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人,听子细。斋食不可,美之又美。更何须、异馔多般,但一味而已。恬淡中,常遂意。万神调畅、姹婴欢喜。得自然、结就金丹,占蓬
修行人,听子细。斋食不可,美之又美。更何须、异馔多般,但一味而已。恬淡中,常遂意。万神调畅、姹婴欢喜。得自然、结就金丹,占蓬

qīngxīnjìngzèngránzi--

xiūxíngréntīngzizhāishíměizhīyòuměigèngzhuànduōbāndànwèiértiándànzhōngchángsuìwànshéndiàochàngchàyīnghuānránjiéjiùjīndānzhànpéng

马钰

马钰

凤翔扶风人,徙居登州宁海,字元宝,号丹阳子。初名从义,字宜甫。海陵王贞元间进士。世宗大定中遇重阳子王哲,从其学道术,与妻孙不二同时出家。后游莱阳,入游仙宫。相传妻孙氏与钰先后仙去。赐号丹阳顺化真人、抱一无为真人、抱一无为普化真君等。 ▶ 728篇诗文

猜您喜欢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老兔寒蟾(chán)¹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²
译文:月宫的兔子寒蟾在悲泣这幽冷天色,云楼门窗半开月光斜照粉壁惨白。
注释:¹老兔寒蟾:神话传说中住在月宫里的动物。此句是说在一个幽冷的月夜,阴云四合,空中飘洒下阵阵寒雨,就像兔和蟾在哭泣。²云楼句:忽然云层变幻,月亮的清白色的光斜穿过云隙,把云层映照得像海市蜃楼一样。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玉轮轧(yà)露湿团光¹,鸾(luán)(pèi)²相逢桂香陌。
译文:月亮像玉轮轧过露水沾湿了团光,在桂花香陌欣逢身带鸾佩的仙娥。
注释:¹玉轮句:月亮带着光晕,像被露水打湿了似的。²鸾珮:雕刻着鸾凤的玉佩,此代指仙女。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黄尘清水三山¹下,更(gēng)变千年如走马²
译文:俯视三座神山之下茫茫沧海桑田,世间千年变幻无常犹如急奔骏马。
注释:¹三山:指海上的三座神山蓬莱、方丈、瀛洲。这里却指东海上的三座山。²走马:跑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遥望齐州¹九点烟,一泓(hóng)²海水杯中泻。
译文:在月宫俯瞰中国,九州小得就像九个模糊的小点,那一汪海水清浅像是从杯中倾泻。
注释:¹齐州:中州,即中国。《尚书·禹贡》言中国有九州。这两句说在月宫俯瞰中国,九州小得就像九个模糊的小点,而大海小得就像一杯水。²泓:量词,指清水一道或一片。

  浪漫主义诗歌的突出特点是想象奇特。在这首诗中,诗人梦中上天,下望人间,也许是有过这种梦境,也许纯然是浪漫主义的构想。

  开头四句,描写梦中上天。第一句“老兔寒蟾泣天色”是说,古代传说,月里住着玉兔和蟾蜍。句中的“老兔寒蟾”指的便是月亮。幽冷的月夜,阴云四合,空中飘洒下来一阵冻雨,仿佛是月里玉兔寒蟾在哭泣似的。第二句“云楼半开壁斜白”是说,雨飘洒了一阵,又停住了,云层裂开,幻成了一座高耸的楼阁;月亮从云缝里穿出来,光芒射在云块上,显出了白色的轮廓,有如屋墙受到月光斜射一样。第三句“玉轮轧露湿团光”是说,下雨以后,水气未散,天空充满了很小的水点子。玉轮似的月亮在水汽上面辗过,它所发出的一团光都给打湿了。以上三句,都是诗人梦里漫游天空所见的景色。第四句则写诗人自己进入了月宫。“鸾佩”是雕着鸾凤的玉佩,这里代指仙女。这句是说:在桂花飘香的月宫小路上,诗人和一群仙女遇上了。这四句,开头是看见了月亮;转眼就是云雾四合,细雨飘飘;然后又看到云层裂开,月色皎洁;然后诗人飘然走进了月宫;层次分明,步步深入。

