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槐绕驿荫通津,画舫参差候水滨。客枕久听吴苑雨,乡书多寄洛阳人。
官槐绕驿荫通津,画舫参差候水滨。客枕久听吴苑雨,乡书多寄洛阳人。
停杯别馆莺声早,策马征途月色新。遥想到京寒食后,五陵花柳万家春。
停杯别馆莺声早,策马征途月色新。遥想到京寒食后,五陵花柳万家春。

sònggāo驿chéngcháojīng--yuán

guānhuáirào驿yīntōngjīnhuàfǎngcānchàhòushuǐbīnzhěnjiǔtīngyuànxiāngshūduōluòyángrén

tíngbēibiéguǎnyīngshēngzǎozhēngyuèxīnyáoxiǎngdàojīnghánshíhòulínghuāliǔwànjiāchūn

浦源

浦源

常州府无锡人,字长源,号海生。工诗,善画。官晋府引礼舍人。明初游闽中。慕林鸿诗名,访之,鸿延之入社。 ▶ 4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成纪星郎字义山,适归高壤抱长叹。
成纪¹星郎字义山,适归²高壤(rǎng)³抱长叹。
译文:成纪郎官名字叫李义山,身归黄土让人空怀长叹。
注释:¹成纪:古县名,战国时设置,县址大约在今甘肃省秦安县。²适归:往归;归向。³高壤:土丘。一作“黄壤”。
词林枝叶三春尽,学海波澜一夜干。
词林¹枝叶三春尽,学海²波澜(lán)³一夜干。
译文:诗词树林的枝叶已落尽,学术界的浪涛一夜枯干。
注释:¹词林:词坛。借指文学界。²学海:喻指学术界。³波澜:比喻诗文的跌宕起伏。
风雨已吹灯烛灭,姓名长在齿牙寒。
风雨已吹灯烛灭,姓名长在齿牙寒。
译文:狂风暴雨把那灯烛吹灭,姓名一直在我心中思念。
只应物外攀琪树,便著霓裳上绛坛。
只应物外¹攀琪树²,便著霓(ní)(cháng)³上绛(jiàng)
译文:他应该到世外攀折玉树,身著霓裳登上那仙人坛。
注释:¹物外:世外。谓超脱于尘世之外。²琪树:仙境中的玉树。³霓裳:神仙的衣裳。相传神仙以云为裳。一作“霓衣”。⁴绛坛:一作“玉坛”。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虚负凌云¹万丈才,一生襟(jīn)²未曾开。
译文:空怀有凌云万丈的高才,一生胸襟不曾片刻展开。
注释:¹凌云:多形容志向崇高或意气高超。²襟抱:怀抱之意。这里指远大的理想。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¹凤不来。
译文:鸟啼花落斯人归于何处,竹死桐枯凤鸟不再飞来。
注释:¹竹死桐枯:传说中的凤凰非甘泉不饮,非竹不食,非梧桐不栖。这里是说社会残酷地剥夺了李商隐生存下去的条件。
良马足因无主踠,旧交心为绝弦哀。
良马足因无主踠(wǎn)¹,旧交心为绝弦²哀。
译文:良马不遇足因无主而弯,知音痛失心由断弦而哀。
注释:¹踠:屈曲、弯曲的意思。²绝弦:断绝琴弦,喻失去知音。
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九泉¹莫叹三光²隔,又送文星³入夜台。
译文:冥府不用感叹阴阳相隔,又有文星送入坟墓中来。
注释:¹九泉:犹黄泉。指人死后的葬处。²三光:古人以日月星为三光。³文星:文曲星,传说中天上掌管人间文事的星宿,通常指富有文才的人,此处指李商隐。

  这两首诗是情辞并茂的悼友诗。李商隐是一代才人。李商隐的诗辞采精工富丽,韵调婉转,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但是,由于政治宗派斗争的原因,这样的大诗人于病死荥阳后,文坛竟然出奇地沉默,极少有人赋诗撰文来纪念他。现存的当时悼念李商隐的诗仅有两首。这珍贵的两首《哭李商隐》诗出自李的挚友、诗人崔珏之手。

  第一首诗表达对亡友李商隐的深切悼念,同时赞叹其文学奇才,感慨其不幸的命运遭遇。

  第二首,崔珏说李商隐有“才”且“凌云万丈”,可知其才之高,而冠以“虚负”二字,便写出了对世情的不平。有“襟抱”且终生不泯,可知其志之坚,而以“未曾开”收句,便表现了对世事的鞭辟和对才人的叹惜。首联貌似平淡,实则包含数层跌宕,高度概括了李商隐坎坷世途、怀才不遇的一生。

