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关头紫气浓,独教关尹喜相逢。
如何道德五千字,不载周家藏室中。
函谷关头紫气浓,独教关尹喜相逢。
如何道德五千字,不载周家藏室中。
张良臣

张良臣

张良臣(约公元1174年前后在世)字武子,大梁人,避地家于鄞。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孝宗淳熙初前后在世。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登进士第。官止监左藏库。笃学好古,室无长物,妻子不免饥寒。性嗜诗,但不强作,或终年无一句,故所作必绝人。学者称雪窗先生。良臣著有雪窗集十卷,《绝妙好词笺》传于世。 ▶ 3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客路相逢难,为乐常不足。
客路相逢难,为乐常不足。
临行挽衫袖,更尝折残菊。
临行挽衫袖,更尝¹折残菊。
注释:¹尝:曾。
酒阑不忍去,共接一寸烛。
酒阑(lán)不忍去,共接一寸烛¹
注释:¹酒阑不忍去,共接一寸烛:酒宴将尽但任然不愿离去,蜡烛已短,一同续上一寸。
留君终无穷,归驾不免促。
留君终无穷,归驾不免促¹
注释:¹留君终无穷,归驾不免促:挽留您的心意没穷尽,归去赴任,不免太仓促。驾,车。
岱宗已在眼,一往继前躅。
岱宗¹已在眼,一往继前躅(zhú)²
注释:¹岱宗:泰山。²前躅:先前的游踪。
佳人亦何念,凄断阳关曲。
佳人¹亦何念,凄断阳关曲²
注释:¹佳人:当指顿起妻。²凄断阳关曲:像《阳关曲》写的那样凄冷地告别。“阳关曲”指“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句意。
天门四十里,夜看扶桑浴。
天门四十里,夜看扶桑浴¹
注释:¹扶桑浴:太阳出浴于扶桑。此指在泰山极顶看日出。
回头望彭城,大海浮一粟。
回头望彭城¹,大海浮一粟。
注释:¹彭城:今徐州市。
故人在其下,尘土相豗蹴。
故人在其下,尘土相豗(huī)(cù)¹
注释:¹故人在其下,尘土相豗蹴:你的老朋友我在彭城,就如一粒飘荡的尘土那样渺小。其,指彭城。豗蹴,豗,撞击;蹴,踢踏。
惟有黄楼诗,千古配淇澳。
惟有黄楼诗¹,千古配淇澳²
注释:¹黄楼诗:顿起有诗记黄楼本末(原诗注)。黄楼,黄楼之命名即含有防水之意。²淇澳:借代《诗经》。《诗经·卫风》有《淇奥》一诗。澳通奥。
此诗作者43岁时作于徐州。叹息人生难逢易离,抒发与老朋友不忍分离之情。在赞颂顿起具有可与《诗经》相媲美的诗才并平步青云之际,诗末回首彭城,感慨自己宦海生涯建功立业的不易。

