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云漠漠雨飞飞,不放东风取次吹。
浓云漠漠雨飞飞,不放东风取次吹。
先自一春晴意少,那堪梅子欲黄时。
先自一春晴意少,那堪梅子欲黄时。

zhōng--gāozhù

nóngyúnfēifēifàngdōngfēngchuī

xiānchūnqíngshǎokānméizihuángshí

高翥

高翥

高翥(1170~1241)初名公弼,后改名翥(音同“著”)。字九万,号菊磵(古同“涧”),余姚(今属浙江)人。游荡江湖,布衣终身。是江南诗派中的重要人物,有“江湖游士”之称。高翥少有奇志,不屑举业,以布衣终身。他游荡江湖,专力于诗,画亦极为出名。晚年贫困潦倒,无一椽半亩,在上林湖畔搭了个简陋的草屋,小仅容身,自署“信天巢”。72岁那年,游淮染疾,死于杭州西湖。与湖山长伴,倒是遂了他的心愿。 ▶ 207篇诗文

猜您喜欢
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雪虐¹风饕(tāo)²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译文:寒风逞威,冰雪肆虐,愈显出梅花正气凛然,百花之中,就数她的风骨高坚。
注释:¹雪虐:冰雪肆虐。²风饕:寒风逞威。
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过时自会¹飘零去,耻向东君²更乞怜。
译文:冰消雪融,本就应该飘零败落,耻于向春神去乞讨恩怜。
注释:¹自会:本应该,理应当。²东君:指春神。传说春神主管花木生长。这里借喻朝廷。
醉折残梅一两枝,不妨桃李自逢时。
醉折残梅一两枝,不妨¹桃李²自逢时。
译文:醉里折下一两枝残梅独自观赏,哪管已值春风得意桃李绽蕾。
注释:¹妨:损害,这里指折摘的意思。²桃李:原指桃花、李花。这里借喻逢时得志的朝中权贵。
向来冰雪凝严地,力斡春回竟是谁?
向来冰雪凝严¹地,力斡(wò)²春回竟是谁?
译文:试问冰雪严寒凝大地,是谁顶风冒雪力挽春归?
注释:¹凝严:即严凝,寒冷的意思。²斡:旋转。这里意为扭转、挽回。

  这两首歌颂梅花的高洁与坚贞,描写花时将过的落梅,托意高远,读来给人以新的体验。

  第一首首两句歌颂梅花与暴力(雪虐风饕)顽强抗争、不向时势(东君)低头的高洁气质和坚贞节操。“愈凛然” 三字,突出了恶劣环境下梅花的一身傲骨,这种气节,被诗人赞为“花中之最”。三四两句对这一评断作出了有力的实证。梅花的飘零陨落,并非屈服由于外力的逼迫,而是出于坚贞高洁的品性,宁愿零落成泥,也决不趋时附势,向人乞怜。她的“落”,不是无可奈何的凋谢,是宁折不弯的牺牲,这正是最高坚的“花中气节。

  第二首把桃李与梅花两相对比,鄙夷于桃李的逢迎得意之态,肯定和赞颂了梅花力挽春回的功绩。除了梅花,还有谁能与“雪虐风饕”相斗,把春天扭转回来。结尾虽是问句,语气却十分肯定:只有落梅才是真正的迎春的光明使者,斗寒的不屈勇士。

  咏物诗托物寓兴,大都有作者的寄慨。诗人困居山乡,耻于向当权者乞怜,始终保持了自己的凛然气节。诗中的“落梅”既状物情,又发人意,实际是诗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不随时俗的高尚人格的自赞。春风得意,俗不可耐的“桃李”则隐约勾勒了朝中权贵、投降派的可憎丑态。

  这两首诗,分别从花和人两面着笔,相辅相成,珠联璧合,是咏花也是言志。在咏赞梅花的同时,诗人持节不改,不肯阿谀权贵,并鄙视当朝新贵的高风亮节也衬托了出来。梅花与诗人两相映衬,相得益彰。诗读来隽永有味,耐人品赏。