  中间两联,承首联而写“哭”。李商隐有《流莺》诗:“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以伤春苦啼的流莺,因花落而无枝可栖,自喻政治上的失意。崔诗“鸟啼花落人何在”,则用“鸟啼花落”烘托成一幅伤感色调的虚景,唤起人们对李商隐身世的联想,以虚托实,使“哭”出来的“人何在”三个字更实在,更有劲,悲悼的意味更浓。

  第四句以“桐枯凤死”暗喻李商隐的去世。《庄子·秋水》:“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足见其高贵。这鹓雏即是凤一类的鸟。李商隐在科第失意时,曾把排抑他的人比作嗜食腐鼠的鸱鸟,而自喻为鹓雏(《安定城楼》:“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当时凤在,就无桐可栖,无竹可食。此时竹死,桐枯,凤亡,就更令人悲怆了。此句用字平易、精审,可谓一哭三叹也。

  “良马足因无主踠”,良马不遇其主,致使腿脚屈曲,步履维艰,这是喻示造成李商隐悲剧的根本原因,要归之于压制人材的黑暗的政治现实。一般人都为此深感悲愤,何况作为李商隐的旧交和知音呢。“旧交心为绝弦哀”,明哭一声,哀得恸切。春秋时,俞伯牙鼓琴,只有钟子期闻琴音而知雅意,子期死后,伯牙因痛失知音而绝弦罢弹。作者借此故事,十分贴切地表达了对亡友真挚的情谊和沉痛的哀思。

  尾联作者独运匠心,采用了“欲进故退”的手法,荡开笔触,不说自己的悲哀,却用劝慰的语气说:“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意思是说:莫要悲叹九泉之下见不到日月星三光吧,现在您的逝去,就是送入冥间的一颗光芒四射的“文星”啊!这其实既不是安慰亡友,也不是诗人自慰。李商隐潦倒一生,郁郁而逝,人世既不达,冥间不可期。因此说,这只不过是作者极度悲痛的别一种表达方式,是“反进一层”之法。

  撼动人心的悲恸,是对着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两这首诗就是紧紧抓住了这一点,把誉才、惜才和哭才结合起来写,由誉而惜,由惜而哭,以哭寓愤。誉得愈高,惜得愈深,哭得愈痛,感情的抒发就愈加浓烈,对黑暗现实的控诉愈有力,诗篇感染力就愈强。互为依存,层层相生,从而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408-409页.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247-1248页.

