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之山,郁苍苍。
我有佳人,在山之阳。
木难为佩兮云锦为裳,爱而不见兮我心忧伤。
安得为鹍鹏,凌风置君傍。
衡之山,郁苍苍。
衡之山,郁苍苍。
我有佳人,在山之阳。
木难为佩兮云锦为裳,爱而不见兮我心忧伤。
安得为鹍鹏,凌风置君傍。
衡之山,郁苍苍。
乐雷发

乐雷发

乐雷发(1210年2月11日-1271年11月16日),字声远,号雪矶,汉族,湖南宁远人。 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乐雷发毕生最大的建树在于诗歌创作,入选《宋百家诗存》、《南宋群贤小集》。留存于世的诗有140余首,其体裁包括七古、五古、七律、五律、七绝、五绝。很多诗,都显出了强烈的民本意识,都洋溢着很深的家国情怀、浓厚的屈原《离骚》遗风,与周敦颐首创的理学渊源,他的民本思想,是舜帝精神的延续与传承。代表作有《雪矶丛稿》、《状元策》、《乌乌歌》、《舂陵道中望九疑》、《九疑紫霞洞歌》、《象岩铭》。 ▶ 163篇诗文

猜您喜欢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轮台城头夜吹角¹,轮台城北旄(máo)头落²
译文:轮台城头夜里吹起号角,轮台城北旄头星正降落。
注释:¹角:军中的号角。²旄头落:为胡人失败之兆。旄头:星名,二十八宿中的昴星。古人认为它主胡人兴衰。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羽书¹昨夜过渠(qú)²,单(chán)³已在金山西。
译文:军书昨夜连夜送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以西入侵。
注释:¹羽书:即羽檄,军中的紧急文书,上插羽毛,以表示加急。²渠黎: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轮台东南。³单于:汉代匈奴君长的称号,此指西域游牧民族首领。⁴金山:指乌鲁木齐东面的博格多山。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戍楼¹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译文:从哨楼向西望烟尘滚滚,汉军就屯扎在轮台北境。
注释:¹戍楼:军队驻防的城楼。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上将¹拥旄(máo)²西出征,平明³吹笛大军行。
译文:上将手持符节率兵西征,黎明笛声响起大军起程。
注释:¹上将:即大将,指封常清。²旄:旄节,古代君王赐给大臣用以标明身份的信物。³平明:一作“小胡”。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四边伐鼓¹雪海²涌,三军³大呼阴山动。
译文:战鼓四起犹如雪海浪涌,三军呐喊阴山发出共鸣。
注释:¹伐鼓:一作“戍鼓”。²雪海:在天山主峰与伊塞克湖之间。³三军:泛指全军。⁴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lǔ)(sài)¹兵气²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译文:敌营阴沉杀气直冲云霄,战场上白骨还缠着草根。
注释:¹虏塞:敌国的军事要塞。²兵气:战斗的气氛。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雪片阔 一作:云片阔)
剑河¹风急雪片阔,沙口²石冻马蹄脱。(雪片阔 一作:云片阔)
译文:剑河寒风猛烈大雪鹅毛,沙口石头寒冷马蹄冻脱。
注释:¹剑河:地名,在今新疆境内。²沙口:一作“河口”,地理位置待考。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亚相¹勤王²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译文:亚相勤于王政甘冒辛苦,立誓报效国家平定边境。
注释:¹亚相:指御史大夫封常清。在汉代御史大夫位置仅次于宰相,故称亚相。²勤王:勤劳王事,为国效力。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古来青史¹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译文:古来青垂史名屡见不鲜,如今将军功名胜过古人。
注释:¹青史:史籍。古代以竹简记事,色泽作青色,故称青史。

  这首七古与《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内容不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未写战斗,是通过将士顶风冒雪的夜行军情景烘托必胜之势;此诗则直写战阵之事,具体手法也有所不同。此诗可分四层。

