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拖残雨敛前峰,翠色寒光溢几重。应有诗人偏著眼,时施膏沐为渠容。
云拖残雨敛前峰,翠色寒光溢几重。应有诗人偏著眼,时施膏沐为渠容。

lóngménsānshūshǔqínglán--duànchéng

yúntuōcánliǎnqiánfēngcuìhánguāngzhòngyīngyǒushīrénpiānzheyǎnshíshīgāowèiróng

段成己

段成己

段成己,字诚之,号菊轩。段克己弟。稷山人(今属山西)。与兄克己以文章擅名,赵秉文成为“二妙”。金正大年间中进士。金亡后与兄避地龙门山中。元世祖召其为平阳府儒学提举,坚不赴任,闭门读书。与兄段克己所作诗合刊为《二妙集》,词有《菊轩乐府》一卷。 ▶ 255篇诗文

猜您喜欢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长亭¹外,古道²边,芳草³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译文:在城郊十里长亭的古道边,长满了赏心悦目的翠绿花草,向外延伸到天边。晚风拂过柳梢,笛声断断续续,夕阳在重重远山外,缓缓地坠落。
注释:¹长亭:送别场所,象征着离别。²古道:一个普遍的离别场所,古道常常出现在离别诗词中,此处的“古道”也表达了无尽的离愁。³芳草:即香草,亦用来比喻忠贞、贤德之人,来源自屈原《离骚》之“香草美人”意象。⁴残:残缺、残破,这里用来形容笛声稀落。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¹。一壶²浊酒尽³余欢,今宵别梦寒。
译文:知心朋友大多已不知去向,漂泊各地,天涯海角各一方。就借着一壶粗酿的酒,趁著今夜这短暂的相聚,饮尽所剩的欢乐,今夜告别的梦中一定非常寒冷。
注释:¹零落:这里用来形容旧时知己、好友各自天涯,难以寻觅。²壶:又作“斛”“瓢”。³尽:完结,消解。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译文:在城郊十里长亭的古道边,长满了赏心悦目的翠绿花草,向外延伸到天边。请问你此去后,何时才会回来?若要回来请别犹豫徘徊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译文:知心朋友大多已不知去向,漂泊各地,天涯海角各一方。人生在世最难得的是能够欢聚在一起,但却是离别的时候多!

sòngbié

shūtóng jìnxiàndài 

chángtíngwài dàobiān fāngcǎoliántiān wǎnfēngliǔshēngcán yángshānwàishān 
tiānzhī zhījiǎo zhījiāobànlíngluò zhuójiǔjìnhuān jīnxiāobiémènghán 
chángtíngwài dàobiān fāngcǎoliántiān wènjūnshílái láishípáihuái 
tiānzhī zhījiǎo zhījiāobànlíngluò rénshēngnánshìhuān wéiyǒubiéduō 
科以人重科益重,人以科传人可知。
科以人重科益重,人以科传人可知。
译文:科考因其选拔人才而重要,而人如果只以榜上有名而称道,那么我们便会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
本朝四十九科矣,搜集科名意在斯。
本朝四十九科矣,搜集科名¹意在斯。
译文:本朝科考有四十九科,搜集科举的名称目的就在于这啊。
注释:¹科名:科举考中而取得的功名。