sòngdùn--shì

xiāngféngnánwèicháng

línxíngwǎnshānxiùgèngchángzhécán

jiǔlánrěngòngjiēcùnzhú

liújūnzhōngqióngguījiàmiǎn

dàizōngzàiyǎnwǎngqiánzhú

jiārénniànduànyángguān

tiānménshíkànsāng

huítóuwàngpéngchénghǎi

rénzàixiàchénxiānghuī

wéiyǒuhuánglóushīqiānpèiào

为乐未几时,遭时崄巇,逢此百离。
为乐¹未几时,遭时崄巇(xī)²,逢此百离³
译文:踏入仕途没有多久,便遭遇时世倾危,千忧万患尽相遇。
注释:满歌:即懑歌,写胸中烦闷的歌。¹为乐:指踏入仕途。²崄巇:崎岖危险,喻时世倾危。³离:同“罹”,忧也。
伶丁荼毒,愁苦难为。
伶丁¹(tú)²,愁苦难为。
译文:孤独苦痛,忧愁苦闷难以停止。
注释:¹伶丁:孤独。²荼毒:毒害,此指苦痛。
遥望极辰,天晓月移。
遥望极辰¹,天晓月移。
译文:遥望北极星,直到天晓月沉西。
注释:¹极辰:极星,即北极星。
忧来填心,谁当我知。
忧来填心,谁当我知。
译文:满腹恼人事,谁能做我知己,知我心事?
戚戚多思虑,耿耿殊不宁。
戚戚多思虑,耿(gěng)¹殊不宁。
译文:悲伤多疑虑,惶恐难安宁。
注释:¹耿耿:心中不安貌。
祸福无形,惟念古人,逊位躬耕。
祸福无形,惟念古人,逊位¹躬耕。
译文:祸福旦夕事,来去无踪影。想到古时贤人隐逸躬耕,避世远祸。
注释:¹逊位:避让官位。
遂我所愿,以兹自宁。
遂我所愿,以兹自宁。
译文:遂我平生志,求得心宁静。
自鄙栖栖,守此末荣。
自鄙栖(qī)¹,守此末荣²
译文:何苦忙公务,守住禄位哪里有光荣!
注释:¹栖栖:匆忙,指官场公务繁忙。²末荣:言其爵微禄薄。
暮秋烈风,昔蹈沧诲,心不能安。
暮秋烈风,昔蹈沧诲,心不能安。
译文:深秋的风吹得正急,我的心情如漂泊在海上,心七上八下不能安。
揽衣瞻夜,北斗阑干。
揽衣瞻夜,北斗阑干¹
译文:揽衣出户看夜空,北斗七星光芒四射正灿烂。
注释:¹阑干:纵横交错貌。
星汉照我,去自无他。
星汉¹照我,去自无他。
译文:银河照我行,归田无他念。
注释:¹星汉:银河。
奉事二亲,劳心可言。
奉事二亲,劳心可言。
译文:奉侍父母两老人,再劳再累心自甘!
穷达天为,智者不愁,多为少忧。
穷达天为,智者不愁,多为少忧。
译文:穷困通达皆天意,聪明的人不去愁,努力耕作,身劳少烦忧。
安贫乐道,师彼庄周。
安贫乐道,师彼庄周¹
译文:安贫乐道,学习庄周。
注释:¹庄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遗名者费,子遐同游。
遗名者费,子遐(xiá)¹同游。
译文:何须枉求名,乐与子遐一类的人去同游。
注释:¹子遐:情况不详,一说指惠施。
往者二贤,名垂千秋。
往者二贤,名垂千秋。
译文:昔日两贤人,圣名垂千秋。
饮酒歌舞,乐复何须。
饮酒歌舞,乐复何须。
译文:饮酒伴歌舞,行乐须及时。
照视日月,日月驰驱。
照视日月,日月驰驱。
译文:抬头看看天上的太阳和月亮,太阳、月亮不停驱驰如过隙。
轗轲人间,何有何无。
(kǎn)(kē)¹人间,何有何无。
译文:坎坷人间世,何必论得失?
注释:¹轗轲:即坎坷,车行不利,喻人事不顺。
贪财惜贵,此一何愚。
贪财惜贵,此一何愚。
译文:贪财惜富贵,岂不太愚痴!
凿石见火,居代几时?
凿石见火¹,居代²几时?
译文:人生短暂如石火,在世能几日?
注释:¹凿石见火:喻人生短暂,像石头上敲出的火星一闪即灭。²居代:居世。
为当欢乐,心得所喜。
为当欢乐,心得所喜。
译文:当欢乐时且欢乐,只要合自己的心意。
安神养性,得保遐期。
安神养性,得保遐期¹
译文:使心神安定,才能保长寿无限期。
注释:¹遐期:高龄。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汉乐府民歌的特色,这一特色也充分地体现在这首《满歌行》中。用铺陈的手法,通过对诗人自己的遭遇、志趣、思想、认识的叙述,剖白、刻画了抒情主人公这个远祸晋身、向往隐逸的封建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全诗共分为五解。开头一直到“谁当我知”为第一解,写自己乱世逢忧不被人理解的遭遇。踏入仕途没多久,便遇上乱离的世道。家国、自身、前途抱负,各种忧患一起向自己袭来。孤独痛苦,就如同难以治愈的疾病无法摆脱,无人理解。诗人在铺叙的过程中,抓住表现主人公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遥望极辰,天晓月移”,对深刻地展现人物内心世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解自“戚戚多思虑”到“守此末荣”,倾吐辞官归隐、躬耕陇亩之志。动荡的时局,多变的官场,使诗人对“祸福无形”的仕途生涯充满忧虑和恐惧,以致使他“耿耿殊不宁”,真有点惶惶不可终日的情形。担惊受怕,就为那微爵薄禄,有何不可割舍呢?他要像古代许由一类隐士一样淡泊功名,躬耕陇亩,满足平日愿望,以此来求得内心的平静。