参考资料:
1、 朱德才,杨燕主编. 唐宋诗词 上[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 ,433-434.
2、 段晓华. 陆游诗歌赏析[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176-177.
翩翩四公子,浊世称贤明。
(piān)翩四公子¹,浊世称贤明。
译文:风度翩翩的战国四公子,在那个战乱的时代成就了自己的贤达之名。
注释:¹四公子:指战国时期的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和春申君。
龙虎方交争,七国并抗衡。
龙虎方交争,七国¹并抗衡。
译文:那时龙争虎斗,战国七雄相互抗衡。
注释:¹七国:指战国七雄。
食客三千余,门下多豪英。
食客三千余,门下多豪英。
译文:但他们之所以成就自己的万古美名,多是依靠他们招徕的门下食客。
游说朝夕至,辩士自纵横。
游说朝夕至,辩士自纵横¹
注释:¹纵横:指无拘无束地施展自己的才能。
孟尝东出关,济身由鸡鸣。
孟尝东出关,济身由鸡鸣¹
译文:孟尝君出函谷关,依靠门客学鸡叫,才得以顺利通过。
注释:¹“孟尝”两句:指孟尝君出函谷关,依靠门客学鸡叫,才得以顺利通过。
信陵西反魏,秦人不窥兵。
信陵西反魏,秦人不窥(kuī)¹
译文:信陵君救赵国后,留居赵国,后秦攻打魏国,魏王召信陵君回来,秦兵不再敢伐魏。
注释:¹“信陵”两句:指信陵君救赵国后,留居赵国,后秦攻打魏国,魏王召信陵君回来,秦兵不再敢伐魏。
赵胜南诅楚,乃与毛遂行。
赵胜¹南诅(zǔ)²楚,乃与毛遂行。
译文:秦兵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平原君到楚地求救,靠毛遂说服了楚王,楚国才出兵相救。
注释:¹赵胜:即平原君。²诅:以福祸之言在神前相约定。
黄歇北适秦,太子还入荆。
黄歇¹北适秦,太子还入荆²
译文:春申君曾经游说秦王,才使楚国太子得以还楚。
注释:¹黄歇:指春申君。²荆:楚国别名。
美哉游侠士,何以尚四卿。
美哉游侠士,何以尚四卿。
译文:游侠之士真是贤明,但他们为什么反而要崇尚四公子呢?
我则异于是,好古师老、彭。
我则异于是,好古师老、彭¹
译文:我则与那些游侠士不同,我喜好古人,以老子、彭祖为师。
注释:¹老、彭:老子、彭祖。
张华的诗风表现了由魏到晋的过渡。他的《游侠篇》模仿曹植的《名都篇》,诗中赞赏游侠之士和战国四公子的贤明。

yóuxiápiān--zhānghuá

piānpiāngōngzizhuóshìchēngxiánmíng

lóngfāngjiāozhēngguóbìngkànghéng

shísānqiānménxiàduōháoyīng

yóushuōcháozhìbiànshìzònghéng

mèngchángdōngchūguānshēnyóumíng

xìnlíng西fǎnwèiqínrénkuībīng

zhàoshèngnánchǔnǎimáosuìxíng

huángxiēběishìqíntàiziháijīng

měizāiyóuxiáshìshàngqīng

shìhǎoshīlǎopéng

沙草凄迷烟树昏,荒祠寂寞托贞魂。
沙草凄迷烟树¹昏,荒祠²寂寞托贞魂。
译文:黄昏时草地树木一片朦胧凄迷,荒废的祠堂里托守着贞烈的孤魂。
注释:¹烟树:云烟缭绕的树木、丛林。²荒祠:荒废了的祠堂。
灵旗高卷秋风晚,惟有清淮照墓门。
灵旗高卷秋风晚,惟有清淮照墓门。
译文:祭祀的旗子飘扬在秋风吹拂的夜晚,只有流淌的淮水守望着墓门。

jīn--cén

shācǎoyānshùhūnhuāngtuōzhēnhúnlínggāojuǎnqiūfēngwǎnwéiyǒuqīnghuáizhàomén

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南园满地堆轻絮(xù),愁闻一霎(shà)清明雨。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译文:南园地上堆满飘落的柳絮,忽然听得一阵清明时节的急雨骤然而来。急雨过后夕阳斜挂天边,飘落泥中的杏花仍带着芳香。
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时节欲黄昏,无憀独倚门。
无言匀睡脸,枕上屏(píng)¹掩。时节欲黄昏,无憀(liáo)²独倚门。
译文:被雨惊醒的女子容颜显出几分匀和秀美,起身将那枕后的屏山轻掩,窗外已是日暮苍茫的黄昏时分,无聊地靠在门楣上望着那黄昏风景。
注释:¹屏山:如屏之山,指屏风;床头小屏,亦名枕屏、枕障。²无憀:即无聊。憀:通“聊”。

  刘熙载在《艺概》中称温庭筠词“精妙绝伦,然类不出乎绮怨。”这首《菩萨蛮》写的就是一个独处闺中的女子春昼睡起后的生活情态。上阕纯写时节景物,勾画出一幅典型的暮春景象;下阕描写在这种环境薰染下女主人公的百无聊赖的心情。

