垒石疑天造,飞来小赤城。阳乌出海后,如有彩霞生。
垒石疑天造,飞来小赤城。阳乌出海后,如有彩霞生。
史鉴

史鉴

史鉴(1434—1496),字明古,号西村,别署西村逸史。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属江苏)人。生于明宣宗宣德九年,卒于明孝宗弘治九年,年六十三岁。书无不读,尤熟于史。一生淡于名利和官宦,友人引荐他入朝,他多次婉言推辞,一直隐居不仕,隐留心经世之务。每有客人到访,则陈列三代秦汉器物及唐宋以来古籍、书画名品,互相鉴赏和题签。其收藏处所名有“日鉴堂”。正德间,吴中高士首推沈周,史鉴次之,所作《晴雨霁三游西湖》,为游记文学经典,有《西村集》八卷,见《四库总目》。 ▶ 32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环胁驱,阴靷鋈续。文茵畅毂,驾我骐馵。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小戎¹(jiàn)²,五楘(mù)³梁辀(zhōu)。游环胁驱,阴靷(yǐn)(wù)。文茵畅毂(gǔ)¹⁰,驾我骐(qí)¹¹(zhù)¹²。阴¹³念君子¹⁴,温其如玉¹⁵。在其板屋¹⁶,乱我心曲¹⁷
译文:战车轻小车厢浅,五根皮条缠车辕。游环胁驱马背拴,拉扯皮带穿铜环。坐垫纹美车毂长,驾着花马鞭儿扬。思念夫君人品好,温和就像玉一样。住在木板搭的房,让我心烦又忧伤。
注释:¹小戎:兵车。因车厢较小,故称小戎。²俴收:浅的车厢。俴,浅;收,轸。四面束舆之木谓之轸。³五楘:用皮革缠在车辕成X形,起加固和修饰作用。⁴梁辀:曲辕。⁵游环:活动的环。设于辕马背上。⁶协驱:一皮条,上系于衡,后系于轸,限制骖马内入。⁷靷:引车前行的皮革。⁸鋈续:以白铜镀的环紧紧扣住皮带。鋈:白铜。续:连续。⁹文茵:虎皮坐垫。¹⁰畅毂:长毂。毂,车轮中心的圆木,中有圆孔,用以插轴。¹¹骐:青黑色如棋盘格子纹的马。¹²馵:左后蹄白或四蹄皆白的马。¹³阴:乃。¹⁴君子:指从军的丈夫。¹⁵温其如玉:女子形容丈夫性情温润如玉。¹⁶板屋:用木板建造的房屋。秦国多林,故以木房为多。此处代指西戎(今甘肃一带)。¹⁷心曲:心灵深处。
四牡孔阜,六辔在手。骐駠是中,騧骊是骖。龙盾之合,鋈以觼軜。言念君子,温其在邑。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
四牡¹²(fù)³,六辔(pèi)在手。骐駠(liú)是中,騧(guā)(lí)是骖(cān)。龙盾之合¹⁰,鋈以觼(jué)¹¹(nà)¹²。阴念君子,温其在邑(yì)¹³。方¹⁴何为期¹⁵?胡然¹⁶我念之。
译文:四匹雄马健又壮,驭手握着六条缰。青马红马在中间,黄马和黑马在两旁。龙纹盾牌并一起,铜环辔绳串成行。思念夫君人品好,他在家时多温暖。何时是他归来日,让我对他长思念。
注释:¹牡:公马。²孔:甚。³阜:肥大。⁴辔:缰绳。一车四马,内二马各一辔,外二马各二辔,共六辔。⁵骝:赤身黑鬣的马,即枣骝马。⁶騧:黄马黑嘴。⁷骊:黑马。⁸骖:车辕外侧二马称骖。⁹龙盾:画龙的盾牌。¹⁰合:两只盾合挂于车上。¹¹觼:有舌的环。¹²軜:内侧二马的辔绳。以舌穿过皮带,使骖马内辔绳固定。¹³邑:秦国的属邑。¹⁴方:将。¹⁵期:指归期。¹⁶胡然:为什么。
俴驷孔群,厹矛鋈錞。蒙伐有苑,虎韔镂膺。交韔二弓,竹闭绲滕。言念君子,载寝载兴。厌厌良人,秩秩德音。
(jiàn)(sì)¹孔群²,厹(qiú)³鋈錞(duì)。蒙有苑(yuàn),虎韔(chàng)镂膺。交韔二弓¹⁰,竹闭绲(gǔn)¹¹(téng)¹²。阴念君子,载(zài)寝载(zài)¹³。厌厌¹⁴良人¹⁵,秩秩¹⁶德音¹⁷
译文:四马轻身步协调,三棱矛柄镶铜套。巨大盾牌花纹美,虎皮弓套镂金雕。两弓交错插袋中,弓檠夹弓绳缠绕。思念夫君人品好,若醒若睡心焦躁。
注释:¹俴驷:披薄金甲的四马。²孔群:群马很协调。³厹矛:头有三棱锋刃的长矛。⁴錞:矛柄下端金属套。⁵蒙:画杂乱的羽纹。⁶伐:盾。⁷苑:花纹。⁸虎韔:虎皮弓囊。⁹镂膺:在弓囊前刻花纹。¹⁰交韔二弓:两张弓,一弓向左,一弓向右,交错放在袋中。交:互相交错;韔:用作动词,作“藏”讲。闭:弓檠。竹制,弓卸弦后缚在弓里防损伤的用具。¹¹绲:绳。¹²縢:缠束。¹³载寝载兴:又寝又兴,起卧不宁。¹⁴厌厌:安静柔和貌。¹⁵良人:指女子的丈夫。¹⁶秩秩:有礼节,一说聪明多智貌。德¹⁷音:好声誉。

