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茅茨蔽雨风,土床蒲荐自雍容。荣枯过眼人间事,尽付山僧一笑中。
旋转茅茨蔽雨风,土床蒲荐自雍容。荣枯过眼人间事,尽付山僧一笑中。
释怀深

释怀深

释怀深(一○七七~一一三二),号慈受,俗姓夏,寿春六安(今属安徽)人。年十四祝发受戒。公四年,访道方外。徽宗崇宁初,往嘉禾依净照于资圣寺悟法。政和初,出住仪真资福寺。三年(一一一三),先后居镇江府焦山寺、真州长芦寺。七年,居建康府蒋山寺。钦宗靖康间住灵岩尧峰院(《中吴纪闻》卷六)。高宗绍兴二年卒,年五十六。为青原下十三世,长芦崇信禅师法嗣。事见《慈受怀深禅师广录》,《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六有传。 ▶ 14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征鸿过尽秋容谢。卷离恨、还东下。剪剪霜风落平野。溪山掩映,水烟摇曳,几簇渔樵舍。
征鸿过尽秋容谢。卷离恨、还东下。剪(jiǎn)¹霜风落平野。溪山东映,水烟摇曳(yè),几簇(cù)渔樵舍。
注释:¹剪剪:形容风势轻寒。
芙蓉城里人如画。春伴春游夜转夜。别后知他如何也。心随云乱,眼随天断,泪逐长江泻。
芙蓉城¹里人如画。春伴春游夜转夜。别后知他如何也。心随云乱,眼随天断,泪逐长江泻。
注释:¹芙蓉城:四川成都的别称,以五代时后蜀孟昶在城上种芙蓉花而得名。
此为离芙蓉城东下舟中恋念所欢之词。上片写眼前沿江两岸风景,下片怀旧游而兴无限怅思。“心随云乱”句,摹“心事如波涛”(李商隐诗句)之状,甚有情味。
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巢谷¹,字元修,父中世,眉山²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家校师。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³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译文:巢谷字元修。父亲名叫中世,出身于眉山县的一个农民之家,年轻时跟着当地有地位、有声望的人读书,老了之后就在乡里做老师。巢谷从小就跟随父亲学习,尽管朴实无华,但知识却很渊博。后来到京城应举考进士,看见有参加武举的,从心底里喜欢。巢谷向来有力气,于是就把以前学的东西丢开,积聚弓箭,学习骑马射箭。经过好长时间,终于武艺有所成就了,但武举却没有考中。
注释:¹巢谷:字符修,眉山人,作者的同乡。²眉山:县名,今属四川。³举进士:参加进士考试。⁴举武艺:选拔武艺的考试。⁵多力:有力气。
闻西边多骁勇,骑射击刺,为四方冠,去游秦凤、泾原间。所至友其秀杰,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会泸州蛮乞弟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
闻西边多骁勇,骑射击刺,为四方冠,去游秦¹²、泾(jīng)³间。所至友其秀杰,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会泸州¹⁰蛮乞弟¹¹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¹²妻子不免寒饿。橐(tuó)¹³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¹⁴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¹⁵赦乃出。