hàishī5544--gōngzhēn

rénzhòngzhòngrénchuánrénzhī

běncháoshíjiǔsōumíngzài

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
江山¹也要伟人扶,神化²丹青³即画图。
译文:山水也需要杰出的人物扶持,西湖的天然景色已入化境,本身就是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图。
注释:谒(yè):到陵墓致敬。岳王墓:即岳飞的坟墓。¹江山:江河和山岭,即大自然的山水。²神化:出神入化,形容技艺高妙到了极点。³丹青:朱砂和石青,是中国古绘画中常用的颜色。
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赖有岳于双少保¹,人间始觉重西湖。
译文:天下人之所以开始更加敬重西湖,觉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主要是西湖畔有了岳飞和于谦的祠庙和坟墓。
注释:¹岳于双少保:指岳飞和于谦,他俩曾官封少保,两人的墓都在西湖边。
首句“江山也要伟人扶”,写得十分凝重,即山水也需要杰出的人物扶持,也可以理解为国家社稷也需要杰出人物扶持,出句不凡。次句“神化丹青即画图”,指的是西湖的天然景色已入化境,本身就是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图。作者是来谒墓的,之所以要对眼前景色来一番议论,是富有深意的,作这番铺垫是为了彰显作者心中的崇敬之情,三、四句“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才觉重西湖”即道出了原委,这是因为仅有西湖的自然景观是不够的,还需要人文景观的支撑,如此方能相得益彰,景观的内涵才能体现,特色才能凸显。天下人之所以开始更加敬重西湖,觉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主要是西湖畔有了岳飞和于谦的祠庙和坟墓(岳飞葬于西湖的栖霞岭下,于谦葬于西湖的三台山中),岳飞和于谦,一为南宋的民族英雄,一为明代的民族英雄,两人都是一身正气、一尘不染的清官,又都是遭到昏君、奸臣陷害致死,历代受人敬仰和纪念。明代诗人张煌言诗云:“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概括十分精辟。它表明,人民心中有杆秤,孰忠孰奸墓前分。
参考资料:
1、 刘建平 编著.《子规犹啼——中国古代廉诗点评》.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09月:217-218页

yuèwáng

yuánméi qīngdài 

jiāngshānyàowěirén shénhuàdānqīnghuà 
làiyǒuyuèshuāngshàobǎo rénjiānshǐjuézhòng西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金井¹梧桐秋叶黄,珠帘²不卷夜来霜。
译文:金井边的梧桐秋叶渐黄,珠帘不卷可知夜里飞霜。
注释:长信秋词:又作“长信怨”,《汉书·外戚传》载,班婕妤以才学入宫,为赵飞燕所妒,乃自求供养太后于长信宫。“长信怨”由此而来。长信:汉宫名。¹金井:井栏上有雕饰的井。一般用以指宫庭园林里的井。²珠帘:用珍珠缀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xūn)¹玉枕²无颜色,卧听南宫³清漏(lòu)长。
译文:熏笼玉枕有如容颜憔悴,静卧愁听南宫漏声悠长。
注释:¹熏笼:指宫中取暖的用具,与熏炉配套使用的笼子,作熏香或烘干之用。熏:一作“金”。笼:一作“炉”。²玉枕:即枕头。³南宫:指皇帝的居处。一作“宫中”。⁴清漏:漏是古代计时的器具,利用滴水和刻度以指示时辰。清漏指深夜铜壶滴漏之声。
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
高殿秋砧(zhēn)¹响夜阑(lán)²,霜深犹忆御衣³寒。
译文:秋天高殿内捣衣声响彻夜阑,夜里霜重还记起君王御衣寒。
注释:¹秋砧:秋日捣衣的声音。²夜阑:夜残;夜将尽时。³御衣:帝王所著的衣服。
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
银灯青琐(suǒ)¹裁缝歇,还向金城²明主³看。
译文:更深人静银灯下裁衣才停歇,目光还转向宫城明主那边看。
注释:¹青琐:装饰皇宫门窗的青色连环花纹。²金城:即皇帝所住之城。³明主:贤明的君主。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奉帚(zhǒu)¹平明²金殿³开,暂将团扇(pái)(huái)
译文:天亮就拿起扫帚打扫金殿尘埃,百无聊赖时手执团扇且共徘徊。
注释:¹奉帚:持帚洒扫。多指嫔妃失宠而被冷落。²平明:指天亮。³金殿:指宫殿。一作“秋殿”。⁴暂:一作“且”。⁵团扇:即圆形的扇子。班婕妤曾作《团扇诗》。⁶共:一作“暂”。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玉颜¹不及寒鸦²色,犹带昭(zhāo)³日影来。
译文:美丽的容颜还不如乌鸦的姿色,它还能带着昭阳殿的日影飞来。
注释:¹玉颜:指姣美如玉的容颜,这里暗指班婕妤自己。²寒鸦:寒天的乌鸦;受冻的乌鸦。暗指掩袖工谄、心狠手辣的赵飞燕姐妹。³昭阳:汉代宫殿名,代指赵飞燕姐妹与汉成帝居住之处。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
真成薄命¹久寻思²,梦见君王觉后疑。
译文:果真成为薄命人长久陷入沉思,梦中又见到君王醒后心里生疑。
注释:¹薄命:命运不好;福分差。²寻思:思索;考虑。
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火照西宫¹知夜饮,分明复道²奉恩时。
译文:灯火照耀着西宫知道是在夜饮,眼前分明浮现复道蒙恩受宠时。
注释:¹西宫:皇帝宴饮的地方。²复道:两层阁楼间的通道。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¹下捣(dǎo)衣声。
译文:长信宫中惟有秋月尚明,昭阳殿下响起捣衣声声。
注释:¹昭阳殿:指赵飞燕姐妹与汉成帝居住之宫殿。
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
白露堂¹中细草迹,红罗²帐里不胜情。
译文:白露堂中满是杂草印迹,那边红罗帐里绵绵深情。
注释:¹白露堂:指失宠妃子或宫女所住之处。²红罗:红色的轻软丝织品。