shāngyǐn--cuījué

chéngxīnglángshānshìguīgāorǎngbàozhǎngtàn

línzhīsānchūnjǐnxuéhǎilángàn

fēngchuīdēngzhúmièxìngmíngzhǎngzài齿chǐhán

zhǐyīngwàipānshù便biànzheshangshàngjiàngtán

língyúnwànzhàngcáishēngjīnbàowèicéngkāi

niǎohuāluòrénzàizhútóngfènglái

liángyīnzhǔwǎnjiùjiāoxīnwèijuéxiánāi

jiǔquántànsānguāngyòusòngwénxīngtái

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
丹阳北固¹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
译文:丹阳的北固山就是古来的吴关,江边的楼台隐映于云水之间,美如画图。
注释:¹北固山:在镇江北,下临长江。
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千岩烽(fēng)火连沧海,两岸旌(jīng)旗绕碧山。
译文:如今胡虏的战火已燃及沧海,永王大军东巡的旌旗在大江两岸围绕,飘扬于碧山之间。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士女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女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女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女逐臣¹而后贵女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²女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³。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女,其香蔼(ǎi),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译文:如果一个士人的才能和品德超过其他的士人,那么就称之为国士;如果一个女子的姿色超过其他的美女,那么就称之为国色;如果兰花的香味胜过其它所有的花那么就称之为国香。自古人们就以兰花为贵,并不是等到屈原赞兰花之后,人们才以它为贵的。兰花和君子很相似: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在遭受雪霜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所说的避世而内心无忧,不被任用而内心无烦闷。兰花虽然含着香味形状美好,但平时与艾蒿没有什么两样。一阵清风吹来,他的香气芬芳,远近皆知,这就是所说的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注释:幽芳亭:黄庭坚贬居戎州时自建小亭,名为“幽芳亭”。¹楚女逐臣:指屈原。²薄丛:草木聚生处。³“是所谓”二句:语出《易·乾·文言》。意思是君子避世,乐在其中,故无烦闷,即使不为世人所赞同,亦无闷也。不见是:不被赞同。⁴平居:平时。⁵萧艾:野生蒿草,味臭,喻小人。⁶霭然:形容兰花香气很盛。⁷含章:含美于内。《易·坤·象》:“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此谓人含文章于内,遇适当女时必发女于外。
然兰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别之。予放浪江湖之日久,乃尽知其族。盖兰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兰也。《离骚》曰:“予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是以知不独今,楚人贱蕙而贵兰久矣。兰蕙丛出,莳以砂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是所同也。至其发花,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虽不若兰,其视椒则远矣,世论以为国香矣。乃曰“当门不得不锄”,山林之士,所以往而不返者耶!
然兰蕙¹女才德不同,世罕能别女。予放浪江湖女日久,乃尽知其族。盖兰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兰也。《离骚》曰:“予既滋²兰女九畹(wǎn)³,又树蕙女百亩。”是以知不独今,楚人贱蕙而贵兰久矣。兰蕙丛出,莳(shì)以砂石则茂,沃以汤茗(míng)则芳,是所同也。至其发花,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虽不若兰,其视椒则远矣,世论以为国香矣。乃曰“当门不得不锄”,山林女士,所以往而不返者耶!
译文:然而兰和蕙的才能和品德不相同,世人很少有能分辨出来的。我自己长期在外做官,于是完全知道兰和蕙的区别。大概兰花好似君子,蕙好像士大夫,大概山林中有十棵蕙,才有一棵兰,《离骚》中说:“我已经培植兰花九畹,又种下蕙百亩。”《招魂》说:“爱花的风俗离开蕙,普遍崇尚兰花”因此知道楚人以蕙为贱以兰为贵很久了。兰和蕙到处都能生长,即使栽种在砂石的地方也枝繁叶茂,如果用热茶水浇灌就香气芬芳,这是它们相同的地方,等到它们开花,一枝干上就一朵花而香气扑鼻的是兰花,一枝干上有五七朵花但是香气不足的就是蕙。虽然蕙比不上兰花,但是与椒相比却远在椒之上。兰花被世人认为是国香,当权者却说“芳兰当门,不得不除”,这就是那些品德高尚的隐士纷纷远离当局而不返回的原因吧!
注释:¹兰蕙:兰:兰草,一名茼。古所谓兰,多指兰草,菲今女兰花。蕙有二种:一种可薰除灾邪,故亦名蘸草;一种名蕙兰。今人谓兰为唐兰,蕙为蕙兰。²滋:种。³畹:三十亩为一畹,九畹多于百亩,因此说楚人重兰而轻蕙。⁴干:枝干。⁵视:比。⁶“当门”句:意为有才女士必遭忌恨杀害。《三国志·蜀志·周群传》:先主(刘备)欲诛张裕,“诸葛亮表请其罪,先主答曰:‘芳兰生门,不得不锄。”兰喻才士,张裕通晓占候,天才过人,而刘备衔其不逊,故云。

  北宋的散文小品中,最著名的当属周敦颐的《爱莲说》。该文以莲喻人,赞扬了“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人格。稍后黄庭坚的《书幽芳亭记》,堪称与《爱莲说》相比肩的精美小品。但由于前者被选入中学教材,广为人知;而黄庭坚本人以诗名世,他的散文创作被掩盖了。

  黄庭坚是北宋著名的诗人、书法家,“苏门四学士”之首。黄庭坚诗、书、文均有极高造诣,与苏轼并称“苏黄”。他的一生风波跌宕,饱受磨难。在北宋党争中,他属旧党,屡遭贬谪。但无论处于何种艰难的境地,他都以气节自励。此文就是他高尚品德的流露。他以自己的实际行为,达到了“文如其人、人如其文”的至高境界。

  中国古代历来有“芳草美人”的传统。这是典型的类比手法:以自然界的某种动植物来类比人的品行。周敦颐建立起了莲与君子之间的牢固类比关系,黄庭坚此文则建立起兰与君子之间的牢固类比关系。

  黄庭坚一开始就连用三个类比:国士、国色、国香,将兰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楚之逐臣”是指屈原。屈原在《离骚》里种兰、佩兰、赋兰:“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以兰来象征自己美好的品德。黄庭坚指出兰与君子十分类似:“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君子就像兰花,从不吹嘘自己,也不因无人赏识而愁闷;在遭受外界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两句话的精警,可与“出淤泥而不染”相比肩。