  按照现代多数学者的观点,这是一首妻子怀念征夫的诗。秦师出征时,家人必往送行,征人之妻当在其中。事后,她回忆起当时丈夫出征时的壮观场面,进而联想到丈夫离家后的情景,回味丈夫给她留下的美好形象,希望他建功立业,博得好名声,光荣凯旋。字里行间,充满着仰慕之心和思念之情。

  这首诗体现了“秦风”的特点。在秦国,习武成风,男儿从军参战,为国效劳,成为时尚。正像此诗夸耀秦师如何强大,装备如何精良,阵容如何壮观那样,举国崇尚军事,炫耀武力,正是“秦风”一大特点。诗中描写的那位女子,眼中所见,心中所想,都带有“秦风”的烙印。在她心目中,其夫是个英俊勇敢的男子汉,他驾着战车,征讨西戎,为国出力,受到国人的称赞,她为有这样一位丈夫而感到荣耀。她思念从军在外的丈夫,但她并没有拖丈夫的后腿,也没有流露出类似“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那样的哀怨情绪,即如今人朱守亮所说,“不肯作此败兴语”(《诗经评释》)。

  此诗采用了先实后虚的写法,即先写女子所见,后写女子所想。秦师出征那天,她前往送行,看见出征队伍的阵容,十分壮观:战车列阵,兵强马壮,兵器精良,其夫执鞭驾车,整装待发,仿佛一幅古代战车兵阵图。队伍出发后的情景是女子的联想,其中既有对征夫在外情景的设想,又有自己对征夫的思念。

  在章法结构上,作者对全诗作了精心安排。诗共三章,每章十句,每句四字。每章的前六句赞美秦师兵车阵容的壮观,后四句抒发女子思君情意。前六句状物,重在客观事物的描述;后四句阴情,重在个人情感的抒发。从各章所写的具体内容看,各有侧重,少有雷同。先看各章的前六句:第一章写车制,第二章写驾车,第三章写兵器。再看各章的后四句,虽然都有“阴念君子”之意,但在表情达意方面仍有变化。如写女子对征夫的印象:第一章是“温其如玉”,形容其夫的性情犹如美玉一般温润;第二章是“温其在邑”,阴其征夫为人温厚,从军边防;第三章是“厌厌良人”,阴其征夫安静柔和。又如写女子的思念心理,第一章是“乱我心曲”,意思是:想他时使我心烦意乱。第二章是“方何为期”,问他何时才能归来,盼夫归来的心情非常迫切。第三章是“载寝载兴”,辗转难眠,忽睡忽起,表明她日夜思念之情难以排除。作者这样安排内容,既不雷同,又能一气贯通。格式虽同,内涵有别。状物阴情,各尽其妙。这就使得全诗的章法结构井然有序,又不显呆板。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45-248

