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镫传过海,祖印提来未。低头拜空王,乞与转轮慧。
一镫传过海,祖印提来未。低头拜空王,乞与转轮慧。

yóuběnyuàn--lún

dèngchuánguòhǎiyìnláiwèitóubàikōngwángzhuǎnlúnhuì

吴汝纶

吴汝纶

吴汝纶(1840-1903),字挚甫,一字挚父,安徽省桐城县(今枞阳县会宫镇老桥村吴牛庄)人,晚清文学家、教育家。同治四年进士,授内阁中书。曾先后任曾国藩、李鸿章幕僚及深州、冀州知州,长期主讲莲池书院,晚年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并创办桐城学堂。与马其昶同为桐城派后期主要代表作家。其主要著作有《吴挚甫文集》四卷、《诗集》一卷、《吴挚甫尺牍》七卷、《深州风土记》二十二卷、《东游丛录》四卷。 ▶ 16篇诗文

猜您喜欢
风紧雨凄凄,川回岸渐低。
风紧雨凄凄¹,川回岸渐低。
译文:风雨交加,川流回转,水涨岸低。
注释:¹凄凄:形容寒凉或形容悲伤凄凉。
吴州林外近,隋苑雾中迷。
吴州林外近,隋(suí)¹雾中迷。
译文:离林外的泰州是越来越近了,隋苑已经慢慢消失在了迷雾之中。
注释:¹隋苑:园名。隋炀帝时所建。即上林苑,又名西苑。故址在江苏省扬州市西北。
聚散纷如此,悲欢岂易齐。
聚散纷如林,悲欢岂易齐。
译文:人世间的欢聚分离本就是如林,人们的悲欢又怎么会相同呢?
料君残酒醒,还听子规啼。
料君残酒醒,还听子规啼。
译文:估计等君梦回酒醒,还会再听到子规的啼叫声。

tàizhōudàozhōngquèdōngjīngrén

xuàn sòngdài 

fēngjǐn chuānhuíànjiàn 
zhōulínwàijìn suíyuànzhōng 
sànfēn bēihuān 
liàojūncánjiǔxǐng háitīngguī 
巨马水又东,郦亭沟水注之。水上承督亢沟水于逎县东,东南流,历紫渊东。余六世祖乐浪府君,自涿之先贤乡爰宅其阴,西带巨川,东翼兹水,枝流津通,缠络墟圃,匪直田渔之赡可怀,信为游神之胜处也。其水东南流,又名之为郦亭沟。
巨马水¹又东,郦亭沟水²注之。水上承督亢沟水³于逎(qiú)东,东南流,历紫渊东。余六世祖乐浪府君,自涿之先贤乡爰(yuán)宅其阴¹⁰,西带巨川,东翼¹¹兹水,枝流津通,缠络¹²(xū)(pǔ)¹³,匪(fěi)¹⁴田渔之赡(shàn)¹⁵可怀¹⁶,信¹⁷为游神¹⁸之胜处也。其水东南流,又名之为郦亭沟。
译文:巨马水又向水流,有郦亭沟水注入其中。郦亭沟水上口在遒县的水边,承接督亢沟水,向水南流,途径紫渊水面。我的六世祖是乐浪郡的太守,从涿郡的先贤乡迁居到这里,于是就住在水南,西面环绕着巨马大河,水面分列着这沟水,支流贯通,缠绕田园,不仅有丰富的农产品和水产品令人怀恋,实在也是遨游嬉娱的佳境。这支水水南流,又名为郦亭沟。
注释:¹马水:今称拒马河,在河北省西部,流经郦道元家乡郦亭沟。²郦亭沟水:拒马河的支流。³督亢沟水:拒马河支流,流经今北京市房山区、河北省涿州市、固安县、高碑店市入白沟河。⁴逎县:古县名,治今河北省涞水县北。逎,同“遒”。⁵紫渊:在今河北省涿州市西南。⁶乐浪:郡名,汉武帝时置,治今朝鲜(今朝鲜平壤市)。⁷府君:汉代对郡相、太守的尊称,后仍沿用。⁸涿:今河北省涿州市。⁹爰:助词,无义。¹⁰阴:山北水南为阴。¹¹翼:分列左右。¹²缠络:缠绕,环绕。¹³墟圃:田园。¹⁴匪直:不只是,不仅仅。¹⁵赡:丰富,充足。¹⁶怀:怀念。¹⁷信:的确,实在。¹⁸游神:游玩嬉娱。
春风吹碧,春云映绿,晓梦入芳裀。软衬飞花,远连流水,一望隔香尘。
春风吹碧,春云映绿,晓梦入芳裀(yīn)¹。软衬飞花,远连流水,一望隔香尘²
译文:春风吹绿了芳草,在白云的映衬下,芳草显得葱绿可爱,是在晓梦中梦见了这如茵的芳草。花瓣轻轻地洒落在软草上,蒙茸的草地随着流水延伸向天际。一眼望去,伊人的芳踪已被无边的芳草阻隔,春恨别情无限。
注释:¹芳裀:形容春草茸茸如垫褥。²香尘:带着花香的尘土。
萋萋多少江南恨,翻忆翠罗裙。冷落闲门,凄迷古道,烟雨正愁人。
(qī)¹多少江南恨,翻忆翠罗裙²。冷落闲门³,凄迷古道,烟雨正愁人。
译文:萋萋的芳草,遮盖了伊人的足迹,给人留下了多少相思别离之恨,使人追忆起像绿草地一样的翠罗裙。冷落的庭院,凄迷的古道,都笼罩在茫茫烟雨之中,这景象勾起了人满怀的愁绪。
注释:¹萋萋:指茂密的芳草。²翠罗裙:借指人。³闲门:代指情人居住处。⁴凄迷:迷茫。