译文:巢谷听说西方边境一带多有勇猛矫健的人,骑马射箭击剑等各种武功都是天下最厉害的,所以就离开家乡,到秦凤、泾原一带游历;每到一个地方,就同那里优秀杰出的人结成朋友。有一个叫韩存宝的人,尤其和他友好。巢谷教他兵法,两个结成了生死之交,友谊如金石一般坚固。宋神宗熙宁年间,存宝任河州的将官,有功劳,号称熙、河一带的名将,朝廷也很重视他。正好遇上少数民族“泸州蛮”的酋长乞弟侵扰边境,附近各州郡的官兵都束手无措征服不了,朝廷就命令韩存宝领兵去讨伐。韩存宝不熟悉“泸州蛮”的情形,所以就把巢谷邀请到军队里来,向他请教这方面的事情。后来由于韩存宝擅自引兵撤退,朝廷怪罪。被捕之前,韩存宝自己估计肯定会被处死,就对巢谷说:“我是泾原一带的一个武夫,死了没什么值得可惜的。只是我的妻子儿女无人依靠,就会受饥寒之苦。我的袋子里装有好几百两银子,除了托你,再没有别人能去送给他们了。”巢谷答应了存宝的请求,就改换姓名,揣上银子,步行上路,一直走到存宝家,把银子交给他的儿子。这件事别人谁也不知道。存宝被处死以后,巢谷因为当时也在军中,受到牵连,所以逃到长江、淮河一带躲藏起来,直到朝廷发出赦免令,才又露面,回到四川。
注释:¹秦:秦州,今甘肃天水。²凤:凤翔,今属陕西。³泾: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⁴原:原州,今宁夏平高县。⁵秀杰:优秀杰出。⁶金石交:言交情坚如金石。⁷熙宁:宋神宗赵顼年号(1068—1077年)。⁸河州:府名,治所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西蒲州镇。⁹熙河:北宋熙宁年间置熙河路,治所在熙州,今甘肃临洮。¹⁰泸州:今属四川。¹¹乞弟:蛮族部落首领。¹²顾:只是。¹³橐:口袋。¹⁴遗:给,送给。¹⁵会:逢。
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愍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予之在朝,谷浮沉家中,未尝一见。绍圣¹初,予以罪谪(zhé)居筠州²,自筠徙雷³,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家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jí)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愍(mǐn)¹⁰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dān)¹¹数千家,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¹²,有蛮隶¹³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¹⁴,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译文:我由于是同乡,所以从小就认识他,了解他的志向节操,深知这是一位在情势危急之时可以值得托付的人。我在朝廷里作官的时候,巢谷正在乡里浮沉,一次也没有来见我。绍圣初年,我得罪贬谪在筠州,又从筠州迁徙到雷州,从雷州迁徒到循州;我哥哥子瞻也从惠州迁徙到昌化。这期间,以前结识的为官的人们都避讳同我们兄弟二人交往,平素的亲朋好友也不再与我们有任何联系。而巢谷却从眉山老家愤激地表示,要徒步来慰问我们兄弟二人。听到他的话的人,都讥笑他有点儿发疯了。元符二年春正月,巢谷从梅州给我送来书信说:“我不远万里,步行来看望您,自己也不曾奢想可以性命保全。如今我已到了梅州,要不了几天就肯定能见面了。这样,我就是死了也没什么可遗憾的了。”我又惊又喜,心里说:“如今的人做不到这一点,这个人不像现在的势利小人,倒像是古代有节气的人。”等到见面之后,两人紧握着手,禁不住热泪夺眶而出,接着就互相诉说阔别以来的情况,相互团聚相处一个多月,还觉得不满足。这时,巢谷已经七十三岁了,体弱多病,再不像从前健壮的巢元修了。他还要到海南岛去看望子瞻,我哀怜他既年老又病弱,就阻止他说:“您的心意是太好了。但是,从这里去儋州,有好几千里路程,还得坐船飘渡过海,这可不是年老的人能够办到的事情。”巢谷说:“我自己估计不会很快就死的,您不要劝阻我。”我无法劝留住他,看他袋子里没有多少钱,尽管当时我也贫困,匮缺资财,也只好勉强给以资助,把他打发走。他乘船走到新会,被少数民族当差役的人偷了钱袋行装,逃跑到新州I被抓获。巢谷跟到新州,就生病死了。我听到消息,失声痛哭,后悔他不听我的话。不过,也惊异他正因为没听我的话,才实现了自己的志向。