  从“暮秋烈风”到“劳心可言”为第三解,写归隐前的思想顾虑。“暮秋烈风”“昔蹈沧海”,诗人借助比喻、象征的手法,形象含蓄地表现归隐时的顾虑。正值暮秋烈风天气,漂泊大海上,心潮滚滚,犹如汹涌起伏的海涛一样难以平静。这种艺术手法,令人联想,耐人寻味。“揽衣瞻夜,北斗阑干”,既是对诗人动作的具体描写,又是对诗人心理活动的剖析。诗人内心忧虑,夜不能寐,揽衣出户星斗。银河照着诗人,使他辞官归隐,不再忧虑。奉养父母双亲,使心劳累何待言。

  第四解自“穷达天为”到“名垂千秋”,集中抒发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诗人面对战祸遍地的社会无能为力,但却不甘心,又要达到内心平衡,只好借助于“天命”,再加上颇具“圣名”的先行者,为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寻找堂皇的理由。他认为一个人处境的穷困和通达是由天决定的,因此明白穷达之理的“智者”就不会因处境困顿而犯愁。虽知躬耕之劳辛苦,但“身虽多为”,而“心自少忧”。“安贫乐道”以下六句,明确指出“安贫乐道”的主张,并且把庄周和子遐奉为榜样,要像他们那样处世。

  第五解从“饮酒歌舞”至篇末,写如何处世,才能长寿。这一解,诗人主要以议论的方式,抒写了人生在世如“凿石见火”,应及时行乐,修身养性,以保长寿,抒写了消极悲观的远祸晋身的处世态度。