其一

  这首宫怨,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取以景托情的手法,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这是从这位少女的悲惨的一生中剪取下来的一个不眠之夜。

  在这个不眠之夜里,诗中人忧思如潮,愁肠似结,她的满腔怨情该是倾吐不尽的。这首诗只有四句,总共二十八个字,照说,即令字字句句都写怨情,恐怕还不能写出她的怨情于万一。可是,作者竟然不惜把前三句都用在写景上,只留下最后一句写到人物,而且就在这最后一句中也没有明写怨情。这样写,乍看像是离开了这首诗所要表现的主题,其实却在艺术效果上更显得有力,更深刻地表现了主题。这是因为:前三句虽是写景,却并非为写景而写景,它们是为最后人物的出场服务的。就通首诗而言,四句诗是融合为一的整体,不论写景与写人,都是为托出怨情服务的。

其二

  第二首诗描写在夜深霜重的凄凉环境中,宫中女子孤独寂寞的悲惨情景。她彻夜难眠,想起进宫以来的日子实在不堪回首。她渴望得到君王的眷顾,在银灯下守到夜深,最后还是失望而终。这首诗情感抒发较为直接,心理刻画较为生动,充分地表现了宫中失宠女子的幽怨之情。

  古乐府歌辞中有《怨歌行》一篇,其辞是:“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诗相传是班婕妤所作,以秋扇之见弃,比君恩之中断。王昌龄就《怨歌行》的寓意而加以渲染,借长信故事反映唐代宫廷妇女的生活。

  夜深霜重,木石敲击秋砧的声音响彻寒夜。在这样一个孤寂的深夜,深宫中那个失宠的女子依旧牵挂着君主是否添了衣裳,昏暗的银灯下,独自裁剪缝补,明知道君主不会眷顾,却还是在内心深处怀着深切的期盼。

这首诗以心理上的深刻描写见长,抒情直接,寥寥数语将一个深宫失宠的女子渴望君主眷顾,挂念君主寒暖又间杂着对君主弃自己于不顾,对自己的一厢深情视而不见的怨愤和痛苦。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深宫失宠女子难于言表的幽怨之情。

其三

  第三首诗中前两句写天色方晓,金殿已开,就拿起扫帚,从事打扫,这是每天刻板的工作和生活;打扫之余,别无他事,就手执团扇,且共徘徊,这是一时的偷闲和沉思。徘徊,写心情之不定,团扇,喻失宠之可悲。说“且将”则更见出孤寂无聊,唯有袖中此扇,命运相同,可以徘徊与共而已。

