
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安石须起,要苏天下苍生。
鹤瘦松青¹,精神与、秋月争明。德行文章,素驰日下²声名。东山高蹈(dǎo)³,虽卿(qīng)相、不足为荣。安石须起,要苏天下苍生
注释:¹鹤瘦松青:鹤鸟寿长谓之仙鹤,松柏常年青翠,故合用为祝寿之辞。²日下:指京都。³东山高蹈:一则以隐居会稽东山的晋人谢安比喻寿主;二则寿主晁补之之原籍齐州,即今山东一带。在宋朝,人们习惯地把齐州一带叫做东山、东郡或东州。谢安,字安石。⁴苍生:指百姓。

  此词从明抄本《诗渊》录出,原词注明作者“宋李易安”,是近年发现的,孔繁礼《全宋词补辑》收之。

  这是一篇寿词,虽然也极尽褒誉,但却流露了忧国忧民之志,蕴含着一股壮气豪情。

  上片交代时间地点、场面气氛,词清句丽,风格典雅。“薄露初零,长宵共永昼分停。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是指:正当薄露刚开始洒落,夜晚与白昼长短完全相同的这个不同一般的时候;处身环水而起、高耸入云的楼阁亭榭之内,宛如来到了传说中的蓬莱、瀛州海上仙岛。“长宵共永昼分停”句中的“分停”,即“停分”,中分之意;一年之中只有春分、秋分这两天是昼夜所占时间相等,古人称这两天为“日夜分”。这里并未指明是春分还是秋分,从“薄露初零”看,似是仲秋之月的“秋分”,固为秋天到来,暑气渐退,昼热夜冷,容易有露水;然而再从下文馈礼中有兰花来看,或许是仲春之月的“春分”;当然如果“芝兰为寿”中的“芝兰”仅作为一种象征高雅来说,只能认为是虚写,而“薄露初零”却是实况描述,所以很可能是秋分时候。

  “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写的是友人在做寿,词人及众嘉宾来贺:大家献上了淡雅清香的兰花和益寿延年的灵芝,拜寿的人们簇拥着寿星老人一时间充塞了往日幽静的庭院,其中也不乏尚称风雅的达官贵人,他们的鲜明的服色、佩饰与名士清儒的布衣潇洒相辉映。寿筵开始了,气氛自是十分炽烈,但词作者却避开这些必然现象,笔下一滑,转向了筵席间穿梭般飞去飘来为客人倾酒捧觞的侍女们,“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之句,是作者从活动的大场面中捕捉的一个迷人的动作:她们像花一般柔媚,像玉一样晶莹,双手捧觞穿行席间向客人劝酒,翩翩风姿令人开怀一醉,表达了主人待客之真诚。上片寥寥数语,便将良辰、美景、主贤、宾嘉之乐都烘托纸上了。

  下片是对寿者的祝愿之词,尾句显示出作者爱国爱民的心愿,写得委婉、曲折、含蓄、脱俗。“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先以两个比喻句起兴,再引出直面的颂扬:愿您体魄健壮如鹤之清癯矍铄,如松之耐寒长青,愿您精神光照万物与朗朗秋月竞比光明;您的品德学问历来是独领风骚、名噪京城。至此便将一位德高望重、受人景仰的典范人物的形象勾画了出来,下面“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仍是溢美之辞,仍是使用比喻手法,但却因借用现成典故,便将内容表达更进一步、更深一层。“东山高蹈”,用的是晋代文学家、政治家谢安的故事。谢安,字安石,才学盖世,隐居东山,后应诏出仕,官至司徒。后人因以“东山”喻隐居之士;高蹈,在此也指隐居生活。该句是说:谢安隐居东山,却蜚声朝野,光耀无比,虽为王侯卿相,哪一个比得上他!以谢安隐居东山称比筵上的寿诞主人,可谓臻于至极了。尾句十分精彩,继续以谢安相比,赞誉、推崇之中加进了激励,且注入了以生民为重、迅速救民于水火之中的急切心情,真是一句千钧:“安石须起,要苏天下苍生。”安石在东山隐居不肯应诏出仕之时,时人发出了“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的叹惋,词人就该语加以引发以激励眼前这位名士:您一定要像谢安一样快快挺身出仕,揭露奸佞误国,挽救在战乱中受尽蹂躏折磨的黎民。易安居士发自内心的呼喊,使这首以祝寿为内容的词作在主题思想上得到了升华。

