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翰墨散如尘,昼夜荒荒走两轮。莫说钟王今不见,湖州学士白杨新。
古今翰墨散如尘,昼夜荒荒走两轮。莫说钟王今不见,湖州学士白杨新。
刘诜

刘诜

(1268—1350)吉安庐陵人,字桂翁,号桂隐。性颖悟,幼失父。年十二,能文章。成年后以师道自居,教学有法。江南行御史台屡以遗逸荐,皆不报。为文根柢《六经》,躏跞诸子百家,融液今古,四方求文者日至于门。卒私谥文敏。有《桂隐集》。 ▶ 13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大麦干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
大麦干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
译文:大麦已经成熟,小麦已青黄。妇人边走边哭,丈夫逃跑藏起来。
东至集壁西梁洋,问谁腰镰胡与羌。
东至集壁西梁洋¹,问谁腰镰(lián)²胡与羌(qiāng)
译文:向东跑到集、壁、梁、洋四个州,问谁有来自走胡与羌插在腰间的走刀。
注释:¹集、壁、梁、洋:四个州名,唐属山南西道。言寇掠范围之广。²腰镰:腰间插着镰刀,指收割。
岂无蜀兵三千人,部领辛苦江山长。
岂无蜀兵三千人,部领辛苦江山长。
译文:岂敢没有三千蜀兵,(为了逃命)不怕道路悠长,疲于奔命,故不能及时救护。
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
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¹白云还故乡。
译文:怎能像鸟儿一样拥有翅膀,安身在白云间返回家乡。
注释:¹托身:寄身;安身。

màixíng--

màigànxiǎomàihuángxíngzǒucáng

dōngzhì西liángyángwènshuíyāoliánqiāng

shǔbīngsānqiānrénlǐngxīnjiāngshānzhǎng

ānniǎoyǒuchìtuōshēnbáiyúnháixiāng

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洪 一作:红)
万丈洪泉¹落,迢(tiáo)²半紫氛³。(洪 一作:红)
译文:阳光映照下的万丈瀑布从山间落下,四周呈现半红半紫的雾气。
注释:¹洪泉:指阳光映照下的瀑布。²迢迢:形容瀑布之长。³紫氛:紫色的水气。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奔流下杂树¹,洒落出重云²
译文:飞流而下的瀑布奔腾着流过层层杂树,飘飘洒洒穿过重重云烟。
注释:¹杂树:瀑布岩壁边杂乱的树木。²重云:层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日照虹霓(ní)¹似,天清²风雨闻³
译文:阳光照耀下如彩流一样绚烂,在这晴朗有天气里,又好像听到风雨的声响。
注释:¹虹霓:阳光射入窜的水珠,经过折射、反射形成的自然现象。²天清:天气清朗。³闻:听到。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灵山¹多秀色²,空³水共氤(yīn)(yūn)
译文:这庐山的景色多么的壮美,烟云与水气融成一片。
注释:¹灵山:指庐山。²秀色:壮美景色。³空:天空中的云。⁴氤氲:形容水气弥漫流动。

  第一句中“万丈洪泉落”,万丈有多高,实在让人难以想象,诗人要表达的正是心中那种不可确凿道出的对匡庐飞瀑雄奇险壮之气势的深深折服与崇爱之情。水自地下往上涌出曰之为泉,诗人以泉喻瀑,言飞瀑如洪泉而落,仿佛是将泉跟倒置了过来,任其泉水喷涌而下、源源不绝,所述情状极为形象,令人啧啧生叹。“迢迢半紫氛”一句状写的则是伴随着瀑布飞落而升腾起的缥缈水气。李白七绝《望庐山瀑布水》开篇就说高峭挺拔的香炉峰在旭日红光的映照下紫气蒸腾,烟雾缭绕,如同幻境一般,张九龄所言的“紫氛”大抵就是这种“日照香炉生紫烟”的神奇气象。迢迢,写雾霭之高;半,写紫雾似将色瀑截断。高高漂浮的水雾尚且只在瀑布半腰,那么洪泉万丈的源头,自然是深隐于一派迷蒙与虚无之中了。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第二联着重于展现瀑布飞泻云天的动感之美。庐山峰青峦秀,嘉木成阴,喷雪鸣雷般的银瀑从几重云外奔流而下,激荡着嶙峋的山岩,穿越过层叠的古木,义无反顾地坠入深密的涧谷,这壮景所带来的强烈视觉震撼富有艺术感染力,大自然那磅礴潇洒的超凡手笔令人钦佩。庐山有景如此,无怪乎自古就赢得”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盛誉了。