  后两句进一步用一个巧妙的比喻来发挥这位宫女的怨情,仍承用班婕妤故事。昭阳,汉殿,即赵飞燕姊妹所居。时当秋日,故鸦称寒鸦。古代以日喻帝王,故日影即指君恩。寒鸦能从昭阳殿上飞过,所以它们身上还带有昭阳日影,而自己深居长信,君王从不一顾,则虽有洁白如玉的容颜,倒反而不及浑身乌黑的老鸦了。她怨恨的是,自己不但不如同类的人,而且不如异类的物——小小的、丑陋的乌鸦。按照一般情况,“拟人必于其伦”,也就是以美的比美的,丑的比丑的,可是玉颜之白与鸦羽之黑,极不相类;不但不类,而且相反,拿来作比,就增强了表达效果。因为如果都是玉颜,则虽略有高下,未必相差很远,那么,她的怨苦,她的不甘心,就不会如此深刻了,而上用“不及”,下用“犹带”,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了其实是非常深沉的怨愤。凡此种种,都使得这首诗成为宫怨诗的佳作。

其四

  同样是抒写失宠宫嫔的幽怨,表现她们内心的深刻痛苦,在王昌龄笔下,却很少艺术上的雷同重复。第四首诗则带有更多的直接抒情和细致刻画心理的特点。

  第一句就单刀直入,抒写失宠宫嫔的内心活动。“真成薄命”,是说想不到竟真是个命运不幸的失宠者。这个开头,显得有些突兀,让人感到其中有很多省略。看来她不久前还是得宠者。但宫嫔得宠与否,往往取决于君主一时好恶,或纯出偶然的机缘。因此这些完全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宫嫔就特别相信命运。得宠,归之幸运;失宠,归之命薄。而且就在得宠之时,也总是提心吊胆地过日子,生怕失宠的厄运会突然降临在自己头上。“真成薄命”这四个字,恰似这位失宠宫嫔内心深处一声沉重的叹息,把她那种时时担心厄运降临,而当厄运终于落到头上时既难以置信,又不得不痛苦地承认的复杂心理和盘托出了。这样的心理刻画,是很富包蕴的。

  失宠的命运降临之后,她陷入久久的寻思。因“思”而入“梦”,梦中又在重温过去的欢乐,表现出对命运的希冀,对君主的幻想,而在自己心中重新编织得宠的幻影。但幻梦毕竟代替不了现实,一觉醒来,眼前面对的仍是寂寞的长信宫殿,梧桐秋叶,珠帘夜霜,听到的仍是悠长凄凉的铜壶清漏。于是又不得不怀疑自己这种侥幸的希望原不过是无法实现的幻梦。以上两句,把女主人公曲折复杂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而又层次分明。

  就在这位失宠者由思而梦,由梦而疑,心灵上倍受痛苦煎熬的时刻,不远的西宫那边却向她展示了一幅灯火辉煌的图景。不用说,此刻西宫中又正在彻夜宴饮,重演“平阳歌舞新承宠”的场面了。这情景对她来说是那样的熟悉,使她一下子就唤起了对自己“新承宠”时的记忆,仿佛回到了当初在复道受君主恩宠的日子。可是这一切此刻又变得那样遥远,承宠的场面虽在重演,但华美的西宫已经换了新主。“分明”二字,意余言外,耐人咀嚼。它包含了失宠者在寂寞凄凉中对往事历历分明的记忆和无限的追恋,也蕴含着往事不可回复的深沉感慨和无限怅惘,更透露出不堪回首往事的深刻哀伤。