xīn ·chūlíng

qīngzhào sòngdài 

chūlíng chángxiāogòng yǒngzhòufēntíng ràoshuǐlóutái gāosǒngwànzhàngpéngyíng zhīlánwéishòu寿 xiānghuīyìng zānyíngtíng huāróujìng pěngshāngbiéyǒupīngtíng 
shòusōngqīng jīngshén qiūyuèzhēngmíng xíngwénzhāng chíxiàshēngmíng dōngshāngāodǎo suīqīngxiāng wéiróng ānshí yàotiānxiàcāngshēng 
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
朝旦发阳崖¹,景²落憩(qì)³阴峰
译文:清晨出发于南山岩崖,傍晚歇息在北山顶峰。
注释:南山:指今浙江省嵊州市西北的突山、石门山一带。北山:相对南山而言,指今浙江省上虞市南的东山一带。瞻(zhān):往前或往上看。¹阳崖:指南山。古时以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所以称南山为阳崖。²景:日光,这里指太阳。³憩:休息。⁴阴峰:北山。
舍舟眺迥渚,停策倚茂松。
舍舟眺(tiào)¹(jiǒng)²(zhǔ)³,停策倚茂松。
译文:离船眺望远处的沙洲,拄杖倚靠丰茂的青松。
注释:¹眺:远望。²迥:远。³渚:水中的小块陆地,也称洲。⁴停策:止步的意思。策,手杖。
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
侧径既窈(yǎo)(tiǎo)¹,环洲亦玲珑²
译文:盘山的小径蜿蜒幽深,圆圆的小洲晶莹空明。
注释:¹窈窕:细长曲折的样子。²玲珑:澄明闪光的样子,形容小洲在天光水色辉映中的状态。
俯视乔木杪,仰聆大壑淙。
俯视乔木杪(miǎo)¹,仰聆大壑淙(cóng)²
译文:俯视可见高树的梢头,举首聆听深谷的水声。
注释:¹杪:树梢。²淙:流水声。
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
石横水分流,林密蹊(xī)¹绝踪。
译文:巨石横谷使涧水分流,密林遮断路径的去向。
注释:¹蹊:小路。
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
解作¹竟何感?升长皆丰容²
译文:春雨普降催万物萌动,草木滋长正葱葱茏茏。
注释:¹解作:雷雨大作。²丰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
初篁(huáng)¹²绿箨(tuò)³,新蒲含紫茸(róng)
译文:初生的丛竹包裹绿皮,新绿的蒲草紫花待放。
注释:¹篁:竹子。²苞:包裹。³箨:竹笋一层层的外皮。⁴新蒲:新生的蒲草。蒲,即菖蒲,生于水边,有香气,根可入药。⁵紫茸:初生的蒲叶呈紫色,所以称紫茸。茸,初生的草。
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
海鸥¹戏春岸,天鸡²弄和风。
译文:海鸥嬉戏于春日水岸,天鸡弃羽于和煦暖风。
注释:¹海鸥:一名江鸥,水鸟名,随潮水上下翻飞。²天鸡:鸟名,丹鸡。
抚化心无厌,览物眷弥重。
抚化¹心无厌²,览物³(juàn)(mí)重。
译文:与万物同化内心仍是不满足,观照物象而悄然移情。
注释:¹抚化: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渗透到自然万物之中,并与之融为一体;万物有盛衰荣枯的变化,自己也就随之而产生喜怒哀乐。²心无厌:面对美好的自然万物,总是看不够。厌,满足。³览物:观赏景物。⁴眷:留恋。⁵弥:更。
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
不惜去人¹远,但恨莫与同。
译文:不惜古人隐逸去久远,只遗憾今人情志不与同。
注释:¹去人:隐逸之人。
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通?
孤游非情叹,赏废¹理谁通?
译文:独游违我真情而慨叹,赏乐废止玄理谁能通。
注释:¹赏废:赏心之事废止,也就是说,再也不能与好友欢会言笑了。

  这是一首写景咏物诗,它以从南山往北山经巫湖中的所见为主要描绘对象,勾勒出一幅秀美的山水长卷。由于诗人在南山和北山都有住所,故经常往来于两地之间。

  诗的一开始,以“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指出湖中的旅程要行一天。这一天的浮游乐趣,所见佳景自然是不胜抒写的。诗人对此并未用墨,而将笔力放在登岸后的所见之上。当诗人结束水面漂泊,舍舟登岸并以马代步时,别是一种情趣。举目四望,远处的沙诸依稀可辨,驻马依傍于茂林古松之下,放眼远眺。“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这是远景描写,因为离得远,“侧径”显得“窈窕”细小,“环洲”也更见其“玲珑”巧妙。诗人用两个连绵字将陆地水中的景致写活了。 “侧径’’既弯曲细小,便以“窈窕”昵称, “环洲”在湖水的波光潋滟中愈觉高低明灭、娇小别致,故冠之以“玲珑”。然后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改变视觉角度,从听,闻两个侧面写景抒情,“俯视”是参天的乔木,反映出诗人是憩息于阴峰之上,故有俯视乔木的奇笔;“仰聆”是山间大壑中的波声,群岩叠嶂,谷中水流与怪石相搏,在万壑之问激起万千优美的回响。下句“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是对上文的承接。“石横”是指分水岭,水因之分流,这是沟壑中流水声响变化万千的原因;“林密”是对上文“茂松’’的照应,而“蹊绝踪"也正是因为“侧径既窈窕’’之故。谢灵运直睹除沅的风光,当他陷入路绝之境无法更向上攀登时,才会觉得情怀得到畅快的抒泄。只有到了险峰之巅可以栖迟的地方,他才能纵目四顾,饱览周围的景物。

  “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这两句是用典,是据《周易》“天地解而雷雨作”仿改,天地变化,乾坤交泰,造物主使万物丰容繁盛。接下来,用工笔重彩绘出一幅山水图:新竹长出嫩绿的苞芽,芦蒲的初蕊绽出紫色的茸毛。沙鸥在春水江岸嬉戏,美丽的飞禽在和风中上下颓飞。诗人以客观的笔触刻画山水景物,使之历历如在目前。面对这秀丽的大自然,只有与万物同化才能不为外物所惑以致贪欲无厌。但是对景难排,眷恋人间之美的情感愈加强烈。由于诗人厌倦世态,宁愿离开喧嚣的人境,独处于此深山之中,唯恨憾的是没有古代贤人青甚与同游。既然已是孤居独游,一味伤感而嗟叹便大可不必。这种超然物外,寄情山水的情怀无人理解,字里行间流露出“世人莫余知”的遗憾心情。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姚奠中,胡国瑞等著.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词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03:第692页