  强烈的现实主义内容,对人生态度自然直率的表达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语言精练,富有理趣。无意塑造形象,但一个封建士大夫、忠臣、孝子、隐士的形象却跃然纸上。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 选注.乐府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47-50
2、 赵光勇.汉魏六朝乐府观止.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23-126
古之人,自家至于天子之国,皆有学;自幼至于长,未尝去于学之中。学有诗书六艺,弦歌洗爵,俯仰之容,升降之节,以习其心体耳目手足之举措;又有祭祀、乡射、养老之礼,以习其恭让;进材论狱出兵授捷之法,以习其从事;师友以解其惑,劝惩以勉其进,戒其不率。其所以为具如此,而其大要,则务使人人学其性,不独防其邪僻放肆也。虽有刚柔缓急之异,皆可以进之于中,而无过不及,使其识之明,气之充于其心,则用之于进退语默之际,而无不得其宜,临之以祸福死生之故,而无足动其意者。为天下之士,而所以养其身之备如此;则又使知天地事物之变,古今治乱之理,至于损益废置、先后终始之要,无所不知。其在堂户之上,而四海九州之业、万世之策皆得。及出而履天下之任,列百官之中,则随所施为无不可者。何则,其素所学问然也。
古之人,自家至于天子之国¹,皆有学²;自幼至于长,未尝去于学之中。学有诗书六艺³,弦歌洗爵,俯仰之容,升降之节,以习其心体耳目手足之举措;又有祭祀、乡射、养老之礼,以习其恭让;进材¹⁰论狱¹¹出兵授捷¹²之法,以习其从事¹³;师友以解其惑,劝¹⁴惩以勉其进,戒其不率¹⁵。其所以为具如此,而其大要,则务使人人学其性,不独防其邪僻放肆¹⁶也。虽有刚柔缓急之异,皆可以进之于中¹⁷,而无过不及,使其识之明,气之充于其心,则用之于进退语默之际,而无不得其宜,临之以祸福死生之故,而无足动其意者。为天下之士,而所以养其身之备如此;则又使知天地事物之变,古今治乱之理,至于损益废置、先后终始之要,无所不知。其在堂户之上¹⁸,而四海九州之业、万世之策皆得。及出而履(lǚ)天下之任,列百官之中,则随所施为无不可者。何则,其素所学问然也。
译文:古时候的人,从家庭居住地直至天子的京都,都设有学校。他们从幼年直到成年,未尝在学习状态中脱离开过。学习的内容有《诗》《书》和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项技能,有演奏和吟诵各地采集上来的诗歌,洗涤酒杯再向客人敬酒的酬答礼仪,低头和抬头的姿势,进来和退下的步法,由此来使他们内心、躯体、耳目和手脚的一整套符合规范的动作形成习惯。又有祭祀、乡射、养老这类典礼,由此来使他们端庄严肃、谦逊推让形成习惯。还有进用优秀人才、区分轻重审断案件、出兵祝胜、凯旋献捷的程式,由此来使他们对将来所要承担的职事形成习惯。通过老师和学友来解开他们的疑难问题,借助奖励和惩处手段来勉励他们不断上进,叫他们对不遵从教诲引起警惕。古代所订立的施教内容、方法与学规虽像这样,但它那要旨,还正是在于务必让人人在各自的善良本性上自觉地来体悟、陶冶和提高,不单单是防止他们邪僻放肆啊。尽管学生存在着性情上刚强或柔弱、缓慢或急躁的差别,但都能使他们步入不偏不倚的境地,不再有过分或赶不上的倾向。导致他们在内心深处识见洞明,正气充沛,那么,一旦施用到前进、退避、表态不表态的时候,就没有得不到最适宜的处理的;一旦把祸福死生的利害关系摆到他们面前,也没有足可以动摇他们的意志的。既然要使他们成为天下的士子,对他们进行身心培养的完备程度竟到此地步。进而又让他们了解天地事物的变化、古今治乱的道理,直至典章制度减裁增补、废止创设、先行与后续、起始与终结的要点,没有一处不清楚的。他们身在堂室门户之上,可有关四海九州的统辖大业永久保持和巩固政权的策略,却全都了然于胸。等到踏上仕途,担当起天下的大任,位居百官的行列中,就会依据所施行的事项,没有一宗应对不了的。为什么呢?这是他们平素所学习请教到的东西造成的。
注释:宜黄县:今江西宜黄县。北宋时属江南西路抚州临川郡。县学:县立的官方学校。¹国:国都。²学:此处指学校。³六艺:礼、乐、射、御、书、数。⁴弦歌:犹言“弦诵”,音乐。⁵洗爵:古人招待客人时,先洗净酒器再斟酒敬客。爵,一种酒器。⁶俯仰:低头与抬头。⁷容:与下文的“节”同,指法度。⁸升降:登上与降下。此处引申为进退。⁹祭祀、乡射、养老之礼:古时学校中举行的三种礼仪。祭祀,指祭神和祭祖。乡射,古代一种射礼。养老,尊敬老人,给他们奉以酒食的礼仪。¹⁰进材:推荐有才能之士。¹¹论狱:判决狱讼之事。¹²授捷:出征而归,将在战场上所割敌人的左耳祭告于先庙。¹³从事:这里是办事的能力。¹⁴劝:勉励,鼓励。¹⁵不率:不遵从命令。¹⁶邪僻放肆:奸邪,无所忌惮。¹⁷中: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¹⁸堂户之上:意为足不出户。
盖凡人之起居饮食动作之小事,至于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体,皆自学出,而无斯须去于教也。其动于视听四支者,必使其洽于内;其谨于初者,必使其要于终。驯之以自然,而待之以积久,噫,何其至也!故其俗之成,则刑罚措;其材之成,则三公百官得其士;其为法之永,则中材可以守;其入人之深,则虽更衰世而不乱。为教之极至此,鼓舞天下而人不知其从之,岂用力也哉!
盖凡人之起居饮食动作之小事,至于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体,皆自学出,而无斯须¹去于教也。其动于视听四支者,必使其洽于内;其谨于初者,必使其要(yāo)于终²。驯之以自然,而待之以积久,噫,何其至也!故其俗之成,则刑罚措;其材之成,则三公³百官得其士;其为法之永,则中材可以守;其入人之深,则虽更衰世而不乱。为教之极至此,鼓舞天下而人不知其从之,岂用力也哉!
译文:大致说来,凡属人们作息、饮食、日常活动这类小事,直至修养好自己本身,掌握治理国家天下的要领,都从学习中得出来,而片刻也脱离不开教导啊!在耳目四肢要做的那些事情,必定叫它同内心协调一致;在起始就谨慎对待的那些方面,必定叫它贯彻到底。用自然而然来使他们渐次升进,用积久而成来等待他们完全合格。哎呀呀!这教得多么到家啊!因而,那样一种风俗形成,刑罚就搁置不用了;那样一等人才造就,三公百官就获得足能胜任的士子了。它作为法式坚持下去,中等资质的人就会做到安分守己;它深入人心,即使历经衰败的时代,人们也不会动乱。进行教导的极限达到这般地步,鼓舞全天下,可人们却意识不到自己是在跟它走,这哪里还需要动用强制性的力量呢?
注释:¹斯须:须臾,片刻。²要于终:约束到最后。要,约束。³三公:古代朝廷中级别最高的官员,其具体官员各代不同,周为太师、太傅、太保,西汉为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东汉为太尉、司徒、司空。
及三代衰,圣人之制作尽坏。千余年之间,学有成者,亦非古法。人之体性之举动,唯其所自肆;而临政治人之方,固不素讲。士有聪明朴茂之质,而无教养之渐,则其材之不成夫然。盖以不学未成之材,而为天下之吏,又承衰弊之后,而治不教之民。呜呼,仁政之所以不行,盗贼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欤!
及三代¹衰,圣人之制作尽坏。千余年之间,学有成者,亦非古法。人之体性之举动,唯其所自肆(sì)²;而临政治人之方,固不素讲³。士有聪明朴茂之质,而无教养之渐,则其材之不成夫然。盖以不学未成之材,而为天下之吏,又承衰弊之后,而治不教之民。呜呼,仁政之所以不行,盗贼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欤(yú)