  在南宋诗词圈子里,吟物之风十分盛行。但平庸草草之作,屡见不鲜,不足为怪。高观国的这首吟草词却不沾不滞,以意贯串全词。通过写草色来抒发自己的离愁别恨。这首词的上半阕绘出了一幅纯净明丽的阳春烟景:春风吹绿了芊芊的芳草,在飘动的白云映衬下显得那样葱翠可爱;蒙茸的草地伴随着流水伸向天际,花瓣轻轻地洒落在草上。这的确是十分迷人的芳景。

  读者还应当注意到“晓梦入芳裀”这句的含意。“芳裀”,芳草有如厚厚的裀褥。关键是“晓梦”二字,原来这令人神往的如屏芳景,只是一场春梦中的幻境而已。大地山河,一经点破,并化烟云。用笔之虚幻,莫测端倪。“香尘”一句,补足梦境。“香尘”者,女子的芳踪也。刘长卿《陪辛大夫西亭观妓诗》:“任他行雨去,归路裛香尘”,与此词意境相似。可是美人的踪迹被无边的芳草隔断了。即使追寻到梦里也并不圆满,也只是一个凄迷的短梦而已。

  下片转写实境,写醒后的情怀。用“萋萋”一句换头,仍是从草字生发。“萋萋”,芳草美盛之貌。

  “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即是此意。那么鲜美的芳草与江南的恨思有什么关系呢?这里似有事而无典,就是说写自己经历过的事,以抒发他对远隔香尘的伊人的思念。“翻忆”句重笔渲染。用“罗裙”形容芳草,始于白居易的“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杭州春芳》);牛希济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生查子》),则以芳草拟罗裙。此词在“翠罗裙”上缀以“翻忆”二字,感情上又多了一个曲折。翻者,反也。本想眺芳一下,略舒郁悒,没想到反而勾起了对绿色罗裙——这最具有女性特征的服饰的思念来。这一缕痴情真是不好收拾。“冷落”三句,以排体出之。句句切草、切情,化工之笔。“冷落闲门”,见出庭院之孤寂,而“庭草无人随意绿”之神理,即隐含其中。“凄迷古道”,流露出芳远之悲心。“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为其所本。

  “凄迷”二字,将心绪之凄黯与芳眼之迷蒙两重意象融会一起,并与前片之“芳隔香尘”暗相挽合。以迷迷糊糊之睡眼,逐古道之轻尘,真令人难以为怀。然而作者述情之笔愈出愈精,最后又推出了“烟雨正愁人”之句,把这种怅惘的心境渲染到了十分。“烟雨”,在词人的笔下与草色结缘甚深。林和靖咏草词“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点绛唇》)贺方回《青玉案》:“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便是显例。此词以“烟雨”结笔,将草色、离情与迷蒙的雨色化为一片,情景相伴,凄然无尽。况蕙风所谓“取神题外,设境意中”者,约略近之。