  为什么黄庭坚要特意点出这两点呢?因为在这两种环境中,最能见出君子的品格。在第一种环境下,君子尚未成名,无人赏识,要耐得住寂寞;在第二种环境下,虽屡遭打击,而不改其操守。“遁世无闷”句,语出《易经》。《乾卦》《文言》:“初九日: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孔疏》:“遁世无闷者,谓遁避世,虽逢无道,心无所闷。不见是而无闷者,言举世皆非,虽不见善而心亦无闷。上云遁世无闷,心处僻陋,不见是而无闷,此因见世俗行恶,是亦无闷,故再起无闷之文。”《易·大过》《象传》:“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孔疏》:“明君子衰难之时,卓尔独立,不有畏惧。遁乎世而无忧,欲有遁难之心,其操不改。凡人则不能然,惟君子独能如此。”可见,只有君子才能在这两种环境中卓然挺立。“含章”句,亦出自《易经》。《易经》第六三章云:“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章,即文采,也就是美德。含章,即藏善,韬光养晦,保养美德。贞,正。含章可贞:蕴含美德,心地守正。时,时机。成,居功。君子应耐心等待最佳时机再行动。含蕴秀美,品德坚贞;如为天子做事,不要居功,则有善终。黄庭坚在这里又一次赞扬君子立身处世的特点:一是含蓄,不张扬,不刻意追求。就像兰花,平时与其他花草混处,香味不明显。二是把握时机。君子一旦有机会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就会尽心尽力地报效国家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如兰花,一阵清风吹过,香气芬芳,远近皆知。

  接下来,作者特意比较了兰与蕙的不同,指出兰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兰与蕙的栽培环境相同,但两者有花之多少与香味远近不同。“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花少,则含蓄,不张扬;香味远,则有真才实学,内蕴丰富。作者还指出,“蕙虽不若兰,其视椒则远矣。”椒,一种香味浓烈的常见草本植物,此处指庸碌之辈。士大夫虽然品德修养不如君子,但较之庸碌常人,又已远甚。可叹的是,椒居然被当世之人称为“国香”。“当门”,指当权者。当权者昏庸,不能辨别蕙与椒,更无法赏识那含蓄的、清幽的兰了。所以,那些品节高尚的“山林之士”,纷纷远离当局,“往而不返”了。在这里,作者寄予了深沉的世道感叹。

  黄庭坚对兰的推崇,是在北宋推崇君子气节的大环境下提出来的。周敦颐《爱莲说》就说:“莲,花之君子者也。”黄庭坚也说:“兰似君子。”此文写于他贬居戎州之时。戎州有山名兰山,上有野生兰花。他将之移植于院中,建一小亭,名为“幽芳亭”。在北宋党争中,黄庭坚属苏轼党,屡遭新党打击。但是,他并无怨恨詈骂之词。苏轼称赞他:“意其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非独今世之君子所不能用,虽如轼之放浪自弃,与世阔疏者,亦莫得而友也。”(《答黄鲁直书》)评价高得不能再高了。黄庭坚将居处先后命名为“任运堂”、“槁木庵”,表现了他随缘任运的人生态度。他为人“内刚外和”,有如兰花,含蓄,不张扬,内蕴深厚,讲求气节。他的诗也反复吟咏了兰花的高洁品质,如《以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为韵寄李子先》、《丙寅十四首效韦苏州》、《次韵答和甫卢泉水三首》、《答李康文》、《和答刘中叟殿院》、《寄晁元中十首》、《寄傅君倚同年》、《次韵答黄与迪》等诗。他还亲手书写了唐韩伯庸的《幽兰赋》,流传至今,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行书佳作。