其五

  这是一首抒发宫怨的诗歌。昭阳殿是西汉赵飞燕得宠时住的寝宫,后来以昭阳殿泛指得宠嫔妃。长信宫是在赵飞燕得宠时失宠嫔妃班婕妤住的寝宫,后来泛指失宠嫔妃。

  后两句运用对比描写出失宠于得宠截然不同的差距,白露堂中细草迹是指失宠嫔妃的宫闱清冷,杂草丛生,一片荒凉凄清,使得人物也显得十分幽怨。

  红罗帐里不胜情,是指得宠的嫔妃寝宫里红帐高挂,与君王软语温存,不胜惬意,说不完的情意绵绵话。

  王昌龄从女性角度出发,运用对比,生动形象刻画了失宠嫔妃与得宠嫔妃的天壤之别,是宫怨诗中难得的题材。对那些嫔妃寄予深深的同情。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69-70
2、 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283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3-126

chángxìnyuàn

wángchānglíng tángdài 

jīnjǐngtóngqiūhuáng zhūliánjuǎnláishuāng 
xūnlóngzhěnyán tīngnángōngqīnglòucháng 

gāodiàn殿qiūzhēnxiǎnglán shuāngshēnyóuhán 
yíndēngqīngsuǒcáiféngxiē háixiàngjīnchéngmíngzhǔkàn 

fèngzhǒupíngmíngjīndiàn殿kāi zànjiāngtuánshàngòngpáihuái 
yánhán yóudàizhāoyángyǐnglái 

zhēnchéngmìngjiǔxún mèngjiànjūnwángjiàohòu 
huǒzhào西gōngzhīyǐn fēnmíngdàofèngēnshí 