注释:¹绍圣:宋哲宗赵煦年号(1094—1098年)。²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³雷:雷州,治海康,今广东海康县。⁴循:循州,治所龙川,今广东龙川县西南佗城。⁵惠:惠州,今广东惠阳。昌⁶化:今海南昌江。⁷诵言:明言。⁸元符:宋哲宗赵煦年号(1098—1100年)。⁹梅州:治所在程乡县,今广东梅县。¹⁰愍:同“悯”。¹¹儋:儋耳,海南儋县,苏轼当时贬谪之所。¹²新会:今属广东。¹³蛮隶:雇佣的蛮族人。¹⁴新州:治所新兴县,今属广东。
昔赵襄子厄于晋阳,知伯率韩、魏决水围之。城不沉者三版,县釜而爨,易子而食,群臣皆懈,惟高恭不失人臣之礼。及襄子用张孟谈计,三家之围解,行赏群臣,以恭为先。谈曰:“晋阳之难,惟恭无功,曷为先之?”襄子曰:“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惜其不遇襄子,而前遇存宝,后遇予兄弟。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谷,始名榖,及见之循州,改名谷云。
昔赵襄子¹厄于晋阳²,知伯³率韩、魏决水围之。城不沉者三版,县而爨(cuàn)¹⁰,易子而食,群臣皆懈,惟高恭¹¹不失人臣之礼。及襄子用张孟谈¹²计,三家¹³之围解,行赏群臣,以恭为先。谈曰:“晋阳之难,惟恭无功,曷(hé)¹⁴为先之?”襄子曰:“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惜其不遇襄子,而前遇存宝,后遇予兄弟。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¹⁵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谷,始名榖(gǔ),及见之循州,改名谷云。
译文:从前,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智伯率领韩、魏两家决开汾河灌城,城墙只差三版就要被淹没了。城里满是积水,只能把锅吊起来烧火煮饭。人们因为没有粮食饥饿得无法再忍受,只好把孩子互相交换了吃掉。在这种情况下,赵襄子的臣下对他都有点怠慢,只有高恭一个人始终对他保持着应有的礼节。等到襄子运用相父张孟谈的计策,摆脱智伯、韩、魏的包围,冲破困境,对部下论功行赏时,就给高恭记了头功。张孟谈说:“晋阳危难的时候,只有高恭一点儿功劳也没有。为什么却要给他记头功呢?”襄子说:“晋阳被困时,群臣都对我有点儿怠慢,只有高恭一人始终保持着应有的礼节,我因此给他记头功。”巢谷在对朋友讲义气方面,实在不比高恭差,不会因此而惭愧。只可惜他没有遏上赵襄子受到器重,却先是碰上了韩存宝,后来又碰上了我们兄弟两人。如今,我正同南方的少数民族杂处在一起,和他们一样地生活着,并且将要老死在这里。虽然深知巢谷的贤德,又怎么才能把他的贤才品德展现出来给世人看呢?听说巢谷有个儿子叫巢蒙在泾、原一带的军队里,所以特地为他写了这篇传记。等以后交给他。巢谷原先名叫“佛”,直到在循州相见之后,才改名叫“谷”。
注释:¹赵襄子:赵筒子之子,战国初赵国主,名无恤。²晋阳:今属山西。³知伯:晋六家之知氏,姓苟名瑶。⁴韩:韩康子,名虎。⁵魏:魏桓子,名驹。⁶水:指晋水。⁷版:八尺为版。⁸县:通悬。⁹釜:锅。¹⁰爨:烧火做饭。¹¹高恭:赵襄子之臣。¹²张孟谈:赵襄子之臣。¹³三家:指知、韩、魏。¹⁴曷:通何。¹⁵发:充分表达。

