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八年间,得遇重阳。感真慈、诀破心王。清中诱化,静里斟量。见紫霞生,祥风至,聚云光。洞也抱一无离,应物圆方。唤东牟、得道婴郎。丹成果满,披挂霓裳。便风三清,朝玉帝,曾行香。
定八年间,得遇重阳。感真慈、诀破心王。清中诱化,静里斟量。见紫霞生,祥风至,聚云光。洞也抱一无离,应物圆方。唤东牟、得道婴郎。丹成果满,披挂霓裳。便风三清,朝玉帝,曾行香。

xíngxiāngzishī--wángchù

dìngniánjiānzhòngyánggǎnzhēnjuéxīnwángqīngzhōngyòuhuàjìngzhēnliàngjiànxiáshēngxiángfēngzhìyúnguāngdòngbàoyīngyuánfānghuàndōngmóudàoyīnglángdānchéngguǒmǎnguàshang便biànfēngsānqīngcháocéngxíngxiāng

王处一

王处一

(1142—1217)金宁海东牟(今山东乳山)人,道士,字玉阳,号全阳子,一说号华阳子。从王重阳学道,修真于昆崳山烟霞洞。人称“跌脚仙人”。章宗承安中,曾被召见。元世祖时赠玉阳体元广度真人。 ▶ 9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功名不是关心事,富贵由来自有天。
功名不是关心事,富贵由来自有天。
译文:加官进爵从来不是我关心的事情,富贵荣华是否降临于我也完全看天意。
任是榷酤亏课利,不过抽得俸中钱。
任是榷(què)(gū)¹亏课利²,不过抽得俸中钱。
译文:即便是卖酒的行当欠收一些课税,对我而言仅仅是少得一点俸禄罢了。
注释:¹榷酤:亦作“ 榷沽 ”。 汉 以后历代政府所实行的酒专卖制度;也泛指一切管制酒业取得酒利的措施。²课利:汉定额的赋税。

shìyóuxiǎosōnghuángyángběnzhígōngshǔzhī西chuāngzuòjuéchénglìngzhāngchéngsān--chénghào

gōngmíngshìguānxīnshìguìyóuláiyǒutiānrènshìquèkuīguòchōufèngzhōngqián

独立寒阶望月华,露浓香泛小庭花,绣屏愁背一灯斜。
独立寒阶望月华,露浓香泛¹小庭花,绣屏愁背一灯斜。
注释:¹泛:透出。
云雨自从分散后,人间无路到仙家,但凭魂梦访天涯。
云雨自从分散后,人间无路到仙家,但凭魂梦访天涯。
首春夜怀人的小词,抒写了作者对心上人的深切怀念与刻骨相思。月明之夜,花香四溢,独立寒阶,睹景思人。词的上片着重写景,下片着重抒情。当初一别,人间既难再见,便只有在梦中寻访,以慰相思。这首词委婉含蓄,情味深长而又真挚感人。

huànshā··hánjiēwàngyuèhuá--zhāng

hánjiēwàngyuèhuánóngxiāngfànxiǎotínghuāxiùpíngchóubèidēngxié

yúncóngfēnsànhòurénjiāndàoxiānjiādànpínghúnmèng访fǎngtiān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东门之池¹,可以沤(òu)²麻。彼美淑³,可与晤(wù)
译文:东门外面护城池,可以用作沤麻塘。美丽善良三姑娘,可以和她相对唱。
注释:¹池:护城河。一说水池。²沤:长时间用水浸泡。纺麻之前先用水将其泡软,才能剥下麻皮,用以织麻布。³淑:善,美。一作“叔”,指排行第三。⁴姬:周之姓。一说是古代对妇女的美称。⁵晤歌:用歌声互相唱和,即对歌。
东门之池,可以沤纻。彼美淑姬,可与晤语。
东门之池,可以沤纻(zhù)¹。彼美淑姬,可与晤语²
译文:东门外面护城池,可以用作沤纻塘。美丽善良三姑娘,可以聊天话家常。
注释:¹纻:同“苎”,苎麻。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皮含纤维质,可做绳,可织布。²晤语:对话。
东门之池,可以沤菅。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东门之池,可以沤菅(jiān)¹。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译文:东门外面护城池,可以用作浸纻塘。美丽善良三姑娘,可以和她诉衷肠。
注释:¹菅:菅草。芦荻一类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茎浸渍剥取后可以编草鞋。

  这是一首欢快的劳动对歌。可以想像,这种场面,时至今日,还屡见不鲜。沤麻的水,是有相当强烈的臭味的。长久浸泡的麻,从水中捞出,洗去泡出的浆液,剥离麻皮,是一种相当艰苦的劳动。但是,在这艰苦的劳动中,小伙子能和自己钟爱的姑娘在一起,又说又唱,心情就大不同了。艰苦的劳动变成温馨的相聚,歌声充满欢乐之情。