  下面四句,又可以分作两段。“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是写诗人同仙女的谈话。这两句可能就是仙女说出来的。“黄尘清水”,换句常见的话就是“沧海桑田”:“三山”原来有一段典故。葛洪的《神仙传》记载说:仙女麻姑有一回对王方平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日会时略半耳。岂将复为陵陆乎?”这就是说,人间的沧海桑田,变化很快。“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古人往往以为“神仙境界”就是这样,所以诗人以为,人们到了月宫,回过头来看人世,就会看出“千年如走马”的迅速变化了。

  最后两句,是诗人“回头下望人寰处”所见的景色。“齐州”指中国。中国古代分为九州,所以诗人感觉得大地上的九州犹如九点“烟尘”。“一泓”等于一汪水,这是形容东海之小如同一杯水被打翻了一样。这四句,诗人尽情驰骋幻想,仿佛他真已飞入月宫,看到大地上的时间流逝和景物的渺小。浪漫主义的色彩是很浓厚的。

  李贺在这首诗里,通过梦游月宫,描写天上仙境,以排遣个人苦闷。天上众多仙女在清幽的环境中,你来我往,过着一种宁静的生活。而俯视人间,时间是那样短促,空间是那样渺小,寄寓了诗人对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表现出冷眼看待现实的态度。想象丰富,构思奇妙,用比新颖,体现了李贺诗歌变幻怪谲的艺术特色。

参考资料:
1、 刘逸生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99-1001

mèngtiān

 tángdài 

lǎohánchántiān yúnlóubànkāixiébái 
lúnshī湿tuánguāng luánpèixiāngféngguìxiāng 
huángchénqīngshuǐsānshānxià gèngbiànqiānniánzǒu 
yáowàngzhōujiǔdiǎnyān hónghǎishuǐbēizhōngxiè 

夜来皓月才当午,重帘悄悄无人语。深处麝烟长,卧时留薄妆。
夜来皓月才当午¹,重帘²悄悄无人语。深处麝(shè)³长,卧时留无妆
译文:午夜,明月当空,重帘内静寂无声。深闺里缥缈的烟絮,缭绕着又理还乱的思绪。她独卧在床上,还留着淡淡的妆红。
注释:¹当午:指月亮悬于正中天。²帘:疆村本《尊前集》作“门”。³麝烟:火燃麝香所散发的香烟。烟,雪本作“香”。⁴卧时:雪本作“梦魂”。⁵无妆:淡妆。
当年还自惜,往事那堪忆。花露月明残,锦衾知晓寒。
当年还自惜,往事那堪忆。花露月明残¹,锦衾(qīn)²知晓寒。
译文:当年,多么珍惜花一样的面容,如今怎堪再回首往日欢情。当花含露泪、残月西逝的时候,陪伴她的,只有那浸透锦被的阵阵寒意。
注释:¹“花露”句:谓拂晓前残月尚明,花露正浓。²锦衾:锦制的被子。《诗经·唐风·葛生》:“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此词写女子的生活、女子的感情,然而词人并没有一开头就让这位女子出场,而是先铺叙环境,渲染氛围。上阕首句点明时间——月悬中天,正是午夜。而着一“才”字,便写出夜来已久,明月才渐渐升到中天的情味。此为卧床之人所见,亦为卧床之人所感。看“无人语”三字,正与《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下阕首句中“无言匀睡脸”的“无言”相同,旨在表达这位女子并非不欲言,而是无人与之言的意思。由此可知,她在夜深人静、众人皆睡的时候却独独孤枕难眠。三句写“麝烟长”,一来可见闺阁内静的连一丝风也没有,原本应该袅娜弥漫的烟霭如今都凝成了一条笔直的烟缕;二来,烟缕也是思绪的象征,长长不绝的烟缕正如绵绵不绝的愁绪。“卧时留薄妆”一句“卧时”一语颇可玩味:“卧时”所讲的是过去时,可能想暗示这位女子已经躺下“睡觉”很久了。此句“留”字,也透出女子无心卸妆的情态。古代女子晨起梳妆,临寝卸妆,只因心绪不宁,才迟迟卸妆,卸时又漫不经心,故仍留有薄妆。