  第三联意在描绘飞瀑在阳光照耀下呈现来的奇幻风采,“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转写瀑布的色彩和声响。瀑布本如素练,但在晴日阳光的照射下,却幻化出虹霓般七彩缤纷的颜色,绚丽瑰奇;天清气朗之时,本无风雨,但万丈洪泉直泻而下时发出的巨大声响,却使人有急风骤雨杂沓的听觉感受。诗人绘声绘色,以自己独到的感受营造出那亦真亦幻、瑰丽迷人的美妙画面。在湖口远望庐山瀑布,是否真能听到它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并不重要,关键是诗人从万丈洪泉直泻而下的气势中,仿佛听到了风狂雨骤般的杂沓声响。句末的“闻”字与上句的“似”字对举互文,本身就包含了“似闻”的意蕴。这是一种似真似幻的听觉感受,其传神处正在亦真亦幻之间。若认定“闻”字是几十里外清晰听到瀑布的巨响,反而拘泥而失语妙。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最后一联以山水总括之笔收束全篇。诗人喜爱庐山之毓秀钟灵,故以“灵山”称谓之。“空水”一句由南朝谢灵运《登江中孤屿》一诗化用而来。谢诗云:”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意指空气和水色都清澄新鲜,诗人此处易“澄鲜”一词为“氤氲”,重在凸显庐山水瀑雾气缭绕、与晴空漫成一片的融融气象。“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易经·系辞》),庐山水正是乾坤交合而孕育出来的人间胜境。

  总起来看,诗中所写瀑布水,来自高远,穿过阻碍,摆脱迷雾,得到光照,更闻其声,积天地化成之功,不愧为秀中之杰。形象的比喻诗人遭遇和情怀,所以他在摄取瀑布水什么景象,采用什么手法,选择什么语言,表现什么特点,实则都依照自己的遭遇和情怀来取舍的。这也是此诗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的主要原因。既然瀑布景象就是诗人自我化身,则比喻与被比者一体,其比兴寄托也就易于不露斧凿痕迹。

  相对于李白的七绝《望庐山瀑布水》而言,张九龄的这首五律有着四十字的篇幅,其铺展才思的空间更大。诗人善于运用繁笔,其言瀑布之雄险,以巍峨“灵山”为背景。先直抒“万丈”“迢迢”之豪叹,后辅以“杂树”“重云”为衬托;其言瀑布之绚丽,先描绘“洪泉”“紫氛”的真实所见,后生发出“虹霓”隐隐约约的奇妙幻觉;不仅如此,诗人还以“天清风雨闻”壮其声威,以”空水共氤氲”显其浑然。浓墨重彩而又繁简得当,毫不繁冗,正是诗人技法娴熟的体现。

  作为一首山水诗,这首诗的艺术是独特而成功的。这首诗表面上只是在描写、赞美瀑布景象,有一种欣赏风景、吟咏山水的名士气度。但其中蕴激情,怀壮志,显出诗人胸襟开阔,风度豪放,豪情满怀,其艺术效果是奇妙有味的。“诗言志”,山水即人,这首山水诗是一个成功的例证。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8-69
2、 丁敏翔.唐诗鉴赏大全集(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52
3、 刘学锴.唐诗选注评鉴(上卷):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166-167

