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沐披来卷,焚香道主臣。
误蒙玉堂老,垂顾草庐人。
帝所闻韶奏,朝廷掌制纶。
属请长孺告,肯逐子云贫。
公伫登翘馆,吾惟钓富春。
骨将埋冢墓,心敢望陶钧。
百岁倒七指,万形归一尘。
庄生真浪语,岂有八千椿。
斋沐披来卷,焚香道主臣。
误蒙玉堂老,垂顾草庐人。
帝所闻韶奏,朝廷掌制纶。
属请长孺告,肯逐子云贫。
公伫登翘馆,吾惟钓富春。
骨将埋冢墓,心敢望陶钧。
百岁倒七指,万形归一尘。
庄生真浪语,岂有八千椿。
方回

方回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 27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浮香¹绕曲岸²,圆影³(fù)华池
译文:曲折的堤岸弥漫着荷花清幽的香气,圆圆的荷叶重重叠叠的覆盖在池塘上。
注释:¹浮香:荷花的香气。²曲岸:曲折的堤岸。³圆影:指圆圆的荷叶。⁴华池:美丽的池子。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常恐秋风早,飘零¹君不知。
译文:常常担心萧瑟的秋风来得太早,让人来不及欣赏荷花就凋落了。
注释:¹飘零:坠落,飘落。

  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花好月圆,后两句突然借花之自悼,实写人之自悼。此诗托物言志,情感真切自然。

  “浮香绕曲岸”,未见其形,先闻其香。曲折的池岸泛着阵阵清香,说明荷花盛开,正值夏季。“圆影覆华池”,写月光笼罩着荷池。月影是圆的,花与影,影影绰绰,莫能分解。写荷的诗作不在少数。而这首诗采取侧面写法,以香夺人,不着意描绘其优美的形态和动人的纯洁,却传出了夜荷的神韵。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是沿用屈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句意,但又有所变化,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早年零落的感慨。

  卢照邻在去世前不久写的《释疾文》中说道:“春秋冬夏兮四序,寒暑荣悴兮万端。春也万物熙熙焉感其生而悼死,夏也百草榛榛焉见其盛而知其阑,秋也严霜降兮殷忧者为之不乐,冬也阴气积兮愁颜者为之解欢。圣人知性情之纷纠。”这不免也有诗人自己的性格原因。由于他被病痛所折磨,对事物变化的反映特别敏感。如《释疾文》中所说:“神翳翳兮似灰,命绵绵兮若缕。一伸一屈兮,比艰难若尺蠼,九生九死兮。同变化乎盘古。万物繁茂兮此时,余独何为兮肠邅回而屡腐?”“草木扶疏兮如此,余独兰騨兮不自胜。”万物越是繁茂越是生机勃勃,他就越发感觉到自己的形象枯槁。同时他对繁荣的万物是“感其生而悼死”,“见其盛而知其阑”也有对自己和他人盛时的回忆与感慨。他的这种思想突出表现在他晚期的诗歌里。

  《曲池荷》的前两句写的是花好月圆,而后两句突然转写花之自悼。这花之自悼实为人之自悼。咏物诗,“因物以见我”,乃见其佳处。除余山《竹林问答》中说:“咏物诗寓兴为上,传神次之。寓兴者,取照在流连感慨之中,《三百篇》之比兴也。传神者,相赏在牝牡骊黄之外,《三百篇》之赋也。若模形范质,藻绘丹青,直死物耳,斯为下矣。”如此看来,可见卢照邻咏物诗之造诣。

  《曲池荷》在写作中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成功地运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所谓象征,就是借用某一景物或形象的某些特征来表现另一事物或形象的艺术手段。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象征与被象征的事物,即荷花的遭遇和诗人的遭遇一明一隐,一实一虚。诗中所创造的境界掩盖着、暗示着、朝向着另一个深邃的精神境界即诗人内心隐蔽的境界,最后完全融合。读者突破诗人设置的这个外在境界后,才能真正走进诗人刻意营造的另一个隐蔽的内心境界,才真正获得了作者的意图,即诗旨诗趣。