xiǎoróng

shījīng·guófēng·qínfēng xiānqín 

xiǎoróngjiànshōu liángzhōu yóuhuánxié yīnyǐn wényīnchàng jiàzhù yánniànjūn wēn zàibǎn luànxīn 
kǒng liùpèizàishǒu liúshìzhōng guāshìcān lóngdùnzhī jué yánniànjūn wēnzài fāngwéi ránniànzhī 
jiànkǒngqún qiúmáochún méngyǒuyuàn chànglòuyīng jiāochàngèrgōng zhúgǔnténg yánniànjūn zàiqǐnzàixīng yānyānliángrén zhìzhìyīn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管子¹曰:“仓²(lǐn)³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未之尝闻¹⁰。古之人¹¹曰:“一夫¹²不耕,或¹³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生之有时¹⁴,而用之亡¹⁵¹⁶,则¹⁷物力¹⁸必屈(jué)¹⁹。古之治天下,至²⁰(xiān)²¹至悉²²也,故其畜²³积足恃²⁴。”背本而趋(qū)²⁵,食者甚众,是²⁶天下之大残²⁷也;淫(yín)(chǐ)之俗²⁸,日日以²⁹(zhǎng)³⁰,是天下之大贼³¹也。残贼公行³²,莫³³³⁴³⁵止;大命³⁶³⁷³⁸,莫之振救³⁹。生之者⁴⁰甚少,而靡(mí)⁴¹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jué)
译文:管子说:“粮仓充足,百姓就懂得礼节。”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这事。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冻。”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国家,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所以他们的积贮足以依靠。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这两种大祸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稍加制止;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没有人去挽救;生产的人极少,而消费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
注释:¹管子:即管仲。后人把他的学说和依托他的著作,编辑成《管子》一书,共二十四卷。²仓:贮藏谷物的建筑物。³廪:米仓。⁴实:充实,满。⁵而:同“则”,就,连词。⁶礼节:礼仪法度。⁷不足:指衣食不足,缺吃少穿。⁸治:治理,管理。⁹及:到。¹⁰未之尝闻:即“未尝闻之”,没有听说过这回事。未尝,不曾。副词。之,指“民不足而可治”,代词在否定句中作宾语,一般要前置。¹¹古之人:亦指管子,以下四句引自《管子·轻重甲》,与原文略有出入。¹²夫:古代对成年男子的通称。¹³或:有的人,代词。¹⁴生之有时:生产有时间的限制。之,指物资财富,代词。¹⁵亡:同“无”。¹⁶度:限制,节制。¹⁷则:那么,连词。¹⁸物力:指财物,财富。¹⁹屈:竭,穷尽。²⁰至:极,副词。²¹孅:通“纤”,细致。²²悉:详尽,周密。²³畜:同“蓄”,积聚,储藏。²⁴恃:依赖,依靠。²⁵背本趋末:放弃根本的事,去做不重要的事,此处是指放弃农业而从事工商业。古代以农桑为本业,工商为末业。背,背离,背弃。²⁶是:这,代词,作主语。²⁷残:害,危害,祸害。²⁸淫侈之俗:奢侈的风气。淫,过分,副词。²⁹以:连词。³⁰长:增长。³¹贼:害,危害,祸害。³²公行:公然盛行。即“莫或止之”,没有人去稍微制止它一下。³³莫:没有人,代词。³⁴之:代词,指“残贼公行”之事。是“止”的宾语,前置。³⁵或:副词,有“稍微”、“稍稍”之意。³⁶大命:国家的命运。³⁷将:将要,副词。³⁸泛:通“覂”,翻覆,覆灭。³⁹振救:拯救,挽救。⁴⁰生之者:生产粮食、财物的人。⁴¹靡:耗费。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汉之为汉¹,几²四十年矣,公私³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¹⁰不入¹¹,请卖爵(jué)¹²,既¹³闻耳¹⁴矣。安¹⁵有为¹⁶天下阽危¹⁷者若是¹⁸而上¹⁹不惊者?世之有饥穰(ráng)²⁰,天之行也²¹,禹(yǔ)、汤被之²²矣。即²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²⁴之旱,国胡以²⁵²⁶(xù)²⁷?卒然²⁸边境有急²⁹,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kuì)³⁰之?兵³¹旱相乘³²,天下大³³³⁴,有勇力者聚徒³⁵而衡击³⁶;罢(pí)³⁷夫羸(léi)³⁸老易³⁹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⁴⁰⁴¹也,远方之能⁴²疑者⁴³,并⁴⁴⁴⁵而争起⁴⁶矣。乃⁴⁷(hài)⁴⁸而图⁴⁹之,岂⁵⁰将有及乎?