  起首六句写战斗以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虽是制造气氛,却与《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从自然环境落笔不同。那里是飞沙走石,暗示将有一场激战;而这里却直接从战阵入手:军府驻地的城头,角声划破夜空,呈现出一种异样的沉寂,暗示部队已进入紧张的备战状态。据《史记·天官书》:“昴为髦头(旄头),胡星也”,古人认为旄头跳跃主胡兵大起,而“旄头落”则主胡兵覆灭。“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连用“轮台城”三字开头,造成连贯的语势,烘托出围绕此城的战时气氛。把“夜吹角”与“旄头落”两种现象联系起来,既能表达一种敌忾的意味,又象征唐军之必胜。气氛酝足,然后倒插一笔:“羽书昨夜过渠黎(在今新疆轮台县东南),单于已在金山(阿尔泰山)西”,交待出局势紧张的原因在于胡兵入寇。果因倒置的手法,使开篇奇突警湛。“单于已在金山西”与“汉兵屯在轮台北”,以相同句式,两个“在”字,写出两军对垒之势。敌对双方如此逼近,以至“戍楼西望烟尘黑”,写出一种濒临激战的静默。局势之紧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与接仗。手法上与《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夜行军大不一样,那里是衔枚急走,不闻人声,极力描写自然;而这里极力渲染吹笛伐鼓,是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突出军队的声威。开篇是那样奇突,而写出师是如此从容、镇定,一张一弛,气势益显。作者写自然好写大风大雪、极寒酷热,而这里写军事也是同一作风,将是拥旄(节旄,军权之象征)之“上将”,三军则写作“大军”,士卒呐喊是“大呼”。总之,“其所表现的人物事实都是最伟大、最雄壮的、最愉快的,好象一百二十面鼓,七十面金钲合奏的鼓吹曲一样,十分震动人的耳鼓。和那丝竹一般细碎而悲哀的诗人正相反对。”(徐嘉瑞《岑参》)于是军队的声威超于自然之上,仿佛冰冻的雪海亦为之汹涌,巍巍阴山亦为之摇撼,这出神入化之笔表现出一种所向无敌的气概。

  “三军大呼阴山动”,似乎胡兵亦将败如山倒。殊不知下面四句中,作者拗折一笔,战斗并非势如破竹,而斗争异常艰苦。“虏塞兵气连云屯”,极言对方军队集结之多。诗人借对方兵力强大以突出己方兵力的更为强大,这种以强衬强的手法极妙。“战场白骨缠草根”,借战场气氛之惨淡暗示战斗必有重大伤亡。以下两句又极写气候之奇寒。“剑河”、“沙口”这些地名有泛指意味,地名本身亦似带杀气;写风曰“急”,写雪片曰“阔”,均突出了边地气候之特征;而“石冻马蹄脱”一语尤奇:石头本硬,“石冻”则更硬,竟能使马蹄脱落,则战争之艰苦就不言而喻了。作者写奇寒与牺牲,似是渲染战争之恐怖,但这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作为一个意志坚忍、喜好宏伟壮烈事物的诗人,如此淋漓兴会地写战场的严寒与危苦,是在直面正视和欣赏一种悲壮画面,他这样写,正是歌颂将士之奋不顾身。他越是写危险与痛苦,便“越发得意,好象吃辣子的人,越辣的眼泪出,更越发快活。”(徐嘉瑞《岑参》)下一层中说到“甘苦辛”,亦应有他自身体验在内。

