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韬隐武夷山,肯向秋风换壮颜。卖药偶从城里过,围棋谁伴橘中閒。
几年韬隐武夷山,肯向秋风换壮颜。卖药偶从城里过,围棋谁伴橘中閒。
先天龟筴传神妙,何日刀圭乞火还。不信尘埃空老大,溪头已结屋三间。
先天龟筴传神妙,何日刀圭乞火还。不信尘埃空老大,溪头已结屋三间。
蓝仁

蓝仁

蓝仁(1315-?)字静之,自号蓝山拙者,与弟蓝智同均为元末明初诗人,崇安将村里(今福建武夷山市星村镇)人。二蓝早年跟随福州名儒林泉生学《春秋》,又跟武夷山隐士杜本学《诗经》,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风格,后人评价他们的诗风类似盛唐,兼有中晚唐诗人优点,既学唐人,又不失自己的个性。蓝仁不事科举,一意为诗,“杖履遍武夷”,傲啸山林,过着闲适的田园生活。后辟武夷书院山长,迁邵武尉,不赴。明初内附,例徙濠梁,数月放归,自此隐于闾里。 ▶ 46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日出而作¹,日入而息²
译文:太阳升起就去耕作田地,太阳下山就回家去休息。
注释:¹作:劳动。²息:休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译文:凿一眼井就可以有水喝,耕田劳作就可获取食物。
帝力于我何有哉!
帝力于我何有哉¹
译文:这样的日子有何不自在,谁还去羡慕帝王的权力。
注释:¹帝力句:一说为”帝何德与我哉“。帝力:尧帝的力量。何有:有什么(影响)。如果是”何德“,那就是有什么(恩惠)。

  击壤歌是一首淳朴的民谣。据《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这位八九十岁的老人所歌的歌词就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击壤歌》。

  这首民谣描绘的是在上古尧时代的太平盛世,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太阳出来就开始干活,太阳落下就回家休息,开凿井泉就有水饮,耕种田地就有饭吃……这反映了农耕文化的显著特点,是劳动人民自食其力的生活的真实写照。

  对于这首歌谣的最后一句,“帝力于我何有哉”,“帝力”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指“帝王的力量”,也就是说,人们的自给自足、衣食无忧的生活是靠自己的劳动得来的,而君王对此并没有什么作用,歌者反问:帝王的力量对我来说又有什么作用呢?当然,如此闲适安康的生活,并不是真的与帝王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因此也有评论云:“能使民安其作息、饮食即帝力也。得末句翻空一宕,调便流逸。”另一种解释是把“帝力”解释为“天帝的力量”,从而突出了此歌谣反对“天命论”的色彩,歌者感叹:老天爷对我来说有什么用呢?

  不管持哪一种解释,这首民歌的主题都是赞颂劳动,藐视“帝力”。

  《击壤歌》也许是中国歌曲之祖。清人沈德潜《古诗源》注释说:“帝尧以前,近于荒渺。虽有《皇娥》、《白帝》二歌,系王嘉伪撰,其事近诬。故以《击壤歌》为始。”

rǎng

míng xiānqín 

chūérzuò ér 
záojǐngéryǐn gēngtiánérshí 
yǒuzāi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民¹。使²有什(shí)(bǎi)之器³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yú),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¹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要使国家的疆域不要太大,人口要少。即使有效率十倍百倍的器械,却并不使用;使老百姓珍惜生命也不会背井离乡,迁徙远方。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没有地方要陈列它。让百姓回到结绳记事的时代。国富民强到了鼎盛时代。使百姓认为(他们)吃得香甜,服装漂亮,住的舒适,满意(他们的)风俗。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注释:¹小国寡民:小,使……变小,寡,使……变少。此句意为,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²使:即使。³什伯之器:各种各样的器具。一说是指效用十倍百倍的工具什伯,数量词,指超过十倍、百倍。⁴重死:看重死亡,即不轻易冒着生命危险去做事。⁵徙:迁移、远走。⁶舆:车子。⁷甲兵:武器装备。⁸陈:陈列。此句引申为布阵打仗。⁹结绳:文字产生以前,人们以绳记事。¹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以人们吃的食物为甘美,以他们所穿的衣服为美好,以他们所住的房子为安适,以他们的风俗为快乐。
孔耽道德,樊须是鄙。
孔耽(dān)¹道德,樊须是鄙²
译文:孔丘沉溺在道德,鄙视樊须问耕田。
注释:¹孔耽:孔:孔子。耽:沉溺,迷恋,喜好过度。²樊须是鄙:即鄙视樊须。樊须,即樊迟,孔子的学生。
董乐琴书,田园不履。
¹乐琴书,田园不履(lǚ)²
译文:董氏仲舒乐琴书,三载不曾践田园。
注释:¹董:董仲舒,西汉思想家、哲学家。²履:踩踏。
若能超然,投迹高轨。
若能超然¹,投迹高轨²
译文:若能超脱世俗外,效法斯人崇高贤。
注释:¹超然:犹超脱,高超脱俗,超出于世事之外。²高轨:崇高的道路,指行事与道德。
敢不敛衽,敬赞德美。
敢不敛(liǎn )(rèn)¹,敬赞德美。
译文:怎敢对之不恭敬,当颂礼赞美德全。
注释:¹敛衽:如同“敛袂”,整一整衣袖,表示恭敬。
倚杖池边立,西风荷柄斜。
倚杖池边立,西风¹荷柄斜。
译文:拄杖站在池塘边,西风拂过,托着残叶的荷柄微微倾斜。
眼明秋水外,又放一枝花。
眼明秋水外,又放一枝花。
译文:突然看到这一派秋景萧瑟中,一枝荷花迎风开放。