译文:汉朝从建国以来,快四十年了,公家和个人的积贮还少得令人痛心。错过季节不下雨,百姓就将忧虑不安,年景不好,百姓纳不了税,就要请求卖掉自己的爵级和孩子。这样的事情皇上已经耳有所闻了,哪有治理国家已经危险到这种地步而皇上不震惊的呢?世上有灾荒,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曾遭受过。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灾区?如果突然边境上有紧急情况,成千上万的军队,国家拿什么去发放粮饷?假若兵灾旱灾交互侵袭,国家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政治的力量还没有完全达到各地,边远地方敢于同皇上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起来造反了。于是皇上才惊慌不安地谋划对付他们,难道还来得及吗?
注释:¹汉之为汉:意谓汉朝自从建立政权以来。这是个主谓短语,“之”是用于短语主、谓之间的助词。为,成为,动词。²几:将近,副词。³公私:国家和个人。⁴犹:还,仍然,副词。⁵可哀痛:指积蓄少得使人痛心。⁶失时:错过季节。⁷雨:下雨,动词。⁸且:将,副词。⁹狼顾:狼性多疑,行走时常回头看,以防袭击,比喻人有后顾之忧。此处形容人们看到天不下雨的忧虑不安。¹⁰岁恶:年景不好。恶,坏。¹¹不入:指纳不了税。“入”是“纳”的意思。¹²请卖爵子:指卖爵级又卖子。¹³既:已经,副词。¹⁴闻耳:闻于耳,指上述严重情况传到了皇帝的耳中。¹⁵安:哪里,副词。¹⁶为:治理。¹⁷阽危:危险。阽,临近。¹⁸若是:如此,像这个样子。¹⁹上:皇上,皇帝。²⁰饥穰:荒年和丰年。此处为偏义复词,只指荒年。饥,灾荒。穰,庄稼丰熟。²¹天之行也:是自然界的固有现象。天,大自然。行,常道,规律。²²禹、汤被之: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水有功,舜死后继其位。汤,商朝的开国君主。被:遭,受。之:代词,指“饥穰”。传说禹时有九年的水灾,汤时有七年的旱灾。²³即:如果,假如,连词。²⁴方二三千里:纵横各二三千里。²⁵胡以:何以,用什么。胡,代词。以,介词。²⁶相:副词,兼有指代接受动作一方的作用,此处指“方二三千里”的灾区。²⁷恤:周济,救济。²⁸卒然:突然。卒,通“猝”。²⁹急:紧急情况,指突然爆发的战争。³⁰馈:进食于人,此处指发放粮饷,供养军队。³¹兵:兵灾,战祸,战争。³²乘:因,趁。³³大:非常,十分,副词。³⁴屈:缺乏。³⁵徒:同伙。³⁶衡击:横行劫掠攻击。衡,通“横”。³⁷罢:通“疲”。³⁸羸:瘦弱。³⁹易:交换。⁴⁰毕:完全,副词。⁴¹通:达。⁴²能:是衍文。⁴³疑者:指对朝廷反抗的人。疑:同“拟”,指与皇帝相比拟,较量。⁴⁴并:一同,副词。⁴⁵举:举兵。⁴⁶争起:争先起来闹事。⁴⁷乃:才,副词。⁴⁸骇:受惊,害怕。⁴⁹图:谋划,想办法对付。⁵⁰岂:难道,副词。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¹积贮(zhù)者,天下之大命²也。苟³(sù)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¹⁰而不至!”殴¹¹民而归之农¹²,皆著¹³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¹⁴,末技¹⁵游食之民¹⁶,转而缘南亩¹⁷,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¹⁸矣。可以¹⁹²⁰富安天下²¹,而²²²³²⁴此廪(lǐn)²⁵也,窃²⁶²⁷陛下²⁸惜之。
译文:积贮,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取,凭借它去防守就能巩固,凭借它去作战就能战胜。使敌对的人归降,使远方的人顺附,招谁而不来呢?现在如果驱使百姓,让他们归向农业,都附着于本业,使天下的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工商业者和不劳而食的游民,都转向田间从事农活,那么积贮就会充足,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了。本来可以做到使国家富足安定,却竟造成了这种令人危惧的局面!我真替陛下痛惜啊!
注释:¹夫:助词,用在全句之前,表示一种要阐发议论的语气。²大命:大命脉,犹言“头等大事”。³苟:如果,假如,连词。⁴粟:此处泛指粮食。⁵何为:做什么事。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为,动词。⁶以:凭,靠,介词,后面省略宾语“之”。⁷则:就,连词。⁸怀敌:使敌对者来归顺。怀,归向,使动用法。⁹附远:使远方的人顺附。附,使动用法。¹⁰招:招抚。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¹¹殴:通“驱”,驱使。¹²归之农:使动双宾语,使之归农。¹³著:“着”的本字,附着。¹⁴食其力:靠自己的劳力吃饭。¹⁵末技:不值得重视的技能,此处指与“本业”相对的“末业”,即工商业。¹⁶游食之民:游手好闲,不劳而食的人。游食,坐食,不劳而食。《荀子·成相》:“臣下职,莫游食。”杨倞注:“游食谓不勤于事,素餐游手也。”¹⁷缘南亩:走向田间,从事农业。缘,因,循,此处有趋向之意。南亩,泛指农田。¹⁸乐其所:以其所为乐,即乐于从事自己的本业(农业)。乐,以……为乐,意动用法。所,名词。¹⁹可以:助动词。²⁰为:做到。²¹富安天下:使天下富足安定。富安,使动用法。富,指食用充足;安,指政治安定。²²而:但,却,连词。²³直:竟然,副词。²⁴为:造成,动词。²⁵廪廪:同“懔懔”,危惧的样子。指令人害怕的局面。²⁶窃:私下,副词,表示自谦。²⁷为:替,介词。²⁸陛下:对帝王的尊称。
节自《汉书·食货志》
节自《汉书·食货志》