nánshānwǎngběishānjīngzhōngzhāntiào--xièlíngyùn

cháodànyángjǐngluòyīnfēng

shězhōutiàojiǒngzhǔtíngmàosōng

jìngyǎotiǎohuánzhōulínglóng

shìqiáomiǎoyǎnglíngcóng

shíhéngshuǐfēnliúlínjuézōng

jiězuòjìnggǎnshēngzhǎngjiēfēngróng

chūhuángbāo绿tuòxīnhánrōng

hǎiōuchūnàntiānnòngfēng

huàxīnyànlǎnjuànzhòng

rényuǎndànhèntóng

yóufēiqíngtànshǎngfèishuítōng

君讳嘉,字万年,江夏鄂人也。曾祖父宗,以孝行称,仕吴司空。祖父揖,元康中为庐陵太守。宗葬武昌新阳县,子孙家焉,遂为县人也。君少失父,奉母二弟居。娶大司马长沙桓公陶侃第十女,闺门孝友,人无能间,乡闾称之。冲默有远量,弱冠、俦类咸敬之。同郡郭逊,以清操知名,时在君右。常叹君温雅平旷,自以为不及。逊从弟立,亦有才志,与君同时齐誉,每推服焉。由是名冠州里,声流京邑。
君讳¹嘉,字万年,江夏²³人也。曾祖父宗,以孝行称,仕吴司曾。祖父揖(yī),元康中为庐陵太守。宗葬武昌新阳县,子孙家焉,遂为县人也。君少失父,奉母二弟居。娶大司马长沙桓公陶侃第十女,闺门孝友,人无能间,乡闾称之。冲默有远量¹⁰,弱冠、俦(chóu)¹¹咸敬之。同郡郭逊,以清操知名,时在君右¹²。常叹君温雅平旷¹³,自以为不及。逊从弟立,亦有才志,与君同时齐誉,每推服焉。由是名冠州里,声流京邑(yì)
译文:已故孟君,讳名嘉,字万年,江夏郡鄂县人氏。曾祖父孟宗,因孝行而闻名,在吴国做官,为司空。祖父孟揖,晋惠帝元康年间做过庐陵太守。孟宗死后葬在武昌郡新阳县,子孙在那里安家,于是成为该县人氏。孟嘉君少年丧父,奉养母亲同二弟住在一起,娶大司马长沙桓公陶侃的第十女为妻,在家孝敬长辈,兄弟和睦,无人能使他们相互疏远,为此受到当地人的称赞。孟嘉君襟怀淡泊,语言简默,很有度量,二十岁时,已受到同辈人的敬佩。同郡的郭逊,以清高的节操而闻名,当时名声在孟嘉之上。他常赞叹孟嘉温文儒雅、平易旷达,认为自己不如孟嘉。郭逊的堂弟郭立,也是有才华有志向之人,他与孟嘉同时而名声相当,却常对孟嘉推许心服。因此孟嘉名冠卅里,声传京城。
注释:征西大将军:指桓温。孟嘉长期为桓温僚佐,最后任其长史。长史:大将军属官之一。府君:汉晋时尊称太守为府君,子孙对先父先祖亦称府君。孟嘉是陶渊明外祖父,故称孟府君。¹讳:避讳。死者名要避讳,所以提起名时要说讳某。²江夏:郡名,郡治在今境湖北安陆境。³鄂:从《晋书》《世说新语注》应作鄳(méng)。晋时江夏郡有鄳县无鄂县。鄳,今河南罗山县。⁴司曾:官名。李本作“司马”。⁵元康:晋惠帝年号(291—299年)。⁶新阳:从《世说新语注》应作阳新。阳新,三国吴所置,故城在今湖北阳新县西南六十里。《晋书·地理志》武昌郡下有阳新县。孟氏原籍鄳县,孟嘉实为阳新人。⁷长沙桓公陶侃:陶侃字士行,封长沙郡公。死后进位大司马,谥曰桓。⁸乡闾称之:曾本云“一作乡闾伟之”。⁹冲默:淡泊沉静。¹⁰远量:超俗的度量。¹¹俦类:朋辈。¹²君右:君之上,指在孟嘉以上。¹³温雅平旷:这是郭逊给孟嘉的品题。
太尉颍川庾亮,以帝舅民望,受分陕之重,镇武昌,并领江州。辟君部庐陵从事。下郡还,亮引见,问风俗得失。对曰:“嘉不知,还传当问从吏。”亮以麈尾掩口而笑。诸从事既去,唤弟翼语之曰:“孟嘉故是盛德人也。”君既辞出外,自除吏名。便步归家,母在堂,兄弟共相欢乐,怡怡如也。旬有余日,更版为劝学从事。时亮崇修学校,高选儒官,以君望实,故应尚德之举。太傅河南褚裒,简穆有器识,时为豫章太守,出朝宗亮,正旦大会州府人士,率多时彦,君座次甚远。裒问亮:“江州有孟嘉,其人何在?”亮云:“在座,卿但自觅。”裒历观,遂指君谓亮曰:“将无是耶?”亮欣然而笑,喜裒之得君,奇君为裒之所得。乃益器焉。举秀才,又为安西将军庾翼府功曹,再为江州别驾、巴丘令、征西大将军谯国桓温参军。
太尉颍(yǐng)川庾(yǔ)¹,以帝舅民望,受分陕之重²,镇武昌,并领江州。辟(bì)³君部庐陵从事。下郡还,亮引见,问风俗得失。对曰:“嘉不知,还传当问从吏。”亮以麈(zhǔ)掩口而笑。诸从事既去,唤弟翼语之曰:“孟嘉故是盛德人也。”君既辞出外,自除吏名。便步归家,母在堂,兄弟共相欢乐,怡怡如也。旬有余日,更版为劝学从事¹⁰。时亮崇修学校,高选儒官,以君望实¹¹,故应尚德之举。太傅河南褚(chǔ)(póu)¹²,简穆¹³有器识,时为豫章太守,出朝宗亮¹⁴,正旦¹⁵大会州府人士,率多时彦¹⁶,君座次甚远。裒问亮:“江州有孟嘉,其人何在?”亮云:“在座,卿但自觅。”裒历观,遂指君谓亮曰:“将无¹⁷是耶?”亮欣然而笑,喜裒之得君,奇君为裒之所得。乃益器¹⁸焉。举秀才,又为安西将军庾翼府功曹,再为江州别驾、巴丘令、征西大将军谯(qiáo)国桓温¹⁹参军。