  上阕纯写时节景物。

  作者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幅典型的暮春景象,而于其略露人情。“愁闻一霎清明雨”一句是上阕的关键,说“闻”即有人在,而且是“愁闻”,更透露出人情。前后三句的景物,都是“愁闻”的人感受到的。从下阕首句看,其人闻雨是在床榻上,并是被雨惊醒的,闻雨而愁,是下意识的惜春之情的流露。首句先从景物表明时节。柳絮飞于春暮时。“轻絮”前用一“堆”字形容花絮清积之厚,在杨柳树多的地方即有这种景象。次句明言节候。“一霎”的雨是阵雨,下面两句即是阵雨后的景象。

  “雨后”二句写暮春阵雨后的光景:雨余气清,斜阳照射,清花犹香,一切作用于人的各种感官,总的给人以凄艳的感觉。“却”字为倒转之意,雨与阳光乃是相反的气象,而“雨后”即出现“斜阳”,故用一“却”字表示感觉的特异,亦有助于对整个境象的新鲜之感。雨停下来了,天空中出现斜阳,只见那零清的杏花,依旧散着芳香。但清花之香给予人的并不是美的享受,而是心灵上的刺激,只能加重伤春情绪。

  下阕描写主人公的情态,在这种环境薰染下的百无聊赖的心情。

  “无言”二句为午睡初起的表情。“无言”二字可见主人公冷寂的心情,也可看出她是独处香闺的。“匀睡脸”则是由冷寂心情产生的懒散容态,只是略匀面脂而未着意梳妆。

  “枕上”句是对睡处的回顾,只淡淡地把屏、枕物象略提一下,暗露主人公从起身后离开屏枕时感到的空虚心情,也是产生“无言”句那种表情的环境气氛,因为在这样的处境中,人自然地要懒洋洋的了。“屏山”是床畔的掩蔽物,即屏风。这里只提“枕上屏山掩”,因起身后枕上空虚,最是关情。

  末二句以主人公之黄昏无聊,觉光景人情,一片黯然。“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朱淑真《生查子》),黄昏时候人世间有多少浪漫故事发生。她也是人,也有爱情婚姻的要求,她的那颗心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便无聊地起身依门张望。至于是望谁,能否达到目的,词中没有说,留下了悬念。此词上阕所布设的时节景物,如堆絮、清花、愁雨、斜阳,与下阕描写人的活动如无言匀脸、无聊倚门,情境同此索寞,互为表里,可见匠心。

  李白著名诗篇《玉阶怨》,也是写富女秋怨的。两者结合读,更能体会个中滋味。

参考资料:
1、 胡国瑞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49-50

mán··nányuánmǎnduīqīng--wēntíngyún

nányuánmǎnduīqīngchóuwénshàqīngmínghòuquèxiéyángxìnghuālíngluòxiāng

yányúnshuìliǎnzhěnshàngpíngshānyǎnshíjiéhuánghūnliáomén

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己卯¹上元²,予在儋(dān)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杂揉(róu),屠沽(gū)纷然。归舍已三鼓¹⁰矣。舍中掩关¹¹熟睡,已再鼾(hān)¹²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¹³?过¹⁴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¹⁵
译文:己卯上元节,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看我,说:“在这月光皎洁的美好夜晚,先生数出去走走吗?”我很高兴地听从他们的提议。于是走进西城,进入僧人宿舍,穿过小巷,只见汉族和少数民族混杂在一起,卖肉的卖酒的多得很,回到家已经三更天了。家里人掩门熟睡,已经是鼾声阵阵了。我放下拐杖发笑,心想我半夜出游和家人酣睡,究竟哪个有得?哪个有失?苏过问我为什么笑,我是自己笑自己。这也是在笑韩愈,他在一个地方钓鱼未钓到,就想到更远地方去,他不知道走到海边的人也不一定数得到大鱼。
注释:¹己卯:宋哲宗元符二年己卯,即公元1099年。²上元:阴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³儋州:唐设儋州于海南岛(州治在儋县),其前身为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7年)所设之儋耳郡。苏轼于绍圣四年(1097年)闰二月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七月至昌化(儋县)。⁴过:拜访,探望。⁵民:指汉族人。⁶夷:指少数民族(如黎族等)人士。⁷杂揉:同“杂糅”,混杂。⁸屠沽:屠户与卖酒者,文中指卖肉、卖酒的人。⁹纷然:盛多的样子。¹⁰三鼓:汉魏以来,一夜分为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又可分为五鼓,即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还可分为五夜,即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三鼓,即三更、丙夜,相当于现在讲的夜十一时至一时。¹¹关:门栓,文中指门。¹²再鼾:第二次打鼾,如俗语所说第二次睡觉。¹³孰为得失:何为得何为失,指出游与“已再鼾”而言。¹⁴过:苏过,字叔党。苏轼幼子。¹⁵“然亦笑”三句:韩愈有《赠侯喜》诗云:“吾党侯喜字叔起,呼我持竿钓温水。……哺时坚坐到黄昏,手倦目劳方一起。暂动还休未可期,虾行蛭渡似皆疑。举竿引线忽有得,一寸才分鳞与鬐(qí)。是时侯生与韩子,良久叹息相看悲。我今行事尽如此,此事正好为吾规。半世遑遑就举选,一名始得红颜衰。……君欲钓鱼须远去,大鱼岂肯居沮(jù)洳(rù)?”此三句意谓韩愈半世求官,终无所得,便欲归隐箕颍之地,却不明白即便是隐居也未必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文章展现了一次作者月夜出游的生活片断,写整个游历路程,只用了“步”、“入”、“历”三个动词,加上所属宾语,就历历在目。而其所见者,为“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儋州元宵节特有的热闹、喜悦,皆跃然纸上。夜晚游市,如历梦境。父子相对而笑,见出苏氏父子虽处“多病瘦悴”、“饮食百物艰难”的困境,却超然自得,生活和谐,心境恬静。结尾用韩愈的典故,把人生比作钓鱼,蕴含着苏轼对人生得失无定的妙悟,其中有一生“钓鱼无得”的几分自嘲。全文语极简约,意境怡然。