  文章讲述了巢谷一生中的三件事情,一是改应进士考试为应武举;二是完成朋友的托付;三是不远万里看望苏轼兄弟。这几件事情都表现了巢谷为人的卓异之处,表明巢谷是一个急难之时可以托付的义士。然后文章引用高恭事赵襄子的历史典故来说明巢谷对于朋友的古道热肠,不因时势而变迁的豪侠性格。作者通过对巢谷这个人的描写也从侧面对于那些趋炎附势、落井下石者进行了批判。文章叙述生动感人,不用粉妆玉琢,自然平实,而于简洁文字中蕴含了厚重的知音友情。

  从结构上看,这篇传记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弃文学武。首句依一般传记惯例,写被传者姓名、字、父名,籍贯、职业等。“眉山农家”四字不可忽视,“眉山”,指出传主巢谷与作者是同乡。“农家”指巢谷出身微寒,并非官宦人家或豪门贵族,尽管如此,作者愿为之立传,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实属不易。下面写巢谷曾经被举进士,到过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这是他一生的转折点:弃文学武。这段以“业成而不中第”作结。“业成”指习武之业有所成就,理当“中第”,但“不中第”,隐含科举之弊。

  第二段,金石之交,缓急可托。先写巢谷漫游西方边疆,结交当地秀杰为好友。接写巢谷与韩存宝二人结为“金石之交”。下面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存宝得罪,自料必死,托后事于巢谷,谷许诺,重义如山。末句作者自言认识巢谷,并且知道他的“志节”,显示了文章的真实性,进而用“缓急可托”四字总结了巢谷重义的品德。

  第三段,万里步行,以行其志。可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予之在朝”做高官时,巢谷不曾来见一面。只短短一句话,就把巢谷不愿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的人品表现了出来。第二部分写苏氏兄弟被贬谪后,巢谷“欲徒步访”,在道义上给以慰安、支持和力量。作者几乎用了整段的篇幅来详写巢谷不远万里,不辞辛苦,矢志不渝的大义大勇,与第一部分鲜明对比,在对比中显示出巢谷的义气和品德来。第二部分,先写苏氏兄弟被贬后,“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这与平日不相闻,处于逆境时却坚决来访的巢谷形成鲜明的对比,文章多次用“对比法”,都很巧妙。接写“闻者皆笑其狂”。“闻者”指眉山县得知巢谷万里访苏氏的人们,他们都耻笑巢谷发了疯,十分狂妄,这说明他们与巢谷思想境界相差甚远,他们是无法理解巢谷的志节和行为的,他们与巢谷形成鲜明对比,而且从反面衬托出了巢谷的志节非凡。这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相见之前,巢谷梅州修书,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为下段引出古人“高恭”作了埋伏,这是伏笔。接着写“循州相见”,“握手相泣”,感情激动,场面感人。后写巢谷“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中途病死于新州。时年七十三岁。元丰六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巢谷曾来拜访,馆于雪堂,并教苏轼之子迨、过二人读书,所以这里用“将复见”。巢谷虽然半道病死,但其义气、志节永存,苏辙“哭之失声”,读者也深受感动。

  第四段,借古喻今。用“昔”字引出先秦时代赵襄王“晋阳之难”的故事。赵襄王被围困于晋阳,断绝粮草,“易子而食,群臣皆懈,惟高恭不失人臣之礼”,解围之后,“行赏群臣,以恭为先”。作者引用此典,是为了说明“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于高恭者”。这里借古喻今,正于上段“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相照应,上文采用的伏笔,正在这里揭示、显现。从另一角度看,这里引古人高恭以比巢谷,从正面衬托出巢谷之“义”。最后用“惜其不遇襄子”发抒感叹,巢谷如遇襄子,必得首功之奖;而自己虽知巢谷之贤,但处在贬谪的逆境中,无权“以发之”,只能提笔写出这篇传记,颂扬巢谷的志节,将来有机会时交给巢谷在泾原军中的儿子,从而交代了写作这篇文的缘由,表现出作者对巢谷志节的崇敬和无力报答的惋惜。

  从写作方法上看,首先是选材典型,紧扣主题。巢谷一生的事迹很多,作者只选择了三件事情:一、弃文学武;二、与韩存宝结为金石之交而且缓急可托;三、写苏氏兄弟处于逆境,士武夫及生平亲友都不再来往的时候,巢谷却徒步万里相访,结果死于途中。选取这三件有代表性的材料,足以表示巢谷一生重义笃志的人品。其次,作者在处理这三件典型材料时,不是平均使用笔墨,而是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巢谷青少年时弃文学武,与众不同,作者叙述简约概括。第二件事描述稍详,第三件事是重点,详细描述,重点突出。而在描述这一重点部分时,也不一切都详,而能作到详中有略。譬如写苏氏兄弟青云直上时,巢谷不曾一见,作者只用了一句话,十分简略;当作者写到“予兄弟”处于逆境,巢谷万里步行而相访时,则不惜笔墨,不厌其详。这样写法给人一种疏密相间,详略得当的美感。再次,文章还采用了伏笔、照应,引用、对比、衬托等手法。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赏析 第4册: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01:第764-767页
羌笛梅花引,吴溪陇水情。
(qiāng)¹梅花引,吴溪²(lǒng)水情³
译文:羌笛声声吹起《梅花引》的曲子,却让人在这吴溪听到陇头流水般的伤情。
注释:¹羌笛:古代流行于西北地区的一种竹笛。²吴溪:指清溪,古属吴。³陇水情:“情”一作“清”。陇水:即《陇头水》,古乐府横吹曲。
寒山秋浦月,肠断玉关声。
寒山秋浦月,肠断玉关¹声。
译文:又使这月光下的秋浦寒山,响遍令人肠断的边关之声。
注释:¹玉关: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北,李白常以玉门关形容去国离乡的忧愁。