译文:待到夏商周三代衰落以后,圣人创设的教育制度全部被破坏。一千多年之间,学校培育仍有留存的,但也不是那古代的良法了。世人有关体认善良本性的举动,只管任从他本人随意来;而居官当政、治理民众的方法,压根就不再平素做讲求。士子具备聪明和朴实厚道的资质,却没有教导培养的渐进过程,结果人才就成不了本该成为的那副样子。拿那不曾真正学习、尚未造就的人才去做天下各地的官吏,又承接在世道衰颓凋敝之后,硬去治理未尝教化过的百姓。哎呀呀!仁政之所以得不到推行,贼寇强盗和国家刑罚之所以长期去除不掉,这种局面竟不是因为以上那个原因吗?
注释:¹三代:夏、商、周。²唯其所自肆:只是按照自己的心意肆意妄为,意思说没有学习过礼法,不知收敛。³讲:讲求,重视。
宋兴几百年矣,庆历三年,天子图当世之务,而以学为先,于是天下之学乃得立。而方此之时,抚州之宜黄,犹不能有学。士之学者,皆相率而寓于州,以群聚讲习。其明年,天下之学复废,士亦皆散去。而春秋释奠之事,以著于令,则常以主庙祀孔氏,庙又不理。皇祐元年,会令李君详至,始议立学,而县之士某某与其徒,皆自以谓得发愤于此,莫不相励而趋为之。故其材不赋而羡,匠不发而多。其成也,积屋之区若干,而门序正位讲艺之堂,栖士之舍皆足;积器之数若干,而祀饮寝室之用皆具。其像,孔氏而下从祭之士皆备。其书,经史百氏、翰林子墨之文章,无外求者。其相基会作之本末,总为日若干而已。何其周且速也!当四方学废之初,有司之议,固以谓学者人情之所不乐。及观此学之作,在其废学数年之后,唯其令之一唱,而四境之内响应,而图之为恐不及。则夫言人之情不乐于学者,其果然也欤?
宋兴几百年矣,庆历三年¹,天子图当世之务,而以学为先,于是天下之学乃得立。而方此之时,抚州²之宜黄,犹不能有学。士之学者,皆相率而寓于州,以群聚讲习。其明年,天下之学复废,士亦皆散去。而春秋释奠(diàn)之事³,以著于令,则常以主庙祀孔氏,庙又不理。皇祐元年,会令李君详至,始议立学,而县之士某某与其徒,皆自以谓得发愤于此,莫不相励而趋为之。故其材不赋而羡,匠不发而多。其成也,积屋之区若干,而门序正位讲艺之堂,栖士之舍皆足;积器之数若干,而祀饮寝室之用皆具。其像,孔氏而下从祭之士¹⁰皆备。其书,经史百氏、翰林子墨¹¹之文章,无外求者。其相基会作之本末¹²,总为日若干而已。何其周且速也!当四方学废之初,有司之议,固以谓学者人情之所不乐¹³。及观此学之作,在其废学数年之后,唯其令之一唱¹⁴,而四境之内响应,而图之为恐不及。则夫言人之情不乐于学者,其果然也欤?
译文:大宋兴起,将近一百年了。庆历三年(1043),圣明天子谋求当世的要务,而把兴学列作首位,在这时,天下各地的学校于是得以设立。可正值此时,抚州辖领的宜黄县,仍旧不具备条件拥有学校。士子中求学的人,都一个接一个寄宿在抚州州学,来大家聚集,讲论研习。第二年,天下各地的学校又废止,士子也都离散而去。可春秋两季祭奠先圣先师的大事,因在法令上做出过永远遵行的规定,就常借孔庙祭祀孔老夫子,孔庙又不再做修整。皇祜元年(1049),正赶上县令李君李详到任,才头一遭商议设立学校。而县中士子某某以及他的追随者,都自认为在这时获得机会发愤求学,没有谁不相互激励而趋向振兴地方的文教事业。因而,所需物料不摊派还有剩余,工匠不征调还远远超额。县学的建成,累计起房屋建筑区共有若干处,而门墙和先圣祭室、讲诵经典的厅堂,供士子住宿的房间,全都一所也不缺。累计起器物的数目共有若干件,而祭祀、饮水、睡觉、吃饭的用品,全都一件也不少。校内的塑像与画像,从孔老夫子以下,直到陪从受祭的贤士,全都一个也不丢。所需的图书,无论经典史籍、诸予百家,还是文人墨客的文章,不存在要向外边寻借的。它择定基址,并行施工,从头到尾才总共用了若干天。这是多么周详又迅速啊!正当四方学校刚要废止时,朝廷主管部门的讨论意见坚持认为,兴办学校,属于人们普遍所不感兴趣的事情。及至观察宜黄县学的修建,恰恰是在那次废止学校才几年以后,只不过该县县令一倡导,可全县境内群起响应,而谋划操办这件大事,县民惟恐自己赶不上一般。据此来看,当初说人们普遍对办学校不感兴趣的人,他那种说法果真不错吗?
注释:¹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²抚州:在今江西省。³释奠之事:古代学校的一种典礼,春天应陈设酒食以祭奠先师先圣,秋冬亦如此。⁴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⁵李君详:李详,当时担任宜黄县令。⁶趋:本义是小步快走,这里指为兴办学堂而奔走。⁷不赋而羡:不征敛而有余。⁸发而多:不征召而来了许多人。⁹序:堂的东西墙。¹⁰从祭之士:随同孔子享受祭祀的人。宋时学校立孔子及亚圣十哲塑像,又绘七十二贤人及先儒二十一人像于东西廊的板壁上,同时祭祀。¹¹翰林子墨:代指文人。¹²相基会作之本末:勘察地基、兴修屋舍前后事宜。会作,聚集工匠建造。¹³固以为学者人情之所不乐:本来认为兴学是人们不乐意做的事情。¹⁴唱:通“倡”,倡导。
宜黄之学者,固多良士;而李君之为令,威行爱立,讼清事举,其政又良也。夫及良令之时,而顺其慕学发愤之俗,作为宫室教肄之所,以至图书器用之须,莫不皆有,以养其良材之士。虽古之去今远矣;然圣人之典籍皆在,其言可考,其法可求。使其相与学而明之,礼乐节文之详,固有所不得为者。若夫正心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务,则在其进之而已。使一人之行修,移之于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于乡邻族党,则一县之风俗成、人材出矣。教化之行,道德之归,非远人也;可不勉欤!县之士来请曰:“愿有记!”故记之。十二月某日也。
宜黄之学者,固多良士;而李君之为令,威行爱立¹,讼清事举,其政又良也。夫及良令之时,而顺其慕学发愤之俗,作为宫室教肄(yì)²之所,以至图书器用之须,莫不皆有,以养其良材之士。虽古之去今远矣;然圣人之典籍皆在,其言可考,其法可求。使其相与学而明之,礼乐节文之详,固有所不得为者。若夫正心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务,则在其进之而已。使一人之行修,移之于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于乡邻族党,则一县之风俗成、人材出矣。教化之行,道德之归,非远人也;可不勉欤³!县之士来请曰:“愿有记!”故记之。十二月某日也。
译文:宜黄县求学的人,本来就有很多优秀的士子。而李君担任该县县令,威权得到贯彻,仁爱得到树立,争讼平息,政事大有起色,他所施布的县政,又很棒哩!趁贤良县令在任的时候,又随顺当地向往求学、发愤用功的习俗,修建成在学宫堂室教诲研习的场所,再凭仗图书、器物、用具的必需品无不应有尽有,来培养那些本属良才的士子。尽管古代距离今世已经很遥远了,然而圣人的典籍都还留存,他们讲过的那些话仍可以考察,他们制定的那些法则仍可以求取,特让士子共同学习并究明它。其中礼乐方面各种仪式的详细规定,固然存在着不能再全部照办的东西,至于像使内心纯正,修养好自己本身,肩负起治理国家天下的大任务,就在于怎样叫士子们朝这目标迈进了。先使一个人的品行得到修明,推广到一家去;一家品行得到修明,再推广到乡里邻居、同族亲属去,那么,整个县的风俗就形成了,人才就涌现出来了。教化的推行,道德的归属,并不远离世人啊!能不劝勉吗?宜黄县的士子前来请求说:“希望有篇记文。”这篇记文记下来是在十二月的某一天。
注释:¹威行爱立:威严的法令得到贯彻,仁爱的风气得以树立。²肄:学习。³可不勉欤:怎么能够不努力。