  这篇奏疏,是贾谊针对西汉初年在经济上所面临的严重危机,提出的要注意积贮的重要论文。它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加强积贮对国计民生的重大意义,表现出一个地主阶级政治家思想家的远见卓识。他提出的主张,对于维护汉朝的封建统治,促进当时的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巩固国防,安定人民的生活,都有一定的贡献,在客观上是符合人民的利益的,在历史上有其进步的意义。同时,他的重视发展农业,提倡积贮的思想,即使至今,也仍有借鉴的价值。

  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这一观点,既而引用古人有关不耕不织、用之无度给人民带来的危害性的言论,对照当时社会食者众、靡者多、积蓄少的现象,提醒当权者必须慎重正视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

  接着文章论及灾害的必然性,谈到禹、汤受此之苦,并在此基础上接连设问:如果我们也遇到灾害,“国胡以相恤”?如果边境有敌人入侵,“国胡以馈之”?不仅如此,文章更具体揭示了旱荒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一一勇者行劫,老弱者易子而食,政治未毕通等。

  最后从正面归结到“夫积贮者, 天下之大命也”, 指出“苟粟多而财有余, 何为而不成”、“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的大利。同时,进一步提出了“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的具体办法。

  贾谊在文章中还毫不隐讳地揭露了当时人民备受饥寒的困苦生活,对统治阶级骄奢淫逸、挥霍无度提出严厉的批判,言辞犀利激切。

  本文理论结合实际,紧密围绕“积贮”的论题,从正反两面逐层深入地来论证中心论点。文章第一段,首先引用管子之言和古人深知民足致治的事实,对古之治天下,重积贮的理论和经验进行了总结,阐明积贮与国计民生的关系,从正面论证了积贮的重要。接着由古及今,联系实际,针对当前生产少,消费多,淫侈之风滋长,不重视积贮,国家有覆亡可能的危险形势,说明不重积贮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了积贮的重要意义。这样通过古今对比,理论和形势的分析,从正反两面对中心论点进行了有力的论证。第二段,则就应付自然灾害和战争两个方面,从国家存亡攸关的高度阐明不积贮的危害,从反面进一步论证了积贮的重要。至第三段,则在前面充分阐述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归纳出“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的中心论点,并与第二段及第一段的有关部分进行对比论证,阐明积贮之利是关系国家富强的根本大计,重视农业生产,是加强积贮的根本措施,从正面更深入一层论证了积贮的重要意义。文章这样围绕中心论点,引古证今,理论结合实际,进行正反对照,并以确凿的论据,严密的逻辑,层层深入进行论证,把道理说得清楚透彻,有条不紊,令人信服。

lùnzhùshū

jiǎ liǎnghàn 

    guǎnyuē  cānglǐnshíérzhījié  mínérzhìzhě jīn wèizhīchángwén zhīrényuē  gēng huòshòuzhī zhī huòshòuzhīhán  shēngzhīyǒushí éryòngzhī  zhīzhìtiānxià zhìxiānzhì shì jīnbèiběnér shízhěshènzhòng shìtiānxiàzhīcán yínchǐzhī zhǎng shìtiānxiàzhīzéi cánzéigōngxíng zhīhuòzhǐ mìngjiāngfěng zhīzhènjiù shēngzhīzhěshènshǎo érzhīzhěshènduō tiānxiàcáichǎnjué 