  末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奏凯,以颂扬作结。封常清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以节度使摄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在汉时位次宰相,故诗中美称为“亚相”。“誓将报主静边尘”,虽只写“誓”,但通过前面两层对战争的正面叙写与侧面烘托,已经有力地暗示出此战必胜的结局。末二句预祝之词,说“谁不见”,意味着古人之功名书在简策,万口流传,早觉不新鲜了,数风流人物,则当看今朝。“今见功名胜古人”,朴质无华而掷地有声,遥应篇首而足以振起全篇。上一层写战斗艰苦而此处写战胜之荣耀,一抑一扬,跌宕生姿。前此皆两句转韵,节奏较促,此四句却一韵流转而下,恰有奏捷的轻松愉快之感。在别的诗人看来,一面是“战场白骨缠草根”而一面是“今见功名胜古人”,不免生出“一将功成万骨枯”一类感慨,盖其同情在于弱者一面。而作为盛唐时代浪漫诗风的重要代表作家的岑参,则更喜欢强者,喜欢塑造“超人”的形象。读者从“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所感到的正是如此。

  全诗四层写来一张一弛,顿挫抑扬,结构紧凑,音情配合极好。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又运用象征、想象和夸张等手法,特别是渲染大军声威,造成极宏伟壮阔的画面,使全诗充满浪漫主义激情和边塞生活的气息,成功地表现了三军将士建功报国的英勇气概。就此而言,又与《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并无二致。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607-608 .

lúntáifèngsòngfēngchūshī西zhēng

cénshēn tángdài 

lúntáichéngtóuchuījiǎo lúntáichéngběimáotóuluò 
shūzuóguò chánzàijīnshān西 
shùlóu西wàngyānchénhēi hànjūntúnzàilúntáiběi 
shàngjiàngyōngmáo西chūzhēng píngmíngchuījūnxíng 
biānxuěhǎiyǒng sānjūnyīnshāndòng 
sàibīngliányúntún zhànchǎngbáicháncǎogēn 
jiànfēngxuěpiànkuò shākǒushídòngtuō  (xuěpiànkuòzuò yúnpiànkuò )
xiàngqínwánggānxīn shìjiàngbàozhǔjìngbiānchén 
láiqīngshǐshuíjiàn jīnjiàngōngmíngshèngrén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惟一子,不肖,斥逐去。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何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惟一子,不肖,斥逐去。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cè)然谓曰:“汝能灌(guàn)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何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pō)(xùn)(jǐn),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译文:许昌有个读书人叫张孝基,娶同乡某富人的女儿。富人只有一个儿子,没出息,富人便骂着把他赶走了。富人生病将要死了,就把全部的家产都托付给了张孝基。张孝基按规定礼节为富人办了后斥。后来,孝基看见了富人的儿子在路边乞讨,同情地说道:“你会浇灌园圃吗?”富人的儿子答道:“如果能够(通过)浇灌园圃来得到食物,就太幸运了!”孝基便让他去浇灌园圃。富人的儿子渐渐能够自食其力,孝基对他的行为变化感到奇怪。又问道:“你能管理仓库吗?”答道:“让我浇灌园圃,已出乎我的意料,何况管理仓库呢?那真是太幸运了。”孝基就让他去管理仓库。富人的儿子顺从而谨慎,没犯什么过错。孝基慢慢观察他,知道他能改过自新,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于是便将他父亲所委托的财产还给他了。
注释:许昌: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里:乡。不肖:不成才,没有出息。肖,通“孝”,孝顺。斥:指责,斥责。逐:赶,驱赶。且:将要,快要。娶:嫁娶。惟:只。尽:全。以:把。付:交付,托付。如礼:按照规定礼节、仪式。之:音节助词无实义。于:在。恻然:同情(怜悯)的样子。灌:灌溉。以:表目的连词。就:本义为“接近”此指“得到”。稍自力:稍微自食其力。 稍:渐渐地。怪:对…感到奇怪 (以之为怪)出:超过。望:希望,盼望。况:何况。何:多么。幸:感到幸运。使:让。颇:很,十分,非常。驯谨:顺从而谨慎。徐:慢慢地。故态:旧的坏习惯。故:旧的,从前的,原来的。遂:于是,就。以:把。所:用来......的。委:委托。归:归还。尽:全,都。使:让,令。
盗贼浮生困,诛求异俗贫。
盗贼¹浮生²困,诛(zhū)³异俗贫。
译文:因盗贼作乱致使民生困顿,因官府盘剥致使百姓坠入贫穷。
注释:北崦(yān):是指东屯北惟的山。¹盗贼:措一切叛唐作乱的人,如拥兵叛乱的安禄山、史思明,以及四川的崔旰,侵扰内地的吐蕃。²浮生:本《庄子》里的词,意思是人生世上虚浮无定,故说人之生世日“浮生”。杜甫借指被搜刮得一无所有,到处逃亡的百姓。³诛求:指官府盘剥。⁴异俗:风俗特殊,指当地百姓。夔州百姓有些特别的风俗习惯,作者感受较突出,所以诗中屡用“异俗”、“殊俗”字样
空村惟见鸟,落日未逢人。
空村惟见鸟,落日未逢人。
译文:空荡荡的村子里只能看见飞鸟,惨淡的落日下空无一人。
步壑风吹面,看松露滴身。
步壑(hè)¹风吹惟,看松露滴身。
译文:走在山谷中凄凉的风扑面而来,注目松林时冷露滴湿了衣襟。
注释:¹步壑:在山谷中行走。
远山回白首,战地有黄尘。
远山¹回白首,战地有黄尘。
译文:从这遥远的北山回头遥望,依稀可见弥漫战地的滚滚黄尘。
注释:¹远山:指极远的地方。