译文:太尉庾亮是颍川人,他以皇帝舅父的身份和在国内的威望,受命辅佐朝政的重任,坐镇武昌,兼任江州刺史。他征召孟嘉为其所部庐陵郡的从事。一次孟嘉下郡回来,庾亮召见,问他下面风俗好坏。孟嘉回答说:“孟嘉不知道,待我回旅舍时当问问随从的小吏。”庾亮拿着拂麈掩口而笑。诸位从事离开后,庾亮叫来弟弟庾翼并对他说:“孟嘉毕竟是有盛德之人啊。”孟嘉告辞出来之后,自己除去其从事的官名,就步行还家;老母在堂,兄弟共相欢乐,一派和悦。过了十多天,孟嘉被改任为劝学从事的官职。当时庾亮重视修建学校,选拔德高望重者为儒官,凭着孟嘉的名望和实才,所以符合这一重视道德修养的职务。太傅褚裒是河南人,他干练而温和,很有度量且有才识,当时他任豫章太守。一次他离开豫章来朝见庾亮,适逢正月初一庾亮大会州府人士,其中大多是贤俊名流之辈,孟嘉的座位离主座很远。诸裒问庾亮:“江州有位孟嘉,他在哪里?”庾亮说:“他在此,您只管自己寻找。”褚裒一一看过,于是指着孟嘉对庚亮说:“难道不是这人吗?”庾亮高兴地笑了,喜的是褚裒能认出孟嘉来,同时也为孟嘉能被褚裒认出来而感到惊奇,于是就更加器重孟嘉。孟嘉君被推举为秀才,又做过安西将军庾翼府的功曹,还做过江州别驾、巴丘县令。征西大将军谯国人桓温的参军。
注释:¹颍川庾亮:庾亮字元规,颍川人。晋成帝时,以帝舅身份当政。死后追赠太尉。²分陕之重:陕,地名,今河南陕县。周成王时,周公、召公分陕而治。周公统治陕以东,召公统治陕以西。后世凡两大臣夹辅王室者,称为分陕重任。庾亮以征西将军、江荆豫三州刺史,总摄长江上游军政,与丞相王导共佐晋室,所以说受分陕之重。³辟:征聘。⁴部庐陵从事:委任庐陵郡从事。庐陵郡属江州。从事,官名。⁵还传:回到传舍。传舍,驿舍。⁶麈尾:麈,鹿类。以麈尾做成的拂麈叫做麈尾。当时贵族名士多手持此物。⁷盛德人:有道名流。⁸自除吏名:李本无“名”字。⁹版:授职,委任。¹⁰劝学从事:官名。¹¹望实:名望实才。¹²褚裒:字季野。曾为豫章太守,《晋书》有传。¹³简穆:简贵沉默。¹⁴出朝宗亮:朝宗,这句话是说离开豫章朝见庾亮。¹⁵正旦:元旦。¹⁶时彦:当代知名人士。¹⁷将无:岂不,难道不。晋人习语。¹⁸益器:越发器重。¹⁹桓温:字元子,谯国(今安徽怀远县)人。时为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
君色和而正,温甚重之。九月九日,温游龙山,参左毕集,四弟二甥咸在座。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吹君帽坠落,温目左右及宾客勿言,以观其举止。君初不自觉,良久如厕。温命取以还之。廷尉太原孙盛,为咨议参军,时在座,温命纸笔令嘲之。文成示温,温以著坐处。君归,见嘲笑而请笔作答,了不容思,文辞超卓,四座叹之。奉使京师,除尚书删定郎,不拜。孝宗穆皇帝闻其名,赐见东堂。君辞以脚疾,不任拜起。诏使人扶入。
君色和而正,温甚重之。九月九日,温游龙山¹,参左毕集,四弟二甥(shēng)咸在座。时佐吏并著戎服²。有风吹君帽坠落,温目左右及宾客勿言,以观其举止。君初不自觉,良久如厕。温命取以还之。廷尉太原孙盛³,为咨议参军,时在座,温命纸笔令嘲之。文成示温,温以著坐处。君归,见嘲笑而请笔作答,了不容思,文辞超卓,四座叹之。奉使京师,除尚书删定郎,不拜。孝宗穆皇帝¹⁰闻其名,赐见东堂。君辞以脚疾,不任拜起。诏使人扶入。
译文:孟嘉君为人和气而且正派,桓温非常看重他。九月九日,桓温游龙山,所部参佐官吏全都到齐,他的四弟二甥也都在坐。当时下属官员都穿着军装,一阵风将孟嘉的帽子吹落在地,桓温目示左右及宾客不要讲话,以观孟嘉的举止。孟嘉开始并没在意,过了好一阵子起身上厕所去了,桓温叫人把帽子捡起还给孟嘉。廷尉太原人孙盛任谘议参军,当时在坐,桓温使人拿来纸笔,让他写文嘲笑孟嘉。文章写好后给桓温看,桓温把它放在孟嘉的坐处。孟嘉返回坐处,见嘲笑自己的文章后,便请求纸笔作答,丝毫不加考虑,文辞超众卓越,四座之人为之赞叹。奉命出使京城,被任命为尚书删定郎,他没有接受任命。晋穆帝司马耽闻其名,要在东堂亲自召见孟嘉,孟嘉以脚疾为借口推辞不去,说自己不能做拜见的礼节,皇帝还是下诏命人将他扶入东堂相见。
注释:¹龙山:在今湖北江陵县西北。²戎服:军服。³太原孙盛:孙盛字安国,太原人,当时著名文士。⁴著坐处:放在嘉座上。⁵了不:讫不,竟不。⁶容思:需要构思。⁷除:授职。⁸尚书删定郎:官名。⁹不拜:不谢官,不就职。¹⁰萧穆皇帝:晋穆帝司马聃。在位年号为永和及升平(345—361年)。
君尝为刺史谢永别驾。永,会稽人,丧亡,君求赴义,路由永兴。高阳许询,有隽才,辞荣不仕,每纵心独往。客居县界,尝乘船近行,适逢君过,叹曰:“都邑美士,吾尽识之,独不识此人。唯闻中州有孟嘉者,将非是乎?然亦何由来此?”使问君之从者。君谓其使曰:“本心相过,今先赴义,寻还就君。”及归,遂止信宿,雅相知得,有若旧交。
君尝为刺史谢永别驾。永,会(kuài)(jī)人,丧亡,君求赴义¹,路由永兴。高阳许询²,有隽才,辞荣不仕,每纵心独往。客居县界,尝乘船近行³,适逢君过,叹曰:“都邑美士,吾尽识之,独不识此人。唯闻中州有孟嘉者,将非是乎?然亦何由来此?”使问君之从者。君谓其使曰:“本心相过,今先赴义,寻还就君。”及归,遂止信宿,雅相知得,有若旧交。
译文:孟嘉君曾经做过刺史谢永的别驾。谢永是会稽人,不幸去世,孟嘉请求前去吊丧,以尽往日下属之情,途经永兴县。高阳人许询,有俊才,辞去荣禄不愿做官,常常随心所欲,独来独往,此时正客居在永兴县界。一次他乘船到附近去,正遇孟嘉经过,他赞叹道:“都市中的优秀人物我全都认识,唯独不识此人。也只有中州的孟嘉,只闻其名未见其人,这难道不正是他吗?可是他又因何而至此地呢?”许询请人去向孟嘉的随从打听。孟嘉告诉来人说:“我本就打算前去拜访,现在我先去吊丧尽义,不久回头就到许先生那里去。”孟嘉返回时,于是就在许询处连住两夜,两人相互成为知音,彼此很是投机,像是多年的老友。
注释:¹赴义:汉晋时,对上司吊丧送葬,成为当然义务。所以吊丧称作赴义。²许询:高阳新城人,当时名士。³乘船近行:李本作“乘舡近行”。近行,在相近处行舟。⁴信宿:一宿叫宿,再宿叫信。