  张光启生活于明末清初,入清,隐居不仕,享年八十馀。从这首小诗的内容来看,写此诗时,他已是策杖而行的老人,但耳聪目明,身体尚健。

  在一个败荷零落的秋日,诗人拄杖独自站在荷塘边,秋风一过,无数托着残叶的荷柄随之鼓斜倾倒。但是,他再举目远望,只见满目凋零的秋景中,却有一朵新开的荷花突兀的闯进了他的视线,他不禁眼前一亮,心中激动之情不以言表。诗人不说一朵花而说“一枝花”,这表明他注意到的,不只是花朵,而且还有花枝。在众芳摇落、荷柄斜倒映衬下,挺直的花枝托着鲜花,不仅美艳,而且显出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独立不羁的精神。诗人直接描画出的是残荷中的一枝新花,谁又能说诗人不是在借以歌颂这样一种不屈不挠、无所畏惧的精神呢?

  本诗前后对照鲜明,如果说,读前两句诗,我们心中可能生出对诗人老境凄凉的同情,那么,当读到后两句时,就只有对作者坚贞不屈、不折不挠的精神的钦佩之情了。张光启无意于为自己画像,但这首小诗却成了诗人晚年极为生动传神的一幅小照。

参考资料:
1、 代汉林.律诗绝句精品鉴赏: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03:第456页

chíshàng

zhāngguāng qīngdài 

zhàngchíbiān 西fēngbǐngxié 
yǎnmíngqiūshuǐwài yòufàngzhīhuā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北人¹生而不识²(líng)³者,仕于南方,席上啖(dàn)席,并壳入口。或:“食¹⁰席须去¹¹壳。”其人自护¹²所短¹³,曰:“我非不知,并¹⁴壳者,欲¹⁵¹⁶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¹⁷曰:“前山后山,何¹⁸地不有?”
译文: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他在酒席上吃菱角,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地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
注释:¹北人:北方人。²识:知道。³席:俗称席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煮着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 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⁴仕于:(仕途)在……做官。于,在。⁵席:酒席。⁶啖:吃。⁷并壳:连同皮壳。⁸或:有人。⁹曰:说。¹⁰食:食用,在这里可以指吃。¹¹去:去除,去掉。¹²护:掩饰。¹³短:缺点,短处,不足之处。¹⁴并:一起。¹⁵欲:想要。¹⁶以:用来。¹⁷答:回答。¹⁸何:哪里。
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夫席生于水而¹非土产,此坐²(qiǎng)³不知以为知也。
译文:菱角生长在水中,而不是生长在土里,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注释:¹而:表示转折,此指却。²坐:因为,由于。³强:本文中指“勉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果强不知以为知,就会闹出笑话,被人耻笑。世界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每个人的学识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虚心潜学,才能得到真知。

  讽刺的生命在于真实。这则小故事不仅在情节构思上遵循了生活的真实,更在于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做法与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极具普遍性与代表性。

běirénshílíng

jiāngyíng míngdài 

    běirénshēngérshílíngzhě shìnánfāng shàngdànlíng bìngkǒu huòyuē  shílíng  rénsuǒduǎn yuē  fēizhī bìngzhě   wènzhěyuē  běiyǒufǒu  yuē  qiánshānhòushān yǒu  

    língshēngshuǐérfēichǎn zuòqiǎngzhīwéizh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