  首联,诗人就痛斥这帮“盗贼”,竟把可怜的百姓弄得如此贫困。他们一味“诛求”,使这小小的山村空无一人。 “盗贼”一词,在杜集中出现近百处,一般都指安史叛军,寇掠中原的外族将士,各地贪官污吏等。这里显然是指蜀中贪官恶吏。正是这批家伙,比形形色色的老虎更凶狠,逼得百姓逃亡。“浮生”,指多灾多难的百姓,他们到处逃亡,就像那些飘浮水面,不能扎根的浮萍。“浮生”本《庄子》里的词,意思是人生世上虚浮无定,故说人之生世日“浮生”。杜甫借指被搜刮得一无所有,到处逃亡的百姓,很形象。“诛求”指盗贼们对百姓的残酷搜掠。 “异俗”,指东屯山民们的特殊生活习俗。由于太穷,他们的贫困生活方式,杜甫从未见过。

  颔联、颈联描写北崦荒凉景色:夕阳照着“空”荡荡的“村”舍,“唯见鸟”飞, “未逢人”影。诗人信步走来,观察了很久。北崦一带,确实是个无人村。江峡潮湿多露,野风迎面吹露水滴在身上,使诗人思索得很深很远。

  末联,杜甫浮想联翩:远山回首,遥望“战地”,惟见黄尘滚滚。诗人从东屯北崦看到了普天下受战伐之苦的百姓,他们都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首五律构思颇奇,首联直抒胸臆,痛责盗贼的诛求,中间四句写景,末句在诗意上是承接首联,却与上四句自然衔接。转折翻腾,极具艺术和魅力。

  这首五律诗格也特殊。全诗八句,每联皆对,却使人不觉。“盗贼”与“诛求”对,。“浮生”与异俗”对,“困”与“贫”对,仿佛形成两种对抗力量,使人触目惊心。中间二联把空树无人景状,写得真实极了。末联远山回首,战地黄尘,亦对得工整。