  这篇散文可分为五大段。第一、二两段写古人立学,培养人才,人才出而天下治;第三段写三代以后千余年来废学所造成的恶果;第四段写宜黄县立学的始末及其积极性;第五段则赞美县令李详兴学和为政的功绩,并对宜黄县学寄予希望。文章议论恣肆,层次分明,有极强的说服力。文中夹叙夹议,典重博厚,叙述有原有委,议论深刻透辟,堪称是曾巩文章的代表作。

  在这篇千字文中。作者以“纡徐简奥”的笔墨阐述了儒家的教育思想及其意义,同时又以简练的史笔记叙了家乡宜黄县县学的建立始末,表达了作者崇学重教的思想。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兴办学校历来是推行文治教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古代的圣人们不断摸索、总结,乃至确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制度,来保证学校教学的进行。这些制度与方法,都记载在儒家的六经中。如文章第一句所说的“古之人,自家至于天子之国,皆有学”,记载于《礼记·学记》: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文中的“祭祀、乡射、养老之礼”,曾巩对此非常熟悉,所以在论及兴学的重要性和古代学制时,能有源有委,条畅而详备,将古代从下到上学校的设制、教学的内容、教学的目的及具体措施,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使文章显示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文章开篇不提宜家黄县学校的筹建、选址以及规模和外观。而是别处落笔,先写学习的重要性,说得十分恳切。抓注学习“使人人学其性”和“皆可尽于中”这个论点,逐步开始阐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安排,并注意指出每一个方面的学习都有明确的意义。比如学习《诗经》和《尚书》,可以明白待人接物的礼节和进退上下的种种规矩。接着阐述立学的最终目的,使社会上的人都“学其性”,而不单是防止他们出现邪恶放纵的行为。再者,从培养可以担当天下大事的人才来说,是为了“养其身”,使人们能够懂得天地间事物的变化,懂得古往今来国家治理得好坏的原因,懂得在施政的过程中,对具体的措施应如何增减损益、废置或施行,以及如何善始善终。于是,立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盖凡人之起居、饮食、动作之小事,至于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体,皆自学出,而无斯须去于教也。”这是作者对此最好、最准确的总结。