  转入下阕,时间跳转到月沉星移的拂晓前。过片逐渐透过氛围的描写,接触到女主人公的内心感情。月到中天,夜深人静,独处深闺,耿耿难寐。这位女子辗转反侧一整夜,所思便是“当年还自惜”的种种过往。其中当有不少烦恼,不少辛酸苦辣,想到这些,她不敢再想下去,因为越想越感到痛苦,于是发出“往事那堪忆”的叹息。其实更加不堪的而是现在。由此可见她如今境遇之糟了。末句明写晓寒,暗写心寒,不仅是对如今凄凉境遇的渲染,也是其内心的写照。这个结尾较为绮丽,然寓情于景,情景相生,承上意脉,有有余不尽之味。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50-52

mán··láihàoyuècáidāng--wēntíngyún

láihàoyuècáidāngzhòngliánqiāoqiāorénshēnchùshèyānzhǎngshíliúbáozhuāng

dāngniánháiwǎngshìkānhuāyuèmíngcánjǐnqīnzhīxiǎohán

烟霏霏,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春从何处回!
烟霏(fēi)¹,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春从何处回!
译文:云雾迷蒙,小雪飘飘。梅花枝上堆满雪,春天从哪里来?
注释:¹霏霏:纷飞的样子。
醉眼开,睡眼开,疏影横斜安在哉?从教塞管催。
醉眼开,睡眼开,疏影横斜安在哉?从教¹塞管催。
译文:朦朦胧胧翻开悟,那时的梅景还存在吗?一树梅花,任凭羌笛声把它“催”落了。
注释:¹从教:任凭管:乐器。

  上片连用“霏霏”叠字,强调风雨如晦,气候极其恶劣。一团团的残雪无情地堆积到梅花枝上,简直让人透不过气来。虽然明知冬天不会太久了,残冬一过,春天就要来临。但眼前这种烟雨、雪压霜欺的景象,直叫人怀疑春天还会有么?不言而喻,这恶劣的自然气候正是暗喻吴淑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是蒙受种种冤屈的弱女子所感受到的黑暗社会对她的重压。她从心底发出“春从何处回”的呼喊,渴望春天快快降临,渴望洗刷蒙受的不白之冤。

  下片憧憬获得自由后的美好情景:那时冰雪消融了,一簇簇,一朵朵的梅花从睡梦中醒来,绽开了绯红的醉眼。月亮出来了,梅枝在月光下疏影横斜,暗香浮动,那是多么令人神往的境界呵!然而,这种境界并不存在,现实仍然是昏暗冷酷,所以“醉眼开,睡眼开,疏影横斜安在哉”是以设问句提出的,这就与上片设问承接起来,并更进一步强烈地表达了渴望自由的心情。最后以“从教塞管催”作结,意思是:既然无情雪堆积在梅枝上,梅花无法展现她的美丽,就任笛曲吹吧!吹得梅花纷纷飘落也毫不怜惜(古有《落梅花》笛曲。)李白诗:“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孙舣《落梅词》:“一声羌管吹鸣咽,玉溪半夜梅翻雪”;既然一切诬告不实之词象脏水一样往我身上泼来,我的冰清玉洁被玷污了,形象被歪曲了,就让脏水继续泼吧,直至我窒息、消亡!这是出自愤愤不平的呼喊。

  这是一首优美动人的小词,正象婷婷玉梅那样,天然、淡雅,给人以冰清玉洁之感,而又风流蕴藉,情致缠绵。也象羌笛声那样,哀怨、悠扬,余音娟,不绝如缕。构思极巧,是咏雪?还是咏梅?亦此亦彼,浑然莫辨。出自步性的锦心绣口,倍觉细腻、灵巧。笔笔写景同时又曲曲传情,化实为虚,终不许一语道破。作者的真实感情隐藏在霏霏烟雾、纷纷雪片背后,让读者去玩味。小词的语言也清新而纯净,声调和美。即如开头三句;叠字“霏霏”,又复沓一次, “雪”宇也以“顶针”的形式重叠,造成轻快的节奏,如同小儿女的窃窃私语,又如哺晡梦呓,与词的内容十分协调。 “堆"字下得新颖而贴切,形象感强,完全是从口语中提炼出,绝无文人笔下的书卷气。这种天籁之趣,十分难得。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编.全宋词鉴赏辞典 第七卷:中国妇女出版社,2001年7月:第57页
2、 徐荣街 徐瑞岳主编.古今中外朦胧诗鉴赏辞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第82页