  黄庭坚学识广博,善用典故。他提倡广泛学习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厚积薄发,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点铁成金”、“脱胎换骨”。在这篇短文中,黄庭坚随手引用《易经》、《离骚》,展示了他深厚的学养。

shūyōufāngtíng

huángtíngjiān sòngdài 

    shìzhīcáigàiguó yuēguóshì zhīgàiguó yuēguó lánzhīxiānggàiguó yuēguóxiāng rénzhīguìlán dàichǔzhīzhúchénérhòuguìzhī lánshènjūn shēngshēnshāncóngzhīzhōng wèirénérfāng xuěshuānglíngérjiànshā láisuìgǎixìng shìsuǒwèi dùnshìmèn jiànshìérmèn zhě lánsuīhánxiāngjié píngxiāoàishū qīngfēngguòzhī xiāngǎirán zàishìmǎnshì zàitángmǎntáng suǒwèihánzhāngshízhě 

    ránlánhuìzhīcáitóng shìhǎnnéngbiézhī fànglàngjiāngzhījiǔ nǎijìnzhī gàilánjūn huìshì gàishānlínzhōngshíhuìérlán  sāo yuē  lánzhījiǔwǎn yòushùhuìzhībǎi  shìzhījīn chǔrénjiànhuìérguìlánjiǔ lánhuìcóngchū shìshāshímào tāngmíngfāng shìsuǒtóng zhìhuā gànhuāérxiāngyǒuzhělán gànhuāérxiāngzhěhuì huìsuīruòlán shìjiāoyuǎn shìlùnwèiguóxiāng nǎiyuē dāngménchú  shānlínzhīshì suǒwǎngérfǎnzhě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孟冬¹十郡(jùn)²良家子³,血作陈陶泽中水。
译文:十月里西北十郡那些良家子弟,鲜血流成了陈陶斜的泽国水乡。
注释:陈陶:地名,即陈陶斜,又名陈陶泽,在长安西北。¹孟冬:农历十月。²十郡:指秦中各郡。³良家子:从百姓中征召的士兵。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野旷(kuàng)¹天清²无战声³,四万义军同日死。
译文:原野空旷苍天清远停息了战声,四泽义军在同一天里慷慨阵亡。
注释:¹旷:一作“广”。²清:一作“晴”。³无战声:战事已结束,旷野一片死寂。⁴义军:官军,因其为国牺牲,故称义军。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群胡¹归来血²洗箭,仍唱³胡歌饮都市
译文:那些胡寇归来时箭上还在滴血,仍然高唱胡歌狂饮在长安市上。
注释:¹群胡:指安史叛军。安禄山是奚族人,史思明是突厥人。他们的部下也多为北方少数民族人。²血:一作“雪”。³仍唱:一作“捻箭”。⁴都市:指长安街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都人¹回面²向北啼(tí)³,日夜更望官军至
译文:京都百姓转头往北方痛哭流涕,日夜盼望官军早来到退敌安邦。
注释:¹都人:长安的人民。²回面:转过脸。³向北啼:这时唐肃宗驻守灵武,在长安之北,故都人向北而啼。⁴“日夜”句:一作“前后官军苦如此”。官军:旧称政府的军队。

  这是一场遭到惨重失败的战役。杜甫不是客观主义地描写四泽唐军如何溃散,乃至横尸郊野,而是第一句就用了郑重的笔墨大书这一场悲剧事件的时间、牺牲者的籍贯和身份。这就显得庄严,使“十郡良家子”给人一种重于泰山的感觉。因而,第二句“血作陈陶泽中水”,便叫人痛心,乃至目不忍睹。这一开头,把唐军的死,写得很沉重。

  至于下面“野旷天清无战声,四泽义军同日死”两句,不是说人死了,野外没有声息了,而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说战罢以后,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天空显得清虚,天地间肃穆得连一点声息也没有,好像天地也在沉重哀悼“四泽义军同日死”这样一个悲惨事件,渲染“天地同悲”的气氛和感受。

  诗的后四句,从陈陶斜战场掉转笔来写长安。写了两种人,一是胡兵,一是长安人民。“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两句活现出叛军得志骄横之态。胡兵想靠血与火,把一切都置于其铁蹄之下,但这是怎么也办不到的,读者于无声处可以感到长安在震荡。人民抑制不住心底的悲伤,他们北向而哭,向着陈陶战场,向着肃宗所在的彭原方向啼哭,更加渴望官军收复长安。一“哭”一“望”,而且中间着一“更”字,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情绪。

  陈陶之战伤亡是惨重的,但是杜甫从战士的牺牲中,从宇宙的沉默气氛中,从人民流泪的悼念,从他们悲哀的心底上仍然发现并写出了悲壮的美。它能给人们以力量,鼓舞人民为讨平叛乱而继续斗争。