kǒuwàngshānshuǐ

zhāngjiǔlíng tángdài 

wànzhànghóngquánluò tiáotiáobànfēn  (hóngzuò hóng )
bēnliúxiàshù luòchūchóngyún 
zhàohóng tiānqīngfēngwén 
língshānduōxiù kōngshuǐgòngyīnyūn 
还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送君还山识君心。
还山吟,天高日暮寒山¹深,送君还山²识君心。
译文:唱支《还山吟》,天高地远傍晚寒山多幽深,送你还山非常理解你的心。
注释:¹寒山:冷落寂静的山;寒天的山。²还山:致仕;退隐。
人生老大须恣意,看君解作一生事。
人生老大须恣(zì)¹,看君解作一生事。
译文:人到老成凡事须得任心意,见你懂得怎样安排一生事。
注释:¹恣意:放纵,肆意。
山间偃仰无不至,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
山间偃仰¹无不至,石泉淙(cóng)²若风雨,桂花松子³常满地。
译文:山中俯仰自如无意不可至,石间泉水淙淙恰如风吹雨,桂花松子极多常常落满地。
注释:¹偃仰:安居;游乐。²淙淙:流水声。³松子:松树的种实。可食。
卖药囊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
卖药囊(náng)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¹
译文:卖药后衣袋里应有很多钱,回到山中服药又可以延年。
注释:¹卖药”二句:东汉人韩康常在山中采药,到长安市上卖,三十多年口不二价。汉桓帝派人请他做官,他逃入山中隐居起来。这里以韩康比沈千运。
白云劝尽杯中物,明月相随何处眠?
白云¹劝尽杯中物²,明月相随何处眠?
译文:白云悠悠相劝饮尽杯中酒,明月相伴哪里还不能成眠?
注释:¹白云:用南朝齐梁人陶弘景故事。²杯中物:指酒。
眠时忆问醒时事,梦魂可以相周旋。
眠时忆问醒时事,梦魂可以相周旋¹
译文:睡时回忆追问醒来时的事,梦魂可以和我相互来周旋。
注释:“¹梦魂”句:表示毫无竞心,因而传为美谈。

  此诗以时令即景起兴,蕴含深沉复杂的感慨。秋日黄昏,天高地远,沈千运返还气候已寒的深山,走向清苦的隐逸的归宿。知友分别,不免情伤,而诗人却坦诚地表示对沈的志趣充分理解和尊重。所以接着用含蓄巧妙、多种多样的手法予以比较描述。

  在封建时代,仕途通达者往往也到老大致仕退隐,那是一种富贵荣禄后称心自在的享乐生活。沈千运仕途穷塞而老大归隐,则别是一番意趣了。诗人赞赏他是懂得了人生一世的情事,能够把俗士视为畏途的深山隐居生活,怡适自如,习以为常。汉代淮南小山《招隐士》曾把深山隐居描写得相当可怕:“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山气茏葱兮石嵯峨,溪谷崭岩兮水层波。猿狖群啸兮虎豹嗥,攀援桂枝兮聊淹留。”以为那是不可久留的。而沈千运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游息,无所不到,显得十分自在。山石流泉淙淙作响,恰同风吹雨降一般,是大自然悦耳的清音;桂花缤纷,松子满地,是山里寻常景象,显出大自然令人心醉的生气。这正是世俗之士不能理解的情趣和境界,而为“遁世无闷”的隐士所乐于久留的归宿。

  深山隐居,确实清贫而孤独。然而诗人风趣地一转,将沈比美于汉代真隐士韩康,调侃地说,在山里采药,既可卖钱,不愁穷困,又能服食滋补,延年益寿。言外之意,深山隐逸却也自有得益。而且在远避尘嚣的深山,又可自怀怡悦,以白云为友,相邀共饮;有明月作伴,到处可眠。可谓尽得隐逸风流之致,根本不会有孤独之感。

  最后,诗人出奇地用身、魂在梦中夜谈的想象,形容沈的隐逸已臻化境。这里用了《世说新语·品藻》中东晋名士殷浩的典故。较之名士的“我与我周旋”,沈独居深山,隔绝人事,于世无名,才是真正的毫无竞心。他只在睡梦中跟自己的灵魂反复交谈自己觉醒时的行为。诗人用这样浪漫的想象,暗寓比托,以结束全诗,正是含蓄地表明,沈的隐逸是志行一致的,远非那些言行不一的名士可比。