参考资料:
1、 陈新璋.唐宋咏物诗赏鉴: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79-81
2、 韩盼山.品花诗译: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156-157

chí

zhàolín tángdài 

xiāngràoàn yuányǐnghuáchí 
chángkǒngqiūfēngzǎo piāolíngjūnzhī 
碧梧庭院露华清,一叶翻阶鹤梦惊。
碧梧¹庭院露华清,一叶翻阶(jiē)鹤梦惊。
译文:苍翠梧桐荫蔽的庭院露珠都泛着清冷的气息,一片落叶被风翻过台阶扰了我的超尘之梦。
注释:¹碧梧:指的是绿色的梧桐树。
绿发方瞳玉堂客,蝇头灯下写秋声。
绿发方瞳(tóng)¹玉堂客,蝇头灯下写秋声。
译文:乌发方瞳宛如仙客的老翰林,在点点灯火下写下了秋声。
注释:¹方瞳:方形的瞳孔。古人以为长寿之相。
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杳欲谁通?
瘦影亭亭¹不自容²,淡香杳(yǎo)³欲谁通
译文:盛开在夏季的莲花到了秋天经受不住风霜的侵袭而渐渐凋萎了,淡淡的香气飘得很远,是想同谁人通消息呢?
注释:秋莲:宋代理学创始人周敦颐有一篇著名的散文《爱莲说》,借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寄托高洁的志趣。¹亭亭:耸立的样子。²不自容:形容荷茎细弱不能自持。³杳杳:深远的样子。此处形容香气飘得很远。⁴欲谁通:想同谁人通消息呢?
不堪翠减红销际,更在江清月冷中。
不堪¹翠减红销(xiāo)²际,更在江清月冷中。
译文:在江清月冷中,更不能让人忍受的是秋莲的花叶已经败落了。
注释:¹不堪:不能忍受。²翠减红销:指秋天红花凋残,绿叶飘零。
拟欲青房全晚节,岂知白露已秋风。
(nǐ)¹欲青房²全晚节,岂知白露³已秋风。
译文:本来还以为莲蓬成长起来可以保持秋莲的晚节,哪里知道白露之时秋风已经刮起。
注释:¹拟:打算。²青房:指莲蓬。³白露:节气名,这里亦可解释为露水。
盛衰老眼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
盛衰¹²眼依然在,莫放³(piān)酒易空。
译文:大自然的变化和人世的变化一样,盛衰都在我的老眼中历历分明,还是不要让小船上的酒杯空着,珍惜眼前的好时光吧。
注释:¹盛衰:有双关之意,既可指莲花的盛衰,也可以指世代的盛衰、朝代的更迭。²老:这里借指阅历多有经验。³莫放:不要让,不要使得。⁴扁舟:小舟。

  孟浩然诗有“看取莲税净,应方不染心”之句;周敦颐谓。莲,花之君于者也”,极赞其。出淤泥而不染”。自古以来,莲花便是人们心圆中高洁品性的象征,诗家墨客每每称叹颂美,寄情写意,留下不少名篇佳句。

  然而,刘因这首《秋莲》却独脱旧制,不是正面歌颂莲花之洁美形质,而是以深沉抑郁的笔调伤惋秋后莲花之凋萎衰残。诗旨所在,是对美好事物横遭厄运的悼惜,也是自己坎坷身世、苦闷心绪的写照,别具一番情味,别呈一种意趣。

  首联开笔于“瘦影”二字,写出了“秋莲”枯衰的躯形,虽然仍是“亭亭”竖起,却瘦弱乏力,难以自持。“影”固如此,“香”更微淡,杳杳飘散之时,不知欲与谁相通消息。“不自容”,已见立身极其不易,随时均有倒下的可能;“欲谁通”,又显寂寞无朋,四周寻不到足以互慰的同伴,自怜、自叹、孤立、怅惘,种种辛酸情绪在两句中流露无遗。