  咏吟春草是一个古代文人津津乐道的永恒题目,名篇佳作,数不胜数。有评论家说,在高手如林的名人队伍里,高观国用他那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秀美婉约的风格另起炉灶,独成一家。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857页
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碍。十里盘盘平世界,更著溪山襟带。
清溪奔快,不管¹青山碍。十里盘盘平世界,更著²溪山襟(jīn)带。
译文:清澈的溪流欢快地奔流而出,穿越了青山的重重障碍。方圆十里的一片小平原。就坐落在青山与溪流的环抱之中。
注释:¹不管:不许。²更著:再加上。
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此地居然形胜,似曾小小兴亡。
古今陵谷¹茫茫,市朝²往往耕桑(sāng)³。此地居然形胜,似曾小小兴亡。
译文:茫茫今古,曾经发生过多少次沧桑陵谷的变迁,许多昔日繁华兴旺的都市,后来却变成种植庄稼的田野。这个地方的山川形势不比寻常,莫非也曾经历过某种小小的盛衰兴废么!
注释:¹陵谷:高山深谷。²市朝:人口聚集的都市。³耕桑:田地。⁴形胜:地理形势优越。

  上片起韵赋写泉水,这是他站在桥上观望的第一景。他将泉水写得生气淋漓,气势不凡。先着一“清”字状其色,再以“奔快”写其流势之急,这样,泉水的声色形态就似乎写足了。以下在尽头处又以虚笔转出一境,以青山试图阻碍它,而它不管不顾一味奔腾向前的姿态,勾勒出了它的来处和去路,也赋予了它一种乐观、倔强的性格。接韵描绘上卢桥一带回旋曲折、山水环绕的地势,将一幅平常的山水画点染得清幽秀美。上片写景的特色,在于动静交错,生气栩栩,体现了词人对于山水的清赏能力。

  下片即景遐想,由对眼前山水的清赏,转入对于自然和人事沧桑的思索。他因上卢桥一带襟山带水、十里平地的地理形势,猜想它也许是从当年的城市变迁而来。为了证明自己猜想的可靠,他先在表明这一看法前作出铺垫,也就是用人们常说的沧海桑田的观点作引子。在邈远的时间内,深谷变为山陵、山陵变为深谷的地貌迁变,在漫长的历史上,闹市变为桑田、桑田变为闹市的人间兴废,既然都是可能的,那么,作为形胜的上卢桥一带,有过小小兴亡,当然也就很可能了。这是先立其大,再言其小,顺势而下,无可怀疑。这样的议论,畅快无碍。

  此词虽是随意点染,却也颇见理路,饶有趣味,写景兴叹,都臻上乘。而它的因小见大的思路,也表明了作者这一时期从大处、从根本处领略人生的情思趋向。

参考资料:
1、 (南宋)辛弃疾著;朱德才选注,辛弃疾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04,第127页
九十韶光如梦里,寸寸关河,寸寸销魂地。落日野田黄蝶起,古槐丛荻摇深翠。
九十韶(sháo)¹如梦里,寸寸关河²,寸寸销魂³地。落日野田黄蝶起,古寸丛荻(dí)摇深翠。
译文:九十天的春光匆匆而过如在梦里,一寸寸的山河,每一寸土地都让人极度哀痛。落日之下野田里黄蝶飞舞,古槐树和丛荻摇曳着枝条显出一片浓碧。
注释:蝶恋花: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鹊踏枝”“凤栖梧”。《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¹九十韶光:整个春天共九十日,故云。²寸寸关河:《金史·左企弓传》: “太祖既定燕,企弓献诗,略曰:‘君王莫听捐燕议,一过河山一寸金。”关河,犹言山河。³销魂:此指极度悲伤。
惆怅玉箫催别意,蕙些兰骚,未是伤心事。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
惆怅玉箫¹催别意,蕙(huì)(suò)兰骚²,未是伤心事³。重叠泪痕缄(jiān)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
译文:玉箫吹奏起惆怅失意的音调催人别离,个人的挫折和失意,并不是令我伤心的事。热泪纵横悲愤难已,封好了信封,人生中只有真挚的感情才永不会死。
注释:¹玉箫:用江淹《别赋》“琴羽张兮箫鼓陈”句,指临别时令人“惆怅”的管弦之音;也可能用范摅《云溪友议・玉箫记》所述韦皋游江夏,钟情于一名玉箫的侍女,临别时赠以玉指环一枚、诗一首,并约期再见事,及姜夔《长亭怨慢》词“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一作箫)分付,第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万缕”诸句意。如果是后者,当有本事在,惜已难考实。²蕙些兰骚:楚辞中又多以“蕙”“兰”之属的香草象喻品性志行的美善高洁。些,系古时楚人的习用语气词。骚,指屈原代表作《离骚》。此处以“蕙些兰骚”作为楚辞的代称。³未是伤心事:意谓蕙兰受害,并非消极伤心之事,乃是要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事。⁴锦字:用锦织成的字,代指书信。

