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毂新兼秉钺恩,蛮方重辟一乾坤。再令青海无传箭,优诏亲留锁北门。
推毂新兼秉钺恩,蛮方重辟一乾坤。再令青海无传箭,优诏亲留锁北门。

guōzǒngróngkǎisān--línzhī

tuīxīnjiānbǐngyuèēnmánfāngzhònggānkūnzàilìngqīnghǎichuánjiànyōuzhàoqīnliúsuǒběimén

林器之

林器之

林器之,惠来人。明穆宗隆庆六年(一五七二)贡生。事见清雍正《惠来县志》卷六。 ▶ 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冰簟(diàn)¹银床²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译文:秋夜床席冰冷梦也难以做成,长空澄碧如水,夜里云絮轻轻地飘荡。
注释:¹冰簟:清凉的竹席。²银床:指洒满月光的床。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雁声远¹²(xiāo)(xiāng)³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译文:雁声凄厉远远地飞过潇湘去,十二楼中夜已深,唯有明月洒着寒光。
注释:¹远:一作“还”。²过:一作“向”。³潇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内。此代指楚地。⁴十二楼:原指神仙的居所,此指女子的住所。

  这首诗咏闺怨。全诗没有透出一个“怨”字,只描绘清秋的深夜,主人公凄凉独居、寂寞难眠,以此来表现她深深的幽怨。诗是写女子别离的悲怨,蘅塘退士批注:“通首布景,只梦不成三字露怨意。”

  诗所写的是梦不成之后之所感、所见、所闻的情景。全诗象是几种衔接紧密的写景镜头,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冰簟、银床、碧空、明月、轻云,南雁、潇湘,以至于月光笼罩下的玉楼,组成了一组离人幽怨的秋夜图,渲染了一种和主人公离怨情绪统一和谐的情调和氛围。诗中虽无“怨”字,然而怨意自生。

  诗的题目和内容都很含蓄。瑶瑟,是玉镶的华美的瑟。瑟声悲怨,相传“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汉书·郊祀志》)。在古代诗歌中,它常和别离之悲联结在一起。题名“瑶瑟怨”,正暗示诗所写的是女子别离的悲怨。

  头一句正面写女主人公。冰簟银床,指冰凉的竹席和银饰的床。“梦不成”三字很可玩味。它不是一般地写因为伤离念远难以成眠,而是写她寻梦不成。会合渺茫难期,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本属虚幻的梦寐上;而现在,难以成眠,竟连梦中相见的微末愿望也落空了。这就更深一层地表现出别离之久远,思念之深挚,会合之难期和失望之强烈。一觉醒来,才发觉连虚幻的梦境也未曾有过,伴着自己的,只有散发着秋天凉意和寂寞气息的冰簟银床。—这后一种意境,似乎比在冰簟银床上辗转反侧更隽永有情韵。读者仿佛可以听到女主人公轻轻的叹息。

  第二句不再续写女主人公的心情,而是宕开写景。展现在面前的是一幅清寥淡远的碧空夜月图:秋天的深夜,长空澄碧,月光似水,只偶尔有几缕飘浮的云絮在空中轻轻掠过,更显出夜空的澄洁与空阔。这是一个空镜头,境界清丽而略带寂寥。它既是女主人公活动的环境和背景,又是她眼中所见的景物。不仅衬托出了人物皎洁轻柔的形象,而且暗透出人物清冷寂寞的意绪。孤居独处的人面对这清寥的景象,心中萦回着的也许正是“碧海青天夜夜心”一类的感触吧。

  “雁声远过潇湘去”,这一句转而从听觉角度写景,和上句“碧天”紧相承接。夜月朦胧,飞过碧天的大雁是不容易看到的,只是在听到雁声时才知道有雁飞过。在寂静的深夜,雁叫更增加了清冷孤寂的情调。“雁声远过”,写出了雁声自远而近,又由近而远,渐渐消失在长空之中的过程,也从侧面暗示出女主人公凝神屏息、倾听雁声南去而若有所思的情状。古有湘灵鼓瑟和雁飞不过衡阳的传说,所以这里有雁去潇湘的联想,但同时恐怕和女主人公心之所系有关。雁足传书。听到雁声南去,女主人公的思绪也被牵引到南方。大约正暗示女子所思念的人在遥远的潇湘那边。