  “羌笛梅花引,吴溪陇水情”以铺叙的方式来描绘出一幅羌笛笛声哀怨、陇头流水幽咽的荒凉凄美画。诗中荒凉壮丽与哀怨婉转也是直接用羌笛吹出的。诗人夜半闻笛声,或许笛子所奏的是《梅花引》之曲调,或许根本不是悲愁的曲调,但诗人联想到悲愁的身世和处境,从而引发了悲愁之情。《陇头歌》:“陇头流水,鸣声幽咽”,可见陇水之情乃是悲愁之情。李白《秋浦十七首》之第二首有“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之句,可见这里的“清溪陇水情”乃是断肠之情。

  “寒山秋浦月,肠断玉关声。”此处的寒山当在秋浦,而玉关声应该是使人肠断的悲声,因“春风不度玉门关”,亦表达出诗人常以玉门关形容去国离乡的忧愁。月光、流水、笛声、断肠人便是构成这幅画图的基本元素。

  从此诗可以看出羌笛已经和表现征战之苦、思乡之痛 的《从军行》、《度关山》联系起来了,集中表现家国之思、思乡之痛。这主要是因为羌笛多与出塞、关山、陇头水等边塞的地名相联系,而这些地名令人自然而然想起荒凉的边关塞漠、流血厮杀的战场、久戍边疆未归的将士。而诗歌的基调是低沉的、伤痛的。