  综上可见,由于诗旨在赞美沈的清贫高尚、可敬可贵的隐逸道路,因此对送别事只一笔带过,主要着力于描写沈的志趣、环境、生计、日常生活情景,同时在描写中寓以古今世俗、真假隐士的种种比较,从而完整、突出地表现出沈的真隐士的形象。诗的情调浪漫洒脱,富有生活气息。加之采用与内容相适宜的七言古体形式,不受拘束,表达自如,转韵自由,语言明快流畅,声调悠扬和谐。它取事用比,多以暗喻溶化于描写隐居生活的美妙情景之中,天衣无缝,使比兴形象鲜明,而又意蕴深厚,神韵维妙,呈现着一种饱满协调的艺术美感。大概由于这样的艺术特点,因而这诗尤为神韵派所推崇。

参考资料:
1、 倪其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90-392

háishānyínsòngshěnshānrén--gāoshì

háishānyíntiāngāohánshānshēnsòngjūnháishānshíjūnxīn

rénshēnglǎokànjūnjiězuòshēngshì

shānjiānyǎnyǎngzhìshíquáncóngcóngruòfēngguìhuāsōngzichángmǎn

màiyàonángzhōngyīngyǒuqiánháishānyàoyòuzhǎngnián

báiyúnquànjǐnbēizhōngmíngyuèxiāngsuíchùmián

miánshíwènxǐngshíshìmènghúnxiāngzhōuxuán

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
十一年前¹南渡(dù)²客,四千里外³北归人。
译文:于永贞元年九月诗人被贬永州,如今北归走了四千里,从永州回到了长安。
注释:¹十一年前:指公元805年。诗人被贬离开长安的时间。²南渡:指被贬到永州。³四千里外:永州北距长安约四千里。四千里:这里说“四千”,是举其成数。
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
(zhào)书许¹²阳和³至,驿(yì)开花处处新。
译文:朝廷下诏许可在暖和的春天返回京城,在回途的官道上两旁处处开放了新花。
注释:¹许:许可。²逐:跟随。³阳和:暖和的春天。⁴驿路:官道,古时供传车、驿马通行,沿途设有驿站。

  头两句是说,11年前被贬于4000里外的永州,此时终于回来了,语含喜悦,也有感慨。后两句借用景物来描写回京路上的欢快心情。春光,鲜花,是实景,但也是作者心理状态的反映。这样借景抒情比直接叙述更加生动,真切。末句“处处新”三字用得精当,值得好好体味。

  “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这里看来是对事实的描述,其实精炼地概括了诗人复杂和激动的情感。其中包含着他对当年遭受贬斥的愤懑,对长期放逐生活的回忆,以及重回长安时的激动心情。交集的百感凝聚在诗句的朴素描绘之中,增强了抒情力量。

  “诏书”使他伴随着温暖的春天一同回到长安来,路上的景物明媚喜人。“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朝廷诏返京城,又是红这阳春季节,驿路上花开簇簇,既清新又温暖,此时面对此景,再有一步就可迈入长安东城门的诗人不能不深感激动、喜悦,激动、喜悦而不明说,仅用“处处新”三字来见意,便胜过了万语千言。因此“驿路开花处处新”,这是诗人自己精神状态的写照,反映出诗人的愉快心情和愿望。这是写花,更是写人,是将人的情意寄托于花,又由花来表人之情意,含蓄蕴藉而不失自然流转,堪称得体。

  然而儒法两条路线的斗争是不可调和的,事实上,顽固保守势力并没有放松对他的打击,他回到长安后所得到的却是再一次贬逐。所以,诗篇在抒发他的战斗理想的同时,也表现出他对大地主顽固派的反动本质缺乏认识,对顽固派头子唐宪宗始终存有幻想,反映出诗人自己的阶级局限性。

