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支粮万石钧,日支羊肉六千斤。
御厨请给葡萄酒,别赐天鹅与野麕。
每月支粮万石钧,日支羊肉六千斤。
御厨请给葡萄酒,别赐天鹅与野麕。
汪元量

汪元量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诗人、词人、宫廷琴师。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恭宗德祐二年(1276)临安陷,随三宫入燕。尝谒文天祥于狱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为道士,获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有“诗史”之目,有《水云集》、《湖山类稿》。 ▶ 339篇诗文

猜您喜欢
荒山秋日午,独上意悠悠。
荒山¹秋日午,独上意悠(yōu)²
译文:一个秋天的中午我登上了荒山,独自一人形影孤单意乱心烦。
注释:峨山:现名鹅山,在柳州市区西部,其形似鹅,是柳州市区内第一高山,已建成公园。¹荒山:指峨山。柳宗元在《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中说,“峨山在野中,无麓”。²悠悠:指无限的忧思。如何:奈何。
如何望乡处,西北是融州。
如何望乡¹处,西北是融(róng)²
译文:无可奈何望不到故乡的踪影,西北方向尽是融州的高大山峦。
注释:¹乡:故乡。这里是指京城长安。²融州:唐武德四年置,古称融州、玉融州,治所在今融水苗族自治县。

  这首诗就眼前景下笔,“秋”点节令,“午”点时间,“荒山”即峨山,荒凉萧疏,写景为抒写“意悠悠”之情作渲染。身遭贬谪,远离家乡,独上荒山,心绪万千,可见“意悠悠”涵盖着诗人当时复杂纷繁的情感。第三句虚接,转出“望乡”情,这悠悠情思中,乡情是诗人当前最重要的情愫。然而,登上峨山望乡,“西北是融州”,隔断了诗人的视线,故乡不可见。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显得自然和淡,含蓄有味。诗人先写“荒山”,后写“独上”,最后以疑问作结:为什么我望乡的地方,偏偏却只见融州。下面让读者自己去回味、深思,以想象和推论作补充。这里没有秾丽鲜艳的色彩,没有絮絮滔滔的叙述,仅仅二十字,既构思完整,又感情充沛。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这首诗实景虚写,表面是题写山水,实际抒发其归国无路的隐痛。作者以眼前之景,道难言之苦,构想自然,神妙无比。又蕴含离乡之情、迁谪之思,言简意赅,语近情遥,深于哀怨,真是绝妙好诗。

参考资料:
1、 (唐)白居易等著;王一娟,傅绍良选注.白居易元稹韩愈柳宗元诗精选200首: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10:311
2、 金涛.柳宗元诗文赏析集:巴蜀书社,1989年03月:249

dēngliǔzhōuéshān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huāngshānqiū shàngyōuyōu 
wàngxiāngchù 西běishìróngzhōu 
林深藏却云门寺,回首若耶溪。
林深藏却云门寺¹,回首若耶(yē)²
注释:¹林深藏却云门寺:云门寺深藏山林间。云门寺:在今浙江省绍兴县南云门山上。²若耶溪:在浙江省绍兴县南若耶山下,相传为越国西施浣纱处,故又称浣纱溪。
苎萝人去,蓬莱山在,老树荒碑。
(zhù)萝人去¹,蓬莱山在,老树荒碑。
注释:¹苎萝人去:指西施离开越国。苎萝:即苎萝山,这里就是西施浣纱之处。
神仙何处,烧丹傍井,试墨临池。
神仙何处,烧丹傍(bàng)¹,试墨临池²
注释:¹烧丹傍井:在井水旁炼丹。²试墨临池:浙江省永嘉故县积谷山的脚下,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守永嘉时,常临池写字,池水因此变黑,宋朝米芾为池题辞,写下“墨池”二字。
荷花十里,清风鉴水,明月天衣。
荷花十里,清风鉴水,明月天衣。
《会稽怀古》中的云门寺是一座名寺,但作者仅用“林深藏却”四个字,将其环境一笔点出,使人遐想。第二句“回首若耶溪”,展现出另一幅画图:当你置身古寺时,在山脚下看到一片开阔的溪水。接下来便由现实回溯历史,想到了西施、王羲之的逸事。全曲给人以闲适放达之感。
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
¹与人俱贬,人亡²石尚存。
译文:你自定州贬官到岭南,雪浪石因此与世不闻;而今你竟谢世而去,石却在故地留存。
注释:苏子瞻:即苏轼(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¹石:指苏轼所收藏的一块墨石。²人亡:指苏轼亡故。
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
却怜坚重质¹,不减浪花痕(hén)²
译文:可爱可敬的墨石,质地是如此的坚硬凝重,不减当年洁白的浪花状脉痕。
注释:¹坚重质:指石质坚硬凝重。²浪花痕:指墨石上的白色纹脉,如雪浪花留下的痕迹。
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
满酌(zhuó)怜山酒¹,重添丈八盆²
译文:我要像你当年酌酒赏石那样,把怜山酒向杯怜满斟;还要像你当年用大盆盛石那样,重新修治雪浪斋并添置丈八盆。
注释:¹怜山酒:怜山所产的酒。怜山:定州的别称,在今河北省定县。²丈八盆:苏轼盛石的盆。
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
公兮不归北¹,万里一招魂。
译文:你终于不愿归北与亲人团聚,客死江南也是出于避祸之心;我今只能在万里外的定州城,写此哀辞为亡友洒泪招魂。
注释:¹不归北:未能北归,苏轼当时在常州(今江苏省常州市),并卒于此地。