参考资料:
1、 雅瑟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大全集 超值白金版.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09:251
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
石桥两畔(pàn)¹好人烟,匹似²诸村别一川³
译文:石桥的两边有一座美好的村庄,和其他的村子相比真可说是别一天地。
注释:杨村:地名,今江西省铅山县杨村。¹两畔:两边。²匹似:比起来。³一川:一片平地,一带地方。
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杨柳荫(yīn)¹中新酒店,葡别²架下小渔船。
译文:那儿杨柳浓荫里有新开的酒店,葡萄架下系着小小的渔船。
注释:¹荫:树荫。²蒲别:葡别。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
红红白白花临水¹,碧碧黄黄麦际天²
译文:一丛丛红色白色的花在水边开放,碧绿、金黄的麦田一望无际,仿佛与与天相接。
注释:¹花临水:鲜花在水边开放。²际天:接天,挨着了天。指一眼望不到头,天和地遥遥相接。
政尔清和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
¹²清和³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
译文:正当这般清明和畅的季节,我还奔波在外,这到底是为谁辛苦而还不退隐归田呢?
注释:¹政:通”正”,正当的意思。²尔:近。³清和:指农历四月,常指初夏的气候。⁴在道:在旅途中。⁵归田:归隐田园。

  这是一首田园景物诗,诗的首联领起全诗,总括杨村不同一般的美景;颔联、颈联具体描绘所见景观,原野开阔,色彩鲜明,景物如画,令人欣漾;尾联笔锋转向自身,抒发了作者归隐田园的情感。此诗词语对仗工整,语言晓畅自然。

  首联“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总括杨村的美好景致。江西属多山丘陵地带,虽不至于“地无三尺平”,但平原也并不多见。诗人此刻走上石桥,看到的不是陵岭蜿蜒而是一片平川,炊烟袅袅,心中惬意畅然之感顿生,旅途疲惫也被这阔寥的景色荡涤一空。