  颔联进一步针对。秋莲’的遭遇与严酷的环境作了具体描述,当日盛开的花朵凋谢了,碧绿的叶子枯萎了,正是不堪忍受的“翠减红销”之际。尤有甚者,眼前的环境,江水清凉,月色冷漠,更增添了寒惨凄苦的气息。如果说前两句写了“秋莲”萎顿落寞的状态,那么,这两句则点明造成此种状态的原因是大自然消长生杀的基本规律所致,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规律。

  颈联笔意转深,谓“秋莲”虽已落尽铅华,却欲留得青青莲房,以保持美好的“晚节”;不料白露寒霜中吹来了凛冽秋风,连这一颗微小的秋实也将被横扫净尽。显然无论往日的花开得何等鲜艳,无论它的本质何等洁美,在严酷的季节,面临无情的风霜,“秋莲”被摧残而衰亡的命运是不可逃脱的。

  至此,这三联六句,字面上是句句写“秋莲”,但实际上却是处处写诗人自己。联系刘因的身世,他是南宋入元的遗民,作为元初的一位有影响的诗人,他在不少诗作中表露了对宋朝的追忆和怀恋、对当代政治与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对自己坎坷遭遇的感伤。这首诗正是以象征的手法,借咏“秋莲”来寄托感慨,诗中所写“秋莲”的一切情状都暗示着诗人自身的遭遇。因此,尾联两句,便明确点出世道、人生的盛衰变化,在自己眼中依然历历分明,还是聊且逍遥自乐,不要令小船上的酒杯空着。于愁闷之时想到了酒,希望在“醉乡”中逃避现实、自我完善,这是古代历遭磨难的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常常采用的一种“解脱”手段;就诗歌作品中的此类内容而论,所造成的感情韵味,则宛如发出一声无可奈何的叹息。

  这首律诗以四分之三的笔墨吟咏秋莲,笔触细腻入微,既写了此花在特定环境下的形态、香气、色泽、花实,又写了江、月、风、露等与之同时并存的自然景物。其中以“瘦影亭亭”对“淡香杏杏”、“翠减红销”对“江清月冷”(此为句中对)。“青房全晚节”对“白露已秋风”,均见工巧贴切,独开新意。至于末两句的抒情,可谓真挚沉痛,寓旨幽深,为读者留下了品味回思的余地。

参考资料:
1、 王坤.《中华古诗文精品导读》.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295

qiūlián--liúyīn

shòuyǐngtíngtíngróngdànxiāngyǎoyǎoshuítōng

kāncuìjiǎnhóngxiāogèngzàijiāngqīngyuèlěngzhōng

qīngfángquánwǎnjiézhībáiqiūfēng

shèngshuāilǎoyǎnránzàifàngbiǎnzhōujiǔkōng

荆棘满途,蓬莱闲住。诸葛茅庐,陶令松菊,张翰莼鲈。不顺俗,不妄图,清风高度。任年年落花飞絮。
(jīng)(jí)满途¹,蓬莱²闲住。诸葛茅庐³,陶令松菊,张翰(hàn)(chún)。不顺俗,不妄图,清风高度。任年年落花飞絮(xù)
译文:仕途艰险,我找到个蓬莱般的地方悠闲安住。像诸葛亮一般,筑起个茅庐;也像陶渊明一般,栽种些松菊;我也像西晋张翰一般,喜食莼菜和鲈鱼。不顺应流俗,也不妄想其他,始终保持着清雅高洁的风度。任由它一年年地飘落红花,飞起柳絮。
注释:中吕:宫调名,十二宫调之一。上小楼:曲牌名。属北曲中吕宫,亦入正宫。¹荆棘满途:喻仕途艰险。²蓬莱:传说中的仙山,这里比喻自己隐居的地方。³诸葛茅庐:三国时期诸葛亮年轻时隐居南阳,住茅屋,亲自耕种。⁴陶令松菊:晋代陶潜,不满官场谄媚,辞去县令,隐居山林,与松菊为伍。⁵张翰莼鲈:西晋张翰,因秋风起,遂思家乡莼菜、鲈鱼,辞官归乡。⁶妄图:妄想。⁷清高风度:清雅高洁的风度。