  首联“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从人石俱贬写到石存人亡,一开头就具有强烈的感伤色彩。诗人从“石”入手,自然浑成。石存人亡的衬托,突现了苏轼的不幸。当年,苏轼被贬南方,这块心爱的玩石,随其同往,可谓同病相怜;而如今人去石存,大有人不如石之慨。而赞美“石”质的“坚”与“重”,则暗含诗人对苏轼为人立世之本的钦佩。苏轼一生,在政治上从不因一己之利而朝三暮四,始终坚持独立的品行。石随人贬,一个“俱”字,道尽了当时的世态炎凉。更伤感的是,苏轼所欣赏的雪浪石虽“不闻”而“尚存”,雪浪斋还可重新“葺治”,而石和斋的主人苏轼却再也见不到了,充满了物是人非之感。

  中间两联承“石尚存”生发。“坚重质”既是写雪浪石,又是苏轼的象征。苏轼一生爱石,在于石具有“震霆凛霜我不迁”的“节概”,也就是诗人所说的“坚重质”,而苏轼一生在险恶的政治风浪中正具有这种坚重不迁的高贵品质。颈联隐括苏轼《雪浪石》诗和《雪浪斋铭》入诗,写珍惜和复原友人遗物。“满酌中山酒”,是说诗人也要像当年苏轼那样“老翁儿戏作飞雨,把酒坐看珠跳盆”。“重添丈八盆”,是说要重做“玉井芙蓉丈八盆”以盛装雪浪石。珍重友人遗物正表现了思念友人的深厚之情。

  尾联承“人亡”。“不归北”,语意双关,既指苏轼卒于常州,又指苏轼鉴于政治原因,决意“不归北”。苏轼本来“已决计从弟之言,同居颍昌”,但行至真州,“颇闻北方事,有决不可往颍昌近地居者,今已决计居常州。”所谓“北方事”是指宋徽宗上台仅一年多,就由调停新旧两党转为再次打击元祐党人。苏轼为“省力避害”,决意留在离京城较远的南方。不料突然卒于常州,失去了同弟弟和老友重见的机会,诗人也只能在遥远的定州为友人招魂而已。

  这首诗在写法上别开生面,它睹石思旧,借物写人,以“贬”字领起全篇,以“亡”字,贯穿始终,层层递进,环环入扣,诗中无一“哀”字,而哀情则从隙缝中透露出来。

参考资料:
1、 衣殿臣编著.历代友情诗 下: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03:第434-436页
2、 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曾枣庄,葛晓音,陈伯海,赵昌平,莫砺锋,刘永翔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第326-327页