参考资料:
1、 中国人民解放军五二九六一部队 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法家诗歌选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76年04月
2、 姚立岩 王少阁 刘金城.历代绝句选读: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08月
3、 尚永亮.柳宗元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zhàozhuīdōuèryuèzhìtíngshàng--liǔzōngyuán

shíniánqiánnánqiānwàiběiguīrén

zhàoshūzhúyángzhì驿kāihuāchùchùxīn

壬申夏泛舟西湖,述怀有赋,时予别杭州盖十年矣
(rén)(shēn)¹夏泛舟西湖,述怀有赋,时予别杭州盖十年矣
注释:¹壬申:指嘉庆十七年(1812年)。
天风吹我,堕湖山一角,果然清丽。曾是东华生小客,回首苍茫无际。屠狗功名,雕龙文卷,岂是平生意?乡亲苏小,定应笑我非计。
天风¹吹我,堕(duò)湖山一角,果然清丽²。曾是东华³生小客,回首苍茫无际。屠狗功名,雕(diāo)龙文卷,岂是平生意?乡亲苏小,定应笑我非计。
译文:天风浩荡,将我吹落到这湖山之间,西湖的风景果然秀丽无匹。曾在北京渡过少年时代,此时回忆起在京华的生活,只觉得茫茫无际,感慨万端。那点微末的功名职位,岂是我平生志向所在?要是我的老乡苏小小知道了,一定会笑话我生计安排失当。
注释:¹天风:即风,风行天空,故称。²果然清丽:真的是美丽极了。³东华:京中有东华门。这里代指京城。⁴生小:从小,自幼。⁵屠狗功名:卑贱的人取得了极大的功名富贵。指汉初的樊哙。功名:指这一年年初,作者由副榜贡生考充武英殿校录。⁶雕龙文卷:比喻善于修饰文辞,或刻意雕琢文字。⁷苏小:即苏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才貌绝世,倾动一时。钱塘即杭州,作者称其为乡亲。
才见一抹斜阳,半堤香草,顿惹清愁起。罗袜音尘何处觅,渺渺予怀孤寄。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两般春梦,橹声荡入云水。
才见一抹斜阳,半堤(dī)¹香草,顿惹²清愁起。罗袜音尘³何处觅,渺(miǎo)予怀孤寄。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两般春梦,橹(lǔ)声荡入云水。
译文:在西湖游赏,只见斜阳半坠,湖堤上春草如茵,这般景色顿时惹起了我的愁思。我的理想何处可以觅得呢?徒然对着渺茫湖水寄托我的幽思。心中涌起愁思时以箫声寄托愁怨,心中涌起狂侠之气时则以谈沦兵法来寄托豪情,这两种情感都令人消魂。这两种思绪都如春天的幻梦,随着咿呀的摇橹声,在云水之间消散。
注释:¹堤:指西湖白堤。²顿惹:一下子勾起了我的清愁。³罗袜音尘:美人的音容、脚步。指美人步履轻逸。⁴渺渺:极目远视。⁵两般春梦:功名与文名都如春梦。⁶橹:拨水使船前进之具。

  常人写这类题材,大致是先叙湖上景致,然后因景抒情。而作者却不循常套,起笔不谈游湖,而先从身世感慨人手。首三句“天风吹我,予湖山一角,果然清丽”,气势宏大,姿态超迈。作者不说自己出生杭州,却说自己是被天风吹落于此的。他是天上的谪仙,身在人间,神在天表,只不过西湖风光的清丽令他满意,他才不想返回天界。这三句,才写到作者的诞生,但却已将他的自命不凡、高视阔步、超凡绝俗之态写出,一种豪迈飞扬的气概,跃然纸上。有这三句定下基调,下面几句就看似惊人而实无足惊奇了。“曾是东华生小客,回首苍茫天际”,之所以说他只是北京城中一个客居的弱冠少年,却不说仕途不得志之苦、不抒少年意气,而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回首往事时有无限苍凉迷茫,就是因为他是谪仙,胸襟广、目光远,所思者大。“屠狗功名,雕龙文卷,岂是平生意”,像樊哙那样建功立业、像驺奭那样立言传世,乃是无数古人毕生追求的目标,而他却说那些都不是他的平生之志,也因为他是谪仙,来到人间乃是为了大济苍生、重振乾坤。战场上的一刀一枪,书堆中的寻章摘句,他当然是夷然不屑的。不过,他这番心比天高的志向抱负,常人是不会懂得。“乡亲苏小,定应笑我非计”,就连坟地在西湖边的苏小小地下有知,也肯定会笑作者全然打错了算盘。阅尽人世的小小尚如此,其他人就更不必论了。