chángxìngōngzhōngqiūyuèmíng zhāoyángdiàn殿xiàdǎoshēng 
báitángzhōngcǎo hóngluózhàngshèngqíng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愈与李贺¹书,劝贺举进士²。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³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shí)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译文:我写信给李贺,劝他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李贺如去参加进士科考试就会考中,所以和他争名的人就攻击这件事情,说:“李贺父亲名晋肃,李贺不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才是对的,劝他考进士的人是不对的。”听到这种议论的人没有仔细想,就异口同声,跟着附和。皇甫湜对我说:“如果不把这件事说清楚,你和李贺将要蒙受坏名声。”我说:“是这样的”。
注释:¹李贺(790—816):字长吉,唐河南昌谷人。中唐时期重要诗人。他是唐宗室的远亲,郑王(李亮)之后,家世早已没落。其父李晋肃官职低微,早死。他少能文,为韩愈、皇甫湜等所激赏。但他终生郁郁不得志,只做过奉礼郎和协律郎等小官。相传他经常背着锦囊骑驴外出,途中得佳句,即书投囊中,及暮归,整理成篇。其诗想象丰富,炼词琢句,险峭幽诡,但因过于矜奇,有时流于晦涩;尤长于乐府,能合之弦管。卒年仅27岁。有诗二百三十三首。²进士:唐制,士人应礼部考试,考中的叫进士。³毁:毁谤,攻击。⁴察:仔细看。⁵和而倡之:此唱彼和,结成一气。⁶皇甫湜:字持正。唐宪宗元和年间进士,曾从韩愈学古文。⁷明白:说清楚,辩明是非。⁸且:将要。⁹得罪:蒙受坏名声。
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¹曰:“二名不偏讳(huì)²。”释之者³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qiū)’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¹⁰,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¹¹,康王钊(zhāo)之孙,实为昭王¹²。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¹³。周之时有骐期¹⁴,汉之时有杜度¹⁵,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¹⁶?汉讳武帝¹⁷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zhé)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¹⁸名雉(zhì)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hǔ)、势、秉、机¹⁹也。惟宦(huàn)官宫妾,乃²⁰不敢言谕²¹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²²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²³也?今考²⁴之于经,质²⁵之于律,稽(jī)²⁶之以国家之典²⁷,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译文:《礼记》上的规定说:“名字的两个字不必都避讳。”解释的人说:“孔子的母亲名‘征在’,这是说如果说‘征’就不说‘在’,说到‘在’就不说‘征’。”《礼记》上的规定又说:“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解释的人说:“说的是像‘禹’和‘雨’、‘丘’和‘’之类的字就是这样。”现在李贺的父亲名晋肃,李贺去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是违犯了名字的两个字不必都避讳的规定呢?还是违犯了声音相近的字不避讳的规定呢?父亲的名字叫晋肃,儿子就不能参加进士科的考试,假如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做人吗?避讳这个规定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制定礼法制度来教化天下的人,不就是周公、孔子吗?周公作诗不避讳,孔子对人名的两个字也不都避讳,《春秋》也不讥讽不避讳人名声音相近的字。周康王钊的孙子,实际上就是昭王。曾参的父亲名晳,曾参不避讳“昔”字。周朝时有个人叫骐期,汉朝时有个人叫杜度,他们的儿子应怎样避讳?是为了避讳和名字声音相近的字,就连他们的姓也避讳了呢,还是不避讳和名字声音相近的字呢?汉朝避讳武帝的名,把“彻”改为“通”,但没有听说为避讳把车辙的“辙”改作别的字。避讳吕后的名,把“雉”叫做“野鸡”,可没有听说为避讳把治天下的“治”改作别的字。现在上奏章和下诏谕,没有听说避讳“浒”、“势”、“秉”和“饥”字。只有宦官宫妾才不敢说“谕”字和“机”字,认为说了就是触犯皇上。君子著书做事,应该遵守什么礼法呢?现在考察经典,查对规定,考核前代避讳的规定,李贺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是可以呢?还是不可以呢?
注释:¹律:这里指《礼记》。²二名不偏讳:两个字的名字可以不避讳其中的一个字;即下文所说的“二名律”。³释之者:指《礼记》的注释者汉朝人郑玄。⁴言“徵”不称“在”,言“在”不称“徵”:指郑玄对“二名不偏讳”的注释,即“谓二名不一一讳也,孔子之母名徵在,言在不言徵,言徵不言在”孔子不讳单称。⁵不讳嫌名:谓臣子避讳君父的名讳时,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⁶“为……乎?为……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吗?还是……吗?”的反诘句。⁷夫:用在句首,表示阐发议论的语气。⁸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西周初政治家,相传周朝的典章制度都是他制定的。⁹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¹⁰周公作诗不讳:其父文王名昌,其兄武王名发,周公作诗不讳“昌”字、“发”字,《诗经》周颂就首“燕及皇天,克昌厥后”,“骏发尔私,终三十里”等句。¹¹《春秋》不讥不讳嫌名:《春秋》不讥讽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如卫桓公名完,“完”与“桓”同音,属于嫌名,《春秋》不讥。¹²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周康王,姓姬,名钊;其子周昭王,名瑕;“昭”和“钊”同音,周人不讳;原文“孙”应作“子”。¹³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曾参,即曾子,春秋时鲁人,孔子的学生,对父亲极为孝顺;其父名点,字晳,也是孔子的学生;《论语》记述曾子的话:“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昔”和“晳”同音,曾子不讳;原文“名”应作“字”。¹⁴骐期:春秋时楚国人。¹⁵杜度:汉朝人。这两个人的姓和名同音,如避讳同音字,连他们的姓也不能说了。¹⁶“将……乎?将不……者乎?”:表示选择关系的疑问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还是……呢?还是不……的呢?”¹⁷汉武帝:姓刘,名彻,当时为避武帝讳,把“彻侯”改为“通侯”等。¹⁸吕后:名雉,汉高祖刘邦的皇后,曾临朝称制,当时为避吕后讳,称“雉”为“野鸡”。¹⁹浒、势、秉、机:唐太祖名虎,太宗名世民,世祖名昞,玄宗名隆基,“浒”、“势”、“秉”、“机”四个字分别同“虎”、“世”、“昞”、“基”四个字同音。²⁰乃:竟。²¹谕:唐代宗名豫,“谕”、“豫”二字同音。²²士君子:古时候指有志操和学问的人。²³法守:效法和遵守。²⁴考:考察。²⁵质:询问,对照。²⁶稽:考核,考查。²⁷典:文献典籍。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¹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²矣。今世之士,不务³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译文:凡是侍奉父母,能做到像曾参那样,就能不被人指责了。做人能像周公、孔子那样,也可以说是到顶点了。现在世上的一些人,不去努力学习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而要在避讳父母名字的事情上,却一定要超过曾参、周公、孔子,这也可以看出他们是糊涂的。周公、孔子、曾参,毕竟是不可能超过的。在避讳上超过了周公、孔子、曾参,就只能和宦官、宫妾一样了。那么这些宦官、宫妾对父母的孝顺,能比周公、孔子、曾参还好吗?
注释:¹讥:指责,非难。²止:到顶。³务:致力。⁴不务行曾参……之行:前一个“行”系动词,实行,学习;后一个“行”系名词,品行,品德。⁵卒:终于,到底。
封建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谥号等,不能直接写出或说出,必须用其他字来代替,如汉高祖名邦,改“邦”为“国”;唐太宗名世民,改“世”为“代”,改“民”为“人”,尚书六部中的“民部”,则改为“户部”,等等。刻印古书时,也要把当世应讳的字改掉或缺笔。这叫做避讳。避讳的要求很严格,违犯者会招致非议,甚或得罪。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才气横溢,少年成名,但因为他的父亲名晋肃,在他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时就遭到了非议(晋、进同音),终于不能如当时其他读书人那样取得功名。韩愈曾鼓励李贺应进士试,也被人指责。面对这种陈腐的时尚,韩愈十分愤慨,《讳辩》就是为这件事而写的。韩愈不敢反对避讳,他只能巧妙地引用经典和法律依据,找出矛盾,从而反对将避讳搞得过滥。文章层层设问,一波三折,语言辛辣,说理痛快。全文没有一句从正面说出作者的主张,读者却可从中得出同作者相一致的结论。