  颔、颈两联对杨村加以具体描绘。“杨柳荫中新酒店,蒲别架下小渔船。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四句勾勒出一幅如诗如画,似幻亦真的田园风光美景。绿绿的杨柳,紫色的葡别,红白相间的鲜花,金黄的麦田、蔚黄的天空,象是重彩渲染的民间年画,色调对比十分鲜明。开阔的画面,丰收的景象,令人陶然欲醉。并非诗人重笔渲染,大肆泼墨,而是纯为白描勾勒,平铺直叙。在颔联中,诗人以导游的身份向人们娓娓介绍,指点杨村景物。颈联的“红红白白”,“碧碧黄黄”则是将诗句口语化,浅显通俗,朗朗上口。正如陈与义所说:“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春日》)诗人沉迷于田园美景,赞美之词脱口而出,这种不假修饰,随意自然赞美反而更能显出诗人溢于言表的喜悦之情,也就是在这种平淡自然的描述中,农家远离尘嚣、自足自乐的田园生活乐趣得以更深刻的体现。新酒店的开张,渔人无拘无束的生活,丰收的麦田,鲜鱼美酒,多么令人神往。画面上并未出现人物,但诗人渲染的笔锋,让人感受到他们宁静而幸福的生活。

  最后一联写自己的感想,他说了许多农村如何如何好的话,主要目的,就在于最后这一句话,以田园乐趣来反衬他不太想做官的思想。

  律诗讲究起承转合。一般来说,颔、颈联之间需有“转”的关系。而本诗颔、颈两联却为并列关系。这便是诗人对“活法”的具体运用。杨万里有意打破律诗格式的框架窠臼,力求变通,求新求活,以两联并列同去描绘色彩纷呈的生活画面,从而使全诗意象更为丰满充实,富有立体感,为诗人产生退隐之念作了铺垫。的确,这般田园美景,如此生活乐趣,何必在仕途上奔波忙碌。大自然新茗一般的清新早将诗人追逐功名利禄的世俗之心涤除得干干净净。这便是《过杨村》于平淡之中透出的醇厚韵味。

参考资料:
1、 叶桂刚,王贵元主编 .中国古代十大律诗精品赏析.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3.04 :第641-642页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
译文:清晨我驱赶着四匹马拉的高车,空旷绵延的五盘岭尽收眼底。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cuán)¹
译文:江流曲折回转,两岸石崖对峙;太阳尚未出山,群峰聚在一起。
注释:¹攒:积聚。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译文:曙光中烟霭笼罩着苍翠的山色,入云的树木幽暗阴沉充满寒气。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tān)¹
译文:稀疏的松柏间露出孤零零的驿站,湍急的河道隐藏在繁密的花丛里。
注释:¹回滩:曲折流急的河道。
栈道谿雨滑,畬田原草干。
栈道谿(xī)¹雨滑,畬(shē)²原草干。
译文:雨后溪水潺潺栈道湿滑难行,农田里的荒草干枯没有绿意。
注释:¹谿:同“溪”。²畬田: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耕种的田地。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译文:我一点也不觉得蜀道难行,因为此次远行是为了知己。

  诗人入蜀作杜鸿渐的幕僚,感知遇之恩,兼寄济国心愿,诗人心绪也较为明快开朗。全诗以开合变幻笔法写远景布近景,着力于染,归结于点,皴染调匀其色泽,勾勒妙画其形神,风烟美景,琳琅满目,尽人于画面,而又疏密有致,层层有序,诗人从容悠然的心绪也豁落落地毕现。诗句组对精严,语言华美而不繁缛,是岑参融六朝丰美华艳的艺术风格与唐之清新俊逸于一体的佳作。

  诗末说“此行为知己,不觉行路难”,前文也只是比较有节制地描写蜀道之难。杜鸿渐也是一位作家,岑参的新诗肯定是要给他看的,这就不可能完全自由地抒写,也就不可能十分精彩了。

  先前杜甫入蜀时也经过此地,有《五盘》诗云:“五盘虽云险,山色佳有馀。仰凌栈道细,俯映江木疏。地僻无网罟,水清反多鱼。好鸟不妄飞,野人半巢居。喜见淳朴俗,坦然心神舒。东郊尚格斗,巨猾何时除?故乡有弟妹,流落随丘墟。成都万事好,岂若归吾庐!”《杜诗详注》卷九:“栈道盘曲有五重”,仇注云:“栈在上,江在下,岭在中间,故云仰凌俯映”。杜诗及其注释可以与岑诗互参。

参考资料:
1、 (唐)岑参著.岑参集:三晋出版社,2008.10:106

zǎoshàngpánlǐng

cénshēn tángdài 

píngdàn kuàngránchūpán 
jiānghuíliǎngdòu yǐnqúnfēngcuán 
cāngcuìyānjǐngshǔ sēnchényúnshùhán 
sōngshū驿 huācánghuítān 
zhàndào谿huá shētiányuáncǎogān 
xíngwèizhī juéshǔdàon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