zizhānāi--zhāngshùnmín

shírénbiǎnrénwángshíshàngcún

quèliánjiānzhòngzhìjiǎnlànghuāhén

mǎnzhuózhōngshānjiǔzhòngtiānzhàngpén

gōngguīběiwànzhāohún

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
子瞻(zhān)¹(zhé)岭南²,时宰³欲杀之。
译文:苏子瞻被贬官到岭南,当宰相的想要把他杀死。
注释:¹子瞻:即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²岭南:地区名,指五岭以南地区。³时宰:当时的执政者,指章惇。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饱吃惠州饭¹,细和渊明诗。
译文:他饱吃了惠州的饭,又认真地和了渊明的诗。
注释:¹饱吃惠州饭: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官,至惠州安置,时达三年。惠州:现今广东省惠州市。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彭泽¹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译文:陶彭泽是千古不朽的人物,苏东坡也是百代传名的贤士。
注释:¹彭泽:地名,在今江西九江东北部。陶渊明曾在此地作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乡。这里以彭泽指代陶渊明。
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出处¹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译文:苏的出仕与陶的归隐,情况虽有不同,但两人的风格和情味,却是多么相似啊。
注释:¹处:隐居田园。

  诗题“跋”字表示诗人对苏轼的尊敬。首二句“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分量极重,也切合事实。“时宰”章悖贬东坡于惠州,自以为东坡在那里既无自由,又不服水土,必死无疑。孰料东坡泰然处之。诗人平淡中概括了苏轼先贬惠州,再贬儋州,已至天涯海角之绝地的经历。“时宰欲杀之”五字,有回拦横截之力,写出诗人对执政者妒能嫉贤、残酷打击的无比愤慨。尤其用一“欲”字点出其用心之狠,而为苏轼抱无尽之同情。状况如此沦落,诗人再用“饱吃饭”与“细和诗”两个生活细节,生动而具体地再现了苏轼超迈洒脱的精神境界。前两句用力之重,恰恰成为后二句的铺垫,造出跌宕悬殊的强烈效果。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急转,在“时宰欲杀之”的情况下既不乞怜,也不忧伤,而是“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这是对“时宰”迫害的极大蔑视,也是胸襟开朗、人品卓绝的具体表现。苏轼之所以如此喜爱陶诗,自然不仅由于艺术上的向往,更主要的还在于心灵上的契合。第四句入题。一般的诗人至此,就容易针对《和陶》的内容褒赞开来,而诗人点到即收,忽然跳出,借陶渊明人品赞苏轼,大开大合。

  “彭泽吃载人,东坡百世士”说得非常郑重恳切。从开始的“子瞻”到“东坡”,“渊明”到“彭泽”,从称呼上加以变化。陶渊明见机而作,彭泽令只做一百多天就去官归隐,前人多视他为处士。而苏轼却一生都在宦海浮沉。拿陶渊明喻苏轼,从形迹看,两人截然不司,而他们不以贫富得失萦怀,任真率性而行,则是共同的。所以“出处虽不同”又一反,着一“虽”字以为转折,“风味乃相似”以“乃”字一合作结。“风味”二字含蓄不尽,由读者自去领会。