zhǎngxiānglìng··yānfēifēi--shū

yānfēifēixuěfēifēixuěxiàngméihuāzhīshàngduīchūncóngchùhuí

zuìyǎnkāishuìyǎnkāishūyǐnghéngxiéānzàizāicóngjiàosāiguǎncuī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鸿鹄(hú)¹高飞,一举千里。
译文:天鹅飞向天空,一下能飞数千里(高)。
注释:¹鸿鹄:天鹅。《管子·戒》:“今夫鸿鹄,春北而秋南,而不失其时。”《史记·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羽翮(hé)¹已就,横绝四海。
译文:羽翼已经丰满了,可以四海翱翔。
注释:¹翮:“鬲”本指空足陶器,引申指“空心”。“翮”的本意是“羽毛中间的空心硬管”,诗中指羽毛。《荀子·王制》:南海则有羽翮齿革。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
译文:可以四海翱翔后,(你)能将它怎么样?
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虽有矰(zēng)(zhuó)¹,尚安所施?
译文:即使拥有利箭,又能把它怎么样?
注释:¹矰缴:在诗指“猎取飞鸟的射具”。矰:“曾”意为“重复利用的”、“二手的”。“矰”的本义是“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的箭”。²缴:“敫”意为“从一点扩散到广阔空间”。“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用天空的大雁比喻太子刘盈,确立刘盈为太子,是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时的事。刘邦后来发现,刘盈过于“仁弱”,担心他难以继承皇位。他很喜欢赵王刘如意,觉得刘如意很象他。但是,刘盈是“嫡出”,吕雉所生。刘如意是“庶出”,妃子戚夫人所生。废嫡立庶,是件大事;况且,吕雉又是他的元配,曾经患难与共,他一时委决不下,多次征求亲近大臣的意见。但是,大臣中多数是刘邦的故交,和吕雉也有情面;而戚夫人,除了皇帝的恩宠以外,绝没有吕雉那样的“群众基础”。所以,包括留侯张良在内的一班老臣,都劝刘邦不要免去刘盈的太子地位。刘邦看到大臣们拥戴刘盈.认为他象鸿鹊,甚至“一举千里”,那是受了蒙骗。

  “羽翼已就,横绝四海。”说的还是刘盈,刘邦仍被假象蒙蔽着。吕稚知道刘邦的心思,暗暗心焦,她更知道“母以子贵”的道理,谁的儿子做皇帝,生母就是皇太后,无上尊贵,于是她不遗余力地进行了频繁的幕后活动,求助于大臣,甚至不惜屈尊下跪,求张良帮助。最后,她就按张良的主意,让刘盈去巴结当时的四大名士“商山四皓”。这四个老头儿正是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这四位是顶尖的世外高人,人称“四皓”,即四颗明星。张良就让四个老头儿当太子的老师。“四皓”曾拒绝过刘邦的遨请,不肯出山做官,如今却同刘盈同车四游,使刘邦误以为刘盈有才能,孚众望。

  “横绝四海,又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刘邦面对戚夫人的哭泣,表达出自己爱莫能助、无可奈何的心情。刘邦病重以后,自知大限不远,曾又一次和大臣们提到接班人问题。大臣们除了陈说利害以外,都对刘盈极口称赞,使刘邦最终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头。当他把这一情况告知戚夫人时.戚夫人十分悲伤,泣不成声。刘邦宽慰她说:“为我兹舞,吾为若楚歌。”《鸿鹄歌》,就是这样一首忧心忡忡、情意绵绵的歌。

  刘邦不无忧虑地死去,活着的戚夫人和她的儿子刘如意却遭受了极其残酷的迫害,双双被狠毒的吕雉害死。得宠的戚夫人一门全让吕雉给收拾了,如意被毒死,戚夫人被砍了手脚,挖眼熏耳,扔到茅房里.看到戚夫人被吕雉变成“人彘”的惨相,连吕雉的亲生儿子刘盈都愤怒地大骂:“此非人所为!”