  从这首诗的写作,说明杜甫没有客观主义地展览伤痕,而是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他根据战争的正义性质,写出了人民的感情和愿望,表现出他在创作思想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参考资料:
1、 余恕诚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51-452

bēichéntáo--

mèngdōngshíjùnliángjiāzixuèzuòchéntáozhōngshuǐ

kuàngtiānqīngzhànshēngwànjūntóng

qúnguīláixuèjiànréngchàngyǐndōushì

dōurénhuímiànxiàngběigèngwàngguānjūnzhì

我饮不尽器,半酣味尤长。
我饮不尽器¹,半酣(hān)味尤长。
译文:我喝酒喝不完一盏,喝到半酣的时候更好。
注释:¹不尽器:谓喝不完一杯或一盏。
篮舆湖上归,春风洒面凉。
篮舆(yú)¹湖上归,春风洒面凉。
译文:坐着竹轿从湖上回来,凉凉的春风拂面而来。
注释:¹篮舆:竹轿,用竹子做的轿子。
行到孤山西,夜色已苍苍。
行到孤山西,夜色已苍苍¹
译文:走到孤山西面的时候,夜色就已经深了。
注释:¹苍苍:深青色。天色苍苍,已经入夜了。
清吟杂梦寐,得句旋已忘。
¹吟杂梦寐,得句旋²已忘。
译文:在梦中轻轻地长吟诗句,想好的词句马上就忘记了。
注释:¹清:排除睡意努力使自己头脑清醒起来(由于处在“半酣”状态,观以下“杂梦寐”可知)。²旋:一会儿。
尚记梨花村,依依闻暗香。
尚记梨花村¹,依依闻暗香。
译文:我还记得梨花村,依稀还能闻到缕缕暗香。
注释:梨¹花村:不一定有这个村名,以这里梨花多而云。
入城定何时,宾客半在亡。
入城定¹何时,宾客半在亡²
译文:入城的时候,客人大多数都走了,
注释:定¹:究竟。亡²:走了。
睡眼忽惊矍,繁灯闹河塘。
睡眼忽惊矍(jué)¹,繁灯闹河塘。
译文:睁开睡眼猛然发现,河塘已经华灯初上。
注释:¹矍:惊惧,急视。
市人拍手笑,状如失林獐。
市人拍手笑,状如失林獐(zhāng)¹
译文:路人在拍手嬉闹着,我就如同离开树林的獐。
注释:¹獐:兽名,即獐,鹿属,似鹿而小,无角,黄黑色。
始悟山野姿,异趣难自强。
始悟山野姿¹,异趣²难自强³
译文:这时,我突然发现,自己与世俗礼法、富贵人的意趣格格不入。
注释:¹山野姿:由于从山林田野中来,举止不合礼法的姿态。苏轼不止一次说自己有“野性”,自称自己是世农。²异趣:意为自己与世俗礼法、富贵人的意趣格格不入。³难自强:意为很难适应世俗礼法、适应富贵人的意趣“振作”起来,和他们一样。
人生安为乐,吾策殊未良。
人生安为乐,吾策¹殊未良²
译文:人生的快乐到底在于什么呢?对此我自己也很茫然啊!
注释:¹策:打算,决定,此处意为出来做官。²未良:不完美,不好。
诗中“春风”句可见证时令。此诗实际上是苏轼的一篇生活速写。 开始二句,苏轼自己说饮酒的老习惯,这次饮酒也是这样。“半酣”,没有到醉的程度,然在朦朦胧胧之中。第三句说的“湖”点题,即西湖。第四句写“洒面凉”,因为酒半酣,面部发热,经春风一吹故如此。“行到”二句点夜。“清吟”二句仍然切“半酣”,诗人作着作着,又睡着了,但一会儿又醒了,所以刚刚得到一句,马上就忘了。清代评论家纪晓岚说这两句是“神来”之笔。“尚记”二句说到“梨花村”,苏轼此时大约自梨花村来,其时梨花已开,暗香依依,苏轼似以为此时自身尚在梨花村,还是写“半酣”。“入城”两句,紧紧扣住“半酣”,写朦朦胧胧中的思维。“睡眼”两句,写河塘人声鼎沸,苏轼自朦胧中开始清醒过来。“市人”以下四句,实实在在是妙文,写出了杭州的老百姓与苏轼作为一个通判这样的相当高的级别(对于一州来说是如此)的官员之间的亲密无间。“失林麞”写半酣的失态,欲藏而无处藏,而此正显示出苏轼极为真率的一面。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官吏能如此揭示自身,实属难得。此无他,胸中坦荡,毫无芥蒂之故。末二句,似乎是说后悔从仕,其实不然,苏轼如实录下此场面,正以其难忘,有记录价值,其内心正以此为乐。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