  词的上片写景,描述出词人对充满了苦难的祖国河山的挚爱深情,细致地映衬出一颗爱国志士的忧国之心。正因为词人热爱祖国,深深地为国事担忧,才在下片的抒情中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报国情怀。下片意承景来,接以政治失意的对比,愈显其情真意切。结拍“人生只有情难死”句,这“情”,既有思君报国之喻,又有壮志慷慨之义,形象地表现出词人的拳拳爱国心。词中用典巧妙,屈原的美人香草之思被作者化用于词句中,委宛曲折,如泣如诉,扩充了词的伤感意蕴。比兴手法的运用,更加深了全词的感人情境。

  此词创作时已入初夏,三春已逝,作者回顾在京游踪,恍如一梦,故词以“九十韶光如梦里”一句起调。紧承此句的“寸寸关河,寸寸销魂地”中的“销魂”两字,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意,以表达其离京时对这片土地的依恋、惜别之情。后两句则为出东便门后所见田野间之景。此两句寓情于景,联系其“如梦里”的感受,上句所写“落日野田黄蝶起”之景,可与陈维崧《尉迟杯》词“闻说近日台城,剩黄蝶濛濛,和梦飞舞”三句合参,似化用《庄子·齐物论》中梦蝶的寓言,以表达其迷惘如梦的心情。

  下句所写“古寸丛荻摇深翠”之景,则可参读作者后来在《南轺日记》光绪十九年七月二十二日所写“连日所行之境,绿杨万树,红蓼丛生,愈繁密处,愈觉萧疏”,“微吟二句云‘每当荻苇萧森处,便有江湖浩荡心’,盖深知世变之巨,将来非一手一足之力所能挽”,此时作者从寸荻摇翠中所产生的当也是“萧森”之感、“江湖”之心。

  过片“惆怅玉箫催别意”一句,明白揭出“别”字,进一步表达此次离京的“惆怅”之情。继此句后,以“蕙些兰骚,未是伤心事”两句极言其离京时的伤心怀抱。在作者看来,楚辞中所抒写的幽忧还未足以道出他此时的“伤心事”。

  结拍“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两句,则用诗歌的传统手法,托男女相思以表达其眷恋京国的缠绵幽约之情,而如果过片“惆怅”句是用韦皋与侍女玉箫典,则此两句中固有男女间生死相思的恋情在。人间的真情、至情是执着的、永恒的。“情难死”句是对此情的赞颂,与李商隐《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词“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诸句,可称异曲同工。

  叶恭绰在《广箧中词》中以“沉痛”两字评此词。其词情之如此沉痛,当因写此词时,其别情离绪是与其落第后的失落之感及其关念时事的忧国之情交织为一的。此时,政局日非,内忧外患迭起,是国危如缕的多事之秋。作者此次在京时曾于致友人函中对丧权辱国的中法条约的签订极表愤慨,又曾与人谋议劾李莲英事。此词起调“九十韶光如梦里”句,似也寓有对清皇朝的盛世已如梦如烟、一去不返的感慨。“寸寸关河,寸寸销魂地”两句,更似寓有对鸦片战争以来一再丧师失地,使河山蒙羞的悲愤,而“落日”之景本就可以喻示国运之衰微没落。下片词所说的“伤心事”,应不仅仅指离别之事。其就楚《骚》翻进一层而言者,盖自伤生逢末世,身历千古未有之变局,目睹接踵而来之国耻,其烦忧苦恨固有与屈原相通之处,但其时、其事则大异于屈原之时、之事,其伤心怀抱更有甚于楚《骚》所表述者。至于词的结拍两句所云泪痕之“重叠”、深情之“难死”,也应在离愁别恨外,还有更沉痛的世事之忧、国亡之惧,以及空怀革新政治的抱负而屡试不第、志业难展之恨。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元明清词三百首鉴赏辞典 文通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04,第519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