  苏轼针对陶渊明写的和诗有一百零九首,风格内容多种多样。诗人却紧紧抓住“风味乃相似”这个特点,专写苏轼胸怀。言为心声,其人如此,与陶渊明相似。这是诗人以简驭繁,遗貌取神,探骊得珠之处。而八句之中上下联系数百年,至少有四次转折,这是诗人古体诗短篇的刻意求精之作。诗人崇尚“平淡而山高水深”的风格,这首诗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主编.宋诗精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01:第341页
2、 蒋方编选.黄庭坚集:凤凰出版社,2014.10:第27页
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
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ruǐ)(zhàn)¹红玉房²
译文:牡丹芳香啊牡丹芳香,黄金的花蕊开绽在红玉的花房;
注释:¹绽:裂开。此指花开。²红玉房:指红牡丹花瓣。
千片赤英霞烂烂,百枝绛点灯煌煌。
千片赤英¹霞烂烂²,百枝绛(jiàng)³点灯煌(huáng)
译文:几千片花瓣赤霞似的灿烂,几百枝花朵玉烛似的辉煌。
注释:¹英:花瓣。²烂烂:光彩鲜明耀眼。³绛:深红色。⁴煌煌:光辉灿烂的样子。
照地初开锦绣段,当风不结兰麝囊。
照地初开锦绣段,当风不结兰麝(shè)(náng)¹
译文:照地生辉,刚展开锦绣的身段,迎风飘香,却没带兰麝的香囊。
注释:¹兰麝囊:装着兰草、麝香等香料的香囊。
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仙人琪(qí)¹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译文:仙人的琪树,被比得苍白无色,王母的桃花,也显得细小不香。
注释:¹琪树:神话中的玉树。
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
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
译文:宿露浸润,泛起紫闪闪的奇艳,朝阳照耀,放出红灿灿的异光;
红紫二色间深浅,向背万态随低昂。
红紫二色间¹深浅,向背万态随低昂(áng)
译文:红紫深浅,呈现着不同的色调,向背低昂,变幻出无数的形状。
注释:¹间:更迭。随:任凭。
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
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
译文:无力地卧在花丛,将息带醉的身躯,多情地映着花叶,隐藏含羞的面庞。
低娇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断肠。
低娇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断肠。
译文:娇生生的笑容,仿佛想掩住香口,怨悠悠的情怀,好像在撕裂柔肠。
浓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
浓姿贵彩信奇绝,杂卉(huì)乱花无比方¹
译文:称姿贵彩,的确是超凡绝俗,杂卉乱花,哪里能比美争芳。
注释:¹比方:比较。
石竹金钱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
石竹¹金钱何细碎,芙蓉²(sháo)³苦寻常
译文:石竹、金钱,固然是十分细碎,芙蓉、芍药,也不过那么平常。
注释:¹石竹:草名,开红白小花如铜钱大小。²芙蓉:荷花。³芍药:观赏植物名,花大而美。⁴寻常:平常,平凡。
遂使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日相望。
遂使王公与卿士¹,游花²冠盖³日相望。
译文:于是乎引动了王公卿相,冠盖相接地赶来观赏;
注释:¹王公与卿士:古时封爵,有王,有公,又论品阶又有卿、大夫、士。²游花:外出赏花。³冠盖:帽子与车上的帷盖。此朝中的达官贵人。
庳车软舆贵公主,香衫细马豪家郎。
(bēi)¹软舆(yú)²贵公主,香衫细马³豪家郎。
译文:还有轻车软轿的贵族公主,和那香衫细马的豪家。
注释:¹庳车:指一种轻便灵巧的车子。²软舆:软座轿子。³细马:良马。
卫公宅静闭东院,西明寺深开北廊。
卫公宅¹静闭东院,西明寺²深开北廊。
译文:寂静的卫公宅闭了东院,幽深的西明寺开放北廊。
注释:¹卫公宅:唐李靖封卫国公,其宅多植花木。²西明寺:唐时玩赏牡丹的胜地。
戏蝶双舞看人久,残莺一声春日长。
戏蝶双舞看人久,残莺一声春日长。
译文:双双舞蝶殷殷地陪伴看客,声声残莺苦苦地挽留春光。
共愁日照芳难驻,仍张帷幕垂阴凉。
共愁日照芳难驻,仍张帷幕垂阴凉。
译文:担心太阳晒损娇姿,张起帷幕遮取阴凉。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译文:花开花落,二十来天,满城的人们都像发狂。
三代以还文胜质,人心重华不重实。
三代¹以还文胜质²,人心重华不重实。
译文:三代以后文采胜过实质,一般人都重华而不重实;
注释:¹三代:这里指夏、商、周。²文胜质:此处意为人们喜尚文采胜过了喜爱事物质朴的本性。
重华直至牡丹芳,其来有渐非今日。
重华直至牡丹芳,其来有渐¹非今日。
译文:重华直重到牡丹的芳菲,由来已久,并非始于今日。
注释:¹有渐:有所加剧。
元和天子忧农桑,恤下动天天降祥。
元和天子¹忧农桑,恤(xù)²动天³天降祥。
译文:元和皇帝很关心农桑,由于他体恤下民,天降吉祥。
注释:¹元和天子:指唐宪宗李纯。²恤下:抚恤下民。³动天:感动了上天。
去岁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无人至。
去岁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无人至。
译文:去年的嘉禾长出九穗,田中寂寞,没有人理睬。
今年瑞麦分两岐,君心独喜无人知。
今年瑞麦分两岐(qí),君心独喜无人知。
译文:今年的麦子分出两枝,但是这些却无人知晓,唯独天子一个人内心感到喜悦。
无人知,可叹息。
无人知,可叹息。
译文:天降吉祥,没人理会真叫人叹息。
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
我愿暂求造化¹力,减却牡丹妖艳色。
译文:我愿暂求掌握造化的主宰者,减却牡丹妖艳的颜色,
注释:¹造化:大自然。
少回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
少回卿(qīng)¹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jià)(sè)²
译文:冷却一下卿士们爱花的心情,都象天子一样关心农业生产,人民就都得到幸福了。
注释:¹卿士:古官阶有公、卿、大夫、士。这里泛指朝中官员。²稼穑:指农事。