还至,转从事中郎,俄迁长史。在朝隤然,仗正顺而已,门无杂宾。常会神情独得,便超然命驾,径之龙山,顾景酣宴,造夕乃归。温从容谓君曰:“人不可无势,我乃能驾驭卿。”后以疾终于家,年五十一。
还至,转从事中郎,俄迁长史。在朝¹(tuí)²,仗正顺而已,门无杂宾。常会神情独得³,便超然命驾,径之龙山,顾景酣(hān)宴,造夕乃归。温从容谓君曰:“人不可无势,我乃能驾驭卿。”后以疾终于家,年五十一。
译文:孟嘉君回到桓温府后,转官为从事中郎,很快又升迁为长史。孟嘉在州府随顺和气,只是凭着自己的正直和顺而待人接物罢了。家中没有闲杂的客人来往,曾遇内心有所感触体悟,就超然驾车,直去龙山,顾影痛饮,至晚方归。桓温曾经和缓地对孟嘉说:“人不能没有权势,这样我才能驾驭您。”后来孟嘉因病在家去世,终年五十一岁。
注释:¹朝:指刺史衙门。²隤然:顺随貌。³会神情独得:遇心上有特殊体会。⁴造夕:到了天晚。
始自总发,至于知命,行不苟合,言无夸衿,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饮,逾多不乱。至于任怀得意,融然远寄,旁若无人。温尝问君:“酒有何好,而君嗜之?”。君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尔。”又问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答曰:“渐近自然。”中散大夫贵阳罗含,赋之曰:“孟生善酣,不愆其意。”光禄大夫南阳刘耽,昔与君同在温府,渊明纵父太常夔尝问耽:“君若在,当已作公不?”答云:“此本是三司人。”为时所重如此。渊明先亲,君之第四女也。凯风寒泉之思,实钟厥心。谨按采行事,撰为此传。惧或乖谬,有亏大雅君子之德,所以战战兢兢若履深薄云尔。
始自总发,至于知命¹,行不苟合,言无夸衿(jīn),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hān)饮,逾多不乱。至于任怀得意,融然²远寄³,旁若无人。温尝问君:“酒有何好,而君嗜(shì)之?”。君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尔。”又问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答曰:“渐近自然。”中散大夫贵阳罗含,赋之曰:“孟生善酣,不愆(qiān)其意。”光禄大夫南阳刘耽,昔与君同在温府,渊明纵父太常夔(kuí)尝问耽(dān):“君若在,当已作公不?”答云:“此本是三司人。”为时所重如此。渊明先亲,君之第四女也。凯风寒泉之思¹⁰,实钟¹¹(jué)¹²。谨按采行事,撰(zhuàn)为此传。惧或乖谬,有亏大雅君子之德,所以战战兢(jīng)兢若履深薄¹³云尔。
译文:从儿童时代直到五十岁,孟嘉君行事从不苟且求合,言辞之中从不自我吹嘘,从未有过喜怒哀乐的表情。喜欢酣畅饮酒,即使过量仍言行不乱。至于放纵情怀、得其意趣之时,便心寄世外、恬适安然,旁若无人。桓温曾经问孟嘉:“酒有什么好处,而您如此嗜好它?”孟嘉笑着回答说:“明公您只是没得到酒中的意趣罢了。”桓温又问关于歌妓弹唱,为什么听起来弦乐不如管乐,管乐不如歌喉声乐呢?孟嘉回答说:“那是因为逐渐接近自然的缘故。”中散大夫桂阳人罗含,为孟嘉赋诗说:“孟嘉善饮酒,不失其本意。”光禄大夫南阳人刘耽,过去与孟嘉同在桓温府中供职,我的叔父太常卿陶夔曾经问刘耽:“孟嘉如还在世,是否可以做到三公的职位?”刘耽回答说:“他本来就应当是三公中的人物。”孟嘉就是如此被当时人所推重。我已故的母亲,是孟嘉君的第四个女儿。正如《诗经·凯风》“寒泉”之诗那样,对母亲的思念,充满我的内心。我谨慎地采录。考察孟嘉生平的行踪事迹,写成这篇传记。只恐有错误之处,而有损于大雅君于的德行。所以我战战兢兢,真像是临深渊,履薄冰啊。
注释:¹知命:五十岁。²融然:高朗貌。³远寄:寄心世外。远,曾本云“一作永”。⁴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是说弦奏不如管奏,管奏不如人歌。⁵渐近自然:是说最自然的音乐是人的歌唱。⁶罗含:字君章,桂阳耒阳县人。先为庾亮江夏从事,后为桓温征西户曹参军。⁷不愆其意:不失中心主旨。⁸作公:做到三公一类官。⁹三司:司徒、司马、司曾。即三公。¹⁰凯风寒泉之思:指思念母亲的心情。¹¹钟:集中于。¹²厥心:其心,这颗心。¹³若履深薄:像是临深渊履薄冰。
赞曰:孔子称:“进德修业,以及时也。”君清蹈衡门,则令闻孔昭;振缨公朝,则德音允集。道悠运促,不终远业,惜哉!仁者必寿,岂斯言之谬乎!
赞曰:孔子称:“进德修业¹,以及时也。”君清蹈衡(héng)²,则令闻³孔昭;振缨(yīng)公朝,则德音集。道悠运促,不终远业,惜哉!仁者必寿,岂斯言之谬乎!
译文:赞⁹曰:孔子说:“提高道德修养,增进业务知识,是想及时为世所用。”君以高洁的情操隐居柴门之时,则美名远扬;出仕做官之时,则有口皆碑。天道悠远而人命短促,没能终成大业,多么可惜啊!仁者必定长寿,这话岂不是说错了么?
注释:¹孔子称进德修业:“进德修业”句见《易经·乾卦》,此卦相传孔子所作。²清蹈衡门:高隐之士出入柴门。³令闻:美名。⁴孔昭:甚显著。⁵振缨:振动冠上的缨带,指登仕当官,与弹冠之意相同。⁶德音:犹令闻也。⁷允:诚信。⁸道悠运促:天道悠久,人命短促。⁹仁者必寿:《论语·雍也》:“仁者寿。”有仁心的人必然长寿。