qīngbànwén

bái tángdài 

qiāngméihuāyǐn lǒngshuǐqíng 
hánshānqiūyuè chángduànguānshēng 
始吾居乡,有病寒而咳者,问诸医,医以为蛊。不治且杀人。取其百金而治之。饮以蛊药,攻伐其肾肠,烧灼其体肤,禁切其饮食之美者。期月而百疾作,内热恶寒,而咳不已,累然真蛊者也。又求于医,医以为热,授之以寒药,旦朝吐之,暮夜下之,于是始不能食。惧而反之,则钟乳、乌喙杂然并进.而瘭疽痈疥眩瞀之状,无所不至。三易医而疾愈甚。里老父教之日:“是医之罪,药之过也。子何疾之有!人之生也,以气为主,食为辅。今子终日药不释口,臭味乱于外,而百毒战于内,劳其主,隔其辅,是以病也。子退而休之,谢医却药而进所嗜,气完而食美矣,则夫药之良者,可以一饮而效。”从之。期月而病良已。
始吾居乡,有病寒而咳者,问诸医,医以为蛊。不治且杀人。取其百金而治之。饮以蛊¹药,攻伐其肾肠,烧灼其体人,禁切其饮食之美者。期月而百疾作,内热恶寒,而咳不已,累然真蛊者也。又求于医,医以为热,授之以寒药,旦朝吐之,暮夜下之,于是始不能食。惧而反之,则钟乳、乌喙杂然并进.而瘭(biāo)(jū)(yōng)疥眩瞀(mào)之状,无所不至。三易医而疾愈甚。里老父教之日:“是医之罪,药之过也。子何疾之有!人之生也,以气为主,食为辅。今子终日药不释口,臭味乱于外,而百毒战于内,劳其主,隔其辅,是以病也。子退而休之,谢医却药而进所嗜,气完而食美矣,则夫药之良者,可以一饮而效。”从之。期月而病良已。
译文:开始的时候我居住在乡下,有一位患了风寒病而又咳嗽的人,前去求医,大夫认为是肚子里有了寄生虫,如果不治疗就会死人的。他用多种金属矿物金来治疗,让其饮下治虫子的药,用药攻击他的肾脏肠胃,烧灼他的体人,禁止他饮食各种好吃的美食。一整月后,百病齐发,内热而外加寒冷,咳嗽不停,根本没有见到寄生虫。又求教大夫,大夫认为是发热病,给他吃寒泻的药,每天早晨呕吐,傍晚黑夜腹泻,于是连饭也不能吃了。他有些害怕就反过来治疗,将钟乳、乌喙等药材一并让病人吃下,而蛇头疔、疽痈(化脓性皮炎)、疥疮、晕眩等病症无所不发作。三次更换大夫而病反而越来越严重。乡里老人教导说:“这是大夫的责任,用药的错误。你什么病都没有。人生在世,以气为主,食物为辅。如今你每天药不离口,对外散发着臭气,而各种毒素搞乱了你的内脏,破坏了人的元气,隔绝了食物的辅助,所以害病。你应该卧床休息,谢绝大夫,断绝吃药而吃一些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元气恢复后饮食甘美,就是最好的药,可以按照这种饮食习惯,一次就能见效。”按照他的话去做,一个月病就好了。
注释:¹蛊:人腹中的寄生虫。
昔之为国者亦然。吾观夫秦自孝公以来,至于始皇,立法更制.以镌磨锻炼其民.可谓极矣。萧何、曹参观见其斫丧之祸,而收其民于百战之余,知其厌苦憔悴无聊,而不可与有为也,是以一切与之休息,而天下安,始参为齐相,召长老诸先生问所以安集百姓,而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请之。盖公为言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以舍盖公。用其言而齐大治。其后以其所以治齐者治天下,天下至今称贤焉。
昔之为国者亦然。吾观夫秦自孝公以来,至于始皇,立法更制,以镌(juān)¹锻炼其民,可谓极矣。萧何、曹参观见其斫丧²之祸,而收其民于百战之余,知其厌苦憔悴无聊,而不可与有为也,是以一切与之休息,而天下安,始参为齐相,召长老诸先生问所以安集百姓,而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请之。盖公为言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以舍盖公。用其言而齐大治。其后以其所以治齐者治天下,天下至今称贤焉。
译文:过去治理国家的人也是这样。我看从秦孝公以来,到秦始皇,立法更改制度,用严厉的酷刑折磨百姓,可以说到了极点。萧何、曹参看出了秦朝法律对百姓的摧残和伤害,于是在屡次战争之余招收百姓,知道他们厌恶战乱困苦心力憔悴。而又不能有所作为。于是采取一切措施使百姓休养生息,由此天下安定。开始时曹参当上齐国丞相,他召见长老和各位有学问的人,询问怎样安定和汇集百姓的好办法。齐国的旧儒生有数百人发言,每个人所说的都不相同。曹参不知道按谁说的确定策略。听说山东胶西有位姓盖的人,善于研究黄老学问,就派人去请他。这位盖公论述治理国家的道理最重要的就是清净,这样就可以让百姓自己安定下来,由此类推都是这个道理。曹参于是搬出官衙公堂把房子让给盖公居住,采用他的主张而使齐国得到了治理。后来,又采用他治理齐国的办法治理天下。至今全国都称赞他的贤德。
注释:¹镌磨:磨磋。²斫丧:伤害。
吾为胶西守,知公之为邦人也。求其坟墓、子孙而不可得,慨然怀之。师其言。想见其为人,庶几复见如公者。治新寝于黄堂之北,易其弊陋,达其壅蔽,重门洞开,尽城之南北,相望如引绳,名之日盖公堂。时从宾客僚吏游息其问,而不敢居。以待如公者焉。
吾为胶西守,知公之为邦人也。求其坟墓、子孙而不可得,慨(kǎi)¹怀之。师其言。想见其为人,庶几复见如公者。治新寝于黄堂之北,易其弊陋,达其壅(yōng)蔽,重门洞开,尽城之南北,相望如引绳,名之日盖公堂。时从宾客僚吏游息其问,而不敢居。以待如公者焉。