    hànzhīwéihàn shínián gōngzhī yóuāitòng shīshí mínqiěláng suìè qǐngmàijué wéněr ānyǒuwéitiānxiàdiànwēizhěruòshìérshàngjīngzhě shìzhīyǒuráng tiānzhīxíng  tāngbèizhī xìngyǒufāngèrsānqiānzhīhàn guóxiāng ránbiānjìngyǒu shùqiānbǎiwànzhīzhòng guókuìzhī bīnghànxiāngchéng tiānxià yǒuyǒngzhěérhéng léilǎoéryǎo zhèngzhìwèitōng yuǎnfāngzhīnéngzhě bìngérzhēng nǎihàiérzhī jiāngyǒu 

    zhùzhě tiānxiàzhīmìng gǒuduōércáiyǒu wéiérchéng gōng shǒu zhànshèng huái怀yuǎn zhāoérzhì jīnōumínérguīzhīnóng jiēzhuóběn shǐ使tiānxiàshí yóushízhīmín zhuǎnéryuánnán érrénsuǒ wéiāntiānxià érzhíwéilǐnlǐn qièwéixiàzhī 

    jié hànshū ·shíhuòzhì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¹乘流直上天。
译文:秋天夜晚的南湖水面水澄澈无烟,可怎么能够乘流上天呢?
注释:¹耐可:哪可,怎么能够。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且就洞庭赊(shē)¹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译文:姑且向洞庭湖赊几分月色,将船停在白云边买来酒赏月痛饮。
注释:¹赊:赊欠。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月夜泛舟的情形:明月皎皎,湖水悠悠。洞庭秋水澄澈无烟,水月相映,清辉怡人。

  诗人与友人(此处,我们不妨把其族叔也当作友人)泛舟湖上,与清风朗月为伴,不由生出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上天”之念。但乘流上天终不可得,诗人也只好收起这份不羁的想象,姑且向洞庭湖赊几分月色,痛快地赏月喝酒。

  首句写景,同时点出秋游洞庭事。“南湖秋水夜无烟”,初读平淡无奇,似是全不费力,脱口而出,实则极具表现力:月夜泛舟,洞庭湖水全不似白日烟波浩渺、水汽蒸腾之气象。波澜不惊,澄澈如画。无烟水愈清,水清月更明。溶溶月色溶于水,悠悠湖光悠月明。这种景象,这种意味,非置身其中不可得,非写意简笔不可得。诗人虽然没有精工细绘,但读者心中自会涌现出一幅水天一色的美好图景。