  词至上片末尾,豪情已转为孤独之感。过片才写到游湖。“才见一抹斜阳,半堤香草,顿惹清愁起”,但他笔下的西湖,乃是与他心境相合拍的西湖,他满怀清愁,所以刚刚看到“一抹”斜阳、“半堤”春草,这愁怀就顿时被惹逗起来了。斜阳芳草,自古都是伤心物,作者在此并未超越前人,但连用了“一抹”、“半堤”、“才见”、“顿惹”,词情便有无限含蓄,可谓化腐朽为神奇。接下“罗袜音尘何处觅,渺渺予怀孤寄”,前者用曹植《洛神赋》“罗袜生尘”之典,后者语本苏轼《前赤壁赋》“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之歌。既是泛舟湖上,自不免极目远望,但作者所望也不同凡俗,他望的是“美人”——理想的化身。然而,“何处觅”、“予怀孤寄”,他未能望到理想的归宿所在,满腔情怀亦不知何处吐泄。

  词至此,已由豪迈而入孤独,由孤独而入忧愁,由忧愁而入怅惘。经此几番情感转折,终于唤出了全篇的名句:“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怨”,是指他胸怀大志却无人领会、无处施展的怨愤;“狂”,是指他心中汹涌澎湃的狂潮,这狂潮中有高超的见识、有宏大的构想、有急切的愿望,包含之多,实难尽言。欲怨之去,就吹上一曲缠绵悠远的箫乐,让那怨愤随风飘逝;狂来奈何,就舞出一派熠熠生辉的剑光,让心潮在浩荡剑气中暂趋平伏。这一箫一剑,其中包蕴了作者多少失望和希望、痛苦和兴奋;抚起箫、挥起剑,这中间的滋味,令作者魂为之销。相形之下,功名、文名的“两般春梦”算不得什么,就让它们随着橹声飘荡进云水之间。

  这首词全盘托出了少年龚自珍的雄心、抱负和自信、自负,是龚词的代表之作。其中核心的箫、剑二句,尤为后人所称道。有人说,这两者分别代表优美和壮美,而作者一身兼有之,实乃不世出之奇才。有人说,这两者代表了作者个性的两个方面,一深远,一宕落。龚自珍一生的行事,亦可以“吹箫”、“说剑”括之。即使到了他的晚年,他虽然自称“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似乎剑已涩、箫已折;其实,这仍然只是在“吹箫”而已。上引二句出自《己亥杂诗》,而他在同一组诗中大声疾呼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依然是“说剑”的雄姿。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元明清词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第448页

xiāngyuè ·tiānfēngchuī

gōngzhēn qīngdài 

rénshēnxiàfànzhōu西 shùhuái怀yǒu shíbiéhángzhōugàishínián

tiānfēngchuī duòshānjiǎo guǒránqīng céngshìdōnghuáshēngxiǎo huíshǒucāngmáng gǒugōngmíng diāolóngwénjuàn shìpíngshēng xiāngqīnxiǎo dìngyīngxiàofēi 
cáijiànxiéyáng bànxiāngcǎo dùnqīngchóu luóyīnchénchù miǎomiǎohuái怀 yuànchuīxiāo kuángláishuōjiàn liǎngyàngxiāohúnwèi liǎngbānchūnmèng shēngdàngyúnshuǐ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