参考资料:
1、 陶道恕主编.《杜甫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93.10:第517页—第519页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làn)(yàn)¹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zhuān)²,鸷(zhì)鸟攫(jué)³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áo)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yín)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zhuān)民生。
译文:以往古代的时候,四根天柱倾折,大地陷裂;天有所损毁,不能全部覆盖万物,地有所陷坏,不能完全承载万物;烈火燃烧并且不灭,洪水浩大汪洋泛滥并且不消退;猛兽吞食善良的人民,凶猛的禽鸟用爪抓取年老弱小的人吃掉。于是,女娲炼出五色石来补青天,斩断大龟的四脚以竖立天的四根梁柱,杀死水怪黑龙来拯救冀州,累积芦苇的灰烬来制止抵御过量的洪水。苍天得以修补,四个天柱得以扶正直立;过多的洪水干涸了,冀州太平了;恶禽猛兽死去,善良的人民百姓生存下来。
注释:¹焱:火焰。²颛民:善良的老百姓。³攫:用爪抓取。⁴鳌足:大龟四足。⁵芦灰:芦苇焚烧后的灰烬。

tiān

 wèizhī 

    wǎngzhīshí fèi jiǔzhōuliè tiānjiān zhōuzài huǒlànyànérmiè shuǐhàoyángér měngshòushízhuānmín zhìniǎojuélǎoruò shì liànshícāngtiān duànáo shāhēilóngzhōu huīzhǐyínshuǐ cāngtiān zhèng yínshuǐ zhōupíng jiǎochóng zhuānmínshēng 
威风万里压南邦,东去能翻鸭绿江。
威风万里压南邦¹,东去能翻鸭绿(lù)²
译文:威风万里能压倒南方的邦国,向东去能使鸭绿江翻滚。
注释:伏虎林:契丹族“秋捺钵”(行营)之地,在今内蒙古巴林右旗西北察罕木伦河源之白塔子(察罕城)西北,是辽代皇帝秋季游猎的地方。据说辽景宗射猎到此,有虎伏于草丛颤抖不敢仰视,因称此地为伏虎林。应制:封建时代臣僚奉皇帝的命令所作的诗。¹南邦:南方的邦国。²鸭绿江:江名,源出吉林省东南白头山,西南流到辽宁省丹东市以下,入黄海,全长795公里。
灵怪大千俱破胆,那教猛虎不投降。
灵怪¹大千²俱破胆,那教³猛虎不投降。
译文:大千世界的妖魔鬼怪都会吓破胆,怎能使猛虎不投降。
注释:¹灵怪:妖魔鬼怪。²大千:大千世界。本是佛教语汇,指广大无边的世界。³那教:怎教,怎能使。

  这首诗前三句渲染了辽道宗的盖世气魄,最后一句扣紧“伏虎”,进一步烘托辽道宗的气势。全诗气势雄健奔放,音调铿锵有力,夸张的笔调里流露出自豪的心情,鲜明地表现了契丹族崇尚勇武的民族精神。

  萧观音这首诗乃歌功颂德之作。开头“威风万里压南邦”,歌颂道宗之武力。“万里”,写其气势之磅礴广大,无边无际。“压”字描绘出气盖世,有凌驾一切之上的威力,寓气魄压过南方的宋王朝。“东去能翻鸭绿江”歌颂辽代当时武力远达东面之鸭绿江。“翻”字对“江”而言,谓其威力无穷能翻江倒海,使江海低头让路。“灵怪大千俱破胆”,更进一步抒写道宗之威风,他不仅统摄广大无边的世界,降服人类,还要使大千世界灵怪全都丧胆。这几句诗渲染了不可抵御、压倒一切的盖世气魄。最后说“那教猛虎不投降。”扣紧“射猎伏虎”,先烘托雄壮压倒一切的气势,则降服猛虎已不在话下。诗人可谓善于运用夸张烘托的艺术表现方法。 诗中展现了道宗的威风与神气,而萧观音的马上豪爽、英姿飒飒,也在铿锵的诗风中显得格外生动。

参考资料:
1、 郑光仪主编 .中国历代才女诗歌鉴赏辞典.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1年:第1102-1103页
2、 早早编 .有斜阳处有春愁 才女的诗心和宿命.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3年:第36页

línyìngzhì

xiāoguànyīn sòngdài 

wéifēngwànnánbāng dōngnéngfān绿jiāng 
língguàiqiāndǎn jiàoměngtóuxiá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