péishūxíngshìlángzhōngshūjiǎshèrénzhìyóudòngtíngshǒu ·èr

bái tángdài 

nánqiūshuǐyān nàichéngliúzhíshàngtiān 
qiějiùdòngtíngshēyuè jiāngchuánmǎijiǔbáiyúnbiān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晋人归¹楚公子谷臣²,与连尹襄老³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襄(xún)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译文:晋人把楚国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的尸首归还给楚国,以此要求交换知罃。当时荀首已经是中军副帅,所以楚人答应了。
注释:¹归:送还。²公子谷臣:楚庄王的儿子。³连尹襄老:连尹襄楚国官名,襄老襄楚国的大臣。连尹、楚国主射之官。⁴求:索取。⁵于襄:在这个时候。⁶佐中军:担任中军副帅。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王送知罃(yīng),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¹,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guó)²。执事不以衅³鼓,使归即戮(lù),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译文:楚王送别知罃,说:“您恐怕怨恨我吧!”知罃回答说:“两国兴兵,下臣没有才能,不能胜任自己的任务,所以做了俘虏。君王的左右没有用我的血来祭鼓,而让我回国去接受诛戮,这是君王的恩惠啊。下臣实在没有才能,又敢怨恨谁?”
注释:¹治戎:治兵,演习军队。这里的意思襄交战。²馘:割下敌方战死者的左耳(用来报功)。这里与“俘”连用,指俘虏。³衅:取血涂鼓,意思襄处死。⁴即戮:接受杀戮。
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
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jì),而求纾(shū)其民,各惩¹其忿(fèn)²,以相宥(yòu)³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
译文:楚王说:“那么感激我吗?”知罃回答说:“两国为自己的国家打算,希望让百姓得到平安,各自抑止自己的愤怒,来互相原谅,两边都释放被俘的囚犯,以结成友好。两国友好,下臣不曾与谋,又敢感激谁?”
注释:¹惩:戒,克制。²忿:怨恨。³宥:宽恕,原谅。⁴与及:参与其中,相干。
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¹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译文:楚王说:“您回去,用什么报答我?”知罃回答说:“下臣无所怨恨,君王也不受恩德,没有怨恨,没有恩德,就不知道该报答什么。”
注释:¹任:担当。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¹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²,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³,而使嗣(sì)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xiū)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jié)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译文:楚王说:“尽管这样,还是一定要把您的想法告诉我。”知罃回答说:“以君王的福佑,被囚的下臣能够带着这把骨头回到晋国,寡君如果加以诛戮,死了将很光荣。如果由于君王的恩惠而赦免下臣,把下臣赐给您的外臣荀首,荀首向寡君请求,而把下臣在自己的宗庙里诛戮,也死而不朽。如果得不到寡君诛戮的命令而让我继承宗族的世职,按次序承担晋国的政事,率领部分军队来治理边疆,即使碰到君王的文武官员,我也不会躲避,只有竭尽全力到贡献自己的生命,没有别的念头,以尽到为臣的职责,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君王的。”
注释:¹外臣:指荀首,这襄知罃向楚恭王称呼自己父亲的谦称。²宗:宗庙。³不获命:没有获得国君允许杀戮的命令。⁴宗职:祖宗世袭的职位。⁵偏师:副帅、副将所属的军队,非主力军队。⁶致死:献出生命。
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译文:楚共王说: “晋国是不能与之相斗争的。” 于是就对他重加礼遇而放他回去。”
《楚归晋知罃》记载的襄楚晋两国互相交换俘虏的事情。前597年,晋、楚邲之战,晋国荀首射杀楚国连尹襄老、俘公子縠臣,其子荀罃(也作智罃、知罃)则被楚国俘虏。 前588年,晋国请求用公子縠臣与连尹襄老的尸首交换荀罃,当时荀首已任晋国中军佐(晋国三把手,地位仅在国君、中军将之下),所以楚国人答应了。楚共王对知罃(yīng)的句句逼问,知罃都巧妙回答。楚共王因此感叹“晋未可与争”,以隆重的礼仪送知罃归晋。知罃的对答也表现了他忠君爱国、对楚不卑不亢,精神难能可贵。

chǔguījìnzhìyīng

zuǒqiūmíng xiānqín 

    jìnrénguīchǔgōngchén liányǐnxiānglǎozhīshīchǔ qiúzhìyīng shìxúnshǒuzuǒzhōngjūn chǔrénzhī 

    wángsòngzhìyīng yuē  yuàn  duìyuē  èrguózhìróng chéncái shèngrèn wéiguó zhíshìxìn shǐ使guī jūnzhīhuì chénshícái yòushuígǎnyuàn  

    wángyuē  rán  duìyuē  èrguóshè érqiúshūmín chéngfèn忿 xiāngyòu liǎngshìléiqiú chénghǎo èrguóyǒuhǎo chén shuígǎn  

    wángyuē  guībào  duìyuē  chénrènshòuyuàn jūnrènshòu yuàn zhìsuǒbào  

    wángyuē  suīrán gào  duìyuē  jūnzhīlíng léichénguījìn guǎjūnzhīwéi qiěxiǔ ruòcóngjūnzhīhuìérmiǎnzhī jūnzhīwàichénshǒu shǒuqǐngguǎjūn érzōng qiěxiǔ ruòhuòmìng érshǐ使zōngzhí shì érshuàipiānshīxiūfēngjiāng suīzhíshì gǎnwéi jiézhì yǒuèrxīn jìnchén suǒbào 

    wángyuē  jìnwèizhēng  zhòngwéizhīérguīzhī 

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
此地曾经翠辇(niǎn)¹过,浮云流水竟如何?
译文:这里曾经是御驾亲临的地方,而今一片萧然。浮云流水之间,一代王朝就这样销声匿迹了。
注释:炀帝:即隋炀帝杨广,隋朝第二代皇帝。¹翠辇:皇帝的车驾。辇:原是车名,秦汉后特指皇帝坐的车。
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
香销¹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
译文:美人们香消玉殒,她们将自己的满腹怨恨化为芳草,随东风生长蔓延。
注释:¹香销:指美女之死。
残柳宫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烟波。
残柳宫前空¹露叶²,夕阳川上浩³烟波。
译文:如今这行宫已是断垣残壁,满目疮痍,凄凄芳草在无言地诉说着炀帝当年的荒淫残忍。夕阳西下,水面上烟波浩渺,满眼凄迷,行宫前那几棵残存的柳树已失去了往日的风姿,枯枝败叶在风中萧索地摇曳。
注释:¹空:空有,无人欣赏。²露叶:露珠泛光之叶。³浩:广远,宏大。据载,隋炀帝喜欢柳树,曾经在行宫外的大堤上种了成排的杨柳,春风吹拂,杨柳婀娜多姿,成了一道美丽的景观。
行人遥起广陵思,古渡月明闻棹歌。
行人¹遥起广陵²思,古渡月明闻棹(zhào)歌。
译文:我正陷于行宫兴废的沉思之中,微风吹来,明月当空,古渡上响起了悠扬的渔歌声。
注释:¹行人:远行之人,指诗人自己。²广陵:指今扬州,隋炀帝曾三次来此游玩,此处代指行宫。