  “十二楼中月自明”。前面三句,分别从女主人公所感、所见、所闻的角度写,末句却似撇开女主人公,只画出沉浸在明月中的“十二楼”。《史记·孝武本纪》集解引应劭曰:“昆仑玄圃五城十二楼,此仙人之所常居也。”诗中用“十二楼”,或许借以暗示女主人公是女冠者流,或许借以形容楼阁的清华,点明女主人公的贵家女子身份。“月自明”的“自”字用得很有情味。孤居独处的离人面对明月,会勾起别离的情思,团圆的期望,但月本无情,仍自照临高楼。“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诗人虽只写了沉浸在月光中的高楼,但女主人公的孤寂、怨思,却仿佛融化在这似水的月光中了。这样以景结情,更增添了悠然不尽的余韵。

  这首写女子别离之怨的诗颇为特别。全篇除“梦不成”三字点出人物以外,全是景物描写。整首诗就象是几个组接得很巧妙的写景镜头。诗人要着重表现的,并不是女主人公的具体心理活动、思想感情,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组合,渲染一种和主人公相思别离之怨和谐统一的氛围、情调。冰簟、银床、秋夜、碧空、明月、轻云、南雁、潇湘,以至笼罩在月光下的玉楼,这一切,组成了一幅清丽而含有寂寥哀伤情调的画图。整个画面的色调和谐地统一在轻柔朦胧的月色之中。读了这样的诗,对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许只有一个朦胧的印象,但那具有浓郁诗意的情调、气氛却将长时间留在记忆中。

  回到诗题。“瑶瑟怨”不仅仅暗示女子的别离之怨,同时暗示诗的内容与“瑟”有关。“中夜不能寐,起坐弹鸣琴”(阮籍《咏怀》),写女主人公夜间弹琴(瑟)抒怨也是可能的。如果说温诗首句是写“中夜不能寐”,那么后三句可能就是暗写“起坐弹鸣琴(瑟)”了。不过,写得极含蓄,几乎不露痕迹。它把弹奏时的环境气氛,音乐的意境与感染力,曲终时的情景都融化在鲜明的画面中。弹瑟时正好有雁飞向南方,就像是因瑟声的动人引来,又因不胜清怨而飞去一样。曲终之后,万籁俱寂,惟见月照高楼,流光徘徊。弹奏者则如梦初醒,怅然若失。这样理解,诗的抒情气氛似乎更浓一些,题面与内容也更相称一些。

yáoyuàn

wēntíngyún tángdài 

bīngdiànyínchuángmèngchéng tiānshuǐyúnqīng 
yànshēngyuǎnguòxiāoxiāng shíèrlóuzhōngyuèmíng 
玉纤风透秋痕。凉与素怀分。乘鸾归后,生绡净翦,一片冰云。
玉纤风透秋痕。凉与素怀分。乘鸾归后,生绡净翦,一片冰云。
心事孤山春梦在,到思量、犹断诗魂。水清月冷,香消影瘦,人立黄昏。
心事孤山春梦在,到思量、犹断诗魂。水清月冷,香消影瘦,人立黄昏。

  这首词的上片写女主人及其扇的特点。下片写扇上的水月梅图画。本词是咏女主人的扇,但女主人是谁?杨铁夫《吴梦窗词笺释》认为是去姬,他说:“此扇必去姬所遗物,为陈藏一所绘者。”俞陛乘《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认为此词“为道女题扇而作”。吴文英词中是有为道女题扇之作的,如《朝中措·题阑室道女扇》。从本词内容来看,这是题陈藏一所藏或所绘的道女扇的一首词。

  这首词的主旨是题扇,主要是歌咏扇上的“水月梅”图画。全词在描写扇的主人、扇的质料以及扇的图画时,都强调了它的清白、纯洁的特点。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梦窗精于造句,超逸处,则仙骨珊珊,洗脱凡艳。”这首词正是具备这种超逸风格,词中水月梅品的清高,扇子的女主人也仙骨珊珊,物与人都洗脱了凡艳。