  这篇文章是陶渊明除《五柳先生传》外唯一一篇写人传记,不见载于正史,故为别传。文章重点讲述了“庾亮问风俗得失”、“率多时彦中鹤立鸡群”、“对皇帝不受任命不行拜礼”、“重阳龙山登高落帽”、“高阳许询雅相知得”、“神情独得顾景酣宴”、“渐进自然的丝竹人声”和“好酣饮逾多不乱的酒中趣”等充满清高傲世之情、自然风流之趣的故事,展示了孟嘉温雅平旷、冲默远量、行不苟合、言无夸衿、任怀得意、融然远寄的品质个性和清操美德,塑造了孟嘉风流倜傥、名冠州里、声流京邑、俦类咸敬、盛德名流的形象。

  在这篇传记中,作者重点讲述了几个代表事情,如庾亮赞嘉、褚裒识嘉、龙山落帽(孟嘉落帽)、龙山造饮、渐近自然等轶事。这些轶事足以展示孟嘉的名士风采和魏晋时代之风流。孟嘉就是很讲究“情”的名士。孟嘉家庭观念很重,这篇传记中记载:“君既辞出外,自除吏名,便步归家;母在堂,兄弟共相欢乐,怡怡如也。”孟嘉主动辞官回家,步行归家会见父母兄弟,享受亲情伦理;且他十分重视曾经上下级关系,孟嘉曾为刺史谢永之别驾,谢丧亡,君求赴义,虽然汉晋之时,下属对上司吊丧送葬成为当然之义务,但他知道主次轻重。当名士许询半途邀请孟嘉时,孟嘉云:“今先赴义,寻还就君。”后来孟嘉在许询处连住两晚,“雅相知得,有若旧交”,首次相会便如同旧交。还有孟嘉有名的丝竹肉论,亦可称之为渐近自然论,也反映出孟嘉多情一面。这篇传记中记载:温尝问君:“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君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尔。”又问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答曰:“渐近自然。”这些关于孟嘉的丝竹肉论的记载,简洁有力,清新脱俗,一语中的。孟嘉也因此名垂千古。“渐近自然”的总结极其传神高深,若非对自然、自由之向往,则很难有此种传神总结。