  诗借咏隋炀帝行宫,讽谕时政。首联“此地”,即指炀帝行宫。炀帝于此玩美女、杀无辜,极尽荒淫残暴之能事。但曾几何时,一个广袤四海的美好江山,便付诸东流了。开篇以反诘句陡峭而起:“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人言“浮云流水”转眼而逝,但不能赶上隋炀帝败亡的速度。这“竟如何”三字,尽情地嘲弄了这个昏君的迅速亡国。这种寓严肃于调侃的笔法,最为警策。

  颔联转入对炀帝罪行的控诉:“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此联之妙,在于实景寓意。以实景论,它是写行宫的破落、荒凉,宫内早已空无一人。从这情景中也清楚地看到了炀帝的荒淫残暴。“香销”,香销玉殒,蛾眉亡身;而且已是“南国美人尽”。为了满足一己的淫欲,搜罗尽了而且也毁灭尽了南国的美女,真是罪恶滔天。“怨入”承上句,主要写“美人”之怨。美人香销,其怨随东风入而化为芳草;芳草无涯,人怨无边。这就把抽象的感情写成了具体而真实可感的形象。如为一般郊野旅游,“东风芳草”自然不失为令人心旷神怡之景;但此处为炀帝行宫,这断瓦颓墙,芳草萋萋,却是典型的伤痍之景;这萋萋的芳草,犹含美人怨魂的幽泣。“多”字更令人毛骨悚然。

  颈联写出宫所见。炀帝喜柳,当年行宫之前,隋堤之上,自是处处垂柳掩映。而此时是“残柳宫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尽波。”“空”,空有,无人欣赏;“露叶”,露珠泛光之叶。上句以残柳“点缀”行宫,自见历史对其暴政的嘲弄;“露叶”冠以“空”字,自见诗人慨叹之情。下句,尽波浩浩,川水渺渺,空余堤柳,龙舟不在。且各冠以“残柳”和“夕阳”,给晚照之景笼上一层凄凉黯淡的色彩。这里虽无一讥讽语,却得思与景偕、物与神游之妙。

  尾联回应诗题,却不是直吐胸中块垒。《乐府指迷》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语结情最好。”这“行人遥起广陵思,古渡月明闻棹歌”,就是“以景语结情”。它既切合咏“炀帝行宫”之意,又扣紧讽晚唐当世之旨。“行人”,作者自指,诗人游罢行宫,自然地想起这些广陵(即扬州)旧事──由于炀帝的荒淫残暴,激化了尖锐的阶级矛盾,末次南游,酿成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不久隋朝即告灭亡。但诗之妙,却在于作者写得含而不露,只写诗人“遥起广陵思”的情怀;所思内容,却留待读者去想象,去咀嚼。只见诗人沉思之际,在这古渡明月之下,又传来了琅琅渔歌。作者亦不明言棹歌的内容是什么。但联系诗人“喜谈今古”、“深怨唐室”的身世,自然地使人想到屈原《渔父》中的名句:“举世皆浊兮我独清,众人皆醉兮我独醒!”“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古贤和隐者的唱答,也正是诗人此刻的心声;从而将咏古和讽今融为一体,以景语完成了诗的题旨。

  此诗之可贵,在于诗人咏古别具一格,写得清新自然,娓娓动听,挹之而源不尽,咀之而味无穷。全诗共八句,句句是即景,句句含深意;景真、情长、意远,构成了此诗特有的空灵浪漫风格。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244-1245页.

jīngyángxínggōng--liúcāng

céngjīngcuìniǎnguòyúnliúshuǐjìng

xiāngxiāonánguóměirénjǐnyuàndōngfēngfāngcǎoduō

cánliǔgōngqiánkōngyángchuānshànghàoyān

xíngrényáo广guǎnglíngyuèmíngwénzhà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