  这首小令赞颂了隐居生活的安逸恬适。起首两句即道明因现实社会中布满险恶,遂隐居山林过着闲适若仙的生活;紧接着以“诸葛茅庐,陶令松菊,张翰莼鲈”三句鼎足对,具体显示隐居的优越性;在列举事实之后,作者更概括诸葛亮、陶渊明、张翰受人尊敬的原因在于“不顺俗,不妄图清高风度”,这正是隐者的精神风貌;结句“任年年落花飞絮”与首句“荆棘满途”相对比,突出了隐居是明智的选择。全曲语言流畅自然,用典朴直。

  曲子开篇,作者便直接抒发归隐的缘由,及对隐逸生活的神往。“荆棘满途”,道破了作者对仕路风波之险恶、人事繁复之多艰的无限感慨,人生旅途,苦恼已多,回首时路,荆棘密布,举步维艰,时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唐李白《行路难三首》)的痛苦与无奈。现实生活已然险恶,如履薄冰,还是回归田园山林,去到“蓬莱闲住”,寻求隐居生活的无限安静与祥和,乐得逍遥。于此,作者对比了现实与隐居生活的两种境界,既突出了现实生活的世逼事危,又彰显了园田林下生活的安闲自得,作者的生活选择已然不言自明。

  由“蓬莱”一词过渡而来,作者很自然地引出“诸葛茅庐,隐令松菊,张翰莼鲈”三句。诸葛亮、陶渊明、张翰这三位历史人物的隐居事迹是享誉士林的。作者借三位隐逸名士作比,紧扣这三位历史人物的隐居生活状况,具体描述了他们的品貌风格:诸葛所居草庐,陶潜之松菊做伴,张翰家乡的土产莼羹鲈鱼。此处描写亦虚亦实,既可视为虚写前贤往事,亦可看做作者本人安贫乐道生活情趣的实叙。且为了这份久违的自在逍遥,心灵放逐,作者又直抒胸臆:“不顺俗,不妄图,清高风度”,表明心迹决不随波逐流,追名逐利,永葆高洁清雅之隐逸风度。一任其花谢花飞,春来春去,作者誓将那份淡薄与闲适的隐逸生活进行到底。此处曲已尽,情未了。作者因现实之无情与冷漠,回归隐逸,自适安然,看似平淡,亦满含无奈与辛酸。

  整首小令格调从容自然,与作者所要表达的归隐情怀相得益彰。尤其在使事用典上,妥帖自然,作者以淡雅的草堂庐舍,味美的莼菜鲈鱼,傲岸的青松,迎霜吐艳的黄菊,描述了隐士身之所居、口之所食、目之所及的生活画面。同时,小令中用典,既是一种高度浓缩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深情委婉的抒情方式,于此可谓将用典发挥到了极致。

参考资料:
1、 赵义山主编.元曲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2.01:705
光武复与大战于蒲阳,悉破降之,封其渠帅为列侯。降者犹不自安,光武知其意,敕令各归营勒兵,乃自乘轻骑按行部陈。降者更相语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由是皆服。
光武复与大战于蒲阳,悉¹破降之,封其渠帅为列侯。降(xiáng)者犹不自安,光武知其意,敕(chì)²各归营勒兵³,乃自乘轻骑按行部陈(zhèn)。降者更相语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由是皆服。
译文:汉光武帝于是又与铜马军在蒲阳激战,全线攻破敌军并使他们归降,封他们的将领为列侯。投降的将领心里还是不踏实,光武知道他们的疑虑,令他们回到各自的军队指挥士兵,然后自己乘坐轻装战马视察各营部队。投降的人互相议论说:“萧王对我们推心置腹,我们怎么能不以死相报呢?”从此他们都对光武帝心悦诚服。
注释:¹悉:全,都。²敕令:指帝王所发布的命令。³勒兵:指挥军队。⁴陈:同“阵”,军营。⁵更相语:相互议论。⁶萧王:东汉光武帝刘秀,当时被封为萧王。⁷投死:拼死效力。⁸由是:从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