  孟嘉有着很好的才学修养和德行涵养,“龙山落帽”的故事家喻户晓,也为后人津津乐道。这篇传记记载:君色和而正,温甚重之。九月九日,温游龙山,参佐毕集,四弟二甥咸在坐。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吹君帽堕落,温目左右及宾客勿言,以观其行止。君初不自觉,良久如厕。温命取以还之。廷尉太原孙盛,为咨议参军,时在坐。温命纸笔,令嘲之。文成示温,温以著坐处。君归,见嘲笑而请笔作答,了不容思,文辞超卓,四座叹之。内容详实具体,细节描写生动有趣、栩栩如生,使读者身临其境,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孟嘉的魏晋名士风度。“了不容思,文辞超卓”此八字褒奖大大超过了《世说新语·识鉴》一六引《孟嘉别传》以及《晋书·桓温传》附《孟嘉传》两本书,生动表现了孟嘉的文思泉涌,才情卓绝。帽子被风吹落而不自觉,也许未能觉察到;也有可能孟嘉意识到自己失态,而佯装未知,呈现出一种魏晋姿态。但无论是哪种情形,读者感受出孟嘉心无杂尘,心中坦荡荡的名士风范。面对桓温的恶作剧式的不怀好意,孟嘉超然、冷静地面对突发情况,“冲默有远量”,淡泊沉静,富有度量,最终为自己赢得了不朽佳名。这段轶事在后代反响很大,后人遂用龙山落帽、孟嘉落帽、落帽参军等词语来称赞一个人的镇定自若,潇洒儒雅。后世文人也纷纷借用此典故来表现大将风度。如李白《九日龙山饮》:“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陈师道《后山诗话》:“孟嘉落帽,前世以为胜绝。”后代的吟咏无形中扩大了孟嘉的个人魅力。孟嘉的文章和人品道德是高度统一的。这篇传纪中记载,晋成帝时,庾亮以帝舅身份当政,他对其弟庾翼说,“孟嘉故是盛德人也”,评价极高。孟嘉“奉使京师,除尚书删定郎,不拜。孝宗穆皇帝闻其名,赐见东堂。君辞以脚疾,不任拜起。诏使人扶入”,晋穆帝召见,孟嘉竟然辞绝,令人起敬。野心勃勃的桓温曾得意洋洋地对孟嘉说:“人不可无势,我乃能驾御卿。”但孟嘉作为桓温的参军,却终生未为桓温所用,助其篡逆。相同的是,陶渊明虽然先事桓玄,后事刘裕,两人都有篡逆之野心,但陶渊明及时醒悟,及早抽身,归隐山林。

  此文记载:太傅河南褚裒,简穆有器识,时为豫章太守,出朝宗亮。正旦大会州府人士,率多时彦,君在坐次甚远。裒问亮:“江州有孟嘉,其人何在?”亮云:“在坐,卿但自觅。”裒历观,遂指君谓亮曰:“将无是耶?”亮欣然而笑,喜裒之得君,奇君为裒之所得。乃益器焉。褚裒在人才济济的州府人士中,也能慧眼识才,可见孟嘉精神脱俗,气度不凡一面。这段内容,《世说新语》的记载和《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中有出入。在鉴人过程中,褚裒“眄睐良久”,可谓用心良苦,最后根据“小异”辨出孟嘉。《晋书》所载和《世说新语》大同小异。三者都体现出孟嘉超凡脱群一面,但《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更能体现孟嘉与众人更大的不同之处,精神差距不是“小异”,在精神气质上是真正的鹤立鸡群。此外,孟嘉赴义吊谢永,经过永兴县界,适逢大名士许询,纳闷道:“都邑美士,吾尽识之,独不识此人,唯闻中州有孟嘉,将非是乎?”许询当时为大名士,看一眼就能估摸猜出其为孟嘉,实为不易。在这篇传纪中,孟嘉“至于任怀得意,融然远寄,旁若无人”,至于放纵情怀、得其意趣之时,便心寄世外、恬适安然,旁若无人。陶渊明叔父陶夔曾经问光禄大夫刘耽,孟嘉若在世,是否可以做到三公位置?刘耽说,孟嘉本是三公中人。他被当时的人所推重,已是显而易见。

  孟嘉“常会神情独得,便超然命驾,径之龙山,顾景酣宴,造夕乃归”,喝酒随性而为,造饮龙山。顾景酣宴,饮酒助兴,虽如此,但逾多不乱。但孟嘉虽事桓温,为人处世有自己的原则立场。《容斋随笔》之容斋五笔评价:孟嘉为人夷旷冲默,名冠州里,称盛德人。仕于温府,历征西参军、从事、中郎、长史,在朝陨然仗正,必不效郗超辈轻与温合。然自度终不得善其去,故放志酒中,如龙山落帽,岂为不自觉哉!温至云:“人不可以无势,我乃能驾驭卿。”老贼于是见其肺肝矣!嘉虽得全于酒,幸以考终,然财享年五十一,盖酒为之累也。陶渊明实其外孙,伤其“道悠运促”,悲夫!孟嘉不为桓温所用,只能借酒浇愁,幸以全身。但身体最终为酒所累而早逝,极其可惜。“道悠运促,不终远业,惜哉!仁者必寿,岂斯言之谬乎!”外祖父早逝,陶渊明感到无比痛惜,质疑“仁者必寿”是欺骗人的假话。这篇传记中评价孟嘉“清蹈衡门,则令问孔昭;振缨公朝,则德音允集”,他以高洁的情操隐居柴门之时,美名远扬;出仕为官,有口皆碑。孟嘉隐则隐,仕则仕,都声名远扬,威名远播。孟嘉的名士本色给了外孙诸多潜移默化的影响。