  《鸿鹄歌》情真意切,巧用比喻,仍是楚辞遗风,联系史实去读.不乏感人的艺术力量。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等 .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 .北京 :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0年 :4页 .

hóng鸿

liúbāng liǎnghàn 

hóng鸿gāofēi qiān 
jiù héngjuéhǎi 
héngjuéhǎi dāngnài 
suīyǒuzēngzhuó shàngānsuǒshī 
幼卿少与表兄同研席,雅有文字之好。未笄,兄欲缔姻。父母以兄未禄,难其请,遂适武弁。明年,兄登甲科,职教洮房,而良人统兵陕右,相与邂逅于此。兄鞭马略不相顾,岂前憾未平耶。因作浪淘沙以寄情云。
幼卿少与表兄同研席¹,雅²有文字之好。未笄(jī)³,兄欲缔(dì)。父母以兄未禄,难其请,遂适武弁(biàn)。明年,兄登甲科¹⁰,职教¹¹洮房¹²,而良人¹³统兵陕右¹⁴,相与邂(xiè)(hòu)¹⁵于此。兄鞭马略不相顾,岂前憾¹⁶未平耶。因作浪淘沙以寄情云。
译文:幼卿自小时与表兄一起同窗学习,平素喜欢写些诗词文字。快到及笄之年时,表兄欲与幼卿结为连理,前来提亲却被父母以未取得功名为由一口回绝,并将幼卿许配给一个武将。第二年,表兄高中前三甲,去洮房(今甘肃境内)担任职务,而幼卿相公在陕西统兵领将,不期与表兄重逢于驿站。但表兄鞭马向前并未多看幼卿一眼,应是因当时求亲未成而对幼卿耿耿于怀吧。因此作《浪淘沙》以寄托这段情思。
注释:《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¹同砚席:一起读书的意思。²雅:很。此句说,共同学习中产生了感情。³未笄:未成年。笄:簪子,古代用来插住挽起的发髻。“及笄”特指女子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即成年。⁴缔姻:定婚。⁵父母:《全宋词》作“父兄”。《能改斋漫录)作“父母”。据以径改。⁶未禄:未得官禄。指未做官。⁷难:拒绝。⁸适:嫁,嫁给。⁹武弁:军人,武夫。《能改斋漫录》“武弁”后有“公”字。¹⁰甲科:进士的代称。唐代进士分甲乙两科。¹¹职教:作管理教学的官职。¹²洮房:疑指湖北房州(今房县)。¹³良人:丈夫。¹⁴陕右:陕西西部。¹⁵邂逅 :偶然相遇。¹⁶前憾:指以前求婚父母不许一事。憾:心中不满。
目送楚云空,前事无踪。漫留遗恨锁眉峰。自是荷花开较晚,孤负东风。
目送楚云¹空,前事无踪。漫留遗恨锁眉峰。自是荷花开较晚,孤负东风。
译文:轻盈的云絮,飘逝在楚天的远空,往事就如那浮云散去,无影无踪。徒自留下深探憾恨锁藏在微蹙的眉峰。自是荷花开得晚,负了柔情荡溢的春风。
注释:¹楚云:南方的云。这里暗用巫山神女的典故。双关义指眼见从前的情意化为乌有。
客馆叹飘蓬,聚散匆匆。扬鞭那忍骤花骢。望断斜阳人不见,满袖啼红。
客馆叹飘蓬¹,聚散匆匆。扬鞭那忍骤²花骢(cōng)³。望断斜阳人不见,满袖啼红
译文:没有想到在这驿馆与他邂逅相逢,叹人生恰如飘蓬聚匆匆,散也匆匆。那一鞭骤然扬起怎忍心抽打花骢。凝望他飞驰的身影远远消逝在片斜阳暮色中,不由双泪泣落衣袖染成斑斑点点如血渍的黯红。
注释:¹飘蓬:飞蓬,秋后枯萎断根,随风飞旋的一种草。²骤:马奔驰。³花骢:玉花骢。青白相间的马。唐太宗“八骏”中有玉花骢。此句意思是,你怎么能忍心扬鞭打马,让玉花骢急骤奔驰匆匆离去呢?⁴啼红:啼哭的泪。

  这首词上片写“目送楚云”,下片又曰“望断斜阳”,显然全篇笔墨集中在写两个有情人驿馆不期而遇又倏然而别的动人一幕。“目送楚云空,前事无踪”,经年不见的表兄,突然出现在眼前,勾起自己多少相思恨。可是人在眼前,却不能对他面诉衷情;顷刻间情人鞭马而去,又只好忍看他匆匆离去,徒然远远地“目送楚云”,心中凄楚难言。“楚云”,似说漂泊的行人如浮云般远去,又何尝不是暗示往昔的一段恋情,云雨巫山枉断肠。一个“空”字,多少怅惘,大有往事不堪回首之慨。