译文:我上任为胶西太守(实际上官职名密州知州),知道西汉时期的这位盖公是这里的人,就去寻找他的坟墓、子荆、后代,但都没有找到,心中十分怀念。师法他的言论,想象他的为人,差不多就像再次见到了他。修建新的衙署在旧公堂北面,改变那里破败的形态,使窒阻蔽塞的地方通达开来,几重大门得以开启,使得城垣的南北通畅相望就像用墨线拉直的一样,取名为盖公堂。当时宾客官署的幕僚们悠然休息在这里,但都不居住在这座房子里,用以等待像盖公那样德高望重的贤人。
注释:¹慨然:感慨。
夫曹参为汉宗臣,而盖公为之师.可谓盛矣。而史不记其所终,岂非古之至人得道而不死者欤?胶西东并海,南放于九仙,北属之牢山,其中多隐君子,可闻而不可见.可见而不可致,安知盖公不往来其间乎?吾何足以见之!
夫曹参为汉宗臣,而盖公为之师,可谓盛矣。而史不记其所终,岂非古之至人得道而不死者欤?胶西东并海,南放于九仙,北属之牢山,其中多隐君子,可闻而不可见.可见而不可致,安知盖公不往来其间乎?吾何足以见之!
译文:曹参作为西汉王朝的大臣。而盖公是他的老师,可以说名望极盛。而《史记》却没有记载他的下落,这岂不是古代修养达到极高的人,因为得到了真正的“道”而永垂不朽吗?胶西东面靠海,南面靠近九仙山,北面属于牢山山脉,这其中有很多隐居的贤德人士,能听到他们的一些消息却不能见到他们的面,即使能见到他们也不能达到他们的境界,怎能知道那位盖公不是来往在这一地区呢?我怎能见到他呢!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丹阳¹²里送行舟³,一别心知两地秋。
译文:我在丹阳城外送你上船,这一分别,使得我们感受两个不同地方的深秋。
注释:¹丹阳:地名。唐天宝间以京口(今江苏镇江)为丹阳郡,曲阿为丹阳县(今江苏丹阳县)。二者地理位置相近。²郭:古代在城外围环城而筑的一道城墙。³行舟:表示友人将从水路离去。⁴别:离别。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日晚¹江南望江²北,寒鸦³飞尽水悠(yōu)
译文:天色已晚我还站在江头遥望江北,寒鸦已经归巢,江水依然无语东流。
注释:¹日晚:日暮,此处暗示思念时间之久。²江:长江。³寒鸦:也叫慈乌,体型较小,背部为黑色。⁴悠悠:长久遥远。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给韦参军送行以及送走后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真挚友谊,无限思念的深情。

  诗的前两句是写送行。首句“丹阳郭里”交待了送行地点在丹阳的外城边。“行舟”表明友人将从水路离去。此时,千种离情,万般愁绪,一齐涌上诗人心头。“一别心知两地秋”,“秋”字,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却是表达人的情绪。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作者还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所以“两地秋”是双关语。

  诗的后两句写送走之后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日晚江南望江北”这一句转接自然,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江南”、“江北”,对比照应,突出了江水的阻隔。丹阳在江之南,“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方向。“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忧思绵绵,“日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由“望”自然而然地带出末一句“寒鸦飞尽水悠悠”。这一句写望中所见。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由于思念,站在江边长时间的遥望着,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给人增添愁思。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水悠悠”包含着无限思念的深情。

  这首小诗妙语连珠,情景交融,真切自然,既能把诚朴真挚的感情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中,又能在抒情中展现画图,做到辞有尽而意不尽。

dānyángsòngwéicānjūn

yánwéi tángdài 

dānyángguōsòngxíngzhōu biéxīnzhīliǎngqiū 
wǎnjiāngnánwàngjiāngběi hánfēijìnshuǐyōuyō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