  陶渊明单为孟嘉作传,足见其外祖父在他心目中之重要地位;通过对孟嘉魏晋风流轶事的生动追溯,言说己志,“写心”写意,向读者昭示出“孟嘉即我,我即孟嘉”的身份。

  这篇传记中每一个小故事都洋溢着孟嘉的风度翩翩,作者对传主身在官场能坚守“行不苟合,言无夸衿”的清操美德给予高度评价,“至于任怀得意,融然远寄”的情怀其实是陶渊明所仰慕的,桓温问孟嘉,孟嘉答曰“渐进自然”的性情同样也是陶渊明所追求的,从这些笔墨中不难看出陶渊明在表现孟嘉操守品行时所流露出来的爱好趣向。他评价孟嘉“始自总发,至于知命,行不苟合,言无夸矜”,他对外祖父的崇拜也表明了他向魏晋风流的致敬和礼赞。这篇文章体现了家族传承在陶渊明身上所打下的烙印,也揭示了陶渊明与魏晋风流的渊源和继承。

参考资料:
1、 陈庆元等编选.陶渊明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81-288
2、 方盛汉.陶渊明与魏晋风流———从 《孟府君传》说起.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10)
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
十一年前¹南渡(dù)²客,四千里外³北归人。
译文:于永贞元年九月诗人被贬永州,如今北归走了四千里,从永州回到了长安。
注释:¹十一年前:指公元805年。诗人被贬离开长安的时间。²南渡:指被贬到永州。³四千里外:永州北距长安约四千里。四千里:这里说“四千”,是举其成数。
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
(zhào)书许¹²阳和³至,驿(yì)开花处处新。
译文:朝廷下诏许可在暖和的春天返回京城,在回途的官道上两旁处处开放了新花。
注释:¹许:许可。²逐:跟随。³阳和:暖和的春天。⁴驿路:官道,古时供传车、驿马通行,沿途设有驿站。

  头两句是说,11年前被贬于4000里外的永州,此时终于回来了,语含喜悦,也有感慨。后两句借用景物来描写回京路上的欢快心情。春光,鲜花,是实景,但也是作者心理状态的反映。这样借景抒情比直接叙述更加生动,真切。末句“处处新”三字用得精当,值得好好体味。

  “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这里看来是对事实的描述,其实精炼地概括了诗人复杂和激动的情感。其中包含着他对当年遭受贬斥的愤懑,对长期放逐生活的回忆,以及重回长安时的激动心情。交集的百感凝聚在诗句的朴素描绘之中,增强了抒情力量。

  “诏书”使他伴随着温暖的春天一同回到长安来,路上的景物明媚喜人。“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朝廷诏返京城,又是红这阳春季节,驿路上花开簇簇,既清新又温暖,此时面对此景,再有一步就可迈入长安东城门的诗人不能不深感激动、喜悦,激动、喜悦而不明说,仅用“处处新”三字来见意,便胜过了万语千言。因此“驿路开花处处新”,这是诗人自己精神状态的写照,反映出诗人的愉快心情和愿望。这是写花,更是写人,是将人的情意寄托于花,又由花来表人之情意,含蓄蕴藉而不失自然流转,堪称得体。

  然而儒法两条路线的斗争是不可调和的,事实上,顽固保守势力并没有放松对他的打击,他回到长安后所得到的却是再一次贬逐。所以,诗篇在抒发他的战斗理想的同时,也表现出他对大地主顽固派的反动本质缺乏认识,对顽固派头子唐宪宗始终存有幻想,反映出诗人自己的阶级局限性。

参考资料:
1、 中国人民解放军五二九六一部队 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法家诗歌选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76年04月
2、 姚立岩 王少阁 刘金城.历代绝句选读: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08月
3、 尚永亮.柳宗元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zhàozhuīdōuèryuèzhìtíngshàng--liǔzōngyuán

shíniánqiánnánqiānwàiběiguīrén

zhàoshūzhúyángzhì驿kāihuāchùchùxīn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露浓 一作:雨浓)
犬吠(fèi)¹水声中,桃花带露浓²。(露浓 一作:雨浓)
译文: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繁盛带着点点露水。
注释:¹吠:狗叫。²带露浓:挂满了露珠。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树深¹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译文:树林深处,野鹿时隐时现,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
注释:¹树深:树丛深处。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野竹分青霭(ǎi)¹,飞泉挂碧峰。
译文: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飞瀑高挂在碧绿的山峰。
注释:¹青霭:青色的云气。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无人知所去,愁倚¹两三松。
译文: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只好依靠几棵古松,排遣愁思。
注释:¹倚:靠。

  此诗是李白二十岁以前的作品,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首联是说,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带着几点露珠。

  诗的开头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流连忘返,且让人想到道士居住此中,正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第二句中“带露浓”三个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颔联是说,树林深处,常见到麋鹿出没。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到山寺的钟声。

  颔联写的是你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走,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相衔接。这两句景语又含蓄的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颈联是说,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白色的瀑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

  颈联写的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清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细腻:“野竹分青霭”用了一个“分”字,用来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挂碧峰”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显然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所以,这两句写景,即可以看出道远的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会到诗人造访不遇,怅然若失的心情。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尾联是说,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不由自主的靠着几株古松犯愁。

  结尾两句,诗人通过问询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

  此作的构思并不复杂,它写诗人的所闻所见,都是为了突出访道士不遇的主题。全诗辞句平易自然,纯用白描,景美情深。当然,并不是说李白这首诗已经写得尽善尽美了。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后期比较成熟的诗作,都写得十分洒脱、酣畅、飘逸、雄浑,字里行间,充满着一股豪气。而他这首诗,在这方面的特点还不够明显,还不够浓郁。这说明此作还带有他早期作品的痕迹。

参考资料:
1、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2月版:1-2
2、 程千帆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51-352

fǎng访dàitiānshāndàoshì

bái tángdài 

quǎnfèishuǐshēngzhōng táohuādàinóng  (nóngzuò nóng )
shùshēnshíjiàn鹿 wénzhōng 
zhúfēnqīngǎi fēiquánguàfēng 
rénzhīsuǒ chóuliǎngsānsō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