  诗人运用描写、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完成了这首有名的乐府诗。先以文彩艳丽的笔法描绘了牡丹妖艳迷人的姿色。继写由于牡丹的妖艳而引逗出卿士赏花的狂热场面。然后笔锋一转,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华不重实的流弊,由来已久。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这里没有采取直接抨击卿士的办法,而是采取一种委惋的方式,说“卿士爱花心”是由于“牡丹妖艳色”所致。希望老天施展造化力来减却牡丹的妖艳色,削退卿士的爱花心。最后正面提出: “同似吾君忧稼穑”的主张。白居易提倡天子与卿士关心农业生产的主张值得肯定。

  开始四句从正面极写牡丹的艳丽之态:黄色的花蕊,红色的花瓣,成千上百的牡丹联成一片,像那晚霞似的

  牡丹 灿烂辉煌。“照地初开锦绣段, 当风不结兰麝囊。仙人琪树白无色, 王母桃花小不香。”这四句意思是:牡丹初开似锦绣的身段,光辉照地,香气四溢。仙人的玉树,王母的桃花都无法相比。“宿露轻盈泛紫艳, 朝阳照耀生红光。红紫二色间深浅, 向背万态随低昂。”以上四句意思是:夜露的滋润,朝阳的照耀,使牡丹变幻着不同的色彩,展示着美丽的娇态。

  “映叶多情隐羞面, 卧丛无力含醉妆。低娇笑容疑掩口, 凝思怨人如断肠。浓姿贵彩信奇绝, 杂卉乱花无比方。”这几句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华丽、高贵、娇美的牡丹超凡脱俗,与那些杂卉乱花不可相提并论。比方即比拟。比起牡丹,这两种花都显得太细小了。

  “遂使”以下四句:写王公贵族狂热地赏玩牡丹, 这四句的大意是:牡丹的妖艳引逗着王公卿相,贵族公主,豪家儿郎,穿着漂亮,乘坐着轻便舒适的车马终日赏玩。“卫公宅”以下八句:继写牡丹盛开时赏花的盛况。这里用一“闭”字。写尽了王公贵旋倾家出动赏牡丹的情景。又用一“开”字,写尽了牡丹开处皆有人的情景。“花开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若狂。”牡丹在谷雨前后开,从开至谢,一般为二十来天。花开花落,仅仅二十来天,在这一年一度的花开时节,满城的人看花。就好象发狂了似的。“三代”以下四句:议论时弊,进入主题。 “三代”,指夏、商、周三代。 这四句的大意是说:夏、商、周三代以后,浮华胜过了质朴,时人都重视虚华而不重视质实。直到看重牡丹的芳菲。这种流弊并非抬自今日,而是由来已久。“霞和”以下六句大意是:元和天子很关心农业生产.由于他怜悯老百姓感动了神灵,上天便降下了吉祥。去年地里的谷子长出了九穗。但是群臣不关心百姓疾苦。以致田野里很寂寞,无人前往问津。今年的麦子分出两枝,真是祥瑞的征兆,但是这些却无人理会,唯独天子一个人内心感到喜悦。这是对皇帝的颂扬欢捧。“无人知”至末尾:直抒胸臆,点明主题。这四句的大意是:天降吉祥,没人理会真叫人叹息,我愿暂求掌握造化的主宰者。减却牡丹妖艳的颜色,冷却一下卿士们爱花的心情,都象天子一样关心农业生产,人民就都得到幸福了。作者痛斥上层统治者狂热地赏玩妖艳的牡丹而不关心与广大百姓生命攸关的农桑。但作者无回天之力,只能无可奈何地呼喊:“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少回卿士慢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作者对皇帝的褒奖,只是一种类似辞赋中的说反话而已。

参考资料:
1、 贾炳棣.咏牡丹诗词精选:金盾出版社,2008年8月:第22页
2、 李冷文、曹法舜、董寅生.牡丹古诗选: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04月第1版:第21页
3、 龚克昌、彭重光.白居易诗选: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01月:第59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