  紧接“目送楚云空”一句,抒情女主人公仿佛发出一声轻轻叹息:“前事无踪”。“前事“,自是指她“少与表兄同砚席,雅有文字之好”那段美好的时光,然而,往事已如云烟般地永远消失了。当然,如果真的彻底消失得渺无踪迹,倒也干净;可是,却又偏在自己心灵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终身遗恨。“漫留遗恨锁眉峰”,空有遗恨,不能明言,又难以排遣,于是她转而自怨自艾,归咎于命运:“自是荷花开较晚,孤负东风”,可怜的荷花,你不在春天开放,偏要迟迟等到夏季,孤负了东风的深情,现在只好独自默默地吞咽下这人生的苦果了。荷花的比喻,当是指自己年尚未笄、兄欲缔姻这件事了。实际上真正的原因是:“父母以兄未禄,难其请”,这一点幼卿当然是很清楚,然而,作为封建时代的妇女,不便责怪父母,所以,她吞吞吐吐隐约其辞。

  上片由“目送楚云”引出对往事的回忆,下片便着重写这次重逢的悲恸。“客馆叹飘蓬,聚散匆匆”,在幼卿看来,人生就像随风飘的蓬草,不曾想到两个离别经年的恋人,会突然在这他乡驿馆见面。相见却又立刻相别,人生的离合、聚散,如此匆匆。

  于是词人便推出这短暂的扣人心弦的一幕:“扬鞭那忍骤花骢。”这一幕也就是《能改斋漫录》记述的情景:二人“相与邂逅于此,兄鞭马,略不相顾,岂前憾未平耶”。可以想见,此情此景,从悲剧主人公眼里望去,更是心如刀剜。她怪他给马儿狠狠的那一鞭,太无情了,忽地拉开了两人的距离,他骑着的花骢马飞奔而去,他怎么忍心匆匆离开,也不多看自己一眼。然而,她心里又何尝不明白:在这一刹那间,他内心翻腾何等剧烈的痛苦,正因为他前时欲缔姻未成,对她有误解,有怨气,所谓“前憾未平”,才给马儿狠狠一鞭,这狠狠一鞭,看似无情却是有情。

  这一鞭,在悲剧女主人公心里是永远难忘的,它象征着心爱的人永远地离去;它象征着美好的恋情如昙花一现,永远幻灭;它象征着无可弥补的千古遗恨。“扬鞭”这一句写出了特定情境中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刻画出悲剧主人公内心感情的剧烈矛盾和痛苦,是十分难得的传神妙笔。而这种传神之笔来源于生活本身,因而更为真切动人。

  表兄远远去了,她还痴痴望着,看他远去的身影,越来越远,越来越小,终于消失,而她还在痴痴地望着,直到“望断斜阳”。显然,少女时期最初的恋情未遂将使她抱恨终身,在今后的岁月中,她或许将朝朝暮暮凭栏“目送楚云”、“望断斜阳”。而这种痛苦又只能永远埋藏在心灵的最深层,于无人处偷偷饮泣,以至于“满袖啼红”,此恨绵绵无尽期也。

  这首词不同于一般文人词,它是闺阁女子自抒衷曲,感情真挚,不事雕琢。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缪钺,叶嘉莹,周汝昌,俞平伯,施蛰存.《唐宋词鉴赏辞典 唐、五代、北宋 下》: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6.01:1327-1328页

làngtáoshā··sòngchǔyúnkōng--yòuqīng

yòuqīngshǎobiǎoxiōngtóngyányǒuwénzhīhǎowèixiōngyīnxiōngwèinánqǐngsuìshìbiànmíngniánxiōngdēngjiǎzhíjiàotáofángérliángréntǒngbīngshǎnyòuxiāngxièhòuxiōngbiānlüèxiāngqiánhànwèipíngyīnzuòlàngtáoshāqíngyún

sòngchǔyúnkōngqiánshìzōngmànliúhènsuǒméifēngshìhuākāijiàowǎndōngfēng

guǎntànpiāopéngsàncōngcōngyángbiānrěnzhòuhuācōngwàngduànxiéyángrénjiànmǎnxiùhó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