  全诗三章十二句,其实只是一个意思,一章已经把全部意思包容了。二、三章只是复沓。而复沓,相同或相近意义的字语反复吟唱,正是中国民歌传统的语言形式。这种反复吟唱,既表现劳动青年感情的纯朴强烈,又以复沓的手段加强诗歌的主题。这种方式,一直沿用到现代。如果说变化,三章只换三个字,一个沤的对象不只是麻,还有苎麻菅草;一个是晤的形式变了,还有言来语去。这说明随着劳动过程的延续,爱情的温度也在渐渐提升。

  诗以浸泡麻起兴,不仅写明情感发生的地点,也暗示了情感在交流中的加深,麻可泡软,正意味情意的深厚,而根本的还在于两人可以相“晤”,有情感的相互对话的基础。

  大麻、纻麻经过揉洗梳理之后,得到比较长而耐磨的纤维,成为古时人们衣料的主要原料,织成麻布,裁制衣服。白色麻布制成的衣服,不加彩饰,叫深衣,是诸侯、大夫、士日常所穿;洗漂不白,保留麻色的粗麻布,就是劳动者的衣料。因此,每年种植、浸洗、梳理大麻、芝麻,是春秋前后很长历史时期农村主要劳动内容之一。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271-273
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68-270

dōngménzhīchí

míng xiānqín 

dōngménzhīchí òu měishū  
dōngménzhīchí òuzhù měishū  
dōngménzhīchí òujiān měishū yán 

调雨为酥,催冰做水,东君分付春还。何人便将轻暖,点破残寒。结伴踏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烟郊外,望中秀色,如有无间。
调雨为酥(sū),催冰做水,东君¹分付春还。何人便将轻暖²,点破残寒。结伴踏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luán)³。烟郊外,望中秀色,如有无间。
译文:春神东君吩咐春回大地,细雨成酥,寒冰化水。又是谁用轻暖赶走了尚未消尽的寒意?还是穿着鞋面绣有双鸾的绣花鞋,一起结伴野外踏青去好。在烟雾弥漫的郊野,看到的优美的景色均在若有若无中。
注释:¹东君:司春之神。古亦称太阳为东君。²轻暖:微暖。³小双鸾:鞋面所绣之双鸾图案。⁴烟郊:月色朦胧或烟雾弥漫的郊野。⁵望中:视野之中。
晴则个,阴则个,饾饤得天气,有许多般。须教镂花拨柳,争要先看。不道吴绫绣袜,香泥斜沁几行斑。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
晴则个¹,阴则个,饾(dòu)(dìng)²得天气,有许多般。须教镂花³拨柳,争要先看。不道吴绫绣袜,香泥斜沁几行斑。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
译文:天一会儿晴,一会阴,晴晴阴阴间杂着,变化万端。撩动花儿,拨弄柳丝,争先恐后。一不小心脚踏进泥淖里,泥浆得罗袜斑斑点点,惹得姑娘们紧锁眉黛,恰是乖巧的春风,收尽满川翠绿,都吹到她们的眉毛上。
注释:¹则个:表示动作进行时之语助词,近于“着”或“者”。全句意思相当于“有时晴,有时阴”。²饾饤:原意指将食品混杂。此处比喻天气杂乱,杂凑堆砌,含幽默语气。³镂花:一作“撩花”。⁴吴绫:吴地所产绫罗丝绸。⁵香泥:芳香的泥土。⁶眉山:女子秀丽的双眉。《西京杂记》卷二:“ 文君(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

  这首词咏踏青,以工丽、尖新的笔触,从春日里天气的变化和姑娘们的踏青活动两方面入手来描绘春景,将两者和谐地组合成一幅风流楚楚、生意盎然的春景图。王观词内容单薄,境界狭小,不出传统格调,但构思新颖,造语佻丽,艺术上有他的特色。

  起首两句打破了一般词中写春景的套路,另辟蹊径,写出了初春时节人们不大注意的自然景物的变化:雨变成酥,冰化为水。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有“天街小雨润如酥”之句,“如酥”正是早春之雨的特色,这里深入一步说“调雨为酥”,与“催冰做水”一起,突出春神主持造化的本领,把大自然的运行,用“东君分付”四字加以形象化。有了春水的滋润,大地将勃发出无限生机,百花争妍的日子定会来到。浓郁的春意,尽括在这三句之中,可以说是对“东君”的赞歌。这三句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前两句乃由后一句生发而出,在意思的顺序上,当是第三句在前,前两句在后,词人把它们倒置过来,先画龙而后点睛,更有摇曳生姿之妙。三句之后,接下去是“何人便将轻暖,点破付寒?”这个疑问句式表明已到付寒尽退、到轻暖的时候。这是何人主使的呢?当然仍是“东君”。这个疑问句式,既是为了铺叙的跌宕生姿,也是为了使人们对春天的到来,应向造福于人的“东君”表示深深的敬意。“结伴踏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写趁着轻暖的天气,姑娘们结伴而行,野外踏青。“平头鞋子小双鸾”正是词人别具匠心的地方,此处先把它提出来作为下文的伏笔。“烟郊外,望中秀色,如有无间。”化用王维《汉江临眺》诗中的名句,用来写踏青的姑娘们在野外所看到的迷迷蒙蒙的秀色。这样,不仅写出了阳春烟景,且可从“望中”二字体会到姑娘们愉悦的心情。