huìbiàn

hán tángdài 

    shū quànjìnshì jìnshìyǒumíng zhēngmíngzhěhuǐzhī yuēmíngjìn jìnshìwéishì quànzhīzhěwéifēi tīngzhěchá érchàngzhī tóngrán huángshíyuē  ruòmíngbái qiězuì  yuē  rán  

    yuē  èrmíngpiānhuì  shìzhīzhěyuē  wèiruòyán zhēng chēng zài  yán zài chēng zhēng shì  yuē  huìxiánmíng  shìzhīzhěyuē  wèiruò      qiū  qiū zhīlèishì  jīnmíngjìn jìnshì wéifànèrmíng wéifànxiánmíng míngjìn jìnshì ruòmíngrén wéirén huìshǐshí zuòzhìjiàotiānxiàzhě fēizhōugōngkǒng zhōugōngzuòshīhuì kǒngpiānhuìèrmíng  chūnqiū huìxiánmíng kāngwángzhāozhīsūn shíwéizhāowáng zēngshēnzhīmíng zēnghuì zhōuzhīshíyǒu hànzhīshíyǒu huì jiānghuìxiánsuìhuìxìng jiānghuìxiánzhě hànhuìmíngchèwéitōng wényòuhuìchēzhézhīzhéwéimǒu huìhòumíngzhìwéi wényòuhuìzhìtiānxiàzhīzhìwéimǒu jīnshàngzhāngzhào wénhuì shì bǐng  wéihuànguāngōngqiè nǎigǎnyán wéichùfàn shìjūnyánxíngshì suǒshǒu jīnkǎozhījīng zhìzhī zhīguójiāzhīdiǎn jìnshìwéi wéi 

    fánshì zēngshēn  zuòrénzhōugōngkǒng zhǐ jīnshìzhīshì xíngzēngshēnzhōugōngkǒngzhīxíng érhuìqīnzhīmíng shèngzēngshēnzhōugōngkǒng jiànhuò zhōugōngkǒngzēngshēnshèng shèngzhōugōngkǒngzēngshēn nǎihuànzhěgōngqiè shìhuànzhěgōngqièzhīxiàoqīn xiánzhōugōngkǒngzēngshēnzhě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