xiāng ·chéncángshuǐyuèméishàn

wényīng sòngdài 

xiānfēngtòuqiūhén liánghuái怀fēn chéngluánguīhòu shēngxiāojìngjiǎn piànbīngyún 
xīnshìshānchūnmèngzài dàoliáng yóuduànshīhún shuǐqīngyuèlěng xiāngxiāoyǐngshòu rénhuánghūn 
桓公放春,三月观于野,桓公曰:“何物可比于君子之德乎?”
(huán)¹放春,三月观于野²,桓公曰:“何物可比于君子之德乎?”
译文:桓公春游,三月天在田野观赏。桓公说:“什么东西可以与君子之德相比呢?”
注释:¹桓公:齐桓公(?~公元前643年),姜姓,吕氏,名小白。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公元前685~公元前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首。²野:田野。
隰朋对曰:“夫粟,内甲以处,中有卷城,外有兵刃。未敢自恃,自命曰粟,此其可比于君子之德乎!”
(xí)¹对曰:“夫粟,内甲以处,中有卷城,外有兵刃。未敢自恃(shì),自命曰粟,此其可比于君子之德乎!”
译文:隰朋回答说:“粟粒,身在甲胄之内,中层有围城环绕,外有尖锐的兵刃保护。它还不敢自恃其强大,谦虚地自称为栗。这大概可以与君子之德相比了吧!”
注释:¹隰朋:隰朋(?~前644年),姜姓,出身于齐国公族。春秋时期著名的齐国大夫,朋氏鼻祖。他是齐庄公曾孙。与管仲、鲍叔牙等共同辅佐齐桓公,使齐国大治。
管仲曰:“苗,始其少也,眴眴乎何其孺子也!至其壮也,庄庄乎何其士也!至其成也,由由乎兹免,何其君子也!天下得之则安,不得则危,故命之曰禾。此其可比于君子之德矣。”《管子》
管仲曰:“苗,始其少也,眴(xuàn)¹乎何其孺子²也!至其壮也,庄庄乎何其士也!至其成也,由由乎兹免,何其君子也!天下得之则安,不得则危,故命之曰禾。此其可比于君子之德矣。”《管子》
译文:管仲说:“禾苗,开始在年少的时候,柔顺得像个小孩子;到它壮年,庄重得像一个士人;到它成熟的时候,和悦地愈来愈俯首向根,多么像个君子。天下有了它就安定,没有它就危险,所以叫作禾。这可以同君子之德相比了。”
注释:¹眴眴:柔顺的样子。²孺子:多指幼儿、儿童。
断送一生惟有酒,寻思百计不如闲。
断送¹一生惟有酒,寻思百计不如闲。
译文:打发一生时光最好的东西只有酒,思量做什么事都不如闲适生活安逸。
注释:¹断送:在这里是消磨、打发之意,与现代汉语“断送”的意思不同。
莫忧世事兼身事,须著人间比梦间。
莫忧世事兼身事,须著¹人间比梦间。
译文:不要忧虑世上和自身的那些琐事,应该将人间真境比作梦间虚境。
注释:¹须著:应该将。须,应该;著,即着(介词),把、将。

  这是一首抒情小诗。“遣兴”即抒发情怀。韩愈是唐代大儒,一向积极用世,但此诗却写得颇具超世之姿,有道家之风。

  诗的前两句“断送一生惟有酒,寻思百计不如闲” ,写自己一生只爱酒,酒给了自已欢乐,酒是知已。断送,当“陪送”讲,酒一生陪着自已。此时,韩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消极﹑沉闷的思想,这要联系当时韩愈的经历来看。元和十四年,韩愈力谏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上《论佛骨表》,触犯“人主之怒”,差点被定为死罪,由于当时宰相裴度、崔群等朝中大臣极力说情,才免得一死,后被贬为潮州刺史。在潮州,韩愈又上奏《论天旱人饥状》,要求减免灾区赋税,又遭佞臣所谗,再贬到“天下之穷处”的连州阳山当县令。韩愈如此连遭打击,此时发出这种感慨,就不难理解了。这两句诗,后来被黄庭坚在《西江月》中化用成“断送一生惟有酒,破除万事无过”,黄庭坚同样表达了阅尽人世沧桑后的深沉感慨。

  诗的后两句 “莫忧世事兼身事,须著人间比梦间”, 进一步说,人对各种事情不要忧愁,要能看得开,要将人间的事情比作做梦。这两句对仗工整,竟成一联。这一联,浓缩作者的人生体验,是他经受沉重打后的切肤之痛,颇有出奇制胜之妙与诙谐玩世之趣。

  这首诗,表面看似消极,浮世,低沉,诗却用“遣兴”作题,意味深长。遣,排遣;兴,兴致。遣兴,消遣兴致。这反映作者梦喻世事,企求解脱与舍弃,充满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叹,以及对整个人生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的怀疑与探讨,更有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与凄凉,情真意切,肺腑之言。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云阳¹上征²去,两岸饶³商贾(gǔ)
译文:从云阳逆流而上去服徭役,两岸住着许多的商贾大户。
注释:丁督护歌:一名“阿督护”。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¹云阳:今江苏丹阳。²上征:指往北行舟。³饶:多。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吴牛¹(chuǎn)月时,拖船一何²苦。
译文:吴牛热得对月直喘的时节,沿江拖船的工人多么辛苦!
注释:¹吴牛:江淮间水牛。²一何:多么之意。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水浊不可饮,壶浆¹半成土。
译文:江水混浊不堪已不可饮用,壶里的水也一半成了泥土。
注释:¹壶浆:壶中的水。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
一唱都护歌¹,心摧泪如雨。
译文:一唱起那悲凉的丁督护歌,内心就会摧裂而泪落如雨。
注释:¹都护歌:一作“督护歌”。
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
万人凿(záo)盘石¹,无由达江浒²
译文:万名工人凿取奇异的文石,没办法很快运达江边水浒。
注释:¹盘石:大石。²江浒:江边。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君看石芒砀(dàng)¹,掩泪悲千古。
译文:你看那石头多么粗大笨重,掩面而泣为百姓悲伤千古。
注释:¹石芒砀:形容又多又大的石头。芒砀,大而多貌。