  这篇散文,前半记述与海南文士月夜出游的一个生活断片。在那明月皎洁的上元美好之夜,应几位老书生之邀,苏轼“欣然”出游。城西的风光,僧舍的景物,小巷的民情,纷纷攘攘的生意人,都引起他浓厚的兴趣,使他流连忘返,回到家中,天已三更,儿子也已掩门熟睡。苏轼借这一生活断片,不用细节刻画,自然透露出了儋州小城上元之夜的繁荣景象、祥和风俗,并抒发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情,反映了自己与海南人民的亲切交谊,文笔轻快自然,隽永优美。“步”、“入”、“历”三个动词连用写出了苏轼从容观赏景物的心态和乐而忘返的浓厚游兴。以“杂揉”形容汉族和黎族的融洽相处,用“纷然”描写市井气象的繁荣,文笔简净。作者的三鼓始归和儿子的“掩关熟睡”,说明他们虽然远谪海南,但与生活环境十分和谐,心境十分安闲恬静。

  “放杖而笑”以下,写作者由“欣然”出游而悟得的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当下即是的生活哲理。但苏轼不是用议论来直接阐说,而是用富有生活情趣的“放杖而笑”来表现,这四个字又本于《庄子·知北游》。由“放杖而笑”引出儿子发问,从而推进到“自笑”和笑人。苏轼的“自笑”,是他出游后的悠然自得之笑,是苦中求乐的自我慰藉之笑。“笑韩退之”,则是笑他思度拘滞,不善超拔。韩愈曾写过一首《赠侯喜》诗,是借钓鱼寄寓对人事的感慨。诗中说:门生侯喜叫他到洛水钓鱼,洛水很浅,是虾蟆、雀儿戏游的地方,不值得垂钓。果然他们从早钓到晚,举竿引线,好不容易才钓到一寸长的小鱼,这时他们很为感慨扫兴。

  韩愈写此诗时才三十四岁,在仕途上不甚得意,赴京师调选官职,竟无所成,侯喜则奔走举场十余年,不获知遇。故韩愈的钓鱼之喻,既是不满仕途的愤激之谈,又含有对门人的激励之意。但在苏轼看来,“钓鱼须远去”,未免有意于希进务得。把握当前随缘任天,自能无往而不适;远行下海,执意追寻,未必能得其所求。苏轼的自笑和笑人,从正反两个方面反映了他的随缘自适的思想,这是他身处无可奈何的逆境中所产生自慰自解的特殊心态。他认为,一切得失都是相对的,只要抓住当前,与环境协调,就会悠然自得;心怀奢望,不切实际地务得而强求,反会心力交瘁,自寻困扰。小文信笔写来,既饶有情趣,又寓理于事,耐人寻味,堪称东坡小品文的佳篇。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7月:第1331—1332页

shūshàngyuányóu

shì sòngdài 

    mǎoshàngyuán zàidānzhōu yǒulǎoshūshēngshùrénláiguò yuē  liángyuèjiā xiānshēngnéngchū  xīnráncóngzhī chéng西 sēngshè xiǎoxiàng mínróu fēnrán guīshèsān shèzhōngyǎnguānshúshuì zàihān fàngzhàngérxiào shúwéishī guòwènxiānshēngxiào gàixiào ránxiàohántuì退zhīdiào gèngyuǎn zhīzǒuhǎizhěwè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