  过片三句运用口语,生动地描绘出天气的变化,活泼而有意趣。贺裳在他所作的《皱水轩词筌》里提出了两个“个”字用得妙,颇有见地。而“饾饤”一词则用得更具神采,有了这个词,前两个“个”字的“弄姿”才显示出来。天气的阴晴无常,使得踏青的姑娘们的情绪起了变化,她们要赶快一揽春景之胜:“须教镂花拨柳,争要先看。”写出了她们看花觅柳的急切心情与行动,“镂”、“拨”两字用得很巧,仿佛可以听到她们清脆的笑声,看到她们轻盈的体态。她们只顾忘情地欢笑,“不道吴绫绣袜,香泥斜沁几行斑。”一不小心脚踏进泥淖里,浊浆溅涴了她们的罗袜,而前面写的“小双鸾”更是沾满污泥。无限珍惜的心情使她们笑容顿敛,双眉紧锁,“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眉山”典出《西京杂记》谓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踏青姑娘们的蛾眉,本来是淡淡的,但眉头一皱,黛色集聚,好像大地上所有的翠绿全被灵巧的东风吹在上边。词人捕捉住踏青的姑娘们一瞬间的感情变化,用幽默、风趣的夸张手法,写出了她们有点尴尬的神情。

  此词一反寻常春景词的套路,绕开和风煦日、庞柳娇花之类的意象,另辟蹊径,巧丽造境,在同类作品中别开生面,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第580-581页

qìngqīngcháomàn··qīng--wángguān

diàowèicuībīngzuòshuǐdōngjūnfēnchūnháirén便biànjiāngqīngnuǎndiǎncánhánjiébànqīnghǎopíngtóuxiézixiǎoshuāngluányānjiāowàiwàngzhōngxiùyǒujiān

qíngyīndòudìngtiānyǒuduōbānjiàolòuhuāliǔzhēngyàoxiānkàndàolíngxiùxiāngxiéqìnxíngbāndōngfēngqiǎojǐnshōucuì绿chuīzàiméishān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
夜深归客依筇(qióng)¹行,冷燐依萤聚土塍(chéng)²
译文:夜归天黑,需撑着竹杖而行,好在田埂上聚有磷火和萤火虫,发出微光,使人顺利通过。
注释:¹筇:一种竹。实心,节高,宜于作拐杖。这里指手杖。²土塍:田间的土埂。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译文:到了村店,也因月昏无灯,泥路滑,十分难行,又好在村店竹窗射出读书、补衣灯的光亮,照着人继续前行。

  本诗用“夜归”统摄全篇,应把握时令是“夜”和事件是“归”,因此要找出“夜”中的意象,和“归”中意境。既然已“夜深”了,还要归家,那么思家怀乡之切自不必说;“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游子(夜行人)快至家门时所见,夜已深了,家里还亮着“补衣灯”,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扑面而来。

  一开篇“夜深归客”四字,点明了诗题“夜归”。为什么要连夜赶回去呢?诗中没有交代,但是联系以下几句,读者可以想象,大约是一位出门已久的游子,思家心切,到了归途的最后一段路程,便不愿在投宿多耽搁一夜,而宁愿日夜兼程,摸黑赶路,以致深夜到家。诗中撷取的正是将到未到的情景。“倚筇行”三字勾画出归客的形象。透过归客倚杖蹒跚而行的身影,可以想见深夜行路的艰难,也可以推知游子劳累的旅况和近乡情切的心理。

  第二句看来是写走过村外野地的情景:田野里的土埂子上,影影绰绰的鬼火、星星点点的流萤。通过深夜荒径冷气森森、幽光闪烁的环境,烘托出归客孤身夜行的凄凉,也反衬出归客不顾一切、急切回家的心境。途中越是阴冷,就越是令人急于早点回到温暖的家中。

  第三句写终于进村了,首先看到的村店。在昏暗的月色衬托下, 村店显得寂静而冷漠,但在归客的眼中,家乡的村店却给深夜的荒野带来了生机,一种家在咫尺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转过村店,不就快到家了?“泥径滑”三字,正是写归客脚下加快步伐,因而更感觉到路滑难行。他就在这一步一滑中,匆匆转过村店,越走越近盼望已久的家门。

  随着画面的延伸,一幅充满亲情的图景展现在归客眼前——“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多么的出人意外!夜那么深了四周黑黝黝的,全村都人睡了,可是唯独自家竹窗还透出灯火,隐约可见灯下补衣的身影。啊,那不是他所思念、温暖的家吗?此刻那熟悉的身影强烈叩击着归客的心扉。

参考资料:
1、 夏征农主编 .辞海 1999年版缩印本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241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