  李白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作不如杜甫多,此诗写纤夫之苦,却是很突出的篇章。  

  《丁都护歌》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据传刘宋高祖(裕)的女婿徐逵之为鲁轨所杀,府内直督护丁旿奉旨料理丧事,其后徐妻(刘裕之长女)向丁询问殓送情况,每发问辄哀叹一声“丁都护”,至为凄切。后人依声制曲,故定名如此。(见《宋书。乐志》)李白以此题写悲苦时事,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了。  

  “云阳”(即今江苏丹阳县)秦以后为曲阿,天宝初改丹阳,属江南道润州,是长江下游商业繁荣区,有运河直达长江。故首二句说自云阳乘舟北上,两岸商贾云集。把纤夫生活放在这商业网点稠密的背景上,与巨商富贾们的生活形成对照,造境便很典型。“吴牛”乃江淮间水牛,“南土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世说新语。言语》刘孝标注)这里巧妙点出时令,说“吴牛喘月时”比直说盛夏酷暑具体形象,效果好得多。写时与写地,都不直截、呆板,而是配合写境传情,使下面“拖船一何苦”的叹息语意沉痛。“拖船”与“上征”照应,可见是逆水行舟,特别吃力,纤夫的形象就突现纸上。读者仿佛看见那褴褛的一群,挽着纤,喘着气,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步一颠地艰难地行进着……气候如此炎热,劳动强度如此大,渴,自然成为纤夫们最强烈的感觉。然而生活条件如何呢?渴极也只能就河取水,可是“水浊不可饮”呵!仅言“水浊”似不足令人注意,

  于是诗人用最有说服力的形象语言来表现:“壶浆半成土”,这哪是人喝的水呢。只说“不可饮”,言下之意是不可饮而饮之,控诉的力量尤为含蓄。纤夫生活条件恶劣岂止一端,而作者独取“水浊不可饮”的细节来表现,是因为这细节最具水上劳动生活的特征;不仅如此,水浊如泥浆,足见天热水浅,又交待出“拖船一何苦”的另一重原因。 以下两句写纤夫的心境。但不是通过直接的心理描写,而是通过他们的歌声即拉船的号子来表现的。称其为“都护歌”,不必指古辞,乃极言其声凄切哀怨,故口唱心悲,泪下如雨,这也照应了题面。

  以上八句就拖船之艰难、生活条件之恶劣、心境之哀伤一一写来,似已尽致。不料末四句却翻出更惊心的场面。“万人系磐石”,“系”一作“凿”,结合首句“云阳上征”的诗意看,概指采太湖石由运河北运。云阳地近太湖,而太湖石多孔穴,为建筑园林之材料,唐人已珍视。船夫为官吏役使,得把这些开采难尽的石头运往上游。“磐石”大且多,即有“万人”之力拖(“系”)之,亦断难达于江边(“江浒”)。此照应“拖船一何苦”句,极言行役之艰巨。“无由达”而竟须达之,更把纤夫之苦推向极端。为造成惊心动魄效果,作者更大书特书“磐石”之多之大,“石芒砀(广大貌)”三字形象的表明:这是采之不尽、输之难竭的,而纤夫之苦亦足以感伤千古矣。 全诗层层深入,处处以形象画面代替叙写。篇首“云阳”二字预作伏笔,结尾以“磐石芒砀”点明劳役性质,把诗情推向极致,有点睛的奇效。通篇无刻琢痕迹,由于所取形象集中典型,写来自觉“落笔沉痛,含意深远”,实为“李诗之近杜者”(《唐宋诗醇》)。(周啸天)

dīng

bái tángdài 

yúnyángshàngzhēng liǎngànráoshāng 
niúchuǎnyuèshí tuōchuán 
shuǐzhuóyǐn jiāngbànchéng 
chàng xīncuīlèi 
wànrénzáopánshí yóujiāng 
jūnkànshímángdàng yǎnlèibēiqi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